宽甸山区柞蚕场砂化的防治措施
- 格式:pdf
- 大小:145.22 KB
- 文档页数:2
柞蚕蚕场管理与软化病防治措施作者:李春艳来源:《新农业》2020年第04期摘要:柞蚕是一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整个生长发育需要经过卵、幼虫、蛹以及成虫4个阶段,在柞蚕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只有幼虫时期需要取食,在越冬的时候会结成蛹。
当柞蚕处于卵阶段时通常都会采用室内加温的方式进行孵化,随后将孵化过的幼虫在人工管护的情况下,放在野外的柞树上任由柞蚕幼虫进行觅食、生长、吐丝以及结茧。
在柞蚕的整个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多种疾病,而软化病则是最为严重的一种。
本文就柞蚕蚕场的管理与软化病防治措施做出探究,以参考。
关键词:柞蚕;蚕场管理;软化病;防治措施近年来,市场对柞蚕的需求量不断提升,柞蚕蚕场应重视柞蚕养殖过程中蚕场管理以及柞蚕软化病的防治措施,进而有效提升柞蚕质量,控制蚕蛹期病毒率,避免出现品种退化问题。
1 柞蚕蚕场管理柞蚕养殖管理应重视蚕场生态环境的改善,一些退耕的荒地及山坡栽种柞树尤为合适,应当积极建造人工林作为新蚕场,并且要重视柞树种植后的管理。
柞蚕蚕场应保持每年至少2次松土除草,当柞树生长3~4年,柞树苗长到0.5米高时,要进行柞树的平茬更新。
此时,病种危害、牲畜践踏及啃食都是影响柞树生长的重要原因,需要格外重视。
不同的气候、土质、地形以及植被条件都会对柞树的生长形成严重威胁,应将生物措施作为最主要的管理方法,工程措施进行辅助。
因地制宜进行施肥,保持柞蚕蚕场的水土肥力。
柞树种植在坡地时,可在早春或晚秋,对缓坡蚕场的柞树培土压盘,修成直径1米左右,下高上低的树下坑盘,用以增加柞树根际的土层厚度,蓄积雨水,积聚蚕粪和枯落叶,提高土壤肥力,为柞树的生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外,在蚕场种植豆科的绿肥植物对提升蚕场土地肥力有良好的效果,还可人工施肥。
除了冬季都可进行施肥。
要在柞蚕蚕场尽量多种植一些草本植物,促使柞园的生态功能能够得到提升。
2 柞蚕生态化新技术管理积极应用生态化柞蚕生产新技术,能够提升柞园蚕茧的效益、产量,并且保持稳定。
柞蚕蚕场管理与软化病防治措施柞蚕蚕场是指用于养殖柞蚕的专门场所,管理柞蚕蚕场的关键是加强蚕室的卫生管理,预防和控制柞蚕软化病等常见病害的发生。
蚕场管理应注意保持蚕室的卫生。
蚕室应定期进行清洁,包括地面、墙壁、蚕床等的清扫和消毒,以杀灭潜藏在环境中的病菌。
在柞蚕蚕场管理中,要加强对柞蚕饲料和饮水的管理。
柞蚕饲料应保持干燥,防止霉变。
饮水要保持清洁,避免水质污染,以减少柞蚕软化病的传播。
要提高蚕场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对柞蚕疾病的防治知识的学习培训。
蚕场管理人员要具备一定的疾病辨识和治疗能力,及时发现并处理柞蚕软化病的病蚕,以减少病害的扩散。
在软化病的防治方面,首先要加强蚕种的选育和管理。
通过选择优质的蚕种,提高蚕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加强蚕种的管理,定期进行病蛹剔除和消毒,以减少病源。
要注意蚕室的通风和温度的调控。
良好的通风可以降低蚕室内的湿度,减少病菌滋生的环境。
合适的温度可以促进蚕的生长和发育,增强其抵抗力。
在软化病防治中,要加强柞蚕的饲养管理。
饲养中要注意控制饲料的数量和质量,避免过度喂养和不均衡的饲料,以免造成柞蚕的肠胃不适,减弱其免疫力。
要加强对蚕室周边环境的管理。
及时清除蚕室周围的杂草和积水,以减少害虫和病菌的滋生。
柞蚕蚕场管理与软化病防治措施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蚕场管理人员的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
只有做好蚕室的卫生管理,加强对柞蚕饲养和环境的管理,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柞蚕软化病等病害的发生。
通过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提高柞蚕的抗病能力,保障柞蚕的生长和发展。
柞蚕蚕场管理与软化病防治措施柞蚕蚕场,是指饲养柞蚕的场所。
柞蚕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昆虫,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为了保障柞蚕的健康和生长,蚕场管理非常关键。
同时,柞蚕容易感染软化病,因此软化病的防治也非常重要。
一、柞蚕蚕场管理(一)场址选择柞蚕蚕场的选址应该远离十字路口、垃圾堆、污染源和养鸡场、养猪场等畜牧养殖场,同时也应该远离柞蚕的天敌和病菌。
柞蚕栖息地应该是纯净、干燥、通风良好、阳光充足、灰尘少。
(二)环境卫生在蚕场内应该保持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每天要清扫地面、清理废弃物,并每周进行消毒。
消毒使用的药剂应该是安全、环保的,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三)饲料管理柞蚕的饲料主要是桑叶和桑树枝。
在柞蚕的不同发育阶段需要提供不同的饲料,同时也需要注意饲料的质量和卫生。
在饲料上还要注意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四)免疫管理柞蚕也有自身免疫系统,但免疫力较弱,容易感染病菌。
因此,在柞蚕的不同发育阶段,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疫苗接种或注射药物进行预防。
(五)人员培训柞蚕的饲养和管理需要专业人员的操作,因此,蚕场负责人应该对蚕场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包括饲养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柞蚕容易受到软化病的侵害,软化病是由一种微生物引起的蚕病,主要表现为蚕体肌肉软化后死亡。
因此,防治软化病对于柞蚕的饲养和发展非常重要。
(一)预防为主对于软化病的防治,应该采取预防为主的方法,保持蚕场的清洁和干燥,控制室内湿度和温度,避免蚕室的堆积,而且在柞蚕的进入蚕室前应该进行多重检查,确保无病虫害。
(二)使用病毒抑制剂病毒抑制剂是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可有效地抑制病毒感染,从而保护柞蚕健康。
使用病毒抑制剂可以大大减少柞蚕被感染的概率,提高其生理健康水平。
(三)治疗病蚕对于柞蚕的软化病,可以采用药物治疗的方法,以抑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治疗时应该选择安全、有效的药品,按照药品说明进行使用,防止造成毒害。
(四)消毒消毒可以有效地杀死病菌和害虫,从而保持柞蚕场的卫生和清洁。
柞蚕蚕场管理与软化病防治措施柞蚕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昆虫,其丝绵质地优良,被称为“林中珍珠”,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柞蚕养殖中,管理与病害防治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下面将介绍柞蚕蚕场管理与软化病防治措施。
一、蚕场管理1. 场地选择与布局蚕场的选择要选择在有利于柞蚕发育的环境中,通风良好、阳光充足、排水良好的地方。
蚕场的布局要合理,可以按照蚕室、贮桑处、养蚕技术服从、蚕茧加工等分布进行布局,确保蚕室间距适当、通道宽敞、设施完备。
2. 柞桑栽植管理柞蚕以桑叶为食,因此柞桑的栽植管理对柞蚕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要选择适宜的柞桑品种,做好施肥、浇水、修剪等管理工作,保证柞桑的生长健康。
3. 清洁卫生在蚕场管理过程中,要定期清理蚕室、通道等地面卫生,及时清理垃圾,保持蚕场的清洁卫生。
4. 温度、湿度的调控柞蚕对环境的温度、湿度要求较高。
在养蚕的过程中,要对温度、湿度进行监控,并进行调控,以保证柞蚕的正常生长发育。
5. 害虫防治在蚕场管理中,要对蚕室、柞桑进行定期的害虫监测与防治,以免对柞蚕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二、软化病防治措施柞蚕软化病是柞蚕养殖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病害,给柞蚕养殖带来一定的危害。
软化病的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1. 饲料的卫生管理柞蚕的食料以柞桑叶为主,因此在使用柞桑叶时,要确保柞桑叶的清洁卫生,避免将有害微生物带入到蚕室中。
3. 合理施肥在柞桑栽植管理中,要合理施肥,保证柞桑的生长健康,提高柞桑的抗病能力。
以上就是关于柞蚕蚕场管理与软化病防治措施的一些介绍。
通过科学的管理与防治措施,能够有效地提高柞蚕的产量与质量,为柞蚕养殖业的发展和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希望柞蚕养殖者们能够加强对柞蚕蚕场管理与软化病防治的重视,提高柞蚕的养殖效益,推动柞蚕产业的健康发展。
柞蚕蚕场管理与软化病防治措施柞蚕是经济上重要的蚕种之一,在蚕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然而,柞蚕蚕场管理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疾病问题,其中软化病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严重影响了柞蚕的健康和生产效益。
因此,加强柞蚕蚕场管理和软化病防治至关重要。
一、柞蚕蚕场管理柞蚕蚕场管理包括场地选址、种蚕品种选择、设备器材采购、环境控制、饲养管理等多个方面。
对于柞蚕蚕场的建设,要选择南北方向,四周高低错落,通风良好、阳光充足、交通便利的场地。
同时,根据柞蚕的生长特点和需要,选择适宜的种蚕品种,如芝麻、新单麻、岑溪、油青等品种。
在设备器材采购方面,要选择质量可靠、技术先进的设备,如环境控制设备、自动饲喂设备、卫生消毒设备等。
为了保证蚕室内环境的舒适和适宜,需要对光照、温度、湿度进行合理的控制。
另外,还需要加强饲养管理,营造干净、整洁、有序的工作环境,定期对蚕舍进行清洗、消毒,减少蚕舍内的病菌、微生物等病原体的滋生。
软化病是柞蚕蚕场常见的一种疾病,常常会引起柞蚕的死亡,从而对柞蚕的生产带来很大的影响。
因此,采取有效的软化病防治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1、环境卫生措施软化病的病原体多为细菌和病毒,喜欢潮湿、阴暗、缺氧、污染的环境,因此,要加强蚕室内的环境卫生管理。
保持蚕室内的通风、透光、干燥、清洁,及时清除蚕舍内的粪便、残蚕、残食、浮毛等污物,除尘、消毒,防止病原体的繁殖和传播。
2、种蚕防疫措施柞蚕蚕场要做好种蚕的防疫工作,选择健康的种蚕进行繁育,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在种蚕饲养和选蚕的过程中,要避免交叉感染和污染,定期对种蚕进行检查和治疗,防止软化病的发生和传播。
3、药物治疗措施对于已经感染软化病的柞蚕,需要及时采取药物治疗措施。
现在市面上有多种治疗软化病的药物,如环霉素、氢氧化钠、甲磺酸萘乙唑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需注意药物用量、用法和用药时间,避免过量使用或用药时间过长,造成药物残留或药害现象。
辽宁省柞蚕场管理暂行办法(2021年)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5.18•【字号】辽宁省人民政府令第341号•【施行日期】2021.05.18•【效力等级】地方政府规章•【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产品质量安全正文辽宁省柞蚕场管理暂行办法(1991年9月6日辽宁省人民政府令第14号公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根据2004年6月27日辽宁省人民政府令第171号第一次修正根据2011年1月13日辽宁省人民政府令第247号第二次修正根据2014年8月6日辽宁省人民政府令第292号第三次修正根据2021年5月18日辽宁省人民政府令第341号第四次修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柞蚕场的管理,推动我省蚕茧生产良性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在我省境内经营管理柞蚕场和在蚕场内从事其他活动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蚕场管理,应当坚持集约化经营、控制规模、改良蚕种、提高单产的方针,遵循保护生态环境和谁使用、谁建设、谁管护的原则。
第四条省、市、县(含县级市、区,下同)人民政府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蚕场管理工作。
并在柞蚕放养、蚕场建设和保护方面给予技术指导。
凡有蚕场的乡(含镇,下同)人民政府,应当指定专职或者兼职人员负责蚕场管理工作。
第五条放养柞蚕用地,由县人民政府根据当地自然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进行统一规划,标定蚕场边界,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权属。
改变权属,必须依法履行变更登记手续。
第二章蚕场使用第六条放养柞蚕的蚕场,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一)中刈蚕场每亩柞树一百五十株以上,根刈蚕场每亩柞树二百墩以上;(二)中刈蚕场郁闭度零点七以上,根刈蚕场郁闭度零点六以上。
第七条使用蚕场,必须遵守下列规定:(一)同一蚕场每年只能放养一次柞蚕,不准重复放养;(二)春蚕食叶量不准超过三分之二,秋蚕食叶量不准超过四分之三,不准过量放养;(三)移蚕,不准剪柞树主干枝。
浅谈如何搞好柞蚕场水土保持工作**市柞蚕产业历史悠久,柞蚕放养面积占全国的18%,是我国著名的柞蚕之乡。
柞蚕业是我市的一项重要产业,也是我市农民特别是中南部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柞蚕丝价格的不断上涨,农民放蚕的收益也大幅增加,蚕农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快。
柞蚕生产在产生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柞蚕放养与水土保持本身就存在矛盾,在当前形势下这一矛盾更加突出。
具体表现为:柞蚕场经过长期放养,退化、沙化日益严重,柞蚕单位产量降低;蚕农为增加产量,不断扩大放养面积或增加单位面积蚕场承载量;这种急功近利的掠夺式经营又进一步加剧了柞蚕场的退化、沙化,形成了蚕场生态环境恶性循环。
如何破解蚕业生产与水土保持这一难题,使蚕业生产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市水土保持部门面临的紧迫任务,也是东部山区各蚕业县区所面临的共同课题。
一、**市基本情况1.自然情况**市位于**半岛东部,自然概貌为“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
**地区属**山地丘陵地貌类型,地貌类型主要有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台地。
**市属中温带湿润地区季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降雨量为1044毫米,多年平均地表水径流量为30.94亿立方米,人均6139立方米,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2.3倍。
**市土壤在全国属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森林土壤群系,分棕壤性土、棕壤、潮棕壤、草甸土和淹育型水稻土五个亚类。
**市森林植被属长白山针阔叶混交林区,森林覆盖率为67.8%,居全省第三位。
森林资源是以阔叶树为主要树种的天然次生林,木本植物350多种。
阔叶树中以柞树为优势树种,以下依次为核桃楸、刺槐、杨树、椴树、柳树等。
全市有天然草场14.28万亩。
2.社会经济概况2009年**市总人口为58.7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91万人。
**市总面积5513.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93.4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4.39%;林地4083.5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4.04%;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78.9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25%。
柞蚕生态蚕场建设方法针对我市柞蚕场普遍存在的柞树密度不足、根刈柞产叶量不高、局部蚕场植被退化、个别地块出现砂化情况等现象,用单一方法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必须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即对密度不足的柞蚕场进行柞树育苗移栽和橡实直播补植、改根刈柞为中刈柞,扩大树冠面积,增加产叶量,采取小柞树穿带、种植草灌植物、增加地表植被,对已砂化和被侵蚀的蚕场实行休蚕养树、修建闸沟并培植植被。
通过以上技术措施根本改善蚕场的生态环境,提高蚕场等级,使多数蚕场达到2类以上标准,蚕场生态结构实现三层覆盖,第一层为中刈拐枝型树冠,第二层为密植的草灌植物,第三层为枯草落叶形成的腐殖质土层,蚕场郁闭度在60~80%,蚕场输入输出平衡。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永续利用的能力。
使蚕场生态环境和蚕区整体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
一、柞树中刈树型养成方法(一)中刈留拳:1、定千年限:根刈树龄5~6年生;2、砍伐时期:在春分以后,树液流动以前;3、留干数量:根据蚕场柞树密度,决定留干数量,每亩留干数量250~350个为宜,每墩柞树可留干1~3个,每墩双干或三干的,干的间距30cm。
4、留干高度:30~50cm,坡度大时宜高,坡度缓时宜低;5、增加产叶量20%以上。
(二)中刈放拐;中刈放拐树型,即在中刈留拳树型的3步养成的基础上,抓住留桩定干并借枝放拐、清底育枝并剪除徒长枝、伐枝养拳并逐步放拐枝等3个技术环节:1、留桩定干并借枝放拐,不仅要像培养中干留拳那样留桩定干,还要在留干时即选择干顶端向四周生长、姿势开张的侧枝,借枝放拐,留枝长30~50cm (蒙古柞宜短,辽东柞可稍长),一般每墩定干一个;2、清底育枝并剪徒长枝,不仅要像培养中干流拳那样清底育枝,并且要向上生长的徒长枝。
特别是顶端生长优势强的蒙古柞等树种,中期剪除徒长枝是养成中刈树型的关键。
即将所留桩干上向上、单独、高大、有代替主干可能的徒长枝从基部剪掉;以迫使顶端优势分散平衡,加速其他侧枝的生长,以利养成好的拐枝;3、伐枝养拳并逐段放拐,在所留桩干顶端和已放出拐枝顶端,选择姿势较好、布局分散合理的枝条,再补放、接放、分放拐枝,所放拐枝力求处在同一水平面上,沿水平面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