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课时作业
- 格式:doc
- 大小:37.55 KB
- 文档页数:5
课时作业2 权力支配下的农耕文明——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171页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20·乌鲁木齐市高三二模]有学者认为,牛耕出现在商代而非春秋时期。
依据有:殷墟妇好墓一件玉雕卧牛的两个鼻孔间有小孔相通,与穿系牛绳有关;动物考古学研究表明,殷墟遗址出土黄牛掌骨和趾骨上有因劳役而造成的病变现象;殷墟甲骨文中“物”字应释为“犁”,为牛耕之会意等。
该结论( )A.表明考古发现最具说服力 B.缺乏可靠的证据不足为信C.违背商代生产力发展水平 D.大胆创新但尚需小心求证解析:学者用妇好墓玉雕和动物考古学研究结果等论证“牛耕出现在商代而非春秋时期”,甲骨文中“物”应释为“犁”等,这一结论与公认的观点不同,是历史学研究中的大胆创新,但仍需小心求证,D项正确;学者用考古研究质疑原有的史学结论,不是在论证“考古发现最具说服力”,A项错误;学者用玉雕和动物考古研究论证其观点,不能说其缺乏证据,B项错误;商代已经将牛作为农用动力的结论,并没有违背商代生产力发展水平,C项错误。
答案:D2.[2020·某某市高三二模]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
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
该变化说明( )A.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 B.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C.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 D.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解析:结合所学,战国后期,铁犁牛耕逐步推广,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建立,因此战国出现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宗法血缘关系,排除A;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专制皇权”不符合战国时期,排除C;材料反映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与遏制土地兼并无关,排除D。
答案:B3.[2020·亳州市高三一模]魏晋南北朝时期,工匠们都有专门的匠籍,一入匠籍便终身不得改业;唐代,“纳资代役”(缴纳一定量的货币代替服役)逐渐普遍化,“和雇制”(官府出钱雇用技工、民匠从事劳役制作)得到推广。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一、选择题1.(2013·盐城模拟)2.《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
”《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答案】C【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为宝”“犹用药也”“竭时而止”等,分析可知,四则材料均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答案为C。
2.(2013·广东六校联考)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
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
”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井田制开始瓦解 B.商品经济发展C.小农经济兴起 D.家庭手工业产生【答案】C【解析】据题干中的“治田、宅、桑、衣帛”等信息,可以判断为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状态,C项符合。
A项材料信息中为体现;B项与材料矛盾,D项不全面。
3.(2013·山西模拟)右图是甘肃莫高窟壁画“农作图”中的一幅,这反映出()A. 唐代在西北率先实现了生产工具的革新B. 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已影响到西北地区C. 中国的农业开始确立铁犁牛耕的模式D. 土地的日益集中导致人民生活困苦【答案】B【解析】B 观察图示可知反映的是唐代曲辕犁,而在甘肃莫高窟壁画中出现,说明该项农业生产技术已经在西北地区出现,故选B项。
4.(2013·惠州调研)形成“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观念的社会背景是A.小农经济盛行B.闭关锁国政策推行C.商品流通不畅D.传统手工产量不高【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传统节俭思想的根源。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8贵州黔东南一模)《吕氏春秋》说:“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
昌者,百草之先生也,于是始耕。
”《氾胜之书》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
”材料反映了古代农业( )A.注重时令B.尊重自然规律C.重视历法指导D.强调精耕细作2.《荒政丛书》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
”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A.重农抑商已有所改变B.农业是财政的主要来源C.已显露近代化的曙光D.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3.(2018河南郑州一模)下表为乾隆元年安徽休宁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自耕农经济盛行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D.土地租佃现象普遍4.17、18世纪,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封建国家推行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和重商主义。
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都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B.都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C.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D.都加强了封建势力的力量5.下表主要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的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A.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形成C.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D.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6.(2018 广东肇庆统测)明初规定:“在京工匠上工者,日给柴、米、盐、菜,歇工停给。
”1391年,进一步规定:凡在内府役作的工匠,“量其劳力,日给钞贯”。
这主要说明明初官营手工业( )A.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C.限制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D.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7.(2018湖南怀化期末)唐代出现了大绢行、小彩行、丝帛行、米行等行会名称。
诸行设行头,行头的责任是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
有时行会还要协调官府平抑物价,稳定市场。
这表明( )A.行会是政府控制商业的机构B.政府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C.行会有利于商品市场合理化D.农产品商品化水平大大提高8.(2018吉林长春调研)宋太宗时期,东京开始出现侵街现象,临街摆摊、坊中开铺屡屡发生,致使京城街巷狭小。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一、选择题1.【 2012·合肥八中一模】班固《汉书》 :“(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黑 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家产,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 于大将军(霍)光。
”该资料反应出西汉()A .个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B .民营手工业超出官营手工业C .官营纺织作坊特别发达D .政府鼓舞民间手工业的发展【分析】 A 自资料可知:西汉时,张安世家中有纺织家产和七百位凭纺织手艺做事的家童。
我们可据此推测出西汉时个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而 B 、C 、D 三项与资料不符。
应选 A 。
2.【 2012·哈尔滨期末考】明朝李鼎在《李长卿集》中描绘: “燕、赵、秦、晋、齐、梁、 江淮之货,昼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昼夜商贩而北。
”这 主要反应明朝A .工商业市镇的盛行B .钱币经济占有主导C .国内物质沟通屡次D .形成地区商人集体 【分析】 C 题中资料意思是北方的货物被昼夜贩往南方, 而南方的货物被昼夜贩运到北方,说了然国内物质沟通的屡次,应选 C 。
其余选项在资猜中得不到支持。
3.【 2012·泉州四校联考】 《淮南子》记录: “故神农之法曰: ‘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
’故身自耕,妻亲织,认为天下先。
”这句话重申了A. 重农抑商的必需性B. 男耕女织的重要性C. 小农经济的柔弱性D.古代农业的落伍性【分析】 B 资料含义:一夫不耕,天下就有人受饿,一女不织,就有人受寒。
所以,神农和他的老婆都要亲身耕织。
这是重申耕织的重要。
应选B 。
4.【 2012·遂溪一模】 .明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直处于“萌芽" 状态,是指它②力量远不足以崩溃封建生产方式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D .②③④【分析】 D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最重要的标记就是:机户出资,机工卖力,机工以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 出现了劳动力买卖现象, 故清除①; 明清期间资本主萌芽出现, 但仍处于手工工场阶段, 萌芽十分轻微, 力量远不足以崩溃封建生产方式, 封建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故②③④切合题意。
第2讲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1.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呈现出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发展及经济政策相辅的特征。
2.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为突出特征。
3.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4.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松散的过程。
5.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两者均是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排查纠错1.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牛耕技术推广到珠江流域。
(×)点拨铁农具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
2.唐代已发明灌溉工具筒车,由人力、畜力到风力、水力是灌溉提水动力的发展趋势。
(√)3.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之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其典型特征,它存在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有存在。
(√)4.春秋时期井田制度下的私田并不归周王所有,归私田主人控制,鲁国“初税亩”首次从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权,而商鞅变法则从制度上废除了井田制。
(√)5.标志着中国传统农耕技术成熟的是牛耕的出现,而不是曲辕犁的发明。
(×)点拨唐代曲辕犁的发明才是农耕技术成熟的标志。
6.历代农民起义多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而王安石变法“理财”的措施则集中体现了封建国家与地主之间的矛盾。
(√)7.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冶铜技术,战国晚期已掌握炼钢淬火工艺,东汉初发明了筒车等鼓风设备。
测能提速规范练(二)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1. (2017山西五校联考)下图是中国古代农耕壁画。
此图可以反映当时()A .曲辕犁在北方推广B .精耕细作农业的特点C.农业产量大大提高 D •集体耕作方式的优化解析:题干图中信息并未提到地理位置,也看不出铁犁的形态,因而无法判断其是北方并使用曲辕犁,故A项错误;题干中可以看出铁犁牛耕的场景,符合精耕细作农业的特点,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农业的产量,故C项错误;题干中展示出了铁犁牛耕,说明其反映的是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生产,与井田制下的集体耕作不同,故D项错误。
答案:B2. (2017苏州调研)“其车之制,除压栏木及列槛椿外,车身用板作槽,长可二丈,阔则不等,或四寸至七寸;高约一尺。
槽中架行道板一条,随槽阔狭,比槽板两头俱短一尺,用置大、小轮轴。
同行道板上下通周,以龙骨板系其在上。
大轴两边各带拐木四茎,置于岸上木架之间,人凭架上踏动拐木,则龙骨板随转,循环行板刮水上岸,……”材料所述工具()A •两汉时期已经广泛使用B .标志着古代水利设施的完善C.开启了农具自动化先河D •是农业灌溉机械的重大改进解析:材料描述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灌溉工具一一翻车,该工具是由东汉末年的毕岚发明并由曹魏的马钧予以改进的,“两汉时期已经广泛使用”,这明显不符合历史事实,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的水利设施总是在不断完善和进步的,翻车的发明也不可能使这一过程达到完善和终结,故B项错误;“开启了农具自动化先河”,翻车使用的仍然是人力而非自动化,故C项错误;翻车是对西周以来的灌溉工具如桔槔和辘轳等重大调整和改善,故D 项正确。
答案:D3. (2017威海质检)下表为“ 1721〜1820年清代刑部档案中农村雇工案件统计表”。
该统计表反映了()A •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B .人地矛盾相对比较突出C.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D. 清朝租佃关系的产生解析: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农村雇工案件多,说明农民多没有土地,反映人地矛盾相对比较突出,故B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手工工场,受雇人有人身自由,而农村租佃关系下农民没有人身自由,并且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租佃关系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
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朝代歌:原始夏(前2070-前1600)商(前1600-前1046)周(前1046-前770),春秋(东周)战国(前770-前475-前221)秦(前221-前207),两汉(前202-8,25-220)三国(220年-280年)晋(265—420年),晋后南北(420—589)分,隋(581-618)唐(618-907)五代(891-979)宋(960-1127-1279),元(1271-1368)明(1368-1644)清(1644-1840-1912晚清)及民(1912-1949)。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中国古代经济属于典型的农耕经济。
辽阔的平原、肥沃的土地、适宜的气候、纵横的河流,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天然的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年-前256年),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小农经济形成,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这种生产经营模式延续于整个中国古代,直到近代才逐步解体。
与小农经济发展相适应,我国古代土地所有制以私有制为主体,土地兼并伴随其整个发展过程。
我国古代手工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在金属冶炼、纺织、陶瓷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经营方式主要有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三种形态。
商业领域,尽管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但由于经济规律的作用,我国古代商业依然得到很大发展。
古代手工业和商业毕竟从属于农业,其发展水平明显受到农业的制约,只是作为农业的补充而存在,无法独立发展。
明清时期,在自然经济的母体中开始孕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其发展,也阻碍了中国向近代工业文明的演进,最终导致中国在近代的落伍。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这一主题有两条重要线索:一是从古代经济的基本类型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构成了中国古代最基本的三个经济部门;二是从经济的性质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都是以自然经济为主导的,明清时期在农耕经济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第2讲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一、选择题1.(2015·广东广州一模)下图为山东出土的东汉耕耱画像石(局部),前为一农夫驱一牛一马耕地,后为一农夫驱一牛耱地(粉碎、平整已耕翻的土地)。
这反映出当时()A.传统耕犁构造定型B.耕作技术日趋完善C.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D.铁犁牛耕推广到南方解析唐代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与题干信息“东汉”不符,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前为一农夫驱一牛一马耕地,后为一农夫驱一牛耱地”可知东汉时期耕作技术日趋完善,故B项正确;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东汉”时间信息不符,且材料并没有涉及土地私有制问题,故C项错误;由材料“山东出土”可知是中国北方地区的耕作技术,故D项错误。
答案 B2.(2015·山东济南一模文综)右图所示工具名为“桔槔”。
《庄子》载:“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
对“桔槔”解读正确的有()①桔槔最迟在战国已经出现②桔槔是我国较早的灌溉工具③与牛耕共同提高了农业生产力④反映了中央集权对农业的重视A.①②B.①②③C.③④D.②③④解析根据题干中“反于晋”可知“桔槔”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①正确;根据题干中“将为圃畦”可知“桔槔”是用于灌溉种蔬菜的田畦,故②正确;从图片中可看出,“桔槔”方便了人们取水灌田,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已经出现,故③正确;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形成中央集权的政府,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3.(2015·河南郑州二模,26)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
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A.经营更趋市场化B.减少犁耕依赖C.生产日趋专业化D.注重精耕细作解析材料仅涉及家庭投资结构,并未体现是否和市场有联系,故A项错误;明末农村依然是铁犁牛耕,并未减少对犁的依赖,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不出“专业化”,故C 项错误;材料说明家庭农业包括播种、灌溉、施肥、犁耕等多个环节,高投入追求高产出,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
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经济经典精讲课后练习二题1: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A.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B.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C.铁犁牛耕的出现D.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题2:《吕氏春秋》中记载的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
故身亲耕,妻亲绩,所以见致民利也。
”在此神农指出了()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B.男耕女织的重要性C.废除井田制的必要性 D.自然经济的优越性题3: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兴起B.从征役制到募役制,是官营手工业生产关系上的重大进步C.唐代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D.明朝中后期,私营手工业中孕育出雇佣劳动关系题4: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
”下列各项中属于宋朝“创新”表现的是()A.建立起地方监察机构 B.突破了“市”的时空限制C.创制了木活字和铜活字 D.出现了新的文学体裁——“词”题5:清朝雍正皇帝在上谕中说:“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根据这种思想所制定的政策应该是()A.海禁 B.重农抑商C.闭关锁国 D.抑制兼并题6: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B.专制制度的衰落C.西方文明的影响D.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题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夜闻。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材料二在唐代,从事商业活动的的人有商和贾之别。
前者被称为行商,他们将各地的物品带到各处的周市(定期集市)贩卖,或走街串巷吆喝,谓“呼卖”。
课时作业2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一、选择题1.公元前548年,楚国“蒍掩书田”,即把土地分为九等,然后按土地面积、质量“量入修赋”。
这种做法( )A.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B.进一步强化了井田制度C.促进了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革D.促进了铁犁牛耕的推广解析:春秋时期,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井田制逐步崩溃。
楚国“量入修赋”,实质上就是承认了私田主人对私田的所有权。
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C2.(2016福建厦门毕业班质量检查)《管子》记载:“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鍼(针)、一刀,若(然后)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小马车)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
”由此可知当时( ) A.各行业分工比较细致B.精耕细作农业技术已经成熟C.官营冶铁业相当发达D.铁器在生产生活中地位重要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手工业成就。
在当时各行业的生产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必要工具,主要是铁器,这说明了铁器在生产活动中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材料涉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并没有体现分工的细致,A项不符合题意;农业只是材料所涉及的行业之一,B项以偏概全,排除;题目材料中出现了“铁官”,但材料并没有实际说明铁器制造业的情况,无法得出官营冶铁业发达的结论,故C项不正确。
答案:D3.(2016湖南长沙模拟)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墓主是春秋时期的秦景公,墓内发现了186具人殉,另有3 000多件珍贵文物,但铁器只有很简陋的几件。
这主要说明( )A.秦国经济较其他诸侯国先进B.春秋时期已经出现铁器C.秦国盛行落后的人殉制度D.秦国政权重视农业的发展解析:本题考查解读材料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时期的秦国落后于其他诸侯国,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虽涉及人殉,但秦公一号大墓的状况不能反映秦国的整体状况,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关于农业发展的信息,排除D项;陪葬品中有铁器,说明春秋时期铁器已经出现,故选B 项。
答案:B4.(2016山东济南检测)据《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更名天下田曰王田……不得买卖,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
”结果导致“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人涕泣于市道”。
不得已“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
上述材料说明王莽( )A.改制时政府手中掌握了大量国有土地B.得到了无地农民的大力支持C.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D.最终重新肯定了土地的私有权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土地制度。
解题的关键是分析材料:材料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为王莽的土地改革,后一部分为改革结果,结果为王田制事实上被废除,答题时侧重点应在后一部分。
王田制的性质是土地国有,但王莽改制时分的是“余田”,而不是政府手里掌握的国有土地,A项不符合题意;王莽的土地改革最终失败,无地农民的状况没有改变,也没有抑制兼并,故B、C两项不符合史实;王田制的失败,使土地制度仍回到之前的状态,即土地私有,故D项正确。
答案:D5.北魏文成帝兴安元年(公元452年),陕城镇将崔宽看到弘农(今河南灵宝附近)这个地方出产的漆、蜡、竹、木价钱比南朝市场上便宜好几倍,于是他利用职权走私,发了大财。
这说明当时( ) A.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效卓著B.官商勾结营私之风盛行C.北方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南方D.南北地区经济往来仍在继续解析:本题考查南北朝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的题眼为“走私”,即崔宽将北魏的漆、蜡等商品运到南朝出售,赚取差价,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南北方经济的往来,D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北魏孝文帝改革,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仅仅涉及北魏地方镇将的走私行为,没有涉及商人,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只出现了部分商品,并不能以此说明南北方的整体经济水平,C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D6.(2016四川成都诊断)唐代后期盐铁使刘晏推行新盐法,只在产盐区设置盐官,收购盐户所煮成的食盐,“粜(转卖)商人,纵其所之”;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以调剂盐价。
这一改革( ) A.取消了政府对盐政的监管B.导致了商人任意抬高盐价C.形成了官商分利经营机制D.增加了盐政机构行政成本解析: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和盐铁专营。
从材料看,唐代后期仍然实行盐铁专营,并非取消对盐政的专管,A项不符合题意;产盐区的食盐转卖给商人后,政府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实际上就是官商分利,所以C项正确;平盐仓的设立则说明政府并没有任由商人抬高盐价,B项不符合题意;这种做法减少了盐政行政成本,可排除D项。
答案:C7.(2016山东潍坊一模)《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
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
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
这反映了古代农业( )A.需要大量劳力B.适时增加肥力C.提倡精耕细作 D.善于积累经验解析:本题考查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表现为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及改进生产工具、积累生产经验等。
材料中前两则信息是在土地上投入更多人力以增收;后一则则是积累生产经验,故本题反映的是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只说明了材料信息的一个方面。
答案:C8.北宋时期,四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纸币都迅速贬值。
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最终获得政府认可的白银。
这一时期纸币的兴衰表明( )A.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B.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C.民间贸易突破官府限制D.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北宋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但到了明朝,“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成为主要的支付手段,由此可知材料体现了从南宋到明中叶由政府推行纸币到政府认可民间的白银流通,因此这说明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到挫折,正确答案为A项;B、D两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材料说明的是货币问题,而不是民间贸易突破官府限制,故排除C项。
答案:A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 )A.“商业革命”未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B.“商业革命”没有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C.“商业革命”没有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中国古代史》材料三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
一岁之役,官为佥募。
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
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
立法颇为简便。
嘉靖间,数行数止,至万历九年乃尽行之。
——《明史·食货志二》(1)据材料一、二,归纳明初统治者采取的经济举措并分析其影响。
(2)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一条鞭法的特点。
(3)材料二中明政府明确规定“禁民间不得以金银物货交易”,材料三中又规定“计亩征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及其变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解析:明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封建经济获得进一步发展,本题就以此时代特征为依托,以相关历史材料为切入点,考查对这一阶段特征的把握。
第(1)问举措结合材料逐条概括即可,影响结合明初时代特征从商品经济发展和中央集权加强两个角度思考。
第(2)问要从征税的方法、征收的标准、征收的物品等角度来思考一条鞭法的特征。
第(3)问要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的因素来思考变化的原因,对变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要上升到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发展影响的高度来思考。
答案:(1)举措:降低商税,扩大免税范围;严禁民间铸钱;发行纸币,禁止民间以金银交易或物物交换。
影响:便利了商业活动的进行,刺激了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一步规范了金融秩序,加强了中央集权。
(2)将各种杂税、徭役合并,税法更为简单;征收银两而不是征收实物,货币税取代实物税;以田亩的多少作为征收赋税的基本标准。
(3)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商品交易额扩大,铸币和纸币已不适应其发展的需要;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中国白银拥有量空前增多。
本质问题: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封建国家人身控制的松弛。
14.(2016江苏南通诊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
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政权对海外诸国的贸易呈逐渐上升趋势,“航海岁至,逾于前代矣”。
隋唐时期全国统一,陆路丝绸商路除沿袭汉魏时的南路、北路外又增加新路,并出现了登、扬、明、广、泉等著名港口,唐朝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泛指东南亚)等舶,不计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
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广州、明州、泉州是重要海港,政府设“市舶司”“市舶务”专管进出港手续,严禁走私贸易,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多达60个以上,如北非的勿斯里。
海外贸易有效弥补了财政的不足,刺激了国内商业和商品生产的发展。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试从整体史观的视角简要评价。
材料二朝贡体系是从公元前3世纪一直到19世纪末存在于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等级政治秩序体系……明时,朝贡制度以“朝贡贸易”的形式出现。
“朝贡”往往是强势的中央政权向周边民族和国家宣示自己的国力,带有赏赐和炫耀的意味,经济上受益与否则无关紧要。
在朝贡体系的长期影响之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书写汉字、尊奉儒家、信仰佛教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2)根据材料二,指出朝贡贸易的目的和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贡贸易长期存在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
第(1)问求答项为特点,可以先将材料分层,提取各层的论述角度作答,该问的难点是整体史观的运用,要突出世界的联系性。
第(2)问要注意结合材料理解朝贡贸易的概念,即政治关系与外贸关系相结合。
答案:(1)特点:交通发达(或陆海丝绸之路发达);范围广泛(或远及西亚、南亚、欧洲、非洲);政策开放,政府设机构管理(或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
评价: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耕文明时代世界彼此隔绝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