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99.00 KB
- 文档页数:6
《路漫漫其修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本文思路,掌握本文中心论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种精神,也适用于语文学习”,即“学好语文要多读、多写、多思”。
2.制作读书卡片,掌握论据材料。
3.学习略读文章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水平。
4.学习本文总─分─总的构思方法,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培养多读、多写、多思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1.把握本文思路,掌握本文中心论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种精神,也适用于语文学习”,即“学好语文要多读、多写、多思”。
2.学习略读文章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水平。
【教学难点】作者读书思想的感知。
【教学方法】1.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感受学习是一个过程,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
2.联系自我学习体验,从中学到读书经验。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可由名人谈读书的名言引入二、解题1.标题出自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名著《离骚》。
后半句“吾将上下而求索”,整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高洁志向的不懈追求。
本文以此诗句为题,意在说明:语文学习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学习语文应当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不断求索,不断进取,要多读、多写、多思,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2.作者简介:罗洛(1927—1998)原名罗泽浦。
四川成都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45年开始发表诗作,主要作品有诗集《春天来了》、《雨后》、《海之歌》等,还有译文集《法国现代诗选》、《萨福抒情诗集》,杂文集《人与生活》,评论集《诗的随想录》等。
同时参加《呼吸》、《荒鸡》、《奔星》等文艺刊物的编辑工作。
1949年后在上海任记者和编辑,1958年调青海,转入科学部门工作,历任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他留下几百万字的文稿,包括他在大西北工作25年的自然科学方面的译著,后经整理出版《罗洛文集》。
三、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结构(一)课文总体分析1.本文是什么文体?标题有什么特点?明确:本文是议论文。
21 古诗三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教学目标]1.会认“塞、秦”等4个生字,会写“塞、秦”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4.利用整合、比较和拓补等策略,加深对诗歌的领悟。
5.通过对关键字词的品味,体会诗中的英雄精神和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1.利用整合、比较和拓补等策略,加深对诗歌的领悟。
2.通过对关键字词的品味,体会诗中的英雄精神和家国情怀。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重点)一、简介常识,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歌发展到唐朝达到了顶峰,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诗人,比如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唐诗还出现了很多类型,比如:描绘自然田园风光的田园诗、表达人们离愁别绪的离别诗、表现边塞军旅生活的边塞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三首》,前面两首就是边塞诗。
一首是——《出塞》,还有一首是——《凉州词》。
2.简介《出塞》《凉州词》这两首诗题目的含义。
出示:塞,指边塞、关塞。
从广义上说,并不都在边疆,也泛指某些军事重地。
唐代诗人用《塞上》《塞下》《出塞》《入塞》等乐府旧题为诗者甚多,内容大多写我国东北、西北和北方地区的战斗、生活。
凉州词,又称“凉州曲”,是凉州歌的唱词,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凉州,今武威市,古西北首府,六朝古都。
凉州词(曲)内容丰富,情感真挚,有描写战争、抒发爱国情怀的,有表达浓烈的思乡、思亲之情的,有描述奇丽的边地自然风光的,有展现凉州独特的异域文化的……是边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简介两首诗的作者。
二、诵读古诗,把握节奏1.请大家根据以往学习古诗的经验,自由诵读这两首诗。
《【《路漫漫其修远》教学设计范例】微课教学设计范例》摘要:.学习使用略方法培养学生快速能力,.拨法启发学生深入理语学习方法和精髓,3.主学习法让学生相关做手报作业培养学生能力扩学生面【教学目标】.掌握语学习方法.学习使用略方法培养学生快速能力3.培养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学习态【教学重】理多、多写、多思含义【教学难】理语学习什么要精神【教学方法】.略训练法用略法使学生做到力高集抓住关键词句领会.拨法启发学生深入理语学习方法和精髓3.主学习法让学生相关做手报作业培养学生能力扩学生面【课安排】课【教学程】、导入新课伟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离骚》这样表达己爱国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他那种锲而不舍、上下精神激励着仁人志士也激励着那些孜孜不倦学人那么我们语学习上应该怎样发扬这种精神呢?请欣赏罗洛《路漫漫其修远》二、感知课揭示主旨.题标题出我国战国期著名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写《离骚》其原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思理道路是如漫长而艰险我将上天下地寻志道合理想人思考什么以屈原诗句作标题请带着这问题课.指导学生运用略法快速从筛选出有关学习语重要观()学习是程没有止境程()要学语或者说要不断提高语素养要长期坚持不懈努力(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这种精神也适用语学习()语素养包括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这两种能力基方法是多多写(5)写作是种创造是者参与作者创造因而要思或者探(6)多多写多思这三者有很密切系(7)学生代是光那分心事情较少记忆力也强多可以以工作和学习打下较基础(8)愈多愈有可能得心应手地写作(9)写忌无病呻吟(0)要坚持每天写作并不容易()要多思否则容易囫囵吞枣食而不化;或者浮光掠影掩卷即忘3.让学生说说己平是如何学习语这些观对己是否有启发?以语学习该如何做?这环节里教师要只要学生能对照这些观出己平语学习不足哪怕只有都要给予鼓励以激发学生学习语热情三、重理主旨写出论证提纲.主旨是什么?讨论明确学语要长期坚持不懈努力要培养多多写多思习惯.什么作者要强调精神?讨论明确语素养包括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即懂和写出不错但这两项都不是件容易事要多思考、多和多写作而且还要持以恒3.论证结构是怎样?写出论证提纲明论证方法讨论明确是介绍语学习方法议论性采用了总─分─总论证结构开总起提出了学习语要三方面问题然分别展开论述加以总结收尾使结构紧凑而严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习长征精神主题班会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主题班会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过程以及长征精神的内涵,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勇敢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学习长征过程中的历史事件和背景2. 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和意义三、教学准备:1. 课堂教学PPT2. 长征相关的历史资料四、教学流程:1. 开场导入(5分钟)班主任介绍本次主题班会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并提出问题:长征是什么?长征精神有哪些?2. 学习长征的历史背景和过程(25分钟)通过PPT的呈现,讲解长征的起因和过程,着重介绍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的艰辛和顽强拼搏,包括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等历史事件。
并引导同学们思考:中央红军为什么要开展这场艰苦的长征?长征过程中体现了哪些品质?3. 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和意义(30分钟)进行互动讨论,引导同学们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坚定信仰、勇往直前、艰苦奋斗、创新求变、众志成城等五个方面。
随后,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历史资料,让同学们了解长征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引导同学们思考: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扬长征精神?4. 感悟长征精神,讲述心得(20分钟)鼓励同学们发表自己对长征精神的感悟,分享自己遇到困难时的心路历程。
同时,班主任也会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同学们展示长征精神的可贵之处。
5. 总结和启示(10分钟)总结本次班会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回顾长征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鼓励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做一个有信仰、有担当、有作为的时代新人。
五、教学方法:1. PPT讲解2. 讨论互动3. 情境式教学六、教学评价:通过本次主题班会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长征的历史背景和过程,理解了长征精神的内涵和意义,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感悟了长征精神的可贵之处,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勇敢探索的精神。
高中语文《离骚》屈原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学案寄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高一语文教学案课题:离骚目标导航一、学问与技能1.堆积相关的字词学问,了解楚辞及其。
2.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同学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办法1.小组合作理清课文的生字词和难懂的句子。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同学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同学理解并感触诗中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抱负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清重点字词,疏通诗句。
教学难点:理解并感触诗中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抱负九死不悔的精神。
自主学习1、屈原,战国末期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字,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宏大的爱国诗人,是我国的主义文学传统的奠基者。
屈原的浮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一个由集体唱歌到个人独创的XXX,也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的进展跨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XXX”。
《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2、屈原生平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认识,善于外交辞令。
屈原曾任,辅佐怀王,参加谈论国事及应对来宾,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与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访齐国。
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
最后在楚国都城被秦攻破时投汨罗江而死,以示之怀。
在政治上他推崇“”,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惟独圣君贤相才干把国家治理好,有剧烈的、忠君致治的思想3、“楚辞”,战国时期兴起于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
楚辞的主要是。
他创作出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
楚辞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宋文鉴》卷九十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于屈原的名作《离骚》,意思是说: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
漫漫:长。
修:长。
兮:语气词,相当与“啊”。
将:将要,还要。
求索:寻找。
这句话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感情:虽然现实很黑暗、很残酷,追求真理的道路很曲折、很遥远,但是,“我”(即屈原)也会不惜一切去寻求真理,表现出屈原勇于追求真理的执着、不屈、矢志不渝的无畏精神和坚定信念。
2、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离骚》)意识是说:光阴似箭,我惟恐抓不住这飞逝的时光,让岁月来塑造我美好的心灵。
“汨”指汨水。
“汨汨而过”指时间流逝。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离骚》)这句话可翻译为:“我长叹一声啊,止不住那眼泪流了下来,我是在哀叹那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显然,我们可从这里发现,虽然屈原是楚国贵族,是个士大夫,可他在流放期间对劳动人民的深入接触,他深深的感于人民的痛苦处境,所以,在他的诗歌里常有忧国忧民的诗句。
这句话就表现了他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4、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离骚》)意识是说:太阳与月亮互相交迭,未尝稍停,新春与金秋相互交替,永无止境。
5、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离骚》)意识是说:想到树上黄叶纷纷飘零,我害怕美人啊,您头上也添上丝丝霜鬓!6、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离骚》)意思是:我指着苍天起誓、让天作证啊。
我的忠诚只是为了君王的缘故。
“灵修”指: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
7、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湘夫人》)袅袅:形容微风吹拂。
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
波:微波泛动。
木叶:枯黄的树叶。
8、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九歌·大司命》)意思是:没有比别离更悲伤的事情了,也没有比新相识更高兴的事情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教案一、引言在现代教育领域,教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工具,它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详细规划和组织教学活动的框架。
本教案旨在探讨如何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合理设计教学计划,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学习成果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本教案的教学目标如下:1. 帮助学生理解“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力;2.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引入:通过演示或讲故事的方式,引起学生对“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兴趣。
2. 讲解“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意义和由来,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哲理和人生道理。
3. 分析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对学习成果的影响,引导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
4. 提供一些学习技巧和工具,如:阅读技巧、思维导图、复习计划等,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5.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
6. 结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要点,并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坚持下去。
四、教学过程1. 教师引入:通过一个小故事或视频来引入“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主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思考。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意义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3. 教师讲解:在学生的讨论基础上,教师进行一些补充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个概念。
4. 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介绍:教师向学生讲解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对学习成果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和习惯供学生参考。
5. 学习技巧和工具的引入: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学习技巧和工具,如阅读技巧、思维导图、复习计划等,并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它们。
6. 小组活动: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一起解决一个问题或完成一个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7. 总结和鼓励: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22 《孟子》三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江南学校李友峰知识与能力1.识记重点字词,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
背诵并默写三篇短文。
2.了解作者及其相关的文学常识,理解三篇短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根据课文内容,赏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写作手法和论证过程。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默读、品味、批注等方法来理解作品的内涵。
2.通过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等方式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3.通过反复诵读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实际体会“人和”和“施行仁政”的重要性,以及在困境和忧患中奋发向上的精神;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和句式,理解文意。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明白“人和”和“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2.理解文章内涵,体会“大丈夫”的英雄气概。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增强忧患意识。
3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
”在中国历史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学们能列举出几位呢?孟子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这篇文章,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和方法。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后世常以“孔孟”合称他和孔子。
2.背景资料《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路漫漫其修远(教学资料)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路漫漫其修远”这句话的含义及其背后的哲理;(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句子含义;(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提升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面对困境时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2)懂得人生的道路充满挑战,但只要有信念,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路漫漫其修远”这句话的含义;(2)掌握句子背后的哲理及应用。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句子中的修远意境;(2)如何让学生将句子哲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以图片或故事形式导入,引导学生关注人生道路的曲折与漫长;(2)提问:“你的人生道路上遇到过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激发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句子“路漫漫其修远”,理解字面意思;(2)引导学生关注句子中的修远意境,思考其背后的哲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及个人感悟;(2)选取优秀发言,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句子“路漫漫其修远”的含义及背后的哲理;(2)举例说明句子在古代文学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欣赏古代文学。
5. 实践与应用:(1)让学生结合个人经历,谈谈如何将句子哲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2)布置作业:以“路漫漫其修远”为主题,写一篇心得体会。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等;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句子哲理的理解及运用到实际生活的能力;3. 心得体会: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吸收和内化程度。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满意度。
《路漫漫其修远兮》教案
授课教师:谭源渊
技术职称:讲师
所在部门:办公室
授课班级:7—126
授课学期:20 13 至20 14 学年第二学期
讨论后明确:语文素养包括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即读懂一篇文章和写出一篇不错的文章,但这两项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需要多思考、多读书和多写作,而且还要持之以恒。
3.本文的论证结构是怎样的?写出论证提纲,注明论证方法。
讨论后明确:本文是一篇介绍语文学习方法的议论性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开篇总起提出了学习语文要注意的三个方面问题,然后分别展开论述,最后加以总结收尾,使文章结构紧凑而严密。
中心论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种精神也适用于语文学习。
四、课文小结
作者针对当今年轻人读书偏少的现象,从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过程说起,用自己学习语文的体会明确地告诉我们要想学好语文必须多读、多写、多思,阐明了语文学习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这一观点。
对于求学的人,特别是青年人来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现实意义。
五、结束语
汉代著名的思想家王充说:“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
”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有杰出成就的学者,无一不是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者,王充本人一生读书近一万三千卷,“博通众流百家之言”,所以他才能写出《论衡》这部伟大的著作。
鲁迅的一生读书也非常多,他读过书上密密麻麻的批注,而且他非常注重读书的方法,思考,就是他最突出的特点。
正是由于不断地思考,体会,才诞生了那些伟大的思维的结晶!在知识的海洋里,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长路漫漫,困难重重,让我们像王充、鲁迅和罗洛那样,去攀登书山,放舟学海吧!
七、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