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有几个院区及其规划
- 格式:pdf
- 大小:188.83 KB
- 文档页数:3
56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以下简称“武汉协和医院”)由本部、西院区、肿瘤中心和金银湖协和医院(在建)组成,编制床位5000张。
其中,位于武汉市汉口解放大道的本部院区运行时间最长,就诊患者最多,医疗学科发展最好,但同时面对年代久远的老旧建筑,院内外拥堵的交通压力,有限空间对学科发展产生严重制约,因此医院于2016年4月建设综合住院楼,2018年11月投入使用,设计床位1385张。
此次建设不仅缓解了就医需求,更是本部院区迈向现代化新型医院的转折点。
占地面积:4800㎡建筑面积:106810㎡设计床位:1385张建设内容:一期住院综合楼主体建筑;二期地下室老院区迈向现代化医院的转折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综合住院楼分两期逐步实施新建综合住院楼占地面积为4800m 2,总建筑面积为106810m 2,位于医院西北角,北靠食堂,南邻内科病房楼,东为科研综合楼,西为住院医师楼。
建设前,该地块范围内有综合病区、特诊区、医技楼、两栋宿舍楼及一片篮球场,计划分两期拆除。
综合住院楼及地下停车配套设施为医院一期工程,建筑面积为91813㎡,其中,地上建筑面积83935㎡,地下建筑面积7878㎡。
地上24层,地下2层。
综合住院楼涵盖口腔科、耳鼻喉科、神经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医疗功能,以及布置有30间手术室、ICU 、DSA 、核医学病房、3台磁共振、4台CT 等设施设备。
二期为纯地下室工程,为弥补一期规划中地下停车位不足而扩建的地下停车场,共两层,紧邻一期地下车库南边并与之联通,建筑面积为14997㎡。
扩增车位464个,总计556个,从而大大扩展了地下停车设施的停放能力。
老院区存在很多老旧、高危建筑,计划待二期地下室工程建设时,拆除原医院中心位置的医技楼,修建中心绿化花园。
在老院区内,还有一栋2006年投入使用的老外科楼,脑外、耳鼻喉科等重点科室搬至新住院综合楼,逐步腾空,近两三年拆除该老楼,彻底改善医院老院区的建筑环境。
华中科技大学临床学院简介第一临床学院(协和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创建于1866年,系卫生部直属大型综合性医院。
医院先后被评为国家首批三级甲等医院、全国百佳医院、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获全国五一劳动奖。
医院设置床位数4600张。
2012年,医院门诊量达330.7万人次,出院人数13.8万人次,住院手术量6.1万台次。
医学专家荟萃,人才优势明显。
拥有高级职称医务人员近500名,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94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名,双聘院士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0名,担任国家级学会副主任委员以上的专家28名,担任省市级专业学会主任委员的专家55名。
学科设置齐全,专科实力强大。
医院现有43个临床科室,14个医技科室,7个研究所,15个治疗中心,103个实验室。
有7个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8个科室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医院现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拥有博士生导师136名,硕士生导师368名。
医院技术力量雄厚,年开展新技术100余项,多项在国内和中南地区居领先地位,并创下了同类医院单日手术251台的国内纪录。
在教育部、湖北省生物靶向重点实验室和湖北省分子影像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的支撑下,医院取得343项科研成果,其中65项达国际先进水平,278项达国内领先水平,4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5项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
作为华中科技大学临床教学重要基地,第一临床学院现有8个系5个专业16个教研室,承担临床医学八年制、五年制、留学生等多个临床医学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任务。
医学影像系、医学检验系挂靠在我院。
有宝钢基金全国优秀教师奖4 人、湖北省教学名师 2 人。
多项教学成果获国家级、省级奖励。
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2门,临床医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医学检验专业是湖北省品牌专业,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是国家级示范中心,拥有27个国家级和5个省级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是湖北省毕业后医学教育研究中心挂靠单位。
@封面报道I t t B Cover Story智慧赋能医院高质量发展现代医院的管理和发展已经离不开“智慧化”的推动,绩效考核更是离不开智慧医院建设,智慧医疗的 发展水平将成为医院柃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之一。
文/本刊记者徐书贤“谈绩效考核,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信息化、智慧化。
我们知道,近年来公立医院信息化实现跨越式 发展,病案首页、医疗质量系统、财务系统、满意度调查平台等基本覆盖三级公立医院,这为国家开展绩效考 核提供了条件。
”2020年12月26日,在首届中国医院绩效大会“智慧迭代赋能医院管理”论坛上,《中国医院 院长〉涂志常务副社长、中国医院绩效改革研究院院长张智慧在开场时表示,“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信息化支 撑,绩效考核将寸步难行/今天,医院信息化建设已步入以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为核心的智慧医院建设阶段。
张智慧认 为,从大数据到AI ,从互联网医疗到5G 医疗,“智慧”的不断迭代,无疑为运营效率、成本管控、医疗质量、科 研教学等的精益管理赋予了新的能量,也为医院提质增效和开展绩效考核提供了更大的助力:“IT 技术的不断迭代,为医院运营效率、成本管控、医疗质量、科研教学等管理要求赋予了新的能量,也 为医院提升医疗质量、增强运营效率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贝克曼库尔特中国区市场总监洪军在开幕致辞中 也充分肯定了智慧医疗的意义无疑,现代医院的管理和发展已经离不开“智慧化”的推动,绩效考核更是离不开智慧医院建设,智慧医 疗的发展水平成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之一。
一句话,智慧将为下一步医院高质量发展赋能。
会上, 来自全国各地的医院管理者和专家们对于智慧赋能医院管理做了深入讨论和分析。
洪军:贝克曼库尔特中国区首届中国医院继效大会金昌晓:智慧管理提升医院精细化能力“智慧管理可以提升医院精细化能力。
”北京大学第H医院党委书记金昌晓认为,在医疗管理方面,智慧管理可以进行全方位医务管理监测,建立医疗i作量分析平台、服务管理的医院数据统计平台、单病种质量管理与上报平台等,并进行医疗准人与职权管理、感控疾控管理、临床不良事件管理、医院不良事件管控平台和医院风险防控投诉纠纷管理等工作。
武汉某医院一院多区一体化管理模式探讨万爱华;刘继红;周云;马敬东;谭飞;陈安民【摘要】针对目前医院呈现一院多区管理的发展态势,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为例,对一院多区的管理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进行分析,讨论采用精简扁平化组织结构设计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取得的成效,为以后完善多院区管理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Based on the trends of hospital with multi-branches,the main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of hospital with multi-branches were discussed with the case of Tongji Hospital.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grated management mode with flat organization structure were analyzed to giv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management.【期刊名称】《中国医院》【年(卷),期】2017(021)001【总页数】3页(P64-66)【关键词】一院多区;医院管理;管理模式;组织结构【作者】万爱华;刘继红;周云;马敬东;谭飞;陈安民【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430030武汉市解放大道1095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430030武汉市解放大道1095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430030武汉市解放大道1095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430030武汉市航空路13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430030武汉市解放大道1095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430030武汉市解放大道1095号【正文语种】中文Author’s address:Tongji Hospital of Tongji Medical College of HUST, No.1095, Jiefang Road, Wuhan, 430030, Hubei Province, PRC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人口不断增加,这带来了区域卫生服务需求的增加,特别是优质卫生服务需求的增加。
关于同济(给刚进校的同学看)同济今日艰难,未来学科规划及发展以前的同济不提。
仅自改革开放至985一期,同济得到的国家投入就比负担、叫大少30多亿,但两校并没有把同济甩开!95年时,同济的科研经费仍高居上海第一、全国第三,同济的院士数量、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数量与两校比仍不相上下!而同济的建筑、土木、环境、交通等学科的实力与声望可以说当时全国无出其右者!相对而言,负担、叫大并没有什么居全国顶尖的、声誉卓著的学科。
这就是为何同济一直是公认的名牌的原因。
但就全国而言,无疑复旦的名气最大,同济名气更胜交大一筹。
但上海本地人一直认为交大最好,同济只不过是“造房子”的!真正给同济沉重打击的是“985工程”及多次并校!98年后,全国热炒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而进入985重点资助高校行列,无疑是高人一等的标志,而同济被无情的扔到一边。
旋即众多媒体、各类排行榜的大肆炒作,同济的声誉迅速下滑。
而屋漏偏遭连阴雨,在差不多同期进行的国家级重点学科评比、两院院士评比中,同济又连吃败仗,堂堂的建筑学竟然评不上国家级重点学科!强大的结构工程领域,沈祖炎、王肇民等连年不能当选院士,牛气冲天的环境工程专家高廷耀(90年代初即为欧洲最高环境奖亚洲唯一提名人),竟由于与同济另一环境工程牛人×××窝里斗而失去了早就可以当选院士的机会!还有一位更倒霉的牛人(搞大型结构提升的),偏偏在紧要的时机,其负责的项目出了人祸:砸死了教授、博士后、博士、硕士、职工等数十人!而此时的同济,又忙于应付更大的灾祸——并校后遗症,根本无精力去加强学科建设!各兄弟院校恰在此时,乘风破浪、迅猛发展,远远甩开了同济。
只要回头看一下不太远的几年前,交大和同济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数量还是一对难兄难弟,差不多位列全国20位以外,而如今,叫大已仅次于清华!如今的同济,领导层已经逐渐稳定下来,但多年的沉疴已是积重难返!你在快速奔跑,可别人在展翅飞翔!况且,别人还有国家光天化日的巨额资助及偷偷摸摸的大量夜草!985二期,负担、叫大同获16亿重金资助,而同济一档的高校,教育部只投入4亿,料想上海市也只会出4亿,和985一期一样,同济依旧是它们的一半。
武汉同济医院新外科大楼建设管理回顾摘要通过回顾武汉同济医院外科大楼的设计、施工过程,分享了大型综合医疗建筑的设计和施工管理控制经验,同时也展示了该工程的一些亮点,以期对医院建设者有所启示。
关键词新外科大楼设计特点施工管理人性化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促进学科发展,提升医疗环境,2005年武汉同济医院经过充分论证调研,决定建设新外科大楼。
该楼选址于院区原家属区,2008年正式开工建设,2011年底竣工验收投入使用,整个建设过程历时6年。
一、设计阶段(一)设计思路好的设计构想是项目成功的基本前提,因此在方案的设计阶段,医院决策者、各临床科室、基建部门负责人与来自德国的设计师一起反复论证、沟通、调研,设计焦点主要集中在建筑的外立面造型风格、内部平面功能房间布置、医疗工艺流程、学科平衡发展、后勤配套设施、后期业务用房的预留等。
(二)建筑规模和楼层分布经过多轮商讨和修改,方案最终确定并得到规划部门批准。
该大楼总建筑面积98000m2,地上24层,地下2层,总高度99.85m,共设置病床1590张、手术室29间、重症监护病床20张。
地下二层为停车场和人防区域;地下一层为各类设备用房,包括空调冷冻机房、消防和生活泵房、医用气体机房、高低压配电房、医疗垃圾暂存间等;首层至三层为医技检查用房,如MRI、CT、DSA、X光、药剂科、心功能科、检验科等;四层为ICU、消毒供应中心和手术室更衣、办公区;五层全部为洁净手术区,并在其上部设专用设备层安装净化空调机组;六至二十三层为外科专科住院标准病房;二十四层为教学会议室。
医技检查用房设在裙楼,以解决就诊者流动性大、设备体积荷载较大等矛盾。
标准病房设于6层以上,主要原因是病房单元相对独立,高的楼层设置有助于给患者营造较为安静的康复环境。
总体来说,该项目的楼层科室分布清晰合理,既保证了各临床科室的相对独立性,同时又在水平和垂直部分将各部门便捷地联系在一起。
(三)设计特点新外科大楼外立面整体造型设计继续保持了百年老院建筑简练朴实的风格,与医院整体环境很好地协调在一起,同时通过外装饰材料如大理石材、铝单板、中空玻璃表达了百年同济全新的面貌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