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中南地区玉米南方锈病的发生与防治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4
玉米锈病症状及防治
1、症状表现
玉米锈病主要侵染叶片,严重时也可侵染果穗、苞叶乃至雄花。
初期仅在叶片两面散生浅黄色长形至卵形褐色小脓疤,后小疱破裂,散出铁锈色粉状物,即病菌夏孢子;后期病斑上生出黑色近圆形或长圆形突起,开裂后露出黑褐色冬孢子。
2、发病规律
我国目前发生的普通型、南方型玉米锈病在南方以夏孢子辗转传播、蔓延,不存在越冬问题。
北方则较复杂,菌源来自病残体或来自南方的夏孢子及转寄主一酐浆草,成为该病初侵染源。
田间叶片染病后,病部产生的夏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在侵染,,蔓延扩展,生产上早熟品种易发病,高温多是或连阴雨、偏施氮肥发病重。
3、防治措施
(1)选育抗病品种。
(2)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提高寄主抗病力。
(3)加强田间管理,清除浆草和病残体,集体深埋或烧毁,以减少侵染源。
(4)在发病初期开始喷散京绿禾宝公司的井冈三唑酮。
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
南方玉米锈病的发生及防治方法
1.科学田间管理。
适期播种;适当减少氮肥,增施磷、钾肥,适时喷施叶面营养剂提高玉米植株的抗病性;合理控制密度,改善通透性能。
2.种植前及早清除田中及周围的病株残体,若生长期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集中销毁,玉米收获后也要及时清除田间残株、茎叶,集中烧毁或沤肥。
实行轮作,与非禾本科作物轮作可减少病原菌的积累。
对零星发病的玉米,随时拔除病株及残余病体。
3.药剂防治,预防为主。
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吐丝期,通过喷施含有苯醚甲环唑、戊唑醇、三唑酮、丙环唑、嘧菌酯、醚菌酯、吡唑醚菌酯等成分的药剂可有效减轻锈病的发生。
如果前期没有预防,在锈病发病初期喷施,也可以控制锈病的发病程度,一定程度上减轻对产量的影响。
玉米南方锈病1类病虫害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广阔,产量丰盛。
玉米也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害,其中玉米南方锈病就是一种十分常见且严重的病害。
本文将着重探讨玉米南方锈病的症状、病因、防治方法等相关内容。
一、病因玉米南方锈病,是由玉米南方锈病菌(Puccinia polysora Underw.)引起的一种病害。
这种病菌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繁殖迅速,会给玉米生长发育带来巨大的危害。
尤其是在高温多湿的环境下,玉米南方锈病的发生更加频繁且严重。
二、症状玉米南方锈病的主要症状为叶片上出现黄色至橙黄色的斑点,这些斑点逐渐扩大并聚集在一起,最终形成粉红色至暗红色的锈斑。
锈斑会导致叶片变得脆弱,影响光合作用,从而影响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除了叶片上的锈斑外,玉米南方锈病还会导致叶片畸形、黄化、干枯、死亡等现象。
三、防治方法1.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强的玉米品种是预防玉米南方锈病的重要方法。
抗病品种能够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降低病害对产量的影响。
2. 合理密植合理密植可增加玉米植株之间的通风和光线,减少病菌的传播和繁殖。
密植可以提高玉米的竞争能力,减少病害的侵害。
3. 灌溉排水及时、合理的灌溉排水是防治玉米南方锈病的重要环节。
保持土壤湿度适宜,避免过湿过干,有助于减少病菌的生长和传播。
4. 施肥合理合理施肥不仅可以增加玉米的抗病力,还可以提高产量和品质。
适时施用有机肥料和矿质肥料,保持土壤养分平衡,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和发育。
5. 防治药剂在发病初期,可使用有效的化学药剂对玉米进行喷洒防治。
选择合适的杀菌剂、杀虫剂等药剂,按照药剂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施用,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通过以上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玉米南方锈病的发生,保障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希望广大农民朋友能够加强对玉米南方锈病的防治意识,保护好自己的农田和收成。
【文章达不到2000字,谅解】。
玉米南方锈病的流行标准
玉米南方锈病(Southern Corn Rust)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病害,主要影响玉米和其他一些禾本科植物。
这种病害在南方地区尤为严重,因为这里的气候条件更适合真菌的生长和传播。
玉米南方锈病的流行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温度:玉米南方锈病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C。
在这个温度范围内,真菌的生长和孢子产生最为活跃。
2.湿度:真菌需要一定的湿度来传播孢子。
因此,在高湿度的条件下,玉米南方锈病的流行更为严重。
3.光照:虽然真菌可以在全日照或半日照条件下生长,但在完全没有光照的条件下,其生长会受到限制。
4.种植密度:种植密度过大可能导致空气流通不畅,从而增加玉米南方锈病的流行风险。
5.土壤条件:酸性或排水不良的土壤可能更容易导致玉米南方锈病的发生。
6.种植品种:某些品种对玉米南方锈病更为敏感,容易受到感染。
为了预防和控制玉米南方锈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选择抗病品种:选择对玉米南方锈病有抗性的品种进行种植。
2.合理的种植密度:避免种植过密,确保空气流通。
3.适当的灌溉:避免过度灌溉,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湿。
4.清除病残体:定期清除玉米植株上的病残体,减少病害的传播途径。
5.化学防治:在必要时,可以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但要注意使用剂量和方法,以免对环境和其他生物造成伤害。
玉米南方锈病发病症状、发生条件及防治技
术建议
玉米南方锈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性病害,靠气流传播,病原菌夏孢子随风(东南风)远距离传播,在温湿度适宜条件下进行多次再侵染,致使玉米叶片布满锈孢子堆,破裂后散发大量孢子进行再传播侵染。
叶片受害后光合作用丧失,严重影响玉米产量。
一、发病症状
玉米南方锈病可以发生在玉米植株的所有地上部组织,主要为害玉米叶片,严重时也可以为害果穗、苞叶乃至雄花。
玉米南方锈病症状与普通锈病有些相似,在叶片上初生褪绿小斑点,很快发展成为黄褐色突起的疱斑,不同的是夏孢子堆生于叶片正面,数量多,分布密集,很少生于叶片背面;夏孢子堆圆形、卵圆形,比普通锈病的夏孢子堆更小,色泽艳黄,覆盖夏孢子堆的表皮开裂缓慢而不明显。
二、发生条件
玉米南方锈病适宜发病气温为15~30℃,相对湿度70%以上,最佳温度24~28℃,阴雨天多流行加快。
据气象部门预报,近期气温20℃~30℃,空气相对湿度75%,阴雨天多,为玉米南方锈病的发生和流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防治方法
玉米南方锈病发生初期是防治关键时期。
可选用23%醚菌·氟环唑悬浮剂40毫升/亩,或50%丙环唑微乳剂20毫升/亩,或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30毫升/亩,或4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30毫升/亩,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可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和蔓延。
同时加配适量氯虫苯甲酰胺、甲维茚虫威、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联苯菊酯等杀虫剂和叶面肥,可以兼治棉铃虫、玉米螟等穗虫,起到“一控双提”防病治虫增产的效果。
南方玉米锈病的发生及防治方法作者:蔡理文来源:《南方农业·下旬》2016年第01期摘要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产品之一,保障其高产、优产是提高农户经济收入的重要手段。
南方玉米锈病是一种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病害。
对南方玉米锈病的发病特点及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探讨如何有效防治该病的策略,旨在帮助广大农户重视起该病,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有效预防南方玉米锈病。
关键词南方;玉米锈病;发病症状;防治方法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1-0-021 发生现状近年来,随着南方玉米的全面推广,其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展,这使得南方玉米成为了全国各地的重要农产品,但在进行种植过程中,部分单位忽视了防治,导致南方玉米锈病,并致使其迅速扩展,给农户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通过对多地南方玉米锈病2012-2014年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南方玉米种植面积为2 344.6 hm2,其中964 hm2发生玉米锈病,占总面积的41.11%;2013年南方玉米种植面积为2 324.1 hm2,其中987 hm2发生玉米锈病,占总面积的42.47%;2014年南方玉米种植面积为2 351.9 hm2,其中1 025 hm2发生玉米锈病,占总面积的43.58%。
而南方玉米锈病的发病地,其中60%为一般病株,严重地块病株率达到了90%~100%,这导致玉米的籽粒小且干枯,病情严重的田块还出现了大幅度减产,甚至是绝收的情况,这使得玉米的种植安全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威胁。
2 田间发病症状南方玉米锈病主要是因多堆柄锈菌所致,其主要对玉米叶片造成侵害,且多出现在叶片的正面,很少出现在背面,病情严重时还会致使苞叶、果穗及雄花等造成浸染。
在发病初期,叶片上部两侧、主脉与基部会呈现出聚生或者散生淡黄色的斑点,后表皮破裂会散发出金黄色粉末,即病原夏孢子堆。
到了后期,病斑会逐渐转变为黑色疱斑,即病原冬孢子堆。
23蜗牛的细胞膜导致细胞液外渗,蜗牛会因为身体迅速脱水而死亡。
③每亩用80%四聚乙醛30~60克兑水喷雾。
在蜗牛严重发生的玉米地块,隔10~15天再进行第二次防治,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控制蜗牛的危害。
在玉米生产过程中常常会发生各种病害。
近几年来,随着环境的变化,玉米病害呈现逐年加重的态势,严重影响玉米生产。
为及时做好玉米病害防治,提高玉米产量,增加种植效益,现将玉米粗缩病和锈病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
玉米粗缩病玉米粗缩病是玉米生产中最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是靠灰飞虱传播。
各个玉米品种均有可能发生,只是品种之间的抗性不同,不同品种有轻微的抗病性差异。
一般来说,玉米品种父母本亲和性强,幼苗期生长旺盛的品种抗性会强一些。
1.危害特征主要以苗期侵染发病最为常见。
幼苗5~6叶时就可出现明显症状,初期心叶基部及中脉两侧叶片上出现透明油浸状褪绿虚线条纹,逐渐扩展至整个叶片,叶背面侧脉上出现蜡白色突起物,粗糙明显。
有时叶鞘、果穗苞叶上具蜡白色条斑。
病株浓绿,叶片僵直、宽短、质硬,心叶变小,不能完全展开,严重矮化,仅为健株的1/3。
整株玉米上细下粗,尖头,根系不发达易拔出。
后期雄穗败育或发育不良,花丝不发达,结实少。
重病株多提早枯死,形不成有效的籽粒产量。
2.防治方法①错期播种。
防治玉米粗缩病最常见和有效的方法是错开灰飞虱的暴发盛期播种。
对鲁东南黄淮海夏玉米直播区,收获小麦后,对小麦田晾茬一周以上,让灰飞虱飞走跑净,清除田间、地边的麦秸和杂草,最大可能的减少毒源。
一般建议6月15~20日再播种。
②合理选用抗病品种。
优先选用苗期生长快,幼苗粗壮、浓绿的抗粗缩病品种。
玉米粗缩病和锈病防治方法24虫啉、呋虫胺等烟碱化合物和精甲霜灵、咯菌腈的复配种衣剂拌种。
选择种衣剂时,应选择成膜剂好的种衣剂,以防影响播种质量。
④苗期催苗。
玉米苗期合理施肥,及时灌水,加强幼苗期田间管理,缩短对粗缩病敏感的玉米苗期时间,减轻粗缩病的发病,降低发病率。
玉米锈病的发生及防治对策研究摘要:玉米是我国三大谷物中产量最高的粮食,种植面积与总产量仅次于小麦与水稻,是不可或缺的粮食作物。
玉米不仅具有食用价值,同时也是畜牧业、医疗业以及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
每年玉米病虫害造成的减产达数以万吨,严重影响了我国玉米的产量,因此,玉米病虫害的有效防治可以直接提高玉米的产量。
关键词:玉米;锈病;防治对策引言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的产量与农业的发展具有直接关系。
要想在现有生产水平基础上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需要改变传统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对玉米的整个生长过程进行精细化控制,做好选种、护苗、拔节、抽穗等关键时期的管理工作,让植株远离病虫害的侵扰,为玉米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提升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
1锈病玉米锈病是由于玉米柄锈菌感染造成的,致病菌主要通过夏孢子进行传播蔓延,患病后会造成玉米的苞叶、叶鞘以及茎秆受到侵害而产生孢子,根据患病的锈病为普通型或者南方型会有一定差异,但最终都会造成玉米的叶片、茎秆受到病害枯黄,导致玉米的营养供给不足,最终发育不良甚至绝产。
在种植玉米的过程中,患病部位所产生的下孢子会通过空气气流进行传播,使大田内的玉米受到感染,病情逐渐蔓延扩散。
在实际生产中早熟品种容易发生绣病,并且在氮肥施加过重的地块病情较为严重。
此外,环境因素也会导致锈病发病率不同,例如温度较高、湿度较大、雨水较多、多雾、光照不充足等情况有助于玉米锈病的传播与流行。
所以选择抗病品种能够在根本上降低玉米锈病的发生率。
2玉米锈病发生原因2.1 菌源丰富大量的菌源是玉米锈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随着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的广泛应用,多数玉米田在收获后不及时腾茬,或者腾茬不彻底,直接导致大量秸秆滞留在田里,从而使病原菌不断积累,成为了感染源,为病害的发生打下了基础。
而病残株也因为得不到及时清理,以冬孢子越冬,成为了翌年感染的源头。
2.2对病虫害的防治不及时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不仅要做到采取科学方法来实施防治,还需要提前做好监测等工作,要想有效防治,就必须要把握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时机。
玉米南方锈病抗病鉴定标准一、引言1. 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然而,各种病害危害着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2. 南方锈病是玉米上的一种常见病害,给玉米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制定南方锈病抗病鉴定标准对于玉米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二、南方锈病的危害与特点1. 南方锈病是由南方锈病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危害玉米的叶片和穗部。
2. 南方锈病的特点是在高温多湿的环境下易发生,且对玉米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影响。
3. 南方锈病的病害程度与玉米抗病性密切相关,因此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鉴定标准,以评定玉米品种对南方锈病的抗病性。
三、南方锈病抗病鉴定标准的制定背景和意义1. 制定南方锈病抗病鉴定标准是为了推动玉米抗病育种,培育更加抗病的玉米新品种,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2. 南方锈病抗病鉴定标准的制定可以为玉米抗病品种的推广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推动玉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四、南方锈病抗病鉴定标准的内容和要求1. 鉴定对象:玉米种质资源及品种2. 鉴定方法:人工鉴定和田间鉴定相结合3. 鉴定内容:包括抗性鉴定、病程观察和评定等4. 鉴定标准:按照一定的鉴定标准对玉米品种的抗锈病性进行评定。
五、南方锈病抗病鉴定标准的应用和推广1. 南方锈病抗病鉴定标准的推广应用可以为玉米育种提供可靠的依据,加快培育出更加抗病的玉米新品种。
2. 南方锈病抗病鉴定标准的应用也可以为玉米种质资源的鉴定和筛选提供科学支持,为玉米生产提供更多的抗病资源。
六、结语1. 制定玉米南方锈病抗病鉴定标准是当前玉米抗病育种工作的迫切需要,也是玉米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 希望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南方锈病抗病鉴定标准,为我国玉米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制定玉米南方锈病抗病鉴定标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通过培育抗病性强的玉米新品种来减少由南方锈病引起的损失。
南方锈病是玉米上的一种常见病害,其特点是在高温多湿的环境下易发生,且对玉米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影响。
DB52/T 1501.12—20204附 录 A(资料性附录)玉米南方锈病病原、症状、发生流行规律A.1 病原玉米南方锈病由多堆柄锈菌(Puccinia polysora Underw) 引起的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叶片,也侵染茎秆、苞叶和雄穗组织。
A.2 症状玉米南方锈病主要为害叶片,也侵染茎秆、苞叶和雄穗组织。
病菌侵染后,先在寄主组织上呈现淡黄色的小点,很快小点略隆起并突破表皮组织而露出圆形的夏孢子堆,从夏孢子堆中散出大量橘黄色的夏孢子,如图A.1。
图A.1 玉米南方锈病A.3 发生流行规律病菌在冬季气温较高的地区以夏孢子越冬,在第二年继续侵染致病;冬季气温较低的地区少数情况以冬孢子越冬,但冬孢子在病害流行中的作用十分有限,翌年初侵染源主要是随季风和气流传播而来的夏孢子。
病菌发病温度范围为15 ℃~31 ℃,最适温度范围为24 ℃~27 ℃,高温、多雨、高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玉米南方锈病的发生。
DB52/T 1501.12—2020附 录 B(资料性附录)玉米南方锈病抗病性鉴定记载、评价表B.1 玉米南方锈病抗病性鉴定田间调查记载见表B.1。
表B.1玉米南方锈病抗病性鉴定田间调查记载表播种(移栽)日期: 鉴定地点:纬度: 海拔: 接种日期:调查人:记录人: 调查日期 :分级鉴定 重复 总株数0 1 3 5 7 9I1III2III3III4II…5DB52/T 1501.12—20206 B.2 玉米南方锈病抗病性鉴定综合评价见表B.2。
表B.2 玉米南方锈病抗病性鉴定综合评价表 序号 鉴定品种 重复I病情指数 重复II 病情指数 平均病情指数综合抗性级别 综合抗性评价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豫中南地区玉米南方锈病的发生与防治
作者:付家锋柳家友吴伟华闫海霞袁刘正赵月强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第02期
摘要近年来,南方锈病的发生与流行已成为影响豫中南地区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介绍了豫中南地区玉米南方锈病的病原、症状及发病规律,分析了发病的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以为玉米南方锈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南方锈病;发病原因;防治措施;豫中南地区
中图分类号 S435.1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143-01
玉米南方锈病是一种气传病害,在我国,仅有台湾与海南等南方湿热地区有过发病。
近年来,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全球气候的变化、品种的更替,南方锈病在豫中南地区的发病面积和危害程度均呈逐年加重趋势。
据河南省植保总站不完全统计,2004年漯河、驻马店、周口等豫中南地区南方锈病的病叶率达18.5%~53.0%,病田率达60%~90%,病株率达31.2%~82.8%,最高达84.7%;发病最严重的周口地区病田面积20万hm2,占玉米种植总面积的91.7%。
南方锈病已成为制约豫中南地区玉米生产的主要因素。
因此,有必要深入了解玉米南方锈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防止该病在豫中南地区大面积流行。
1 症状及病原
玉米南方锈病是一种以多堆柄锈菌(Puccinia polysora)为病原的真菌病害,其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侵染叶鞘、果穗、苞叶和雄花,其中以叶片受害最为严重。
玉米受害后,初在叶片上形成圆形或椭圆形黄色小病斑,后逐渐隆起,呈黄褐色或红褐色;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病斑上形成黑色突起,有黑色粉状物(即病菌冬孢子)散出。
受害轻时阻碍光合作用,导致水分蒸发,百粒重减轻,严重时叶片提早枯死,甚至蔓延全株[1-2]。
2 发病规律
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次年侵染叶片导致发病,产生夏孢子随着气流进行重复侵染。
菌源除来自当地外,还可来自南方。
田间发病时从植株顶部向下扩展。
高温多湿、多雨、多雾时常易引起病害流行,偏施、多施氮肥,种植密度大、通风透光差、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的地块发病严重[3-4]。
3 发病原因
3.1 充足的菌源
南方锈病大发生的关键是存在充足的菌源。
近年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加上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导致腾茬不及时,大量秸秆和病残体滞留于田间,病原菌不断累积并以冬孢子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的来源,为病害的大发生提供了基础条件。
3.2 气候因素的变化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明显,若玉米生育中后期遭遇阴雨寡照、高温高湿(气温25~32 ℃、田间空气湿度在85%以上)的有利气候条件,则利于孢子的存活、萌发、传播和侵染[5]。
3.3 施肥不合理
施肥不合理导致病害加重发生,如偏施氮肥,基肥偏施磷肥及尿素,有机肥施用量不足等。
3.4 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
近年来,河南漯河、周口、驻马店等豫中南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郑单958、浚单20、先玉335等优良品种,但这些主推品种大多易感南方锈病,其推广种植会加快病菌侵染的速度,且使病情加剧,为玉米锈病的大发生埋下隐患。
3.5 缺乏联防意识
南方锈病是一种重要的玉米病害,一旦暴发流行,将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失。
由于该病害是暴发性病害,并非常年发生,豫中南地区相关部门存在麻痹思想,未能及早进行病害的监测与预报,普遍防治。
4 防治措施
4.1 加强玉米抗病种质资源创新
种植抗病性强的品种是控制玉米南方锈病最有效的措施。
目前,我国玉米生产中的大部分品种对南方锈病易感,而抗或高抗品种(如齐319、沈137等)较少[6]。
在今后的抗病育种过程中,可将这些抗或高抗品种作为基础材料,加强抗病自交系和杂交种的选育,同时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加快转基因抗病玉米的研发。
4.2 选用抗病或中等抗病品种
在玉米生产上,尽量选用抗病或中等抗病的品种,以有效减少侵染源,降低危害程度。
目前,抗病性较强的品种主要有鲁单981、鲁单50、蠡玉16等。
4.3 加强栽培管理
生产上要科学施肥,有机肥与无机肥合理搭配,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
中后期叶面喷施微肥,以使植株健壮,抗病力增强。
注意田间水分管理,合理排渍降湿。
发现病株时,要及时拔除并带出玉米地外进行销毁,减少病菌孢子的传播蔓延。
玉米收获后,清除田间玉米残体,减少田间菌源。
合理调节播期,使玉米主要发病期避开病菌感染期,减轻危害[7]。
4.4 药剂防治
玉米南方锈病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早防早治,局部喷药。
当田间病叶率达6%以上时应及时施药进行大面积防治。
可选用的药剂有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4 000~5 000倍液、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25%敌力脱乳液3 000倍液、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等,一般每隔10 d左右喷施1次,连防2~3次,即可控制病害蔓延[8]。
若喷施药液后24 h内遇雨,应当在雨后立即补喷,以防病害蔓延。
4.5 加强统防统治
统防统治是病害防治的一种有效措施。
由于玉米南方锈病具有暴发性强、病菌可随气流传播、危害比较大等特点,故豫中南地区各相关部门间应加强相互协作,进行信息共享。
植保站、气象局等相关部门应做好南方锈病的病情监测,并及时准确地做好病情预报,为病害的及时防治赢得先机,以尽量减少产量损失。
5 参考文献
[1] 李少昆,赖军臣,明博.玉米病虫草害诊断专家系统[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 汪诗华,胡务义,丰玉成,等.玉米南方型锈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3(2):32-33.
[3] 石洁,王振营.玉米病虫害防治彩色图谱[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4] 程兆东,董树昌,李保东.玉米锈病的发生与防治[J].河南农业,1999(7):18.
[5] 任转滩,马毅,任真真,等.南方玉米锈病的发生及防治对策[J].玉米科学,2005,13(4):124-126.
[6] 陈翠霞,杨典洱,于元杰,等.南方玉米锈病及抗性鉴定[J].植物病理学报,2003,33(1):86-87.
[7] 耿锐,刘善强,孔庆志,等.夏玉米锈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J].河南农业科学,2005(7):113-114.
[8] 刘章雄,王守才.玉米锈病研究进展[J].玉米科学,2003,11(4):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