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最后的姿势
- 格式:ppt
- 大小:122.50 KB
- 文档页数:11
6.最后的姿势主备学校:镇江市中山路小学课型:阅读课使用学校:镇江市中山路小学使用教师:丰荣梅【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注意“漱”的字形和“凹”的笔顺。
联系语境理解“震撼、诠释、生死攸关”等词语。
3. 能够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4.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抓住人物言行,体会谭千秋老师恪尽职守、大爱无声的精神;感受他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学习重难点】重点:能够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难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谭千秋老师恪尽职守、大爱无声的精神;感受他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资料链接】谭千秋,中共党员,1957年8月出生。
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步云桥镇岩前村人。
从教26年来,谭千秋不仅教学成绩卓越,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在担任中学教导主任以来,他致力于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创新,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他非常的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
这是建国以来影响最大的一次地震,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千米。
在地震中,东汽中学一栋教学楼顷刻坍塌。
当时,谭千秋正在这栋教学楼的教室里上课。
危急时刻,他用双臂将四名高二一班的学生紧紧地掩护在身下。
2008年5月13日晚上,当人们从废墟中将他扒出来时,他的双臂还是张开的,趴在课桌上。
手臂上伤痕累累,后脑袋被楼板砸得凹了下去。
而四名学生在他的保护下成功获救,而他就这样献出了自己51岁的生命。
谭千秋老师用双臂将死神拦在自己背后。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注意“漱”的字形和“凹”的笔顺。
联系语境理解“诠释、坍塌”等词语。
3.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抓住人物的一言一行,正面体会谭千秋老师恪尽职守、先人后己、大爱无声的精神。
最后的姿势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只识不写。
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会用“生死攸关”造句;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评价设计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导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的情况;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圈画、讨论、交流、分角色有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从而感受人物形象;3、借助分段、概括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4、借助拓展小练笔,训练学生学会用环境及场景描写衬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四、教与学的准备学生: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1)。
教师:1、视频:四川汶川5.12大地震纪实;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正对性、时效性。
五、教学课时 2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导读:1、播放:四川汶川5.12大地震纪实视频;2、导读:在这些灾难中涌现出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和许许多多令人终身铭记的英雄人物。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
板书并齐读课题;3、简介谭千秋老师。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1、检查生字识写(1)出示学生预习单,组织学生看看写得是否正确规范。
由于本课中左窄右宽结构的字特别多,引导学生掌握书写这类字的规律;不仅要注意左窄右宽,还要注意笔画的穿插与避让;(2)学生练习写自己写错的和写得不满意的字。
2、检查对描写大地震的词语的识读和理解应用。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能正确书写“凹”“谭”两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品读两处描写谭老师“最后姿势”的句子,学会抓关键词体会谭千秋老师的高尚品质。
4、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5、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2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他们能根据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大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来阅读课文,但快速浏览、并根据需要收集信息的能力还需加强。
课文《最后的姿势》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大地震中真实事件改写的,对于生活在我们这个地区的学生来讲,地震离他们很远,而且发生地震时他们还很小,他们很难通过一篇短小的文章来体会地震的危害和可怕,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人物的品质的理解。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品读两处描写谭老师“最后姿势”的句子,学会抓关键词体会谭千秋老师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前互动)1、白板播放汶川地震的视频及地震后的图片,学生观看。
2、播放图片时,教师解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难侵袭了巴蜀大地,这是一场相当于400多颗原子弹能量的大地震,这场地震将一个个美丽的乡镇变成了废墟,将一座座楼房夷为平地,使数以万计的人失去生命……在这样的废墟中,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特殊的姿势——这是一位英雄的最后的姿势。
(板书课题)活动2【讲授】预习检测,整体感知1、指导读生字词。
(用课件先出示四字词,再出示其他词语)指名读,齐读。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4、预学后,你的思考与疑问?(引导质疑问难)5、教师帮助归纳取舍,课件出示最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的?课文中有几处写到了谭老师这样的姿势?”同时出示自读要求: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把有关的内容画一画,圈一圈,并做批注。
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案1 教学目标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
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能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教学难点:能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资源1.“5.12”大地震的概况,学生当时了解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教学过程:课前观看汶川大地震相关录象图片[课件] 课前5分钟(眼保健操)一. 检查预习,导入课文: 2:25—2:30出示词语:废墟坍塌塌陷尘埃震撼诠释生死攸关妙语连珠大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课件]指名读师:词语是有味道的,如何能读出词语的味道?生:想象画面读。
师:真是个银点子,你来试试,可以吗?指名读师:其实要想读出词语的味道还有个金点子,那就是将词语放进句子中,谁来试试出示句子:20XX年XX月12日14时28分04秒,一场突如其来的里氏8.0特级大地震,将XX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 ),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
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他用生命( )了( )的( )。
[课件]师:完全正确,有声有色,一起来体验!齐读。
二.精读课文(一) 师: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
2:30-2:40生:这是什么样的姿势?师:学贵有疑,学贵有法!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朗读,圈画出相关语句。
学生自由读文,圈画相关语句:1.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身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最后的姿势教材分析《最后的姿势》是一首生命的赞歌。
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5.12汶川大地震中,四川省特级教师、德阳市东汽中学谭千秋老师,在教学楼坍塌的瞬间,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而自己却献出了宝贵生命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文章质朴感人,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这为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的赞颂与崇敬之情。
全文共12个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5月12日,谭千秋老师和平常一样,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写谭千秋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第三部分第8-10自然段,写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第四部分第11-12自然段,写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生死攸关”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悟谭老师深沉博大的师爱,从而受到心灵的荡涤,真切感受“忠于职守、大爱无疆”的内涵。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教学课件4.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9月 19日(20)课时目标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
联系课文语境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1.联系课文语境重点词语的意思。
2.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3.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紧扣环境,创设情境1.出示废墟图片,描述:2008年5月12日,8级强震猝然袭击四川汶川,大地颤抖,山河移位!2.引读第2自然段:天空阴沉沉的。
6最后的姿势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体会一些词语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读课文,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评价设计: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正确、流利读书和理解词语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圈画、讨论、交流、自学、有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3.借助有感情朗读、理解重点词语、想象情境等方法培养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4.借助拓展小练笔,训练学生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5、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四、教与学的准备:学生:完成预习单。
(见后附件1)教师:1.教学课件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导课1、揭题。
在震惊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过去已1年多了,在地震中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事迹,他们的事迹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里。
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谭千秋老师的事迹你们听说过吗?他的事迹被写进了课文,改编成了电影。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以谭老师的事迹编写的课文《最后的姿势》。
(板书课题:6、最后的姿势)2、简介谭千秋。
(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检查生字词。
⑴读准字音。
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⑵出示学生预习单,组织学生看看写得是否正确、规范。
《最后的姿势》教案教案:《最后的姿势》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最后的姿势》的背景和主题;2.通过阅读并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3.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内心的情感共鸣;4.通过文学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教师简要介绍《最后的姿势》的背景和作者简介;2.学生自主阅读《最后的姿势》;3.学生小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4.学生发表个人感想并进行文学欣赏。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最后的姿势》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向学生简要解释本文的主题和意图。
2.阅读与讨论(2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最后的姿势》。
阅读过程中,学生注意观察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表达方式。
阅读结束后,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解读和观点。
3.个人感想发表(15分钟)每位学生准备自己的观点和感想,并发表给全班。
教师引导学生表达个人体验和情感,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内心的感受。
4.文学欣赏(15分钟)为学生播放《最后的姿势》改编的音乐或短片,引导学生通过听觉和视觉的感受,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
5.总结与延伸(10分钟)教师对学生进行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鼓励学生思考关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问题,并展开延伸讨论。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个人感想和讨论,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最后的姿势》的理解程度和情感体验。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评价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发展情况。
同时,教师也可以评估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情况。
五、教学反思:《最后的姿势》是一部深情而思索的文学作品。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主题,能够使用批判性思维分析作品的人物和情节,能够表达个人观点和感受,并且通过文学欣赏培养审美情感和创造力。
针对今后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引导他们通过阅读和文学欣赏去思考更广泛的社会问题和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