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8
小学《早》教案设计——体现互动性,激发学生积极性随着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小学教师开始注重教学互动性和学生积极性。
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因为他们的注意力和自制力相对较低,所以教学互动和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本文将着重论述如何通过《早》课程设计体现互动性和激发学生积极性。
一、如何体现互动性教学互动性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是体现互动性的必由之路。
而在《早》课程中,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是有定难度的,因为很多学生都是起床后状态不佳,又很慵懒,所以教师需要采用一些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1、开放性问题在课程设计中,老师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例如老师可以询问:“今天你早上起来感到如何?”“昨晚睡得好吗?”“你今天早餐吃了什么?”“对于早起你有什么秘诀?”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介绍他们的个人经历和感受,激发他们参与课堂讨论的热情。
2、活动设计活动设计是体现教学互动的另一种途径。
《早》教学可以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例如,可以设置晨练活动、集体唱歌或者体操,让学生一起参加到这些活动中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3、分享互动在教学中分享也是体现互动性的一个重要环节。
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早起经历,或者是自己的一些小技巧,这样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热情和活力。
二、如何激发学生积极性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
这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因为他们的注意力和自控力相对较低,所以教师需要培养他们的参与感,让他们愉快地学习。
那么在《早》课程设计中,如何激发学生积极性呢?1、游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教学模式,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让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可以通过一些小游戏或者小活动来让学生积极参与,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奖励制度奖励制度是另一个激发学生积极性的途径。
《早》说课稿引言概述:在教学工作中,说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是展示教师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机会,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途径。
本篇文章将以《早》为例,详细介绍如何进行《早》说课,帮助教师更好地准备和展示自己的教学内容。
一、教材分析1.1 教材内容《早》是一本以早晨为主题的教材,内容涵盖了早晨的起床、洗漱、早餐等方面,贴近学生生活。
1.2 教材特点教材内容简单易懂,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健康意识。
1.3 教材结构教材分为多个单元,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内容有机连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早》,学生能够掌握有关早晨生活的基本词汇和表达方式。
2.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达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2.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早晨生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生活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3.1 重点重点教学早晨生活相关的词汇和句子,引导学生正确使用。
3.2 难点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早晨生活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3.3 解决方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结合实际案例和互动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方法4.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与早晨生活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任务型教学设计各种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4.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反思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5.2 教学改进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5.3 学生评价重视学生的评价,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成绩。
总结:通过对《早》说课的详细介绍,希望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准备和展示自己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早》说课稿引言概述:在教学活动中,说课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能够匡助教师更好地准备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以《早》这一教材为例,展示如何进行一次高质量的说课。
在说课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内容的准确性和专业性,以确保教学质量。
一、教材概述1.1 教材名称和版本《早》是一本针对小学生的英语教材,适合于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
本说课将以小学三年级的《早》第一单元为例进行分析。
1.2 教材内容和特点《早》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通过生动有趣的内容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1.3 教材目标和要求《早》教材旨在匡助学生掌握基础的英语词汇和语法知识,培养他们的英语交流能力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关于早餐的词汇和短语,如bread, milk, egg等。
2.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词汇和短语进行简单的对话交流,描述自己的早餐习惯。
2.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早餐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生活习惯,让他们意识到早餐对于健康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3.1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教授学生有关早餐的词汇和短语,引导他们进行简单的对话练习。
3.2 教学难点学生可能会在发音和语法上遇到一些难点,教师需要耐心指导,匡助他们克服难点。
3.3 教学策略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词汇和短语的意义,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安排4.1 热身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唱歌、游戏等形式来引入早餐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主体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操练等方式来教授词汇和短语,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
4.3 课堂练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口语练习和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反思与展望5.1 教学反思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找出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5.2 教学展望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早》说课稿标题:《早》说课稿引言概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说课是教师展示自己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能力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围绕《早》这一教材内容,展开说课稿的详细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安排等方面的内容。
一、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早》这一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2.1 理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早》这一课文的主要情节和主题。
2.2 掌握课文语言:引导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表达方式。
2.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通过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3.1 情感表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3.2 文学赏析: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赏析和解读。
3.3 语言运用:指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表达和写作。
四、教学方法4.1 听说读写结合: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4.2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3 情感导入:通过情感导入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安排5.1 情境导入:通过图片、音乐等方式,营造课文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5.2 导入课文:带领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了解整体内容。
5.3 深入学习:逐段解读课文,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和理解,进行语言运用练习。
5.4 总结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归纳。
总结:通过本文的详细说课稿,可以看出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早》这一课文的教学要点和方法都有了清晰的规划和安排。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希望本文能够对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有所启发和帮助。
《早》说课稿第一部分:教学背景分析《早》是一篇现代散文,作者是著名作家余光中。
本文以写景、抒情的方式,描绘了作者对早晨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思考,启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这篇文章适合高中学生进行朗读、理解和鉴赏。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设定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全文。
2. 学生能够理解文章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能力目标:1. 学生能够朗读出文中优美的句子,表达出文章的情感。
2. 学生能够通过本文的阅读,体会到与大自然的交流和思考的重要性。
情感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本文对早晨的描写,唤起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2. 学生能够通过本文的阅读,培养对大自然的关注和保护。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设计1. 情境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早晨的美丽音乐,营造整个教室一片宁静的氛围。
然后,用投影仪呈现文章《早》的标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猜测文章可能是关于什么内容的。
2. 理解篇章(2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并回答以下问题:a. 文章的主题是什么?b. 作者如何描绘早晨的景象?c. 文中的哪些描写给你留下深刻印象?d. 你对本文的理解和感悟是什么?3. 朗读文本(15分钟)请几名学生上台朗读全文,注意语调、节奏和情感表达。
其他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留意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形象描写。
4. 分析语言(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让学生自己找出具体的例子,并解释作者为什么使用这些修辞手法和意象。
5. 语言运用(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每组的学生选择一种修辞手法和一处意象,完成一个简短的写作练习,试着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6. 总结与拓展(10分钟)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 你对《早》这篇文章有什么新的感悟和思考?b. 你觉得早晨对一个人的情绪和生活有什么影响?c. 你平时是如何对待早晨的?第四部分:教学反思与评价在本节课中,我通过音乐、朗读和思辨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对《早》这篇文章的兴趣。
《早》优秀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方案-《早》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汉字《早》的书写形态和读音。
2. 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持卫生的意识和习惯。
3. 增加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并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尊重。
教学重点:1. 学习汉字《早》的书写形态和读音。
2. 环境保护和卫生习惯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
2. 卡片、图片和实物等教具。
3. 《早》相关的歌曲、诗歌或视频资源。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教师播放一段和《早》相关的音乐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对话:你们都知道早上和早晨吗?早上和早晨有什么特点?2. 教师出示一张大海报,上面写着“早”,并解释这是一个特殊的汉字,它的意思是“早上”或“早晨”。
学习活动:1. 学习《早》的书写形态:- 教师在黑板上或教学课件上展示《早》的书写形态,指导学生学习《早》的笔画顺序和写法。
- 学生模仿教师的演示,在纸上写出《早》字,并互相交流、比较自己的书写结果。
2. 学习《早》的发音:- 教师利用录音或自己的教学语音,示范并让学生跟读《早》的读音。
-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可以分小组进行比赛,谁读得准确且流利获胜。
拓展活动:1. 环境保护和卫生习惯的培养:- 教师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介绍环境保护和卫生的重要性。
-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在学校和家庭中保护环境和保持卫生的经验和做法。
- 学生以小报、海报或口头汇报的形式,将自己的经验和做法分享给全班。
2. 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欣赏:- 教师通过诗歌、故事或视频等形式,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早上和早晨的重要传统习俗。
- 学生进行小组研究,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传统习俗,了解其起源、意义和庆祝方式,并向全班展示。
-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传统习俗体验活动,例如制作传统美食或参观相关的文化场所。
总结评价:1.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和活动进行总结评价,强调并表扬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学习成果。
2. 学生回顾课堂学习内容,总结归纳《早》的书写形态、读音,以及所了解的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知识。
《早》教学设计早教学设计教学时间:早上8:00-9:00教学对象:3-4岁幼儿一、课堂环境营造教室内放置柔和的灯光,播放轻柔的音乐,营造温馨舒适的氛围。
教室内设有各种玩具和教具,供幼儿自由选择和探索。
二、晨间活动1. 晨间自由活动:幼儿自由选择喜欢的玩具,进行自由玩耍,以缓解早晨的疲惫,放松身心。
2. 晨间集体活动:进行简单的晨间操操练,带动幼儿的身体,增强活力。
3. 晨间交流:进行简短的问候和交流,增进师生之间的亲近感。
三、晨间教学1. 早教课程设计:以经典启蒙故事为主线,结合游戏、唱歌、手工等形式,进行多元化的教学活动。
2. 早教主题内容:每周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教学,如四季变化、家庭关系、友爱互助等,引导幼儿探索、思考、互动。
3. 早教教具应用:利用各种教具,如卡片、拼图、布偶等,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综合能力的发展。
四、晨间游戏1. 游戏活动安排:设计丰富多彩的游戏环节,如模仿游戏、动作游戏、角色扮演等,增强幼儿的运动能力和社交能力。
2. 游戏规则引导:引导幼儿按规则游戏,培养遵守规则、团队合作的意识,同时提升注意力和思维能力。
五、晨间手工1. 手工活动设计:设置简单易学的手工课程,如剪纸、拼贴、折纸等,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2. 手工作品展示:鼓励幼儿展示自己的手工作品,增强自信心,培养审美情趣。
六、晨间总结1. 晨间反思:对当天的教学活动进行总结,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找出改进方法。
2. 晨间成果展示:展示幼儿们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和成果,肯定他们的努力和进步。
3. 晨间告别:以应许的微笑和温暖的拥抱,让幼儿在师生的温馨告别中结束早教时间,迎接新的一天的挑战与成长。
通过以上早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有效引导幼儿在快乐、健康、温馨的教学氛围中全面发展,助力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愿每一位幼儿都能在早教中感受到爱和关怀,收获快乐和成长。
《早》教学设计辛兴小学王金福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并能理解重点词语。
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试背描写梅花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思考,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能按顺序对照插图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阅读中感受鲁迅先生那种“为革命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树立起珍惜时间的观念。
学习过程:一、激发兴趣,谈论“早”1、教师板书:早2、设问:想到什么?3、揭示课题,齐读4、设问:最想了解什么?5、教师归纳小结:为什么要用“早”做课题?“早”有什么来历?含义是什么?二、初读课文,了解“早”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读准生字词的读音,并能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有不懂的做上记号,可以问问同桌,还不能解决的准备提问。
2、指名读文,相机正音。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3、汇报自己读懂的地方,并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4、汇报自己在读文过程不懂的地方。
5、师生通过读文、讨论等方式共同解决。
三、选读课文,感悟“早”1、在这篇课文中,你最喜欢哪节?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节?2、指名读学生自己选定的小节,感情朗读汇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学生一般都是选择第五节和最后一节,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四、精读课文,品悟“早”1、课文哪几节与“早”有关?(5~8小节)2、精读5~8小节,课文一共写了哪几种“早”?3、品评两种“早”的异同。
请同学们任选一种“早”进行批注式阅读,如“你读懂了什么?”或者“这一节主要写了什么?”等。
可在文章的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想、发现等,准备汇报。
4、根据学生汇报的顺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A、学生汇报第五节的内容:a、这一节主要写了梅花的冰清玉洁的韵致和梅花开花的早。
b、课文写的梅花美吗?理解“冰清玉洁”,能通过你的读使我们感受到吗?c、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d、这么美的文字,你愿意记在自己的心里吗?e、课文为什么要写梅花的“冰清玉洁”和开花时的早?B、学生汇报第六节:a、这一节主要写了鲁迅书桌上“早”的来历。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起期待
1、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想露一手,行吗?(师板书篆书“早”),想说什么?
2、激情: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这的确是一个“早”字,这“早”和“梅花”、和“花苞”有联系,你信吗?学完了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明白的。
3、齐读课题。
[点评: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一定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这“早”、这“梅花”、这“花苞”把学生带入了学习情境,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
二、范读引路,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
2、听了老师的朗读,你知道了些什么?
[点评:“教师自身就是教学情境”,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听老师范读课文”,不仅可以让课文的语言有效地浸润学生,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开辟了一个整体把握文本的时空。
]
三、自读课文,读通读顺
1、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遇到读不好的句子多练几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酿”读“niànɡ”,不读“liànɡ”“蔬”读“shū”,不读“sū”
4、联系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
5、集体交流。
(1)屏示生字:酿屋蔬朴寿默瓣
(2)自主交流,鼓励创意表达。
[点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座创新的富矿。
”(彭坤明语)让学生自主交流学习生字的收获,无疑是在给学生搭建一个创新的舞台。
学生可以放开想象陈述自己熟记字形的创意,可以独辟蹊径汇报自己对生字新词的理解,可以进行扩词展现自己丰富的词汇,还可以连词或句展示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
]
6、分小组赛读课文,每人读自己读得好的句段。
四、默读课文,质疑问难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到困惑的地方(词语、句子或文章内容),认真思考,小组探究。
2、汇报:学生质疑,学生解答,难以理解的地方教师适时点拨。
(预设:《早》是一篇文化蕴味十足的课文,文中有些词语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比如“诗云”、“子曰”、“对课”等。
特别是“二十四番花信风”,学生即使阅读了相关的注释,也未必能准确地理解,需要教师讲清、讲透。
)
[点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问题意识是学习的起点,是主动探究的动力。
这一环节,让学生质疑,并在合作中探究、解疑,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
五、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畅谈收获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师适时板书:三味书屋的陈设、蜡梅花、“早”字的来历)
[点评:上课伊始,让学生畅谈上节课的学习收获,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交流中历练语言表达能力,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心。
]
二、自读课文,感悟语言
1、快速浏览课文,蒙胧中你对文章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为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屏示自读提示:自由朗读课文,读你最感兴趣的部分,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高声朗读,可以默读,也可以和小伙伴一起读……
[点评:巴士卡里雅曾说:“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
”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自由选择学习方法,是对学生阅读个性的尊重,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主人,创造的活力才有可能在学生身上迸发。
]
三、自主交流,加深体验
交流的过程完全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教师跟着学生走,还学生自主的天空,帮助学生冲破思维的束缚,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点评:个性是一切创造活动的生命,每一个有阅读习惯的人都有自己的个性。
在交流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氛围,让学生以无拘无束的心态研读课文,充分表达自己充满个性色彩的阅读感受,努力使课堂成为表达与交流的乐园。
课堂是动态的,学生行为无法预料,笔者只能针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作如下大胆的预设。
]
1、评读醉“清香”
(1)激情导读:同学们,作者还没进门就已经闻到了纯净疏淡的清香,可见,这“清香”诱人啊!我们读文章就是要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把自己的感情读进去,谁能把这股“清香”读出来?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读后评价。
(4)赛读。
[点评:“评价”将竞争机制引入了课堂,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但“评价”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教师需注意引导,力避“找缺点”、“挑毛病”的一边倒倾向,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评价观。
被评价的孩子往往一下子会成为“众矢之的”,需为其创造“反扑”的机会,保护其自尊心,树立其自信心。
]
2、导说游“书屋”
(1)师:想到三味书屋去看看吗?
(2)课件展示三味书屋(凸显三味书屋方位的变换,教师配以生动的解说词。
)
(3)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①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按方位顺序向我们介绍三味书屋的;②引导探究:学生们为什么冲着古树底下的梅花鹿行礼?从这段文字中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4)对照屏幕练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5)指名说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点评:这一设计,给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的语言实践的情境,促进学生将书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
3、设境赏“梅花”
(生读书后)
(1)你感受到什么?
(2)想到三味书屋的后园去看看那冰清玉洁的梅花吗?谁能把这段文字读好,老师就和谁去看梅花。
(3)生练读后,指读。
[点评: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
”“谁读得好,老师就和谁去看梅花。
”自然巧妙地调动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
(4)课件展示梅花图片,配以优美的音乐,最后图片淡化,出示课文关于梅花的描写。
(5)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点评: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丰富学生的个性体验,这段情境创设既体现了教材特点,又突破了教材难点,从而促进儿童知识的、能力的、智力的、情感的尽可能大的发展。
]
4、品析悟“来历”。
品析“那年鲁迅的父亲生了病……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
(1)你读懂了什么?
(2)探究“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的含义。
(3)激情:十一、二岁的鲁迅一面读书,一面还要挑起家庭的重担,多么不容易啊!自由练读,体会少年鲁迅生活的艰辛。
品析:“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
(1)自读感悟。
(2)师范读,说说你听出了什么?
(3)指名朗读,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想起了——
(预设:想起鲁迅珍惜时间的名言以及鲁迅珍惜时间的故事。
)
(4)屏示鲁迅珍惜时间的名言,丰富学生的积累。
[点评: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提出要“重感悟”、“重积累”,这一环节,强化了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读出文章的意境,并联系鲁迅的生平,加深学生体验,将课外积累和课内阅读巧妙地揉和在一起。
]
(四)总结升华,延伸主题
1、齐读最后一节,谈感受。
2、探究板书,整体把握。
(1)屏示梅花图片,配以音乐。
师:这梅花虽不如牡丹的婀娜多姿,也不如月季的绚丽芬芳,但它却是人们最喜爱的花,不仅仅因为它开得最早,预示着春天的到来,更重要的是它是最有气魄、最有品格、最有骨气的花。
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就愈挺拔,愈神气。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涌现出许多具有梅花品格的人,他们在恶势力面前从不低头折节,鲁迅就是其中的一个。
(2)同学们,看了梅花图,听了老师的介绍,再看看板书,你发现了什么?
[点评:学生受阅读经历的限制,对文章的把握往往缺乏整体性。
课文最后一节和教师板书惟妙惟肖地将文章各部分内容整合在一起,用心感悟,学生不难发现“早”、“三味书屋”、“蜡梅花”三者之间的联系以及作者写梅花的用意,同时还能感受到这篇游记的独到之处和教师板书的匠心独运。
]
3、激情拓展,布置作业。
(1)师激情:鲁迅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也是战斗的一生,鲁迅用笔和黑暗势力作出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写下许多壮丽的诗篇。
(2)屏示并齐读。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自题小像》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惯于长夜过春时》
(3)师:就是这样一位愿意用自己的鲜血唤醒全民族觉醒的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与世长辞了。
四年以后,在延安窑洞里,伟大领袖毛主席在昏暗的油灯下这样写道:“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的身上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同学们,课文我们读完了,但我们对鲁迅的认识并没有结束,课后请同学们认真研读鲁迅的作品和生平事迹,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