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
- 格式:ppt
- 大小:227.50 KB
- 文档页数:76
小学儿童心理学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心理学概述一、什么是心理学1 最早的定义:研究灵魂的学问(未对心理学作出科学的解释);2 最终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 研究对象: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2 人的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分为:认识过程+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认识过程:又称认知过程,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情感过程:人们通过认识过程认识事物的时候,绝不是无动于衷的,更不是淡漠无情的,而常常是对于各种事物持有不同的态度,并对其产生一定的体验,心理学把这些主管的心理体验过程叫做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人不仅认识事物并对事物产生情感,还在情感的激励下,根据对事物的认识,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自觉地提出目标、制定计划,选择完成计划的方式、方法,还要克服困难达到预定目标,这一心理过程就是意志过程个性心理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分为:个性倾向+ 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是决定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动力系统个性心理特征:是指在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三、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1 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2 西方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学派3 心理学的现状与未来四、心里的实质1 心理具有物质基础2 心理具有客观源泉3 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4 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的第二节小学儿童心理学概述一、小学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 童年期:6、7~11、12岁(一般为小学儿童)。
2 小学儿童心理学(童年期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学。
3 小学儿童心理学概念:是研究小学儿童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的学科,具体地说,研究小学儿童在教育影响下学习的特点、认知的发展、情感意志的变化、品德与个性(社会性)的形成,以及这个时期心理健康状况等心理规律与心理特点。
幼儿心理学复习提纲(提纲中粗体字部分属重点掌握内容)一、名词解释:1、学前心理学(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学前期(0--6、7 岁)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科学。
2、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各个阶段间既是相互连续的,又是有区别的。
)3、儿童心理发展的最佳年龄期(关键期或敏感期)是指某一特定的年龄时期,儿童对某种知识或行为十分敏感,学习起来非常容易。
4、纵向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一个或几个幼儿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观察和研究,也叫追踪研究。
5、横向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个或几个年龄阶段的幼儿的心理发展进行测查并加以横向研究比较。
6、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幼儿的言语和行为,从而了解其心理活动的研究方法。
7、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8、观察力:一个人的观察受到系统的训练和培养,就逐渐形成经常的、稳定的能力。
9、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稳定的立的心理过程,而注意是感觉、知觉、思维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征。
可使心理过程处于一种积极状态。
)10、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11、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克服困难的注意。
12、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中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13、注意转移:是根据任务主动、及时地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对象或者另一种活动中去。
14、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15、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16、视觉敏度:是指用视觉区分对象形状和大小微小细节的能力,也称作视力。
(儿童的视觉敏度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6 岁时达到正常成人的视力范围。
)17、适应:分析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所产生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1、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2、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包含儿童发展心理学3、发展心理学是在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础上拓展发展而来。
发展心理学,从狭义上说,就是指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
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
从广义上说,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比较动物演进过程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学科。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3、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4、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儿童心理研究问题的来源1、对儿童发展过程本身的探究和描述。
2、对基本理论假设的检验3、儿童的社会实际问题◆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1、绝对决定论:(1)遗传决定论高尔顿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品性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和教育劲起引发作用。
(2)环境决定论华生2、共同决定论:(1)辐合论斯腾辐合论的核心是人类心理的发展既非仅由遗传的天生素质决定,也非只是环境影响的结果,而是两者相辅相成所造就的。
(2)鲁克森伯格(3)成熟优势论格赛尔双生子爬梯研究说明了成熟在发展中的重要性。
3、相互作用论皮亚杰,基本观点:(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2)遗传与环境相互渗透相互转化(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我们将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分为: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2、乳儿期(1个月—1岁)3、婴儿期(1岁—3岁)4、童年早期或幼儿期(3岁—6、7岁)5、童年中期(6岁—11、12岁)6、童年晚期或少年期(11、12岁—14、15岁)7、青年早期(14、15岁—17、18岁)◆儿童发展的“关键期”问题关键期是一个有时间限制的时期,在此期间,如果发展中的机体接受到适宜的刺激,就会展示生来固有的某种发展模式,过了这一关键期,再给予同样的刺激是没有持久效应的。
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广义的发展心理学: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狭义的发展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2.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两个主要问题,四个研究方面)两个问题:有关心理发展的原理或规律一类的问题;个体发展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问题四个研究方面:1.人类心理和行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
2.人类对待环境的关系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3.人类心理发展是分阶段的还是连续的。
4.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发展变化能持续下去)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一.名词解释本我: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被压抑的习惯倾向。
自我:意识结构部分。
遵循现实原则,从本我中发展出来,又是本我和外部世界的中介。
超我:包括两个部分:良心、自我理想。
前者:超我的惩罚性的、消极性的和批判性的部分,要求个体不能违背良心。
后者: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构成,是抽象的东西,它希望个体为之奋斗。
积极强化作用: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个体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
消极强化作用:由于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作用。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 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它不同于刺激反应学习。
直接强化:通过外界因素对学习者的行为直接进行干预。
替代强化: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成功和赞扬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倾向;如果看到失败或受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
自我强化: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以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来增强,维持自己的行为的过程”。
自我强化依存于自我评价的个人标准。
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二.简答1.佛洛伊德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划分1. 口唇期( 0一1岁);2. 肛门期( 1—3岁);3. 前生殖器期( 3—6岁);4. 潜伏期( 6—11岁);5. 青春期( 11或13岁开始)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八个阶段的划分1. 婴儿期,0-2岁。
儿童发展心理学核心知识点总结一、心理发展的生物基础:1、唐氏综合征:第21号常染色体的分离变异。
2、笨丙酮尿征:先天性代谢缺陷,早期检查和饮食干预可防止。
3、胎儿的发育过程:胚种期(0-2周)、胚胎期(2-8周、胚胎期是胎儿发育的关键阶段、胚胎期的发育展示了一个从内向外,从头到脚的发展模式。
)胎儿期4、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1)、关于畸胎形成的研究:畸胎形成物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伤害胎儿;(2)、母亲的自身因素对胎儿的影响;(3)、药物及烟和酒对胎儿的影响:酒精综合征(四)激素(五)母亲所处的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5、儿童生理发展的基本原则:首尾原则、近远原则6、身体的发展:人体的生长发育呈波浪式,发展不等速,快慢交替进行。
7、儿童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脑的发育是最优先的,神经纤维的髓鞘化,是脑内部结构成熟的重要标志,它保证神经冲动沿一定的通道迅速而准确地传导。
婴幼儿大脑皮层的发育按一定顺序(“O-T-P-F”)进行。
枕叶成熟最早,其次是颞叶、顶叶,额叶成熟最晚。
脑发育的加速度现象是间隔出现的。
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是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幼年儿童皮层主动抑制过程比兴奋过程弱。
两个加速期:5-6岁、13-14岁。
8、动作发展的规律:从上至下,由近及远,由大到小。
9、环境对大脑发展的影响:可塑性、修复性。
10、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生存反射:眨眼、呼吸、吞咽,原始反射:足趾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惊跳反射(莫罗反射),游泳反射,行走反射11、独立行走对婴儿心理发展的意义主要表现在:(1)婴儿的躯体移动从被动转为主动,使活动具有一定的主动性;(2)主动行走可以扩大认知范围;(3)增加了与周围人的交往机会。
12、够摸动作:最先发展的精细动作。
13、手的抓握动作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随意性,发展的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
重要意义:(1)主动性:主动探索和认识周围事物;(2)逻辑思维:开始操作工具,使动作具有间接性;(3)经验丰富:使动觉、触觉、视觉等多种感觉协调活动,为知觉发展奠定基础。
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1.红点子实验P206(詹姆斯认为,自我由主体我和客体我所组成。
)阿姆斯特丹借用了盖洛普研究黑猩猩自我再认的“红点子”方法。
在婴儿毫无觉察地状态下在其鼻尖涂上一个红点来揭示婴儿自我认知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使婴儿自我意识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①如果表现出意识到自己鼻尖上红点的自我指向行为→婴儿有了自我认知的能力②如果特别注意自己鼻尖上的红点或者能找到鼻尖上的红点→婴儿对自己的面部特征有了清楚地认识。
刘易斯重复阿姆斯特丹的“红点子”方法。
15个月,婴儿才出现直接触摸自己鼻子上红点的行为→15个月是婴儿客体我发展的转折点。
幼儿期幼儿期指3-6/7岁。
通常是儿童进入幼儿园的时期。
又称学前期。
游戏成为幼儿的主导活动。
但是,将注意力长时间稳定下来很艰难。
儿童的神经系统发展最快,成熟最早,到幼儿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幼儿期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
2.儿童大脑各区成熟的顺序P214儿童的脑电图变化表明,儿童大脑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而且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
大脑各区域成熟的顺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3.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P217游戏是学前儿童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活动。
①游戏具有社会性,是人的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模拟反映,反映儿童周围的社会生活。
作为儿童获得和表达其社会交往能力的情境,为儿童提供了社会性发展的机会,帮助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倾向,学会更好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情感,是同情心、合作能力等社会能力发展的基础②游戏是想象和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结合,不是简单社会生活的翻版。
能利用假想情境自由地从事自己向往的各种活动,不受现实生活的限制。
即可以充分想象,又真实体验成人生活中的感受和人际关系。
③是儿童主动参与、伴有愉悦体验的活动。
可以让儿童体验到开放、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又可以发展适应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按目的分:创造性、教学、活动性)4.积极词汇与消极词汇P222(语言发展)言语发展上,词汇数量增加、词汇内容丰富和深化、词类范围扩大、积极词汇的增长。
复习思考题1•1.什么是发展心理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方面•2.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及内容是什么?有关心理发展原理或规律的理论问题;个体发展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问题•3.什么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指个体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和本质的心理特征普遍性代表性这些特征属于某种质的状态或标志•4.简述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及其发展演变的过程•5、发展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其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6、根据自己或他人的生活实践,谈谈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7、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是谁?对于儿童心理学的产生起怎样的作用?•8、结合实际分析发展心理学中国化的层次。
复习思考题2•1、弗洛伊德以人格理论为核心的发展观是什么?他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几个阶段?•2.艾里克森关于个体发展的八阶段理论是什么?每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3.华生关于心理发展的核心观点是什么?•4.斯金纳如何用强化理论解释儿童的发展,他是如何将强化理论应用到教学中的?复习思考题2•5.班杜拉如何用社会学习理论来解释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发展? •6.理解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及其在教学中的意义。
•7.皮亚杰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实质什么?•8、概述皮亚杰的智力结构观。
•9.皮亚杰将儿童智力发展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什么?•10.朱智贤发展心理学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复习思考题3⏹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客观性•教育性•矛盾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发展心理学都有哪些研究类型?各有什么特点?•从研究持续时间的长短来划分–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1、横向研究设计横向研究是在一特定时间同时观测不同年龄的不同个体来探索其发展况。
不同样本: A ← B ← C → D → E同一时间:创造力的发展•被试:5、8、11、14、17岁儿童•测量材料:各种类型的创造力测验•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横向研究的优点–研究时间短–花费少•横向研究的主要缺陷:–研究结果缺乏连续性,受世代效应(cohort effects)影响。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笔记)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编导论第一节概述一、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有一个科学的年龄范畴,一般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第二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一、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1、绝对决定论—高尔顿(遗传决定论)、华生(环境决定论)—将遗传与环境完全对立2、共同决定论—斯腾(辐合论:核心—人类心理发展既非仅有遗传的天生因素决定,也非只是环境影响的结果,而是两者相辅相成所造成的)—既承认环境影响,又承认遗传影响;(鲁克森伯格—共同决定论者。
格赛尔—成熟优势理论,等待儿童达到能接受未来学习水平达的观点。
3、相互作用论—皮亚杰基本观点:⑴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⑵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⑶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的动态的。
再继续完善儿童发展观的同时,应着力做两件事:⑴如何使每一个儿童具有优异的遗传因素;⑵如何为每一个儿童创造能充分发掘其潜能的优良环境。
二、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前一阶段四后一阶段出现的基础,后一阶段又是前一阶段的延伸。
发展是多层次,多水平的。
儿童戏里发展阶段的划分:⑴新生儿期(出生1—1个月)⑵乳儿期(1个月—1岁)⑶婴儿期(1岁—3岁)⑷童年早期或幼儿期(3岁—6、7岁)⑸童年中期(6岁—11、12岁)⑹童年晚期或少年期(11、12岁—14、15岁)⑺青年早期(14、15岁—17、18岁)三、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四、发展在时间上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五、不同情境中的一致性一个人的特性和情境变化都会影响行为。
一、名词:(5个,共15分)1、情绪理解:情绪理解是指儿童理解情绪的原因和结果的能力,以及应用这些信息对自我和他人产生适当情绪反应的能力。
2、心理理论:心理理论并非一般科学意义上的理论,是指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意图、感知、情绪等)的认知,并由此对相应行为作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
3、习惯化与去习惯化:习惯化就是婴儿対一个重复出现的刺激逐渐熟悉,兴趣下降。
去习惯化就是当刺激发牛•变化时,婴儿再次对声音感兴趣。
4、延迟满足:米歇尔将延迟满足解释为一种tt愿为更有价值的反远目标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制能力。
5、性别角色发展:性别角色发展是指个体不断理解和获得性别角色标准的过程。
6、非共享环境:非共享环境是指子女在家庭内外获得的独特经验,来源于仅仅被一个子女经历的事件和条件,可以分为系统影响和非系统影响。
7、自我中心主义:指婴儿在判断和行为中有受口己的需要与感情的强烈影响的倾向。
8、依恋内部工作模式:所谓内部工作模式,指的是婴儿对接近与获得依恋对象的一系列期望,婴儿感受到的在面临困难时依恋对象为他提供支持的可能性,以及婴儿与依恋对象之I'可的互动等。
9、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对自我的心理、心理及社会关系诸方面的认知、体验和调节,它渗透于整个心理和行为屮,是对Z其调控作用的综合系统。
10、观点采择:观点采则是采用他人的视角来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
11、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一种儿童无法依靠自己来完成,但可在成人和更有技能的儿童帮助下来完成的任务范围。
12、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对于婴儿理解或解释血部表情的能力,当婴儿处于陌生的、不能肯定的情境吋,他们往往从成人的面孔上搜寻表情信息,然后决定自己的行动。
13、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通常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
14、依恋:-般意义个体对另一个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结;发展心理学意义婴儿寻求并试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躯体联系的一种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