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至1990年的美国诗歌
- 格式:pdf
- 大小:470.03 KB
- 文档页数:15
凯?瑞安的日常生活诗学引言凯瑞安(Kay Ryan,1945- )在被认为是美国最有天赋的诗人之前,一直是默默无闻的。
1983年瑞安在朋友帮助下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龙的开场和谢幕》(DragonActs to dragon Ends)时几乎不被注意,直到1994年她的诗集《观赏火烈鸟》(Flamingo Watching)的出版,瑞安才获得了一小部分人的关注。
在读了她的《观赏火烈鸟》之后,达拉乔伊亚(Dana Gioia)1998年写了《发现凯瑞安》(Discovering Kay Ryan)一文,引起了很多学者对瑞安的关注。
在文中他说道,他被瑞安诗歌中非比寻常的紧凑和密度所深深吸引,没有一个新的诗人像瑞安一样,因为她富有想象的天赋和独创性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自从2008年瑞安被选为美国第16届桂冠诗人,瑞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评论家和学者的注意力。
她那种短小紧凑却充满睿智和幽默的诗歌风格以及她隐士般的生活方式为她赢得了当代狄金森的美誉;她对韵律的强烈偏好、对生活细节的深刻思考让人联想到罗伯特弗洛斯特;而她非个人化的情感表达方式以及她细致观察、精确描摹的功力又常常让人将她与玛丽安穆尔和菲利浦拉金相提并论。
遗憾的是在国内很少有学者对瑞安和她的作品进行分析和研究,迄今为止,也只有3篇相关的期刊论文。
因此对瑞安的作品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也很有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瑞安的部分代表性诗歌作品的细读,详细梳理了瑞安的日常生活诗学路线,以期对她的诗歌特色和诗学成就做出初步的评价。
一、日常事物作为诗歌题材日常生活事物是瑞安诗学构建中的重要题材。
日常的活动是日复一日的,这是维持生活常态的必要条件。
因此日常生活多由重复性实践组成,这最终造成了日常生活思维的惯常性,乃至于自动化。
而瑞安从日常生活自身与内部出发,反思微观的日常生活现象,探求生活的多面性。
日常生活虽有其重复性、保守性的特征,但同时也有无穷的活力与创造能量。
历届诺贝尔奖诗歌德里克·沃尔科特(1930~)圣卢西亚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在绿夜里》、《放逐及其他》、《海湾及其他》;剧作《猴山之梦》、《最后的狂欢》等。
1992年作品《西印度群岛》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他的作品具有巨大的启发性和广阔的历史视野,是其献身多种文化的结果”。
1990年奥克塔维奥·帕斯(1914~1998)墨西哥诗人。
主要诗作有《太阳石》、《假释的自由》、《向下生长的树》;散文作品有《孤独的迷官》、《人在他的世纪中》、《印度纪行》等。
1990年作品《太阳石》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他的作品充满激情,视野开阔,渗透着感悟的智慧并体现了完美的人道主义”。
1987年约瑟夫·布罗茨基(1940~1996)苏裔美籍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韵文与诗》、《山丘和其他》、《悼约翰邓及其他》、《驻足荒漠》;散文集《小于一》等。
1987年《从彼得堡到斯德哥尔摩》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他的作品超越时空限制,无论在文学上或是敏感问题方面都充分显示出他广阔的思想及浓郁的诗意”。
1984年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1901~1986)捷克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作《裙兜里的苹果》、《铸钟》、《妈妈》、《哈雷慧星》和回忆录《世界美如斯》等。
1984年作品《紫罗兰》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他的诗富于独创性、新颖、栩栩如生,表现了人的不屈不挠精神和多才多艺的渴求解放的形象”。
1980年切斯拉夫·米沃什(1911~2004),波兰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冰封的日子》、《三个季节》、《冬日钟声》、《白昼之光》、《日出日落之处》;日记《猎人的一年》;论著《被奴役的心灵》;小说《夺权》等。
1980年作品《拆散的笔记簿》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不妥协的敏锐洞察力,描述了人在激烈冲突的世界中的暴露状态”。
奥德修斯·埃里蒂斯(1911~1996)希腊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初生的太阳》、《英雄挽歌》、《理所当然》等。
美国浪漫主义时期诗歌欣赏第一篇:美国浪漫主义时期诗歌欣赏Choose one romantic poet and make your comment on one of his/her poem.Song of MyselfWalt WhitmanWhitman is among the most influential poets in the American canon, often called the father of free verse.He spoke highly of individualism and self-affirmation.“Song of Myself”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of all Walt Whitman’s poems and is included in Whitman’s spectacular poetry collection Leaves of Grass.Throughout his poetry, Whitman praised the individual.He imagined a democratic nation as a unified whole composed of unique but equal individuals.“Song of Myself” opens in a triumphant paean to the individual: “I celebrate myself, and sing myself”.But strictly speaking, in “Song of Myself”, Whitman is not writing about himself.Many of the experiences recorded in the poem are purely imaginary.His aim is to embrace the whole human experience by means of imaginative sympathy, which Whitman possessed to an extraordinary degree, and enables him to identify himself with all sorts and conditions of men.He fraternizes with all;their interests are his.All men and women, moreover, are potentially equal in the sight of Whitman.“Song of Myself” is perhaps the most thorou ghly democratic poem in American literature.His style is simple and natural, without such nonterminating as conventional rime or meter, hence it must have an organic growth like a perfect animal or tree, in which each part is propositional and harmonious with the whole.To sum it up, by reading this long poem I have a overall understanding about Song of Myself.In this poem, he taught us how to treatpeople equally, how to respect nature and ourselves, and that we should always be optimistic about life, both current and future, no matter what the outside world is, just believe in ourselves.专业:英语专业学号:B12123104姓名:王利莹第二篇:美国浪漫主义时期文学家及其作品美国浪漫主义时期文学家及其作品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rving,1783年-1859年),19世纪美国最著名的作家,号称美国文学之父。
5. "Aunt Jennifer’s Tigers” Adrienne RichAunt Jennifer’s tigers prance across a screen, Bright topaz denizens in a world of green.They do not fear the men beneath the tree;They pace in sleek chivalric certainty.Aunt Jennifer’s fingers fluttering thro ugh her wool Find even the ivory needle hard to pull.The massive weight of Uncle’s wedding band Sits heavily upon Aunt Jennifer’s hand.When Aunt is dead, her terrified hands will lieStill ringed with ordeals she was mastered by.The tigers in the panel that she madeWill go on prancing, proud and unafraid. 杰妮夫姨妈的老虎在屏风上窜腾,安居在绿草世界犹如黄玉般晶亮。
对于树下的人类它们不屑畏惧;自信的步态骑士般孔武而自如。
詹妮孚姨妈的手指在毛线间摸索,甚至那象牙色钩针也难以穿梭。
姨父硕大的婚戒沉甸甸地缠绕将詹妮孚姨妈的手指紧紧套牢。
姨妈亡故,她惊颤的双手终于放松但主宰终生的磨难依然是她的指环。
她编织的装饰图案中,那些老虎继续窜腾,一如既往,傲岸且无灵活运用,押韵\铺垫\借代\比喻\联想等多种修辞手法,烘托出悲怆的气氛,逼真描绘女主人公被男权社会压迫的命运,与威风凛凛的老虎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作者对男权社会,女人的地位状况的同情和不满。
欧美现代诗歌流派诗选王家新德国表现主义肇始于一战前的德国,作为对现有秩序和艺术传统的反叛者,竭力摆脱自然的束缚,表现内在的真实为宗旨。
表现强烈的情绪和内心的体验。
代表诗人梵.霍迪斯《世界末日》——众多的人们一齐流感,火车从桥上飞坠而下。
(为时人称道)约翰尼斯.贝歇尔《新的句法》!盖.海姆《战争》(一场急于要脱离脑袋的战争场面)《下午》——一股疾风,追着叶片,一直追下去,而每刮一阵,便刮走成百叶片,黄的和红的,它们落到地上,从暗淡无光的天空,如逝的飞鸟。
(最具个性、最具天赋的表现主义诗人)!盖.特拉克尔《走进旧纪念册》——震颤于秋日的星空下/那垂落的头颅一年深似一年。
(绝对忧郁的气质的注入,极强电影画面感的切入)伊凡.哥尔(用德语写诗的非德裔诗人,后为超现实主义诗人)《走向苦难的行旅》——人的寂寞真令人痛不欲生./当风景线怀着与你一样的痛苦掉头而去/沉入它自己的世界,你感觉多么陌生!(诗歌重内核,而不注意形式。
诗歌给人的感觉像一首自然流露的歌曲,那么自然,那么清新,又饱含深情。
一如他诗歌艺术风格)(奥)韦坲尔《长留不逝的》——大地的子民,你们的劳作长留不逝/令我如此心醉神迷/我,没有名族,没有国度/手掌支撑起我的额头。
(在这首诗里,我看到了一个国家,或者人类永恒的东西,是塔特拉的山风、巴伐利亚的深林、渔船、织网的女人。
这些生活,以及自然的美丽,也许会慢慢改变,但是在世人眼里,他投注的爱,敏锐的关注,以及发现美的眼睛,都给世人留下了一幅欧洲自然田园生活的风光,容情于景,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浪漫情调,也有“我没有名族,没有国度”的超越的崇高的情怀。
)《歌》——我们安息在爱情那神圣的交织物之上/时间如彼岸,变化而悠长。
!奥.施特拉姆(极端的表现主义者,语法上互不粘连,有相当的情绪的表现力)《阵亡将士墓》棍棒哀求交错的手臂文字畏缩苍白的无名花朵无耻尘土羞涩星光眼泪呆望遗忘恩斯特 .施塔特勒《夜过科隆莱茵桥》——惯用长句,有散文诗的特点。
[美]弗罗斯特诗歌13首[转载][美]弗罗斯特诗歌13首[美]弗罗斯特诗歌13首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年3月26日——1963年1月29日)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美国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从农村生活中汲取题材,与19世纪的诗人有很多共同之处,相比之下,却较少具有现代派气息。
他曾赢得4次普利策奖和许多其他的奖励及荣誉,被称之为“美国文学中的桂冠诗人”。
只是在他的下半生才赢得大众对其诗歌作品的承认。
在此后的年代中,他树立起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的形象。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Frost,1874-1963)是最受人喜爱的美国诗人之一,留下了《林间空地》、《未选择的路》、《雪夜林边小驻》等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1874年3月26日,罗伯特·弗罗斯特出生于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
他11岁丧父,之后随母亲迁居新英格兰。
此后,他就与那块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弗罗斯特16岁开始学写诗,20岁时正式发表第一首诗歌。
他勤奋笔耕,一生中共出了10多本诗集。
他一生历尽艰辛和痛苦,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女)。
成名后的弗罗斯特受聘于多所大学,经常外出读诗和演讲,“经常拖着病体疲惫不堪地回家。
”他诗歌中常常出现与孤独、绝望、死亡等关联的意象如冬、雪、冰、霜、枯然以及整个宇宙的直接关系,以某种方式说明他的深刻宗教信仰所依据的价值观。
尽管他诗歌中相当一部分描写恐惧和疑虑,但总的倾向还是积极向上的。
他晚年是美国的一个非官方的桂冠诗人。
在他75岁与85岁诞辰时,美国参议院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
他在约翰·肯尼迪1961年的就职仪式上十分引人注目,朗诵了他特地为这一场合写的诗篇《全才》。
他的诗歌在形式上与传统诗歌相近,但不像浪漫派、惟美派诗人那样矫揉造作。
他不追求外在的美。
他的诗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哲理的境界。
他的诗朴实无华,然而细致含蓄,耐人寻味。
著名的《白桦树》一诗,写一般人总想逃避现实,但终究要回到现实中来。
外国英文诗歌经典100篇外国英文诗歌经典100篇Part 1: 古典时期1. William Shakespeare - "Sonnet 18"2. John Milton - "Paradise Lost"3. Geoffrey Chaucer - "The Canterbury Tales"4. William Blake - "The Tyger"5. John Keats - "Ode to a Nightingale"Part 2: 浪漫主义时期6. William Wordsworth -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7.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 "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8. Lord Byron - "She Walks in Beauty"9. Percy Bysshe Shelley - "Ode to the West Wind"10. John Clare - "I Am"Part 3: 维多利亚时代11. Alfred, Lord Tennyson - "The Lady of Shalott"12. Robert Browning - "My Last Duchess"13. Christina Rossetti - "Goblin Market"14. Matthew Arnold - "Dover Beach"15. Thomas Hardy - "Neutral Tones"Part 4: 现代主义时期16. W.B. Yeats - "The Second Coming"17. T.S. Eliot - "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18. Robert Frost - "The Road Not Taken"19. Ezra Pound -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20. Wallace Stevens - "Sunday Morning"Part 5: 后现代主义时期21. Sylvia Plath - "Daddy"22. Dylan Thomas -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23. W.H. Auden - "Funeral Blues"24. Seamus Heaney - "Digging"25. Maya Angelou - "Still I Rise"Part 6: 女性诗歌26. Emily Dickinson - "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27. Virginia Woolf - "On Being Ill"28. 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 - "How do I love thee?"29. Adrienne Rich - "Diving into the Wreck"30. Margaret Atwood - "You fit into me"Part 7: 社会与政治31. Langston Hughes - "Dreams"32. Allen Ginsberg - "Howl"33. Pablo Neruda - "Tonight I Can Write the Saddest Lines"34. Anna Akhmatova - "Requiem"35. Aung San Suu Kyi - "Freedom from Fear"Part 8: 自然与环保36. Mary Oliver - "Wild Geese"37. Wendell Berry - "The Peace of Wild Things"38. Gary Snyder - "Riprap"39. Joy Harjo - "Perhaps the World Ends Here"40. Robert Hass - "Meditation at Lagunitas"Part 9: 爱与感情41. E.E. Cummings - "somewhere i have never travelled, gladly beyond"42. Pablo Neruda - "Sonnet XVII"43. Rainer Maria Rilke - "Letters to a Young Poet"44. Federico García Lorca - "Romance Sonámbulo"45. Wisława Szymborska - "True Love"Part 10: 生活与人性46. Billy Collins - "Introduction to Poetry"47. Charles Bukowski - "Bluebird"48. Sharon Olds - "The Victims"49. Maya Angelou - "Phenomenal Woman"50. Robert Pinsky - "The Shirt"Part 11: 战争与和平51. Wilfred Owen - "Dulce et Decorum Est"52. Siegfried Sassoon - "Suicide in the Trenches"53. Anna Swirszczyńska - "Building the Barricade"54. Yehuda Amichai - "The Diameter of the Bomb"55. Langston Hughes - "Let America Be America Again" Part 12: 人生与成长56. Rudyard Kipling - "If—"57. T.S. Eliot - "The Hollow Men"58. Robert Frost -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59. Maya Angelou - "I Know Why the Caged Bird Sings"60. Rupi Kaur - "Milk and Honey"Part 13: 空间与时间61. Carl Sandburg - "Chicago"62. Emily Dickinson - "I heard a Fly buzz—when I died"63. Langston Hughes - "Harlem"64. Robert Frost - "Fire and Ice"65. Edgar Allan Poe - "The Raven"Part 14: 梦想与追求66. Maya Angelou - "Caged Bird"67. Langston Hughes - "Dreams Deferred"68. W.B. Yeats - "He Wishes for the Cloths of Heaven"69. Robert Frost - "Birches"70. Hafez - "The Sun Never Says"Part 15: 艺术与创造71. Allen Ginsberg - "A Supermarket in California"72. Sylvia Plath - "Mirror"73. Rainer Maria Rilke - "Archaic Torso of Apollo"74. William Carlos Williams - "The Red Wheelbarrow"75. Leonard Cohen - "Hallelujah"Part 16: 幽默与讽刺76. Ogden Nash - "Reflection on Ice Breaking"77. Dorothy Parker - "Résumé"78. Shel Silverstein - "Where the Sidewalk Ends"79. Lewis Carroll - "Jabberwocky"80. Spike Milligan - "On the Ning Nang Nong"Part 17: 音乐与节奏81. Bob Dylan - "Blowin' in the Wind"82. Leonard Cohen - "Suzanne"83. Patti Smith - "Because the Night"84. Paul McCartney - "Yesterday"85. Elvis Costello - "Everyday I Write the Book"Part 18: 失去与告别86. W.H. Auden - "Stop all the clocks, cut off the telephone"87. Maya Angelou - "When Great Trees Fall"88. Dylan Thomas - "And death shall have no dominion"89. Pablo Neruda - "Tonight I Can Write"90. A.E. Housman - "To an Athlete Dying Young"Part 19: 幸福与希望91. Emily Dickinson - "Hope is the thing with feathers"92. Langston Hughes - "I, Too"93. Maya Angelou - "Still I Rise"94. Rumi - "The Guest House"95. Shel Silverstein - "The Giving Tree"Part 20: 人类与宇宙96. Walt Whitman - "Song of Myself"97. T.S. Eliot - "Burnt Norton"98. William Carlos Williams - "To Elsie"99. e.e. cummings - "anyone lived in a pretty how town"100. Allen Ginsberg - "Howl"这100首经典的外国英文诗歌代表了不同时期、不同主题和不同风格的文学成就。
现当代美国诗歌[威廉·卡洛斯·威廉斯诗选]18⾸现当代美国诗歌:威廉斯诗选18⾸ 威廉斯(1883-1963),美国后现代主义诗歌的⿐祖。
代表作是长诗《裴特森》。
威廉斯最初是意象派诗⼈,但后来转向客观主义。
他因对普通场景和物体的准确描写⽽著名。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是庞德的同窗好友,诗风很接近意象派,同时继承了惠特曼的浪漫主义传统,在意象派星散后,他是唯⼀对意象派坚持具体性原则并终⾝服膺的诗⼈,他的诗歌创作是意象派所产⽣的最有积极意义⽽且最持久的成果。
威廉斯创作的特点是坚持使⽤⼝语,⽤简明清晰的描述性意象,⽤松散的短句,反对复杂沉重过于致密的内部结构和晦涩的象征体系。
20年代末他参加“客体主义”诗派,主张“要事物,不要概念”。
他认为⽇常⽣活中粗糙、丑恶、平凡的事物均可⼊诗,写作速度宜快,以使天籁得以⾃然记录。
他还强调美国本⼟风格,⽤普通美国⼈的语⾔,写美国题材,建⽴有美国本⼟特⾊的诗歌。
他说:“我相信⼀切艺术都从当地产⽣,⽽且必须如此,因为这样我们的感官才能找到素材。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WilliamCarlosWilliams1883-1963)是20世纪美国最负盛名的⼏个诗⼈之⼀。
威廉斯在谈到《荒原》的⾯世对他个⼈的影响时说:“对于我,它特别像迎⾯射来的⼀颗嘲笑的⼦弹。
我⽴刻感到它使我后退了20年,我相信的确如此。
”在另⼀处威廉斯把《荒原》的发表看作是诗坛上的晴天霹雳,说“它好像是原⼦弹落下来,把我们的世界炸开,我们向未知领域作的种种勇敢的突击被化为灰尘”。
艾略特以诗歌创作开辟了西⽅现代诗坛,以他的美学思想创建起来的英美新批评理论更是雄霸英美诗评论坛和⼤学⽂学讲堂长达30年之久。
然⽽威廉斯却认为艾略特是在向后看,同时认为⾃⼰应该向前看,即他希望⾃⼰能够创作出纯粹美国化的诗歌以抵抗艾略特的创作路线。
威廉斯的⽗亲是英国⼈,⽗母移居美国,他算是⽣在美国的第⼀代美国⼈,他终⽣是个职业医⽣,重临床、重器械,职业与出⾝造就了这是个现实味⼗⾜的诗⼈。
1945年至1990年的美国诗歌:反传统潮流2008.05.03伊丽莎白•毕肖普(美联社图片)(此为《美国文学纲要》(Outline of American Literature)修订本第七章,由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翻译。
)作者:凯瑟琳•文斯潘克仁(Kathryn VanSpanckeren)对于20世纪下半叶的许多美国诗人而言,传统的形式与思想似乎不再具有意义。
二战结束后的事件使许多作家萌生出历史断裂感:每个动作、每种情感和每一时刻都被视作独一无二。
风格和形式似乎普遍具有随机性,反映了创作过程和作者的自我意识。
熟悉的表达类型受到怀疑;独创性成为新的传统。
1957年,法院在涉及艾伦•金斯伯格(Allen Ginsberg)的诗歌《嚎叫》(Howl)的案件中裁定该作品并不属于淫秽出版物,使反传统趋势的影响迅速扩大。
该案件的起因是《嚎叫》被旧金山海关扣押,出版商劳伦斯•弗林盖蒂(Lawrence Ferlinghetti)的城市之光书店(City Lights)提起诉讼。
在那起臭名昭著的诉讼案件中,知名评论家以《嚎叫》具有救赎的文学价值为理由捍卫它对社会提出的激烈批判。
最后海关败诉,叛逆的“垮掉的一代”(Beat)诗人一举成名,尤其是金斯伯格及其友人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及威廉•巴勒斯(William Burroughs)。
形成美国这种离析感的历史缘由并不难找。
二战本身、现代大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和大肆消费、20世纪60年代的抗议运动、延续10年的越南战争、冷战、环境威胁等各类冲击都对美国文化产生了影响。
然而,对美国社会转型影响最大的要属大众媒体和大众文化的兴起。
首先是广播,后来是电影,再后是威力巨大、无处不在的电视机,都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
过去,美国文化是小范围的知识精英文化,其基本形式是书本和阅读,现在则转变为以广播、音乐磁带和光盘、电影及电视荧屏画面为主要形式的媒体文化。
大众媒体和电子科技对美国诗歌产生了直接影响。
人们可以获得诗歌朗诵和诗人访谈的影片、录像及磁带,新的廉价印刷方法也鼓舞年轻诗人自行出版作品,青年编辑开办文学杂志——到1990年,已有2000多种文学杂志。
与此同时,美国人也不无忧虑地意识到,技术既是有用的工具,也可以用来操纵文化。
对于寻求替代生活方式的美国人而言,诗歌似乎比以前更有关联性,它为人们提供了表达主观生活、诉说新技术和大众社会对个人的影响的渠道。
各种各样的风格,或有地域色彩,或出自著名流派或诗人之手,竞相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二战后的美国诗歌分散而富于变化,难以概括。
然而,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可将其排成一个频谱,其中三大谱系重叠——一端为传统派,一端为实验派,中间是特异派。
传统派诗人保持或振兴了传统诗歌。
特异派诗人综合运用传统和创新技巧发出独特的声音。
实验派诗人则追求新式的文化风格。
传统派传统派作家包括使用人们熟悉的手法进行写作、擅长使用传统形式与词汇的诗人,他们通常注重押韵或遵循一套韵律格式。
传统派诗人通常来自美国东部海滨或南部地区,并在大学或学院任教。
其著名人物有理查德•埃伯哈特(Richard Eberhart)和理查德•威尔伯(Richard Wilbur);较年长的“流亡者”(Fugitive)诗人约翰•科洛•兰瑟姆(John Crowe Ransom)、爱伦•泰特(Allen Tate)和罗伯特•潘•沃伦(Robert Penn Warren);卓有成就的较年轻诗人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er)和理查德•霍华德(Richard Howard);以及早期的罗伯特•洛厄尔(Robert Lowell)。
他们在文坛的地位在二战后的几年内得到确立,其作品经常被编入选集。
前一章讨论了“流亡者”诗人语言的雅致、对自然的尊重及其深刻的保守价值观。
许多传统模式的诗歌都展现了这些特质。
传统派诗人通常严谨、现实又诙谐风趣。
不少人——如理查德•威尔伯(1921- )——受到T. S. 艾略特(T.S. Eliot)推崇的英国玄学派诗人的影响。
威尔伯最著名的诗歌是《没有目标的世界是一个感知真空》(A World Without Objects Is a Sensible Emptiness,1950),它的标题就是取自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托马斯•特拉赫恩(Thomas Traherne)的作品。
它生动的开头展现了某些诗人在韵律和规律之中觅得的清晰。
高大的心灵骆驼啊为它们的沙漠引航,洪亮地走过最后一片树丛伴着蝗虫尖锐的锯木声,朝向那干燥太阳下的甜美进发。
它们缓慢,而骄傲……许多实验派诗人不喜欢“过于诗意”的语言,而传统派诗人则不同,他们喜欢铿锵有力的诗句。
罗伯特•潘•沃伦(1905-1989)在一首诗的结尾处写道:“我们是如此深爱着这个世界,以致最终我们可能会信仰上帝”。
爱伦•泰特(Allen Tate,1899-1979)的一首诗则如此作结:“墓穴的守护者计数我们所有的人!”传统派诗人有时也会使用一些过时或怪异的词语,并且使用诸多形容词(如“阴森森的猫头鹰”)和倒置手法,使英语中自然的口语顺序发生不自然的变动。
有时其效果令人拍案叫绝,如沃伦的那行诗;有时却会使诗歌显得矫揉造作,与真实情感脱节,如泰特的“愚昧地触摸圣师的衣角”。
有时,造作的语言会与诙谐、双关和文学典故相结合,如霍兰德、霍华德和詹姆斯•梅里尔(James Merrill,1926-1995)的作品。
梅里尔在城市主题、无韵诗行、个人主题及使用轻松的口语等方面多有创新。
在《破碎的心》(The Broken Heart,1966)中,他采用传统派诗人的诙谐手法,将婚姻比作鸡尾酒:总是一个相同的古老故事……父亲是岁月,母亲是泥土,婚姻在岩石上。
(译者注:“岩石”在鸡尾酒中指冰块,此处取其易于溶解之意)。
包括梅里尔和约翰•阿什贝利(John Ashbery)在内的一些诗人以流畅灿烂的言辞获得传统意义上的成功,却以全新的方式改写了诗歌的定义。
文体上的优美则使得另一些诗人——如兰德尔•贾雷尔(Randall Jarrell,1914-1965)和A. R. 安蒙斯(A.R. Ammons)——给人以遵循传统的错觉。
安蒙斯创作了人与自然的激烈对话;贾雷尔描述了被剥夺者(妇女、儿童、身陷绝境的士兵等)走投无路的感觉,如《球形炮塔射手之死》(The Death of the Ball Turret Gunner,1945):从母亲的沉睡中我落入这一状态,我缩在其腹中直到我潮湿的软毛结冰。
离地六英里,从它生命之梦中释放,我被黑色高射炮和噩梦战斗机惊醒。
我死后,他们用水龙把我从炮塔里涤出。
虽然很多传统派诗人用韵,但并非所有押韵诗的主题或语气都属传统派。
诗人格温德林•布鲁克斯(Gwendolyn Brooks,1917-2000)描写了在城市贫民窟生活——更不用说写作——的艰辛。
她在《廉价公寓》(Kitchenette Building,1945)中问道:梦如何穿过洋葱的臭气发出纯白浅紫,与油炸土豆相斗昨天的垃圾在门厅里发酵……包括布鲁克斯、艾德里安娜•里奇(Adrienne Rich)、理查德•威尔伯、罗伯特•罗威尔和罗伯特•潘•沃伦在内的很多诗人,起初都采用传统手法写作,讲求押韵和韵律,但在20世纪60年代迫于公共事件的压力以及诗歌形式的逐步自由化最终放弃了这种手法。
罗伯特•罗威尔(Robert Lowell,1917-1977)罗伯特•罗威尔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诗人,起初使用传统手法,但后来受到实验思潮的影响。
由于他的生活和作品跨越了两代人——T. S. 艾略特等较早的现代主义大师和较晚的反传统主义作家——因此他在职业生涯的晚期把实验主义置于更广阔的背景之下。
罗威尔符合学院派作家的所有标准:白种人,男性,来自新教家庭,受过良好教育,并且与政治和社会机构有密切联系。
他出身于波士顿的一个名门望族,其家族成员包括19世纪著名诗人詹姆斯•罗素•洛威尔(James Russell Lowell)和20世纪的一位哈佛大学校长。
然而,罗伯特•罗威尔的经历与其精英背景不尽相符。
他从哈佛大学退学,到俄亥俄州的凯尼恩学院(Kenyon College)念书,并在那里摒弃了自己的清教徒家世,而皈依天主教。
他在二战期间由于拒绝服兵役而被监禁一年,之后公开抗议越南战争。
罗威尔的早期作品包括《不一样的国度》(Land of Unlikeness,1944)和《威利爵爷的城堡》(Lord Weary's Castle,1946),后者获得普利策诗歌奖。
这些作品展示了对传统形式和风格的完美把握,表达了强烈的情感,展现了极度个人化却富有历史感的视野。
他在早期作品中对暴力的细致描述令人震撼,诗歌《福光之子》(Children of Light)即严厉谴责了清教徒对印第安人的残杀以及清教徒后裔宁可将多余的食粮付诸一炬也不救济饥民的行为。
罗威尔写道:“我们的父亲从枷锁和石头中榨取面包/用红种人的骨头给花园围上栅栏。
”罗威尔的下一本书是《卡瓦诺夫的磨坊》(The Mills of the Kavanaughs,1951),书中通过感人的戏剧独白展示了一个家庭中不同成员的温情和缺点。
他的风格始终混合了平淡与辉煌。
他常常使用传统韵律,但这种韵律被其口语化的特征所掩盖,几近成为背景旋律。
然而,罗威尔在语言风格上取得自成一体的突破却是受益于实验派诗歌。
20世纪50年代中期,罗威尔在一次诗歌朗诵之旅中第一次听到了新式的实验派诗歌。
艾伦•金斯伯格的《嚎叫》和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的《神话与经文》(Myths and Texts)当时尚未出版,但已在旧金山北滩(North Beach)的咖啡屋里被广泛阅读和演唱,有时用爵士乐伴奏。
罗威尔感觉到同这些作品相比,自己的诗集过于拘谨、浮夸,守旧,于是他在朗诵过程中进行即兴修改,使措辞更加口语化。
他后来写道:“我自己的诗歌如同史前怪兽,由于其笨重的护甲而陷入沼泽地并因此毙命。
我朗诵着我已不再有感受的作品。
”在这个时刻,罗威尔同他之后的许多诗人一样,接受了一个挑战:向反传统的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派学习。
罗威尔在1962年写道:“除了威廉姆斯,好像没有诗人真正看到过美国或听到过美国的语言。
”从此之后,罗威尔彻底改变了其写作风格,采用“快速变化的语调、氛围及速度”,这正是罗威尔最欣赏威廉姆斯的地方。
罗威尔抛弃了许多晦涩典故,将韵律与内容融合,使之成为诗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不再是强加于内容之上的外在形式。
他还瓦解了章节结构,采用新的即兴形式。
在《生命研究》(Life Studies,1959)中,罗威尔首创了自白诗,并通过这种新形式极其真诚而强烈地袒露了自己最痛苦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