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解题方法:小学数学常用的十一种解题思路
- 格式:doc
- 大小:475.50 KB
- 文档页数:18
小学数学最常用的16种思维方法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在教学中常采用一些特定的思维方法。
下面将介绍小学数学中最常用的16种思维方法,并对每种方法进行简要说明。
1.比较法:通过比较数值的大小、大小关系或数量的多少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和总结的能力。
2.分类法:将问题中的元素按照其中一种特定的标准进行整理和归类,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问题的本质。
3.推理法:通过观察和前提条件推理出结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4.近似法:当问题难以准确计算时,采用近似值进行估计和计算,培养学生估算和数值计算的能力。
5.归纳法:通过观察一系列相关的事实和数据,总结出一般规律或定律,培养学生归纳和推广的能力。
6.反证法:通过假设与原命题相反的结论,推导出矛盾,从而证明原命题的正确性。
7.特例法:通过选取特定情况下的数值或图形进行分析和解答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8.枚举法:将所有可能的情况列举出来进行分析和解答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的全面性。
9.模型法:将实际问题抽象化为数学模型,通过计算和分析模型来解决问题。
10.反思法: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找出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
11.反馈法:将学生的解题过程和结果反馈给他们,帮助他们发现错误和改正。
12.合作法:让学生进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和沟通的能力。
13.自主学习法: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培养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4.游戏法:通过数学游戏和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15.比例法:通过比较不同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理解和应用比例的能力。
16.逆向思维法:从问题的结果出发,逆向推导得到问题的原因或步骤,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以上是小学数学中最常用的16种思维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助于学生培养不同的数学思维能力,加深对数学概念和问题的理解,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最重要的17个思维方法,附例题小学数学有很多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也就有很多种的解题方法,有时候对于同一道题目,用不同的思想方法去理解,就能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得出这一题的答案。
数学基础打得好,对将来的升学也有较大帮助。
但是数学的学习比较抽象,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碰到一些“拦路虎”,掌握一些方法,这些就都不怕了。
对应思想方法对应是人们对两个集合因素之间的联系的一种思想方法,小学数学一般是一一对应的直观图表,并以此孕伏函数思想。
如直线上的点(数轴)与表示具体的数是一一对应。
假设思想方法假设是先对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或问题作出某种假设,然后按照题中的已知条件进行推算,根据数量出现的矛盾,加以适当调整,最后找到正确答案符号化思想方法用符号化的语言(包括字母、数字、图形和各种特定的符号)来描述数学内容,就是符号思想。
如数学中各种数量关系,量的变化及量与量之间进行推导和演算,都是用小小的字母表示数,以符号的浓缩形式表达大量的信息。
如定律、公式等。
类比思想方法类比思想是指依据两类数学对象的相似性,有可能将已知的一类数学对象的性质迁移到另一类数学对象上去的思想。
如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和三角形面积公式。
类比思想不仅使数学知识容易理解,而且使公式的记忆变得顺水推舟般自然。
转化思想方法转化思想是由一种形式变换成另一种形式的思想方法,而其本身的大小是不变的。
如几何的等积变换、解方程的同解变换、公式的变形等,在计算中也常用到甲÷乙=甲×1/乙。
分类思想方法分类思想方法不是数学独有的方法,数学的分类思想方法体现对数学对象的分类及其分类的标准。
如自然数的分类,若按能否被2整除分奇数和偶数;按约数的个数分质数和合数。
又如三角形可以按边分,也可以按角分。
不同的分类标准就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从而产生新的概念。
对数学对象的正确、合理分类取决于分类标准的正确、合理性,数学知识的分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和建构。
小学数学常用的十一种解题思路,学会就不存在难题
习数学,题海战术少不了。
但是题海战术,也是有目的和要求的。
试题你是永远也做不完的,但题型是有限的,所以孩子在学习中最主要的还是要学会反思、归类、整理出对应的解题思路。
这也是我们学习的要求所在。
在小学数学中,大部分的题目都会围绕十一种解题思路来展开的,所以基本上只要熟练的掌握了这十一种解题思路,小学的大多数应用题都不在话下了,赶紧一起来看看到底是哪十一种“万能”解题思路吧!。
小学奥数的十一种解题方法2021年小学奥数的十一种解题方法一1公式法运用定律、公式、规则、法则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它表达的是由一样到专门的演绎思维。
公式法简便、有效,也是小学生学习数学必须学会和把握的一种方法。
但一定要让学生对公式、定律、规则、法则有一个正确而深刻的明白得,并能准确运用。
例3:运算59×37+12×59+5959×37+12×59+59=59×(37+12+1)…………运用乘法分配律=59×50…………运用加法运算法则=(60-1)×50…………运用数的组成规则=60×50-1×50…………运用乘法分配律=3000-50…………运用乘法运算法则=2950…………运用减法运算法则2比较法通过对比数学条件及问题的异同点,研究产生异同点的缘故,从而发觉解决问题的方法,叫比较法。
比较法要注意:(1)找相同点必找相异点,找相异点必找相同点,不可或缺,也确实是说,比较要完整。
(2)找联系与区别,这是比较的实质。
(3)必须在同一种关系下(同一种标准)进行比较,这是“比较”的差不多条件。
(4)要抓住要紧内容进行比较,尽量少用“穷举法”进行比较,那样会使重点不突出。
(5)因为数学的严密性,决定了比较必须要精细,往往一个字,一个符号就决定了比较结论的对或错。
例4:填空:0.75的最高位是( ),那个数小数部分的最高位是( );十分位的数4与十位上的数4相比,它们的( )相同,( )不同,前者比后者小了( )。
这道题的意图确实是要对“一个数的最高位和小数部分的最高位的区别”,还有“数位和数值”的区别等。
例5:六年级同学种一批树,假如每人种5棵,则剩下75棵树没有种;假如每人种7棵,则缺少15棵树苗。
六年级有多少学生?这是两种方案的比较。
解题方法一:直观化问题有些应用题可能会给出一个具体的场景,我们可以通过直观化问题来解决它。
比如,一个篮子里有苹果、梨子和橙子,苹果比梨子多两倍,橙子比梨子少3个,篮子里一共有15个水果,那么各种水果的数量分别是多少?我们可以通过直观化问题,用图表的形式来辅助解决。
解题方法二:列方程有些应用题可能无法直接看出关系,但我们可以通过列方程来建立关系。
比如,小明和小红一起骑自行车迎面而来,小明的速度是10千米/小时,小红的速度是8千米/小时,两人相距60千米,什么时候两人能够相遇?我们可以通过列方程来解决这个问题。
解题方法三:进行逆向思维有些应用题可能通过逆向思维来解决。
比如,小明现在拥有了100元,他想买一本书,但他还需要15元才能够买到,他打算用每天10元的零花钱来积攒足够的钱,问他需要多少天?我们可以通过逆向思维,从目标价钱出发,逐步推算回去。
解题方法四:分情况讨论有些应用题可能包含多个条件,我们需要分开讨论不同情况。
比如,小明有100元,他想买一本书,书的价格有两个档次,A档次每本50元,B档次每本80元,他至少要买一本A档次的书,同时还可以买一本B档次的书,问他最多能够买多少本书?我们可以分情况讨论,一种情况是只买A档次的书,另一种情况是同时买A档次和B档次的书。
解题方法五:利用等差或等比数列有些应用题可能可以用等差或等比数列的性质来解决。
比如,小明每天扔掉一半的花,第一天扔掉一朵,第二天扔掉两朵,第三天扔掉四朵,以此类推,问第五天共扔掉了多少朵花?我们可以通过等比数列的性质来解决。
解题方法六:利用图形的性质有些应用题可能可以利用图形的性质来解决。
比如,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的比是3:4,面积是60平方单位,求三角形的周长和斜边的长。
我们可以通过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来解决。
解题方法七:利用比例关系有些应用题可能可以利用比例关系来解决。
比如,小王爸爸做17天的工作可以挣700元,小王妈妈做25天的工作可以挣900元,小王爸爸和小王妈妈一起工作了多少天可以挣到500元?我们可以通过利用比例关系,建立方程来解决。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的十大方法观察法是一种解题方法,通过观察题目中数字的变化规律及位置特点、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题目的结构特点及图形的特征,从而发现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在观察中要动脑,要想出道理、找出规律。
尝试法是一种解题方法,按照自己认为可能的想法,通过尝试,探索规律,从而获得解题方法。
在尝试时可以提出假设、猜想,都要目的明确,尽可能恰当、合理,从而减少尝试的次数,提高解题的效率。
列举法是一种解题方法,把问题分为不重复、不遗漏的有限情况,一一列举出来加以分析、解决,最终达到解决整个问题的目的。
用列举法解应用题时,往往把题中的条件以列表的形式排列起来,有时也要画图。
综合法是一种解题方法,从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的关系入手,逐步分析出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间的关系,一起到求出未知数量的解题方法。
以综合法解应用题时,先选择两个已知数量,并通过这两个已知数量解出一个问题,然后将这个解出的问题作为一个新的已知条件,与其它已知条件配合,再解出一个问题,一直到解出应用题所求解的未知数量。
分析法是一种解题方法,从求解的问题出发,正确选择所需要的两个条件,依次推导,一直到问题得到解决的解题方法。
用分析法解应用题时,如果解题所需要的两个条件(或其中一个条件)是未知的,就要分别求解找出这两个(或一个)条件,一直到所需要的条件都是已知的为止。
综合-分析法是将综合法和分析法结合起来使用的解题方法,适用于解比较复杂的应用题。
归一法是一种解题方法,先求出单位数量(如单价、工效、单位面积的产量等),再以单位数量为标准,计算出所求数量的解题方法。
归总法是一种解题方法,将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子问题,分别解决后再将结果合并起来,最终得到整个问题的解。
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剔除下面文章的格式错误已知单位数量和单位数量的个数,先求出总数量,再按另一个单位数量或单位数量的个数求未知数量的解题方法叫做妆总法。
解答这类问题的基本原理是:(1)总数量=单位数量×单位数量的个数;(2)另一单位数量(或个数)=总数量÷单位数量的个数(或单位数量)。
数学解题技巧十个实用方法帮你迅速解题解题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环节,掌握一些有效的解题技巧能够帮助我们更快地解决问题。
本文将介绍十个数学解题技巧,希望能够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方法一:分析问题在解题前,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理解题目中所给的条件和要求。
在看懂题目后,可以尝试将问题分解为更小的部分,或者将题目中的信息进行整理,以便更好地解题。
方法二:画图辅助对于一些几何题或者图形问题,可以尝试将题目中的图形进行画图辅助。
通过画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题目所描述的情境,从而更容易得出解题思路。
方法三:列方程对于一些代数题或者方程题,可以尝试列方程进行解答。
通过将问题转化为数学表达式,可以更系统地进行思考和求解。
在列方程时,要注意将未知数表示清楚,并根据已知条件构建方程。
方法四: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是解题的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观察数列或者图形的规律,可以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推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数学归纳法要求我们能够观察并发现规律,并将其进行推广。
方法五:代入法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可以通过代入法进行解答。
代入法是指将未知数等于某个具体的数值,然后带入题目中进行计算。
通过多次代入,可以逐步缩小答案的范围,最终求得准确解。
方法六: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指从问题的结果出发,逆向推导出问题的条件和过程。
这种方法常用于解决一些逻辑题或者概率题。
通过逆向思维,我们可以从结果出发,找到导致该结果的原因和条件。
方法七:分情况讨论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可以通过分情况讨论来解题。
将问题进行分类,分别讨论每一种情况下的解决办法,并最终得出总体的解答。
分情况讨论可以使解题更加有针对性和系统性。
方法八:找类似题目在解题时,可以通过找类似的题目进行练习。
通过多做类似的题目,可以熟悉各种解题方法和技巧,并自己总结一些解题经验。
找类似题目也有助于拓宽解题思路。
方法九:合理利用公式在解决一些计算类的题目时,可以合理利用相应的公式和定理。
熟练掌握公式的应用和变形,可以简化解题过程,并提高解题效率。
小学生数学解题思路在小学阶段,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培养学生解题思维对他们日后学习和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将介绍小学生在解数学题时应该采取的一些思路。
一、理解题目解题的第一步是理解题目。
小学生应该仔细阅读题目,了解题目所给的条件和要求。
在理解题目时,可以使用以下思路:1. 仔细读题:多读几遍题目,确保自己完全理解题目的意思。
2. 标记关键词:识别题目中的关键词,例如“多少”,“比例”,“分数”等。
这样有助于我们确定解题的方向。
3. 建立数学模型:根据题目的要求,将问题抽象成一个数学模型。
通过这个模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并解决它。
二、分析解题方法一旦理解了题目,小学生应该考虑使用哪种解题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解题方法:1. 分析类比:查找与题目类似的已解题例子,进行类比。
将已解题例子中的解题思路应用到当前问题上,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
2. 基本运算:对于简单的数学题目,可以直接使用基本的加减乘除运算进行解答。
3. 推理法:通过逻辑推理,运用已知条件推导出未知条件。
4. 反证法:通过假设一个错误答案,然后通过推理推出矛盾,进而排除错误答案。
5. 利用图形:对于与图形相关的问题,可以通过绘制图形,用图形来解决问题。
三、逐步求解一旦选择了合适的解题方法,小学生应该按照步骤一步一步地求解问题。
以下是一些逐步求解的常用方法:1. 分步计算: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子问题,进行逐步计算。
2. 试错法:如果一种方法不起作用,可以尝试另一种方法。
通过不断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3. 反复检查:在解题过程中,反复检查计算的过程和结果,确保无误。
四、总结思考在解决数学问题后,小学生应该总结思考解题的过程和方法。
以下是一些建议:1. 回顾解题思路:回顾解题思路,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哪些有效的方法和技巧。
2. 判断解决方法的可行性:总结解题方法的优点和不足,思考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哪种方法更为合适。
小学数学常用的11种解题思路+详细分析+例子说明一、直接思路"直接思路〞是解题中的常规思路。
它一般是通过分析、综合、归纳等方法,直接找到解题的途径。
【顺向综合思路】从条件出发,根据数量关系先选择两个数量,提出可以解决的问题;然后把所求出的数量作为新的条件,与其他的条件搭配,再提出可以解决的问题;这样逐步推导,直到求出所要求的解为止。
这就是顺向综合思路,运用这种思路解题的方法叫"综合法〞。
例1 兄弟俩骑车出外郊游,弟弟先出发,速度为每分钟200米,弟弟出发5分钟后,哥哥带一条狗出发,以每分钟250米的速度追赶弟弟,而狗以每分钟300米的速度向弟弟追去,追上弟弟后,立即返回,见到哥哥后又立即向弟弟追去,直到哥哥追上弟弟,这时狗跑了多少千米?分析〔按顺向综合思路探索〕:〔1〕根据弟弟速度为每分钟200米,出发5分钟的条件,可以求什么?可以求出弟弟走了多少米,也就是哥哥追赶弟弟的距离。
〔2〕根据弟弟速度为每分钟200米,哥哥速度为每分钟250米,可以求什么?可以求出哥哥每分钟能追上弟弟多少米。
〔3〕通过计算后可以知道哥哥追赶弟弟的距离为1000米,每分钟可追上的距离为50米,根据这两个条件,可以求什么?可以求出哥哥赶上弟弟所需的时间。
〔4〕狗在哥哥与弟弟之间来回不断奔跑,看起来很复杂,仔细想一想,狗跑的时间与谁用的时间是一样的?狗跑的时间与哥哥追上弟弟所用的时间是一样的。
〔5〕狗以每分钟300米的速度,在哥哥与弟弟之间来回奔跑,直到哥哥追上弟弟为止,和哥哥追上弟弟所需的时间,可以求什么?可以求出这时狗总共跑了多少距离?这个分析思路可以用下列图〔图2.1〕表示。
例2 下面图形〔图2.2〕中有多少条线段?分析〔仍可用综合思路考虑〕:我们知道,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叫做线段,如果我们把上面任意相邻两点间的线段叫做根本线段,则就可以这样来计数。
〔1〕左端点是A的线段有哪些?有AB AC AD AE AF AG共6条。
小学数学解题思维方法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常用的解题方法及思维方式整理,希望能帮到需要的同学。
一、逆向思维方法小学教材中的题目,多数是按照条件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顺向思维的。
逆向思维是不依据题目内条件出现的先后顺序,而是从反方向(或从结果)出发而进行逆转推理的一种思维方式。
逆向思维与顺向思维是训练的最主要形式,也是思维形式上的一对矛盾,正确地进行逆向思维,对开拓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促进思维的灵活性,都会收到积极的效果,解:这是一道典型的“还原法”问题,如果用顺向思维的方法,将难以解答。
正确的解题思路就是用逆向思维的方法,从最后的结果出发,一步步地向前逆推,在逆向推理的过程中,对原来题目的算法进行逆向运算,即:加变减,减变加,乘变除,除变乘。
列式计算为:此题如果按照顺向思维来考虑,要根据归一的思路,先找出磨1吨面粉序是一致的。
如果从逆向思维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形成另外两种解法:①不着眼于先求1吨面粉需要多少吨小麦,而着眼于1吨小麦可磨多少列式计算为:由此,可得出下列算式:答:(同上)掌握逆向思维的方法,遇到问题可以进行正、反两个方面的思考,在开拓思路的同时,也促进了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对应思维方法对应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也是现代数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
对应思维包含一般对应和量率对应等内容,一般对应是从一一对应开始的。
例1 小红有7个三角,小明有5个三角,小红比小明多几个三角?这里的虚线表示的就是一一对应,即:同样多的5个三角,而没有虚线的2个,正是小红比小明多的三角。
一般对应随着知识的扩展,也表现在以下的问题上。
这是一道求平均数的应用题,要求出每小时生产化肥多少吨,必须先求出上、下午共生产化肥多少吨以及上、下午共工作多少小时。
这里的共生产化肥的吨数与共工作的小时数是相对应的,否则求出的结果就不是题目中所要求的解。
在简单应用题中,培养与建立对应思维,这是解决较复杂应用题的基础。
这是因为在较复杂的应用题里,间接条件较多,在推导过程中,利用对应思维所求出的数,虽然不一定是题目的最后结果,但往往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小学数学常用的十一种解题思路一、直接思路“直接思路”是解题中的常规思路。
它一般是通过分析、综合、归纳等方法,直接找到解题的途径。
【顺向综合思路】从已知条件出发,根据数量关系先选择两个已知数量,提出可以解决的问题;然后把所求出的数量作为新的已知条件,与其他的已知条件搭配,再提出可以解决的问题;这样逐步推导,直到求出所要求的解为止。
这就是顺向综合思路,运用这种思路解题的方法叫“综合法”。
例1 兄弟俩骑车出外郊游,弟弟先出发,速度为每分钟200米,弟弟出发5分钟后,哥哥带一条狗出发,以每分钟250米的速度追赶弟弟,而狗以每分钟300米的速度向弟弟追去,追上弟弟后,立即返回,见到哥哥后又立即向弟弟追去,直到哥哥追上弟弟,这时狗跑了多少千米?分析(按顺向综合思路探索):(1)根据弟弟速度为每分钟200米,出发5分钟的条件,可以求什么?可以求出弟弟走了多少米,也就是哥哥追赶弟弟的距离。
(2)根据弟弟速度为每分钟200米,哥哥速度为每分钟250米,可以求什么?可以求出哥哥每分钟能追上弟弟多少米。
(3)通过计算后可以知道哥哥追赶弟弟的距离为1000米,每分钟可追上的距离为50米,根据这两个条件,可以求什么?可以求出哥哥赶上弟弟所需的时间。
(4)狗在哥哥与弟弟之间来回不断奔跑,看起来很复杂,仔细想一想,狗跑的时间与谁用的时间是一样的?狗跑的时间与哥哥追上弟弟所用的时间是相同的。
(5)已知狗以每分钟300米的速度,在哥哥与弟弟之间来回奔跑,直到哥哥追上弟弟为止,和哥哥追上弟弟所需的时间,可以求什么?可以求出这时狗总共跑了多少距离?这个分析思路可以用下图(图2.1)表示。
例2 下面图形(图2.2)中有多少条线段?分析(仍可用综合思路考虑):我们知道,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叫做线段,如果我们把上面任意相邻两点间的线段叫做基本线段,那么就可以这样来计数。
(1)左端点是A的线段有哪些?有AB AC AD AE AF AG共6条。
(2)左端点是B的线段有哪些?有BC、BD、BE、BF、BG共5条。
(3)左端点是C的线段有哪些?有CD、CE、CF、CG共4条。
(4)左端点是D的线段有哪些?有DE、DF、DG共3条。
(5)左端点是E的线段有哪些?有EF、EG共2条。
(6)左端点是F的线段有哪些?有FG共1条。
然后把这些线段加起来就是所要求的线段。
二、逆向分析思路从题目的问题入手,根据数量关系,找出解这个问题所需要的两个条件,然后把其中的一个(或两个)未知的条件作为要解决的问题,再找出解这一个(或两个)问题所需的条件;这样逐步逆推,直到所找的条件在题里都是已知的为止,这就是逆向分析思路,运用这种思路解题的方法叫分析法。
例1 两只船分别从上游的A地和下游的B地同时相向而行,水的流速为每分钟30米,两船在静水中的速度都是每分钟600米,有一天,两船又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向而行,但这次水流速度为平时的2倍,所以两船相遇的地点比平时相遇点相差60米,求A、B两地间的距离。
分析(用分析思路考虑):(1)要求A、B两地间的距离,根据题意需要什么条件?需要知道两船的速度和与两船相遇的时间。
(2)要求两船的速度和,必要什么条件?两船分别的速度各是多少。
题中已告之在静水中两船都是每分钟600米,那么不论其水速是否改变,其速度和均为(600+600)米,这是因为顺水船速为:船速+水速,逆水船速为:船速-水速,故顺水船速与逆水船速的和为:船速+水速+船速-水速=2个船速(实为船在静水中的速度)(3)要求相遇的时间,根据题意要什么条件?两次相遇的时间因为距离相同,速度和相同,所以应该是相等的,这就是说,尽管水流的速度第二次比第一次每分钟增加了30米,仍不会改变相遇时间,只是改变了相遇地点:偏离原相遇点60米,由此可知两船相遇的时间为60÷30=2(小时)。
此分析思路可以用下图(图2.3)表示:例2 五环图由内径为4,外径为5的五个圆环组成,其中两两相交的小曲边四边形(阴影部分)的面积都相等(如图2.4),已知五个圆环盖住的总面积是122.5,求每个小曲边四边形的面积(圆周率π取3.14)分析(仍用逆向分析思路探索):(1)要求每个小曲边四边形的面积,根据题意必须知道什么条件?曲边四边形的面积,没有公式可求,但若知道8个小曲边四边形的总面积,则只要用8个曲边四边形总面积除以8,就可以得到每个小曲边四边形的面积了。
(2)要求8个小曲边四边形的总面积,根据题意需要什么条件?8个小曲边四边形恰好是圆环面积两两相交重叠一次的部分,因此只要把五个圆环的总面积减去五个圆环盖住的总面积就可以了。
(3)要求五个圆环的总面积,根据题意需要什么条件?求出一个圆环的面积,然后乘以5,就是五个圆环的总面积。
(4)要求每个圆环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已知圆环的内径(4)和外径(5),然后按圆环面积公式求就是了。
圆环面积公式为:S圆环=π(R2-r2)=π(R+r)(R-r)其思路可用下图(图2.5)表示:三、一步倒推思路顺向综合思路和逆向分析思路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
在解题时,两种思路常常协同运用,一般根据问题先逆推第一步,再根据应用题的条件顺推,使双方在中间接通,我们把这种思路叫“一步倒推思路”。
这种思路简明实用。
例1 一只桶装满10千克水,另外有可装3千克和7千克水的两只空桶,利用这三只桶,怎样才能把10千克水分为5千克的两份?分析(用一步倒推思路考虑):(1)逆推第一步:把10千克水平分为5千克的两份,根据题意,关键是要找到什么条件?因为有一只可装3千克水的桶,只要在另一只桶里剩2千克水,利用3+2=5,就可以把水分成5千克一桶,所以关键是要先倒出一个2千克水。
(2)按条件顺推。
第一次:10千克水倒入7千克桶,10千克水桶剩3千克水,7千克水倒入3千克桶,7千克水桶剩4千克水,3千克水桶里有水3千克;第二次:3千克桶的水倒入10千克水桶,这时10千克水桶里有水6千克,把7千克桶里的4千克水倒入3千克水桶里,这时7千克水桶里剩水1千克,3千克水桶里有水3千克;第三次:3千克桶里的水倒入10千克桶里,这时10千克桶里有水9千克,7千克桶里的1千克水倒入3千克桶里,这时7千克桶里无水,3千克桶里有水1千克;第四次:10千克桶里的9千克水倒入7千克桶里,10千克水桶里剩下2千克水,7千克桶里的水倒入3千克桶里(原有1千克水),只倒出2千克水,7千克桶里剩水5千克,3千克桶里有水3千克,然后把3千克桶里的3千克水倒10千克桶里,因为原有2千克水,这时也正好是5千克水了。
其思路可用下图(图2.6和图2.7)表示:问题:例2 今有长度分别为1、2、3……9厘米的线段各一条,可用多少种不同的方法,从中选用若干条线段组成正方形?分析(仍可用一步倒推思路来考虑):(1)逆推第一步。
要求能用多少种不同方法,从中选用若干条线段组成正方形必须的条件是什么?根据题意,必须知道两个条件。
一是确定正方形边长的长度范围,二是每一种边长有几种组成方法。
(2)从条件顺推。
①因为九条线段的长度各不相同,所以用这些线段组成的正方形至少要7条,最多用了9条,这样就可以求出正方形边长的长度范围为(1+2+……②当边长为7厘米时,各边分别由1+6、2+5、3+4及7组成,只有一种组成方法。
③当边长为8厘米时,各边分别由1+7、2+6、3+5及8组成,也只有一种组成方法。
④当边长为9厘米时,各边分别由1+8、2+7、3+6及9;1+8、2+7、4+5及9;2+7、3+6、4+5及9;1+8、3+6、4+5及9;1+8、2+7、3+6及4+5共5种组成方法。
⑤当边长为10厘米时,各边分别由1+9、2+8、3+7及4+6组成,也只有一种组成方法。
⑤当边长为11厘米时,各边分别由2+9、3+8、4+7及5+6组成,也只有一种组成方法。
⑥将上述各种组成法相加,就是所求问题了。
此题的思路图如下(图2.8):问题:四、还原思路从叙述事情的最后结果出发利用已知条件,一步步倒着推理,直到解决问题,这种解题思路叫还原思路。
解这类问题,从最后结果往回算,原来加的用减、原来减的用加,原来乘的用除,原来除的用乘。
运用还原思路解题的方法叫“还原法”。
例1 一个数加上2,减去3,乘以4,除以5等于12,你猜这个数是多少?分析(用还原思路考虑):从运算结果12逐步逆推,这个数没除以5时应等于多少?没乘以4时应等于多少?不减去3时应等于多少?不加上2时又是多少?这里分别利用了加与减,乘与除之间的逆运算关系,一步步倒推还原,直找到答案。
其思路图如下(图2.9):条件:例2 李白街上走,提壶去打酒;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
试问酒壶中,原有多少酒?分析(用还原思路探索):李白打酒是我国民间自古以来广为流传的一道用打油诗叙述的著名算题。
题意是:李白提壶上街买酒、喝酒,每次遇到酒店,便将壶中的酒量增添1倍,而每次见到香花,便饮酒作诗,喝酒1斗。
这样他遇店、见花经过3次,便把所有的酒全喝光了。
问:李白的酒壶中原有酒多少?下面我们运用还原思路,从“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开始推算。
见花前——有1斗酒。
第三次:见花后——壶中酒全喝光。
第三次:遇店前——壶中有酒半斗。
第一次:见花前——壶中有酒为第二次遇店前的再加1斗。
遇店前——壶中有酒为第一次见花前的一半。
其思路图如下五、假设思路在自然科学领域内,一些重要的定理、法则、公式等,常常是在“首先提出假设、猜想,然后再进行检验、证实”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数学解题中,也离不开假设思路,尤其是在解比较复杂的题目时,如能用“假设”的办法去思考,往往比其他思路简捷、方便。
我们把先提出假设、猜想,再进行检验、证实的解题思路,叫假设思路。
例1 中山百货商店,委托运输队包运1000只花瓶,议定每只花瓶运费0.4元,如果损坏一只,不但不给运费,而且还要赔偿损失5.1元。
结果运输队获得运费382.5元。
问:损坏了花瓶多少只?分析(用假设思路考虑):(1)假设在运输过程中没有损坏一个花瓶,那么所得的运费应该是多少?0.4×1000=400(元)。
(2)而实际只有383.5元,这当中的差额,说明损坏了花瓶,而损坏一只花瓶,不但不给运费,而且还要赔偿损失5.1元,这就是说损坏一只花瓶比不损坏一只花瓶的差额应该是多少元?0.4+5.1=5.5(元)(3)总差额中含有一个5.5元,就损坏了一只花瓶,含有几个5.5元,就是损坏了几只花瓶。
由此便可求得本题的答案。
例2 有100名学生在车站准备乘车去离车站600米的烈士纪念馆搞活动,等最后一人到达纪念馆45分钟以后,再去离纪念馆900米的公园搞活动。
现在有中巴和大巴各一辆,它们的速度分别是每分钟300米和150米,而中巴和大巴分别可乘坐10人和25人,问最后一批学生到达公园最少需要多少时间?分析(用假设思路思索);假设从车站直接经烈士纪念馆到公园,则路程为(600+9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