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不稳定的分型
- 格式:pdf
- 大小:471.85 KB
- 文档页数:13
肩关节不稳定的分类Bankart1923年最早使用肩关节不稳定(shoulder instabili-ty,SI)一词,并首次描述了复发性肩关节脱位后盂唇或关节囊自盂缘撕脱现象,即Bankart损伤。
传统的肩关节不稳定只表示前方或后方脱位。
随着肩关节外科临床及基础研究的进展,SI内涵逐渐扩大。
Cofield将SI定义为:创伤或非创伤引起的向前方、前下、下方、后下、后方及前上方单向或多向脱位、半脱位.最早SI分为创伤性及非创伤性。
之后又被分为急性、慢性、复发性及前方、后方不稳定。
Thomas将复发性SI分两大类:(1)TUBS(Trauma、Unidirectional、Bankart、Surgery)此类肩关节有明确创伤史,为单向不稳定,Bankart损伤存在,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2)AMBRI(Atrauma、Multidirectional、Bilateral、Rehabilitation、Inferior)此类无明显创伤史,具有双肩多向不稳定特点,康复治疗尤其增强肩袖力量锻炼效果可观,手术将松弛的关节囊前下部上移亦能获得良好效果.现在人们倾向于将SI按照原因、程度、方向、随意性及急慢性进行综合分类,Silliman提出如下分类:随意性SI:多发生于青少年,男女之比为2∶1,无明确创伤史,不存在Bankart及Hill -Sachs损伤。
伴有情感、性格障碍,并常以脱位引起别人注意,心理治疗有效,康复及手术治疗效果差.非随意性SI中ASI发生率为95%,PSI发生率只有2%~4%,其中96%由创伤引起,4%由积累性劳损或关节囊过度松弛引起.近年来复发性肩关节半脱位及MDI引起人们广泛兴趣。
Rockwood将前者分4类:Ⅰ.无脱位史的创伤性半脱位;Ⅱ.有脱位史的创伤性半脱位;Ⅲa.非创伤性随意性半脱位,伴有心理障碍;Ⅲb.非创伤性随意性半脱位,不伴有心理障碍;Ⅳ.非随意性半脱位。
MDI多发于青年女性,分前下、后下及前后下3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可以是MDI的首发症状。
简述肩关节的组成及特点
肩关节是人体最灵活的关节之一,它由肱骨头和肩胛骨的关节盂组成。
肩关节的特点包括:
1. 球窝关节:肱骨头呈球形,与肩胛骨的关节盂形成球窝关节,使肩关节具有很大的活动范围。
2. 多轴关节:肩关节可以绕三个轴进行运动,即冠状轴上的屈伸、矢状轴上的内收和外展、垂直轴上的旋转。
3. 稳定性差:由于肩关节的球窝关节和多轴关节结构,使其在稳定性方面相对较差,容易发生脱位。
4. 灵活性高: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广泛,可以进行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等多种运动。
肩关节脱位病历范本1.肩关节脱位肩锁关节脱位可分三型:1.第一型:肩锁关节囊与韧带扭伤,并无确切的韧带断裂。
2.第二型:肩锁关节囊与韧带破裂,锁骨外侧端“半脱位”。
3.第三型:肩锁韧带与喙锁韧带均已破裂,锁骨外侧端“真性脱位”。
肩锁关节脱位的治疗措施:与上面的分型相对应:1、第一型:不必特殊处理,三角巾悬吊数天。
2、第二型:有多种意见。
a、按第一型处理,理由是并不是每个第二型病例都会产生慢性疼痛。
一旦出现疼痛,再作手术也不迟。
b、采用压垫与吊带强迫锁骨外侧端复位,这种方法只使用于儿童。
c、电视透视下闭合复位与内固定:局麻下,由助手压住四顾外侧端作闭合复位,术者在电视透视监护下经肩峰插入一枚克氏针至锁骨髓腔内。
d、切开复位及张力带法固定。
3、第三型:应该手术治疗,有两种手术方法比较常见。
a、切开复位与张力带法固定。
b、再加作锁骨-椽突拉力螺钉固定术。
4、避免创伤。
2.肩关节脱位的检查有哪些肩关节脱位--检查应注意检查有无合并症,肩关节有脱位病例约30-40%合并大结节骨折,也可发生肱骨外科颈骨折,或肱骨头压缩骨折,有时合并关节囊或肩胛盂缘自前面附着处撕脱,愈合不佳可引起习惯性脱位。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可向后滑脱,造成关节复位障碍。
腋神经或臂丛神经内侧束可被肱骨头压迫或牵拉,引起神经功能障碍,也可以损伤腋动脉。
X线检查可明确脱位类型和确定有无骨折情况。
1。
“A”项检查即可诊断。
2。
需手术复位者,则要选择检查框限“A”和“B”。
诊断依据1。
有肩部或上肢外伤史。
2。
根据上述症状和体征。
3。
X线摄片可明确脱位类型及有无骨折。
治疗原则1。
手法复位:足蹬法(Hippocrater)旋转法(Kocher),外展复位法(Milch)。
切开复位:手法复位失败者;或伴骨折或肌腱嵌顿者;陈旧性或习惯性脱位者。
2。
固定:肩关节内收内旋,屈肘90°,腋窝处置一大棉垫,用胶布及绷带环形固定,前臂用三角巾悬吊三周。
3。
功能锻炼:解除固定后主动活动肩关节,配合理疗和体疗。
肩关节损伤分类及评分标准汇总肩关节不稳定的分类Bankart1923年最早使用肩关节不稳定(shoulder instabili-ty,SI)一词,并首次描述了复发性肩关节脱位后盂唇或关节囊自盂缘撕脱现象,即Bankart损伤。
传统的肩关节不稳定只表示前方或后方脱位。
随着肩关节外科临床及基础研究的进展,SI内涵逐渐扩大。
Cofield将SI定义为:创伤或非创伤引起的向前方、前下、下方、后下、后方及前上方单向或多向脱位、半脱位.最早SI分为创伤性及非创伤性。
之后又被分为急性、慢性、复发性及前方、后方不稳定。
Thomas将复发性SI分两大类:(1)TUBS(Trauma、Unidirectional、Bankart、Surgery)此类肩关节有明确创伤史,为单向不稳定,Bankart损伤存在,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2)AMBRI(Atrauma、Multidirectional、Bilateral、Rehabilitation、Inferior)此类无明显创伤史,具有双肩多向不稳定特点,康复治疗尤其增强肩袖力量锻炼效果可观,手术将松弛的关节囊前下部上移亦能获得良好效果.现在人们倾向于将SI按照原因、程度、方向、随意性及急慢性进行综合分类,Silliman提出如下分类:随意性SI:多发生于青少年,男女之比为2∶1,无明确创伤史,不存在Bankart及Hill -Sachs损伤。
伴有情感、性格障碍,并常以脱位引起别人注意,心理治疗有效,康复及手术治疗效果差.非随意性SI中ASI发生率为95%,PSI发生率只有2%~4%,其中96%由创伤引起,4%由积累性劳损或关节囊过度松弛引起.近年来复发性肩关节半脱位及MDI引起人们广泛兴趣。
Rockwood将前者分4类:Ⅰ.无脱位史的创伤性半脱位;Ⅱ.有脱位史的创伤性半脱位;Ⅲa.非创伤性随意性半脱位,伴有心理障碍;Ⅲb.非创伤性随意性半脱位,不伴有心理障碍;Ⅳ.非随意性半脱位。
肩周炎中医诊断及辨证分型标准
肩周炎的中医诊断及辨证分型标准如下:
中医诊断标准:
1. 呈慢性发病,大多无外伤史,少数可由轻微外伤诱发,表现出逐渐加重的肩部疼痛及肩关节活动障碍。
2. X线检查可无明显异常。
3. 肩关节造影有肩关节囊收缩、关节囊下部皱褶消失的表现,后期可出现严重骨质疏松改变。
中医辨证分型:
1. 风寒湿型:肩部串痛、沉重或肩部疼痛剧烈,痛有定处;肩部疼痛,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畏寒恶风,昼轻夜重。
2. 瘀滞型:肩部疼痛,局部肿胀,疼痛拒按,痛以夜间为甚。
3. 气血虚型:肩部酸痛,劳累后疼痛加重;肩部疼痛,伴肢体麻木、颤动。
头晕目眩,面色恍白,气短懒言,心悸失眠,四肢乏力。
4. 肝肾虚型:病程较长,肩部疼痛绵绵,遇劳加重;肩部疼痛僵硬,肌肉瘦削,腰膝酸软或畏寒肢冷,阳痿遗精。
气短懒言,四肢乏力,舌咽干燥;头晕眼花,不胜劳倦,伴有眩晕耳鸣等。
请注意,以上诊断标准并非绝对,具体的诊断及治疗应结合专业医生意见进行。
如有任何持续的疼痛或不适,请及时寻求医疗帮助。
冻结肩辨证分型
冻结肩是一种常见的肩部疾病,也称为肩周炎。
它主要表现为肩关节活动受限、疼痛和僵硬,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根据中医理论,冻结肩的辨证分型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气滞血瘀型、寒湿阻络型和肝肾亏虚型。
1. 气滞血瘀型
气滞血瘀型的患者多见于中年人,主要症状是肩关节活动受限,伴有胀痛感。
患者常常感到肩膀沉重,难以抬举。
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治疗上,可以采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川芎、红花等,以及针灸疗法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2. 寒湿阻络型
寒湿阻络型的患者多见于寒冷潮湿的环境中,或长期暴露在寒冷潮湿环境下。
主要症状是肩关节疼痛,寒冷感明显,活动受限。
患者舌苔白腻,脉象沉缓。
治疗上,可以采用温经散寒的中药,如桂枝、羌活等,以及艾灸疗法来驱寒散湿,缓解症状。
3. 肝肾亏虚型
肝肾亏虚型的患者多见于中老年人,主要症状是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伴有乏力、腰膝酸软等症状。
患者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细弱。
治疗上,可以采用补肝肾的中药,如当归、熟地黄等,以及针灸疗法来调养肝肾,缓解症状。
冻结肩的辨证分型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特点来确定,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冻结肩注重辨证施治,既要缓解疼痛,又要改善肩关节的活动度。
此外,患者还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寒冷潮湿的环境,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肩部的活动。
肩锁关节分离诊断标准肩锁关节分离是指肩锁关节的韧带和肌肉发生撕裂,导致肩锁关节脱位。
这是一种常见的肩部损伤,通常是由于剧烈的外力或运动造成的。
肩锁关节分离的诊断主要通过患者的症状、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来确定。
肩锁关节分离的症状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疼痛:患者在受伤后会感到剧烈的疼痛,尤其是在肩部和锁骨附近。
疼痛可能会加重或减轻,取决于分离的程度和活动的幅度。
2. 肿胀:受伤后,患者可能会出现肩部的肿胀和淤血。
这是由于组织损伤导致的局部炎症反应。
3. 肩关节不稳定:肩锁关节分离会导致肩关节的不稳定感,患者可能会感觉到肩膀“松动”或“摇晃”,特别是在运动或举起重物时。
4. 肩膀畸形:在一些严重的情况下,肩锁关节分离可能会导致肩膀的形态改变,例如锁骨突出或下垂。
体格检查是诊断肩锁关节分离的重要手段之一。
医生通常会进行以下检查:1. 视觉检查:医生会观察患者的肩部形态和对称性,寻找任何明显的异常。
2. 触觉检查:医生会轻轻触摸患者的肩部和锁骨区域,以检查是否存在异常感觉或压痛。
3. 功能测试:医生会要求患者进行一系列的动作,例如举起重物、旋转手臂等,以评估肩关节的稳定性和功能。
影像学检查对于确定肩锁关节分离的程度和类型也非常重要。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1. X线检查:可以显示肩锁关节的位置和形态,以及任何骨折或骨移位。
2. 超声波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观察肌肉和韧带的损伤情况,并确定分离程度。
3. 磁共振成像(MRI):可以提供更详细的图像,显示软组织结构如韧带和肌腱的损伤情况。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格检查结果,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医生可以确定肩锁关节分离的诊断。
根据分离程度和类型,肩锁关节分离可以分为不同的级别,常见的分级系统包括Rockwood分级系统和Tossy分级系统。
Rockwood分级系统将肩锁关节分离分为6个级别:1. Ⅰ级:韧带拉伤,但没有撕裂或脱位。
2. Ⅱ级:韧带部分撕裂,但没有完全断裂,关节仍然保持稳定。
肩关节JOA评分表
评分项目
肩关节JOA评分表包括以下几个评分项目:
1. 疼痛评分: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评分,分为0-4分,分别代
表无疼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和无法忍受的疼痛。
2. 活动评分:评估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肩关节活动能力,如抬
起手臂、转动肩膀等。
评分范围为0-4分,分别代表可自由活动、
有轻度功能限制、有中度功能限制、有重度功能限制和完全无法活动。
3. 功能评分:评估患者的功能障碍程度,包括日常生活能力、
工作能力和运动能力等。
评分范围为0-4分,分别代表无功能障碍、轻度功能障碍、中度功能障碍、重度功能障碍和完全失能。
4. 肩关节稳定性评分:评估患者肩关节的稳定性,包括关节脱
位的频率和症状等。
评分范围为0-4分,分别代表稳定、轻度不稳定、中度不稳定、重度不稳定和完全不稳定。
使用方法
使用肩关节JOA评分表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评分。
医生首先询问患者的疼痛程度,然后观察患者的肩关节活动能
力和功能障碍程度,最后评估肩关节的稳定性。
评分完成后,根据评分结果来判断患者的肩关节功能和康复进展。
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的肩关节功能越好,康复进展越顺利;评
分越低,代表患者的肩关节功能越差,需要更多的康复治疗和护理。
总结
肩关节JOA评分表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评估肩关节功能的工具。
通过评分,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肩关节疼痛程度、活动能力、
功能障碍和肩关节稳定性等,从而为患者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和康
复计划。
肩关节不稳定的分类Bankart1923年最早使用肩关节不稳定(shoulder instabili-ty,SI)一词,并首次描述了复发性肩关节脱位后盂唇或关节囊自盂缘撕脱现象,即Bankart损伤。
传统的肩关节不稳定只表示前方或后方脱位。
随着肩关节外科临床及基础研究的进展,SI内涵逐渐扩大。
Cofield将SI定义为:创伤或非创伤引起的向前方、前下、下方、后下、后方及前上方单向或多向脱位、半脱位.最早SI分为创伤性及非创伤性。
之后又被分为急性、慢性、复发性及前方、后方不稳定。
Thomas将复发性SI分两大类:(1)TUBS(Trauma、Unidirectional、Bankart、Surgery)此类肩关节有明确创伤史,为单向不稳定,Bankart损伤存在,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2)AMBRI(Atrauma、Multidirectional、Bilateral、Rehabilitation、Inferior)此类无明显创伤史,具有双肩多向不稳定特点,康复治疗尤其增强肩袖力量锻炼效果可观,手术将松弛的关节囊前下部上移亦能获得良好效果.现在人们倾向于将SI按照原因、程度、方向、随意性及急慢性进行综合分类,Silliman提出如下分类:随意性SI:多发生于青少年,男女之比为2∶1,无明确创伤史,不存在Bankart及Hill -Sachs损伤。
伴有情感、性格障碍,并常以脱位引起别人注意,心理治疗有效,康复及手术治疗效果差.非随意性SI中ASI发生率为95%,PSI发生率只有2%~4%,其中96%由创伤引起,4%由积累性劳损或关节囊过度松弛引起.近年来复发性肩关节半脱位及MDI引起人们广泛兴趣。
Rockwood将前者分4类:Ⅰ.无脱位史的创伤性半脱位;Ⅱ.有脱位史的创伤性半脱位;Ⅲa.非创伤性随意性半脱位,伴有心理障碍;Ⅲb.非创伤性随意性半脱位,不伴有心理障碍;Ⅳ.非随意性半脱位。
MDI多发于青年女性,分前下、后下及前后下3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可以是MDI的首发症状。
肩关节稳定性维持机制肩部的骨性支持结构相对薄弱, 肩胛盂表面只有1/ 4 与肱骨头相接触, 因此关节囊韧带及肌肉等软组织在肩关节稳定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肩关节稳定机制分为静力性稳定机制和动力性稳定机制。
一、静力稳定机制1、韧带:肩关节囊前方局部增厚为盂肱韧带, 包括上盂肱韧带、中盂肱韧带、下盂肱韧带复合体。
肩关节处于不同位置时,上、中、下盂肱韧带对肩关节稳定发挥不同作用。
上盂肱韧带与喙肱韧带组成的复合体是肩关节外展0°至30°时对抗前方与下方不稳的主要结构。
中盂肱韧带主要在肩关节外展45°至60°时维持肩关节前向稳定。
下盂肱韧带复合体是肩关节囊韧带中最重要的稳定结构, 在肩关节外展45°至90°时, 是维持前方与下方稳定的主要结构, 外展90°时稳定作用最明显。
需要指出的是, 肩关节囊韧带主要在肩关节处于最大活动度时发挥作用, 正常活动范围内所起的作用较小。
2、肩关节面的几何形态:肱骨头近似球形, 与关节盂接触面较小, 但肱骨头凸面与关节盂凹面的曲率近似,这点相信大家都很熟悉。
3、肩关节盂唇:盂唇是关节盂边缘附着的纤维软骨, 它增加了50%的盂窝深度。
盂唇对肱骨头具有吸盘样作用, 盂唇的下方较为牢固地贴于关节盂, 增加了关节盂的面积, 保证了肩关节下方的稳定, 而其上方较为松弛, 使肩关节活动范围不受影响。
4、肩关节腔内负压肩关节腔内负压可产生真空机制, 限制肱骨头的活动,特别是当肩关节处于内旋和中立位时, 其在对抗肱骨头移位中起重要作用。
当两关节面紧贴, 中间浸润了1~ 2ml 关节液时, 就可产生很强的粘合附着力, 增加关节稳定。
5、肩肱平衡机制:肩肱平衡指作用于盂肱关节的关节应力在通过肱骨头和关节盂窝时能保持平衡, 其要求关节应力力线必须通过由关节盂和盂唇构成的弧面。
关节囊过度松弛, 使肱骨头的活动度增加, 应力线不通过关节盂弧面, 破坏肩肱平衡。
肩关节的稳定机制与肩关节不稳的评估处理原则
概述
肩膀是人体的重要部位之一。
但是有时候用力不当,或者是受到损伤的时候,就会造成肩关节的不稳定。
很多人喜欢自己按摩或者是涂药酒,但是如果方法不对很容易加重病情,所以非常严重的话千万不要自行处理,而是要去医院进行诊断治疗。
但是平时的肩关节不稳很容易导致肩关节的脱臼,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学习一些小知识,来保护我们的肩关节。
步骤/方法:
1、盂肱关节。
这是一个球窝关节,结构松弛,活动度较大,其稳定性主要是肩袖的肌肉和肌腱来保证的。
但是肩关节前下方保护组织是最为薄弱的,因此,肱骨头常从下部脱出,脱向前下方。
2、此外,肩关节的稳定性也分为静态稳定和动态稳定。
静态稳定主要是由关节囊韧带,关节盂唇、关节腔内负压共同维持的。
通过增加关节盂的深度来维持盂肱关节的稳定,若该处分离会出现肩关节不稳。
3、动态稳定是由肩部周围的肌肉来维持,而肩袖肌群是维持肩关节动态稳定的关键,冈上肌起到了主要的维持稳定的作用。
除此之外,三角肌、斜方肌、背阔肌都有助于维持肩关节的稳定性。
注意事项:
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不要用力过度,如果肩膀不适的话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或按摩,不要自行揉弄,不然可能会加重病情。
平时也要经常做些运动活动一下肩关节。
肱骨近端骨折的Neer分类(四部分类法)Neer于1970年提出了肱骨近端骨折的四部分分类法,将肱骨上端4个组成部分即肱骨头、大结节、小结节和肱骨上端(关节部或解剖颈、大结节、小结节、骨干或外科颈)相互移位程度分6个基本类型,移位>1cm或成角> 45°,否则不能认为是移位骨块。
I型:轻度移位骨折肱骨上端可为一处骨折(如单一肱骨外科颈骨折、单一大结节骨折或小结节骨折等),也可是多处骨折,即同时有两处或两处以上部位的骨折(如外科颈骨折合饼大结节骨折等),但任何一处骨折的移位都不大于1厘米,骨端成角不大于45°。
从病理损伤考虑,这种骨折软组织损伤较轻,或骨端间有紧密的嵌插,骨折比较稳定,一般骨折愈合较快。
这种类型骨折占肱骨上端骨折的绝大多数。
这种没有明显移位的骨折,由于仍有软组织将骨折块连为一体,因此称为“一部分骨折”。
II型:关节段移位骨折按解剖部位命名即为肱骨解剖颈骨折,且骨端间移位大于l厘米或成角大于45°。
此种骨折肱骨头的血循环受到破坏,常发生肱骨头缺血坏死。
这种一处骨折因有明显的移位(或同时有轻度移位的大、小结节骨折),从而使肱骨头与肱骨干上端形成分离的两部分,因此属于“二部分骨折”。
III型:骨干移位骨折从解剖部位命名即为外科颈骨折。
骨折移位大于l厘米或成角畸形大于45°。
单一骨干移位,肱骨上端分成两个分离的部分,因此也属于“二部分骨折”。
如同时再合饼一个结节骨折且移位也大于l厘米以上时,因为肱骨上端分成三个各自分离的部分,因此应属于“三部分骨折"。
如同时合饼两个结节的骨折,且均有大于1厘米的移位,肱骨上端则分成四个各自分离的骨块,即肱骨头、大结节、小结节和肱骨干上端。
这种骨折属于“四部分骨折”。
IV型:大结节骨折大结节骨折且移位大于l厘米以上。
大结节有三个面作为冈上肌、冈下肌和小圆肌的附着点。
外伤时可造成整个大结节骨折移位,也可为大结节的一个面撕脱骨折。
肩关节不稳定的分型与处理方法柳絮稳定的定义是什么任何关节的稳定都可以定义为静息和运动状态下正常、无症状的生物力学行为。
稳定依赖于关节周围结构的完整性以及正常的神经控制系统(输入、输出以及神经肌肉链接)。
对于盂肱关节而言,其稳定性由以下因素共同构成:功能性完好(非必要解剖学完整)的肩袖、结构完整的关节囊和盂唇、肱骨头与肩甲盂之间足够的接触面积、中枢性和外周性均良好的神经肌肉系统。
肱骨头的轴心性运动以及将肱骨头“限定”在大小不匹配的肩甲盂内活动,都是凹向压力的作用。
这种凹向压力是由肩袖[包括肱二头肌长头腱(long head of biceps,LHB)]的CJRF产生,以关节盂和盂唇的完整作为必要条件。
肩关节的位置觉和运动依靠大脑顶叶皮质的程控(顶叶“reach region”),还依赖听觉、前听觉和颈神经的神经活动;关节囊、盂唇、肌肉肌腱和肩关节滑动平面(肩峰-喙突-三角肌平面和胸壁肩胛平面)中的力学感受器都参与这项活动。
不稳定的定义是什么不稳定是指症状性的关节一场活动。
它包含生物力学和临床两个方面,与关节松弛的概念不同;后者可能存在解剖学异常,但不一定引起功能异常。
不稳定是一种症状,是患者大脑感知到的异常活动(位置、活动方向、活动速度变化);不可能在麻醉下通过肩关节查体来判定。
关节松弛(盂肱关节)则可以通过麻醉下查体(examining the shoulder under anaesthetic,EUA),与健侧对比或正常人群的活动度对比进行判定。
不稳定的病因学内容引起盂肱关节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一个等式进行描述(框4.7.1)。
各因素在每例患者中的重要性不同,有如下几点需要阐明:尽管肩胛下肌在小结节止点的高度存在变异,但是肩袖本身的解剖变异很少。
在内侧关节囊盂唇结构部分缺失的情况下(如冻结肩手术松解后),盂肱关节仍然能够保持稳定,即肩袖的功能正常。
在维持肩袖活动、肱骨头位置、上肢位置,特别是肩肘关节收紧的动作时,肱二头肌长头腱具有特殊的作用。
关节内肌腱可以存在各种解剖畸形,在肩袖完整的情况下,单纯的肌腱撕裂不会引起肱骨头不稳定;相反,肩袖撕裂伤则会导致盂肱关节上向不稳定关节接触面积(surface area of contact,SAC)存在变异。
最常见的原因是骨性bankart损伤,少见的原因是关节盂节段性发育不良、先天性关节盂畸形以及肱骨头缺损(Broca或Hill-Sachs,以及McLaughlin损伤)关节囊盂唇本体感觉机制(capsulo-labral proprio-ceptivemechanism,CLPM)具有一定的变异。
盂唇可以出现确实或发育不良,并可伴有韧带解剖异常,但患者可以没有不稳定的症状。
在非创伤性结构不稳定的患者中,韧带解剖异常的发生率并不高于正常人群。
对关节松弛的患者发现韧带形态异常的概率也不高,只是相对于正常人群而言,他们的关节容积更大,关节韧带弹性更大神经调控机制收到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的调节,不恰当的肌肉兴奋或抑制都可以引发盂肱关节不稳定。
小脑或基底节疾患可以变现出肩关节不稳定,尤其是胸壁肩胛关节。
至于关节囊和盂唇中本体感受器的密度和功能,是否在非创伤性结构不稳定或肌源性不稳定的患者中存在特殊变异,目前还不明确(见本章后续部分)不稳定的临床症状是由上述一个或多个因素引发,每个因素对于症状的相对重要性可以随时间变化。
导致不稳定的病理因素包括结构性因素(肩袖解剖和功能,SAC,CLPM)和非结构性(non-structural,NS)因素(框4.7.2和图4.7.1)。
结构性因素可能是外力的破坏(创伤性)或长期的微小损伤(非创伤性)或先天性结构异常,如胶原结构异常;非结构性因素可能为先天的神经系统异常,或后天的神经肌肉调控机制异常,尤其当病变出现在骨骼发育时期。
图 4.7.1盂肱关节不稳定病因学。
CNS:中枢神经系统;MP:肌源性(神经肌肉型;PNS:外周神经系统)。
注意:①任何一个盂肱关节不稳定的诊断都可能包含一个或多个病因。
例如,肩关节发育不良的患者可以出现复发性的非创伤性盂肱关节脱位,也可以出现急性外力作用下的CLPM撕裂,后者就是两种病理因素(创伤性和非创伤性的因素)共同导致的肩关节不稳定。
②肩关节不稳定的等式可以定义为:不稳定=(TS)a+(ATS)b+(MP)c,这里a、b、c为各因素的相对比值,并非每一病例均同时具有三项因素。
不稳定的病理因素可随时间进展而不同,因此在关节不稳定的诊断中,各因素的所占比例也会随之变化(见图 4.7.2),治疗措施也要随之改变不稳定的病理因素分类:Stanmore(不稳定)三角结构性因素(创伤性和非创伤性)、神经系统的异常均可导致肩关节不稳定。
肩关节不稳定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病理因素,这些因素可以随病程进展而变化。
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Bayley认为肩关节不稳定是多病理因素的连续作用,并描述为不稳定三角(图4.7.2)。
位于三个角的病因分别被标记为Ⅰ型(创伤性不稳定)、Ⅱ型(非创伤性不稳定)和Ⅲ型(神经系统异常或肌源性)。
Ⅰ、Ⅱ间的周线代表此两型间的过渡状态,但不包括没有结构性因素(创伤性或非创伤性)的不稳定,这种分型方式与TUBS-AMBRI分型是一致的,每型的特征总结于框 4.7.3。
Jaggi进一步将Ⅲ型分为外周亚型、中枢亚型、位置亚型、保护亚型和混合亚型。
各型之间的过渡状态表示在肩关节不稳定中,创伤性、非创伤性及肌源性的病理因素占有不同比重。
盂肱关节不稳定的临床表现Ⅰ型(创伤性结构性不稳定)创伤性结构不稳定包括TUBS[创伤性,单侧,Bankart损伤(前向不稳定)需要手术],也包括后向创伤性不稳定,例如McLaughlin损伤或反Hill-Sachs损伤、后盂唇损伤或绞锁性后脱位。
不稳定可为复发性(急性或慢性)或维持性(急性或慢性)。
直举性肱骨脱位是一种常发生于老年人的肩关节前向不稳定,通常与锁骨下神经丛病变有关,如果伴有广泛淤血则提示合并旋肱血管损伤。
在肩关节门诊中,最常见的肩关节不稳定是畸形复发性盂肱关节前向不稳定。
病情的评估应基于首次发作的病史,查体在后面的内容中进行讨论,最好进行磁共振关节造影(MR arthrography,MRA)或麻醉下肩关节查体(EUA)以及关节镜检查。
治疗原则上对存在关节囊盂唇或肩袖结构损伤的病例均应进行手术干预,选择关节镜或开放手术目前还有争议。
Ⅱ型(非创伤性结构性不稳定不稳定)Ⅱ型患者韧带变异的发生率与创伤性不稳定并无差异,他们大部分为AMBRI患者[非创伤性(Artaumatic)、多方向性不稳定(often Multidirectional)、双侧(often Bilateral)、康复/理疗治疗(treated by Rehabitation/physiotherapy)]。
最初,建议对理疗失败的患者进行下方关节囊的手术修补。
但是,部分患者存在某种程度的神经肌肉控制异常,实际上分型为Ⅱ/Ⅲ型;这类患者往往由于肌源性因素而使手术效果不佳发生潜在肩关节不稳定的概率大,或发生后关节囊缝合性关节病变。
因此,手术决策的定制不应仅仅基于理疗的失败。
Ⅱ型还包括一个良性高活动度综合症的亚组(Ehlers-Danlos综合征就是其中之一),这组患者的特征是,Beighton评分(总分为9分)大于5分,且高活动度仅限于上肢;主诉多集中于疼痛,而非肩关节的异常活动或脱位。
非创伤性后向不稳定要多与前向不稳定。
后方结构的异常(包括后方关节盂发育不良、关节盂过度后倾、关节盂未发育、后方关节囊止点内移等)容易在上肢前屈时诱发肩关节后脱位。
如果在上肢屈曲活动开始时能观察到明显的肌肉活动异常,那么应该考虑存在肌源性因素,并将分型调整为Ⅱ/Ⅲ型(外周亚型);如果肌肉活动异常出现于上肢和肩关节活动过程中,则这种肌源性的异常多由于上肢和肩关节的位置诱发,诊断为Ⅱ/Ⅲ型(保护亚型);如果不存在临床观察到的或肌电图证实的肌肉活动异常,那么诊断为Ⅱ型(位置亚型)。
肩胛骨活动障碍同样常见,表现为肩胛骨周围肌肉的异常活动,以试图维持肩胛骨和肱骨之间的相对稳定。
某些病例中,前锯肌受到抑制,这种异常的肌肉活动首先影响肩胛骨;这种情况即为胸壁肩胛Ⅲ型,完整的诊断为胸壁肩胛Ⅲ型/盂肱Ⅱ型。
肩关节结构的评估需要借助磁共振关节造影和(或)诊断性的肩关节镜,这两者是互补关系,不能相互替代。
磁共振关节造影用于观察关节囊附着、骨缺损、肩袖个肌肉的容积和完整性(对于前向性不稳定,主要观察肩胛下肌;对于后向性不稳定,还包括冈下肌)。
关节镜则用于观察内部的微小损伤:肱二头肌长头和肩袖关节面的损伤、软组织的Broca 缺损、内撞击和外撞击。
治疗包括康复训练、避免诱发不稳定的活动、阵痛、对适当病例选择手术治疗。
对于关节盂发育不良的病例,手术包括关节盂加强(前方或后方增加自体骨阻挡)或关节盂成形(Scott 后方关节盂成形术);同时,对于发育不良的盂唇组织,进行以内侧或外侧关节囊为基础的下方关节囊加强缝合。
Ⅲ型肌源性不稳定肌源性不稳定(MPI)主要包括肩关节周围大肌群的一场活动和肩袖诸肌的抑制,可以通过动态肌电图得以证实。
大肌群的异常活动主要为背阔肌、胸大肌和前三角肌;肩袖诸肌的抑制主要为冈下肌抑制(特异性的冈下肌抑制,或者只是整个肩袖诸肌抑制后的反应,对此目前还不清楚。
)肌源性不稳定在单纯的Ⅲ型中表现非常明显,而在Ⅱ/Ⅲ型或Ⅲ/Ⅱ型不稳定中则需要动态肌电图(dynamic electromyography,DEMG)证实。
图 4.7.2A)盂肱关节不稳定的Stanmore分型。
注意:①三角形内某个点到每个轴和每个顶点的距离,代表了每个因素在关节不稳定中的相对作用梯度。
力图,在初次盂肱关节脱位中,外力的作用越大,三角形内的点则从轴Ⅱ-Ⅲ朝向Ⅰ型的顶点方向移动。
②临床上明显异常的肌源性因素,则三角形内的点从轴Ⅰ-Ⅱ朝向Ⅲ型的顶点方向移动。
③结构异常的作用越多,则点从Ⅲ型顶点朝向轴Ⅰ-Ⅱ方向移动。
④连接相邻两个分型顶点的轴用来描述导致不稳定的因素同时存在:例如,创伤性因素合并非创伤性结构异常,非创伤性因素合并肌源性异常等。
三个轴线分别标记为亚分组Ⅰ/Ⅱ,Ⅱ/Ⅰ等,并可以用这种比例方式描述每一病理因素对于诊断的相对重要性。
因此,这种三角分型方案能够描述任何一种不稳定,以及任何各因素联合作用的不稳定。
三角分型在之前也有过类似描述(Gibson等,2004)。
B)不稳定也可以依据时间或发作类型来定义。
“慢性”的定义不明确,我们倾向于不采用这一描述。
“急性”是指初次发作,“复发性”是指第二次及之后的发作,“持续性”是指绞索状态。
所有的时间类型在Stanmore系统中都存在,例如Ⅰ型(创伤性结构性不稳定)包含急性、复发性和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