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浓度测定与半衰期.pptx
- 格式:pptx
- 大小:96.54 KB
- 文档页数:8
机能实验:药物血浆浓度及半衰期测定(此作业得分94分仅供参考)一、实验目的以磺胺嘧啶钠为例学习测定药物半衰期(t1/2)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半衰期:药物半衰期为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可反映体内药物消除速度。
大多数药物在体内按一级动力学消除。
可得在 t 时的药物浓度Ct 不初始药物浓度C0 的关系,当Ct =1/2C0时,t对应t1/2。
t1/2 = 0.693/ke。
反应的原理:磺胺类药物为对氨基苯酰胺类化合物,在酸性溶液中,可与亚硝酸钠起重氮反应,产生重氮盐。
在碱性溶液中,重氮盐可与酚类化合物(麝香草酚)起偶氮反应,形成橙红色的偶氮化合物。
采用分光光度测量法,在525nm波长进行比色测定。
三、实验材料器材:72-1型分光光度计、离心机、计算器、兔固定箱、烧杯(50ml)、试管(10ml)、试管架、注射器、吸管、纱布、玻棒药品与试剂:20%磺胺嘧啶钠、肝素-生理盐水、7.5%三氯醋酸溶液、0.5%麝香草酚、20%氢氧化钠、0.5%亚硝酸钠、蒸馏水四、实验步骤1.兔子称重,用20%乌拉坦进行耳缘静脉注射麻醉,剂量为5ml/kg,并固定。
2.颈动脉插管:切口在甲状软骨-胸骨上缘3.给药及取血给药方法:耳缘静脉注射药物:3%磺胺嘧啶钠剂量:4ml/kg给药后颈动脉取血时间: 5min、10min、20min、40min4.血样处理及显色反应动脉取血约1ml,离心取上清液,准确移液100ul至7.5%三氯醋酸2ml,混匀并1500转/分离心5分钟,准确移上清液1.5ml,加0.5%亚硝酸钠0.5ml,摇匀,加0.5%麝香草酚1ml,可见橙红色偶氮反应。
5.比色将待测样品放入722型分光光度计中进行比色6.计算半衰期计算药物半衰期五、实验数据时间吸光度磺胺药浓度对数浓度5 0.131 49.9667 1.69868066810 0.087 24.2839 1.38531843620 0.092 27.2024 1.43460722240 0.062 9.6914 0.986386519斜率k=-0.023934389 K=0.0551209 半衰期t1/2=12.5723637六、实验讨论1、由于操作失误,本次实验数据参考其他组的结果。
半衰期(Half life, t1/2)H lf lif1/2)•描述消除过程的参数•血浆药物浓度下降半的时间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H lf lif1/2)半衰期(Half life, t1/2)•某药在体内按一级动力学消除,在其吸收达高峰后取两次血样,测其血浆浓度分别为180ug/ml及后取两次血样测其血浆浓度分别为/l22.5ug/ml,两次取样间隔9h,该药的半衰期是•A 1 h B 1.5 h C 2 h D 3 h E 4 h按零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的按零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的t 1/2因:C t = -k 0t +C 0t 1/2时的C t = 故:t 1/2 =0.5C 0C 0零级动力学的血浆消除半衰期和血浆药物初始浓度成正比即给药剂量越大2k 0成正比,即给药剂量越大,t 1/2越长/t 1/2意义: 确定给药间隔时间通常给药间隔时间为个 通常给药间隔时间为一个t 1/2/t 1/2意义:•某药口服给药,一日三次,应如何给药?小时一次•A 每隔8小时次•B 按一日三餐的时间,饭前或饭后服/t 1/2意义:不同给药时间口服氨茶碱(0.2 g/次,3次/日)后的血药浓度和疗效给药时间血药浓度(ug/ml)疗效不等间隔2.0~9.7哮喘控制不好6287等间隔 6.2~8.7哮喘控制好不等间隔给药时间分别为8:00、11:00、16:00等间隔给药时间分别为6:00、14:00、22:00意义t 1/2意义:•预计体内药物轨迹•一次给药后约经过次给药后约经过5 个t 1/2药物可从体内基本消除•多次给药时约经过5 个t 1/2药物可基本达到稳态血药浓度下次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的t 1/2t 1/2给药给药前单次给药1100%50%50%2150%75%25%3175%87.5%12.5%41875%9375%625%4187.5%93.75% 6.25%5193.75%96.875% 3.125%6196.875%98.438% 1.26%总结半衰期•半衰期(t 1/2)•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确定给药间隔;预计体内药物轨迹药物代谢•药物作为一种异物进入体内后,机体要动员各种机制使药物发生化学结构改变,称药物的转化,称药物的转化或称生物转化,又称药物代谢。
药物血浆浓度的测定及半衰期的计算姓名: 学号: 班级:一、实验目的1.以磺胺嘧啶钠为例学习测定药物血浆浓度、药物血浆半衰期(t1/2) 及表观分布容积(Vd)等药动学参数的基本方法。
2.理解常用药动学参数的临床意义。
二、实验材料1.实验动物:家兔1只2.器材:试管24支,移液吸管(10ml1支,1ml2支,2ml 7支),移液器1支,吸头若干,试管夹,试管架,离心机,722型分光光度计,手术剪,眼科剪,止血钳,动脉夹,眼科镊,缝线,药棉,纱布,捆扎绳,注射器(10ml 1支,5ml1支)。
3.药品:5%磺胶略啶钠溶液,7.5%三氯醋酸溶液,0.5%亚硝酸钠溶液,0。
5%麝香草酚钠溶液(溶于20%氢氧化钠浓度内),草酸钾结晶,20%乌拉坦容液,肝索注射液,生理盐水。
三、实验方法和步骤1.取试管6支,依次用A1、A2、A3……A6标记,各加入7.5%三氯醋酸2ml备用。
2.取试管6支,依次用B1、B2、B3……B6标记,各加人草酸钾结晶几粒。
3.取家兔1只,称重,以20% 乌拉坦溶液1g/kg (5 ml/kg) 耳缘静脉注射麻醉,背位固定于手术台上,正中切开颈部皮肤,分离一侧颈总动脉,结扎其远心端,并在近心端夹上动脉夹,以阻断血流,再将放血导管向心脏方向插人颈总动脉内,用线打活结固定。
4.松开动脉夹,放血约1ml,置于B 管,迅速摇匀抗凝,然后耳缘静脉注人5% 磺胺嘧啶钠150mg/kg (3 ml/kg),记录注完时间(准确到分钟)。
5.给药后5、10、20、30、40 min,用同样方法放血约1ml,分别置于B2、B3、B4、B5、B6管,迅速摇匀,记录取血标本的准确时间,然后B1~ B6管以1500转/min 离心5 min,准确吸取上层血浆50μl加人相应的各A 管,各管以1500转1分离心5 min,分别取离心后的上清液1.5 ml,加0。
5%亚硝酸钠溶液0.5ml,摇勾,再加0.5%麝香草酚1ml,可见橙红色反应。
药物血浆浓度的测定及半衰期的计算姓名:学号:班级:一、实验目的1.以磺胺嘧啶钠为例学习测定药物血浆浓度、药物血浆半衰期(t1/2) 及表观分布容积(Vd)等药动学参数的基本方法。
2.理解常用药动学参数的临床意义。
二、实验材料1.实验动物:家兔1只2.器材:试管24支,移液吸管(10ml 1支,1ml 2支,2ml 7支),移液器1支,吸头若干,试管夹,试管架,离心机,722型分光光度计,手术剪,眼科剪,止血钳,动脉夹,眼科镊,缝线,药棉,纱布,捆扎绳,注射器(10ml 1支,5ml 1支)。
3.药品:5%磺胶略啶钠溶液,7.5%三氯醋酸溶液,0.5%亚硝酸钠溶液,0.5%麝香草酚钠溶液(溶于20%氢氧化钠浓度内),草酸钾结晶,20%乌拉坦容液,肝索注射液,生理盐水。
三、实验方法和步骤1.取试管6支,依次用A1、A2、A3……A6标记,各加入7.5%三氯醋酸2ml备用。
2.取试管6支,依次用B1、B2、B3……B6标记,各加人草酸钾结晶几粒。
3.取家兔1只,称重,以20% 乌拉坦溶液1g/kg (5 ml/kg) 耳缘静脉注射麻醉,背位固定于手术台上,正中切开颈部皮肤,分离一侧颈总动脉,结扎其远心端,并在近心端夹上动脉夹,以阻断血流,再将放血导管向心脏方向插人颈总动脉内,用线打活结固定。
4.松开动脉夹,放血约1ml,置于B 管,迅速摇匀抗凝,然后耳缘静脉注人5% 磺胺嘧啶钠150 mg/kg (3 ml/kg ),记录注完时间( 准确到分钟)。
5.给药后5、10、20、30、40 min,用同样方法放血约1ml,分别置于B2、B3、B4、B5、B6管,迅速摇匀,记录取血标本的准确时间,然后B1~ B6管以1500转/min 离心5 min,准确吸取上层血浆50μl加人相应的各A 管,各管以1500转1分离心5 min,分别取离心后的上清液1.5 ml,加0.5% 亚硝酸钠溶液0.5 ml,摇勾,再加0.5% 麝香草酚1ml,可见橙红色反应.以给药前血样为空白对照,用722 型分光光度计于525m 波长处进行比色,测定各取血时间点的光密度,用标准曲线方程计算磺胺嘧啶钠浓度。
血药浓度和半衰期血药浓度和半衰期一、血药浓度药物吸收后,借助血液的转运,分布到作用部位,达到有效浓度,便能产生药效。
然而,体内的药量(浓度)总是经历着增长和消除的动态变化,同时,呈现出药效的显现和消失的发展过程。
药效的强弱取决于体内药物浓度,特别是作用部位的药物浓度,后者又取决于血浆中的药物浓度。
但是,作用部位组织中的药物浓度难于实测,且大多数药物的血浆浓度与其效应强度基本一致,因此,血浆药物浓度(简称血药浓度)可以作为衡量作用部位药物浓度的替代指标,即药效强度的指标。
同时,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又能反映药物在体内过程的变化规律。
在用药后的不同时间采取血样,测定血浆中药物浓度,并以时间为横坐标,以药物浓度为纵坐标,可以绘出一条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简称药时曲线。
通过药时曲线,可以定量地分析药物在体内动态变化与药物效应的关系。
非静脉给药的药时曲线,可以划分为潜伏期、持续期和残留期。
了解药时曲线,可以帮助确定重复给药的间隔时间和食用动物屠宰前的休药期。
二、生物利用度生物利用度,指制剂中药物进入体循环的相对吸收速率和程度。
它是由静脉给药和同一药物在血管外给药吸收药量的比值,以百分数表示。
同一药物、同一剂量但不同剂型,生物利用度可能有很大的差异。
同一剂型由于制造条件不同,也可导致生物利用度的差异。
这就是同一药物、同一剂量不同剂型,甚至不同厂家生产的同一制剂,药效存在差异的原因。
生物利用度=被试剂型吸收的药量/静脉给药吸收的药量×100%三、消除半衰期和血药浓度消除规律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为消除半衰期(t霸斑β ),简称半衰期。
半衰期反映药物消除的速度。
大多数药物每一单位时间的消除,呈恒定的比值。
例如,氯霉素1小时血药浓度降低29.3%,若原有血药浓度为100毫克/升,则1小时后降低到70.7毫克/升,再经1小时,降低至49.98毫克/升,即恒比消除。
凡符合恒比消除的药物,其血药浓度每下降原浓度的50%,所需时间也是一定的恒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