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城市总体规划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41.44 MB
- 文档页数:54
常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常州市人民政府二〇一一年九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土地利用形势与任务 (6)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和调控指标 (12)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16)第五章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23)第六章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29)第七章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34)第八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40)第九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与控制 (44)第十章区(市)土地利用调控 (49)第十一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与重点项目 (54)第十二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59)第十三章附则 (63)附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常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主要阐明规划期内常州市土地利用战略,明确常州市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政策,引导全社会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常州市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规划城乡建设用地和统筹各项土地利用活动的重要依据。
第二条常州市行政区域内有关土地利用的各专项规划和行业用地规划均应符合本规划。
第三条规划编制依据1.法律依据(1)《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2002年)(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0年)(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1998年)(8)《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8年)(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1993年)2.相关文件(1)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 2004 ] 28号)(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5]32号)(3)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中“四查清、四对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182号)(4)《关于进一步做好基本农田保护有关工作的意见》(国土资发[2005] 196号)(5)《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 2008 ] 3 号)(6)《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 138号)(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国土资发[ 2009 ]43号)(8)《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 51号)(9)《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1023-2010)(10)《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TD/T1020-2009)(11)《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1026-2010)3.相关规划(1)《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2)《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3)《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4)《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5)《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6)《常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7)其他相关规划第四条规划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以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为重点,以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为核心,坚持从常州实际出发,妥善处理发展与保护、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统筹安排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强化土地利用空间管制,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和综合产出效益,稳步推进城镇化,促进常州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目录一、城市概况 (1)二、编制背景 (1)(一)基本背景 (1)(二)发展形势 (2)三、规划重点 (3)四、主要内容 (4)(一)城市发展目标 (4)(二)城市性质、规划年限、范围和规模 (6)(三)市域规划 (6)(四)市区规划 (7)(五)中心城区规划 (7)(六)综合交通规划 (9)(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10)(八)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 (11)(九)城市水系与绿地系统 (12)(十)重大基础设施 (13)(十一)城市综合防灾及地下空间布局 (14)(十二)近期建设 (16)一、城市概况常州,又称“龙城”,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文化名城;地处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沪宁线中段,与上海、南京等距相望,与苏州、无锡联袂成片,北倚长江、南濒太湖,市域总面积4385平方公里,2009年常住人口445.18万人。
“十一五”以来,常州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76.7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86.2亿元,是2005年的3倍;五年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412亿元,外贸出口达到574.1亿美元,注册外资实际到账达到100.5亿美元,分别是“十五”的3.3倍、3倍、4.7倍。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4.3︰61.1︰34.6调整到2010年的3.4︰56.0︰40.6;2010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总数突破2700万人,为2005年的2.1倍。
随着“拓展南北、提升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三城融合、南北建新”,城市骨架不断拉大、功能配套日趋完善、城市环境明显提升,形成“一主两副多组团”的城市空间格局,不断突出城乡规划的龙头地位,促进全市城乡建设的有序开展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编制背景(一)基本背景《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自1996年批准实施以来,对指导常州城乡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适应区域空间结构的发展变化,适应城乡统筹的发展需要,适应常州行政区划调整以后的发展要求,常州市人民政府依法组织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以规范和指导新时期的城乡发展和各项建设活动,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塑造个性鲜明的城市特色,提升城市综合竞争能力。
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发展目标 (4)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8)第一节城镇体系 (8)第二节空间管制与协调 (11)第三节交通网络布局 (13)第四节产业发展规划 (14)第五节风景旅游规划 (16)第六节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 (17)第七节市域基础设施规划 (19)第四章城市性质与空间结构 (23)第一节城市性质与规模 (23)第二节市区用地布局结构 (23)第三节市区四区划定 (25)第四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与职能 (26)第五章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空间布局 (29)第一节居住用地 (29)第二节公共设施用地 (30)第三节工业用地 (34)第四节仓储用地 (35)第五节城市设计引导 (37)第六节地下空间布局规划 (41)第七节旧区更新 (41)第六章综合交通规划 (43)第一节对外交通 (44)第二节市域交通 (49)第三节中心城区道路交通 (49)第四节公共交通 (53)第五节城市停车设施 (57)第六节城市交通发展对策 (58)第七章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 (59)第一节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 (59)第二节城市水系规划 (64)第三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66)第八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70)第一节保护目标与体系 (70)第二节历史城区 (71)第三节古镇古村落 (72)第四节历史文化街区 (73)第五节文物古迹 (74)第六节非物质文化遗产 (76)第九章城市基础设施规划 (77)第一节城市供水 (77)第二节污水处理 (80)第三节雨水排放 (83)第四节燃气 (84)第五节供电 (86)第六节供热 (87)第七节邮政 (89)第八节电信 (91)第九节广播电视 (92)第十节信息化建设 (93)第十一节环境卫生设施 (94)第十章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97)第一节防洪除涝 (98)第二节消防 (100)第三节人防 (102)第四节抗震防灾 (103)第五节地质灾害防治 (105)第十一章近期建设规划 (107)第一节目标与重点 (107)第二节城市规模与建设用地布局 (109)第三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109)第四节交通发展 (112)第五节历史文化保护和风景旅游 (115)第六节绿化工程和生态环境保护 (116)第七节城市基础设施 (118)第八节防灾工程建设 (119)第十二章规划实施建议 (120)第十三章附则 (122)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XX~2020)第一章总则第1条编制背景《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XX)》自江苏省人民政府1996年苏政复(1996)147号文批准实施以来,对指导常州城乡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自江苏省人民政府1996年苏政复1996(147号)文批准实施以来,对指导常州城市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步伐加快,国际产业和资本向我国特别是长江三角洲转移;为适应城市化、城市现代化的需要,我市调整市区部分行政区划,市区面积由280平方公里扩大至1864平方公里;中央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行“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五个统筹的战略方针;江苏省委、常州市委明确提出实现“两个率先”和富民强市的总体目标。
鉴于上述原因,必须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以规范和指导新时期的常州城市发展和各项建设活动。
第二条基本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3.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的意见》(苏政发[2000]17号);4.建设部《关于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5.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6.苏锡常都市圈规划(2001-2020);7.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8.中共常州市委第九次党代会工作报告;9. 中共常州市委关于力争“两个率先”、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和实施意见;10.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基本思路;11. 相关区域性专业规划;12.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
第三条指导思想1.坚持规划的超前性。
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瞻远瞩,从长计议,以力争“两个率先”、实现富民强市为目标,瞄准国内外先进城市水平,从城市发展和进步的趋势研究常州的战略定位、发展方向。
2.坚持规划的科学性。
立足常州的自然、区位、交通等条件,科学确定常州城市发展形态、布局和规模,重视近期建设规划,提高规划的可实施性。
最新常州东部新城规划方案1. 背景介绍江苏省常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长江三角洲经济中心城市之一。
经过多年城市化建设,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为了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提升城市品质,常州市政府近日公布了东部新城规划方案。
2. 规划目标东部新城位于常州市东北部,计划用五年时间建成面积约20平方公里的城市新区,其总体规划目标是:构建一个功能完整、产城融合、生态优美、宜居宜业的国际化城市。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规划方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和改进:2.1. 空间布局东部新城将继续坚持“宜业宜居、宜商宜旅”的城市发展理念,通过提高产业集聚力和优化居住环境,提升城市空间布局质量。
规划中,新城区将被划分为五个功能区:产业发展区、文化体育区、居住区、商业服务区和生态保护区,这将有助于提升新城的功能和效能。
2.2. 产业发展规划中,东南部的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千灯湖地区被规划成产业发展区,而东北部的工业聚集区将逐步进行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先进制造、智能制造等高端产业。
新城区还将进一步推进“城市智慧化”,打造智慧生活、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项目。
2.3. 水网建设规划中强调了水网建设的重要性,将在新城区内打造一条主干水网,形成河系相连、水质清新的生态湿地。
外围水网则将通过疏浚、治理等措施,将原有河道进行修建并美化,形成生态绿化带。
2.4. 环境保护新城区的环境保护工作被纳入规划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推进绿色发展,净化城市环境,提升生态质量。
规划中将重点推进机动车尾气排放控制、废水治理等措施,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提高环境保护的监管效能。
3. 未来展望随着城市快速发展,东部新城规划方案的推出为城市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
新城区的建设将有助于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为常州市建设更为宜居宜业的现代化都市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常州东部新城将成为一个先进、宜居、环保、适合居住和发展的城市范本。
4. 结论通过本文对于最新常州东部新城规划方案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新城区的规划和发展将为城市未来发展带来极大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