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音乐下册第七课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4
湘教版三年级音乐下册第七课《小伞花》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以“友爱”为情感主题,安排了学唱歌曲《小伞花》、听赏《爱星满天》及音乐知识、音乐活动。
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以学唱和听赏为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歌曲,在不同情绪的音乐中体验和建立对亲人、他人、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
《小伞花》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富有童趣的少儿歌曲。
歌曲生动地表现了雨中三个小伙伴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的感人情景和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行。
歌曲由两个乐段构成。
第一乐段中第一乐句与第三乐句基本相同,跳音和同音反复的使用,描绘了一幅“滴滴答答”的雨景图。
第二乐段由三个乐句构成,比较宽广舒展,表现了小伙伴们美好的内心世界,并与第一乐段形成对比。
这首歌的最后一个音结束在属音上,构成不完满终止,给人以意犹未尽的感觉,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爱星满天》歌曲沿袭了作者优美、抒情、动人的音乐风格。
全曲为四三拍,三段体结构,三个乐段均有重复、变化,节奏平稳而又动感,描绘的既平静又动态的天空形象表达了人们希望人类充满爱心、世界处处有爱心的美好愿望。
二、教学目标:1、学会演唱歌曲《小伞花》,掌握顿音记号的演唱,体会到同学之间相互关心、爱护的情感。
2、在听赏歌曲《爱星满天》的音乐活动中,体验歌曲表达的人类需要爱心、世界处处有爱心的美好愿望。
3、通过表演、创编、歌唱等艺术活动,让学生体会情感,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友谊。
三、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用亲切、热情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小伞花》。
体验和表现歌曲情绪。
四、教学准备:小雨伞教学光盘PPT课件五、教学流程(一)、导入谜语激趣导入。
(二)、感受雨点:1、对比小雨和大雨雨点的不同2、学习歌曲中的节奏X X X X︱X X X X︱X 0︱︱滴滴答答滴滴滴滴答哗哗啦啦哗啦啦啦啦3、复习顿音记号,练习唱好顿音记号。
4、带出节奏的强弱对比。
(三)、学习新歌1、听全曲,感受歌曲旋律。
2、教师范唱,说说:歌曲中的故事。
3、鼓励学生用唱词“啦”模唱歌曲旋律4、按歌曲节奏读歌词。
第七课老师的歌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和学唱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和《我爱米兰》,感受和体验学生们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之情。
2. 了解音乐知识--单纯音符。
掌握并比较常用单纯音符、休止符的时值,及听辨曲调,为学习音乐基本知识打下较扎实的基础。
教学重难点:体验表现歌曲情境教学过程:1.解题导入:为什么在那么多鲜艳夺目的花卉中,就爱米兰呢?请听这二位学生的回答。
2.欣赏二重唱《我爱米兰》。
设问:你从歌声中感受到了什么?(对老师深情的爱。
)3.再欣赏:《我爱米兰》,要细细地品味。
(1)要求:从曲调的起伏中和歌词的比喻中体验这种深情的爱。
(2)讲解二重唱的形式(童声二重唱)。
4.师生讨论歌曲怎样表达对教师的爱。
(1)曲调起伏大,以表示出学生在叙述中不平静的心情。
(2)歌词用米兰比作敬爱的老师,小小的黄花就是老师的品格。
(3)从身边老师的具体生动的事例中说明老师的崇高品格。
5.聆听《我爱米兰》,从认真聆听的神态中要表达出对敬爱老师深深的敬意。
6.课后采访你熟悉的老师,听听他们的叙述。
表演一个节目向老师问候、慰问。
7.音乐知识:单纯音符与休止符⑴复习已学过的音符(按学过的顺序)。
5四分音符一拍 5八分音符半拍 5 - 二分音符二拍……⑵归纳。
哪个音符时值最大?它的一半是哪个音符,再一半……探究学习:①你从上面归纳的图示中,能否得出一个单纯音符规律?②休止符是怎样的规律?8.请同学朗诵《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歌词(以轻声歌曲录音作背景音乐伴奏)。
9.欣赏歌曲范唱,感受歌曲的情绪。
10.学唱曲调:(1)跟琴哼唱曲调第一乐段。
(2)把全班学生一分为二,一部分学生自学第1—8小节曲调,另一部分学生自学第9—16小节曲调,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3)两大组交流自学的成果,教师及时给予指导。
(4)跟琴学唱第二乐段。
(5)完整地唱全曲。
三位同学再次加入朗诵。
(朗诵时,全体学生可用哼唱曲调为他们伴奏。
)11.学唱歌曲: (1)跟琴轻轻地把歌词填入。
湘艺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7课《游子吟-范唱》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游子吟-范唱》这首歌选自湘艺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7课。
本节课是一首富有民间特色的歌谣,歌词简短朴实,旋律优美动人。
歌曲以游子离家漂泊为主题,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教材中安排这首歌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民间音乐的魅力,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他们学会了简单的音符和节奏,能够独立演唱一些简单的歌曲。
但是,对于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音乐,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歌曲的地方特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游子吟-范唱》的歌词背景,理解歌曲表达的情感。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能够用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演唱歌曲,掌握歌曲的旋律。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歌曲,让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他们对家人的感恩之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歌曲的旋律,能够正确演唱《游子吟-范唱》。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地方特色,理解歌曲背后的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示范法、练习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钢琴、音响等设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个关于母爱的小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2.新课教学:a.讲解歌曲的背景和歌词含义,让学生理解歌曲的主题。
b.示范演唱歌曲,让学生跟随老师学唱。
c.分组练习,让学生相互纠正、互相学习。
3.巩固练习:a.让学生自主练习,老师巡回指导。
b.选取部分学生进行示范,让大家一起学习。
4.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的地方特色和情感表达。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歌曲的曲名《游子吟-范唱》和歌曲的歌词。
在歌词旁边可以标注一些关键词,如“母爱”、“思念”等,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教学内容:人音版三年级下册第七课《老师的歌》。
教学目标:1、能用亲切、深情的声音演唱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用歌声表达对老师的崇敬、热爱之情。
2、通过为歌曲设计不同的演唱形式表演歌曲,加深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光辉而崇高的形象。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唱好附点四分音符;尝试用不同的形式表演歌曲。
教学准备: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课前互动,老师用“da”读节奏,学生聆听后,用拍手的方式把节奏打出来。
师(读节奏)×××| ×× | ×××× | ×— | ……dada da da da dada dada da生拍手:……师再读:×.×| ×× | ××××| ×—|da da da da da da da da da生再回传:……(师随机纠正)。
一、聆听《我爱米兰》,创设情境。
播放歌曲《我爱米兰》,生聆听,师生交流歌曲内容。
师:歌曲里,有一名歌词:“啊,米兰!像我们敬爱的老师”。
为什么把老师比作米兰?(生自由回答)师小结:米兰不是什么名贵的花朵,花很小,就像米粒一样,小小的黄花藏在绿叶间。
它没有牡丹、月季等花朵那样绚丽多姿,但是它的花却很香,默默绽放,把芳香洒满人心田。
老师也是这样,没有华丽的外表,没有耀眼的明星光环,普通、平凡、朴素、清贫,春夏秋冬,寒来暑往,一复一日,一心扑在教育岗位上,始终和我们在一起,陪伴我们成长。
歌曲把老师比作米兰,是对老师默默奉献自己,把爱献给孩子们的赞美。
在我们的课本中就有一首歌颂老师为培养一代新人呕心沥血、忘我工作的歌曲。
今天我们就来学唱这首歌,以表达我们对老师的敬佩和热爱之情。
这首歌的名字叫《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首先请用心听一听,你觉得这是一首什么样的歌曲?(歌曲的情绪怎样?)歌曲里都唱了什么?板书课题:《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小学三年级音乐第七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认识和掌握音乐中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 学习音乐中的基本乐器,如钢琴、小提琴等。
3.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协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1. PPT展示器2. 小提琴、钢琴等乐器模型3. 音乐播放器4. 班级音乐教材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插曲《小星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让学生跟随音乐节奏做简单的动作,热身准备。
2. 新知讲解(15分钟)教师展示乐器模型,逐一介绍各种乐器的外形和演奏方式。
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呈现,让学生了解各种乐器的特点。
3. 听音乐发现乐器(1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仔细聆听。
随后,教师提问:“你们听到了哪些乐器的声音?”学生积极回答,教师逐一点出他们的回答,让学生听到正确的答案。
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和回答,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4. 音乐表演(20分钟)教师选择一首简单的音乐,邀请学生分组表演。
每个小组选择一种乐器,模拟演奏,其他组员则可以用身体动作来表现乐器的节奏。
通过表演,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音乐中的节奏和韵律。
5. 音乐创作(2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简单的乐器,让学生自由组合演奏。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探索出属于自己的音乐节奏和韵律。
教师可以分组演奏,每个小组轮流进行表演。
6.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引导他们总结学到的知识和经验。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问题,促进思维的拓展和深化。
四、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2. 教师收集学生的作品和表演视频,进行评价和展示。
五、拓展延伸1. 邀请音乐专家或乐团成员来班级进行音乐讲座或表演,让学生接触更丰富的音乐世界。
2. 组织学生参观音乐剧场或音乐博物馆,增加对音乐的了解和感知。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欣赏音乐,感受音乐,发现音乐中的乐器声音和节奏韵律。
《游子吟》唱歌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学会演唱歌曲《游子吟》,并从中感受母子情,得到爱的教育。
2、能积极参与活动《献给妈妈的爱》,并从中体验和表达对母亲的深情。
教学重点、难点:充分感受、体验、表现母子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一)师生问好(二)练声二、感受母子情——学唱《游子吟》1、导入师:昏黄的夜晚、微弱的灯光、破旧的房屋、简陋的陈设,一位母亲手里拿着针线,为即将远行的孩子缝补衣服,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一针一线织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殷殷期盼,织出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
这个儿子就是我国唐朝的著名诗人孟郊,他为了表达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感激之情,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歌——《游子吟》。
出示古诗《游子吟》2、读老师朗读古诗《游子吟》师:(听老师朗读古诗《游子吟》)你们也想试试吗?(全班读)生:想学生朗读古诗师:同学们,你们读的真好,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了他们母子间的感情很深。
师:那就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
3、唱师:看来大家都背诗歌深深地打动了,其实被打动的不光是你,还有许许多多的儿女们。
有一位作曲家为了让人们能够更好的表达这种感情,为诗歌谱写了优美的旋律,使它成了一首动听的歌曲——《游子吟》。
(1)播放歌曲,出示乐谱师:你们觉得这首歌曲怎么样?好在哪里?(学生回答)师:对,这首歌曲听起来多亲切呀,充满了母子之间浓浓的爱意。
师: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用歌声来表达这种爱。
(2)教师范唱歌曲师:你们觉得老师唱得怎么样?生:……(3)教师弹琴,生用“lu”轻声跟唱旋律。
师:同学们在唱的过程中,一定要均匀用气,注意气息的掌握。
(学生演唱)(4)前倚音的教学师:我们观察乐曲中有没有我们以前没有见到过的音符?1(引导学生说出有前倚音的地方。
)这位同学你来指一下。
这位同学很积极,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师:对了,这个音是我们以前没有接触过的。
你们看它的形状像什么?大家看,它的形状就好象妈妈紧紧地拉着小朋友的手,害怕他离开自己的那种依依不舍的感觉。
三年级音乐教案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班级:三年级教师徐艳萍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三年级音乐科授课计划第一课小黄帽教学目标1.能学会演唱歌曲《小黄帽》《三轮车》2.能认真听赏童声合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并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爱党、爱国、积极勇敢的真挚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1)教学内容:1.学唱歌曲《三轮车》。
2.听赏童声合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3.唱一唱。
教学重点:教唱《三轮车》教学过程:一、学唱歌曲《三轮车》1.听赏歌曲。
引导学生认真聆听歌曲,体会歌曲的情绪.感情等。
2.朗读歌词。
播放伴奏带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感受歌曲所表达诙谐,欢快的情感。
3.学唱旋律。
采用听唱法和视唱法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学唱旋律。
首先让学生听旋律,然后根据乐句特点,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每个乐句1.2小节与3.4小节的接龙视唱。
4.学唱歌词。
在旋律与歌词都已熟悉的基础上,让学生跟着琴唱歌词,个别不够准确的地方在纠正。
二、听赏童声合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1.认真聆听歌曲。
2.说一说歌曲的内容,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3.在次听赏并轻声跟唱歌曲。
三、音乐活动:练一练朗读歌词,划出朗读节奏和小节线例:小豆豆,背书包,高高兴兴上学校。
(1)过马路,左右瞧,走路要走人行道。
(2)见了老师敬个礼,见了同学问声好。
(3)平安校园我的家,美丽温暖我爱她。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2)教学内容:学习歌曲《小黄帽》教学重点:学会歌曲《小黄帽》,进行守纪律,注意安全的思想教育。
教学难点:正确把握领唱,齐唱的节奏。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小朋友们,交通图标你都知道哪些?(斑马线,红绿灯等等),引入课题小黄帽也是一种安全帽,下面我们要学习的歌曲就是奖放学路上注意安全的一首歌。
二、学习新歌1.听一听。
老师弹奏旋律。
2.读歌词,正音。
3. 读谱,试一试4.跟着琴声弹唱三、巩固训练1.齐唱2.小组比一比3 全班表演唱:选一个同学领唱,其他同学表演齐唱部分。
《每当走过老师窗前》教案教学目标1、学唱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让学生深切感受在老师精心培育下他们茁壮成长,从而培养他们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之情。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略)(二)导入新课1、今天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请同学们认真聆听,想一想,你从歌声中感受到了什么呢?歌颂了谁?播放视频《我爱米兰》生:感受到老师深情的爱。
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这首歌曲以米兰花来比喻老师,颂扬了教师默默奉献的崇高精神,同学们通过听这首歌曲,感受到老师深情的爱,那么,在今天的音乐课上你们想不想用歌声表达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之情呢?生:想。
设计意图:从感受入手,导出本课课题。
通过听音乐培养学生听的习惯,从音乐中感受音乐形象。
师: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听之前请大家带着问题欣赏曲子。
问题:这首曲子要用怎样的情绪来演唱?播放歌曲后提问以上问题(情绪是感激的?还是悲伤的?)生:回答师:回答得正确,同学们给予掌声。
这首歌曲歌颂了老师为培养一代新人呕心沥血,忘我工作的精神,也表达了孩子们对老师的尊敬、热爱之情,那么谁能用这种感情朗诵一下歌词呢?生:有感情地朗诵了歌词设计意图: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
本课以“情”为导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创设特定的情感氛围,唤醒学生的尊师意识,对学生渗透尊师思想的教育,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及深情的歌声表达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三)基本练习1、发声练习(13 5 | 53 1)用 U音来模唱要求:1、声音圆润、连贯。
2、学生集体从中音区逐级练唱到中音区。
(四)学唱新歌《每当走过老师窗前》(1)出示大歌单(略)(2)学唱曲调a老师在钢琴上单音弹一句,学生用U来模唱(两遍)(3)套入歌词1、全体同学跟钢琴唱一遍或两遍2、分两组唱(第一遍:第一组唱,第二组打拍子。
第二遍:第一组打拍子,第二组唱)3、纠正歌唱中的咬字、吐字(边纠正边范唱)4、特别指出歌曲高潮部分的演唱还有附点音符的演唱。
人音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7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7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是人音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是一首富有感情的歌曲,歌词描绘了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歌曲的旋律优美,节奏舒缓,适合三年级的学生学习。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培养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他们学会了识谱、唱歌和简单的音乐理论知识。
但他们在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情表达能力上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音乐潜能。
三. 说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7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培养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增强集体荣誉感。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音乐审美和表现力。
3.知识与技能:学会演唱《7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理解歌词的含义,掌握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演唱《7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理解歌词的含义。
2.教学难点:歌曲中的一些音高、节奏的把握,以及情感的表达。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分组合作教学法等。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钢琴、音响等设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播放《7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音频,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2.新课教学:教师讲解歌曲的背景、歌词含义,教授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3.练习演唱:学生分组练习演唱,教师逐一指导,纠正发音和姿势。
4.情感表达: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情感,教给学生如何用歌声表达情感。
5.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7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1.歌词含义2.旋律与节奏3.情感表达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演唱、情感表达和课堂参与度三个方面进行。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湘艺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7课《游子吟》教案一. 教材分析《游子吟》是一首描绘游子离家远行,母亲为他缝制衣服,并在临行时送给他的诗歌。
这首诗歌深情地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的深厚爱意和无尽的思念之情。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学习《游子吟》,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母爱的伟大,并学会用音乐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能够理解和欣赏简单的音乐作品。
但是,对于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部分学生可能还比较内向,不知道如何表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游子吟》的内容,感受母爱的伟大。
2.学会用音乐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3.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游子吟》的内容,感受母爱的伟大。
2.难点:学会用音乐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音乐来体验和表达情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游子吟》的诗歌文本和音乐作品。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游子吟》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游子吟》的诗歌文本,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母爱的伟大。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唱《游子吟》,指导学生用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演唱。
4.巩固(5分钟)教师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关于母爱的歌曲,用音乐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用音乐的方式,还可以用哪些方式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母爱的伟大,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给母亲写一封信,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8.板书(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写下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方便学生课后复习。
《维也纳的音乐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通过作品的聆听,在模唱主题、随乐曲律动与角色扮演的多元表演等活动下,养成良好倾听音乐的习惯,体验《维也纳的音乐钟》所呈现的积极、愉悦的情绪。
2、知识目标:能够区分,表现音乐主题与三个插部,在聆听乐曲的过程中能对音乐的主题曲调留有印象,并能根据个人的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作出相应的反应,并了解回旋曲式的曲式结构。
3、技能目标:能有自然,活泼的声音演唱A主题;创编一首回旋曲。
二、教学重难点:1、主题A的演唱与记忆。
2、区分各主题音乐,并表现。
3、创编一首回旋曲。
三、教学理念:根据三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审美的心理特征,首先通过创设有趣的故事情景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其次,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以听赏为主,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聆听音乐,围绕"听"展开丰富多彩的参与体验活动和师生互动活动,有机的将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渗透在音乐的审美体验中,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从而引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激发学生表现和创造的欲望,在音乐实践中进行更高层次的即兴创编活动.四、教材分析管弦乐《维也纳的音乐钟》是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1882~1967)所作的管弦乐组曲《哈里·亚诺什》中的第二段。
描写哈里从战场上归来,美丽的公主邀请他到维也纳宫作客时人们欢迎他的情景。
主题共出现四次(每次旋律重复一遍),每次之间穿插有插部(有新的材料),属于回旋曲式结构。
由于乐曲夸张而富于童话色彩,又有轻松和滑稽气氛,深受人们的喜爱。
五、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设备、卡通人物图、军鼓六、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导入今天,老师带来一段音响,你们听听是什么声音?(钟声)在地球的另一端有一个叫维也纳的城市,那里可是名副其实的音乐之都呢!让我们来听听,那里的钟声又有什么特点呢?没错,这个钟声的特点很明显,它带有旋律性,我们可以叫它“音乐钟”。
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目录第一单元奇妙的声音第一课时课题:美妙的琴声第二课时课题:《楚商》第三课时课题:《旱天雷》第四课时课题:音乐游戏《火车咔咔咔》第二单元时光第五课时课题:唱一唱时光第六课时课题:听一听良宵第七课时课题:玩一玩金梭和银梭第三单元童话天地第九课时课题:听一听糖果仙子舞曲第十课时课题:听一听黄鹤的故事(节选)第十一课时课题:玩一玩龟兔赛跑第四单元月光奏鸣曲课题:月亮姐姐快下来第十三课时课题:月光奏鸣曲第十四课时课题:阿细跳月第十五课时课题:月亮第十六课时课题:月出歌第五单元鸟儿在歌唱第十七课时课题:鹰第十八课时课题:鹦鹉第十九课时课题:荫中鸟第二十课时课题:《小鸟》《小鸟小鸟》第六单元小舞曲第二十一课时课题:快乐的节日第二十二课时课题:欣赏《单簧管波尔卡》第二十三课时课题:欣赏《四小天鹅舞曲》第二十四课时课题:快乐小舞曲第二十五课时课题:玩一玩《水草舞》第七单元乡村美景第二十六课时课题:银色的桦树林第二十七课时课题:乡下的阳光第二十八课时课题:欣赏山涧溪流(竖琴独奏)第二十九课时课题:山村变了样第三十课时课题:美丽的黄昏第八单元雨中情景第三十一课课题:小小雨点第三十二课时课题:雨打芭蕉第一单元奇妙的声音第一课时课题:美妙的琴声教学目的:1、学习即可斯洛伐克的歌曲《美妙的琴声》,通过了解音乐家德沃夏克的生平,加强学生在歌曲表现中的感性体验。
2、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歌唱的呼吸方法,及X.X的节奏型,使学生能完整地演唱这首歌。
教具:多媒体、录音机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介绍作曲家德沃夏克的生平事迹及歌曲的写作背景。
安东尼•德沃夏克Antonin Dvorak (1841-1904),捷克作曲家,生于一个小旅馆主和肉商的家庭,十六岁时进布拉格风琴学校学习,后入布拉格临时剧院(后改建为国家剧院)乐队拉中提琴,并正式开始创作。
首次为音乐界所注目的作品是表现爱国热情的赞美诗《白山的子孙》。
翌年,辞去剧院乐队职务,到教堂作管风琴师,以便腾出更多的时间从事创作,后结识勃拉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