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对日汉语教学的特点【VIP专享】
- 格式:pdf
- 大小:234.04 KB
- 文档页数:5
语文学刊2010.5○付睿(大理学院文学院,云南大理671003)[作者简介]付睿,云南大理学院文学院教师。
浅析日本小学语文教育理念及特点【摘要】对付宜红博士的专著《日本语文教育研究》进行了评述,分别从日本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教科书与教材、教学实践与指导等方面进行了简要评析,以期给语文教育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付宜红;日本;语文教育“中国语文教育应该进行反思与选择;在中外语文教育比较研究中,以冷静、客观、健康的心态去观察别国语文教育,在观察中学习和扬弃,在反思中进步和发展。
”[1]付宜红对日本语文教育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日本小学阶段的国语课程标准(日本称《学习指导要领·国语》,下面均用此名)、教科书和教材、教学实践与指导、中日教学阅读效应比较等几个方面对日本语文教育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其所体现出的语文教育理念能带给我国语文教育带来一些反思和借鉴。
一、日本语文课程标准理念日本小学语文教育是在二战后接受美国民主教育思想的影响后,“从原来单纯关注对读写知识的关注和军国主义教育思想的灌输转为关心儿童兴趣、关注儿童生活,强调学习内容与儿童经验、社会经验相结合。
”[2]1947年版的《学习指导要领》中阅读教育的目标表述为“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获取知识、娱乐、品位文学的能力,培养能对应不同场合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的能力。
”[2]可以看出,日本语文阅读教育既关注知识技能的培养,也关注文学本质具有娱乐消遣的功能,注重儿童阅读兴趣的培育。
该要领还指出一至三年级主要强调培养的阅读项目中关于“读”的方法有:唱读、默读、朗读,指出一至三年的学习重点为“唱读”和“默读”,四至五年级的学习重点为“朗读”。
可见,该指导要领非常关注学生阅读的实际,把“唱读”作为学生阅读的起始阶段是符合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
《学习指导要领》也注重对学生反思批判能力的培养,目标表述中经常出现“思考所写内容是否正确”,“对作品中人物的行为、想法作出正确的判断”等。
日本文学有哪些特点1.和谐与平衡:日本文学一直注重和谐与平衡的表达。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平和的反思,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融合在一起。
这种平衡感在日本文学中经常出现,并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情感氛围。
2.精细的描写:日本文学对细节的描写非常注重,尤其是对自然环境和人物心理的描绘。
通过精确的细节描写,可以让读者更深入地感受到情感和气氛。
日本文学中的描写方式常常借助于景物描写,以表达人物的内心感受。
3.雅致与含蓄:日本文学倡导的审美情趣是一种雅致与含蓄的态度。
日本文学作品通常以简练的文字和节制的叙述风格为特点,避免夸张或过分表达。
这种雅致与含蓄的特点不仅体现在叙述方式上,也体现在对情感的处理上,不善于直接表达内心感受。
4.回归传统与哲学思考:日本文学常常回归传统的美学观念和哲学思考。
它试图通过对日本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重新思考,来挖掘人性的深层次问题。
这种思考常常通过对古典作品和传统艺术的回顾和影响来实现,以对现实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思考。
5.注重人物描写与人性探索:日本文学对人物描写非常细腻和深入。
它注重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探索人性的善恶、苦乐、智慧和愚昧。
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日本文学试图揭示人类的本质和生活的真相。
6.对死亡和终极问题的关注:日本文学经常关注死亡和终极问题。
它试图通过对死亡和终极问题的思考,引起人们对生命的珍惜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日本文学中常常出现对死亡的描写和对死亡观念的探讨,以传达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思考。
7.对自然和季节的表达:日本文学中常常表达对自然和季节的热爱和赞美。
它借助于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日本文学中常常通过季节变化来表达人物的心情和情感变化。
8.抒情与感性的特点:日本文学具有浓厚的抒情和感性的特点。
它试图通过对情感和感受的表达,来引起读者对生活、爱情、友情以及亲情的共鸣。
日本文学中常常表达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欢乐,以及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命运的抗争。
日语有哪些特色日本留学现在也越来越火热,想要去日本留学,日语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日本与中国同属于亚洲国家,中国学生在日语学习方面还是有些优势的。
那么日语到底有什么特色呢?下面跟一起来交接一下,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日语。
日语的特色1、语音简单其简单程度仅次于波利尼西亚语。
首先是元音的数量少。
日语的音素中只有a、i、u、e、o五个元音辅音的数量也不多。
日语语音的这一特点使日本人学习外语十分吃力,因为他们很难适应英语、汉语等外语的多元音发音方法。
2、敬语复杂日本人重视礼仪的特点在日语中表现得尤为充分,主要是体现在敬语的使用上。
广义的敬语中又包括尊敬语、自谦语和敬体三类,三者各有其特有的机能。
3、外来语所占比重较大日语在形成过程中所受到的汉语的影响已如前述。
从16世纪开始,葡萄牙语、荷兰语、德语、俄语、英语等欧洲语言相继传人日本,给日语中带来了大量的外来语,丰富了日语的词汇和表现力。
4、男女“有别”即存在着专门供女性使用的“女性语”。
女性语也可以说是产生于封建社会的男女差别意识乃至“男尊女卑”意识。
二战以后,女性语走向衰落,但女性在生活中使用的语言还是与男性有许多差别。
5、方言相对较多与世界上其他人口或面积与之近似的国家相比,日本无疑是方言较多的国家。
日本全国共有16种方言。
日语的形成与发展日语是大和人的固有语言,与朝鲜语、蒙古语等同属于阿尔泰语系。
日语在生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了汉语和其他语言的较大影响。
一些日本的语言学家认为,日语中一些固有常用词汇如“马”“梅”“米”等的发音与汉语非常相似,很可能是因为受到了中国人的影响。
在文字的形成方面更是受到了中国汉语的巨大影响。
日本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比较短。
现存最早的文字资料产生于公元5世纪,而且是用汉语记载的。
公元478年,当时日本的统治者之一倭王武致中国南朝皇帝的国书也是用汉文写成的。
后来(约在公元10世纪),日本人又利用汉字的草书创造了日本式字母——平假名(如:安——あ;以——い;宇——う;衣——え:於——お),利用汉字的偏旁创造了片假名(如:阿——ア;伊——ィ;宇——ウ;江——エ;於——オ),从而逐渐形成了汉字与假名相结合的日语文字书写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浅谈日语汉语词汇发音的特点和规律日语和汉语都是音节语言,但由于语言的发音和语调等因素的不同,导致日语和汉语在发音上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从音韵特点、音变规律以及汉语音节在日语中的发音方式上进行讲解。
一、音韵特点1.日语的清浊音日语中,清音和浊音是相对的,也就是说一个音可以有清音和浊音之分。
例如,“k”和“g”、“t”和“d”、“s”和“z”、“h”和“b”之间都有这样的关系。
在日语中,单独发出的“K、S、T、H、F、SH、CH”等辅音,其音不带有声音,属于清音;而在配合元音使用的时候,会发出不带有功声的音,例如“か”、“さ”、“た”、“は”、“ふ”等,这些都属于清音。
在日语中,“G、Z、D、B”等辅音,带有充足的音息,这是属于浊音。
与清音相对的是,这种发音会在配合稍微阻塞呼吸的元音时,发出带有音的发音,例如“が”、“ざ”、“だ”、“ば”等。
在日语中,有长音的音节和短音的音节之分。
日语中的长音是通过延长音节发音时间来实现的。
例如,在日语中,“いい”和“い”有着截然不同的意思,也就是说,“いい”中两个“い”音需要读出两个音节,而“い”只需要读出一个音节即可。
3.音调日语中的音调相对平均,重音的节奏感不强,汉语的音调则相对丰富,其中汉字组合也存在很多声调变化。
因此,在从汉语向日语翻译的时候,经常会出现音节调整的问题。
二、音变规律在日语中,清音和浊音的转变规律是比较明显的。
当汉字组合发音时,浊音变清音的方式包括以下几种:(1)“B、D、G、Z”变成“P、T、K、S”,例如:怪(かい)→快(かい)、道(どう)→桥(きょう)、医生(いしょう)→医小(いしょう);(2)“J”变为“T”或“CHI”,例如:十(じゅう)→寿司(すし)、途中(とちゅう)→途中(とちゅう);(3)“Y”变成“I”或“E”,例如:油(あぶら)→信(しん)、予定(よてい)→行程(こうてい);(4)“W”变成“U”或“O”,例如:笑(わら)→笑(わら);2.汉语音节在日语中的发音方式在日语中,汉语音节的发音方式与汉语有所差异。
日本人学汉语的语音难点和教学对策日本人学汉语在语音方便有哪些难点和偏误呢?中国国内对日本人学汉语在语法、写作、听力、阅读等方面上都有一些研究,早安汉语的老师就为大家分析一下日本人学汉语在语音上的难点和教学策略。
日本人学汉语存在着一些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难点和偏误。
例如声母中常把舌根擦音h[x]、唇齿音f[f]发成双唇擦音(吹气音)[Φ]、舌尖音(包括舌尖前音z、c、s和舌尖后音zh、ch、sh)和舌面音(j、q、x)发不准、边音l被发成鼻音、闪音或擦音;韵母中常把紧元音发成松元音、圆唇音u[u]、ü[y]发不准、前鼻音与后鼻音读不准。
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采取针对性强的对策,以提高对日汉语教学的效率。
(1)针对将舌根擦音h[x]、唇齿音f[f]发成双唇擦音(吹气音)[Φ]应采取的举措;在对日本学汉语的多年教学中我们发现,其实要学生发一个舌根擦音并不难,几乎人人都能准确无误地发出一个单独的[x],但是一旦与韵母拼合成音节,其母语的习惯力量便发生作用,[x]就时常变为[Φ],因此,早安汉语建议,没必要做过多的单独发音练习,而应结合音节的整体认读来解决这个问题。
(2)舌尖音(包括舌尖前音z、c、s和舌尖后音zh、ch、sh)和舌面音(j、q、x)发不准,应注意纠正。
汉语的舌尖音([ts]、[ts‘]、[s],[t]、[t‘]、[])和舌面音([t]、[‘]、[])是大多数日本学生都发不准的。
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其一是舌尖后音组与舌面音组相混;其二是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相混。
要解决第一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一日”这两个简单的音节开始,让学生体会到发“i”时舌面大部分上举贴近上腭,而发“日”时舌体收缩,只有舌尖上举。
反复体会后,从“i”发“j”,只要舌面往上腭一贴就成,发“zh”也只要舌尖往硬腭一触即可。
要解决第二个问题,则可拿一张纸放于嘴前,发zh、z、j音时,不送气,纸不动,发ch、c、q时,用力送气,把纸吹动。
从中日汉字的异同浅谈对日汉语汉字教学文学院 08124541 周瑶郦摘要:许多日本留学生学习中文是因为其中有许多汉字的存在。
但是中日汉字中虽然有很多相似之处,对于日本学生来说是对汉语学习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
事实上正是因为日本学生非常依赖母语中的汉字,从而忽视了汉语与日语中汉字之间的差异性,这也困扰了许多日本的学生。
因此从中日汉字之间的差异,找出如何正确有效利用汉字之间的相同之处,减少母语负迁移的问题,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是对日汉字教学所要重视的问题。
关键字:日本汉字差异性汉字教学一、日本汉字的历史与日本的“国字”日本是汉字文化圈内的国家,与中国在地理位置上相邻。
自古以来于中国来往甚密,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在许多方面都有着共同的文化特征。
在饮食方面都是以稻米为主食,用筷子进食;在思想上存有着华夷思想、儒家思想、信仰佛教;在历史上也将汉字作为正式的书写体系。
1. 日本汉字的历史中国的汉字有着悠长的历史。
在中日文化进行交流后,日本引入了中国汉字,之后又通过改造和改革这三个时期,才形成了如今使用的日本文字。
1.1 引入时期中国的汉字从商代的甲骨文开始,至今已有3500多年的考察历史。
在汉字还未传入日本之前,日本是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记载的国家。
汉字传入日本可以说是历史悠久。
根据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日本书纪》中记载的,是从公元285年古百济人王仁带去了中国的《论语》、《千字文》开始的。
而据中国的《后汉书·东夷传》中的文献记载,日本接触汉字的时间似乎更早。
在公元初期,中国的汉字最初传入日本,大约是在建武中元二年(57年),并有“汉委奴国王”金印以为证。
约在五世纪末,日本人的祖先开始尝试用汉字来记录自己的语言。
七世纪以后,尤其是镰仓时代开始,源于中国文化的汉字量急剧增加。
在隋唐时期,众多日本的使者或是问学僧来到中国,日本就逐渐开始接触汉字,吸收了大量具有文化内涵的汉字,并使用汉字来记录自己的语言。
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
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对外汉语教学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既有传统的课堂教学,也有互动式、实践性教学。
通过结合听、说、读、写等各种教学技巧,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效果。
2. 灵活的教学内容: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灵活多样,既有基础
的语音、词汇和语法教学,也有扩展的阅读、写作和口语等教学内容。
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安排。
3. 文化融合:对外汉语教学注重将汉语学习与中国文化的融合,通过教授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和礼仪等,增加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和兴趣。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
4. 强调实践运用:对外汉语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包括进行角色扮演、实地考察和与中国人交流等。
通过实践运用,学
生能够更好地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5. 强调个性化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注重根据学生的不同背景、
水平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提供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和教材。
这样能
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习的效果。
总体来说,对外汉语教学具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文化融合、注重实践运用和个性化教学等特点,旨在帮助学生更
好地掌握汉语并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浅谈针对日本学生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法 -以汉语日语共有汉字的特点为例[摘要]中国和日本同属于亚洲,自古以来交往密切,中国也曾多次派遣唐使和学者出访日本,两国间文化交流一直持续,日语在语言上也吸纳了部分汉语的特点,例如日语中含有大量的汉字,并且经过发展也衍生出一些和制汉字。
那么在针对日本学生的汉语教学中,该怎么利用该特点、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更高效的达到教学效果成为了值得深度思考和探究的一个问题。
本文就该特点浅谈针对日本学生的汉语教学方法。
[关键词]汉语;日语;汉字;教学法一、中文汉字背景及特点1.背景中文汉字是汉语的记录符号,属于一种表意文字,它是最初的图形表达事物含义经由几千年的历史演变成为笔画,由象形演变成为象征。
一开始是用图形、符号来标记事件或物品,慢慢简化成有规律、有规则的笔画,并且这期间不仅是笔画的变化,还经历了字体的换代,不仅包括繁体字和简体字、字体还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到后来的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目前通用使用的是正楷字形。
在古代,汉字对亚洲各国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所以汉字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表达符号,还包含了很多的内涵,更是承载了几千年的中华文化,这对于汉语的教学至关重要。
2.特点汉字是由笔画构成,无论是什么样的笔画、部首、偏旁,书写时都是在方块格内,所以汉字也叫作"方块字",是极具有特点的与一种文字,相较于拼音文字,可以给人一种美的联想和体验。
并且汉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这也使得出现了许多同音不同形,同形不同音的情况,大大增加了学习者的学习难度。
1.日语汉字背景及特点1.背景目前得到最大的广泛认可的日语汉字的来源是在公元5世纪的时候,有一些佛教僧侣将中国的经书带到了日本,然后日本人模仿中文的那个汉字的读音来进行发音,之后便在这个读音的基础上慢慢发展到今天的日语汉字。
后来日本有一本书《万叶集》、其中包含万叶假名的发音系统,万叶假名是一套指定的汉字,用它们的发音来创作日本诗歌。
日本文学的特点1、日本文学的许多特点都来自日语本身。
从诗体来说, 基于日语多以元音结尾的特性,日本诗歌有其独特的形式,散文与韵文的区别与其他民族不同。
以文体而论, 日文也有自己的特点。
譬如句子, 日语典型的句式都是动词在后。
这种来自语言的特点是难于改变的。
一些作家试图改变它, 往往行不. 通。
日本文学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富于余情。
话不说尽, 留有余地, 让读者去想像, 余韵无穷。
暖昧、委婉而又意味深。
2、日本文学形式在近代前大都是短小的,结构单纯。
从古代开始,短歌形式的文学最为发达,后来发展为连歌、俳谐、俳句等,迄今不衰。
日语音节、古调单纯,诗的形式不具备押韵的条件,因而日本诗歌极易与散文混同,形成散文诗化3、日本文学性格纤细、含蓄。
自古以来日本自上而下的改革,对文学产生深刻的影响。
明治维新以前,在日本文学中几乎听不到强烈的社会抗议的呼声。
4、日本的文艺观是以真、哀、艳、寂为基础的。
从真事始,平安时期的物哀,镰仓、室町时期的幽玄,江户时期的闲寂,主要是在和歌的基础上发展和提炼出来的。
日本文学简介日本文学指的是以日本语写作的文学作品,横跨的时间大约有两千年。
早期的文学作品受到中国文学一些的影响,但在后来日本也渐渐形成自有的文学风格和特色。
19 世纪日本重启港口与西方国家贸易及展开外交关系之后,西方文学也开始影响日本的作家,直到今天仍然得见其影响力。
在日本,也有因为考虑到近来非日本籍的日裔作家,而采用日语文学称呼的情形。
日本古典文学中最初的作品上代文学篇1.『古事記』(U吉)处現存丁召日本最古①書物。
和銅五年(712年)広成立—太安万侶(H尢編者r 稗田阿礼(誦習『古事記』編纂o最大o目的处諸氏族o持二伝承总統一—、天皇支配o正統性总示—疋天皇总中心七—尢国家統一总進^feo^o『古事記』处上、中、下o三巻力>5^9、上巻0口止天地創造広始求召神話力人収、物語性、文学性o富住。
中、下巻处天皇一代e^o系譜总中心、皇族壬英雄o伝説力述^^nrv^o《古事记》是日本现存最古老的书籍。
与中国相比,日本的教育制度有何特点?日本国家的教育制度,在向全球各国学习的同时,也融合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形成了独特的教育风格。
那么,与中国相比,日本的教育制度有何特点呢?下面我们就来梳理一下。
一、注重培养创造力日本教育制度十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特别是在创造力方面的培养。
从小学到高中,学生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艺术创作和科学实验,从而促进学生的多元思考和创造性思维。
同时,日本的课程设置也充满了挑战性,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和创新。
二、强调综合素质教育日本的教育不仅仅着重于学生的学术能力,更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
比如,日本中小学生很早就会接触到道德思想课程、实践活动、团体活动等课程内容,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此外,日本的体育课程也被视作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
三、强调自我管理能力作为一个高度现代化的经济大国,日本的教育制度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在日本,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就会接受社会实践活动的培训,教育他们如何自主地购物、做饭、打理家务等生活技能,从而增强自我管理的能力。
在高中和大学阶段,学生自由度更大,需要自己安排学习时间和生活规律,从而培养出独立思考和自我管理的意识。
四、注重实践教学日本的教育制度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坚信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
因此,日本的职业学校和技术学院占据了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日本的大学还注重与社会和企业合作,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实践性的项目,积累实践技能和经验,更好地为未来的就业做准备。
以上就是日本的教育制度的四个特点。
可以看出,日本的教育制度强调了多方面的培养,并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种注重学生个人能力和实践经验的教育模式,或许值得我们去借鉴。
第五章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师必须精通汉语,懂得汉语的特点。
从汉语教学的角度看,汉语有以下几个特点或难点:一、语音:语音上,声调是汉语教学的一大难点。
汉语是音节语素,一共21个声母,39个韵母,有意义的音节只有418个。
所以必须加上声调(包括轻声),这样共有1332个音节。
同音语素(字)比较多,如“一”、“医”、“衣”、“依”等。
通常所说的“洋腔洋调”首先表现在用“大平声”代替“四声”。
二、词汇(一)单音节语素除极少数外,汉语都是单音节语素。
大致上一个音节相当于一个语素,用一个汉字记录。
语素的组合能力很强,以“人”为例,可以组成:人民、人口、人事、人品、人格、人缘、人情、人士、人手、人才、人物、人称、人道、人性、中人、证人等近百个词。
所以汉字教学非常重要,因为这不仅是文字教学,而且是音节教学,语素教学。
(二)双音节词占优势汉语同音语素(字)较多,增加了辨义的困难。
现代汉语的词,以双音节词占优势,比如“衣服”、“医生”、“依靠”。
这就解决了同音词的问题,即使是指语素(字),也总是说“衣服的衣”、“医生的医”、“依靠的依”。
(三)汉语词语中的“四字格”很多比如:一败涂地、一板一眼、一本正经、一本万利、一笔勾销、一笔抹杀、一臂之力、一病不起、一步登天、一差二错、一倡百和、一唱一和、一尘不染、一成不变、一筹莫展、一触即发、一触即溃、一锤定音、一蹴而就、一刀两断、一得之功、一得之愚、一定之规、一二报数、一发千钧、一帆风顺、一反常态、一分为二、一概而论、一干二净、一鼓作气、一国三公、一哄而起、一哄而上、一呼百诺、一呼百应、一挥而就、一技之长、一见如故、一见钟情、一箭双雕、一举两得、一蹶不振、一看二帮、一刻千金、一孔之见、一来二去、一览无余、一劳永逸、一了百了、一鳞半爪、一落千丈、一马当先、一马平川、一脉相承、一毛不拔、一面之词、一面之交、一鸣惊人、一命呜呼、一模一样、一目了然、一目十行、一年半载、一年到头、一年四季、一念之差、一诺千金、一拍即合、一盘散沙、一贫如洗、一抔黄土、一暴十寒、一气呵成、一钱不值、一窍不通、一穷二白、一丘之貉、一仍旧贯、一日千里、一日三秋、一如既往、一扫而光、一身两役、一身是胆、一声不响、一时半刻、一时一刻、一事无成、一视同仁、一手遮天、一丝不苟、一丝不挂、一塌糊涂、一天到晚、一通百通、一团和气、一团漆黑、一网打尽、一往情深、一往无前、一望无际、一文不名、一无是处、一无所长、一无所有、一无所知、一五一十、一误再误、一息尚存、一笑置之、一泻千里、一心一德、一心一意、一星半点、一言不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言难尽、一言为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叶知秋、一衣带水、一语道破、一语破的、一招不慎,满盘皆输、一朝一夕、一针见血、一枕黄粱、一知半解、一纸空文、一掷千金、一专多能、一字一板。
中日音节的特征
古时候,汉语和日语都拥有相似的语音系统,使他们能够共同发展出一种共同的语言。
然而,随着文化、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他们的词汇和语法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使他们之间的差异更加明显。
为了更好地理解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别,本文重点关注中日音节的特征。
首先,我们来看看日语音节的特点。
日语的音节主要由母音和声调组成,一般由一到三个母音组成。
日语的母音比汉语的少,并且日语只有五个声调。
因此,日语的音节结构总体上比汉语的简单,也更容易掌握。
此外,日语的音节分为长音节和短音节,其中长音节由两个母音组成,而短音节仅由一个母音组成。
同时,日语仅有少量的元音组合,且以清较长的音节为主。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汉语的音节特征。
汉语音节主要由母音和辅音组成,它们可以构成多种不同类型的音节。
除了最简单的声母音节(一个母音和一个辅音)外,汉语还有元音音节(两个母音),鼻音音节(一个母音和一个鼻辅音),以及同时包含母音和辅音的混合音节。
此外,汉语还有四种声调,是汉语和日语音节最大的不同之处。
因此,中日音节存在差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汉日双语者的学习和使用过程。
虽然他们的音节结构和声调系统有很多的不同,但是他们的音节系统仍然具有许多共同的点,可以帮助汉日双语者更好地掌握双语。
总之,中日两种语言的音节特征各有千秋。
日语的音节比汉语的
音节简单,而汉语的声调系统则比日语的声调系统更复杂。
然而,他们之间也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只要能够清楚地掌握双语之间的区别,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使用中日双语。
日语专业毕业论文中日语言表现特点对比中日语言表现特点对比在中日两种语言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表现特点。
本文将通过对比中日两种语言在词汇、语法和文化传达方面的差异,探讨中日语言表现特点的异同。
一、词汇表现特点对比1. 影响词汇表现的因素中日两种语言的词汇表现特点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
中文源于汉字文化,对于形象的描绘更加注重意象的传达,而日语则更注重细节的表达。
2. 中文词汇的表现特点中文词汇的表现特点主要体现在形象性和象征性上。
中文词汇经常通过运用比喻、拟声、拟态等手法,增强意象表达,使文章更有情感共鸣。
例如,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来形容一个人眼界狭窄,无法看到更广阔的事物。
3. 日语词汇的表现特点与中文不同,日语中的词汇表现更加注重细节和客观性。
日语通过丰富的动词形态变化、助词和词缀的运用,表达出更加准确的细微差别。
例如,日语中有多个词来表示颜色的不同层次,如红色可以表达为“赤い”、“朱色”、“红色”等。
二、语法表现特点对比1. 影响语法表现的因素中日两种语言的语法表现特点也受到不同的因素影响。
中文语法相对简单,注重语序和词组的搭配,而日语的语法结构复杂,注重词尾变化和助词的使用。
2. 中文语法的表现特点中文语法的表现特点主要体现在语序和词性的灵活运用上。
中文的语序自由而灵活,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变化,以达到不同的表达效果。
中文中还有一些独特的句式,如“一边...一边...”、“既...又...”等。
3. 日语语法的表现特点相比之下,日语语法的表现特点更加依赖于词尾变化和助词的使用。
日语中的动词变位、名词格、形容词和形容动词的变化等都对语义的表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通过变化词尾,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态度、语气和语境。
三、文化传达特点对比1. 影响文化传达的因素中日两种语言的文化传达特点也受到不同的因素影响。
中文注重人际关系、礼貌和尊重,而日语则注重团体意识、细节和文化共享。
日语专业毕业论文浅谈日语的语言习惯与特点日语作为一门充满魅力的语言,拥有其独特的语言习惯与特点。
本文将从语音特点、句法结构和文化背景等方面探讨日语的语言习惯与特点。
I. 日语的语音特点A. 音节简单明了日语的音节相对较少,共有五个元音和十个辅音,这使得日语的发音相对简单。
而且,日语单词通常由辅音和元音交替排列,发音比较明确,逐字逐音地发音可以避免歧义的产生。
B. 音调平坦与汉语及其他一些语言相比,日语的音调相对平坦。
日语中没有像汉语的四声和英语的重音强调,因此,日语的音调和强调是相对轻松的。
这使得学习者相对容易掌握日语的语音发音。
II. 日语的句法结构A. 主谓宾结构日语的句子通常采用主谓宾的结构,即主语在前,谓语在中间,宾语在后。
这种结构使得日语的句子结构简洁明了。
B. 动词位于句子的末尾与汉语和英语不同,日语中的动词通常位于句子的末尾。
这意味着在进行日语句子的理解和构造时,需要等待句子的末尾才能确定句子的主要意义。
III. 日语与文化背景的关系A. 尊敬和谦逊的表达方式在日语中,人们有很多尊敬和谦逊的表达方式。
例如,使用敬语来表示对长辈、上级或陌生人的尊敬;而使用谦逊的语气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请求。
这反映了日语文化中对他人的尊重和注重社会等级的特点。
B. 成语和谚语的广泛使用日语中广泛使用成语和谚语,这些成语和谚语一方面丰富了日语表达的形式,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日本文化的特点和智慧。
例如,“石の上にも三年”表示的是坚持不懈的意志,这在日本文化中非常重要。
IV. 日语的词汇特点A. 外来词的使用日语中大量使用了外来词,尤其是自19世纪末日本与西方接触以来,西方的科技、文化和社会制度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外来词的使用丰富了日语的词汇,使其更具现代化。
B. 动词的变形形式日语中动词的变形形式较多,包括时态、否定、命令和推测等。
这些变形形式使得日语的动词用法相对复杂,需要学习者熟练掌握。
V. 结论总的来说,日语作为一门独特的语言,拥有其独特的语言习惯与特点。
简述对日汉语教学的特点概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不断发展壮大,随着中国国际声望的日益提高,全球掀起了学习汉语的高潮,对外汉语教学也成为热门话题,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就是如何做好汉语教学工作。
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就是指母语不是汉语而是其他国家语言的外国学生,这就涉及到各个国家的学生状况,然而每个学生的自身条件、文化背景、教育背景、学习的目的等不同,教学的方法和效率也就不同。
对外汉语教学是有针对性的,对不同的学生应采取相应的不同教学方法,鉴于此,以我国的邻国日本为例,简单阐述对日汉语教学的特点。
中日关系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自古就有很深的文化渊源关系,但从总体上来说,古代中国影响日本,近代后,中国则通过日本的桥梁认识西方并开始现代化的进程。
中日从蒙昧到原始氏族文化的时期基本相同,但中国在五千年前进入父系氏族,而日本在公元前2、3世纪才开始进入父系社会。
在公元5世纪,百济博士王仁将中国的《论语》、《千字文》等著作带入日本时,日本还没有自己的文字,而中国的秦汉文化已经非常灿烂了,汉文化体系已经形成。
此后,日本的统治阶级将汉文化作为社会变革和文化选择的范本,从而完成了奴隶制到封建社会的转变,中国文化被视为雅文化和正统文化。
可以说在古代,中国对日本的影响是巨大的,然而到了近代,中国的发展落后于欧洲,日本积极“脱亚入欧”,自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措施。
这次改革使日本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也使得日本也不再单单吸收中国文化,而是向更先进的欧美国家学习。
日本汉语教学历史日本的汉语教学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汉字传入日本的时候,大约在弥生时代,即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3世纪。
汉字系统传入日本时在王仁将汉字材料带入日本的时候,即大约在公元5世纪初。
此后日本通过汉字开始了解中国文化,而汉字又帮助日本创造了书面文字作品和创造其自己的文字。
日本正式实施汉语教育是在1871年,当时的日本政府和中国清朝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需要中文翻译,于是日本外务省开设“汉语学所”。
后来由于战争,日本的汉语教育经过许多挫折,知道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学习汉语的人数逐年增多,日本开设汉语的课的大学逐年增多,汉语被列为大学外语教学科目,汉语教育走上了正常的发展轨道。
当代对日汉语教学基本现状简介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开始,日本的大学以汉语教育为专业课程的系或学科逐渐多了起来。
现在,日本的500多大学中,95%以上都已经将汉语列为主要外语课程,其中有85所大学还开设了中文专业。
目前,汉语在日本已经成为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外语。
根据日本财团法人国际文化论坛的不完全统计(2003年),日本现有475所高中开设了中文课,占全国高中总数的8.6%。
据不完全统计,日本学习汉语的人数约有100万人,而且由于近年来中日贸易往来频繁,日本企业中学习汉语的人数激增。
要应对这么多人的学习需要,仅靠学校开设培训班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日本的中文私塾教学也非常热,且班级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大,当然也有人坚持自学或一对一教学。
此外,日本还形成了比较正规的汉语测试系统。
主要的汉语测试有5种:1、汉语鉴定考试(中国语鉴定考试)2、汉语交际能力鉴定考试3、中文翻译基础能力鉴定4、商务汉语鉴定考试5、汉语水平考试(HSK)其中,参加“汉语鉴定考试”的人最多。
对日汉语教学特点面对人数众多的日本汉语学习者,在日本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经过长年的摸索和分析,总结出这一教学对象群体的共同特点。
第一是语言要素部分的特点。
此部分将分别从特点最突出的语音和汉字两个部分介绍。
首先是语音,接触过日本学生的老师应该可以感觉出日本学生的汉语发音很容易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他们的难点主要集中在声母的h、f、z、c、s、zh、ch、sh、j、q、x、l,元音的u、ü以及声调上。
1、日本学生会将汉语中的舌根擦音h[x]和唇齿清擦音f[f]发成日语中的双唇擦音[Ф]。
在教学中可以发现,学生单独发h是没有问题,但是在音节中就会出现偏误,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做过多的单独发音练习,应该结合整体认读音节来练习,h与开口呼相拼比较多,而且发开口呼音节时,一般嘴巴张得比较大,[Ф]出现的几率不大。
当h与e相拼时,一定要让学生注意双唇虽然是展开的,但不相合。
当h与以o为韵腹的韵母相拼时,唇形是由大圆到小圆的。
而发f时,要注意上齿要接触下唇。
2、大多数日本学生发舌尖音z、c、s、zh、ch、sh和舌面音j、q、x是发不准的,这样就容易将“杂志”说成“杂技”,把“爪子”说成“饺子”,影响了正常交际。
会出现这类错误主要是因为日语中没有舌尖后音和舌面前音,就用舌叶音去代替这两组音。
同时,又因为日语中的送气音和不送气音是同一个音位的两个变体,因环境不同而形成互补分布,没有辨义的作用,所以学生还会分不清送气音和不送气音。
要解决前一个问题就要让学生先发“i”,然后舌面往上颚一贴就发出了“j”,发“zh”只要舌尖往硬腭一触就即可。
解决第二个问题只要用常用的吹纸法就可以了。
3、边音“l”可能是日本学生最容易发错的音了,既容易受母语影响发成闪音“ら”,又容易和汉语中的鼻音“n”和舌尖后擦音“r”混淆。
就容易把“绿”说成“日”,发“哪”、“来”等字的声母让人感觉发的是“l”又是“n”,还把“日本”发成“立本”。
那么针对边音、闪音混淆的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练习发“le”,让舌头持续、稳定地顶住上齿龈,延长发音。
针对鼻音、边音混淆的问题最常用的就是捏鼻法。
而最后鼻音、舌尖后擦音的问题,我们要让学生知道,发音时舌尖碰到上齿龈就是“l”,不碰就是“r”。
4、元音“u”和“ü”也是日本学生的发音难点,尤其是后者。
发汉语中的u[u]时容易发成日语中的“ぅ”,舌位没有中国人后。
而发ü[y]却因为圆唇度不够,舌位不够考前,反而发的想u的音。
针对圆唇度不够的问题,我们可以利用小镜子,时刻提醒学生要圆唇,针对舌位的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低头发音,强迫咽腔缩小,比较容易发“u”。
5、至于声调问题是因为日本学生受母语中升降格的影响,经常把“春风”说成“纯风”,把“土地”说成“徒弟”。
这个问题可以借助手势法帮忙正音。
然后是汉字方面。
众所周知,日本属于汉字文化圈,让欧美人扎耳挠腮、无从下手的汉字却是日本人可以手到擒来的。
但就如日本学者舆水优先生所说的,当日本人学习汉语时,有个不可忽视的条件——就是“已经认得的汉字”。
它们既是有利条件又是不利条件。
说它们有利是因为日本人对汉字有整体的认知感觉,书写上基本没有大问题。
但是麻烦也随之而来,首先日本汉字是繁体字,其次,他们有自创的简体字,而我们的汉字现在大多数是简体字,日本学生不认识,就算是字形一致的,又有可能与日本汉字有细微的差别,如“图”。
还有比较麻烦的是,字形相同,词义却相去甚远,最典型的就是“手纸”,在汉语中的意思不用赘述,在日语中这个词表示“信纸”。
所以,越是这类看似有利的方面越需要老师下功夫研究其中的差异,然后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第二是文化部分的特点。
中日两国的文化总体上还是相似的,比如尊敬师长,说话方式委婉等等。
但是不可否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跨文化交际问题何时何地都不能掉以轻心。
比如,日本人早上见面互道“早上好”是约定俗成的事情,老师和学生之间也不例外。
此外,他们还会围绕天气情况寒暄一番,但是不会谈论有关对方生活、家庭、工作、年龄等个人隐私的话题。
而中国人见面为了表示亲密,会问一些比较私人的问题。
又如,中国人会觉得大恩不言谢,过度的感谢会显得见外,而日本人会不断重复感谢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这就又会产生分歧。
还有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不要直截了当地否定,这会让学生觉得尴尬和不快,甚至让他失去学汉语的信心。
对于学生的点头,老师也不能就一概认为学生听懂了,这只是他们表示对老师的尊重的方式或者表示他们在听,所以老师必须通过其他的方式来检测学生是否听懂了。
再者,日本人对家族以外的人的身体接触是少之又少的,所以老师也要避免表示亲密的身体接触,这可能会造成学生的反感。
第三是教师部分的特点。
近几年,日本的汉语教育发展和教育市场的扩大是超出预料的,自然汉语教师就出现了短缺现象。
日本大学还是尽力做到做好,每所大学至少配备了1到2名专职的中国籍教师,还有几名“非专任”中国籍教师。
但是有的学校专业教师不足特别是社会上的汉语教学机构和组织,大部分情况都是专业与非专业教师混杂,有的老师是科班出身且有教师资格证明,有的只是会讲日语的华裔,或是中国留学生。
这个现状是需要中日两国政府共同努力来改进的。
第四是教材部分的特点。
目前,日本的汉语教材可以说是内容丰富多彩,汉语教科书的出版量也是连年增加。
教材的内容多半强调浅显易懂和趣味性,特别是近几年,随着IT的发展,光盘已经取代了磁带,MD、MP3等携带方便的听说教材和电脑软件也应运而生。
这些教材基本上用于大学初级汉语和日本语言学校或公民馆等地的普及性教学。
专业课教材选用的几乎是本校或外校知名教授编写的,而在介绍中国文化方面的。
具有一定修养和深度系统性的教材并不多。
在教材方面,我国打入日本的教材并不很多。
其致命的弱点一是语言问题,二是编写人不了解日本人的心理特点,编出来的教材无法让日本人喜欢,三是缺乏教师参考书,四是翻译的日语解释错误较多,五是趣味性不大,内容比较死板。
所以,只有两国的编辑队伍相互合作才能取优补缺,写出适合日本人在本国系统学习汉语的优秀教材。
结语文章简单地选取了几个方面介绍了日本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其实对日汉语教学只是一个例子用来说明对外汉语教学要“因材施教”的思想。
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我国国内的教育在这方面做得并不尽如人意,然而对外汉语教学却重视且必须具有因材施教的思想。
教师分析、研究和掌握各个国家学生,甚至是语言文化的特点是能极好地促进教学的。
所以,国别汉语的课程向我们介绍了多个国家的对外汉语教学情况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的特点,帮助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能更加游刃有余地掌握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