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 格式:doc
- 大小:70.50 KB
- 文档页数:12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语言的基本特征及启示:1.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1)学习一种语言要重视意义。
要掌握音义的联系,遵守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
(2)学习一种语言要掌握语言系统和各分支系统。
(3)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本质上是口头的,文字是第二性的。
2.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1)对外汉语教学必须以言语为对象,从言语入手,只有通过言语才能学会语言。
(2)从言语中接触到的大量语言事实,应当总结归纳成一定的语言规则,让学习者自觉掌握。
3.语言有生成性(1)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汉语的能力,而不只是教会学生掌握各种各样的语言素材。
(2)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要着重引导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语言规则。
4.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1)交际工具是语言的本质功能,这就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为了让学习者掌握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为了掌握语言这一交际工具,语言课就要充分体现工具课、技能课的特点。
5.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1)要学好目的语,必须了解目的语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
(2)培养学生用目的语进行思维的能力,课堂中要尽量用汉语进行教学,要求学习者用汉语来理解和表达,尽可能不借助于母语或媒介语。
6.语言产生于特定的社团并体现该社团的文化对外汉语教学不能脱离汉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与汉语紧密相关的文化因素的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
7.语言是人类独有的,只有人类才具备学习和运用语言的特殊生理基础(1)语言是可以学会的。
(2)成功的第二语言教学必须考虑到学习者的生理和心理因素。
(3)第二语言学习具有普遍性质,人类学习第二语言的规律有很多共同之处。
心理学的发展与第二语言教学1 构造主义:奠基人:冯特(德)典型代表人物:铁欣纳(英)观点:主张通过内省的方法研究心理结构,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并将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激情三种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
2 机能主义:创始人:詹姆士(美)代表人物:杜威等人观点:主张研究意识,但不把意识看成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着重研究意识的作用与功能。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任务和特点一、基本概念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按语言获得的先后顺序划分为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是人们出生后首先学习和习得的语言。
第二语言是在第一语言之后学习和使用的其他语言。
2、母语和外语母语是从亲属关系的角度命名的,是指本民族的语言,也是多数人出生后首先学习和习得的语言。
外语是从国别的角度命名的,是指母语以外的外国语言。
母语和外语不是一分为二的两个概念,如对少数民族而言,汉语既不是母语也不是外语,称为非本族语。
按有无语言环境来划分外语和第二语言。
西方有一种观点:以语言学习环境为标准来区分第二语言和外语,凡是在目的语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一般称为第二语言,不在目的语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叫外语,这种观点强调语言环境对语言学习的重要作用。
目前,常用第二语言代替外语的说法。
3、目的语:target language 被教授的语言二、什么是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
教学内容是汉语,教学对象是外国人。
?对我国少数民族进行的汉语教学?对国外华裔进行的汉语教学学科名称名称1——对外汉语教学–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从中国国内的视角,不能涵盖国外–未能准确反映学科性质名称2——汉语教学–国外汉语教学被称作“华语(文)教学”、“中文教学”、“中国语教学”–在国际场合使用较多,为各国学者和教师所接受。
名称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TCSL)–能涵盖第一语言以外的所有汉语教学–能体现处于上位整体学科的关系–能反映本学科的基本性质–名称太长、不上口名称4——对外汉语教育学–把教学上升到教育的高度来研究,正确体现教学和教育的关系–能更清晰的体现本学科的性质和学科定位三、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与作为第二语言的外语的其他语言的教学属于同一性质。
是一门专门的、应用的、综合的学科。
语言教学包括:第一语言教学、第二语言教学、双语教学第一、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pdf【精选3篇】对外汉语教学概论pdf【精选3篇】一a.一开头就留意把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与对本国人进行的母语教学区分开来,探究其次语言教学路子。
b.在重视把握词汇语法等语言学问的同时,强调四项训练,强调对语言的实践和运用。
B.60’s初—“文革”之前总结建国以来的教学阅历。
1964年,钟著《十五年汉语教学总结》(79年发表)。
特点:提出一系列对外汉语教学原则。
a.“精讲多练、课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性原则。
b.用汉语进行课堂教学的直接性原则。
c.教学内容与同学专业相结合的学以致用原则。
d.“语文并进”,听说读写全面要求、阶段侧重的主要教学原则。
……C.70’s特点:着重解决教学中的详细问题。
a.在论述详细教学问题时,较多受到听说法、结构主义语言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b.把实践性原则定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教材编写中进行句型教学试验。
c.在语言技能训练方面听说和读写作为两类课进行了分开教学。
D.80’s开头,真正从学科建设的高度进行教学理论讨论。
a.进行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宏观讨论。
b.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教学活动绽开了全面的讨论。
c.对教学法原则的讨论进一步深化。
d.提出用不同的方法训练不同的语言技能。
E.90’s以来,理论讨论深化。
渐渐引进了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文化学、跨文化交际学等相邻学科的理论成果。
几个概念的区分1.“其次语言”和“外语”的区分其次语言(03年解释术语)其次语言教学包括(00年术语解释):①中国人学外语;3②少数民族学汉语;(01年选择)③少数民族学外语;④外国人学中文(即对外汉语教学)……2.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不属于对外汉语教学,属于其次语言教学;外国华侨的汉语教学属于对外汉语教学。
由于少数民族同属中华民族,同属中华文化。
外国华侨在国外诞生、成长,受外国文化影响,同中华文化有巨大差异,会造成汉语学习、运用的障碍。
3.“语言教学”和“语言学教学”的区分①目的不同语言教学重点是培育同学的语言技能,不是讲授语言学学问,所以应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培育交际力量,而不是大量讲理论。
1对外汉语教学为什么要以学生为中心?P100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2)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3)学习应是解决问题、创造和发现式的活动4)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从教学过程上看,学生是教学这一认识过程的真正主体,是教学实践和认识活动有目的的承担者;教材(教学内容)是教学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客体对象,是主体实现目的的必要条件和手段;教师则是作为主体实现目的过程中必要的设计者、引导者、解惑答疑者----也即助体----而存在的,本质上讲,教师的作用就是辅助主体(学生)更好地实现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
第二,从教和学的关系系上看,“教”是为“学”服务的,“教”所要达到的目标和结果必然要由“学”体现出来。
“学”是学生自己的独立的主动的活动,教师包办代替不了。
(王策三,1985)第三,从内外因上看,学生是内因,教师和其他条件都是外因,没有内因的能动作用或活动不符合主体的要求,再好的外因也起不了作用。
第四,从教学原则体系上看,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才可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精讲多练等;才可能真正建立起平等的人际关系和民主化的课堂;也才更有利于语言学习规律和习得理论的研究。
2.对比分析法的主要内容,优点及不足优点:对比分析可以为语言教学提供必要的信息,预测教学中可能产生的困难,有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更有效地制订教学大纲,设计课程,编写教材,改进课堂教学不足:1)对比分析不研究学生,抛开学习的主体,不通过分析学生对第二语言的实际使用来分析学习中的难点,而是单纯从两种语言本身进行对比。
因而预测就不一定准确,真正的难点不一定能抓到。
事实上很多预测的错误学生并没有出现2)把语言看成封闭的结构系统,采用用静态的形式分析,不分析语言的功能和意义3)简单地将“不同”等同于“困难”。
语言教学的实际表明,并非不同点即是难点。
有时两种语言的相近之处反而是学生最大的难点,另外学习中的困难也不完全是来自第一语言的干扰。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第一章对外汉语教学学科论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一、学科的名称一个学科的名称应该是该学科的内容和学科本质特点的反映。
目前在国内,教授外国人学汉语的学科一般称为“对外汉语教学”,但也有一些不同的名称和看法。
1、对外汉语教学2、汉语教学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4、对外汉语教育(学)5、对外汉语二、学科的性质对外汉语教学是由“对外”、“汉语”、“教学”三个关键词组成的。
首先,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
其次,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第二语言的教学再次,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最后,对外汉语教学是针对外国人的第二语言教学总之,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种,是针对外国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这就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本质属性,也充分说明了对外汉语教学从学科隶属上应该属于应用语言学。
三、学科的特点(一)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1、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对象。
研究如何针对外国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的规律、原则、方法,包括研究“教什么”、“怎样教”、“用什么技术手段教”、“如何学”等内容,如“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研究”、“汉语习得与认知研究”、“现代技术手段在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中之应用研究”等都是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2、具有完备的学科理论体系基础理论: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文化理论、教育理论等;教学理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教学结构及其各构件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类型和课程设计,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等各教学环节的理论,有关课程的特点和规律,不同语言要素教学的特点和规律,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训练的特点和规律等。
3、具有准确的学科定位: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种,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这已成为对外汉语学界大多数人的共识。
(赵金铭,2001)4、具有成熟的研究队伍和丰硕的研究成果(二)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赵金铭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在业内基本形成共识:作为一门学科,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是语言学(包括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从根本上说,他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教案(一)绪论一、对外汉语教学名称的由来及其发展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英文直译是“the teaching of Chinese to foreigners”。
1978年在北京召开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
——王力实际上这(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学问。
在国外,已经变成一门学问,这需要研究。
——朱德熙如果教外语是一门学科,我们教汉语就是作为一种外语来教,自然也是一门学科。
——王还1983年成立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正式诞生。
1984年教育部部长何东昌:“多年的事实证明,对外汉语教学已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
”这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其学科地位及其命名已得到我国政府的正式确认。
1994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指出:“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根本的区别,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学,教学规律也没有足够的共同点,所以它们不可能属于同一学科。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于1997年末,在广西南宁召开“语言教育问题座谈会”。
二、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回顾(一)开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1.初创阶段(1950年—1961年)特点:(1)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从一开始就注意把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与本国人进行的母语文教学区别开来,摸索一条第二语言教学的路子。
(2)很多著名语言学家如吕叔湘、周祖谟、朱德熙等先生在初创阶段就亲自参加这项工作,使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从一开始就有着雄厚的研究汉语语言学的实力,也从一开始就树立了语言学家积极支持并亲自参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好传统。
(3)二次大战期间协助赵元任先生在美国哈佛大学主持“军队特别训练课程中文部”,用听说法进行汉语教学工作的邓懿先生,和40年代末在英国剑桥大学从事过三年汉语教学的王还先生,都作为组织者和骨干教师参加了初期的教学工作,这又使得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从一开始就有可能借鉴、吸取国外第二语言教学的好经验和新成果。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一、总论1.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任务(1)性质: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第二语言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96年解释;99、02、03年填空)(2)任务:研究——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原理;②教学的全过程;③教学体系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④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
并由此制订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用以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
(3)目的: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99年填空)2.建国以后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概况(1)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①初创阶段(20C 50’s初—60’s初)汉语预备教育:a. 1950年,清华大学成立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是我国第一个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机构)。
周培元、吕叔湘负责业务工作;邓懿、王还等6人授课。
b. 1952年,由于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该班调到北大,更名为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
c. 1960年9月,北京外国语学院成立了非洲留学生办公室。
为什么说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96年问答)②巩固和发展阶段(60’s初—60’s中)a. 1962年,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国留学生部独立,成立了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是我国第一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主要任务的高校)。
b. 1964年,改名为北京语言学院。
c. 1964年暑假,越南政府派来2000名留学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单位扩展到23所。
d. 1965年暑假,北语为新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22所院校举办了对外汉语教师培训班。
e. 1965年下半年,北语创办《外国留学生基础汉语教学通讯》(是我国第一份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
1962年,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开始了汉语教学节目。
f. 1966年,文革,教学停顿。
1971年,北语被撤消。
③恢复阶段(70’s初—70’s后期)a. 1972年6月,北京交通大学首先接受200名坦桑尼亚、赞比亚学生。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知识点汇总,做个参考吧。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第一章对外汉语研究的四个层面①本体论:从事汉语本体研究,其理论基础为语言学。
②认识论:从事汉语习得与认知研究,其理论基础是心理学。
③方法论:从事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其理论基础是教育学。
④工具论:从事现代科技手段应用于教学与学习的研究,其理论基础为计算语言学和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加我,一二九八三六七零四五。
第二章教学大纲的类型及定义(结果式大纲)P28~31::::①第二语言教学法理论根据大纲对教学内容描述的侧重点不同,把教学大纲分为结果式大纲和过程式大纲。
所谓结果式大纲主要是对语言项目和言语技能的归纳,重点是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所应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侧重语言教学的最终结果;所谓过程式大纲主要是对学习的任务和教学的程序的描述,重点在语言学习和语言活动本身,侧重语言教学的过程。
结果式大纲又可以分为组合型(传统的语法大纲)和分解型(意念—功能大纲);过程式大纲又可分为任务型(学习的角度)和程序型(教学的角度)。
②语法大纲是传统的大纲类型;功能-意念大纲(主要内容是功能<即使用语言的目的>和意念<即语言表达的概念意义>项目)是另一个主要的大纲类型;任务大纲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兴起的一种新的大纲类型。
《汉语水平等级标准》研制的具体原则综合性原则,针对性原则,限定性原则,系列性原则,导向性原则。
P34~35《汉语水平语法等级大纲》主要特点①突出语言的使用规则,而不是详细介绍语法理论和语法知识。
②重视对语言结构形式的描写,同时又注重结构形式与意义的结合。
③对语法规则的说明简明、通俗、具体、实用。
④从典型的语言材料出发选取和确定语法项目和语法点。
⑤根据外国人学习和使用汉语的学习需求和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需求,对理论语法的内容和结构作相应的繁简处理,选取和确定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语法项目和语法点。
⑥不要求进行详尽的语言分析,而是要求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言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去指导语言实践活动。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名词解释:文化休克文化休克是指在非本民族文化环境中生活或学习的人,由于文化的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的精神症状。
处于异文化环境中的人一般都要经历这一挫折期和文化震荡症。
只不过文化震荡症在不同人身上表现的形式和程度不完全相同。
对文化差异了解越多,挫折感越小。
中介语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伴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度的动态语言系统。
HSKHSK指中国汉语水平考试,是为测试母语非汉语者(包括外国人、华侨和中国少数民族考生)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
HSK由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水平考试中心设计研制,包括基础汉语水平考试,初、中等汉语水平考试和高等汉语水平考试。
失误和偏误偏误分失误和偏误两种。
失误是指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
偏误是指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
语言习得关键期伦尼伯格于60年代提出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假说。
所谓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就是指在青春期(12岁左右)以前,由于大脑语言功能侧化尚未完成,左脑和右脑都能参与语言习得的这段时期。
交际文化80年代初,张占一等人按文化在交际中的功能提出区分“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
交际文化指跨文化交际中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吕必松提出“语言交际文化”: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标准、是非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等的特殊文化因素。
问答1.学习和习得的区分习得是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地获得一种语言,如儿童获得第一语言。
学习则是指在课堂环境下有专门的教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通过讲解、练习、记忆等活动,有计划、有系统、也是有意识地对语言规则的掌握,如成人在学校学习第二语言。
本族语和非本族语(按民族的界限来区分)本族语就使本民族的语言。
通常可与“母语”通用。
非本族语是指民族以外的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指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学科的性质:首先,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不同于语言学教学。
其次,对外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的教学,不同于第一语言教学。
再次,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最后,对外汉语教学是针对外国人的第二语言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1、以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2、以技能训练为中心,将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3、以基础阶段为重点(基础阶段的学生占大多数)4、以语言对比为基础(母语和目的语、汉语间的对比)5、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6、集中强化教学小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体系分为理论基础、学科理论和教学实践。
理论基础(提供依据和支撑):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是最直接、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语言学、文化学—作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和目的。
教育学、心理学—作用于方法和途径。
学科理论A基础理论:对外汉语语言学、对外汉语习得理论、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学科研究方法。
B:应用理论(四大环节、教学管理、师资培养等)。
教学实践是教学理论服务的对象,也是学科理论产生的土壤。
对外汉语1.初创阶段(1)1950年7月在北京成立了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
(最早)1958年,(2)我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科书》2,巩固阶段(1)1962年成立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
这是我国第一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主要任务的高校。
是对外汉语教学进入巩固阶段的标志。
(2)教材《基础汉语》、1980年《基础汉语课本》、1981年出版的《实用汉语课本》是第一部吸收功能法的教材。
语言的基本特征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1、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1)符号是指代事物的标记。
包括形式与内容。
形式和内容之间没有必然联系(2)语言符号的形式—语音;内容—意义音义结合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3)语言是一个分层装置,通过组合和聚合规则来运转。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教案(讲授课)第一章:对外汉语教学的定义与目的一、教学目标1. 了解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目的。
3. 理解对外汉语教学与母语教学的区别。
二、教学内容1. 对外汉语教学的定义2. 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3. 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案例分析法四、教学步骤1. 引入对外汉语教学的概念2. 讲解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3. 分析对外汉语教学与母语教学的区别4. 讨论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章内容,整理笔记。
2. 查找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案例,分析其教学目的和方法。
第二章: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历程一、教学目标1. 了解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背景。
2. 掌握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历程。
3. 了解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成就。
二、教学内容1. 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背景2. 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历程3.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成就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图片展示法四、教学步骤1. 引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背景2. 讲解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历程3. 展示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成就4. 讨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章内容,整理笔记。
2. 查找有关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资料,加深对发展历程的理解。
第三章: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一、教学目标1. 了解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2. 掌握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理论。
3. 理解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2. 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理论3. 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小组讨论法四、教学步骤1. 引入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2. 讲解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理论3. 分析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4. 讨论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的发展趋势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章内容,整理笔记。
2. 选择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分析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第四章: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与特点一、教学目标1. 了解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笔记赵金铭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名称之由来及发展1、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
实际上也包括对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进行的汉语教学。
2、新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创始于1950年。
1978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召开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根据国外第二语言教学学科提点和规律的研究以及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发展,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学科的看法。
《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简况》提出:“要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来研究,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培养专门的人才。
”此后,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建设工程正式启动。
创刊刊物:《语言教学与研究》(1979),《世界汉语教学》(1987)专业出版社: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5)、华语教学出版社(1986);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1984)。
专家言论:王力:“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朱德熙:“实际上,这是一门学问。
在国外已经变成了一门学问,这需要研究。
”;王还:“如果教外语是一门科学,我们教汉语就是作为一种外语来教,自然也是一门学问。
”1983年又成立了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这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正式诞生。
第二节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地位和学科属性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
学科归属: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对外汉语教学下属于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研究对象: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又是一种外语教学,它与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一样,都归属于应用语言学。
(杨庆华,1995)出于汉语的习惯,我国学者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定名为:“对外汉语教学”(崔永华,1997)19世纪初,语言理论方面的研究和语言应用方面的研究开始分化。
语言教学,是应用语言学中最老的一个分支。
狭义的应用语言学是以语言教学为对象的应用学科。
“两属性,三要素”说:学科以汉语为主,以对外教学为用。
汉语是学科的本体属性,是学科构成的第一要素。
对外教学是学科的应用属性,“对外”是学科构成的第二属性,“教学”是学科构成的第三要素。
(邢福义)第三节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框架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是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理论。
从根本上说,它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
研究对外汉语的目的:在于让学习者掌握汉语的语音与韵律,了解汉语词语用法与搭配习惯,明白造句原理与句子的组装规则以及正确得体的汉语表达方法,从而养成新的语言习惯,培养学习者的汉语交际能力。
陆俭明论及对外汉语研究的建议:“研究工作应仅仅围绕…怎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让外国学生尽快学好汉语‟这么一个问题。
首先需做基础研究,其次需要加强汉外对比研究和外国学生偏误分析研究,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对外汉语教学。
再其次,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编订出各种门类的高质量教材。
最后,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教学法”(陆俭明,1999)综观全局,对外汉语研究的四个层面研究:第一层面——本体论:从事汉语本体研究,其理论基础为语言学。
第二层面——认识论:从事汉语习得与认知研究,其理论基础为心理学。
第三层面——方法论:从事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其理论基础为教育学。
第四层面——工具论:从事现代科技手段应用于教学与学习研究,其理论基础为计算语言学和现代教育技术。
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各领域之间应该是相通的。
第四节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范围与内容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除了服务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本身研究之外,主要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过程及习得过程。
对外汉语教学不同于对作为母语的汉语教学。
研究“教什么”的问题主要包括:教谁、教什么、教多少、何时教、如何教。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严格来说并非重新习得一种语言,而是培养新的语言习惯,扩大言语行为手段,在已掌握一套语言规则之外再学习一种可以替代的规则。
教师不是教他们习得语言,而是教授某种新的语言表现形式,培养新的语言习惯。
从研究“教”的角度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是一项在一定教学原则指导下,解决提高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首先是传授语言知识、训练语言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对所持教学理论的实践过程,还是教师提高授课水平过程。
“教”包括四个方面:大纲制定、课程研究、教法研究、测试与评估。
关于“如何学”:这个方面涉及汉语与外语的对比分析、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偏误分析、外国人学习汉语的中介语系统研究,特别是从第二语言习得角度考虑。
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学习者(包括其语言)的研究。
其次,要探讨学习者普遍性的认知规律与习得方式。
再次,从学习者的外部因素(社会因素)、内部因素(心理因素)以及学习者额度个体差异(生理、情感、动机、认知特点和学习策略)三个侧面对学习者进行研究。
研究的出发点是,教师的“教”必须以学生的“学”为前提与依据。
现代科技手段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的应用:一是以规则或统计数据形式揭示汉语的规律,支撑对外汉语研究;二是为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提供语料库和软件工具;三是开发计算机辅助对外汉语教学的素材库、课件及其他软件。
第二章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设计和大纲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设计课程设计:是在教育目的和具体教学目的的指导下,从学习者的提点和需要出发,根据专业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最优化地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形成合理的、相互配合的课程体系。
(刘珣)教学计划: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所制定的全面指导某专业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
教学计划是以课程设计为核心的总体涉及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课程设置及其主要教学方式和学时分配。
“语言培训”的一些内容和程序:1、需求分析,包括社会需求、工作需求和学习者个人需求。
2、受训者的自然特性和职业特点分析。
3、确定培养目标和培训目标4、进行大纲设计、对教学内容、教学材料以及内容的评估办法进行选择。
5、选择教学途径。
6、确定教育策略,包括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7、测试教学和课程的有效性。
8、反馈教学效果并及时调整培训方案。
(包戴尔,1970)总体设计:在全面分析语言教学的各种内外因素、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教学措施的基础上制定出最佳教学方案,对教学类型、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途径、教学原则以及教师的分工和教师的要求作出明确的规定,以便指导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成绩测试,使各个教学环节成为一个相互衔接的、统一的整体,使全体教学人员根据不同的分工在教学上进行协调行动。
一般的课程设计理论认为,对语言进行具体设计时包括:1、调查和需求分析阶段2、确定教学设计和大纲制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3、将教学目标转化为教学计划,确定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即制定语言教学大纲。
4、准备教学材料,编写教材。
(杜宾和奥斯坦恩,1985)进行总体设计时,一般按照下列方法进行:1、要分析该教育项目的教学性质,根据该教育项目所体现出的教学主要特点明确教学类型。
如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一般进修教育和速成强化教学、转向语言技能培训和与语言有关的职业培训等。
2、要从自然特征和学习目的两个方面分析教学对象的特点,以决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并确定和选择该设计所适合的学习者。
3、要从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方面确定教学目标,明确学习者最终所要达到的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范围、技能和能力的等级水平。
4、要从语言要素、语用规则、相应的文化知识、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等方面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为制定各项教学内容的大纲提供依据。
5、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对语言教学规律的认识确定教学原则,选择各种教学处理方式。
6、规定实现教学目标、落实教学内容的具体途径。
包括教学时间、课时计划、教学阶段划分和设计课程。
7、明确教师分工和对教师的要求。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刚要形式制定的、对具体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进行规范的指导性文件,分说明、本文和附录三部分。
(刘旬,2000)大纲制定:就是要对语言教学内容和方法等作出选择,其主要任务就是确定教学内容,并为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细化处理。
大纲制定除了要对语言内容、语言要素进行描写,还要涉及语言教学的其他内容,并且要反映语言教学的理念、形式和方法。
一个完整的教学大纲应该包括:“语言的使用情景、语言使用时涉及的话题、学习者将要运用的语言功能、学习者能够处里的意念、学习者将要使用的语言形式、学习者将要参加的语言活动以及学习者运用语言的熟练程度”(范爱克,1975)第二语言教学法理论根据大纲对教学内容描述的侧重点不同,把教学大纲分为结果式大纲和过程式大纲。
结果式大纲:主要是对语言项目和言语技能的归纳,重点是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所应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侧重语言教学的最终结果。
主要分组合型和分解型两种。
组合型大纲:是把语言内容由易到难分成不同的组成部分,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语言内容体系。
传统语言大纲就是这个类型。
分解型大纲:是从语言的运用角度向学习者提供教学内容,这些内容由难度不同的语言要素组成,语言形式被分解在不同的教学材料中,不按语法系统排列内容。
意念——功能大纲就属于这个类型。
过程式大纲:对学习的任务和教学的程序的描述,重点在语言学习和语言活动本身,侧重语言教学的过程。
分任务型和程序型,两者都以学习任务、学习活动为主要内容,但前者侧重从学习的角度为大纲选择人物活动,后者侧重从教学角度为大纲选择任务活动。
语言大纲是传统的大纲类型,其一个重要特点是以语言结构为基础,按语法项目的难易程度编排教学内容。
(赵本p30)功能——意念大纲:它是把学习者运用语言的需要作为出发点,是以交际为基础的大纲模式,大纲的内容主要是功能和意念项目。
所谓功能,是使用语言的目的,即用语言做事,完成一定交际行为。
(刘本p275)意念,是指语言表达的概念意义。
功能意念概念最早由威尔金森(1976)最早提出。
(赵本P30)任务大纲:20世纪80年代以后兴起的一种新型大纲类型。
所谓任务,即教师在课堂布置的让学习者用目的语完成的语言活动,这些活动不是以语言结构为中心的活动,而是根据学生将来使用语言的需要而涉及的交际活动。
(赵本P31)第二节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等级大纲《汉语水平等级标准》是对学习者学习和使用汉语所要达到的水平和能力的界定和描述,是科学划分出来的教学等级和每一等级应该达到的教学标准与水平。
其本质特征是,规定统一的教学要求、统一的教学等级和统一的教学水平。
(赵本P33、34)《汉语水平等级标准》研制的具体原则如下:1、综合性原则2、针对性原则3、限定性原则4、系列性原则5、导向性原则《汉语水平语法等级大纲》(简称《语法大纲》):是对汉语语法项目和语法点进行选择和排列,并为这些语法项目和语法点划分等级,形成系列的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