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复习资料
- 格式:docx
- 大小:251.48 KB
- 文档页数:11
填空题
1、绘画透视就是线的透视,又称焦点透视和中心投影透视。
中国画的透视一般称散点透视,
其特点是高视高、远视距、多视点。
2、透视图的直线有两种状态,即原线和变线,凡与画面不平行的直线为变线。
3、水面反影透视的作图须遵守三个原则,即垂直、等距、反方向。
4、俯视和仰视统称为倾斜透视。
5、在任何透视中,中视线一定与画面成垂直关系,中视线与地面平行时,视向为平视。
6、阴影透视是阴部和影子的合称。
阴影透视的三要素是垂直立杆、光灭点
和影灭点。
1、狭义上的透视称焦点透视或中心投影透视。
一般称中国画的透视为散点透视。
2、透视学是运用立体几何学和光学原理,在画面中产生近大远小的空间感觉的一门学问。
3、视锥中与画面垂直的视线称中视线,所有与这条线平行的变线集中消失在心点上。
4、消失点就是变线聚集的点。
消失点一般有主点、距点、余点、升点、降点 5种。
5、倾斜视是俯视和仰视的统称,三点透视的消失点分别设定在 T形的轨迹上。
6、反影分水面反影和镜面反影。
在日光阴影中,光线是相互平行的,而在灯光阴
影光线则是成辐射状的。
1。
透视学概念2014.12 ●透视的实质是投影,是经过视点的中心投影。
在平面的画纸上把物体在空间中的近大远小的现象用几何作图方法准确地表现出来,称为透视图。
●透视学原理的发现,最早是在古希腊时期,公元前五世纪就有了关于透视画法的记载,即在透明平面上用线依样描绘景物。
●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中,提出第一幅依照透视学原理绘制的透视画是公元前五世纪,雅典画家阿格沙克斯为悲剧大师爱采路斯作的布景画。
●透视学真正作为一门学科,是从十五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约相当于我国元代至清初)开始的,当时的绘画、雕塑、舞台戏剧等艺术在人文主义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双重影响下蓬勃发展,绘画理论也逐渐形成。
●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杰出的建筑家、雕塑家兼工艺师布鲁涅列斯奇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透视原理,并教授中心透视法给画家马萨乔,在绘画中加以运用。
●著名建筑师兼画家阿尔贝蒂,在1435年《绘画论》中专门论述了透视学。
●画家弗朗西斯卡,在1485年所著的《绘画透视学》,把透视学发展到了相当完善的地步。
阿尔贝蒂与弗朗西斯卡的理论,象征着这一时期绘画最突出的成就——掌握了空间表达的规律。
●达·芬奇在他的《绘画论》中阐述了绘画中的空气透视和形体透视的规律。
●18世纪英国数学家B.泰勒在1915年出版的《论线透视》一书中简要阐明了一点透视、二点透视和三点透视的原理及图例,对欧洲及今天的透视学影响深远。
●散点透视叫“多视点”,即把众多视点所见的场景放置在一幅画中,打破时空关系,体现“可游”、“可行”、“可居”的境界。
中国画由于视点位置变化而产生三种常用透视构图法,即“平远法”、“高远法”、“深远法”。
●在中国画中有特殊的名称,纵向升降展开的称高远法;横向高低展开的称深远法;远近距离展开的画法,称平远法。
●研究透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三个要素是视点、物体、画面。
●视点到画面心点的垂直距离为视距。
其距离越远,视域的范围越大。
1、15世纪,意大利画家皮耶罗.德拉.弗兰西斯卡继续发扬马萨乔的显示主义传统,他与1485年写的《绘画透视学》一书为系统地研究透视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2、散点透视是我国传统绘画中应用透视理论的一种提法3、透视就是透过透明平面来观察景物,从而研究它们的形状的意思。
4、物体、画面、眼睛是构成透视图形的三个要素。
5、画者眼睛做在的位置叫做视点。
6、作画时假设竖在物体前面的透明平面,是构成透视图行比备的条件,叫做画面。
7、以灭点为圆心,以灭点到视点的距离为半径所作的圆与视平线的交点,叫做测点M 。
8、中心视线与画面垂直的交点,叫做视心。
9、不平行与画面的直线无限远的投影点,叫做灭点。
在地平线以上的叫天点,在地平线以下的叫地点。
10、固定视点做能见到的空间范围,叫做视域,绘画上通常采用60度以内对此作画。
11、变线,凡是与画面不平行的直线均称变线,此种线段必定消失。
12、原线,凡是与画面平行的直线均称原线。
此种线段在视圈内永不消失。
13、灭线,又称消失线,画面种景物变线与消失点连接的线段称灭线。
14、物体的透视特征:等高的物体近大远小;等宽的距离近宽远窄。
构成透视图中的物体在一定的视距内,越远越模糊,越近越清楚。
15、、同远近的景物,距离视平线远时所见面积宽,反之所见面积窄,等高缩窄为一条直线。
16、、视向总体上可分为平视、仰视和俯视三种。
17、、凡在空间相互平行但不平行于画面的水平线段,看起来都愈远愈相互靠拢(呈射线状),到无穷远时消失在视平线的一点。
18、从透视原理来讲,一幅画只能有一个视向。
作透视图和作画之前都必须首先固定视点的位置和确定注视的方向,因为这是作画和作透视图的先决条件。
19、成角透视又叫余角透视,是由于物体与画面构成角度,所以形成了一条向左边消失的线,另一条向右边消失的线,还有第三种垂直向下和画面平行,没有形成消失点。
我们习惯把成角透视形成的两个消失点叫VP1和VP2 。
21、景物处在眼睛高度上方或下方表现在画面上就是视平线的上方或下方。
绘画透视学复习资料透视是研究物体在平面投影中与视线的关系,或者说观察者如何从固定的位置来观察立体的物象,并按照一定的规律将它们画在平面上。
在西方,透视学最早的表现形式可以追溯到古希腊阿基米德所著的《论平面图形的平衡》,而真正将透视学系统化的是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数学家布鲁内莱斯基,他总结了前人在这方面的经验,并将这种研究加以发展,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平行透视:当立方体正对着画面时,只有一个灭点,叫作平行透视。
成角透视:当立方体与画面成一定角度时,在画面上有两个灭点,叫作成角透视。
倾斜透视:当立方体与画面成倾斜角度时,在画面上有三个灭点,叫作倾斜透视。
圆面透视:当画面上的物象为圆体时,所产生的透视叫圆面透视。
空气透视:当物象距离观察者远时,物象的轮廓逐渐变虚,明暗对比逐渐减弱,这就是空气透视。
物体在视平线以上时,物体的轮廓与视线平行,在视平线以下时,物体的轮廓与视线成倾斜。
物体在视平线以上时,离视平线越远,物体的轮廓越小;离视平线越近,物体的轮廓越大。
物体在视平线以上时,物体的明暗对比越强;在视平线以下时,物体的明暗对比越弱。
物体在视平线以上时,物体的轮廓与视线成角;在视平线以下时,物体的轮廓与视线仍成角。
物体在视平线以上时,离视平线越远,物体的轮廓越小;离视平线越近,物体的轮廓越大。
物体在视平线以上时,物体的明暗对比越强;在视平线以下时,物体的明暗对比越弱。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
它涉及从胎儿发育到老年认知过程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
以下是一份心理学复习资料,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
心理学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它探讨人类感知、认知、情感、动机、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现象和规律。
心理学的分支:心理学包括许多不同的分支,如临床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等。
每个分支都不同的心理现象和问题。
心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心理学与许多学科都有交叉,如医学、教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等。
《多彩的物质世界》中考热点透视(一)本章知识是初中力学部分的第一章,以探索无限的宇宙开始,直至奥妙的微观粒子世界的研究。
立足点是物质的多彩性、丰富性,旨在让大家明白物质的宇宙性、微观粒子的物质性。
而质量是用具体的数量来量度物质的多少,它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和起点。
正因为如此,中考对这两节内容考查较多,现对这部分内容常出现的考点逐一作出分析,以期使大家对本期内容的中考热点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 热点透析1. 对宇宙、微粒的认识本考点在对物质结构的考查上以探究题为主,探究的知识点有:(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组成;(2)描述分子、原子的模型,以及类比法、转换法的应用是中考命题的新走向;(3)设计图表,根据物体尺度的大小,将物体按一定顺序排列具有开放性,这是该考点的新趋势。
但因该部分内容毕竟是属于了解性的内容,故中考出现的几率较小,分值也不大。
2. 对质量的理解新课标对质量的概念并没有做过深要求,但探究物体的形状、状态以及地理位置的变化对质量大小的影响,都是中考科学探究和开放性试题常涉及到的知识点,体现了物理学过程研究的重要方法;另外熟识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质量,对生活中常用、常见物品质量的估计也是一个热点。
如2005年湖北宜昌(课改区)中考试题第2小题,要求大家选择质量接近2kg的物体,考查大家的估测能力。
3. 天平的使用天平是初中物理中一个最重要最基本的测量工具之一,它的精密性很高,操作要求很严格,但我们也很容易出错,每年各地中考都会通过对天平使用的考查来检验大家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实验水平的高低。
涉及天平使用的考点有很多,比如:①天平调节、②物码放置、③砝码夹取、④载物调平、⑤游码读数等。
常见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另外较新颖的题型有纠错题和迁移题。
例如考题预测中的例2,题型新颖,针对性强。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会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对大家的操作能力、操作过程和方法及相互协作精神的要求明显提继续童鞋整理交流qq 376833715 微博地址求互粉高。
透视与阴影复习资料1、视角大,景物看着就大;视角小,景物看着小。
2、透视三要素包括:物体、视点、画面。
3、平行斜仰视透视和平行斜俯视透视都属于两点透视。
4、视距是视点到景物的垂直距离,即画者距景物的远近。
5、根据人体工程学可知,当人以一只眼睛凝视前面景物时,其视野范围是有限的。
6、视高的选择即视平线位置的选择。
7、点的透视规律,点的透视仍然是点,就是该点的视线与画面的交点;如果点位于画面上,点的透视就是其本身;点与该点的水平投影的透视同在一条铅垂线上。
8、量点法是透视作图的基本方法之一。
9、根据光源性质的不同,阴影可分为日光阴影和灯光阴影。
10、一般偏角的选择,物体为正方体时,为避免透视图显得呆板,偏角不宜选择45°。
11、所谓阴影实际上就是物体上各条阴线在承影面上产生的影子的围合。
12、视向为俯视时,俯角大于0°小于90°时,主点在视平线上,心点在主点下方。
13、透视投影正是归纳了人的单眼观看事物时在视网膜上成像的过程。
14、正俯视透视和正仰视透视都属于一点透视。
15、直线上所有的点的透视都在这条直线的透视上。
16、视线法又称建筑师法,是透视作图的基本方法之一。
所谓视线法,就是利用物体上的主要点(棱线的转折点)与视点的连线(视线)在画面上的交点,来确定物体的透视位置的方法。
17、透视一词的含义,就是透过透明的平面来观察物体,从而研究它们的形状在观察中发生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18、平行透视是指平视时,当物体正面平行于画面,物体长度、高度方向也平行于画面,其透视仍然保持平行;宽度方向与画面垂直,故宽度棱线的透视愈远愈靠拢,最后消失于一点。
此种透视因为只要一个消失点,故又称为一点透视。
19、成角透视是指平视时,当物体正面倾斜于画面,只有高度方向与画面平行时,其长度、宽度方向都与画面倾斜,则长度、宽度方向的棱线的透视愈远愈靠拢,最后消失于各自的消失点,由于有两个消失点,又称为两点透视。
画法⼏何与阴影透视(下)复习提要(2011.06)(1)画法⼏何与阴影透视(下)复习提要⼀、基本概念(64%,其中:名词解释21%、填空15%、问答28%)第⼀部分:建筑形体的表达与表现1、基本视图以正六⾯体的六个⾯为基本投影⾯,⽤正投影的⽅式将物体向基本投影⾯投影所得的视图。
2、镜像投影(Mirror Projection)镜像投影是物体在镜⾯中反射图像的正投影。
它与直接投影不同,能在不改变物体⽅位和投射⽅⾯的情况下,表达物体背对着观察者那⼀⾯的形状。
3、向视图⽤正投影的⽅式,将物体按指定的投射线⽅向进⾏投影所得到的视图。
它是⼀种可⾃由配置的视图。
4、局部视图⽤正投影的⽅式,将物体的某⼀部分向基本投影⾯进⾏投影所得到的视图。
它是不完整的基本视图。
5、剖视图假想⽤剖切⾯剖开物体,移去观察者和剖切⾯之间的部分,将剩余部分向投影⾯投射(且在与剖切⾯接触的区域内画上剖⾯线)所得的图形。
6、断⾯图假想⽤剖切⾯将物体某处切断,仅画出该剖切⾯与物体接触部分的正投影,且在区域内画上剖⾯线⽽得到的图形。
7、建筑施⼯图的内容总平⾯图、建筑平⾯图、建筑⽴⾯图、建筑剖⾯图、建筑详图8、总平⾯图:⽤较⼩的⽐例绘制的建筑场地总体情况的平⾯图。
总平⾯图作⽤:反映新建筑的位置、朝向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
总平⾯图所包含的内容:图上包含某建筑⽚区的地形、地物、道路管⽹、已有房屋和拟建房屋的轮廓、绿化区域等;此外,还有风向频率玫瑰图。
9、建筑平⾯图:表达某建筑形体的⽅位、给定平⾯的形状、尺⼨等最基本的情况的图样。
建筑平⾯图所包含的内容:轴线及编号、断⾯轮廓(粗)、剖后可见轮廓(细)、门线(中粗)、完整尺⼨、标⾼、剖切位置标记、⽅位、详图索引等;建筑平⾯图绘制步骤:画轴线⽹;画墙⾝和门窗;图线归类-加粗加深轮廓线;标注内外尺⼨、标⾼、剖切符号、指北针;冠写图名和⽐例。
10、建筑⽴⾯图:⽤正投影的⽅式将建筑物向与其⽴⾯平⾏的投影⾯投影所得到的图形。
透视重点透视学:研究物象投影成型的原理和法则的学科,研究在平面上立体造型的规律。
一透视学发展1、线透视在西方研究发端于希腊,在罗马艺术中所预示2、师法自然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的行动纲领,透视学与解剖学成为该时代艺术的两大支柱。
初期:(1)建筑家布鲁内来斯基在透视学和数学领域作出了重要建树。
(2)马萨乔从科学理论的角度探论人体结构,空间透视等问题,研究透视原理,代表作壁画《圣三位一体》(3)画家、建筑家列昂·巴替斯塔·阿尔贝蒂在1435年写的《绘画论》中专门阐述了透视学。
(4)画家皮耶罗·德拉·弗兰西斯卡在1485年写的《绘画透视学》,把透视的技术方法作了数学上的详细阐释,从而为透视学奠定了严格的科学基础掌握了空间表达的规律中后期:(1)列奥纳多、达·芬奇写了《绘画论》,把解剖、透视、明暗、构图等零碎知识整理成系统的理论阐述了绘画中形体透视和空气透视和隐没透视的规律。
(2)丢勒把几何学运用到造型艺术中去,使透视学获得了理论上的发展。
他的透视作图法被称为丢勒法。
(3)沙葛在1636年的《透视学》给出了几何形体透视投影的正确法则以及几何形体各部分尺寸的正确计算(4)法国——盖斯帕尔·蒙若在1795年写了把正投影当作独立的科学学科来阐述的《画法几何学》,由于它的科学原理的完整性,对发展造型艺术的几何原理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3、在中国《墨经》记载了中国人对小孔成像现象的观察(1)南北朝,宋·宗炳在著《画山水序》中阐述了近大远小的基本规律,概括论述了山水画的表现方法和透视原理的运用(2)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之川》中提出‘高远、深远、平远’的郭氏三远法,山水画于视点位置变化所产生的三种透视变化构图特点,空间观念观察方法,构图方式的不同,形成散点透视构图法二、透视图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术语1、基本规律(1)近大远小:景物的深度变化是其关键。
填空题
1、绘画透视就是线的透视,又称焦点透视和中心投影透视。
中国画的透视一般称散点透视,
其特点是高视高、远视距、多视点。
2、透视图的直线有两种状态,即原线和变线,凡与画面不平行的直线为变线。
3、水面反影透视的作图须遵守三个原则,即垂直、等距、反方向。
4、俯视和仰视统称为倾斜透视。
5、在任何透视中,中视线一定与画面成垂直关系,中视线与地面平行时,视向为平视。
6、阴影透视是阴部和影子的合称。
阴影透视的三要素是垂直立杆、光灭点
和影灭点。
1、狭义上的透视称焦点透视或中心投影透视。
一般称中国画的透视为散点透视。
2、透视学是运用立体几何学和光学原理,在画面中产生近大远小的空间感觉的一门学问。
3、视锥中与画面垂直的视线称中视线,所有与这条线平行的变线集中消失在心点上。
4、消失点就是变线聚集的点。
消失点一般有主点、距点、余点、升点、降点 5种。
5、倾斜视是俯视和仰视的统称,三点透视的消失点分别设定在 T形的轨迹上。
6、反影分水面反影和镜面反影。
在日光阴影中,光线是相互平行的,而在灯光阴
影光线则是成辐射状的。
改错题
用辅助方法画出庑殿顶斜坡
11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