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结晶现象》教案-最新
- 格式:doc
- 大小:91.00 KB
- 文档页数:2
初中化学科粤版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4课《结晶现象》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化学科粤版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4课《结晶现象》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重结晶法提纯混有泥沙的粗盐。
2、了解如何除去粗盐中的可溶性杂质。
3、通过实验,学生进一步巩固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重结晶法除去粗盐中的难容性杂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
2、通过粗盐提纯让学生掌握物质提纯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参与粗盐提纯过程,学生体验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2、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小组合作的乐趣,树立团队合作意识。
3、感受化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
2学情分析
学生对混合物的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对混合物的分离比较陌生,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基本使学生掌握混合物分离的基本方法,为后面学习混合物分离打下坚实的基础。
3重点难点
1、物质提纯的方法。
2、过滤、蒸发基本操作要点。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粗盐的提纯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分离混合物过滤:一贴、二低、三靠结晶 降温结晶蒸发结晶 适用范围:含有杂质的可溶性固体混合物且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 步骤:溶解、过滤、冷却、结晶、再过滤、干燥晶体适用范围:不含杂质的可溶性固体混合物且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步骤:溶解、过滤、蒸发形成晶体的过程7.4 结晶现象A.要点点击(学习目标,一目了然)B.思维启动(探究引导、预习课程) 一、相关知识回顾1、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硫酸锂、氢氧化钙。
二、新知必备1、形成晶体的过程叫做___________。
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态溶质,一般用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得到晶体;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相当大的固态溶质,一般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得到晶体。
2、粗盐提纯的基本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这几步操作后除去的是__________的杂质。
3、粗盐提纯的前几步操作中都用到的一种玻璃仪器是___________,在三步操作中该仪器的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液体________________。
4、过滤操作的要点可概括为:一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蒸发:用到的仪器有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________、________等。
分离混合物 过滤:一贴、二低、三靠结晶 降温结晶蒸发结晶 适用范围:含有杂质的可溶性固体混合物且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步骤:溶解、过滤、冷却、结晶、再过滤、干燥晶体适用范围:不含杂质的可溶性固体混合物且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步骤:溶解、过滤、蒸发形成晶体的过程7.4 结晶现象A.要点点击(学习目标,一目了然)B.思维启动(探究引导、预习课程) 一、相关知识回顾1、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硫酸锂、氢氧化钙。
二、新知必备1、形成晶体的过程叫做___________。
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态溶质,一般用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得到晶体;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相当大的固态溶质,一般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得到晶体。
2、粗盐提纯的基本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这几步操作后除去的是__________的杂质。
3、粗盐提纯的前几步操作中都用到的一种玻璃仪器是___________,在三步操作中该仪器的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液体________________。
4、过滤操作的要点可概括为:一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蒸发:用到的仪器有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________、________等。
结晶现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晶体和结晶现象(理解);2、了解从饱和溶液中得到晶体的方法(理解);3、初步学习用结晶,过滤的方法分离混合物(应用)。
认识用结晶和过滤的方法分离混合物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晶体,制作晶体等活动,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通过分离混合物,感受化学知识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用过滤和结晶分离混合物的一般原理。
三、教学难点:利用结晶方法,分离几种可溶固体物质的混合物的原理。
四、教学过程:1、晶体你知道下列图片中展示的漂亮物质是什么吗?它们都是晶体。
晶体可以由饱和溶液形成。
2、晶体的形成把固态溶质的水溶液加热蒸发(或慢慢挥发),溶液达到饱和以后,如果继续蒸发,过剩的溶质就能成为有一定几何形状的固体而析出,这一过程称为结晶。
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叫做晶体。
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固态溶质,一般就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晶体。
例如,从海水提取食盐,就是把海水引到盐滩上,利用日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得到食盐。
又如,在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的实验中,我们可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硫酸锌晶体。
冷却饱和硝酸钾溶液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相当大的固态溶质,一般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使溶质结晶析出。
利用这一方法,还可以分离几种可溶固态物质的混合物。
结晶的方法在工业上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制糖工业中,将蔗汁或甜菜汁经除去杂质、过滤、蒸浓、结晶而制得粗糖。
粗糖再经溶解、脱色、结晶等操作而得到精制糖。
3、结晶(1)定义:溶质以一定几何形状的晶体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叫做结晶。
(2)原理: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根据它们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结晶的方法加以分离。
(讲述)常用的结晶方法主要有两种,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态溶质,一般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晶体;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态溶质,一般可以用冷却的热饱和溶液的方法,使溶质结晶析出。
7.4过滤和结晶教学目的知识:了解用过滤和结晶的方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
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严谨求实的学习方法和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用过滤和结晶的方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讨论法。
教学用具仪器:烧杯、漏斗、玻璃棒、试管、试管夹、铁架台、铁环、滤纸、酒精灯、药匙。
药品:硝酸钾、氯化钠、明矾、胆矾。
其它:投影仪、火柴、粗盐、溶解度曲线图。
教学过程附1:课堂练习一1.粗盐提纯的主要步骤有__、__、__,使用的主要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将浑浊液过滤,留在滤纸上的是__。
3.欲从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充分反应)的剩余固体物质中提取氯化钾并得氯化钾晶体,实验步骤有①加热蒸发,②过滤,③溶解,上述操作正确顺序是__。
附2:课堂练习二4.把食盐水放在敞口容器中,让水分慢慢蒸发,溶液先达到__,继续蒸发就会有__析出。
对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体物质,一般就用__的方法得到固体。
5.多数物质热的饱和溶液降温后,就会有__析出,对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大的固体物质,要得到晶体一般就采用____的方法。
6.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____溶液。
附3:课堂练习答案1.溶解过滤蒸发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药匙量筒天平砝码蒸发皿酒精灯2.碳酸钙3.3 2 14.饱和晶体蒸发溶剂 5.晶体冷却热饱和溶液 6.饱和附4:随堂检测1.某温度时,从饱和溶液中得到晶体一般有两种方法。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固体,一般采用____的方法。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固体,一般采用____的方法。
2.采用__方法可以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和液体分开。
3.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将一瓶氯化钠饱和溶液蒸发部分溶剂,有氯化钠晶体从溶液中析出,则[ ]A.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B.溶液仍是饱和溶液C.溶质的溶解度减小D.溶液中溶剂质量不变4.能用结晶方法分离的一组混合物是[ ]A.氯化钾和二氧化锰B.食盐和硝酸钾C.氯化钠和氯化钾D.铜粉和铁粉。
7.4结晶现象本节内容是初中溶液知识体系的继续和完善。
教材开始以展示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再通过实验与溶解现象相反过程的另一种现象——结晶现象学习结晶的原理和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两种分离混合物的方法——结晶法和过滤法。
本课程利用之前学习的天然水的净化中,过滤的方法来具体操作,结合有关溶液的知识,向学生介绍分离混合物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及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晶体和结晶现象。
(2)了解结晶方法的原理和过滤操作要点。
(3)学习使用结晶、过滤的方法分离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常见晶体结晶形成等活动,提高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离混合物、制造晶体等活动和过滤操作要点等的学习,培养严谨某某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结晶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和操作。
【教学难点】可溶性杂质除去方案的设计;课堂时间的调控。
【教学准备】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实验用品:烧杯、玻璃棒、药匙、量筒(10mL)、胶头滴管、蒸发皿、坩埚钳、酒精灯、漏斗、铁架台(带铁圈)、托盘天平、滤纸、火柴、明矾、粗盐。
一、导入新课国庆节,我去做客,我妈妈冲了一杯很甜的糖水,开始我没喝完,等过了一段时间,发现杯底有白糖析出。
我问妈妈是否当时没搅拌?妈妈说当时糖已经全部溶解,你能帮我分析白糖析出的原因吗?这节课我们学习有关晶体和结晶的知识。
二、推进新课活动1 知道晶体可由饱和溶液形成[复习提问]1.什么叫做饱和溶液?2.温度对固体物质溶解度影响的三种情况?3.将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掉部分水和将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冷却分别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都会有硝酸钾固体析出。
前者因为溶剂量减少,后者因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
)[过渡]蒸发溶剂和冷却饱和溶液都可以从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得到硝酸钾固体这个过程化学上称为结晶现象,得到的硝酸钾固体我们称为硝酸钾晶体。
7.4 结晶现象-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1. 学习目标•掌握化学反应中结晶现象的定义与特征;•理解结晶现象的实际应用;•能够利用前面学习的知识,正确描述结晶现象。
2. 学习重点•结晶现象的定义与特征;•结晶现象的实际应用。
3. 学习难点•如何在实际应用中正确地利用结晶现象。
4. 学习内容4.1 结晶现象的定义与特征在化学反应中,由于产物或副产物的溶解度下降,溶液中的某些离子或分子就会逐渐聚集起来,形成结晶体的过程就是结晶现象。
结晶现象是化学反应的常见现象之一,具有一定的特征,如下:•结晶过程是一个逆过程,即从稳定的、无序的状态变为有序的状态;•结晶过程遵循热力学规律,即当溶解度变化时,结晶过程会发生;•结晶过程中,离子或分子间会发生有序排列,形成规则的晶格结构。
4.2 结晶现象的实际应用结晶现象不仅在化学领域内有常见应用,还广泛地应用于生活、工业、科技等领域。
下面列举一些实际应用:•制糖工业中,将蔗糖加入到水中,边加热边搅拌,使其充分溶解。
当水分蒸发时,蔗糖溶液浓度增加,最终形成结晶状态的蔗糖结晶体,即为结晶糖;•制盐工业中,可以通过晒盐的方式制取海盐,即将海水放入大型蓄水池中,让其自然蒸发,水分逐渐减少,最后形成结晶体的盐矿;•制药工业中,有些药品可以通过结晶方式进行分离和纯化,比如山梨醇、肌醇等;•硅片的生产,就是通过结晶方式将硅熔体冷却结晶得到的;•制备新材料,比如说某些人工晶体材料就是通过结晶的方式得到的。
4.3 结晶现象的描述结晶现象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进行描述,如若要描述单斜硫酸铜的结晶过程,化学方程式可以写为:CuSO4·5H2O + 光→ CuSO4 · H2O + 4H2O(蓝色针状晶体)其中,“光”表示阳光,CuSO4·5H2O+光表示将硫酸铜溶解在水中后,放置在阳光下,使其逐渐脱水结晶,CuSO4 · H2O + 4H2O(蓝色针状晶体)就是指单斜硫酸铜的蓝色针状晶体。
7.4 结晶现象教学目标1.认识晶体及其形成过程。
2.了解结晶现象。
3.体验较大晶体的制作过程与方法。
4.初步学习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晶体与结晶、混合物的分离。
教学难点结晶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和操作。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对于50 ℃的硝酸钾饱和溶液50 mL,下列操作后的溶液是否饱和?①取出10 mL后②加热至80 ℃③冷却至10 ℃④恒温下加水⑤恒温下蒸发水⑥恒温下加入KNO3固体2.已知KNO3的溶解度20 ℃为32 g,40 ℃为64 g。
现有100 g水与32 g KNO3组成的20 ℃的饱和溶液,当加热至40 ℃时,需加入多少克KNO3才能达到饱和?[引入新课]将上述第2题得到的40℃的饱和溶液,又冷却回20℃,大家猜想一下可能出现什么现象?[板书]一.晶体:具有一定规则形状的固体。
[阅读]P212图7-14美丽奇特的晶体[设问]晶体是怎样形成的?[板书]二.晶体的形成[观察活动]【实验7-10】晶体可由饱和溶液形成(完成课本空白)[板书]形成晶体的过程叫做结晶。
[讲解]在实际生产中,常常需要是物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如从蔗汁中提取砂糖,从海水中提取精盐。
[设问]【实验7-10】中制得的晶体很小,如何才能值得较大的晶体呢?[板书]三.制造较大的晶体[探究活动]怎样制造较大的晶体?[讲解]晶体析出后剩下的溶液叫母液,母液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设问]1.氯化钠与沙子混合在一起,有什么方法使它们分离而得到纯净的氯化钠?(讨论、交流,归纳出“溶解→过滤→蒸发)2.氯化钠与硝酸钾两种可溶性固体混合,还能用上述方法吗?[板书]四.怎样分离混合物[探究活动]分离硝酸钾与氯化钠的混合物[板书]1.过滤法: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或除去混合物中不溶性杂质。
2.结晶法:从溶液中得到固体溶质或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混合物。
[讲解]用结晶法提纯固体物质操作指引——过滤操作[补充]结晶法的应用——两种方法四种情况两种方法:冷却热饱和溶液法和蒸发溶剂法四种情况与两种方法的关系:1.将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大得固体溶质从其水溶液中析出(如将KNO3从其水溶液中析出),一般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7.4结晶现象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认识晶体及其形成过程,初步学习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学生在学习了饱和溶液及溶解度的知识后,已经知道在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溶剂中,物质的溶解度是有一个限度的。
如果条件发生改变,溶液中的溶质超过了溶解限度,就会变成固体析出,这就是结晶现象。
在教学中通过情境设疑,让学生猜想,再观察实验,发生概念。
通过学生实验活动,粗盐提纯,掌握过滤操作。
课后学生实验制作晶体,加深对晶体的认识,提高动手实验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知道了冷却热饱和溶液会析出晶体,具备一定分析、实验操作能力,但对晶体和结晶概念容易混淆,应启发学生通过对比加以区别,使学生明确晶体是有一定规则形状的固体,而结晶是一个过程。
对物质的结晶,应与物质的溶解过程联系起来加以比较,结合固体物质的溶解、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的知识。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晶体和结晶现象。
2)初步学习除去粗盐中难溶杂质的实验方法。
2、过程和方法:1)通过观察常见晶体、晶体形成等活动,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获取、加工信息能力。
2)通过制造晶体、分离混合物等的分组活动,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和讨论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晶体、制造晶体,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分离混合物等活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结晶现象;2、除去粗盐中难溶杂质的实验方法。
难点:结晶的原理教学工具:多媒体播放器、蒸发皿、酒精灯、烧杯、玻璃棒、铁架台、漏斗、滤纸等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分析法教学过程:1.教学情景导入教师播放视频:蜂蜜结晶,是好是坏?学生观看视频,联系生活实际,初步形成晶体、结晶概念。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展示美丽奇特的晶体图片。
教师讲解晶体的概念:晶体通常都有规则的形状,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
学生观看图片,感受物质世界的奇妙。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
3.观察活动:(1)把一瓶蜂蜜放在冰块中冷冻一会儿(2)用玻璃片(碎烧杯或碎试管玻璃片即可)加热少量食盐水至蒸干教师演示实验,启发学生思考:(1)晶体与结晶有何区别?晶体是有一定规则形状的固体,结晶是一个过程,晶体是名词,结晶是动词。
7.4结晶现象学案一、学习目标1.认识晶体及其形成过程。
2.了解结晶现象。
3.初步学习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二、重、难点1、晶体与结晶、混合物的分离。
2、结晶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和操作。
一、【课前准备】:[复习巩固]:(1)、在________,在__________,不能再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____________。
(2)、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_______,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如氢氧化钙。
2、[导课]:欣赏P.210图7-14 体验美丽奇特的晶体,你知道这些晶体是怎样形成的呢?二、[新知学习与探究]:1、回答下列问题:(1)、体验美丽奇特的晶体,可见晶体具有__________________形状。
(2)、形成晶体的过程叫做___________。
(3)、结晶的方法: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态溶质,一般用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得到晶体;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相当大的固态溶质,一般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得到晶体。
2、【合作探究】:------怎样分离混合物。
(1)、硝酸钾与少量氯化钠两种可溶性固体混合物分离,步骤:①.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2)、氯化钠与沙子混合在一起,有什么方法使它们分离而得到纯净的氯化钠?三【达标检测】:1. 要使氯化钠从溶液中结晶出来,最适宜的方法是()A.升高温度B.降低温度C.蒸发溶剂D.增大压强2、下列混合物适宜用过滤法一步分离的是()A.硫粉、铁粉B.水、油C.氯化钠、碳酸钙D.水、碳酸钙3、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要从氯酸钾制取氧气后的残渣中回收二氧化锰其操作有:①过滤②洗涤③溶解④烘干,正确的操作顺序是()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③①②④D.③④①②4、下列物质降温到0℃时,能析出晶体的是()A.水B.30℃时饱和的澄清石灰水C.盐酸D.30℃时饱和的硝酸钾溶液5、在过滤操作中,需用到的玻璃仪器有()①量筒②烧杯③酒精灯④天平⑤玻璃棒⑥漏斗A.①②④B.②④⑤C.②⑤⑥D.③④⑥6、根据下图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B.20℃时A与C的溶解度相等C.A物质中混有少量C物质,可用结晶法分离D.将50℃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时,都会有晶体析出7、过滤操作的要点可概括为:一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晶现象教学设计(粤教版)引言结晶是一种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它在自然界和工业生产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中通过观察和探索结晶现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过程。
本文旨在设计一节适用于粤教版的结晶现象教学课程,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结晶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b. 掌握常见的结晶物质及其特点。
c. 理解结晶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2. 技能目标:a. 能够正确观察和描述结晶现象。
b. 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观察结晶的产生和变化。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b.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a. 结晶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b. 常见结晶物质及其特点。
c. 结晶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2. 教学难点:a. 如何设计合理的观察实验。
b.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结晶现象中的物质变化。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a. 结晶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b. 常见的结晶物质及其特点。
c. 结晶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2. 教学方法:a. 探究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引导学生主动体验和探索。
b. 情景模拟法:通过情景模拟,增强学生对结晶现象的理解和记忆。
c.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思维交流和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活动(5分钟)a. 激发学生对结晶现象的兴趣,例如播放有关结晶现象的视频片段或展示结晶物质的样本。
2. 知识传授(10分钟)a. 介绍结晶现象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结晶现象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3. 探究活动(30分钟)a.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份观察实验方案,观察不同条件下结晶物质的形成和特点。
让学生就实验设计进行讨论和合作,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发展。
b. 实验操作: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操作,并记录实验现象和观察结果。
c. 结果总结: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结晶现象的规律和特点,分享实验心得和观察体会。
7.4结晶的现象课标依据新课标要求了解过滤的实验操作,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过滤是使不溶性固体和液体分离的一种常用方法,结晶是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混合物的一种方法。
2.了解过滤的适用范围和主要操作,了解利用结晶方法,在提纯物质时的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了解晶体的形成,初步掌握过滤的操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用过滤和结晶分离混合物的一般原理。
教学难点过滤的操作方法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知识点学习目标媒体类型教学作用使用方式所得结论占用时间媒体来源介绍知识目标图片 A G 拓展知识2分钟下载讲解过程与方法视频 D E 建立表象5分钟下载观看过程与方法图片 A E 帮助理解1分钟下载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图片 A I 升华感情1分钟下载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设疑_播放_概括.I讨论_交流_总结J.其他教学过程设计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学生认识几种晶体引出晶体和结晶的概念。
实验:硝酸钾晶体的形成。
一、结晶在结晶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叫晶体。
【展示图片】【设问】这些晶体是如何得到的呢?通过认识几种晶体的图片,引入新课。
通过复习旧知引导学生回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发生怎样的变化?【设问】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固体物质用什么方法得到晶体?指导学生讨论。
二、过滤【提问】怎样除去粗盐中混有的泥沙?引导学生根据做过的粗盐提纯实验进行讨论。
7.4 结晶现象
教学目标
1.认识晶体及其形成过程。
2.了解结晶现象。
3.初步学习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晶体与结晶、混合物的分离。
教学难点
结晶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和操作。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对于5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50mL,下列操作后的溶液是否饱和?
①取出10mL后②加热至80℃③冷却至10℃
④恒温下加水⑤恒温下蒸发水⑥恒温下加入KNO3固体
2.已知KNO3的溶解度20℃为32g,40℃为64g。
现有100g水与32g
KNO3组成的20℃的饱和溶液,当加热至40℃是,需加入多少克KNO3
才能达到饱和?
[引入新课]将上述第2题得到的40℃的饱和溶液,又冷却回20℃,大家猜想一下可能出现什么现象?
[板书]一.晶体:具有一定规则形状的固体。
[阅读]P.210图7-14 美丽奇特的晶体
[设问]晶体是怎样形成的?
[板书]二.晶体的形成
[观察活动]【实验7-9】晶体可由饱和溶液形成(完成课本空白)
[板书]形成晶体的过程叫做结晶。
[讲解]在实际生产中,常常需要是物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如从蔗汁中提取砂糖,从海水中提取精盐。
[讲解]晶体析出后剩下的溶液叫母液,母液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设问]1.氯化钠与沙子混合在一起,有什么方法使它们分离而得到纯净的氯化钠?(讨论、交流,归纳出“溶解→过滤→蒸发)
2.氯化钠与硝酸钾两种可溶性固体混合,还能用上述方法吗?
[板书]三.怎样分离混合物
[探究活动]分离硝酸钾与氯化钠的混合物
[板书]1.过滤法: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或除去混合物中不溶性杂质。
2.结晶法:从溶液中得到固体溶质或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混合物。
[讲解]P.211图7-10 用结晶法提纯固体物质
操作指引——过滤操作
[补充]结晶法的应用——两种方法四种情况
两种方法:冷却热饱和溶液法和蒸发溶剂法
四种情况与两种方法的关系:
1.将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大得固体溶质从其水溶液中析出(如将
KNO3从其水溶液中析出),一般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2.将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的固体溶质从其水溶液中析出(如
将NaCl从其水溶液中析出),一般采用蒸发溶剂法。
3.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的固体中,混有少量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
的固体(如KNO3中混有NaCl),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4.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体中混有少量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
的固体(如NaCl中混有KNO3),采用蒸发溶剂法。
[小结]1.有规则形状的固体称为晶体,形成晶体的过程称为结晶。
2.两种固体混合后的分离方法:
过滤法——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或除去混合物中不溶
性杂质
结晶法——从溶液中得到固体溶质或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混合物。
[布置作业]现有两种同一温度下的溶液,一瓶是氯化钾的饱和溶液,一瓶是氯化钾的不饱和溶液,请你至少用三种方法把它们区别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