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博士论文对黑格尔哲学的继承和超越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46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9期总第802期No.9,2020Total of 802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提出了新的哲学应该是“为思辨本身的活动所完善化并和人道主义相吻合的唯物主义”。
[1]这个命题集中反映了马克思清算自己哲学信仰的阶段性成果,通过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2]和《穆勒评注》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命题已经蕴含的理论深意;同时,它又指引着马克思思想进一步发展的方向,这一点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有关“实践”概念的现实性考察得以体现。
通过这个概念,马克思不仅摆脱了“思辨哲学”头足倒立的弊病,继承了它的积极成果——辩证法,而且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哲学要么“敌视人”,要么是不彻底的人道主义的局限。
1黑格尔思辨哲学介绍我们知道,黑格尔一贯主张哲学是严格的科学。
为了达到这种科学,黑格尔提出哲学家只能从旁边观察、记录概念本身是怎样规定自己的,而不能加入任何哲学家自己思想的因素。
辩证法恰恰是为满足这种严格科学的诉求而设计的。
黑格尔基于辩证法的否定性力量建构起来的思辨哲学体系向我们展示的是概念发展的历程,即被纷繁复杂的历史所掩盖着的人追求真理、自由时经历的概念结构。
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就像镜子成像一样把这种结构展示在我们面前。
[3]然而,思辨哲学囿于揭示概念的自我发展,认为概念发展的历程就是真理、自由实现的真实经历。
马克思认为这是“从天国下到人间”,不食人间烟火的做法。
这样一来,感性事物只是概念“自我发展”的显现,它们是无足轻重的。
马克思认为这是缘木求鱼、头足倒置的,只能在理性的天国中“空转”。
所以,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尽管唯心主义从能动的方面发展了对“现实、对象、感性”的认识,但是由于它们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这种发展只能是抽象的发展。
2马克思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继承黑格尔辩证法的伟大之处给马克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领会到“劳动”作为“实践的人的活动”是人的“自我产生”的行动。
论马克思博士论文对黑格尔哲学的继承和超越论文马克思在写作博士论文的过程中,在思想上和论证方式上都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但此时的他并不是一个纯粹的黑格尔主义者。
在青年黑格尔派等思想的影响下,他要求将思想学说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通过对博士论文中自由意识的论证,完成了对黑格尔哲学的超越,形成了实践哲学的雏形。
以下是店铺为打击精心准备的:论马克思博士论文对黑格尔哲学的继承和超越相关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论马克思博士论文对黑格尔哲学的继承和超越全文如下:摘要: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提出了自我意识主要关注于客体与自我的关系,实现了对希腊哲学的超越;提出了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完善了自我意识结构;提出了自我意识必然面对和解决不同的时代问题。
马克思博士论文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源头和马克思公开出版的第一部著作。
本文立足于文本,具体分析了马克思通过博士论文究竟在哪些方面批判继承了黑格尔哲学,又在哪些层面实现了对黑格尔超越。
关键词:马克思博士论文;黑格尔;自我意识一、马克思博士论文中自我意识哲学的提出人们对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的地位评价并不高,称其为马克思“不成熟时期”的作品,也不具有独立意义和价值。
这种观点的理由在于,虽然马克思在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下开始用个别自我意识来冲破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也闪现了一些零星的实践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比如提出了“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是哲学的世界化”来说明哲学的世界批判意义,但是这种尝试仍然是在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基础上开展的,所以总的说来这时马克思还是一个彻底的黑格尔主义者。
事实上马克思已经在《博士论文》中,对黑格尔哲学及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展开了批判的考察。
所以,与其说《博士论文》是青年黑格尔派的马克思的不成熟著作,不如把他看成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一次尝试性突破,这对于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史前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博士论文》开始就讨论了关于伊壁鸠鲁主义、斯多亚主义、怀疑主义三大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定位,在马克思眼中,希腊哲学看起来似乎遇到了一出好的悲剧所不应遇到的结局,即平淡的结局。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马克思是黑格尔辩证法的一个重要继承者,他在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丰富和超越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辩证法的根本原则是“矛盾”,但他不止步于黑格尔,而是将矛盾作为深入剖析现实问题的方法,从而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
马克思认为,辩证法是一种普遍的哲学方法,是研究客观世界的必要方法。
因此,他在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该方法。
首先,马克思进一步丰富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矛盾观。
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矛盾运动而来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对立面是暂时的,而矛盾的结果是新事物的产生。
马克思以矛盾为核心的辩证法思想,进一步加深了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其次,马克思进一步发展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否定之否定”。
黑格尔认为,矛盾的解决是通过“否定之否定”的方式,即在矛盾的辩证运动过程中,过渡阶段是一种消极的否定,但这种否定又包含着一个新事物的积极肯定,从而使得新事物的产生。
马克思发展了黑格尔的观点,将“否定之否定”应用到社会历史领域中,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是通过“否定之否定”方式实现的。
最后,马克思强调了“具体的辩证法”,即指在对矛盾的辩证分析中,要有严格的实证方法和实践基础,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质世界的本质。
他的这种强调,有利于防止空洞的抽象辩证法,从而使得辩证法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实践。
首先,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决定论”思想。
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唯一决定性因素”,是世界运动的根本动力。
而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决定论”是唯心主义的,物质才是实际的决定性因素,从而超越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
其次,马克思指出,黑格尔把世界的历史发展视为“逻辑上的发展”,而没有作为客观的历史过程来加以分析。
马克思认为,历史是有具体的社会经济基础的,是不断推动和改变历史进程的基本因素。
马克思在对历史和社会现实的分析中,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从而对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进行了超越。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马克思是历史上著名的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者之一。
他深受黑格尔辩证法的影响,但同时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了批判并进行了一定的继承与超越。
本文将从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评价、马克思辩证法的继承与马克思辩证法的超越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了积极评价。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辩证法对马克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高度评价了黑格尔对现实世界进行辩证分析的方法,认为黑格尔辩证法揭示了社会世界的内在运动规律,对于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认同黑格尔对事物的历史脉络的关注,他认为历史是一种具有发展规律的过程,黑格尔关注历史脉络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了批判并进行了一定的继承。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理性的表象,是对社会现实的主观精神的理论化。
他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观点,并认为黑格尔忽略了社会现实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他认为辩证法的根本特征是将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相结合,将对事物发展的理解建立在对物质基础的分析上。
马克思在继承黑格尔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辩证法的理论。
马克思在超越黑格尔辩证法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与唯物主义辩证法相关的理论。
他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驱动的。
他还提出了剩余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矛盾。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黑格尔的主观理性辩证法,更好地揭示了社会现实的本质与运动规律。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1. 引言1.1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
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其辩证法思想对马克思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马克思在接受和继承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的也对其进行了批判和发展,将其辩证法实践主义和唯物主义观念融入自己的理论体系之中。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进行了批判,并将其转化为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他强调了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将辩证法从意识形态中解放出来,转向社会历史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强调了历史唯物主义观念,认为历史发展是由人们的实践活动推动的,而不是由意识形态决定的。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的意义在于,他不仅将辩证法从哲学上转化为了实践活动的指导原则,还将其运用到社会历史的研究中,为消灭剥削、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的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思考,不仅是对传统哲学的一次重要革新,也是对人类历史进步的一个重要贡献。
2. 正文2.1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与发展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与发展是他与黑格尔之间的思想交锋中最为激烈的部分。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过于理想主义,抽象和形式化,不够接近现实的社会和经济生活。
他批判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倒置的唯心主义”,即把现实世界的发展过程当作思维过程的再现,没有发现社会生活的根本矛盾。
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提出了他自己的唯物辩证法,强调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把对抽象的哲学探讨转向对现实社会的实践研究。
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反映了他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发展和超越。
他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种“静止的辩证法”,只强调思维的对立统一,没有将辩证法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变革和革命。
马克思强调物质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矛盾冲突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观点,将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结合起来,使之成为驱动社会变革的理论工具。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
马克思是黑格尔哲学的重要批评者,但是他也承认黑格尔辩证法的重要性,并建立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自己的思考,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了继承和超越。
继承方面,马克思与黑格尔一样,认为辩证法是客观世界运动和变化的本质,是认识世界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方法。
但是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基本标志——绝对精神进行了批判,认为这并不是真正的客观世界,而是人类思维的产物。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强调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特征,即由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所推动,在这一点上他是与黑格尔的观点不同的。
超越方面,马克思对于黑格尔辩证法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观点,他认为辩证法不是一种哲学,而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它要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分析,从而达到揭示和解决客观世界问题的目的。
马克思还强调了人类实践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实践是辩证法的本质,但不同于黑格尔强调的精神实践,马克思视之为现实实践。
总的来说,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和超越,在理论层面上构建了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辩证法观,它既保留了黑格尔辩证法“矛盾共存,革命性转化”的特征,又将辩证法与人类实践相联系,有益于进行社会实践的创造和改进。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1. 引言1.1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马克思作为近代哲学史上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和超越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黑格尔辩证法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思想遗产,是黑格尔在哲学领域的伟大贡献。
马克思在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继承和超越的过程中,不仅承认了黑格尔的思想产生的重要性和深刻性,而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批判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辩证法的根本问题在于其虽然揭示了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发展规律,但却将这种矛盾和发展过程理解为思维的自我运动,从而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淖之中。
马克思试图通过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将其从唯心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一种能够真正揭示社会现实、指导社会实践的哲学工具。
马克思不仅在思想上对黑格尔进行了转折,而且在实践中对黑格尔的哲学进行了灌输、承继、发扬、发展。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旨在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进程的必然性,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内容。
通过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认同与批判,马克思展示了其对黑格尔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2. 正文2.1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认同与批判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认同与批判涉及了对黑格尔哲学的继承和批判。
在认同方面,马克思赞同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认为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
他高度评价黑格尔关于矛盾、运动、否定之否定等辩证法的理论,认为这些理论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矛盾。
马克思借鉴了黑格尔的思想,将其运用到社会历史的研究中,强调了社会发展的辩证性和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也进行了批判和修正。
他指出黑格尔过于理想主义,忽视了社会现实的经济基础和阶级斗争。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站在头脑的观念和思维高度上,而不是从社会实践和现实经验出发的。
马克思试图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重新诠释辩证法,将其扎根于社会经济基础和阶级矛盾之中,从而使辩证法更具有现实意义和革命性。
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继承了什么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哲学思想中从黑格尔哲学中继承的元素和影响。
作为两位重要的哲学家,马克思和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深厚的联系和互动。
马克思在批判和继承黑格尔哲学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方法论以及对社会历史的看法等方面,详细分析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继承了什么,并探讨这些继承如何塑造了马克思的哲学体系和革命理论。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深入探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以及其与黑格尔哲学之间的复杂关系。
二、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概述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既复杂又深刻。
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其辩证法、历史观和哲学体系对马克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在早年曾经深入研究过黑格尔的哲学,尤其是其《精神现象学》和《逻辑学》等作品,对马克思后来的思想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虽然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矛盾,但却将其归结为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同时,吸取了其辩证法中的合理内核,将其改造为唯物辩证法,用以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还从黑格尔那里继承了其历史观中的某些合理因素。
黑格尔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绝对精神不断自我实现的过程。
虽然这一观点具有唯心主义的色彩,但马克思却从中看到了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和规律性。
马克思认为,历史是由物质生产方式所决定的,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运动。
在这一点上,马克思与黑格尔的观点存在明显的差异,但他仍然从黑格尔那里汲取了关于历史发展的一些有益思想。
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的也从中汲取了辩证法和历史观中的合理因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
浅谈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继承与超越黑格尔对青年马克思的影响较大,从马克思的博士论又于一一《德漠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鸿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就可以略见一斑,他以黑格尔式的辩证方式论证了伊壁鸿鲁的自然哲学与德漠克利特的自然哲学的不同之处。
在他的论证下,伊壁鸿鲁不仅不是德漠克利特思想的抄袭者,而且还赋予了伊壁鸿鲁的自然哲学以新的意义和光辉。
这是马克思的成功之处,但也因此这篇文章被打上了唯心主义的标签,作为马克思早期不成熟的思想被搁置起来,导致国内对此研究较少。
实际上,早年的马克思并没有停留在对黑格尔的瞻仰和膜拜上,而是试图超越黑格尔。
本文将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出发,简要分析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是如何继承黑格尔的思想又如何超越黑格尔的思想。
一、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对黑格尔思想的继承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他从哲学史的视角引入了大量的史料,对伊壁鸿鲁的自然哲学和德漠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做了细致入微的对照,指出了这两者之间的一般差别和具体差别。
他在一般差别中指出,德漠克利特是一个怀疑主义的、实证的、用必然性分析问题的科学家式的哲学家。
而伊壁鸿鲁是一个独断主义的、经验的、用偶然性分析问题的体悟式的哲学家。
在第二部分具体差别的论述中,马克思将自我意识概念作为重点,采用了黑格尔辩证式的分析方法,在矛盾中寻找对立面,彻底抬高了伊壁鸿鲁自然哲学的地位,使那些怀疑和低毁伊壁鸿鲁哲学的人的谬论不攻自破。
(一)分析方式的相似性矛盾对立法在这篇论文中,马克思是通过对比的方式完成了对文章目的的论证。
得出的结论是,德漠克利特使用的是自然科学的方法,他苦苦求索作为结果的唯一因。
因此,他在用必然性分析事物时,只能看到构成事物的质,只能感受到事物的存在。
而伊壁鸿鲁用经验式的体悟来分析问题,从多维度考察事物,重视理性也重视感性。
因此,他和德漠克利特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原子除了会做直线运动和排斥运动外,还会发生偏斜。
正是由于原子的偏斜运动,产生了原子间的聚合,才形成了宇宙间的万事万恤伊壁鸿鲁的原子偏斜说就改变了原子王国的整个内部结构,因为通过偏斜,形式规定显现出来了,原子概念中所包含的矛盾也实现了。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与超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的一部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于1844年5月移居巴黎后完成的,又称《巴黎手稿》。
在这部著作中的第三部分——“对黑格尔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中,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了深刻批判,既肯定了黑格尔辩证法积极的一面,又否定了黑格尔辩证法的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自己的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完成了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和超越。
马克思曾在《手稿》序言中写到:“本著作的最后一章,即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剖析,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当代批判的神学家不仅没有完成这样的工作,甚至还没有认识到它的必要性。
”因此,对黑格尔辩证法批判的不彻底性促使马克思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来完成这一使命。
一、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毋庸置疑,黑格尔哲学在当时的欧洲大陆处于统治地位,因此对于渴望实现理论突破的哲学家们来说,把批判的目标对准黑格尔哲学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在对批判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的诸多哲学家中,甚少有人能够超越黑格尔哲学。
首先,以鲍威尔和施特劳斯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批判的方法上都未能超越黑格尔哲学。
他们虽然以批判黑格尔自居,但他们的批判“完全拘泥于所批判的材料,以致对批判的方法采取完全非批判的态度”,“甚至在语言上都同黑格尔的观点毫无区别,而毋宁说是在逐字逐句重述黑格尔的观点。
”青年黑格尔派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根本就没有离开黑格尔哲学的基地,他们只是站在黑格尔哲学的立场上来反对黑格尔哲学中的某些观点,这就注定了他们的批判必将是非批判的。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主要有三个要素:实体、自我意识以及实体和自我意识的统一即绝对精神。
施特劳斯抓住了黑格尔的实体思想、鲍威尔则抓住了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理论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前者走向了客观唯心主义,后者则走向了主观唯心主义;但二者终究都没能跳出黑格尔哲学的体系,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只是部分地抓住黑格尔的某个观点来反对别的观点,这样就瓦解了黑格尔哲学的整体性。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批判了黑格尔的思维方式,认为其过于封闭和僵硬,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认为,自我意识不应该被束缚在抽象的哲学思考中,而应该走向现实世界,与现实世界互动,实现从封闭走向开放。
首先,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对个体自由的否定。
在黑格尔看来,个体自由是有限的,只有整体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马克思则认为,个体自由是无限的,只有个体自由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真正进步。
他强调,自我意识是自由的源泉,只有通过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提升,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其次,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对现实世界的忽视。
黑格尔认为,现实世界是“非理性”的,只有通过“辩证法”的思辨才能达到真理。
马克思则认为,现实世界是理性的,只有通过现实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人类的解放。
他强调,自我意识应该与现实世界互动,通过实践来实现从封闭走向开放。
最后,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对历史发展的否定。
黑格尔认为,历史是“绝对精神”的自我实现过程,历史的发展是线性的、单向的。
马克思则认为,历史的发展是多元的、复杂的,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他强调,自我意识应该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不断适应新的时代和环境。
综上所述,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批判了黑格尔的思维方式,认为其过于封闭和僵硬。
他强调自我意识应该从封闭走向开放,与现实世界互动,通过实践来实现人类社会的真正进步和发展。
这一思想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马克思是世界著名的社会科学家和革命理论家,他的思想对于人类社会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在其社会批判理论中,深刻地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但又对其进行了批判和超越。
本文将对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进行分析和探讨。
我们来看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
黑格尔是德国哲学的先驱之一,他提出的辩证法在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黑格尔的辩证法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否定、否定之否定和合一。
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是通过相互矛盾的过程实现的,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内部矛盾的存在和解决而实现的。
马克思深受黑格尔的这一思想启发,认为社会的发展也是由于内部矛盾的存在和解决而实现的。
他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并将其运用到社会历史的演进中。
我们来看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和超越。
虽然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但他也进行了批判和超越。
马克思批判黑格尔的哲学是对现实的抽象化和理想化,认为黑格尔的哲学没有真正揭示社会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他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倒立的”辩证法,即黑格尔只是将宗教、哲学和道德等观念颠倒过来,而没有揭示社会真正的本质和历史发展的规律。
马克思同时也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了超越。
他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精神的辩证法,而他则提出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马克思认为,唯有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待社会历史的演进和发展,才能揭示其真正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马克思超越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提出了自己的辩证法体系,即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
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中,他认为社会的历史发展是由于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而实现的。
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而实现的,这是社会历史演进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他认为,只有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待社会历史,才能揭示其真正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才能找到改变社会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马克思与黑格尔都是哲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思想家,他们对于辩证法的研究和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了继承与超越,使其更加贴近现实世界和阶级斗争的实践。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了继承。
黑格尔的辩证法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现象背后的本质关系。
马克思同样认为,事物具有内在的矛盾性和运动性,只有通过揭示矛盾和运动的规律,才能够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趋势。
马克思认同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种认识和思维的工具,能够帮助我们透彻地理解世界的本质。
马克思并不满足于黑格尔辩证法的抽象形式和理性主义倾向,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在继承黑格尔的基础上进行了超越。
马克思认为,辩证法应该是一种能够指导实践的思想方法,而不仅仅是一种纯理论的工具。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更加关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和阶级斗争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强调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性和运动性。
马克思认为,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基础,而生产关系的发展是物质生活方式的体现。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和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变革的源泉。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通过揭示矛盾和运动的规律,分析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过程。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还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验证辩证法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辩证法不是一种纯粹的理论形式,而是一种能够指导实践的思维方式。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了继承与超越。
他认同黑格尔辩证法揭示事物矛盾和运动的规律,但不满足于黑格尔的抽象形式和理性主义倾向,强调辩证法的实践性和指导性。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关注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和运动,分析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过程。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辩证法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得到验证和发展。
这使得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更加贴近现实世界和阶级斗争的实践,有助于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论文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有感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他在经过了对黑格尔的崇拜到怀疑到批判的一个结晶,也是他从仰望巨人到超越巨人的一个里程碑。
随着普鲁士政府作出压制新闻自由的决定,青年黑格尔派在《莱茵报》上本已明显表现出的分歧进一步发展到彻底的分裂的程度。
那些在柏林受布鲁诺·鲍威尔领导的青年黑格尔派分子,越来越倾向于与政治运动相脱离。
马克思“从社会舞台退回到书房”,开始为《德法年鉴》撰稿。
有两个因素促成了马克思对黑格尔政治学的看法:其一,他新近担任《莱茵报》编辑的经历,使他更深刻地体会到国家制度的缺陷与黑格尔关于国家的论述的巨大分歧,他因此认为“要获得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锁链,不应当到被黑格尔描绘成的‘整个大厦的栋梁’的国家中去寻找,而应当到黑格尔所轻蔑的‘市民社会’中去寻找”;其二,阅读费尔巴哈的《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对他产生的影响。
费尔巴哈认为神学还没有被彻底摧毁,黑格尔哲学是它的最后一道理性壁垒,黑格尔哲学是神学的最后避难所,因此必须被摧毁。
马克思的每一页都显示出了受费尔巴哈方法的影响。
马克思赋予他的批判以一种费尔巴哈所缺少的社会历史的维度,但是他们两人的方法有一个共同的核心点:他们都宣称黑格尔颠倒了主词和宾词的正当关系。
马克思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分析实际的政治制度,以此揭示出黑格尔对观念与现实之间关系理解是错误的。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主要是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的第261节到331节中关于国家的观点进行的批判。
黑格尔的国家观主要有三点:(一)“国家是伦理理念的现实”,也就是说,国家是伦理精神的体现,这抹杀了剥削阶级的国家是残酷地剥削本国人民、侵略压迫他国和其他民族的机器的大量事实;(二)“国家是绝对自在自为的理性东西”即国家是独立自存、永恒的、绝对合理的国家;(三)由于国家是客观精神,所以个人本身只有成为国家成员才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伦理性。
马克思在这篇导言里告诉我们在德国要实现真正的解放的两个重要的因素是哲学和无产阶级,“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摘要】本文主要探讨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
在首先介绍了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重要性。
接着在正文部分分别探讨了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和超越。
马克思在继承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上,强调了物质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突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物质基础。
而在超越黑格尔辩证法的过程中,马克思强调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提出了以无产阶级革命为推动力的新社会形态。
最后在探讨了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在哲学理论和社会实践中的深远意义,指出了这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不仅对哲学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更在现实社会变革中起到了推动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黑格尔、辩证法、继承、超越、意义1. 引言1.1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马克思是黑格尔哲学的重要继承者和批判者,他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马克思承袭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一些思想,如对矛盾的理解、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究等,但同时又对黑格尔的理论进行了超越和批判,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辩证法虽然揭示了世界的一般发展规律,但是把辩证法仅仅局限于思维的范畴,而没有深入到现实世界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中。
马克思努力将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相结合,建立了一种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新理论体系。
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辩证法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理念的辩证法,而马克思的辩证法更加强调实践和社会变革,将其应用于实际社会生活中。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不仅是对于哲学思想的传承和发展,更是为了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人类社会的未来指明了方向。
2. 正文2.1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体现在他对辩证法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继承上。
马克思在借鉴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类实践为核心的辩证法思想,强调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重要性。
论马克思博士论文对黑格尔哲学的继承和超越
提要: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提出了自我意识主要关注于客体与自我的关系,实现了对希腊哲学的超越;提出了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完善了自我意识结构;提出了自我意识必然面对和解决不同的时代问题。
马克思博士论文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源头和马克思公开出版的第一部著作。
本文立足于文本,具体分析了马克思通过博士论文究竟在哪些方面批判继承了黑格尔哲学,又在哪些层面实现了对黑格尔超越。
关键词:马克思博士论文;黑格尔;自我意识
一、马克思博士论文中自我意识哲学的提出
人们对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的地位评价并不高,称其为马克思“不成熟时期”的作品,也不具有独立意义和价值。
这种观点的理由在于,虽然马克思在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下开始用个别自我意识来冲破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也闪现了一些零星的实践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比如提出了“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是哲学的世界化”来说明哲学的世界批判意义,但是这种尝试仍然是在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基础上开展的,所以总的说来这时马克思还是一个彻底的黑格尔主义者。
事实上马克思已经在《博士论文》中,对黑格尔哲学及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展开了批判的考察。
所以,与其说《博士论文》是青年黑格尔派的马克思的不成熟著作,不如把他看成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一次尝试性突破,这对于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史前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博士论文》开始就讨论了关于伊壁鸠鲁主义、斯多亚主义、怀疑主义三大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定位,在马克思眼中,希腊哲学看起来似乎遇到了一出好的悲剧所不应遇到的结局,即平淡的结局。
在希腊,哲学的客观历史似乎在亚里士多德这个希腊哲学中的马其顿王亚历山大那里就停止了。
马克思认为,这样一种理解显然割裂了罗马哲学与希腊哲学的内在关联。
这正是他要区别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和伊壁鸠鲁原子论差别的一个重要动机。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是外在的,只是量上的相互组合和凝聚,以这种眼光看待希腊哲学与罗马哲学,势必会得出上述的结论。
而伊壁鸠鲁的原子则是原子自身的各种变化,是原子的本质与存在的关系,是内在的关系,以这种眼光看待希腊哲学与罗马哲学,结论很显然,所谓的罗马哲学不过是希腊哲学的新的形式。
所以,希腊哲学的死亡就如英雄之死:英雄之死与太阳落山相似,而和青蛙因胀破肚皮而死不同。
太阳的落山不过意味着新的旭日东升,希腊哲学死亡之处,正是新哲学重生之地。
《博士论文》中对自我意识哲学的肯定,这一点是和青年黑格尔派一致的。
在第一部分中,马克思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基本差别,即对人的知识的真理性和确定性上、对待学问的态度和实践上,以及
对反思的形式上。
(一)在对知识的真理性和确定性方面
马克思认为,在对人的知识的真理性和确定性上。
德谟克利特采取怀疑的、不确定的、模糊不清的态度,伊壁鸠鲁则采取独断的态度,坚持一切感性直觉都具有客观真实性,感性知觉是唯一客观的现象,“一切感官都是真理的报道者”。
①因此,在马克思看来,德谟克利特怀疑感性世界,伊壁鸠鲁则肯定感性世界,“哲人比大家高明之处,正在于他对自己的认识深信不疑”②。
也就是说,对伊壁鸠鲁来说,唯一真实的东西就是人的感性知觉,这是唯一能让灵魂宁静的东西,这也意味着,在伊壁鸠鲁那里,肯定人及其主体性的自由是他的理论前提。
(二)在对待学问和实践以及在反思性关系方面
马克思认为,德谟克利特由于怀疑感性世界而寄希望于追求背后的真理,因此他不满足于哲学,并且声称要投入到实证知识的怀抱,他试图在经验事物中发现因果联系,于是他就不可避免地要受限于客观的必然性,这也即意味着对命运、天道,对世界的创造主的服从和对人的主体性自由的否定。
伊壁鸠鲁对于这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肯定人的感性知觉才是唯一的客观现象,因此他认为没有必要再到经验世界中去寻求实证知识,所以他注重偶然性。
在马克思看来,肯定偶然性就意味着肯定了人的自由,肯定主体选择的可能性和多样性。
因为,伊壁鸠鲁认为,服务于哲学本身就是自由。
马克思对这个观点十分赞同,他引用伊壁鸠鲁的话说,“在必然性的生活中,是不幸的事,但是在必然性中生活,并不是一种必然性。
通向自由的道路到处都敞开着,这种道路很多,它们是便捷易行的”③
二、马克思博士论文对自我意识结构的完善
无论是黑格尔还是马克思,他们关于自我意识结构的看法存在某种相似性,他们都认为,三大派哲学各自代表自我意识结构中的一环,因此,三大派哲学的整合正好构成自我意识的完整结构。
所以,马克思说:“自我意识的一切环节都得到充分表现,不过每个环节都表现为一种特殊的存在……这些体系合在一起形成自我意识的完整结构”。
④
黑格尔认为自我意识的三个原则:这样就有三个原则是必然的:(一)思维的原则,即普遍性本身的原则……思维是真理的标准,是规定真理的东西。
(二)与思维对立的一方是特定的东西本身,是个别性的原则,也就是一般的感觉、知觉、直观。
以上就是斯多葛派哲学和伊壁鸠鲁派哲学的原则……(三)在斯多葛主义和伊壁鸠鲁主义以外,存在着第三者,怀疑主义,这是前面两种片面性的否定。
⑤怀疑论在这里是作为前面两种片面性的综合二出现的,但是黑格尔认为长期以来人们对怀疑派的认识是错误的,他说:“古代的怀疑论并不怀疑,它对于非真理是确知的;它并不只是徘徊不定,心里存着一些思想,……换句话说,怀疑对于它乃是确定的,……它并不是悬而不决的,而是斩钉截铁的,完全确定的。
⑥
也就是说,怀疑论可以洞见自我意识的本质:就是要让人的心灵和精神获得拯救与解放。
为此,自我意识不太能接受自身之外存在一个决定自身的本质,但是,对于自我意识来说,恰恰就是这种东西。
事实上,当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提出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时,他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自我意识结构。
传统的自我意识结构主要关注的是思想与存在的矛盾问题,或者是要从思想上理解真理(斯多亚派),或者是从个别的感性去理解真理(伊壁鸠鲁),从而使自我意识得到满足。
但马克思将思想与存在的自我意识结构转换为理论与实践的结构,核心在于,不仅要理解真理,从而使自我意识满足,更重要的是,也要改变自我意识,实现哲学的世界化。
同时,改变世界,实现世界的哲学化,使之成为世界历史的行动,实现自然的人化(彻底的自然主义)和人化的自然(彻底的人道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