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黑格尔自然观的批判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5
第9卷第3期2012年3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Mar.2012Vol.9No.3一、马克思生态学思想的历史沿革马克思关于生态学方面的思想,在其长期的认知过程中,不断的丰富和完善,成为其整个哲学体系框架下重要的一支,而在这其中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黑格尔在唯心主义的视野下,将辩证法发挥的淋漓尽致,以试图构建其纯粹的哲学王国,黑格尔的自然观思想也欲在“绝对理念”之上完成它完美哲学体系的华丽转身,这正如黑格尔在《自然哲学》中所说:“自然是作为它在形式中的理念产生出来的,既然理念现在是作为它自身的否定东西而存在的,那么,自然就并非仅仅相对于这种理念才是外在的,相反的,外在性就构成自然的规定,在这种规定中自然才作为自然而存在的。
”[1]正是沿着这一视角,黑格尔眼中的自然形态犹如远在空中的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及。
也正是在这种“绝对理念”的框架下,黑格尔完成了其整个虚空哲学体系的构建。
马克思清楚的觉察到黑格尔哲学的根基,并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下,对黑格尔自然观思想进行了批判,合理地扬弃了黑格尔思想内容中的阴影部分,达到了对黑格尔的超越,在理论上指明了观念的东西不外是外在物质进入人脑并被人脑有意识的反映出来而已,从而马克思与黑格尔划清了界线。
如果说“绝对理念”是黑格尔构建其哲学大厦的一根支柱的话,那么其思想的另一方面“逻辑理念”则是这栋大厦的另一根关键支柱。
正如黑格尔在《小逻辑》中所说:“理念把作为自己的反照的直接理念,把作为自然的理念,从自身自由中释放出来。
”[2]针对黑格这种内化在其“绝对理念”中的逻辑,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作过深刻的批判,黑格尔本末倒置的对思维和存在进行着解释,陷入了历史的黑暗深渊,他从抽象的思维推演出自然,然而正如马克思所说:“从逻辑学到自然哲学的这整个过渡,无非就是对抽象思维者说来如此难以达到,因而他作了如此牵强附会的描述的从抽象到直观的过渡。
浅析马克思“人化自然”的思想摘要: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含着人与自然内在协调与统一的马克思人化自然思想,对于指导当代中国解决环境问题,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化自然;协调发展;自然观;实践性一、马克思“人化自然”的概念“人化自然”是相对于“自在自然”而言的。
所谓“自在自然”,是指人类活动尚未作用过的自然界,包括人类世界出现之前的自然界,以及虽与人类同时存在,但尚未被人类活动所触及的那部分自然界。
“人化自然”则是指已经被人类实践活动改造过、被人类的实践中介过,打上了主体意志烙印的那部分自然界。
人化自然的概念首先由黑格尔提出,是为了说明人类活动引起自然界的日益明显的变化。
但是,他是在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上提出这一命题的。
黑格尔认为,“有生命的个体一方面固然离开身外实在界而独立,另一方面却把外在世界变成为他自己而存在的:他达到这个目的,一部分是通过认识,即通过视觉等等,一部分是通过实践,使外在事物服从自己,利用它们,吸收它们来营养自己,因此在他的‘另一体’里再现自己。
[1]”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第一次使用人化自然这个概念,目的是为了论述人的本质力量,也就是人把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到自然界身上,借助变化了的自然界表达出来,这种融入了人本质力量的自然就是人化自然。
人化自然可以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就是将自然打上人的印记,在自然中融入人的认识、人的精神。
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是马克思人化自然的核心所在,并不是统一于某种物质存在,也不是统一于某种理念或精神。
马克思还说:“不仅五官感觉,而且所有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了。
[2]”在此,马克思所谓的自然界是作为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对象世界而存在,客观的自然界不断进入人的实践过程。
马克思的自然概念曹亚静马克思关于自然概念的思想,对于理解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正是他的自然概念有丰富的多重含义,使马克思实践的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断然区别开来。
一、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与继承自然概念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要理解马克思对哲学唯物主义自然概念的超越,施米特认为,首先必须理解马克思与黑格尔、费尔巴哈在自然概念上的内在的关系。
施米特指出,在黑格尔哲学中,自然不过是绝对观念自我实现必经的沉沦于物的异己化客观环节。
自然物质在时间上虽具有优先性,但在本体论上绝对是理念。
费尔巴哈虽然跳出了思辨的唯心主义,以自然的质的多样性和作为感性的客观存在的人作为课题。
但施米特以为,费尔巴哈只是抽象地反对了唯心主义,费尔巴哈的哲学唯物主义虽然是马克思新哲学的重要基础,但他的自然与人并不是马克思哲学的直接的前提,费尔巴哈的自然是直接感性的自然,/自然作为整体,是非历史的匀质的基质。
虽然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也包括人类以前的自然,承认自然界的优先性,但这是在谈论唯心主义本体论上有意义的话题。
旧唯物主义把自然看成是永远不变、始终如一的纯自然,这种自然根本不是马克思所讨论的对象。
马克思以费尔巴哈为例对哲学唯物主义的纯粹自然给予了批判否定。
马克思指出,关于自然和历史的对立问题,好像这是两种互不相干的东西,好像是人们始终不会有历史的自然和自然的历史。
在批判旧哲学的基础上,马克思强调到,自然是一个社会的自然,是一个打上人的烙印的自然,一切自然存在都已经被人加工过,是带着人类痕迹的劳动产物。
因此,新唯物主义的自然是经过社会实践中介了的自然,是人化了的自然,不是在/无中介的客观主义的意义上,即决不是从本体论意义上来理解的这种人之外的实在,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在马克思看来脱离实践中介的自然是无意义和不存在的。
因此,一切这种优先地位只能存在于中介中。
正如施米特所说/未被社会正确地组织起来的对自然的控制,无论怎样高度发展,也依然从属于自然。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论自然的本质“自然”这个词,最早出现在《道德经》中,老子说:“道法自然”,又说:“百姓皆曰:我自然”。
这里的用法还是组合名字,“自”是自己,“然”是本来的样子。
也就是说“道”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一般规律,按照这种规律办事,就是“居无为之事”,就是“辅万物之自然”,因为百姓的生产活动是被政府“辅”而不是被政府“管”,因此治理天下可以“自然而成”。
这种解释于现代科学中对自然的定义是完全不同的,事实上这又是个“翻译问题”。
在拉丁语境中,自然指的是“NATURA”,在希腊语境中自然指的是“PHYSIS”。
这两种说法都与自然物理、自然科学、自然宇宙天体相关,在一定程度上与“自己原本如此”有关联,但具体所指的对象是不同的。
先进讨论的“自然观”是基于西方语境来讨论的,有些学者因为这是“科学的土壤”,传统中国因为主流观念中缺乏“自然观”,而导致自然科学被传统文化打压而不能正常发展。
自然观是对自然界总的看法和态度,自然界属于世界的一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的划分中,世界由三大部分组成,即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意识。
自然界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马克思在认识自然,形成自然观的过程中,并非“从一而终”的,而是随着学识的积累和实践的证明最终选择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在早期读黑格尔哲学的时候,马克思认为:“占主导地位的不是物,而是形式”,在宏观世界中“感性的自然也只是对象化了的、经验的、个别的自我意识,而这就是感性的自我意识,所以感官是具体自然中的唯一标准”。
年轻的马克思跟黑格尔一样“把自然界从自身释放出去时”,实际上解释的是“抽象出来的这种自然界”概念,而不是具指自然万物的本身。
这时候的马克思具有很强烈的唯心主义倾向,认为:“自然界是思想的产物”,“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
在读费尔巴哈的时候,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自然观进行了批判,如果不存在一个思想对象,那么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呢?如果不存在一个可以被感知的、现实的、物质的自然界,那么人的感觉、对自然的认知是从哪里来的呢?这种思想上的转变像极了佛教的禅机“指月之手不是月”。
第20卷第9期(2008年9月)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S OC I A L SC I E 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 IV ol .20N o .9(S ep.2008) [收稿日期]2008-05-21[作者简介]桑 磊(1977-),男,山西襄垣人,硕士,太原大学社科部讲师。
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环境理论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和继承桑 磊(太原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9)[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在对黑格尔“自然界是‘绝对精神’自我异化的产物”思想和费尔巴哈“人同自然界的联系仅仅是纯粹的‘自然关系’”思想的批判与继承基础上,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阐发了人与自然环境双面依赖和双重构建的对立统一关系的思路,形成其环境理论。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环境理论;德国古典哲学;批判;继承[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08)09-0026-02 德国古典哲学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来源之一,而且在马克思恩格斯环境理论的形成过程中,它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对马克思恩格斯环境理论的形成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两位哲学家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的自然观念和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抽象自然环境理论辩证否定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崭新的环境理论。
一、对黑格尔“自然界是‘绝对精神’自我异化的产物”思想的批判与继承 在黑格尔的自然哲学中,即“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第二阶段,黑格尔阐述了他的唯心主义自然观念,实际上这是一种改装了的上帝创世说。
在其《自然哲学》导论中,他明确的向人们宣称:“自然是作为他在形式中的理念产生出来的。
既然理念现在是作为它自身的否定东西而存在的,或者说,它对自身是外在的,那么自然就并非仅仅相对于这种理念(和这种理念的主观存在,即精神)才是外在的,相反的,外在性就构成自然的规定,在这种规定中自然才作为自然而存在。
东方企业文化·天下智慧 2011年12月216马克思自然观的主要思想来源张明岩(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沈阳,110034)摘 要:马克思自然观的主要思想来源可追溯到古希腊自我意识哲学家伊壁鸠鲁,伊壁鸠鲁的自然观和自由意志论影响着马克思自然观的产生。
马克思认为他的哲学有“本体论的规定”的内在实质。
但最主要的是对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的自然哲学和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唯物主义哲学的批判基础上形成的。
关键词:黑格尔 费尔巴哈 自然哲学 唯物主义哲学 自然界和人中图分类号:B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12—0216—01 一、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自然哲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是一个天才人物。
他自然哲学中包含的合理和丰富的辩证法因素,还是使当时的自然观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黑格尔的自然哲学是一种唯心主义哲学。
他认为自然界是绝对理念产生出来的。
他在《自然哲学》中明确指出:“自然是作为他在形式中的理念产生出来的。
” 然而,他继承了康德自然观中的辩证法因素并使之发展。
黑格尔认为,自然界是一个辩证地运动和发展着的过程,每个阶段都以前一个阶段作为基础。
他指出:“自然必须看作是一种由各个阶段组成的体系,其中一个阶段是从另一个阶段必然产生的,是的出它的另一阶段的最切近的真理。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黑格尔指出有机体是作为普遍原型的理念的外化形式,而人是其中最高的形式,只有人才能够认识将自身外化为自然的绝对精神。
所以,我们看到的自然是人的精神的外化形式。
黑格尔所关注的是经过中介的自然,也就是人化自然,这个中介是劳动,“活动和劳动,这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中介。
”他认为,主体在改变外界事物的活动中,通过加工改造外界自然来改变事物原有的形式,新的形式被创造出来,从而使自己的目的得以实现。
自然打上了人的意志的烙印,经过人改造的事物转化为对人有用的东西。
黑格尔是想消除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对立,从而使二者通过中介统一起来。
马克思对黑格尔自然观的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段著名论述的全面解读李文汇;林建成【摘要】“但是,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这段著名论述被一些学者误读为马克思对他本人的自然观的论述。
通过与黑格尔自然观相对照、对马克思的这段论述进行的全面解读证明:这段话中,“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就是黑格尔自然观中的自然界,“人”是活生生的人;是黑格尔把他的抽象自然界与人分隔开来,这段论述是马克思对黑格尔自然观的批判性分析,而不是马克思对他自己的自然观的论述。
【期刊名称】《中州学刊》【年(卷),期】2013(000)006【总页数】5页(P113-117)【关键词】马克思自然观;黑格尔自然观;误读【作者】李文汇;林建成【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44;北京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A811马克思自然观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马克思自然观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关涉对马克思哲学的根本理解。
研究马克思的自然观,首要的是正确解读马克思的相关论述。
但是,马克思的一些重要论述却常常被误读。
“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①这段著名论述就遭受了这样的命运。
这段论述被一些著名学者看做是马克思对他自己的自然观的明确表述,并被这些学者解读为:马克思认为谈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是没有意义的;这段论述说明马克思的自然是人化自然等等。
在本文看来,这些解读是对马克思这段重要论述的严重误读,而且这种误读造成了对马克思自然观、马克思哲学不正确的理解和把握。
为了弄清这段论述的真意,本文试图依据相关文本,对这段论述进行再解读。
一、黑格尔自然观的基本思想本文认为,马克思的批判性著作的被误读,主要原因在于,对马克思所要批判的相关思想或著作不了解,以及没有注意区分马克思批判性著作中的不同内容的不同性质。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产生的背景研究作者:回小龙梁利珍来源:《管理观察》2009年第34期摘要: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诞生于19世纪,是工业文明时代精神的反映。
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社会化生产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提供了现实性与可能性,而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的自然观理论,二者的优秀思想构成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理论渊源。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一、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提出的社会现实背景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社会化生产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及其所造成的对人类的危害等一系列问题进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视野,为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环境,也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提供了现实性与可能性。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文化理论背景2.1马克思主义对黑格尔自然观进行了批判与继承。
黑格尔把大自然中的一切统摄在理性之下,把自然界看成“绝对精神”外化或异化的结果,这就意味着自然在本质上是一种观念性的东西,只是相对于理念才有其规定性,自然作为精神的外壳只是一种暂时而不真实的存在。
马克思指出:“这种抽象思维的外在性就是……自然界,就是自然界对抽象思维所表现的那样。
自然界对抽象思维说来是外在的,是抽象思维的自我丧失;而抽象思维也是外在地把自然界作为抽象的思想来理解。
”[3]因此,黑格尔所理解的自然只能是一种抽象的自然。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到:“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
”[4]恩格斯指出黑格尔自然观存在两大缺陷:一是唯心主义;二是形而上学性。
黑格尔自然观之所以存在两大缺陷是因为受到限制,“一是他自己的必然有限的知识的限制,二是他那个时代的在广度和深度方面都同样有限的知识和见解的限制。
但是除此之外还有第三种限制,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也就是说,在他看来,他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的事物和过程的或多或少抽象的反映,相反,事物及其发展是在世界出现以前已经在某个地方存在着的‘观念’的实现了的反映。
继承与超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哲学关系论摘要:马克思在扬弃和超越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上,结束了西方形而上学的哲学发展传统,实现了哲学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开启了哲学后形而上学发展的新时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黑格尔哲学实现了本体论超越、方法论继承和自然哲学超越。
黑格尔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来源,厘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哲学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于深刻领悟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深远历史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黑格尔哲学;关系;继承;超越引言在西方哲学史上,哲学总以一种思辨的形式存在。
从巴门尼德的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的划分开始,经芝诺、苏格拉底以及柏拉图对辩证法的探讨,就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试图脱离现实生活世界、脱离实践和经验的思辨方法去掌握真理。
而黑格尔将思辨哲学发展到了顶峰。
作为近代哲学集大成者的黑格尔,其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通过批判地改造黑格尔哲学而形成的,它从根本上超越了黑格尔哲学,二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黑格尔将哲学的主体视为理念和绝对精神,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则是现实的个人。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思辨思维方式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因此,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进行研究,就有必要首先对黑格尔的思辨哲学进行分析与阐释。
1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马克思的辩证法并没有完全颠覆黑格尔的辩证法,它并不是完全独立于黑格尔辩证法之外的新事物。
简单来讲,马克思辩证法的内容当中其实内蕴了关于黑格尔辩证法的有关内容。
所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具有明显的继承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性体现在本体论的层面上。
黑格尔认为辩证法是逻辑学的主要内容,而逻辑学是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基础,所以辩证法即是本体论,又是认识论。
黑格尔说:“辩证法存在于这个世界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指导现实世界实践中所有运动、所有生命和所有事业的原则。
第34卷第2期2021年2月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lectricityV〇1.34 No.2Feb.2021论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宗教批判的批判和超越黄艳文(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541006)摘要:在马克思青年时期,青年黑格尔派的反宗教斗争是当时政治活动的主流,马克思也曾参与但并没有随波逐流,而是通过对 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批判的批判,发现其矛盾和颠倒的世界观进而创立了新的世界观。
通过对马克思早期经典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等的相关阐述的启发,回顾青年黑格尔派的产生及其主要代表人物的观点,进一步总结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宗教批判的批判,并反 思马克思是如何超越重重困境,从唯心走向唯物的关键词:马克思;青年黑格尔派;宗教批判;超越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0097(2021)02-0160-03On M a rx^ Criticism and Transcendence of the Young HegelianReligious CriticismHUANG Yan-wen(School of Marxism,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541006, China)Abstract: In Marx^ youth,the anti-religious druggie of the young Hegelians was the mainstream of political activities at that time.Marx also participated in but did not follow the trend.Instead,he discovered its contradictions through criticism of t he religious criticism of t he young Hegelians. And the inverted worldview created a new worldview.Inspired by related expositions in Marx’s early classic work“German Ideology”,review the emergence of the young Hegelian and the viewpoints of its main representatives,and further summarize Marx's criticism of the young Hegelian's religious criticism and reflect on it How did Marx transcend numerous predicaments and move from idealism to materialism.Keywords: Marx;Young Hegelian;Religious Criticism;Transcendence〇引言马克思出生在德国特里尔城一个犹太人律师家庭,当时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欧洲到处都充满着思想自由 解放的气息,加之科学的进步更加促使马克思从社会现 实来批判宗教。
论马克思对自然资本化的批判及其启示作者:平成涛王玉静来源:《理论导刊》2024年第07期摘要: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自然既不是康德所言说的自在之物和黑格尔那里绝对精神的逻辑运动的产物,也不是费尔巴哈哲学中的感性直观物,而是与人的社会生产活动相统一的存在,因此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
历史唯物主义对自然的这一理解从本质上确立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性质,这种历史性质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集中表现为“自然资本化”这一现代性状况。
马克思在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联合通道中揭示了这一状况所带来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形式,并在此基础上突破旧哲学的思辨路径,从现实社会关系出发寻找人与自然“本质统一”的历史根据,进而在一种哲学存在论革命所奠基的历史辩证法中提出克服人与自然异化关系的“社会原则”。
马克思对自然资本化的批判为旨在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启示。
关键词:自然资本化;社会原则;中国式现代化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4)07-0095-07考察自然观的变革是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重要切入点。
与将自然看作形而上学问题或感性直观对象的旧自然观不同,马克思始终将自然放在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中来把握,并在以感性活动为基础的存在论革命中提出了“物质生产”对这一关系具有社会—历史性质的定义,由此消除了自然与社会—历史之间的形而上学对立,确立了自然观的历史唯物主义定向。
当自然被看作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哲学上的革命进一步指向社会领域的变革,自然也由此成为马克思批判现代社会的核心概念。
在这一过程中,考察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批判“自然资本化”这一现代性问题成为马克思的重要课题。
新古典环境经济学曾将“自然资本化”作为解决工业革命后全球污染和环境持续恶化的一种方案提出来,其主张对自然资源进行价格评估以便使其能够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体系,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各类资本高效合理地对待生态资产。
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方式及其意义作者:张兴国来源:《党政干部学刊》2021年第10期[摘要]习近平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不能仅限于对启蒙理性和资本私有制的批判,还需要更深层次的辩证理性的追索。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并实际运用的从自然出发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方式,作为马克思实践观点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具体体现,其所蕴含的“自然视角的关系思维”为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带来了新“哥白尼式”的阐发。
这不仅为解决人与自然(生态)关系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方案,同时对与此相关的一些重要概念、原理和命题的习惯性理解提供了新启示。
[关键词]人与自然关系;关系思维;自然视角;新理解[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1)10-0004-10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从自然出发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方式,构成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性反思。
如果说马克思在批判扬弃“两极对立”的传统思维方式基础上创建了实践的思维方式,那么,从自然出发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方式或称自然视角的关系思维,则是马克思实践的思维方式在人与自然关系理解上的体现:它为解决人与自然(生态)关系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方案,同时,它也对与此相关的一些重要概念、原理和命题的习惯性理解提供了新启示。
一、马克思的“关系思维”对传统思维方式的超越启蒙理性(工具理性)的观念前提是“主客二分”的“实体思维”,它直接导致和表现为对本体追求的偏执及实体主义的迷信。
实体思维是造成人与自然在理论认识上和生活实践上双重分裂及对抗的根本原因,也是“生物中心论”(自然主义)和“人类中心论”(人道主义)理论生成及相互对立的根本原因。
实体思维主导下的西方传统哲学,正如高清海先生所指出的:“以往的哲学理论……它们以抽象的形式把世界的两重矛盾关系归结为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两极对立。
”[1]57西方传统哲学在精神与物质、人与自然之间划出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进而将二者分离、对立起来,或者将二者相互归属于对方的认知和做法,是其坚守实体思维的显著特征。
马克思对黑格尔自然观的批判摘要:“但是,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这段著名论述被一些学者误读为马克思对他本人的自然观的论述。
通过与黑格尔自然观相对照、对马克思的这段论述进行的全面解读证明:这段话中,“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就是黑格尔自然观中的自然界,“人”是活生生的人;是黑格尔把他的抽象自然界与人分隔开来,这段论述是马克思对黑格尔自然观的批判性分析,而不是马克思对他自己的自然观的论述。
关键词:马克思自然观;黑格尔自然观;误读马克思自然观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马克思自然观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关涉对马克思哲学的根本理解。
研究马克思的自然观,首要的是正确解读马克思的相关论述。
但是,马克思的一些重要论述却常常被误读。
“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①这段著名论述就遭受了这样的命运。
这段论述被一些著名学者看做是马克思对他自己的自然观的明确表述,并被这些学者解读为:马克思认为谈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是没有意义的;这段论述说明马克思的自然是人化自然等等。
在本文看来,这些解读是对马克思这段重要论述的严重误读,而且这种误读造成了对马克思自然观、马克思哲学不正确的理解和把握。
为了弄清这段论述的真意,本文试图依据相关文本,对这段论述进行再解读。
一、黑格尔自然观的基本思想本文认为,马克思的批判性著作的被误读,主要原因在于,对马克思所要批判的相关思想或著作不了解,以及没有注意区分马克思批判性著作中的不同内容的不同性质。
马克思批判性著作中的不同性质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对所要批判的著作的摘录,对这些著作所表达思想的复述、转述或概括;二是对被批判者的思想进行的批判性分析,这一部分内容也有差别,有的暗含有马克思本人对相关事物的认识,有的并不含有马克思本人对相关事物的认识而只是马克思对被批判者的思想的分析;三是马克思撇开被批判者而论述自己对相关事物的认识。
由于这些不同性质的内容都是从马克思的视角出发的,所以,在解读相关文本、理解和把握马克思思想的时候,必须对这些不同性质的内容进行准确的区分。
过去,有一些学者,常常把只是马克思对批判对象进行分析而不含有马克思本人对相关事物认识的论述,甚至把马克思转述、复述或概括的被批判者的思想,当做马克思本人对相关事物认识的论述,就是既不了解被批判者的思想,也没有对马克思批收稿日期:2013—03—18林建成,男,北京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44)。
判性著作中不同性质的内容进行正确区分的结果。
可以说,弄清楚被批判者的思想,对马克思批判性著作中不同性质的内容进行正确区分,是正确解读马克思批判性著作的前提或基础。
因此,为了要正确解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那段著名的论述,本文从弄清楚黑格尔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开始。
自然观涉及的基本问题是:自然是什么?它的本质是什么?它从哪里来?它具有哪些规定性?它将去往何处?其发展动力是什么?对这些问题,黑格尔在《哲学全书》(《小逻辑》、《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中都给出了明确的回答。
关于自然是什么的问题,在《小逻辑》的最后一节中,黑格尔说:“直观着的理念就是自然”②,“存在着的理念就是自然”③;在《自然哲学》导论中,黑格尔说:“自然仅仅自在地是理念”④,“自然是他在形式中的理念”⑤,“自然是理念他在中的理念”⑥;在《精神哲学》“精神的概念”中,黑格尔说:自然“是理念的在自己外存在”⑦,“自然也是一个被设定的东西”⑧。
这些回答,出自《哲学全书》的不同部分,是黑格尔从不同角度对自然是什么这个问题所作的回答:直观着的理念就是自然,自然是被设定的东西,自然是他在形式的理念,是理念在自己外的存在。
关于自然的本质,黑格尔说:“自然的内在本质无非是普遍的东西”⑨,“概念就其本性来说,一般是内在的,因而是内在于自然本身的”⑩,“精神在自然内发现它自己的本质,即自然中的概念”。
这些论述清楚地表明,在黑格尔看来,自然界的本质就是存在于自然之内的普遍的东西,概念性或观念性的东西。
关于自然从哪里来的问题,在《小逻辑》中,黑格尔说:理念“外化为自然”;在《自然哲学》中,黑格尔说:“自然是作为他在形式中的理念产生出来的”,“自然从理念异化出来”,自然“是内在的、构成自然根据的理念里产生出来的”;在《精神哲学》中,黑格尔说:“显示,作为抽象的理念的显示是向自然的直接过渡,即自然的生成……在概念的范围内,显示是把自然创建为它的存在”,“自在存在着的精神或逻辑的理念显示的方式,在于理念向外在的、孤立的定在的直接性的转变。
这种转变就是自然的生成”。
这些论述清楚地表明了黑格尔对自然从何而来的这个问题的看法,即理念外化、异化为自然,自然是理念产生出来的,理念向外在的、孤立的定在的直接性的转变,这种转变就是自然的生成。
关于自然的规定性,在《小逻辑》中,“直观着的理念就是自然”强调的是自然的直观的性质或直接性;在《自然哲学》中,黑格尔说:“既然理念现在是作为它自身的否定东西而存在的,或者说,它对自身是外在的……外在性就构成了自然的规定”,“自然是理念他在中的理念,所以这就意谓着自然在本质上是一种观念性的东西”,显然,在这里黑格尔强调的是自然的外在性、观念性;在《精神哲学》中,黑格尔说“自然的外在性、孤立性和直接性”,这里黑格尔除了再次强调自然的直接性和外在性外,还明确提出了自然的孤立性这一规定。
由此看来,直接性、外在性、观念性、孤立性都是黑格尔对他的“自然”的规定,都是黑格尔对自然具有哪些规定这个问题的回答。
关于“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这段论述中“人”的所指,我们先来看一段《手稿》中的另一段论述。
马克思说:“我们下面将会看到,黑格尔为什么把思维同主体分隔开来;但就是现在也已经很清楚:如果没有人,那么人的本质表现也不可能是人的,因此,思维也不能被看作是人的本质表现,即在社会、世界和自然界生活的有眼睛、耳朵等等的人的和自然的主体的本质表现。
”这段论述要注意的有两点,一是马克思明确地说,黑格尔把思维同主体分隔开来;二是马克思明确地说,黑格尔把思维与之分隔开来的那个“主体”是“在社会、世界和自然界中生活的有眼睛、耳朵等等的人”,即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
把这两点结合起来,很清楚,马克思是说:黑格尔把思维与主体——活生生的人——分隔开来。
当然,与人分隔开来的思维,就不再是人的本质的表现,而只能是“黑格尔那里”的“抽象的、只在思维中运动的思维,即无眼、无牙、无耳、无一切的思维”,即黑格尔那里的抽象思维。
这再次确认: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那里的思维是抽象思维。
由于与活生生的人分离的思维只能是黑格尔那里的抽象思维,又由于黑格尔那里的自然界是抽象思维中的自然界,所以,黑格尔使思维与活生生的人的分离开来,其实也就使他的(抽象的)自然界与“人”分隔开来。
关于黑格尔的抽象思维,马克思说:“全部逻辑学都证明,抽象思维本身是无。
”非常清楚,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的抽象思维就是无。
抽象思维是无,抽象思维中的自然界也就只能是无!弄清楚了黑格尔那里的思维是抽象思维,“被抽象理解的自为的自然界”就是黑格尔自然观中的自然界,“与人分隔开来”中的“人”就是活生生的真实的人,是黑格尔把他的(抽象的)自然界与活生生的人分隔开来,弄清楚了黑格尔的抽象思维就是无,“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这段论述怎么能理解为是马克思在表述他自己的自然观?结论只能是:这段论述是马克思对黑格尔自然观的批判性分析,而不是马克思对他本人的自然观的论述,那种把这段论述看作马克思对他本人的自然观的论述的看法,弄错了马克思的真意,是对马克思文本的严重误读。
三、黑格尔的“作为自然界的自然界”也是无在《手稿》中,还有一段也很有名的论述,这段论述就是:“作为自然界的自然界,这是说,就它还在感性上不同于它自身所隐藏的神秘的意义而言,与这些抽象概念分隔开来并与这些抽象概念不同的自然界,就是无,是证明自己为无的无,是无意义的,或者只具有应被扬弃的外在性的意义。
”由于这段论述(为了方便称之为B论述)与本文第二部分解读的那段论述(称之为A论述)之间存在着不为人注意的区别,而对B论述的解读又常常影响对A论述的解读。
所以,这里有必要对B论述进行解读,弄清楚A论述与B论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本文认为,对B论述的解读,需要确认以下两点:一是“作为自然界的自然界”是指黑格尔那里的自然界;二是这个自然界也是“无”!首先,这里的“作为自然界的自然界”,即“隐藏着神秘意义”的自然界就是黑格尔那里的自然界。
马克思说:“作为自然界的自然界,这是说,就它还在感性上不同于它自身所隐藏的神秘的意义而言,与这些抽象概念分隔开来并与这些抽象概念不同的自然界。
”可见,这里的自然界,虽然是“作为自然界的自然界”,但它却是“隐藏着神秘意义”的自然界。
我们知道,在黑格尔那里,观念外化为自然界,这个外化其实就是一种“过渡”,是观念或理念为了认识自身而“显示”自身,是观念或理念发展的一个环节。
这种“过渡”充满着神秘主义。
同时,这个由观念外化出的自然界,在黑格尔那里又具有这样一种意义:“即这个自然界是思想的异在,是现实的、被直观的、有别于抽象思维的自然界。
”所以,很清楚,黑格尔那里的自然界,一方面它是观念的异在,具有神秘的意义;另一方面,它又是现实的、被直观的、有别于抽象思维的自然界,在感性上不同于它所具有的神秘意义。
所以,这里的“作为自然界的自然界”,即“隐藏着神秘意义的”自然界就是指黑格尔那里的自然界。
其次,这里的“作为自然界的自然界”也是“无”!按照马克思的论述,这个“自然界”“只具有应被扬弃的外在性的意义”。
关于这里的“外在性”的理解,马克思说:“在这里不应把外在性理解为显露在外的并且对光、对感性的人敞开的感性;在这里应该把外在性理解为外化,理解为不应有的偏差、缺陷。
因为真实的东西毕竟是观念。
自然界毕竟是观念的异在的形式。
而既然抽象思维是本质,那么外在于它的东西,就其本质来说,不过是某种外在的东西……就自然界不同于抽象而言,自然界是个有缺陷的存在物”,“它的本质是不同于它自身的另一种东西”,“因此,对抽象思维者来说,自然界必须扬弃自身”。
按照这种理解,黑格尔那里的自然界是抽象观念的异在,是与“抽象概念分隔开来”,是一种外在性的存在,是与其本质分离的,其本质在其自身之外,这是这一自然界的缺陷,因此,这个自然界是虚假的、不真实的存在,这个自然界“必须扬弃自身”。
自然界扬弃自身的结果是精神、是概念的更高阶段,这时,自然界消逝了。
自然界消逝了,不是“无”又是什么呢?应当说,马克思的这种理解是直接依据黑格尔的文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