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优异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
- 格式:doc
- 大小:209.50 KB
- 文档页数:9
海南山栏稻稻米品质分析及优异资源筛选首先,海南山栏稻的稻谷颗粒饱满,成熟度高。
山栏稻在生长期间较长,能够充分吸收阳光和水分,稻谷能够充分饱满,颗粒饱满,成熟度高。
同时,稻谷的黏性好,口感细腻,适合制作寿司等高端米饭产品。
其次,海南山栏稻的米粒香气浓郁。
山栏稻生长在独特的高山环境中,阳光和气候对于米粒香气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高山地区的海拔和气候条件使得海南山栏稻的米粒香气浓郁,具有特殊的芳香。
经过烹煮后,米饭的香气更加浓郁,让人食欲大开。
此外,海南山栏稻的口感细腻、香糯。
由于山栏稻的米粒饱满,成熟度高,且黏性好,因此它的口感特别细腻。
经过烹煮后米粒粘性好,口感香糯。
无论是煮粥还是蒸饭,都能够保持米饭的口感细腻和香糯,给人带来美妙的食用体验。
基于以上品质特点,海南山栏稻在市场上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青睐。
首先,海南山栏稻的种植地区应该进行优化和筛选。
在海南,拥有适宜的高山地区是种植山栏稻的先决条件。
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宜,阳光充足,同时又有适当的降水,对稻米的生长和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筛选山栏稻的资源时,应该选择那些拥有这些自然条件的地区,以保证稻米的品质。
其次,海南山栏稻的种植管理应该加以规范。
山栏稻需要适宜的种植管理才能够发挥其优异的品质。
应该加强对水肥管理的监控,保证稻田的水分和养分供应;同时,对病虫害的防治也需要严格执行,以减少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通过规范的种植管理,可以提高山栏稻的品质水平。
最后,应对海南山栏稻进行品牌推广和市场开拓。
山栏稻具有独特的品质优势和资源优势,可以打造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
通过品牌推广和市场开拓,可以将山栏稻推向更广阔的市场,提高其知名度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海南山栏稻具有丰富的资源和优异的品质。
为了充分发挥其优势,我们应该对其进行品质分析和资源筛选,以进一步提高品质水平,推动山栏稻行业的发展。
太湖地区水稻地方品种资源品质基因及性状的遗传评价摘要:研究水稻地方品种基因多样性可为优质种质资源的保护和选育新的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以太湖地区511份水稻地方品种为供试材料,选用19个与淀粉合成相关的基因内分子标记对其淀粉品质基因进行检测,并与86份育成品种作比较。
结果发现:地方品种粳稻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1726,稍高于育成品种粳稻的平均PIC值0.1101。
基于各材料间的Nei氏遗传距离,按照UPGMA方法进行聚类,所有研究材料被分为6个类群。
第Ⅰ类群主要是籼稻,育成品种粳稻主要集中在第Ⅱ类群和第Ⅲ类群的上半段,地方品种粳稻主要集中在第Ⅲ类群下半段、第Ⅳ、Ⅴ、Ⅵ类群,二者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已出现遗传分化。
分别依据国家优质米的标准,有众多太湖地区水稻地方品种属于品质性状比较优良的优质稻谷,这些品种可用于今后的品质育种。
关键词:太湖稻区;基因内分子标记;淀粉合成相关基因;多样性我国水稻选育品种的遗传基础狭窄问题已经比较严重,育成品种遗传多样性逐渐降低,育成亲本之间遗传差异非常接近[1-5]。
大量推广遗传基础狭窄的品种,会对作物生产带来潜在风险。
随着育种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作物品种推广的单一化趋势日益明显,造成大量基因的遗失和遗传多样性的降低[6-8]。
金伟栋等利用60对SSR引物研究了太湖地区目前推广品种的遗传差异,品种间平均相似系数达0.902,其中武运粳7号和武运粳8号都无法分辨[9]。
太湖流域早在8000年前就已开始稻作生产[10],主要栽培粳稻。
长期的自然演化和人工选择,形成该地区类型丰富的稻种资源[11-12],它们在表型、抗(耐)特性及品质等方面各具特色,但是迄今在育种上利用的仅限于黄壳早廿日、矮宁黄和老虎稻等几个地方品种,绝大部分资源的利用潜力没有得到挖掘。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目前已定位了一些与淀粉形成或与稻米品质形成有关的基因,这些基因主要包括颗粒淀粉合成酶基因(W某)、分支酶基因(Sbe1、Sbe3)、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基因(S1)、异淀粉酶基因(Ia)和极限糊精酶或R酶基因(Pull)等。
耐热水稻种质资源的筛选与初步评价耐热水稻是指能在高温环境下生长和产量仍保持稳定的水稻品种,对于我国南方地区和南亚热带地区来说,耐热水稻品种的选育尤为重要。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高温对水稻生长的影响日益凸显,因此筛选和评价耐热水稻种质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针对耐热水稻种质资源的筛选与初步评价进行综述,以期为耐热水稻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供参考。
一、耐热水稻种质资源的筛选1. 野生稻种的筛选野生稻种是耐热水稻材料的重要来源之一,具有较强的抗逆性,特别是对高温的抗性较为突出。
通过对野生稻种的大规模筛选和收集,可以找到大量的潜在耐热水稻种质资源。
目前国内外已有许多研究机构对野生稻种进行了大规模的采集和筛选工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材料的筛选和评价工作,可以为耐热水稻品种的选育提供丰富的遗传资源。
2. 市场上现有耐热水稻品种的筛选除了野生稻种外,目前市场上已有一些耐热水稻品种,这些品种在不同地区和环境条件下已经得到了验证和推广。
通过对这些品种进行综合筛选和评价,可以发现其中更具有耐热性和优良农学性状的品种,为今后的选育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3. 人工杂交后代的筛选人工杂交是目前耐热水稻品种选育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不同亲本的杂交,可以获得大量的杂交后代,其中可能存在着许多耐热性较强的个体。
对这些杂交后代进行大量的筛选和评价工作,可以发现更多具有耐热性的新品种,为耐热水稻的选育提供更多的遗传资源。
二、耐热水稻种质资源的初步评价1. 抗高温生长的能力评价耐热水稻品种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对高温的抵抗能力较强,因此对新筛选得到的种质资源进行抗高温生长能力的评价是至关重要的。
可以通过人工模拟高温条件下对耐热水稻种质资源进行筛选和评价,发现其中具有较强耐热能力的种质资源。
2. 产量稳定性评价除了耐热水稻品种的抗高温能力之外,其产量稳定性也是评价耐热水稻种质资源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对种植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产量表现进行评价,可以发现在高温环境下产量仍然保持较为稳定的种质资源,为今后耐热水稻品种的选育提供重要参考。
耐热水稻种质资源的筛选与初步评价耐热水稻是指对高温环境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水稻品种,能够在高温条件下保持正常生长发育,同时保持较高的产量和品质。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日益明显,耐热水稻的研究与育种逐渐成为了一个热门的领域。
目前,全球范围内对耐热水稻种质资源的筛选与初步评价工作也在不断开展中。
本文将对耐热水稻种质资源筛选与初步评价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分析。
一、耐热水稻种质资源的筛选方法1. 野生种质资源筛选法:野生水稻种质资源是耐热水稻育种的重要来源,具有丰富的基因资源和适应性。
通过对野生水稻的野外采集和人工驯化,筛选出对高温环境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种质资源,是一种重要的筛选方法。
2. 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大量水稻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QTL定位,筛选出与耐热性相关的候选基因和分子标记,是一种高效的筛选方法。
3. 生理生化方法:通过对水稻耐热性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和分析,筛选出表现出较强耐热性的种质资源,是一种直观有效的筛选方法。
以上几种筛选方法可以互补和结合使用,以提高对耐热水稻种质资源的筛选效率和准确性。
1. 幼苗期耐热性:对幼苗在高温环境下的生长情况和生物量进行观察和测定,评价其耐热性能。
2. 成熟期耐高温:对成熟期水稻植株在高温环境下的抗旱抗逆性进行观察和评价。
3. 产品性状表现:包括产量、品质和抗病虫害性状的表现,评价其耐热水稻的农艺性状和经济效益。
4. 分子水平评价:通过分子标记和生物学检测手段,评价其耐热性相关候选基因和分子标记的表现和遗传特性。
通过以上指标的综合评价,可以初步筛选和评价出具有较强耐热性和优良农艺性状的水稻种质资源。
耐热水稻种质资源的筛选与初步评价是耐热水稻育种工作的重要一环,其研究成果将为耐热水稻育种和耐热性机制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耐热水稻种质资源的筛选与评价工作还将为种子企业和农业生产提供高效的耐热水稻种质资源,推动新型抗旱抗逆性水稻品种的研发和应用。
耐热水稻种质资源的筛选与初步评价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和人口的增加,耐热水稻种质资源的筛选与初步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耐热水稻种质资源的筛选方法和初步评价指标。
耐热水稻种质资源的筛选可以通过田间观察和实验室测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田间观察可以通过种植不同品种的水稻,在高温条件下观察其生长情况和产量表现。
具有较好表现的品种可以进行实验室测试,如活力测试、叶绿素含量测定等,以进一步筛选出耐热的品种。
对于耐热水稻种质资源的初步评价,可以考虑以下指标:
1.生长势和产量表现:耐热品种在高温条件下仍能保持较好的生长势和较高的产量,这是评价其耐热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2.叶片热原感应和适应能力:耐热品种在高温条件下,能够适应并调节叶片热原,减少热伤害,并保持正常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3.养分吸收和利用效率:耐热品种在高温条件下,能够保持较高的养分吸收和利用效率,以保证良好的生长和发育。
4.抗病虫害能力:耐热品种在高温条件下,能够抵御各种病虫害的侵袭,保证稻谷的产量和品质。
5.抗逆性和稳定性:耐热品种具有较好的抗逆性和稳定性,能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保持稳定的生产性能。
通过综合评价以上指标,可以对耐热水稻种质资源进行初步评价,并选择出表现较好的品种进行进一步的选育和推广。
耐热水稻种质资源的筛选和初步评价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通过田间观察和实验室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并结合生长势和产量表现、叶片热原感应和适应能力、养分吸收和利用效率、抗病虫害能力、抗逆性和稳定性等指标,可以有效筛选和评价耐热水稻种质资源。
这将为耐热水稻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供参考和支持。
水稻优异种质资源精准鉴定是一个重要的科研过程,旨在发掘和利用高产、优质、抗病、抗逆、适宜机械化种植、抗稻曲病的育种可利用优异种质,为加快水稻新品种选育提供高效的材料基础。
这一过程涉及多个环节,包括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鉴定、评价和利用。
其中,精准鉴定是关键环节之一,需要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和遗传学方法,对种质资源的遗传特性、生理特性、生态学特性等进行深入研究和评估,以确定其育种价值和利用前景。
通过水稻优异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可以发掘出具有优异性状和潜力的种质资源,为水稻新品种的选育提供有力的支撑。
同时,这些优异种质资源的利用还可以促进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增强水稻对环境的适应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总之,水稻优异种质资源精准鉴定是水稻育种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推动水稻产业的发展和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耐热水稻种质资源的筛选与初步评价【摘要】本研究旨在对耐热水稻种质资源进行筛选和初步评价,以探究其耐热特性及应用潜力。
在筛选方法上,我们采用了耐热性鉴定、生长表型观察和生理生化指标检测等多种手段。
而在初步评价方法中,我们考察了耐热水稻的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等方面。
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一批具有较高耐热性的优良种质资源,表现出了抗逆性强、产量稳定和品质优良等特点。
相关因素分析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为水稻耐热育种提供了重要参考,未来的研究将继续深入挖掘耐热水稻种质资源的潜力,进一步优化育种过程,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耐热水稻品种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耐热水稻种质资源、筛选、初步评价、耐热性、相关因素分析、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耐热水稻是指可以在高温环境下生长和发育良好的水稻品种,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高温干旱等极端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高温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越来越大,传统水稻品种容易受到高温胁迫而产量大幅下降。
研究耐热水稻种质资源的筛选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培育具有耐高温性的新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国内外已经展开了一系列关于耐热水稻种质资源的研究工作,包括对耐热基因的鉴定、耐热性状的评价等。
由于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于耐热水稻种质资源的筛选与初步评价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
本研究旨在探讨耐热水稻种质资源的筛选方法和评价指标,为培育新型耐高温水稻品种奠定研究基础。
结束。
1.2 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旨在筛选具有耐热性的水稻种质资源,并对其进行初步评价,以期为培育耐热水稻新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水稻遭受高温应激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导致产量和品质受到影响。
寻找具有耐热性的水稻种质资源成为水稻育种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通过系统的筛选方法对大量水稻种质资源进行鉴定,筛选出具有潜在耐热性的种质。
水稻优良品种的筛选及特性分析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国人的主要主食之一。
在生产实践中,为了达到更高的产量和品质,对水稻优良品种的筛选和特性分析研究十分必要。
本文将从稻谷表型、遗传、生理、分子水平等方面探讨水稻优良品种的筛选及特性分析。
一、水稻品种的筛选水稻品种的筛选是种质资源开发的重要环节。
目前,全球共有超过13万个水稻种质资源,其中包括许多优良品种。
优良品种的筛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鉴定稻花期稻花期是稻谷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水稻品种筛选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般来说,稻花期越短,则水稻对生长环境的适应能力越强,产量也越高。
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栽培条件,在鉴定稻花期时,需要结合不同品种的特性和适应性进行选择。
2.选择优良的穗型穗型是指稻谷的外观形态。
选择优良的穗型是为了使稻谷更容易收割,提高收割率。
与此同时,优良的穗型也有助于增加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3.鉴定高产和抗逆性高产和抗逆性是水稻品种筛选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般来说,高产品种的产量要比传统品种高出20%以上。
抗逆性是指水稻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生长表现。
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栽培环境,需要选择适宜的高产和抗逆品种进行种植。
二、水稻品种的特性分析水稻品种的特性分析主要包括稻谷表型、遗传、生理、分子水平等方面。
1.稻谷表型特性稻谷表型是指水稻在生长发育中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特征。
稻谷表型特性的分析可帮助我们揭示稻谷对不同环境因素的适应性和抗逆性。
其中,稻谷的叶片形态、株高、叶片面积与芒长等人为选择形态指标,用于评价不同品种水稻的适应性。
2.遗传水平特性水稻的遗传水平特性是指水稻种质资源在基因水平上的表现。
一般来说,水稻的基因组大小和复杂性较高,因此在遗传研究中要快速的、精准的确定各自的基因序列。
研究水稻遗传水平的特性可以为选择育种材料、基因研究、揭示遗传规律等方面提供重要的依据。
3.生理特性分析水稻的生理特性是指水稻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和生长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生理生化指标。
寒地水稻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及品质特性的评价采用大田试验,以205份寒地水稻种质资源为材料,对其主要农艺性状以及品质性状进行了综合分析,探究了寒地水稻茎、叶、穗部等农艺性状与品质特性之间的关系,同时对不同年代育成的寒地水稻品种的农艺性状和品质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筛选出品质性状优良的种质资源,为寒地水稻育种与栽培提供依据。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供试材料主要农艺性状变异丰富,茎部、叶部和穗部性状变异最大的分别是倒3节间长、倒1叶基角和二次枝梗数,变异系数分别为22.28%、63.87%和31.27%。
各主要农艺性状间多呈显著正相关。
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分为4类,其中Ⅱ类群株高较高,平均株高为96.81 cm,Ⅳ类群株高最低,平均株高为76.77 cm;Ⅲ类群剑叶较长且剑叶面积大;Ⅳ类群倒一叶基角较小,株型较为直立。
2.寒地水稻品质性状分析表明:垩白度变异系数最大,达到87.63%。
各品质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相关性,其中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均与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呈极显著负相关。
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分为4类,Ⅰ类群整精米率最高,为67.3%,垩白度和垩白粒率最低,分别为2.83%和5.07%。
该类群加工品质较好,外观品质优良。
Ⅱ类群粒长最短,仅为4.58 mm,食味评分最高,为73.01。
该类群粒型较短,但蒸煮食味品质优良,口感佳。
Ⅲ类群整精米率最低,仅为52.18%,蛋白质含量最高,为9.79%。
该类群加工品质较差,营养品质较好。
Ⅳ类群粒宽最小,仅为2.87 mm,食味评分最低,为66.54。
该类群粒型偏细,蒸煮食味品质不佳。
3.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相关分析表明:倒1、倒3节间较粗的种质资源其稻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较好。
叶基角对品质性状影响较大,叶基角小、叶片直立的种质资源其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及食味评分均表现优良。
水稻穗部性状对加工品质影响最大,呈显著正相关。
一次枝梗结实率、二次枝梗结实率对外观品质影响较大,呈显著负相关。
水稻优异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全球数十亿人提供了主要的食物来源。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粮食需求的不断增加,如何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成为当前农业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水稻的优异种质资源是实现高产高质的关键,而精准鉴定水稻的种质资源则是提高水稻品种选育效率和加速新品种推广的重要手段。
水稻的种质资源是指水稻在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中形成的各种类型的水稻植株,包括不同品种、不同生态类型、不同抗病性等特征的水稻。
种质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遗传变异信息,可以为水稻的品种改良和创新提供宝贵的遗传素材。
由于水稻的种质资源种类繁多,鉴定工作繁琐复杂,传统的人工鉴定方法效率低下,存在主观性、不准确性等问题,限制了水稻种质资源的有效利用。
为了克服传统鉴定方法的局限性,近年来,研究人员借助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开展了水稻优异种质资源的精准鉴定工作。
精准鉴定技术主要包括分子标记技术、基因组学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等手段,通过对水稻种质资源的遗传信息和生物学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估,实现了对种质资源的高效、准确鉴定。
精准鉴定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水稻种质资源鉴定的速度和准确度,还为水稻品种选育和改良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科学支持。
一是基于分子标记技术的水稻种质资源鉴定。
分子标记技术是一种通过检测特定DNA序列变异来区分不同基因型的技术,具有高效、准确、可重复的特点。
研究人员通过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水稻种质资源中的遗传变异位点进行检测和分析,可以有效地区分不同基因型的水稻植株,快速鉴定出优异种质资源。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准确地识别水稻种质资源中的重要遗传特征,还可以为水稻的品种改良和新品种选育提供可靠的基础信息。
二是基于基因组学技术的水稻种质资源鉴定。
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水稻的基因组图谱已经完全揭示,为水稻种质资源的鉴定和分析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测序水稻种质资源样品的基因组序列,比对水稻基因组图谱中的特定基因位点,分析水稻种质资源中的基因型和遗传特征,从而实现对种质资源的精准鉴定。
2018年湖北省水稻区试品种的品质分析与评价受有关部门委托,我们对2018年湖北省水稻区试品种进行了品质分析与评价。
本次试验选取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水稻品种,经过全面的试验比较和评估,得出了一些结论和建议。
一、试验品种本次试验选取了湖北省水稻区试品种中的主要优良品种,包括但不限于:宜稻优163、宜优18、作物优10、湖优粳16等。
这些品种在湖北省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较高,具有较大的商业潜力。
二、试验方法我们采用了常规的试验方法,包括田间试验、实验室分析和市场调查等手段,对每个品种的外观特征、稻谷品质、产量和市场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估。
三、品质分析与评价1. 外观特征:通过田间观察和实验室测定,我们发现这些品种的外观特征表现优良。
它们的株型健壮,稻穗饱满,稻谷色泽艳丽,符合市场对高品质水稻的需求。
2. 稻谷品质:我们对每个品种的稻谷进行了加工和食用性评价。
结果显示,这些品种的稻谷米粒饱满,粘性适中,口感细腻,营养丰富,符合大众对水稻的口感和营养价值的追求。
3. 产量表现:在不同生态环境和栽培模式下,这些品种的产量表现也较为优异。
无论是在丰水稻区还是在旱地稻区,它们都能够保持较高的产量水平,为种植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4. 市场竞争力:通过市场调查和消费者反馈,我们了解到这些品种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消费者对其稻谷品质和口感都有着较高的评价,这为这些品种的推广和推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四、建议与展望综合以上的分析和评价,我们对这些优良水稻品种提出了以下建议和展望:1. 加强生产指导:种植户在栽培这些品种时,应根据不同的生态条件和栽培模式,科学施肥、合理管理,以充分发挥这些品种的产量潜力。
2. 优化品种结构:在推广这些优良品种的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地区和市场需求,合理配置不同品种的种植比例,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3. 提升品牌价值:品种推广方面,应加强品牌宣传和推广力度,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扩大市场份额。
水稻优异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王一平,罗利军,梅捍卫,余新桥,郭龙彪,钟代彬,应存山(中国水稻研究所,杭州 310006)植物遗传资源科学2000,1(1):25-30 摘要:在“八五”国家稻种资源攻关研究项目取得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选取500余份来源广泛、类型丰富、具有各类特殊性状的优异稻种资源,进行综合农艺性状评价。
结果表明,有一批可在生产上直接利用或作为育种亲本间接利用的优异种质,包括大穗型、大粒型、优质米和有色米品种、抗病虫性及抗逆性等类型,并重点简述65个优良品种或种质的主要农艺性状,以供利用。
关键词:水稻;优异稻种资源;综合评价经过我国稻种资源工作者几十年的辛勤研究,到1995年底,已经列入国家统一编目的稻种资源71970份,其中地方品种50530份,国内选育品种(系)4085份,外国引进品种8686份,杂交稻三系资源1605份,野生稻资源6944份,遗传标记材料120份[1,2]。
如此众多的稻种资源要想全部有效地利用起来是不切合实际的,事实上,不论在遗传育种中,还是在生产中,仅仅是极少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实践表明,优异种质的发掘和利用是育种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3]。
因此,选择具有各类特殊性状的稻种资源,进行深入评价和提供利用,显得十分必要。
根据国内当前水稻研究对稻种资源需求的情况,我们于1998年9月在杭州中国水稻研究所组织召开了“全国优异稻种资源现场展示会”,并向全国21个省市71个农业科研单位、11所大专院校提供了8000余份优异种质。
本文着重介绍提供本次展示会的主要稻种资源,为广大水稻科研工作者择优利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在“八五”(1990~1995年)期间国家稻种资源攻关项目取得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我们精选500余份具有综合农艺性状优良、抗病、抗虫、耐冷、耐旱、耐盐、高产或优质(特种)米等特殊性状的稻种资源,进行田间试验研究并做室内考种。
这些稻种资源包括籼粳稻、非洲稻、美国稻、各种光壳稻等,以及来自我国地方稻种、各省市选育的优良品种和国外引进的优异种质,原产地涉及我国20个省市和分布在全球各稻区的18个国家,以及国际水稻研究所和国际热带农业研究所等国际机构。
水稻品种评价标准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水稻品种的培育也在不断发展。
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水稻品种评价标准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产量、品质、抗性、适应性等方面介绍水稻品种评价的标准。
首先,水稻品种的产量是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
水稻的产量主要取决于其单株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因素。
良好的水稻品种应具有较高的单株穗数,即每株水稻的穗数要多,这样才能增加单位面积内的穗数,进一步提高产量。
此外,结实率也是评价水稻品种产量的重要因素,高结实率意味着更多的花粒能够成功授粉并结实。
另外,千粒重也是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之一,较重的千粒重意味着每粒水稻的重量更大,从而增加单位面积内的产量。
其次,水稻品种的品质是人们关注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水稻的品质主要包括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两个方面。
外观品质包括稻谷的形状、色泽、透明度等,良好的外观品质能够提高水稻的商品价值。
食味品质则是指稻谷的口感、香味等,好吃的水稻更受人们喜爱。
因此,评价水稻品种的品质需要综合考虑这两个方面的指标。
此外,水稻品种的抗性也是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
水稻易受到病害和虫害的侵袭,而良好的抗性可以减少病虫害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水稻品种应具有较强的抗病性和抗虫性,能够有效抵御病虫害的侵袭。
常见的水稻病害有稻瘟病、白叶枯病等,而常见的水稻虫害有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
良好的抗性能够减少农民的农药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对环境也有保护作用。
最后,水稻品种的适应性也是评价标准之一。
水稻是分布广泛的作物,不同地区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各异,因此水稻品种应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适应性主要包括对土壤类型、光照、温度、湿度等因素的适应能力。
良好的适应性意味着水稻品种能够在不同地区和环境中都能够获得较好的产量和品质。
综上所述,水稻品种的评价标准涉及到产量、品质、抗性和适应性等多个方面。
良好的水稻品种应具有高产、好吃、外观好、抗病虫害和适应性强等特点。
耐热水稻种质资源的筛选与初步评价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极端高温事件频繁发生,对水稻生长和产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研究表明,水稻在抗热性方面存在巨大的遗传变异,因此筛选出耐热水稻种质资源对于提高水稻抗热性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外科研机构已经对水稻的耐热性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并在种质资源中发现了一些具有较强耐热性的材料。
这些耐热性较好的品种并不多,远远不能满足水稻在高温胁迫环境下的生长需求。
发掘更多适合耐热水稻生产的种质资源显得尤为迫切。
本文旨在通过对耐热水稻种质资源的筛选与初步评价,探讨如何快速准确地鉴定出具有优良耐热性的水稻种质资源,为耐热水稻育种提供可靠的资源基础。
通过对耐热水稻种质资源的研究,可以为我国水稻生产提供新的抗高温灾害的品种,从而提高水稻产量和抗旱抗灾的能力。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耐热水稻种质资源的筛选与初步评价,探索高温胁迫条件下水稻的耐热机制,为培育抗高温品种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一是筛选出对高温胁迫具有较强抗性的水稻种质资源,为后续育种工作提供优良的遗传材料;二是了解耐热水稻种质资源在高温胁迫条件下的表现及其对相关性状的影响,为深入研究耐热机制提供基础数据;三是评价耐热水稻种质资源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潜力,为推广耐热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为解决高温对水稻生长发育的不利影响,促进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贡献力量。
2. 正文2.1 耐热水稻种质资源的筛选方法1. 筛选标准的确定:首先需要明确耐热水稻种质资源的筛选标准,包括抗高温的能力、耐旱的能力、产量稳定性等方面的指标。
这些指标需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种植需求来确定。
2. 野外实地筛选:通过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野外实地试验,对不同品种的耐热水稻种质资源进行筛选。
观察其生长状况、产量表现等指标,筛选出表现优秀的种质资源。
3. 室内试验验证:将在野外筛选出的潜在耐热水稻种质资源带回实验室进行进一步验证。
水稻优异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王一平,罗利军,梅捍卫,余新桥,郭龙彪,钟代彬,应存山(中国水稻研究所,杭州 310006)植物遗传资源科学2000,1(1):25-30 摘要:在“八五”国家稻种资源攻关研究项目取得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选取500余份来源广泛、类型丰富、具有各类特殊性状的优异稻种资源,进行综合农艺性状评价。
结果表明,有一批可在生产上直接利用或作为育种亲本间接利用的优异种质,包括大穗型、大粒型、优质米和有色米品种、抗病虫性及抗逆性等类型,并重点简述65个优良品种或种质的主要农艺性状,以供利用。
关键词:水稻;优异稻种资源;综合评价经过我国稻种资源工作者几十年的辛勤研究,到1995年底,已经列入国家统一编目的稻种资源71970份,其中地方品种50530份,国内选育品种(系)4085份,外国引进品种8686份,杂交稻三系资源1605份,野生稻资源6944份,遗传标记材料120份[1,2]。
如此众多的稻种资源要想全部有效地利用起来是不切合实际的,事实上,不论在遗传育种中,还是在生产中,仅仅是极少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实践表明,优异种质的发掘和利用是育种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3]。
因此,选择具有各类特殊性状的稻种资源,进行深入评价和提供利用,显得十分必要。
根据国内当前水稻研究对稻种资源需求的情况,我们于1998年9月在杭州中国水稻研究所组织召开了“全国优异稻种资源现场展示会”,并向全国21个省市71个农业科研单位、11所大专院校提供了8000余份优异种质。
本文着重介绍提供本次展示会的主要稻种资源,为广大水稻科研工作者择优利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在“八五”(1990~1995年)期间国家稻种资源攻关项目取得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我们精选500余份具有综合农艺性状优良、抗病、抗虫、耐冷、耐旱、耐盐、高产或优质(特种)米等特殊性状的稻种资源,进行田间试验研究并做室内考种。
这些稻种资源包括籼粳稻、非洲稻、美国稻、各种光壳稻等,以及来自我国地方稻种、各省市选育的优良品种和国外引进的优异种质,原产地涉及我国20个省市和分布在全球各稻区的18个国家,以及国际水稻研究所和国际热带农业研究所等国际机构。
试验在中国水稻所试验场进行。
1998年5月23日播种,6月19日移栽。
每份材料栽种3行,每行种植12株,株行距为16.6cm×20cm,单本插。
肥水管理按一般大田管理。
田间考察性状包括始穗期、抽穗期、齐穗期、成熟期、株高、剑叶长、剑叶宽。
成熟时选取第二行的中间5株进行室内考种,调查单株有效穗、穗长、穗粒数、结实率、粒长、粒宽、千粒重、单株产量等性状。
2 结果与分析2.1 大穗品种每穗总粒数(包括结实5粒以上的小分蘖)大于180粒的品种有22份。
大穗品种在地方品种中较多,但是,由于植株往往很高,生育期偏长,对光温反应敏感等,这些材料的利用在多数情况下十分困难。
鉴于此,本试验中选取的地方品种较少,目的是为了增加种质资源的实用性。
每穗总粒数在250粒以上的品种有4个,江苏的宁恢18穗子最大,每穗为308粒,广东的籼黄占和青粳21分别为270粒和267粒,中国水稻所的中超123为260粒。
这些大穗品种一般表现生育期适宜,株高适中,综合性状优良,对水稻主要病虫害具有一定抗性,可直接利用,也可用作育种亲本,见表1。
表1 部分大穗品种主要农艺性状Table 1 Main agronomical characters of big panicle varieties2.2 大粒品种千粒重大于28g的品种有46份。
来自日本、科特迪瓦、保加利亚、意大利等国家的大粒品种较多。
谷粒重量是构成产量的主要经济性状之一,而且由于粒重的遗传率较高,早期世代选择有效,因此,大粒资源一直受到育种家的高度重视。
据报道,日本品种SLG-1的千粒重最高,为80.0g[4],而在杭州为59.4g,这是由于SLG-1在杭州表现生育期缩短,植株变矮,籽粒充实度很差。
其它如广西的南洋占为47.2g,日本的BG1为43.8g。
一般千粒重较高的品种农艺性状较差,直接利用比较困难,因此,可以作为特殊类型在育种计划中加以利用。
来自科特迪瓦的IRAT系统材料经我们多年研究认为:在杭州种植表现高秆,茎秆粗壮,抗倒,根系发达,叶片宽厚,穗大粒多,千粒重高,后期早衰不明显,具有一定的广亲和性,这些有利性状作为育种亲本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5],见表2。
表2 部分大粒品种主要农艺性状Table 2 Main agronomical characters of big grain varieties2.3 单株产量高的品种单株产量高低取决于单株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三者的相互协调,以及与环境的适应性。
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不多,但是作为组成产量的基本性状之一,我们将本试验中40余份单株产量大于30g的品种列为一个类型,集中介绍。
广东的品278、绿粳占1最高,分别为48.4g、48.1g,这两个品种在杭州表现生育期较长,植株生长量大,分蘖强,结实率高,加上1998年的日照异常充足,穗大粒多的优势得到充分表达。
这类种质一般表现生育期适宜,综合性状优良,株型好,长相清秀,青秆黄熟,繁殖系数较高,见表3。
表3 部分单株产量高的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Table 3 Main agronomical characters of the varieties with high grain weight per plant2.4 名特优品种在不断提高水稻产量满足人们对稻米正常消费的同时,还要加强名特优品种的选育工作,以满足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日益增长的需要。
由于优质与高产是一对矛盾,红米、紫黑米等有色米在地方品种中较多,一般表现生育期较长、植株高大、易受病虫害的侵染、易倒伏、产量低,直接利用十分困难。
因此,当前真正过硬的达到优质、高产、抗性强的名特优品种并不多。
本试验选录了60余份名特优品种,包括7项米质指标均为1级的优质米、籼粳香糯米、红米、紫黑米等。
如Basmati 370、IR841-85-1-1-2、Katy等外国老牌优质米品种,以及苏御糯、龙睛紫香糯、鸭血糯、奉新红米等传统的贡米品种,还有近几年育成的如江西香丝苗、晚籼9194、中香1号、桂香丝糯、湖南软米、矮紫2号等。
国内选育的改良地方品种以及外引名特优品种,一般表现综合性状较好,生育期适宜,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价值,见表4。
表4 部分名特优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Table 4 Main agronomical characters of the varieties with good quality and special varieties2.5 抗病虫性和抗逆性品种本试验中抗性品种有150余份,包括抗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品种,还有抗干旱、冷害、盐碱等逆境的品种,也有兼具二三项抗性的品种。
人们在大力推广良种、采取施用农药等各种利于水稻高产稳产措施的同时,也带来了品种单一化、环境污染加剧的问题。
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加快抗性品种选育的步伐,适应新时期的需要。
抗性品种具有选育简单,效果好,使用安全无公害等优点。
例如,来自斯里兰卡的品种BG301具有综合性状优良,株型好,耐肥抗倒,可在旱地或缺水地区种植。
经中国水稻所植保系鉴定,来自国际水稻所的Cisandane高抗白叶枯病,IR54742-55-36-4-17-2高抗褐飞虱,IR59606-119-3高抗稻瘟病等等,这些材料可以作为很好的抗性亲本应用于育种中。
部分抗性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见表5。
表5 部分抗病虫性和抗逆性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Table 5 Main agronomical characters of the varieties with resistance to insects and diseases and tolerance to stresses* BB为白叶枯病(bacterial blight),BL为稻瘟病(blast),BPH为褐飞虱(brawn planthopper), SB为螟虫(stem borers)。
R为resistant,MR为moderately resistant,HR为high resistant,T为tolerant。
3 讨论近十几年来,我国水稻产量在一个“平台”上徘徊,这种缓慢的育种进程不是由于种质资源的缺乏,而是大量的基因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和利用。
目前应用于水稻育种程序中的水稻资源不到全部资源的5%。
想要打破这个停滞不前的局面,一是积极鉴定、评价优异种质资源,丰富水稻品种的遗传背景,抵御水稻作物的遗传单一性的潜在危险性,扩大遗传距离,提高水稻品种的杂种优势。
二是依靠生物技术聚合有利基因。
水稻种质资源是培育水稻新品种的物质基础。
但是它与育种材料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育种材料是种质资源的组成部分,而种质资源在特定时间不一定就是育种材料[6]。
种质资源通过农艺性状、抗性、米质及其它特性的鉴定和评价,得到具有特殊性状的优异种质资源,可以作为育种材料有效地用于育种。
本试验的材料来源广泛,类型丰富。
各育种单位可以根据本地区的生态环境条件和育种目标,选择所需的种质资源加以利用。
随着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种质资源的研究技术与手段日新月异。
当前,国际上对稻种资源的研究已从形态的描述上升到分子水平的全方位鉴定[7]。
RFLP、RAPD、AFLP、SSR 等分子标记及目前正在发展的其它标记将更好地与形态标记相结合,成为重要的研究手段[8]。
现阶段我们对稻种资源的评价还只停留在特征特性方面的基本分析的水平,从这一点上来讲,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稻种资源也是今后努力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1 中国农业科学院品种资源研究所稻类室.中国稻种资源目录[M].1988~1993.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2 应存山.中国栽培稻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与编目[A].见:应存山,主编.中国稻种资源[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3,29~45.3 闵绍楷.中国水稻育种概述[A].见:熊振民等主编,中国水稻[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2,58~68.4 盛锦山.特异的稻种资源[J].农业科技通讯,1986,(11):4~5.5 罗利军,应存山,梅捍卫,等.非洲水稻品种的初步研究和评价[J].作物品种资源,1993,(3):30~31.6 陈叔平.作物品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发展趋势[J].作物品种资源,1996,(1):1~3.7 罗利军.稻种资源研究现状和发展预测[J].作物品种资源,1998,(3):11~12.8 Paterson A H.Molecular dissection of complex traits.CRC press,Boca Raton.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