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赵良庆
- 格式:pdf
- 大小:1.54 MB
- 文档页数:21
中德合作,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作者:蔡敬民来源:《计算机教育》2013年第21期文章编号:1672-5913(2013)21-0023-01中图分类号:G642合肥学院与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有近30年的合作历史。
1985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和德国下萨克森州政府签署“按照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办学模式,共建一所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协议,原合肥联合大学(合肥学院前身)成为德方在中国最早重点援建的两所示范性应用科学大学之一。
德国汉诺威、奥斯纳布吕克、东弗里斯兰、希尔德斯海姆等应用科学大学分别与合肥学院共建机械制造工程、电子技术、生物工程、化学工程、建筑工程、经济与企业管理等专业。
2002年,由原合肥联合大学、合肥教育学院、合肥师范学校3校合并组成了新的本科院校——合肥学院。
学校组建以后,经过广泛调研和认真分析,全校上下一致认为:新建本科院校,不能一味地模仿老牌大学,应积极探索高等教育新的办学类型和办学体系,走自己的发展之路。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已进入工业化初期,急需大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德国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价值举世公认。
我们与德国应用科学大学长期合作办学的历史是我们宝贵的资源,也是我们的优势和特色。
正是基于以上的分析和思考,我们将学校的办学定位确定为“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即借鉴国际先进的办学理念,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学校的办学实际,积极探索一条新的办学道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从2004年开始,我们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教学理念,围绕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体化的设计,本着系统设计、分步实施和项目推动的原则,有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近5年来,国内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新华每日电讯》,先后25次报道了学校建设发展情况。
全国226批次省外高校、近2 000人次来我校考察调研。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对我国职业本科人才培养路径的启示作者:任慧颖来源:《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年第06期摘要:引入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模式,已成为高等教育新的发展方向。
在国外,应用科技大学是一种重要的高等专门教育机构。
德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双元制”培养制度的国家,其专业设置及课程体系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
通过分析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特点,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先进人才培养理念和实践教学模式,发现我国职业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促进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水平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职业本科教育;职业能力;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2153(2022)06-0036-05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遵循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早在2021年3月,教育部就发布了《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明确本科教学内容要与职业标准相一致,教学过程要与生产工程相适应。
这意味着高职院校将在培养应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而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依然是学科知识本位的课程逻辑与模式,“学术漂移”现象依然存在,导致本科职教自身的特色弱化。
文章从能力结构和职业倾向两个方面分析了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人才培养经验,为我国职业本科教育从知识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提供参考。
一、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基本特征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成立于20世纪70年代初,是一所以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以应用型实践式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要求学生把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职业实践技能培训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专业学院。
其人才培养体系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强调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目标;二是突出应用性,实用性;三是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这些特点对于我国职业本科的建设有一定借鉴意义。
借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探索现代应用型教育的转型之路摘要:自上世纪70年代起,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在四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以其独有的模式和品质成为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学习和效仿的对象,它面向应用、面向实际,在校企合作、培养方式和师资水平等方面体现了其优势,特色鲜明。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处于转型期,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作者根据个人求学经历和体会,对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加以分析和总结,与广大同行进行交流,从而探索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新途径。
关键词: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工程管理教学模式校企合作应用型本科教育现代大学制度起源于欧洲,从欧洲到美国,最后在美国成型。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应用型职业技术教育层次的不断上升,欧美的技术院校(polytechnic)也逐渐被纳入大学(university)范畴。
德国作为世界职业教育领先的国家,在上世纪70年代的德国教育改革进程中,将中等专业学校升格为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
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相对成熟、规范的体系结构。
2002年1月,作为刚刚走出校门的一个本科生,笔者带着亲人的嘱托和希望,怀揣梦想,踏上了飞往德国的求学之路。
通过几年亲身经历,对中德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模式和理念进行比较和分析,笔者认为在职业教育推广转型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应用型院校应借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体系中的可取之处,在现代大学制度下加强院校制度建设,为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一、德国基础教育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是一个划分为16个州的联邦国家,联邦首都及政府所在地是柏林,德国的教育和文化艺术事业由联邦和各州共同负责,联邦政府主要负责教育规划和职业教育,并通过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协调全国的教育工作,在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及成人教育和进修(fortbildung)方面,主要立法和行政管理权归属于各州。
全国性的文化艺术活动由联邦政府予以资助,对外文化交流由外交部负责协调。
中德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差异和启示作者:夏勇来源:《价值工程》2015年第07期摘要:本文就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和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专业设置、教学要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获得了一些启示,为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参考意见。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es guiding ideology, majors, teaching elements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raining between Chinese colleges and German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People could obtain inspirations through analysis and provide suggestions regarding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reform.关键词: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人才培养;应用能力;教学;模块Key words: German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talents training;application ability;teaching;module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7-0193-030 引言起源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德国应用科学大学(FH-Fachhochschule,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德国在战后经济迅速崛起和科技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被世界各国广泛研究和推崇。
1999年欧洲29国开始的“博洛尼亚(Bologna)进程”建立起了以学士和硕士为基础欧洲统一的高等教育体系、可比较的学位体系和欧洲学分转换体系,以及专业设置认证机制。
浅谈德国高校研究生实践教学模式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启迪论文浅谈德国高校研究生实践教学模式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启迪论文一、德国高校研究生教学模式现状(一)德国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根据部分学者对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等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分析和调研,德国大部分高校研究生在创新能力方面都是能够得到高校和各方面的认可的,其整体创新能力在全世界高校中都具有较高水平。
具体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第一,对于创新活动具有较高的参与度;第二,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第三,具有一定的创新成果。
这些能力与国内部分高校研究生的简单的对研究对象表面现象的揭示和移植,或者仅仅对研究问题简单的推理或延伸是不同的。
这些都说明德国高校研究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二)德国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较强的影响因素德国高校研究生具有较强创新能力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
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德国大学研究生培养并不同于我国的导师制,而是注重教学实践,即通过实践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导师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掘作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导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德国各个大学对于导师的选拔任用以及管理,也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尤其是导师在科研方面、教学方面,都有明确的考核方法和考核标准,一旦导师不能满足高校的任用条件和创新考核能力,都会被调整工作和教学岗位或者进行校正,甚至会被辞退,这也无形中影响着德国高校研究生去更加努力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
2。
具有适应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培养体制德国高校研究生实践教学模式不同于我国高校研究生严进宽出的模式,在德国高校,只有很少的精英学生才能读研究生,也就是说读研究生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而要想顺利毕业也需要付出非常多的努力。
据统计,德国高校研究生每年有将近30%的学生不能正常毕业。
同时,德国高校研究生在培养机制方面也一直采用严格的淘汰机制,教学老师对学生每一门课程要求都非常严格,对每一门课程的考核都进行严格的把关,导师更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借鉴德国经验开展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研究作者:沈友华王爱华来源:《文学教育》2017年第10期内容摘要: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就开始进入大众化阶段。
我国高等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些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放弃了学术性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毕业生受到地方企业和社会的普遍欢迎,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初步形成了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德国经验应用型人才研究与实践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国内许多高校开始学习借鉴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为此,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一线及教师积极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其中,以80年代初期当时联邦德国一些应用技术大学对口援建的合肥学院(原合肥联合大学)、南京工程学院(原南京高等专科学校)、浙江科技学院(原杭州高等专科学校)及宁波工程学院(原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四所大学一直在借鉴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并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有了一定的影响。
一.我国对中德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出现多次不同的分类,十三五国家明确提出应用型大学建设指导意见,从而确定了应用型大学的地位和作用,国内各个省市自治区分别出台措施鼓励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发展,培养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从而也激发了国内大多数地方高校对国外尤其是德国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
1.对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研究现状国内研究机构、高校不少专家、学者、教师对德国应用技术大学进行实地调研学习,也有一批研究成果。
国内研究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概念界定。
二是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特色。
三是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突出的特色。
四是从任职资格、教学任务、专业发展及师资队伍建设对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开展研究。
不过我国对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研究主要还是注重学校发展的内因为主,而对学校发展的外因如各级政府、法律法规,及经费等的支持研究相对较少。
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孙培禄;许宝卉;钮王杰【期刊名称】《运城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36)3【摘要】随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范式向工程范式的转变以及新工科在我国的逐步推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培养模式成了一个众口难调的问题.本文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验,深入探讨了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以及工程教育教学理念、课程考核方法等方面出发,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最后,本文提出了4条建立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其他注意事项,并指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的总体方向.【总页数】4页(P74-77)【作者】孙培禄;许宝卉;钮王杰【作者单位】运城学院机电工程系,山西运城044000;运城学院机电工程系,山西运城044000;运城学院机电工程系,山西运城04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相关文献】1.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德国法学教育——关于加大应用科学大学参与度的倡议 [J], Hendrik Lackner;陈颖2.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德国法学教育——关于加大应用科学大学参与度的倡议 [J], Hendrik Lackner;3.“需求导向”下地方高校文科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社会工作专业“1+4+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经验 [J], 姚云云;周晓焱;郑夏4."需求导向"下地方高校文科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社会工作专业"1+4+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经验 [J], 姚云云;周晓焱;郑夏5.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 牛金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与借鉴作者:郭雅洁刘颖来源:《职业教育研究》2021年第02期摘要:面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现状,培育应用型人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又一大着力点。
通过对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日本和澳大利亚六个国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办学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方式、校企合作等方面的深入分析,总结六个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旨在为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经验。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校企合作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1)02-0085-072010 年,国家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要优化高等教育的结构以适应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优化课程结构和专业设置,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的人才培养规模。
高等教育的结构优化势在必行,引导高校根据自身特色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定位,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与娴熟的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势在必行。
而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国外发达国家走在了世界前列,为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了经验。
一、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一)培养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国外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与其在高等教育初期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息息相关。
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六个国家,其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在未来就业岗位上的工作能力。
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时,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与市场需求确立人才培养方向。
加拿大的职业教育是一个大职教概念,包括职前、职后的學历教育与技能培训,也就是融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及大学预科学习(一年)为一体的大职教,此举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提高全民素质起到了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1]。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实践教学及其借鉴分析作者:颜伟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本科》 2017年第10期颜伟(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咸阳712000)[摘要]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以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重视实践教学是其办学特色和成功经验,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独特的教育方式享誉全球。
通过研究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在实践教学方面的特点,提出了提高我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效果的策略。
[关键词]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17)28-0090-02应用科技大学(Fachhochschule,德语简称FH)是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相对而言,传统印象中的综合大学主要在纯学术领域中发展,体现出典型的精英教育的特色;而应用科技大学则致力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属于大众教育。
应用科技大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历年的毕业生受到德国工商界的欢迎,德国工商界中三分之二的工程师、二分之一的工业经济师都出自应用科技大学,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由此看来,应用科技大学特别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相关企业实践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当然这也是这一学校成功的因素之一,它的发展对我国普通高等职业院校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实践教学的特点(一)应用科技大学的定位在19世纪末期,英国和法国的经济地位被德国超越,究其原因,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当时的德国拥有更多的高素质技术工人,而培养这些工人的就是职业技术学校。
应用科技大学正是在这些工程师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的基础上组建产生的,同时还保留了重视实践教学的传统。
与综合大学不同的是,应用科技大学提供的更多的是跨领域和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方向的教育,其指导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以职业的要求和需求为导向,其人才培养的宗旨就是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高级技能型的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