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顿_惊愕交响曲
- 格式:ppt
- 大小:2.08 MB
- 文档页数:23
海顿惊愕交响曲继续来填坑,今天来讲海顿的另一部极具创意的交响曲--《G大调第九十四号交响曲》,又名《惊愕交响曲》。
海顿《G大调第九十四号交响曲》,第二乐章不知道你有没有被第36秒的高音给吓到?其实这部交响曲的精髓就在这里,连续的低音之后突然来了个高音,试图营造一种把听众吓一跳的场景。
这部《惊愕交响曲》由海顿创作于1791年,背后有一个诙谐的故事。
当时的贵族是音乐会的常客,但是他们来听海顿的音乐会,只是为了表现自己所谓的高雅品味,但实际却每每在音乐会进行中打瞌睡,海顿见此情景非常生气,他决定捉弄一番这帮贵族,于是创作了这部《惊愕交响曲》。
交响曲首演当天,音乐厅座无虚席,大家都想见识一下海顿的新作品是什么音乐,乐曲的第一乐章速度很快,感觉轻巧流畅,第二乐章速度变慢,开始部分是弱起,非常轻,而且缺乏变化。
这帮贵族非常轻视这种催眠似的音乐,又开始昏昏欲睡。
但是,刹那间乐队用最大音量演奏,爆发出强烈的声音,把在打盹的贵族们吓了一跳。
海顿见自己的“计谋”成功了,很高兴,傻了眼的贵族回过神来后也哈哈大笑。
此后这部《G大调第九十四号交响曲》才得名《惊愕交响曲》。
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交响诗《蒂尔的恶作剧》,也有类似效果,不确定理查德.施特劳斯是否是受到了海顿《惊愕交响曲》的影响。
下面来感受下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交响诗《蒂尔的恶作剧》,在欣赏前我提醒下,套用现在流行的话语是,前方高能预警,注意别被吓到。
其实这部《蒂尔的恶作剧》还好,就是听感上有些一惊一乍,乐如其名,像是在恶作剧。
记得今年在听伦敦爱乐乐团的音乐会时,序曲就是这首《蒂尔的恶作剧》。
坐在前排的一位大叔睡着了,结果被惊醒多次,特别好玩。
如果你喜欢海顿的这部《惊愕交响曲》,那么不妨也来听听我们上一篇文章中讲到的另一部极具创意的《离别交响曲》。
回顾链接:海顿《离别交响曲》文末我放上了《惊愕交响曲》的完整版,愿你喜欢。
海顿《惊愕交响曲》。
《惊愕交响曲》教案第一篇:《惊愕交响曲》教案《惊愕交响曲》教案教学内容:海顿《惊愕交响曲》作于1791年,是为了教训那些附庸风雅的观众,在乐队演奏时打瞌睡而作的。
乐曲包括四个乐章,第一乐章速度很快,感觉轻巧流畅;第二乐章速度变慢,开始部分是弱起,轻得没有变化,刹那间乐队用最大的音量演奏,爆发强烈声音,定音鼓猛烈地敲击模仿惊雷的声音,狠狠把打盹的观众们惊醒;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轻快活泼,音乐诙谐富有活力;第四乐章速度变得更快,好象是人们在欢快的舞蹈。
本选取的是第二乐章的曲子,采取了“变奏曲式”。
●教学重难点:1、了解“变奏曲式”的特点。
2、学会哼唱和记住《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主题●教学过程:1.介绍“海顿”①说一说“交响乐之父”——海顿的生平、家庭背景及创作经历。
②看一看书中图片,走近海顿当年的生活情景。
③讲一讲创作背后的故事,引出《惊愕交响曲》的欣赏。
2.欣赏“惊愕”①唱一唱,熟悉主题:轻声哼唱,解决难点升fa的演唱。
学生随钢琴自主视唱曲谱,熟悉主题。
②听一听,找出主题:完整聆听《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
学生在主题出现的时候“挥挥手”或作其他动作。
③说一说,感受变化:复听乐曲的时候,注意主题每一次出现时有没有变化?给自己什么感觉?④数一数,明确变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听出的主题变化的次数(如用图型、用手指数、用拍手、口说等等),板书:主题:幽默、滑稽、第一变奏小提琴演奏第二变奏加入木管乐器大调转为小调,ff强音记号第三变奏在弱的力度下使主题更活泼、轻松第四变奏加强配器和力度、运用琶音、附点节奏等。
⑤查一查,了解定义:提出问题——“像这样主题变化着出现多次叫什么呢”,由学生自查教材第8页“音乐网站”,了解掌握关于“变奏”和“变奏曲”的知识概念。
《惊愕交响曲》的故事海顿的《惊愕交响曲》作于1791年。
传说当时伦敦的贵妇是音乐会的常客,但是她们经常听不懂海顿的音乐,只是在那里附庸风雅,每每在乐队演奏时打瞌睡。
海顿惊愕交响曲赏析
海顿的“惊愕交响曲”(交响曲第94号)是一部极具特色的古典音乐作品。
这部交响曲最著名的特点在于第二乐章,其中包含了一个突然的强音,这个强音给听众带来了“惊愕”的效果,因此得名“惊愕交响曲”。
1.第一乐章(Adagio - Vivace assai):乐章以缓慢
的序言开始,然后转入活泼的Vivace部分。
这个部
分的特点是明快的旋律和清晰的对位法处理,体现
了海顿音乐的典型特征:活泼、充满智慧和幽默。
2.第二乐章(Andante):这是最著名的乐章,以其温
和的旋律和宁静的节奏开始。
然后突然间,一个响
亮的强音打破了宁静,给听众带来惊喜。
这个强音
是整部交响曲中最具标志性的部分,展示了海顿的
幽默感和对听众的巧妙把控。
3.第三乐章(Menuet: Allegro molto):这个乐章是
一个舞曲式的小步舞曲,节奏明快,旋律优雅。
它
展示了古典时期音乐的标准形式和对称美。
4.第四乐章(Finale: Allegro di molto):最后一个
乐章节奏快速,充满活力,带有复杂的旋律线条和
节奏变化。
它为整部作品提供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喜
悦的结尾。
海顿在这部作品中巧妙地运用对比和幽默感,不仅在音乐上取得了成功,也为听众带来了惊喜和愉悦。
这部交响曲是海顿作品中的经典之一,也是古典音乐历史上的重要作品。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海顿与《惊愕交响曲》》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海顿和《惊愕交响曲》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 研究和理解《惊愕交响曲》的音乐要素和结构特点;3. 培养学生欣赏音乐和表达感受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介绍海顿和《惊愕交响曲》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 教学难点:分析和理解《惊愕交响曲》的音乐要素和结构特点。
三、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海顿和《惊愕交响曲》的相关资料;3. 音乐欣赏的素材和乐谱。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惊愕交响曲》的片段,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2.展示(10分钟)介绍海顿的背景和他作为古典乐派代表作曲家的地位,说明《惊愕交响曲》在他音乐创作中的重要性,向学生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
3.研究(20分钟)分析《惊愕交响曲》的音乐要素和结构特点,包括曲式形式、乐曲结构、乐器运用等,通过多媒体展示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4.欣赏(15分钟)播放完整的《惊愕交响曲》音乐录音,引导学生仔细聆听,体验音乐的美妙和表达的情感。
5.思考(10分钟)在欣赏完乐曲后,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引导他们表达对乐曲的感受、喜好和思考。
6.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展示学生的思考和表达结果。
五、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听海顿的其他作品,并写一篇短评。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展示、学习、欣赏、思考和总结等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并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教学内容:海顿《惊愕交响曲》作于1791年,是为了教训那些附庸风雅的观众,在乐队演奏时打瞌睡而作的。
乐曲包括四个乐章,乐章速度很快,感觉轻巧流畅;第二乐章速度变慢,开始部分是弱起,轻得没有变化,刹那间乐队用最大的音量演奏,爆发强烈声音,定音鼓猛烈地敲击模仿惊雷的声音,狠狠把打盹的观众们惊醒;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轻快活泼,音乐诙谐富有活力;第四乐章速度变得更快,好象是人们在欢快的舞蹈。
本课选取的是第二乐章的曲子,采取了“变奏曲式”。
●教学重难点:1、了解“变奏曲式”的特点。
学会哼唱和记住《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主题●教学过程:.介绍“海顿”①说一说“交响乐之父”——海顿的生平、家庭背景及创作经历。
②看一看书中图片,走近海顿当年的生活情景。
③讲一讲创作背后的故事,引出《惊愕交响曲》的欣赏。
.欣赏“惊愕”①唱一唱,熟悉主题:轻声哼唱,解决难点升fa的演唱。
学生随钢琴自主视唱曲谱,熟悉主题。
②听一听,找出主题:完整聆听《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
学生在主题出现的时候“挥挥手”或作其他动作。
③说一说,感受变化:复听乐曲的时候,注意主题每一次出现时有没有变化?给自己什么感觉?④数一数,明确变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听出的主题变化的次数,板书:主题:幽默、滑稽、变奏小提琴演奏第二变奏加入木管乐器c大调转为c小调,ff强音记号第三变奏在弱的力度下使主题更活泼、轻松第四变奏加强配器和力度、运用琶音、附点节奏等。
⑤查一查,了解定义:提出问题——“像这样主题变化着出现多次叫什么呢”,由学生自查教材第58页“音乐网站”,了解掌握关于“变奏”和“变奏曲”的知识概念。
《惊愕交响曲》的故事海顿的《惊愕交响曲》作于1791年。
传说当时伦敦的贵妇是音乐会的常客,但是她们经常听不懂海顿的音乐,只是在那里附庸风雅,每每在乐队演奏时打瞌睡。
海顿知道后非常生气,于是他就写了这部《惊愕交响曲》。
新作品演奏那天,音乐厅座无虚席,大家都想见识一下这是什么音乐。
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听后感
第九十四交响曲是由约瑟夫·海顿创作的作品,也被称为“惊
愕交响曲”。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令人印象深刻的音乐
内容而闻名。
在我第一次听到这部交响曲时,我被它所传达的强烈
情感所震撼。
第九十四交响曲的开头以一段强烈的和弦引入,仿佛是一记重击,让人立刻陷入一种紧张的氛围中。
接着,音乐渐渐转入了柔和
的旋律,仿佛是在诉说着一段动人的故事。
整个交响曲充满了变化,时而激昂奔放,时而温柔悠扬,给人以无尽的惊喜和震撼。
在听完这部交响曲后,我深深感受到了作曲家对音乐的巧妙运
用和丰富想象力。
这部交响曲不仅展现了海顿的音乐天赋,更让人
感受到了他对于音乐表达的深刻理解和情感的传达。
每一个音符都
仿佛是在述说着一个故事,让人陶醉其中,感受到音乐的力量和魅力。
第九十四交响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对音乐有了新
的认识和理解。
它不仅是一部优秀的交响曲,更是一次音乐之旅,
让人沉浸其中,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震撼和感动。
这部交响曲让我
深刻地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也让我对海顿的音乐产生了更深的兴趣和热爱。
《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教案教材分析《第九十四交响曲》是被称为“交响曲之父”的海顿所作。
作曲家在力度上的表现手法,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古典交响套曲一般由四个乐章组成,其中第二乐章通常是抒情的慢板乐章。
他故意在第二乐章中安详柔和的弱奏之后突然加入一个全乐队合奏的很强的属七和弦,使观众为之愕然而得此名。
像这样的力度和情绪的对比及其所产生的效果,但在当时来看,这却是一大创举。
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是海顿最为著名的交响曲之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聆听作品,了解变奏曲式及变奏曲式的创作手法,感受大小调的不同的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老师的引导,以及学生自己聆听分析作品,完成教学。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作品,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海顿的创作风格,使学生更加关注他的作品,并感受欧洲交响音乐艺术魅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古典音乐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感受欧洲交响音乐艺术魅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古典音乐的兴趣。
2、通过对《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的学习,了解海顿及作品风格。
难点:了解变奏曲式及变奏曲式的创作手法。
教法、学法中小学音乐教育不是为了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从中受益,所以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了以下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1、情景教学法:创设情景,让学生对音乐有更深一步的体验。
2、开放教学法: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首先,学生带着课前收集的音乐家海顿的资料进入学习,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才能展示法——通过才能展示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积极性。
(二)说学法1、体验法2、模仿法3、创造法4、合作法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老师敲打小军鼓,同学们齐步走,稍后老师突然敲出一个重音。
片刻后,老师提问:听到敲击重音时的感觉?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归纳出惊愕的感觉,并板书。
(意图:采用了创设情境,感受体验的方法,初步让学生感受“惊愕(即被下一吓)”的感觉,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
惊愕交响曲教案•相关推荐惊愕交响曲教案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惊愕交响曲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惊愕交响曲教案1一、活动前思考1、设计意图:本次活动音乐选自海顿的第94交响曲片段,音乐有较明显的强度与力度变化。
考虑到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故事、图谱来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结构与强度、力度的变化,并引导孩子用身体动作的幅度力度的变化来表现乐曲力度结构的变化。
2、重点难点:本次活动的重点是:表现惊愕的感觉以及学习一下一下根音乐做简单的动作。
难点是:用身体的幅度、力度来表现音乐力度的变化。
二、过程实录(一)活动目标:1、感受音乐神秘感,突出表现的强力度带给人的惊愕、震撼的感觉。
2、学习一下一下地跟音乐做简单的身体动作,用身体动作的幅度、力度来表现音乐力度的变化。
3、学习用轻松、愉快的即兴舞蹈来表现享受音乐。
(二)活动准备:1、经验准备:课前开展过猫和老鼠的游戏,让幼儿有游戏的经验。
2、物质准备:音乐,图谱,小猫、小老鼠的头饰。
3、空间准备:活动前幼儿的位置摆成半圆形,以利于幼儿进行表演。
(三)活动过程:1、幼儿随音乐进入活动室,并做简单的动作。
小老鼠们,猫在睡觉,妈妈带你们去玩吧!(教师带领幼儿做简单的热身动作)随着音乐幼儿走进活动室,坐在座位上。
评析: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幼儿游戏情景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兴趣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强有力的动力之一,引发了兴趣,熟悉了乐曲的旋律,就为以下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
2、播放乐曲,并通过故事帮幼儿理解曲子。
小老鼠们,你们开不开心啊?现在妈妈给你们带来一首非常好玩的音乐,咱们一块来听听吧!(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欣赏音乐)(听到特别响的声音时,教师做出吓一跳得感觉),刚才怎么回事啊?妈妈吓了一跳,你们有没有吓一跳啊,你们为什么也会吓一跳啊?妈妈听出了里面的音乐是不一样的,你们有没有听出来啊?听出来的小老鼠告诉妈妈你听到的音乐是怎么样的,看看是不是跟妈妈一样的?(请幼儿说出音乐的不同,大胆说出自己的感觉)我的小老鼠真能干,听出了音乐里不一样的声音,其实这首曲子还藏着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呢,这是一个关于猫和老鼠的故事,现在妈妈跟你们来说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教师和着音乐讲述故事)妈妈把故事讲完了,刚才音乐响的时候妈妈的脚步是怎么样的,为什么妈妈的脚步是这样的呢?音乐轻的时候妈妈的脚步是怎么样的?为什么妈妈的脚步是这样的呢?为什么妈妈会吓一跳呢?那吓一跳的时候是什么音乐啊?我吓了一跳,你有什么感觉?(然后引导幼儿说出吓一跳的感觉尝试做吓一大跳的`动作。
交响曲:海顿《惊愕交响曲》海顿是奥地利著名作曲家,又被称为“交响乐之父”。
他最大的贡献是,把交响乐固定成为四个乐章,给了交响乐一个基本格式。
海顿的《惊愕交响曲》作于1791年,传说当时伦敦的贵族是音乐会的常客,但是他们经常听不懂海顿的音乐,只是在那里附庸风雅,每每在乐队演奏时打瞌睡。
海顿知道后非常生气,于是他就写了这部《惊愕交响曲》。
新作品演奏那天,音乐厅座无虚席,大家都想见识一下这是什么音乐。
乐曲的第一乐章速度很快,感觉轻巧流畅。
第二乐章速度变慢,开始部分是弱起,非常轻,没有什么变化,听众十分轻视这种催眠似的音乐,觉得和海顿以往的作品没什么区别。
贵族们又在昏昏欲睡,刹那间乐队用最大的音量演奏,爆发出强烈的声音,定音鼓猛烈地敲击,模仿惊雷的声音,狠狠地将打盹的贵族吓了一跳。
乐曲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轻快活泼,音乐诙谐富有活力。
第四乐章速度变得更快,好像是人们在欢快地舞蹈。
乐曲演奏完了,贵族们出了丑,海顿很快活,傻了眼的贵族被惊醒之后,也哈哈大笑。
此后人们就把这部作品称为《惊愕交响曲》。
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莫扎特出生在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
3岁起显露极高的音乐天赋,4岁跟父亲学习钢琴,5岁开始作曲。
尽管莫扎特乃旷世奇才,尽管他享有极大的荣誉,可在大主教眼中,他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奴仆,并且是一个很糟糕的奴仆。
因为他拥有荣誉。
莫扎特不得不像他的前辈海顿那样,每天在前厅穿堂里,恭候主人的吩咐,随时都有可能遭到大主教的斥责辱骂,甚至严厉的惩罚。
然而,莫扎特毕竟不是海顿,他具有更强的自尊心和独立不羁的果敢精神。
为摆脱大主教的侮辱与控制,他于1777年再次外出旅行演出,期望能找到一个落脚之处,永远离开萨尔斯堡。
1781年6月,莫扎特终于在忍无可忍当中与大主教公开决裂。
他毅然辞职离去,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公开摆脱宫廷束缚的音乐家。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种举动无疑极其大胆而英勇。
因为,这意味着艰辛、饥饿甚至死亡。
由于他没有固定的收入,妻子康斯坦丝又不善持家理财,因而婚后的生活非常穷困。
交响曲惊愕赏析交响曲是西方古典音乐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它通常由四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都有不同的节奏和情感表达。
而其中最著名的一部交响曲就是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约瑟夫·海顿的《惊愕交响曲》。
这部作品被誉为古典音乐史上的杰作,它的音乐结构和情感表达都让人印象深刻。
《惊愕交响曲》是海顿创作的第94号交响曲,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部交响曲的名称来自于第二乐章的开头部分,其中有一段突然的强烈音乐,让人感到惊讶和震撼。
这种音乐形式的突然转变和强烈的情感表达成为了这部作品的特色之一。
整部交响曲共有四个乐章,分别是快板、慢板、小快板和快板。
每个乐章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主题和情感表达,但整体上却又紧密相连,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音乐故事。
而整部交响曲的音乐结构也是非常严谨和精致的,展现了海顿作为古典音乐大师的才华和功力。
在第一乐章中,海顿运用了快板的节奏和明快的旋律,展现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
整个乐章的音乐结构非常严谨,旋律优美,令人耳目一新。
而在第二乐章中,海顿则运用了慢板的节奏和柔和的旋律,展现了一种温柔悠扬的情感。
整个乐章的音乐表达非常细腻,给人一种深沉的感受。
而在第三乐章中,海顿则运用了小快板的节奏和欢快的旋律,展现了一种活泼欢快的氛围。
整个乐章的音乐表达非常生动,给人一种轻快愉悦的感受。
而在最后一个乐章中,海顿则再次运用了快板的节奏和强烈的旋律,展现了一种激烈澎湃的情感。
整个乐章的音乐表达非常激动人心,给人一种震撼的感受。
整体来看,海顿的《惊愕交响曲》是一部音乐结构严谨、情感表达丰富的杰作。
它的音乐主题和情感表达都非常丰富多彩,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
而在演奏上,这部交响曲也需要乐队成员们有非常高的演奏技巧和艺术表达能力,才能够完美地演绎出这部作品的魅力。
在现代,海顿的《惊愕交响曲》依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赏。
它的音乐魅力和情感表达依然让人印象深刻,成为了古典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而在音乐会上,这部交响曲也经常被演奏,吸引了大量的听众和乐迷前来聆听。
海顿的《惊愕交响曲》我就是要写一部“惊吓音乐”,让他们吓一跳——海顿海顿出生在奥匈边境一个叫羅劳的村镇,父亲是世代相传的车匠,母亲是贵族府中的厨房工。
海顿在家中排行第二,他有11个兄弟姐妹。
家境贫苦迫使他不得不从小就挑起生活的重担。
但苦难的童年并没有扼杀海顿的音乐才华;相反,是民间音乐和教堂音乐给了他日后更多创造的灵感。
6岁时,海恩堡教会合唱团的指挥弗兰克看中了他,并把他带到合唱团唱弥撒曲,开始学习乐理和小提琴,从此踏上艰难的音乐求学之路。
由于天生好嗓子,两年后他被著名的维也纳圣斯蒂芬教堂合唱班选中,并开始学习钢琴。
但16岁时,海顿到了变声期,甜美的歌声开始变的沙哑。
1749年的一天,奥地利女王在欣赏圣斯蒂芬教堂唱诗班的优美合唱时,突然合唱队里出现一个很不和谐的声音,女王当场挖苦道:“这孩子的声音听起来像只乌鸦!”从此,海顿不得不结束唱诗班的生涯,流浪街头靠拉琴卖艺求生。
此后十年是他最为艰苦的岁月。
当过仆人、看门人、送信员、擦鞋匠,做过家庭教师,写过歌剧,做过大提琴手,任乐队队长。
一切苦难都阻止不了海顿的音乐梦想,虽然一贫如洗,但他始终坚持着,最终成为一代名家。
在接到英国伦敦小提琴家所罗门的邀请,海顿于1791年新年到了英国,举办了几场个人作品音乐会。
与以往的演奏一样,现场观众都是贵族阶级,这些人总是衣冠楚楚,珠光宝气,附庸风雅,听音乐会只是在炫耀自己的品味高罢了,至于是否真心,未曾可知。
音乐会进行时,那些淑女少妇往往一幅心不在焉的样子,没几个人在认真品味音乐的内涵,有的还窃窃私语,更过分的甚至昏昏欲睡。
海顿最反感这样的观众,在当时的大背景下,所谓的高雅音乐只是为皇室和贵族阶层服务,这样的情景几乎每一场音乐会上都要出现,令他万分沮丧。
但这种践踏作曲家尊严的行为“是可忍孰不可忍”。
于是海顿决定写一首特别的曲子,作为一份特殊礼物送给那些心不在焉的“阔太太们”,这就有了《第九十四交响曲》。
1794年,海顿再次来到英国,为《第九十四交响曲》进行宣传。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惊愕交响曲》教案
《惊愕交响曲》教案
教学内容:海顿《惊愕交响曲》作于1791年,是为了教训那些附庸风雅的观众,在乐队演奏时打瞌睡而作的。
乐曲包括四个乐章,第一乐章速度很快,感觉轻巧流畅;第二乐章速度变慢,开始部分是弱起,轻得没有变化,刹那间乐队用最大的音量演奏,爆发强烈声音,定音鼓猛烈地敲击模仿惊雷的声音,狠狠把打盹的观众们惊醒;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轻快活泼,音乐诙谐富有活力;第四乐章速度变得更快,好象是人们在欢快的舞蹈。
本课选取的是第二乐章的曲子,采取了“变奏曲式”。
●教学重难点:1、了解“变奏曲式”的特点。
2、学会哼唱和记住《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主题
●教学过程:
1.介绍“海顿”
①说一说“交响乐之父”——海顿的生平、家庭背景及创作经历。
②看一看书中图片,走近海顿当年的生活情景。
③讲一讲创作背后的故事,引出《惊愕交响曲》的欣赏。
2.欣赏“惊愕”
①唱一唱,熟悉主题:轻声哼唱,解决难点升fa的演唱。
学生随
钢琴自主视唱曲谱,熟悉主题。
②听一听,找出主题:完整聆听《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
学生在
主题出现的时候“挥挥手”或作其他动作。
③说一说,感受变化:复听乐曲的时候,注意主题每一次出现时有
没有变化?给自己什幺感觉?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