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艺版八年级音乐下册公开课课件6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课件1
- 格式:ppt
- 大小:1.10 MB
- 文档页数:10
《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选自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七彩管弦(四)。
曲作者海顿是古典乐派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海顿的“伦敦”交响曲,每一部都有一种固定的性格刻画,其中《第九十四交响曲》以其第二乐章最为著称。
二、学情分析1.八年级大部分学生已具有初步的听辨、感知、理解、判断能力,但对外国作品和音乐家了解较少,对古典音乐作品的聆听兴趣不是很高。
2.八年级的学生比较活跃并富于幻想,乐于进行音乐活动,可引导他们在活动中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3.学生音乐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音乐知识相对薄弱,对交响曲的了解不多,实际授课中需要及时渗透对音乐知识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1.随琴唱一唱音乐主题,熟记音乐主题。
2.了解变奏Ⅱ和变奏Ⅲ、Ⅳ分别采用了什么变奏手法。
3.了解这首编号为“第九十四”的交响曲为什么叫“惊愕”。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了解变奏Ⅱ和变奏Ⅲ、Ⅳ分别采用了什么变奏手法。
2.难点:分析变奏手法(交响乐的结构一般都比较庞大,学生理解比较困难)。
五、教学方法聆听音乐作品、感受作品风格,通过情境创设、聆听感知、探索发现、深入感悟、拓展延伸等,学生能在老师引导下分析音乐变奏手法。
六、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学生聆听《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音频进入教室,多媒体播放交响乐现场的图片。
组织教学,播放视频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学生从听觉、视觉上感受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聆听感知:1.介绍作曲家:海顿海顿(1732-1809)奥地利作曲家,欧洲古典音乐奠基人之一。
一生创作了大量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其中仅交响曲就超过了一百首。
其中有《惊愕》《告别》《伦敦》等。
此外还创作了清唱剧《四季》,室内乐《皇帝四重奏》等。
这首作品为什么叫“惊愕”?这首作品作于1791年,当时海顿首次来到英国,受到那里人们的热烈欢迎。
但是,那些衣冠楚楚、浑身珠光宝气的贵妇淑女并不懂海顿的音乐,她们只是附庸风雅到音乐会上凑凑热闹。
《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教案教学目标:一、进展音乐听觉能力,经历能力和感受能力。
二、了解音乐大师——海顿,感染他的人格魅力。
3、了解变奏的四种方式。
教学重、难点:一、学会哼唱和记住《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主题。
二、感受、体验并表现乐曲中力度的转变。
教具预备:多媒体、课件、钢琴、力度卡片。
教学进程:一、组织教学:二、导入新课(初听):一、同窗们,你们明白“惊愕”是什么意思吗?对了,确实是“惊奇、惊惶”的意思。
什么缘故这首曲子叫“惊愕交响曲”呢?咱们仍是去亲躯体验一番吧!(初听全曲)在欣赏的同时请同窗们试探下面两个问题:a、作品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b、什么缘故用“惊愕”作为该乐章的题目?(引出海顿“惊愕”的设计)二、音乐欣赏完了,说说作品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什么缘故用“惊愕”做题目?其实,这段音乐背后还有一个故事呢!听音乐会是欧洲古代王公贵族绅士淑女们的一种社交礼仪,各个皇室贵族不管喜不喜爱音乐,为了体面都要出席音乐会。
可是在音乐会开始以后,很多人都闭上眼睛,陶醉在柔美的音乐当中,有的还忍不住开始打盹。
这位幽默的音乐家于是就想出了一条妙计,决定和观众开一个小玩笑。
这首交响曲的第二乐章,在静谧安详的曲调中,突然想起几回强有力的震撼声,让那些正在打瞌睡的贵族们,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吓了一跳,哦,原先是音乐家在跟她们开玩笑呢!后来,这首以“惊愕”命名的交响曲就成为世界闻名的交响曲作品之一。
那么,大伙儿想不想明白这么幽默的音乐家究竟是谁呢?那就请大伙儿跟从我“走近海顿”吧!a生平:海顿(1732~1809)奥地利作曲家。
他从小便受到民间音乐、教堂音乐的熏陶,并显示出超人的音乐才华,曾长期在宫庭中任职。
b地位:海顿在音乐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继承了先辈的成绩,进行试探、实验、成熟、定型,被后人称为“交响乐之父”。
c奉献:海顿是位多产的作曲家,一生创作了上百部交响曲,84首弦乐四重奏、54首钢琴奏鸣曲及歌剧、清唱剧、弥撒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