葶苈子及其混伪品的微性状鉴别
- 格式:pdf
- 大小:192.06 KB
- 文档页数:2
几种易混果实种子类中药的鉴别作者:高晓明方成武刘信秋等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第17期摘要 [目的]鉴别几种易混果实种子类中药。
[方法]采用性状鉴别方法鉴别紫苏子、牛蒡子、芸苔子、车前子、菟丝子和韭菜子等几种果实种子类中药与它们的混淆品。
[结果]由于它们的形状、颜色和种皮特征等方面的不同,可准确鉴别正品与混淆品。
[结论]正品与混淆品虽然外形相似,但只要掌握鉴别要点,即可区分。
关键词性状鉴别;果实种子;混淆品中图分类号 S5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17-05416-02Abstract [Objective] To identity the easily confusable herbal seeds and fruits. [Method] Use morphological identification to identify Perillae Fructus, Arctii Fructus, Brassicae Campestris Semen, Plantaginis Semen, Cuscutae Semen, Allium Tuberosi Semen and their adulterants. [Result] Because their size, color, testa characteristics are different, genuine and adulterants can be distinguished correctly. [Conclusion] Although genuine and adulterants are similar in appearance,once you master the identification of key points, you can distinguish them.Key words Morphological identification; Fruits and seeds; Adulterant中药材的质量是确保临床用药和中成药生产的首要环节。
药象本草---葶苈子葶苈子,药用来源较多,北方以一年生十字花科植物独行菜的种子入药,习称北葶苈子,最为常见。
独行菜与荠菜非常相似,野外挖荠菜时很容易错把独行菜当成荠菜。
他们细微的区别是,荠菜颜色更鲜绿,生机更舒展,独行菜颜色略偏暗绿,生机略收藏。
荠菜的叶子,边缘裂痕几乎与中间叶脉垂直,外展气机互相抵消,整体气机更柔和中正,故口味更柔和清香。
独行菜叶子边缘的裂痕,则呈四十五度角斜向前方,气机锐利,不如荠菜柔和,故口感也大不如荠菜香柔可口。
其花序皆是顶生总状花序,小花微小色白,果实为小角果。
荠菜的角果是倒三角形,生机更旺盛。
独行菜的角果则是近圆形,生机更圆润封藏。
葶苈子,则是独行菜角果内的微小种子。
每枚角果内含两枚种子,扁卵圆形,长约一毫米,外表光滑,淡红棕色,气淡,味微辛辣,嚼之粘牙。
独行菜植株矮小,基生叶狭长多裂,气机舒展,而有收藏之力也。
茎多分枝,花序繁盛,气机开展有力也。
角果圆薄密布,每果内含两粒种子,类微型之肺,通人两肺之气也。
葶苈子,得独行菜舒展而能聚藏之气,性微辛温,其果状若微型之肺,正合于肺气开展而降之性也。
以其形微而质粘,气机滑利,善入阴分,故凡肺气壅滞,而有水湿痰浊闭阻肺内之时,葶苈子则以通于肺气,善入肺气之能,辛温滑利,通泄肺内有形痰湿之邪,泄之于大肠也。
葶苈子形微而气利,肺内痰湿壅滞,气机胶结不易通行之时,正可以微若无形之力,透入胶结之中,以柔弱而胜坚实,气机因之可复也。
仲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治肺痈,喘不得卧,痰涎壅盛之证。
是善用葶苈者也。
肺主皮毛,而合于大肠,同时通于天地之气者也。
其寒闭于肌表者,急当开表通天气,宜麻黄也。
其痰壅于肺内者,急当泻肺通地气,宜葶苈也。
弱以胜强,即道德经所言,柔弱者生也。
葶苈之性,可与人生生之慧乎?。
葶苈子的鉴别方法(有温度的中药宝典)葶苈子为较常用中药。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具有泻肺除痰、止咳定喘、利尿消肿的功能。
葶苈子为较常用中药。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具有泻肺除痰、止咳定喘、利尿消肿的功能。
用于痰饮喘咳、胸胁胀痛、水肿尿少等病症。
来源南葶苈子:为十字花科植物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L)webb.或北葶苈子独行菜Lepidium spetalum Willd.的种子。
产地与分布 1.南葶苈:主产江苏的邳县、淮阳、南通、安徽滁县及山东聊城等地。
此外,河北、山西、河南、陕西等省亦有分布。
2.北葶苈:主产河北的沧县、保定、承德及辽宁的海城、风城。
此外,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山西、甘肃等省区亦有分布。
鉴别要点南葶苈、北葶苈形状相似。
惟前者种子呈扁圆形、粒小,黄棕色至红棕色,密具疣状小点,气微,味微辛苦,略具粘性。
而后者北葶苈种子则呈扁卵圆形,粒较大,味微辛辣,粘性较强为异尔。
名典鉴别①《神农本草经》:“亭历味辛寒。
主癥癃积聚、结气……破坚。
生平泽及田野。
”②梁·《名医别录》:“葶苈生藁城平泽及田野立夏后采实,阴干。
”③陶弘景曰:“出彭城者最胜,今近道亦有。
母即公荠也。
子细黄至苦,用之当熬。
”④宋·苏颂曰:“今汴东、陕西、河北州郡皆有之,曹州者尤佳。
初春生苗叶,高六七寸,似芥。
根白色,枝茎俱青。
三月开花,微黄。
结角,子扁小如黍粒微长,黄色。
……许慎、郑玄注:皆靡草荠,葶苈之属是也。
一说葶苈单茎向上,叶端出角,粗且短。
又有一种狗芥草,叶近枝下作歧,生角细长。
取时必须分别此二种也。
”⑤明·李时珍曰:“按《尔雅》云:革,葶苈也。
郭璞注云:实叶皆似芥,一名狗芥。
然则狗芥即是葶苈矣。
盖葶苈有甜苦二种。
狗芥味微甘,即甜葶苈也。
或云甜葶是菥蓂子,考其功用亦似不然。
”⑥清·《本草从新》:“葶苈子有甜苦二种。
甜者力稍缓……子如黍米微长,色黄。
”快速鉴别 1.南葶苈子:种子呈长椭圆形,长约lmm,直径0.5mm。
第十章果实及种子类中药2类1.葶苈子 21)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独行菜或播娘蒿的干燥成熟种子。
前者习称“北葶苈子”,后者习称“南葶苈子”。
2)性状鉴别:“北葶苈子”:呈扁卵形。
表面棕色或红棕色;味微辛,遇水黏滑性较强。
“南葶苈子”呈长圆形而略扁。
外表棕色或红棕色。
气微,味微辛,略有黏性。
破碎后富油性。
3)化学成分:都有挥发油和强心成分。
含脂肪油、挥发油、生物碱(的药材是北葶苈子)。
南葶苈子的挥发油主要成分是(异硫氰酸苄酯)4)检查:膨胀度:北葶苈子不得低于12(的药材是北葶苈子);南葶苈子不得低于3.5)薄层鉴别:南葶苈子以槲皮素-3-O-B-D-葡萄糖-7-O-B龙胆双糖苷。
6)液相含量:南葶苈子以槲皮素-3-O-B-D-葡萄糖-7-O-B龙胆双糖苷。
2.桃仁 61)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桃或山桃的干燥成熟种子(药用部位)。
2)性状鉴别:呈扁长卵形(的药材是桃仁)。
边缘薄。
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密布颗粒状突起(的药材是桃仁)。
3)化学成分:含①苦杏仁苷。
②维生素、③脂肪油。
4)薄层鉴别:苦杏仁苷。
5)液相含量:苦杏仁苷(①桃仁②苦杏仁)。
6)纯度检查:酸败度。
7)安全性检测:黄曲霉毒素限量检查(的药材有①桃仁②胖大海③酸枣仁④疆蚕)。
3.金樱子 81)来源为蔷薇科植物金樱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2)性状鉴别:为花托发育而成的假果,呈倒卵形,略似花瓶(的药材是金樱子)。
外表红黄色或红棕色,有突起的刺状棕色小点。
顶端有宿存花萼。
气微,味甘、微涩。
金樱子剥开外皮,内有多数淡黄色的小瘦果,外被绒毛。
3)化学成分:①金樱子多糖。
②苹果酸。
③鞣质。
4)薄层鉴别:金樱子对照药材。
5)紫外含量:紫外分光光度计测金樱子多糖。
4.沙苑子 91)来源为豆科植物扁茎黄芪的干燥成熟种子。
2)性状鉴别:药材略呈圆肾形而稍扁。
嚼之有豆腥味。
3)薄层鉴别:沙苑子对照药材、沙苑子苷4)液相含量:沙苑子苷5.巴豆:1)来源为大戟科植物(的中药是巴豆)巴豆的干燥成熟果实。
中药葶苈子的真假鉴别方法
中药葶苈子的真假鉴别方法
葶苈子的真假鉴别方法
(1)取本品少量,加水浸泡后,用放大镜观察:北葶苈子透明状粘液层较厚,其厚度可超过种子宽度的1/2以上;其膨胀度不低于12。
南葶苈子透明状粘液层薄,厚度约为种子宽度的1/5以下,其膨胀度不低于3。
(2)取粉末约1g,置硬质试管内,加氢氧化钠1小粒,置酒精灯上灼热,放冷,加水2ml使溶解,滤过。
取滤液lml加5%盐酸酸化,即有硫化氢产生,通新制的醋酸铅试纸显有光泽的棕黑色。
另取亚硝基铁氰化钠1小粒,置白瓷板上,加水1-2滴使溶解,加上述滤液1-2滴,显紫红色。
(检查异硫氰甙类)
第1页共1页。
中药材:南葶苈子药材名称:葶苈子-南葶苈子别名:甜葶苈、眉毛蒿、眉眉蒿、婆婆蒿、黄蒿、密密蒿、米米蒿、麦蒿、米蒿。
采收加工:翌年4月底5月上旬采收,果实呈黄绿色时及时收割,以免过熟种子脱落。
晒干,除去茎、叶杂质,放入麻袋或其他包装物,贮放干燥处,防潮、粘结和发霉。
药用部位:种子产地:江苏、山东、安徽。
此外,甘肃、河南、山西、陕西、河北、浙江等科:十字花科原植物:播娘蒿植物情况: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全体灰白色而被叉状或分歧柔毛。
茎上部多分枝,较柔细。
叶互生;2~3回羽状分裂,最终的裂片狭线形,先端渐尖;在茎下部的叶有柄,渐向上则渐短或近于无柄。
总状花序顶生,果序时特别伸长;花小;萼4,十字形排列,线形,先端渐尖,易早脱;花瓣4,黄色,匙形,较花萼稍长,先端微凹,基部渐狭而呈线状;雄蕊6,4强,均伸出于花瓣外,花丝扁平;子房圆柱形,2室,柱头呈扁压头状。
长角果,线形,长2~3厘米,宽约1毫米。
种子小,卵状扁平,褐色。
花期4~6月。
果期5~7月。
葶苈子-南葶苈子药材性状:长圆形而扁,黄棕色,微有光泽,长约1毫米,径约0.5毫米,一端钝圆,另一端近截形,二边往往不等长,中央凹入,种脐位于凹入处,但不甚明显,种子表面具有细密的网纹及2条纵列的浅槽。
气微,味淡,略带黏性。
优等品以粒均匀、充实、黄棕色、无杂质者为佳。
鉴别:取本品少量,加水浸泡后,用扩大镜观察,北葶苈子透明状黏液层较厚,厚度可超过种子宽度的1/2 以上。
南葶苈子透明状黏液层薄,厚度约为种子宽度的1/5 以下。
【本经下品葶苈味辛寒。
主症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逐邪,通利水道。
大室大适。
】味苦、辛,性寒,入足太阳膀胱经。
破滞气而定喘,泄停水而宁嗽。
《金匮》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捣丸如弹子大,大枣十二枚),治支饮,喘不得息。
饮阻肺金下降之路,肺气壅碍,喘不得息。
大枣补脾精而保中气,葶苈泻肺壅而决支饮也。
又治肺痈,喘不得卧者。
以土湿胃逆,浊气痞塞,腐败瘀蒸,化而为脓;肺气阻格,喘不得卧。
XXXXXXXXXXX有限公司原料质量标准及检验操作规程1 品名:1.1 中文名:葶苈子1.2 汉语拼音:Tinglizi2 代码:3 取样文件编号:4 检验方法文件编号:5 依据:《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
6 质量标准:7 检验操作规程:7.1 试剂与试药:甲醇、槲皮素-3-O-β-D -葡萄糖-7-O-β-D-龙胆双糖苷、乙酸乙酯、乙醇、三氯化铝、乙腈、醋酸、硫酸。
7.2 仪器与用具:电子天平、显微镜、水浴锅、马弗炉、聚酰胺薄膜、吹风机、三用紫外分析仪、展开缸、高效液相色谱、二氧化硫测定仪。
7.3 性状:取本品适量,自然光下目测色泽,嗅闻气味。
7.4 鉴别:7.4.1 取本品制片置10×10显微镜下做显微观察。
7.4.2 南葶苈子:取本品粉末lg,加70%甲醇2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槲皮素-3-O-β-D -葡萄糖-7-O-β-D-龙胆双糖苷对照品,加30%甲醇制成每lml含90μ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附录7)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μl,分别点于同一聚酰胺薄膜上,以乙酸乙酯-甲醇-水(7:2: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2%三氯化铝乙醇溶液,热风吹干,置紫外光灯(365 nm)下检视。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黄色荧光斑点。
7.5 检查:7.5.1 水分不得过9.0 % (附录15第二法)。
7.5.2 总灰分不得过8.0 % (附录17)。
7.5.3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3.0 %(附录17)。
7.5.4 膨胀度取本品0.6g,称定重量,照膨胀度测定法(附录57)测定。
南葶苈子不得低于3,北葶苈子不得低于12。
7.5.5二氧化硫残留量照二氧化硫残留量测定法(附录58)测定,不得过150mg/kg。
7.6 含量测定:南葶苈子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8)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0.1%醋酸溶液(11:89)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nm。
葶苈子(播娘蒿)生长过程及易混品图鉴▲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 (L.) Webb. ex Prantl. (张效杰绘)1.植株2.叶片3.萼片4.花瓣5.雄蕊6.雌蕊7.果实横切面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L.) Webb. ex Prantl.为十字花科植物,其种子入药习称“南葶苈子”,是中药“葶苈子”的来源之一。
01释名拉丁释名:播娘蒿:属名Descurainia为播娘蒿属(人) W.Descurain,1658-1740,法国药剂师;种加词sophia为贤人。
中文释名:葶苈,《急就篇》、《五十二病方》均作“亭历”;《别录》称作“丁历”,均为叠韵联绵词“滴沥”的书写变体。
本品功能利水,可治小便滴沥不下,故有此二名;因为草本植物,从“艹”则作葶苈。
02植物形态特征▲播娘蒿植株一年生草本。
株高30~70 cm。
植株幼时被灰黄色柔毛及分叉毛,老时毛渐少。
▲播娘蒿植株下部茎直立,上部多分枝,下部常为淡紫色。
▲播娘蒿的叶叶互生,下部稍有柄,上部叶无柄,2 至3 回羽状全裂或深裂,裂片纤细,近线形,两面密生灰黄色柔毛及分叉毛,老时几无毛。
▲播娘蒿的花伞房状总状花序顶生,果期极伸长;花小,多数;萼片4,倒卵状条形,长约2mm,上部有稀疏长柔毛,顶端有鳞片状附属物,开展,早落;花瓣4,黄色,匙形,短于或等长于萼片。
▲播娘蒿的果实长角果细圆柱形,成熟时果实稍呈念珠状;果梗纤细,在果轴上斜向开展。
种子多数,长圆形,长约 1 mm,淡红褐色,有细网纹。
03植物生长过程▲幼苗期一▲幼苗期二▲抽苔生长期▲花果期一▲花果期二04药材性状特征▲播娘蒿的种子(微距)▲播娘蒿的种子(显微)播娘蒿呈长圆形略扁,长约0.8~1.2mm。
表面棕色或红棕色,微有光泽,具纵沟2 条,其中1 条较明显。
一端钝圆,另端微凹或较平截,种脐类白色,位于凹入端或平截处。
气微,味微辛、苦,略带黏性。
混淆品▲北美独行菜的种子(微距)▲北美独行菜的种子(显微)北美独行菜略呈半圆形而扁,长1~1.5mm,光滑,红褐色,边缘有半透明狭翅,延至基部越宽。
葶苈子及其混伪品的微性状鉴别葶苈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独行菜Lepidium apetalum Willd. 或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 (L.) Webb ex Prantl 的干燥成熟种子。
前者习称“北葶苈子”,后者习称“南葶苈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下气行水、泻肺除痰、止咳定喘之功效。
葶苈子自古就有甜、苦之分。
甜葶苈即南葶苈,为播娘蒿种子;苦葶苈又称北葶苈,为独行菜种子。
在市场上两种葶苈子的混伪品较多,如北葶苈子与其伪品北美独行菜,南葶苈子与其伪品荠菜子、小花糖芥、蔊菜种子等。
基于中科院果德安教授“深入研究,浅出标准”的观点,课题组采用微性状鉴别法对葶苈子进行鉴别,试图采用快速、简洁、环保的方法区别葶苈子及其伪品。
北葶苈子南葶苈子一、北葶苈子及其伪品北美独行菜北葶苈子呈偏斜的椭圆形,较扁,长约1~1.5 mm,宽为0.5~1 mm。
在自然光下呈浅红色至黄棕色,种脐处呈白色稍尖,另一端顿圆。
种子两侧有较为明显的沟。
种皮表面具有近长方形或类圆形的小网格,网缘凸起,小网格在两侧面成轮状排列。
北葶苈子北美独行菜较扁,长约1~1.5 mm,宽为0.5~1 mm。
浅红色至黄棕色,种脐处呈白色稍尖,另一端顿圆。
两侧有较为明显的沟。
种皮表面小网格与独行菜相似,种子边缘有一圈较薄的刀口样角质透明细胞,弧形的一侧尤为明显。
北美独行菜二、南葶苈子及其伪品南葶苈子窄椭圆形,长0.8~1.2 mm,宽0.6 mm左右,厚0.4 mm 左右。
在自然光下种子呈淡红色至黄棕色,微有光泽。
种脐端呈截形并附生有白色物,另一端较为顿圆。
种皮表面具近长方形的小网格,网缘凸起,小网格长轴与种子的长轴垂直排列整齐。
南葶苈子伪品一:荠菜子窄椭圆形,稍扁。
长0.6~1.0 mm,宽0.4~0.6 mm。
呈黄褐色至红褐色。
种脐端有白色物。
种皮表面具近长方形的小网格,网缘凸起,小网格长轴与种子的长轴平行。
荠菜子伪品二:小花糖芥窄椭圆形。
有毒中草药之葶苈子葶苈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独行菜Lepidium apetalum Willd. 或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 (L.)Webb ex prantl的干燥成熟种子。
有毒。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知识,欢迎阅读!葶苈子的性质性味辛苦,寒。
①《本经》:"味辛,寒。
"②《别录》:"苦,大寒,无毒。
"③《药性论》:"味酸,有小毒。
"归经入肺、膀胱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肺、心、脾、膀胱四经。
"②《本草经疏》:"为手太阴经正药,亦入手阳明,足太阳经。
"③《本草求真》:"入肺,兼入胃。
"④《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经。
"功能主治下气行水。
治肺壅喘急,痰坎咳嗽,水肿胀满。
①《本经》:"主症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逐邪,通利水道。
"②《别录》:"下膀胱水,伏留热气,皮间邪水上出,面目浮肿,身暴中风热痱痒,利小腹。
"③《药性沦》:"利小便,抽肺气上喘息急,止嗽。
"④《开宝本草》:"疗肺壅上气咳嗽,定喘促,除胸中痰饮。
"⑤《伤寒类要》:"治肾瘅、唇干。
"⑥《纲目》:"通月经。
"葶苈子的性状①北葶苈子又名:苦葶苈。
为植物独行菜或北美独行菜的种子。
形如瓜子而扁,黄棕色,长约1.5毫米,宽约0.75毫米。
一端钝圆,一端渐尖而微凹,种脐位于凹入处,但不明显;扩大镜观察,表面多颗粒状细小突起,并有2条纵列的浅槽。
气微,味苦辛,有粘性。
以子粒充实、均匀、黄棕色、无杂质者为佳。
主产于河北、辽宁、内蒙古;此外,吉林、山西、甘肃、青海、黑龙江等地亦产。
②华东葶苈子又名:甜葶苈。
为植物播娘蒿的种子。
长圆形而扁,黄棕色,微有光泽,长约1毫米,径约0.5毫米,一端钝圆,另一端近截形,二边往往不等长,中央凹入,种脐位于凹入处,但不甚明显,种子表面具有细密的网纹及2条纵列的浅槽。
葶苈子的真伪鉴别
田兰馨
【期刊名称】《首都医药》
【年(卷),期】1978(0)6
【摘要】葶苈子的原植物种类较混乱,按地区使用习惯分为独行菜子(北葶苈子)、播娘蒿子(南葶苈子)两种正品,尚有7种其他植物的种子混作葶苈子使用。
为鉴别正品与混淆品种,本文对所提及9种种子的外形作了描述,并附图比较。
【总页数】4页(P42-44)
【作者】田兰馨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生物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2.5
【相关文献】
1.南北葶苈子的显微鉴别 [J], 武希桃;阙灵;丁锤;邵爱娟;韦颖;池秀莲;李颖;程蒙;李晓琳
2.葶苈子与车前子的真伪鉴别与临床应用 [J], 黄荐讴
3.现代分析手段在葶苈子鉴别中的应用 [J], 马梅芳;吕伟;高宇源
4.南葶苈子和北葶苈子的电镜扫描与理化鉴别 [J], 李连怀;张淑华
5.热重/差热分析法鉴别车前子和葶苈子的研究 [J], 张雪;李建涛;王琪;于雪妮;张倩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