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梁诗坛与庾信诗歌
- 格式:ppt
- 大小:108.50 KB
- 文档页数:11
概述庾信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
(实用版)
目录
1.庾信诗歌创作的背景和时代特点
2.庾信诗歌的主题和风格
3.庾信诗歌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正文
庾信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他的诗歌创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本文将从庾信诗歌创作的背景和时代特点、主题和风格以及艺术成就和影响三个方面,概述庾信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
一、庾信诗歌创作的背景和时代特点
庾信生活在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的年代。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受到了政治和经济的影响,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
庾信的诗歌创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他的诗歌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追求。
二、庾信诗歌的主题和风格
庾信的诗歌主题丰富多样,包括山水田园、离别思念、咏史抒怀等。
他的诗歌风格以豪放、奔放著称,富有个性和激情。
同时,庾信的诗歌还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他以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现象,表达了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和思考。
三、庾信诗歌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庾信的诗歌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诗歌作品以其优美的诗句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庾信的诗歌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作品被誉为南北朝文学的瑰宝,对唐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之,庾信的诗歌创作是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的代表,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庾信的诗词全集、诗集(325首全)[南北朝] 庾信收录:325首庾(yǔ)信(513年—581年),字子山,小字兰成。
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南北朝时期文学家、诗人。
其家“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他的父亲庾肩吾为南梁中书令,亦是著名文学家。
庾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自幼随父出入于萧纲的宫廷,后来又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其文学风格被称为“徐庾体”。
累官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
侯景之乱时,庾信逃往江陵。
后奉命出使西魏,因梁为西魏所灭,遂留居北方,官至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北周代魏后,更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临清县子,世称其为“庾开府”。
时陈朝与北周通好,流寓人士,并许归还故国,唯有庾信与王褒不得回南方。
庾信在北方,一方面身居显贵,被尊为文坛宗师,受皇帝礼遇,与诸王结布衣之交,一方面又深切思念故国乡土,为自己身仕敌国而羞愧,因不得自由而怨愤。
最终在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老死北方,年六十九,追赠原职,并加荆、淮二州刺史。
有《庾子山集》传世,明人张溥辑有《庾开府集》。
庾信是由南入北的最著名的诗人,他饱尝分裂时代特有的人生辛酸,却结出“穷南北之胜”的文学硕果。
他的文学成就,昭示着南北文风融合的前景。
「庾信」诗词全集(325首)1、《咏画屏风诗九》徘徊出桂苑。
徙倚就花林。
下桥先劝酒。
跂石始调琴。
蒲低犹抱节。
竹短未空心。
绝爱猿声近。
唯怜花径深。
2、《拟咏怀诗九》北临玄菟郡。
南戍朱鸢城。
共此无期别。
俱知万里情。
昔尝游令尹。
今时事客卿。
不特贫谢富。
安知死羡生。
怀秋...3、《周祀五帝歌配帝舞》帝出于震。
苍德于神。
其明在日。
其位居春。
劳以定国。
功以施人。
言从配祀。
近取诸身。
4、《周祀五帝歌配帝舞》以炎为政。
以火为官。
位司南陆。
享配离坛。
三和实俎。
百味浮兰。
神其茂豫。
天步艰难。
5、《周祀五帝歌配帝舞》四时咸一德。
五气或同论。
犹吹凤凰管。
尚对梧桐园。
器圜居士厚。
位总配神尊。
第三编第五章南北朝诗歌一、单项选择题1.元嘉诗歌的时间断限是()。
A.宋文帝元嘉元年(元嘉纪元开始)至元嘉三十年(元嘉纪元结束)B.晋宋之交的谢灵运至元嘉三十年(元嘉纪元结束)C.晋宋之交的谢灵运至大明、泰始之交的鲍照D.宋文帝元嘉元年(元嘉纪元开始)至大明、泰始之交的鲍照【解析】C 元嘉诗歌上起晋宋之交的谢灵运,下迄大明、泰始之交的鲍照。
2.“元嘉三大家”中,谢灵运所追求的诗美是()。
A.清水芙蓉之美B.典丽华赡之美C.热烈明畅之美D.平淡自然之美【解析】A 谢灵运所追求的诗美是清水芙蓉之美。
3.谢灵运的五言诗被评为()。
A.铺锦列绣,雕缋满眼B.初发芙蓉,自然可爱C.雕藻淫艳,倾炫心魂D.发唱惊挺,操调险急【解析】B 鲍照曾说“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4.鲍照是()的著名诗人。
A.元嘉诗坛B.永明文学C.梁陈诗坛D.西晋诗坛【解析】A 鲍照是元嘉诗坛的著名诗人。
5.我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比较完整的山水诗是()。
A.谢朓的《观潮雨》B.曹操的《观沧海》C.鲍照的《代出自蓟北门行》D.谢灵运的《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解析】B 曹操的《观沧海》是第一首比较完整的山水诗,然而并未在建安诗坛蔚成风气。
6.谢灵运所开创的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是()。
A.山水诗B.田园诗C.玄言诗D.边塞诗【解析】A 谢灵运所开创的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山水诗。
7.诗歌史上第一位有成就的山水诗人是()。
A.鲍照B.李白C.谢灵运D.孟浩然【解析】C 谢灵运是诗歌史上第一位有成就的山水诗人.8.鲍照对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A.四言诗B.五言诗C.七言诗D.杂言诗【解析】C 鲍照对于七言诗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9.下列不属于鲍照的作品的是()A.《代白纻曲》B.《登池上楼》C.《代出自蓟北门行》D.《拟行路难》【解析】B 《登池上楼》是谢灵运的作品。
10.鲍照的诗歌中以边塞征戍为题材,描写边塞的艰苦及将士卫国之决心的是()。
庾信诗歌代表作10篇庾信出身于一个“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的家庭[1],为东晋时期文学家庾阐的后人。
他的祖父庾易,在南齐时不应朝廷征聘;父亲庾肩吾,曾任南梁散骑常侍、中书令,为当时著名文学家。
下面本店铺就和大家分享庾信诗歌代表作,来欣赏一下吧。
送卫王南征诗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望水初横阵。
移营寇未降。
风尘马足起。
先暗广陵江。
周祀圜丘歌·云门舞·长丘远历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长丘远历。
大电遥源。
弓藏高陇。
鼎没寒门。
人生于祖。
物本于天。
奠神配德。
迄用康年。
周祀五帝歌·青帝云门舞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甲在日。
鸟中星。
礼东后。
奠苍灵。
树春旗。
命青史。
候鴈还。
东风起。
歌木德。
舞震宫。
泗滨石。
龙门桐。
孟之月。
阳之天。
亿斯庆。
兆斯年。
周五声调曲·征调曲·六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正阳和气万类繁。
君王道合天地尊。
黎人耕植于义圃。
君子翶翔于礼园。
落其实者思其树。
饮其流者怀其源。
咎繇为谋不仁远。
士会为政羣盗奔。
克宽则昆虫内向。
彰信则殊俗宅心。
浮桥有月支抱马。
上苑有乌孙学琴。
赤玉则南海输赆。
白环则西山献琛。
无劳凿空于大夏。
不待蹶角于蹛林。
结客少年场行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结客少年场。
春风满路香。
歌撩李都尉。
果掷潘河阳。
隔花遥劝酒。
就水更移床。
今年喜夫壻。
新拜羽林郎。
定知刘碧玉。
偷嫁汝南王。
拟咏怀诗二十七首·其二十一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倏忽市朝变,苍茫人事非。
避谗应采葛,忘情遂食薇。
怀愁正摇落,中心怆有违。
独怜生意尽,空惊槐树衰。
喜晴诗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比日思光景。
今朝始暂逢。
雨住便生热。
云晴即作峯。
水白澄还浅。
花红燥更浓。
已欢无石燕。
弥欲弃泥龙。
寄徐陵诗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故人倘思我。
及此平生时。
莫待山阳路。
空闻吹笛悲。
答王司空饷酒诗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今日小园中。
桃花数树红。
开君一壸酒。
细酌对春风。
未能扶毕卓。
犹足舞王戎。
仙人一捧露。
庾信的诗词庾信(513—581年)字子山,小字兰成,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南北朝时期诗人、文学家。
其家“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父亲庾肩吾就是当时大官之一,亦是著名的文学家。
[1] 据《周书·庾信传》记载说:庾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他自幼随父亲庾肩吾出入于萧纲的宫廷,后来又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他们的文学风格,也被称为“徐庾体”。
侯景叛乱时,庾信逃往江陵,辅佐梁元帝。
庾信的诗词集:《秋日敩庾信体》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世民。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岭衔宵月桂,珠穿晓露丛。
蝉啼觉树冷,萤火不温风。
花生圆菊蕊,荷尽戏鱼通。
晨浦鸣飞雁,夕渚集栖鸿。
飒飒高天吹,氛澄下炽空。
《重别周尚书》作者为魏晋南北朝文学家庾信。
其古诗全文如下: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唯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翻译】身居阳关万里外,不见一人往南归。
只见河边有鸿雁,秋天到来往南飞。
《寄王琳》作者为魏晋南北朝文学家庾信。
其古诗全文如下: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
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
【翻译】玉门关外路遥远,故都金陵信使稀。
千行眼泪不停流,万里来信快开启。
《杨柳歌》作者为南北朝文学家庾信。
其古诗全文如下:河边杨柳百丈枝,别有长条踠地垂。
河水冲激根株危,倏忽河中风浪吹。
可怜巢里凤凰儿,无故当年生别离。
流槎一去上天池,织女支机当见随。
谁言从来荫数国,直用东南一小枝。
昔日公子出南皮,何处相寻玄武陂。
骏马翩翩西北驰,左右弯弧仰月支。
连钱障泥渡水骑,白玉手板落盘螭。
君言丈夫无意气,试问燕山那得碑。
凤凰新管萧史吹,朱鸟春窗玉女窥。
衔云酒杯赤玛瑙,照日食螺紫琉璃。
百年霜露奄离披,一旦功名不可为。
定是怀王作计误,无事翻复用张仪。
不如饮酒高阳池,日暮归时倒接离。
武昌城下谁见移,官渡营前那可知。
独忆飞絮鹅毛下,非复青丝马尾垂。
欲与梅花留一曲,共将长笛管中吹。
一.试论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1、魏晋南北朝四百年间的时代特征是战乱和分裂。
乱世文学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典型特征。
2、由于政权更迭的频繁,统治集团中争权夺力的斗争也充满着杀气,许多文人被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杀戮,形成了文学的悲观与放达的感情基。
3、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界的特点是:儒学衰微,玄学兴起,清谈成风,佛道盛行。
二.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酝酿着新变的文学发展阶段?文学进入自觉阶段,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玄学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为文学创作带来新的因素;语言形式美的发现及其在文学上的应用。
文体得到长足发展:1、五言诗创作达到顶峰;2、骈文出现并发展迅速;3、骈赋发展进入高峰;4、七言古诗确立并取得可喜成绩;5、民歌兴盛;6、小说初具规模;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一.“建安风骨”与“正始诗风”的内涵是什么?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亦即“建安风骨”。
其内涵是:1、政治理想的高扬。
造成悲凉慷慨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2、人生短暂的哀叹。
表现为三种不同的态度。
3、强烈的个性表现。
4、浓郁的悲剧色彩。
正始诗风: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
正始文学与建安文学的区别: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由直接敏锐变为间接隐晦,感情的表达由热烈直率转为曲折含蓄。
人生态度经历了从高飏到内敛、从追求立功到痛苦自保、从慷慨淋漓的情感宣泄到玄远清虚的哲学幽思的变化;作品的风格从刚健明快,渐变为含蓄隐晦。
多采用曲折的象征、比拟手法,形象性上有所前进,但出现以诗谈玄说理的苗头。
2、试述“三曹”的诗歌创作及成就。
曹操诗歌创作的内容其主要成就是乐府诗,他是文人向民歌学习,创作拟乐府的第一人。
其主要成反映汉末动荡的社会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
《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和统一天下的抱负。
《度关山》、《对酒》、《龟虽寿》、《观沧海》曹操诗歌的艺术特色第一,继承汉乐府的传统而又有所创新。
庾信著名的诗10首庾信著名的诗10首【篇1】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乐宫多暇豫,望苑暂回舆。
鸣笳陵绝浪,飞盖历通渠。
桂亭花未落,桐门叶半疏。
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
日落含山气,云归带雨余。
庾信著名的诗10首【篇2】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雄图属天造。
宏略遇羣飞。
风云犹听命。
龙跃遂乘机。
百二当天险。
三分拒乐推。
函谷风尘散。
河阳氛雾晞。
济弱沦风起。
扶危颓运归。
地纽崩还正。
天枢落更追。
原祠乍超忽。
毕陇或绵微。
终封三尺剑。
长卷一戎衣。
庾信著名的诗10首【篇3】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长思浣纱石。
空想捣衣砧。
临卭若有便。
为说解琴心。
庾信著名的诗10首【篇4】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高阶既激涧。
广阁更交柯。
葛巾久乖角。
菊径简经过。
庾信著名的诗10首【篇5】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轻车初逐李。
定远未随班。
受诏祈连返。
申威疎勒还。
飞蓬损腰带。
秋鬓落容颜。
寄言旧相识。
知余生入关。
庾信著名的诗10首【篇6】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白石春泉满,黄金新埒开。
戚里车先度,兰池马即来。
落花承舞席,春衫拭酒杯。
行厨半路待,载妓一双回。
庾信著名的诗10首【篇7】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金膏下帝台。
玉历在蓬莱。
仙人一遇饮。
分得两三杯。
忽闻桑叶落。
正值菊花开。
阮籍披衣进。
王戎含笑来。
从今觅仙药。
不假向瑶台。
庾信著名的诗10首【篇8】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我皇承下武。
革命在君临。
应图当舜玉。
嗣德受尧琴。
沉首多推运。
阳城有让心。
就日先知远。
观渊早见深。
玄精实委御。
苍正乃皆平。
履端朝万国。
年祥庆百灵。
玉帛咸观礼。
华戎各在庭。
凤响中夷则。
天文正玉衡。
皇基自天保。
万物乃由庚。
庾信著名的诗10首【篇9】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员玉已奠。
苍币斯陈。
瑞形成象。
礼从天数。
智总圜神。
为祈为祀。
至敬咸遵。
奉和山池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昨夜鸟声春。
惊鸣动四邻。
今朝梅树下。
定有咏花人。
流星浮酒泛。
粟瑱绕杯唇。
何劳一片雨。
唤作阳台神。
庾信的诗集锦10首庾信兼善众体,在诗、赋、文等方面都取得相当高的成就,是由南入北的最著名的诗人。
当时曾有“徐庾体”之说,时人将徐陵与其并列。
他饱尝分裂时代特有的人生辛酸,却结出“穷南北之胜”的文学硕果。
他的文学成就,昭示着南北文风融合的前景。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庾信的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周五声调曲·征调曲·二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淳风布政常无欲。
至道防人能变俗。
求仁义急于水火。
用礼让多于菽粟。
屈轶无佞人可指。
獬豸无繁刑可触。
王道荡荡用无为。
天下四人谁不足。
上益州上柱国赵王诗二首·其一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铜梁影棠树,石镜写褰帷。
两江如渍锦,双峰似画眉。
穿荷低晚盖,衰柳挂残丝。
风流盛儒雅,泉涌富文词。
无因同子淑,暂得侍临淄。
上益州上柱国赵王诗二首·其二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寂寞岁阴穷,苍茫云貌同。
鹤毛飘乱雪,车毂转飞蓬。
雁归知向暖,鸟巢解背风。
寒沙两岸白,猎火一山红。
愿想悬鹑弊,时嗟陋巷空。
和李司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纯阳实久亢,云汉乃昭回。
临河沈璧玉,夹道画龙媒。
离光初绕电,震气始乘雷。
海童还碣石,神女向阳台。
云逐鱼鳞起,渠随龙骨开。
崩沙杂水去,卧树拥槎来。
嘉苗双合颖,熟稻再含胎。
属此欣膏露,逢君摛掞才。
愧乏琼将玖,无酬美且偲。
咏画屏风诗二十五首·其十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千寻木兰馆,百尺芙蓉堂。
落日低莲井,行云碍芰梁。
流水桃花色,春洲杜若香。
就阶犹不进,催来上伎床。
见游春人诗·长安有狭斜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长安有狭斜。
金穴盛豪华。
连杯劝上马。
乱菓掷行车。
深红莲子艳。
细锦凤凰花。
那能学噀酒。
无处似栾巴。
赠别诗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藏啼留送别。
拭泪强相参。
谁言畜衫袖。
长代手中浛。
奉和平邺应诏诗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天策引神兵。
风飞扫邺城。
阵云千里散。
黄河一代清。
周五声调曲·商调曲·四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风力是举。
《中国古代文学(二)》教学大纲【课程编码】ZWZB2052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英文名称】History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Ⅱ【总学时】68学时【学分】12学分【理论学时】68学时【实验、实践学时】【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课程性质: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课程目标: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学,帮助学生获得较为系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的知识,获得阅读、分析、鉴别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从而提高思想修养、美学修养和语言文学修养。
课程具体要求:1、本课程教学内容大致分为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宋元文学、明清近代文学四部分。
2、对文学发展史,要有系统地了解;对重点作家和作品,必须较详细、深入地了解,并能比较正确地加以评价;对一般文学史知识和一般作家作品,则要求概略了解即可。
3、通过典范性作品的教学,提高学生阅读作品的能力,掌握古代作家遣词、造句、修辞、谋篇等基本知识和技能。
对一般文言作品,要求学生能凭借工具书和注释读懂并能加以分析、欣赏。
4、对讲析的作品,要求熟读,部分篇目要求背诵。
背诵篇目应占讲析篇目的三分之一。
5、对所学到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要求能举一反三,运用到一般的阅读和写作实践中,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及文字表达能力。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1.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2. 了解魏晋南北朝复杂的社会、政治、思想状况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文学的自觉、文学理论与批评。
第一节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进入了自觉的时代二、文学批评的兴盛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文人心态及思想学说一、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二、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三、玄学对文学的渗透四、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教学目的与要求:1. 掌握建安文学的特点;2.三曹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3.简单了解“七子”的诗歌创作;4.掌握阮籍、嵇康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征。
有关庾信的诗集锦庾信的诗赋将两汉以散文入赋变为以骈文入赋,使赋更具有形式美,将赋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在中国赋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同时,庾信还开唐人以诗入赋的先河,唐代王勃、骆宾王的骈作皆受其影响。
六朝骈文盛极,而庾信可谓集大成者。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庾信的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行途赋得四更应诏诗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四更天欲曙。
落月垂关下。
深谷暗藏人。
欹松横碍马。
咏羽扇诗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摇风碎朝翮。
拂汗落毛衣。
定似回溪路。
将军垂翅归。
秋夜望单飞雁诗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失群寒雁声可怜。
夜半单飞在月边。
无奈人心复有忆。
今暝将渠俱不眠。
周祀圜丘歌·皇夏·七里是仰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七里是仰。
八陛有凭。
就阳之位。
如日之升。
思虔肃肃。
致敬绳绳。
祝史陈信。
玄象斯格。
惟类之典。
惟灵之泽。
幽显对扬。
人神咫尺。
周祀五帝歌·配帝舞·帝出于震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帝出于震。
苍德于神。
其明在日。
其位居春。
劳以定国。
功以施人。
言从配祀。
近取诸身。
周祀五帝歌·黄帝云门舞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三光仪表正。
四气风云同。
戊已行初历。
黄钟始变宫。
平琮礼内镇。
阴管奏司中。
斋坛芝晔晔。
清野桂冯冯。
夕牢芬六鼎。
安歌韵八风。
神光乃超忽。
嘉气恒葱葱。
周祀五帝歌·配帝舞·金行秋令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金行秋令。
白帝朱宣。
司正五雉。
歌庸九川。
执文之德。
对越彼天。
介以福祉。
君子万年。
周五声调曲·宫调曲·四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明明九族序。
穆穆四门宾。
阴陵朝北附。
蟠木引东臣。
涧途求版筑。
溪源取钓纶。
多士归贤戚。
维城属茂亲。
贵位连南斗。
高荣据北辰。
迎时乃推策。
司职且班神。
日月之所照。
霜露之所均。
永从文轨一。
长无外户人。
拟咏怀诗二十七首·其二十三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斗麟能食日,战水定惊龙。
鼓鞞喧七萃,风尘乱九重。
鼎湖去无返,苍梧悲不从。
庾信晚期诗歌特点(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策划方案、规章制度、祝福语、诗歌美文、名言大全、教育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summary reports, planning schem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blessings, poems and essays, famous quotes, educational materials, composition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庾信晚期诗歌特点庾信的文学创作,以他四十二岁时出使西魏为界,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庾信最著名的十首诗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庾信简介
2.庾信的诗歌成就
3.庾信最著名的十首诗概述
4.庾信最著名的十首诗详细解读
5.庾信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庾信,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诗人,字子山,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南阳市内乡县)人。
他在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在诗歌创作方面,有着极高的成就。
庾信的诗歌以豪放、奔放、婉美、清新见长,充满了个性与激情,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丰富多样,其中最著名的十首诗包括:《北风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寄柳州薛五使君》、《春夜喜雨》、《杜工部蜀中离席》等。
《北风行》是庾信的代表作之一,诗中通过描写北风带来的寒冷,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庾信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夜的景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而《寄柳州薛五使君》则是一首表达对友人思念的佳作,诗中通过对友人在边疆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边疆安全的关注。
庾信的诗歌作品在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风格与创作技巧对唐代诗人如杜甫、白居易等人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他的诗歌作品也反映了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与社会风貌,为后世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总的来说,庾信的诗歌成就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作品不仅在形式和内容上有着独特的魅力,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庾信诗歌10篇庾信写的诗歌庾信出身于一个“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的家庭[1],为东晋时期文学家庾阐的后人。
他的祖父庾易,在南齐时不应朝廷征聘;父亲庾肩吾,曾任南梁散骑常侍、中书令,为当时著名文学家。
庾信自幼聪敏,博览群书,特别通晓《春秋左氏传》。
他身高八尺,腰长达十围,形貌举动疏慢而不拘礼法,有不同常人之处。
下面本店铺就和大家分享庾信诗歌,来欣赏一下吧。
周五声调曲·羽调曲·一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树君所以牧人。
立法所以静乱。
首恶既其南巢。
元凶于是北窜。
居休气而四塞。
在光华而两旦。
是以雨施作解。
是以风行惟涣。
周之文武洪基。
光宅天下文思。
千载克圣咸熙。
七百在我应期。
实昊天有成命。
惟四方其训之。
别张洗马枢诗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别席惨无言。
离悲两相顾。
君登苏武桥。
我见杨朱路。
关山负雪行。
河水乘冰渡。
愿子着朱鸢。
知余在玄菟。
周宗庙歌·皇夏·月灵兴庆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月灵兴庆。
沙祥发源。
功参禹迹。
德赞尧门。
言容典礼。
褕狄徽章。
仪形温德。
令问昭阳。
日月不居。
岁时晼晚。
瑞云缠心。
閟宫惟远。
周宗庙歌·皇夏·龙图基代德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龙图基代德。
天步属艰难。
讴歌还受瑞。
揖让乃登坛。
升舆芒刺重。
入位据关寒。
卷舒云泛滥。
游扬日浸微。
出郑终无反。
居桐竟不归。
祀夏今惟旧。
尊灵谥更追。
周五声调曲·变宫调·一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帝游光出震。
君明擅在离。
岩廊惟眷顾。
钦若尚无为。
龙穴非难附。
鸾巢欲可窥。
具茨应不远。
汾阳宁足随。
烝民播植重。
沟洫劬劳多。
桑林还注雨。
积石遂开河。
明征逢永命。
平秩值年和。
更有熏风曲。
方闻晨露歌。
拟咏怀诗二十七首·其十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悲歌度燕水,弭节出阳关。
李陵从此去,荆卿不复还。
故人形影灭,音书两俱绝。
遥看塞北云,悬想关山雪。
游子河梁上,应将苏武别。
拟咏怀诗二十七首·其十四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吉士长为吉,善人终日善。
批评史〔上〕一.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深化和扩展------唐宋金元时期1.殷璠"兴象论""兴象论"是殷璠从反齐梁的角度以与总结盛唐诗歌艺术成就的基础上提出的诗歌创作主张.他从诗歌艺术形象塑造的角度,指出六朝人过于偏重在词藻、声律等具体形式、技巧方面,而轻视了审美意象的创造,因此提出了诗歌创作应以创造"兴象",即艺术意象为主的思想."兴象"是殷璠首先提出的重要文艺美学概念,指诗歌中完整的审美意象,偏重于指主体比较隐蔽的客体形象,它可以极大地感发人的性灵,产生浓厚的审美兴趣,启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因此说"兴象"是"可以兴"的审美形象.标举"兴象",反对"轻艳"是殷璠诗歌理论的基本特征.2.王昌龄"诗境论"王昌龄著有《诗格》一书,他强调了诗歌创作必须在意与境密切结合的情况下进行构思.创作中首先要立意,但诗歌创作中的意必须与外境融为一体,然后才能产生有艺术价值的好作品,如"境思不来,不可作也."意与境的融合,就是心与物的结合,这样才能创造生动的艺术形象.以心击物,深穿其境,即是要求心与物能水乳交融,这种心与物的结合又必须在创作主体"安神净虑"〔"虚静"〕的条件下实现.意与境的和谐,必须任其自然,由感兴而生成,绝不是人为强制所能达到的.王昌龄关于诗境的论述,一般以<<吟窗杂录>>本<<诗格>>中的"三境"、"三格"说作为主要依据.3.杜甫的文学思想要求表现民生疾苦,"为民请命".他主张文学创作要描写现实的社会内容.杜甫对庾信后期诗歌、齐梁著名诗人艺术成就、初唐四杰诗歌创作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戏为六绝句>>中以诗论诗,杜甫对待前代文学的态度是既要继承风雅的传统,"别裁伪体",又要"转益多师".杜甫诗歌创作思想核心是讲究传神.4.皎然"取境说""取境"指诗歌意境的创造,他认为诗歌意境构思过程中要依靠诗人的灵感,出现"意境神王,佳句纵横".他力求把人工修饰与天工自然融为一炉,很重视人工修饰在意境创造中的作用.皎然对诗境审美理想的追求,仍是在天真自然,有象外之奇,有飞动之貌,写冥奥之思,若不思而得.皎然在<<诗式>>、<<诗议>>中论述了诗歌意境的美学特征:具有象外之奇,言外之意;气腾势飞,具有动态之美;真率自然,天生化成,无人为造作痕迹.<<诗式·取境>>云"或云:诗不假修饰,任其丑朴,但风韵正,天真全,即名上等.予曰:不然.无盐阙容而有德,曷若文王太姒有容而有德乎?又云:不要苦思,苦思则丧自然之质.此亦不然.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有时意境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如神助.不然,盖由先积精思,因神王而得乎?"5.晚唐司空图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思与境偕"等著名诗歌美学范畴.他在诗歌理论批评中,比较偏重于诗歌的艺术美,深入地探讨了诗歌意境的美学特征.诗歌的"味外味"---"文之难,而诗之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文学作品运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许多具体的景象,但文学作品的真正醇美之处在于由这些具体景象所构成的,存在于这些具体景象之外的艺术意境上,可以让读者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它、丰富它.诗歌的"味外之旨"、"韵外之致"---指艺术意境所具有的含蓄不尽、意在言外的特点.司空图欣赏的是以这种艺术意境来表现山水田园隐逸生活、寄托佛老情操的诗歌.司空图认为诗歌意境的创造,必须做到"思与境偕".它指诗人在审美创造中,主体与客体、理性与感性、思想与形象的融和化合,是和某种特定的外在境界相联系的.诗歌"醇美"之味在诗外,亦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6.白居易:为艺术而艺术,为生活而艺术他强调诗歌创作要起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积极社会作用,创作方法上要体现"直书其事"的"实录"精神. 7.陈子昂的兴寄论与风骨论陈子昂针对六朝文学内容不够充实、不注意整体审美形象塑造两个弊病,从正面提出了"兴寄论"与"风骨论"的文学创作主张,这也正是唐代前朝文艺思想发展中的核心思想.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提出他的文学主张."兴"指诗歌审美意象对人所产生的感发作用."寄"指寄托,指诗人隐含于诗歌审美意象中的现实寓意,即诗歌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所具有的社会内容."风骨"指"汉魏风骨",要求文学作品应以表现政治理想抱负、抒发豪情壮志为主,要具有济世安民的广阔社会内容;要求创造鲜明、生动、自然、传神的艺术形象.一、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先秦时期1.<<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言志"是一种积淀着社会政治伦理内涵、体现出社会群体人际规范的思想情感,是指诗歌所表现的与政教相联系的人生态度与理想抱负.2.孔子的系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以"仁"为内容,以"礼"为形式."仁"的主要意义是"爱人",是"泛爱众",重视人的地位与作用,要把人作为人来对待,而不是把人当做可以任意杀戮的贵族私产.3.孔子在论述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时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基本原则."兴"指感受,要求修身必先学诗."立于礼"就是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使自己立身行事,严格地遵循礼的规定."成于乐"指通过音乐的陶染,来改造自己的性情以与内心世界,使自己从本能出发就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4.<<诗经>>在当时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突出.如孔子认为"不学诗无以言",赋诗言志.〔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孔子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思无邪""尽善尽美""以中和为美".5.论文学的社会作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兴"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感发意志",指诗歌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指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壮况以与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他要求文艺能具体确切地反映现实的真实状况,体现了孔子文艺思想中的现实主义特征."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怨"的主体是指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判,是孔子思想中##和进步因素的集中表现.6.论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孔子认为语言文辞的作用在于充分地表达人的思维内容,即形式的根本目的在完美地体现内容,不必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唯信辞巧""文质彬彬"---"质"指人的内在品格,"文"指人的外在仪表,它要求人既具备"仁"的品格,又有"礼"的文饰.它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在中国文学批评理论发展史起着主导作用.7.论雅乐与郑声:孔子提倡雅乐,反对郑声.他认为雅乐可以陶冶人的思想感情使之正而不邪,有助于养成以仁义为特点的高尚品德品质,而不去做悖礼违义的事情.而郑声容易诱发私欲,不利于培养以仁、礼为内容的道德品质.这是孔子文艺思想上比较保守方面的集中表现.8.孟子思想:民本思想、仁政学说、性善论孟子也强调文艺与政治教化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论.孟子的"与民同乐"是在孔子以仁礼为内容的诗乐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的诗论建立在乐论的基础上."乐"指快乐之乐,指一切美好事物之享受,包括了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以百姓之乐为乐,以百姓之忧为忧,把它作为评价文艺作品的标准.孟子"与民同乐"思想是以他的人性论为哲学基础的,理论依据--人们感觉器官有共同性,因此他们在审美感知方面也有共同之处.孟子尊敬古乐,发展革新了孔子的音乐思想.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问题,看到了争取民心的重要性,认为国家兴亡与民心之向背是密切联系着的,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重要思想."以民为本"是他"民贵君轻"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孟子认为要做到"与民同欲",一是要施行仁政,二是要发扬仁教,还要有"与民同乐"的实际行动."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意"指说诗者的主观体会和理解,即读者之意.孟子认为正确地做到"以意逆志",必须要能"知人论世",即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与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这也是批评和欣赏文学作品的重要原则和方法.孟子"知言养气"说---提倡"浩然之气",认为能够具有"美""大""圣""神"的高度人格美的人亦即是具有浩然之气的人.他认为志、气、言有密切关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然后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9.荀子思想---"天行有常"自然观,他充分肯定人的积极作用,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天命而用之",提出了"人定胜天",重视人的创造性在文艺发展中的作用.政治上--"法后王"、隆礼尊法、王道与霸道.认为"后王"所作所为乃是对"先王"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运用与发展.对待"五经"提出"学莫便乎近其人",要向现实中真正有学问的人学习.荀子指出人性本恶,提倡学习,认为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创作出日臻完美的文艺作品.荀子提出的"全""粹"的美的境界,认为创作对象必须经过创作者的主观努力,对之进行艺术的加工和改造,方有可能使之成为真正完美的艺术品.荀子主张文艺创作要从现实出发,不断有新的创造发明,不能唯以复古为尚.荀子明道、言志、抒情相结合的文学观, 是对儒家文学思想的重大发展.他认为文学是明道的,表现在荀子的道既是社会政治之道,同时又是具有哲理性的自然规律之道,既是先王之道,又是后王之道.明道与言志的结合,亦即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荀子在认为文学批评中应以"道"作为基本标准,一切言论行动包括文学在内都应当合乎"道".他强调,言辞应当符合于辨说的需要,辨说应当符合于人内心的意图,而人的内心意图应当符合于"道".荀子是中国文学史上原道征圣、宗经思想的先声,他要求以道、圣、经的原则指导现实.荀子对文艺和政治关系做过系统的论述,<<乐论>>的核心是论说音乐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指出音乐也是"言志"的,音乐是人感情的自然流露,提出了"音乐—人心—治道"的模式.他还全面阐述了礼乐关系,提出了礼别异、乐合同的思想.他还提出了"以道制欲"的重要命题.他的文学观是诗、乐、礼三位一体的.10."中和"是儒家传统美学思想的核心.虚静、玄览是道家倡导的一种特殊的审美观照.11.道家之道--自然之道老子庄子一虚一实审美角度—大美全美、见素抱朴、以真为美、自然12.老子对文艺、美学的贡献:对"象"和"虚静"的论述.两方面都建立在以"自然之道"为中心的哲学本体论基础上.老子认为"天地母,万物宗",宇宙万物本源为"道",有它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他崇尚自然无为,否定人的智慧与创造,主张"绝学""弃智",对人为的文艺持否定态度.他要求的是完全摒弃认为而合乎天然的文艺,与道相合的美的境界.老子认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一切艺术和美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要有具体的"声"和"形"来暗示、引导、象征,才能使人联想和体会到.达到这种境界实际上已经进入了"道"的境界,是朴素唯物观点."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为中国古代艺术意境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哲学和美学基础.老子认为要有"致虚极,守静笃"的心理状态才能进入"道"的境界.老子提出"涤除玄览",他要求审美主体必须排除一切主客观因素的干扰,内心虚静,方能洞察宇宙,览知万物. 13.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思想.他对"人为"的一切均持否定态度,对"天然"的事物给予了最大的肯定.庄子哲学上强调"天道自然无为",认为"道"就是"无有",强调要尊重客观事物存在的内在规律,否认人可以掌握自然规律,得出了人只能消极地顺应自然.庄子<<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他否定和取消了人的智慧和创造,在人性发展上以共性束缚个性.庄子论艺术创造的关键在于创作主体的修养能否达到在精神上与"道"合一的问题.庄子<<齐物论>>将声音之美分为三类:人籁、地籁、天籁.庄子的"无乐之乐""解衣磅礴""言意之表"成为我国古代音乐、绘画、文学的最高境界.他认为要达到此境界创作主体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创作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必须达到"物化"的状态."虚静"是庄子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也是能否创造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它要求"无知无欲""绝圣弃智",方法是"心斋""坐忘",即排斥一切具体认识与实践活动.它可以使人进入到一个"大明"的境界,能从内心深处把握整个宇宙万物,洞察它的变化发展规律.庄子把"虚静"看做是人的认识的最高阶段,它重在内心体察领悟,不重在思辨的理论探索.〔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用"虚静"、"物化"<艺术创作论>来要求艺术创造,是中国古代论艺术创造的首要标准."物化"之要害是使主客体完美地默契合一.庄子—"得意忘言"论,言意关系即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儒家强调努力运用语言去充分地表达思维内容以达到最精确的程度.而道家主张"不言之教",认为言不能尽意,圣人之意无法言传.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认为语言文字只是表达人们思维内容的象征性符号而已,是暗示人们去领会"意"的一种工具,它不可能把人的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体现出来."得意忘言"是庄子解决言不尽意而又要运用语言文字的矛盾之基本方法.庄子认为象为言、意的桥梁---他把语言作为"得意"的工具,利用语言可以表达的方面借助于比喻、象征、暗示等方法,来启发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引起对某种认识和印象的回忆,联系和形成许多更加丰富复杂的思维内容,以获得"言外之意",要从有限的语言文字中,领会无限的言外之意,所以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要沿着它所比喻象征暗示的方向,充分发挥接受者的主观能动性,去补充丰富它,以获得比语言文字已经表达出来的内容更加广阔的内容,这就是"得意忘言"的真正意义所在.〔尚意会,重直觉,主妙悟〕庄子对形神关系的看法:重神轻形,认为精神和形体是可以分离的.他强调了美在神不在形,缺点是过分贬低了形的作用,实际上形神不能分离、对立.庄子文艺思想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特征---他要求艺术描写理想,而不是描写现实.他认为"道"是超现实的,不能通过描绘现实来体现,只能借助于暗示、象征的方法让人们去领悟.他常常用具体的、现实的内容来象征理想的、超现实的境界的.庄子---寓言指凭借故事说明道理,重言指庄重之理,卮言指游离之言.<<庄子>>是一种带有朦胧色彩的象征主义,可以用最具体、现实的内容来象征超现实的理想.14.中国古代论艺术创作理论的重要特点:从主体入手讲到与客体的结合.墨家在文艺上与儒家对立,认为文艺对社会只能起消极破坏作用,主张"先质而后文".墨子在<<非乐>>中不否定文艺的美与其娱乐作用,强调文艺首先必须服务于功利的目的.他在美学上也鲜明地表现出了狭隘的功利主义色彩.墨家口号"兼爱""非攻".17.商鞅和韩非的法家文学观法家反对儒家的仁义礼乐,反对以文艺服务于政治教化的主张,对文艺也持功利主义观点,强调文艺必须服从于法治的需要.商鞅把言谈、文学看作是与法治相对立的.韩非并不一概反对文艺,他肯定利于法治的文艺,他提出要以法治、功用作为衡量一切言谈、文学之标准.韩非的文学观:重质而不重文,认为外在形式无关紧要,关键在于内在之质,而质的价值在于实用.他把事物的本质与其表现形式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是错误的.韩非的思想接近于现实主义.18.<<易传>>包括十篇:<<彖辞>>、<<象辞>>、<<系辞>>各有上下两篇,<<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各一篇,又称"十翼",都是解释和阐述<<易经>>的.<<易传>>体现的与文学有关的重要思想:"象"与"物"的关系;阳刚与阴柔;发展变化的观念;"修辞立其诚".19.<<楚辞>>的"发愤抒情"说屈原对现实采取积极入世态度.<<楚辞>>强调通过"抒情"而达到"言志"的目的,艺术表现上以瑰丽多姿的浪漫主义为主,运用赋比兴表现方法,以夸张比喻为主.<<楚辞>>和<<诗经>>在艺术上存在继承发展关系,但和<<庄子>>的艺术表现完全不同.<<楚辞>>侧重强调人工修饰之美.屈原更喜欢浓重的、鲜艳的色彩之美.三、封建正统文艺观的确立㈠汉代儒家文艺观历史变化的表现:1.保守性增强,批评性减弱.①强调对上层统治者与其政治措施的批评,必须限制在统治者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对黑暗社会的揭发,不能越出封建伦理道德规范,不能触与统治者地位和妨害封建秩序的稳固,严格遵守"礼义"界限."温柔敦厚"的"诗教"使文学变成了儒家经学附庸②复古主义与述而不作的倾向复活并有了很大的发展③神学迷信色彩加重.2.发展了先秦儒家思想中的科学的、积极的、进步的内容,作了更加深入系统的阐述,充实了许多新内容,使之更趋成熟完整.①美刺谏讽说的明确提出,对"六义"〔风雅颂赋比兴〕阐述②对诗歌本质认识深化,把志和情紧密结合起来,对文学的抒情特性有了极为充分的论说③进一步明确了文学和现实、文学和时代的关系④提出了文学创作中的物感说3.<<礼记﹒乐记>><<毛诗大序>>是汉代儒家文艺思想的有代表性的纲领性著作.㈡ <<礼记﹒乐记>>1.<<礼记>>是西汉儒生对先秦礼仪制度的论述.2.<<乐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音乐美学著作,是儒家文艺思想的经典文献,是一部重要的文艺理论著作.3.<<乐记>>的基本思想来自荀子的<<乐论>>,书中对声、音、乐概念各有不同内容:声---组成乐曲的不同声音因素,如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音乐的乐曲乐---配有歌、舞的诗、乐、舞统一体4.<<乐记>>的美学思想与文学思想完全相通,直接对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影响,主要有:①音乐的本源---音乐的产生在于人心感物;音乐本源论:物--心--声--音--乐;强调了外物对内心的感化作用②音乐的作用声--音--乐--心--物〔音乐--人心--治道的公式具体化〕;[音乐的功用在于治心,它使人欲无穷的人性得到节制,而不至于产生悖逆作伪之心,达到改恶从善目的;]"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乘;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音乐乃是王道政治〔分为礼、乐、刑、政〕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了文艺和社会政治的密切关系;]礼乐关系:"礼以节外,乐以和内".[礼从外面节制人的言论行动,使之合乎封建等级的礼仪制度与相应的道德规范,乐从内心起调和感化作用,使之从心灵深处、思想感情上自觉遵循礼义的要求;]礼乐相互配合,目的都是建立王道政治.礼乐不仅是社会生活中的政治伦理道德规范,而且也是合乎天地万物的自然规律;以五声比附"君臣民事物",音乐对自然界有神奇玄妙的作用.③音乐的创作音乐创作必须具有高度真实性,音乐应当是人的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中西真实论:中方重于强调作家的思想感情与艺术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的一致;西方艺术论真实注重艺术作品内容与现实生活的一致.<<乐记>>对音乐创作的内容和形式也作了具体分析.把音乐作品的构成分为本、象、饰三部分.㈢ <<毛诗大序>>1.集中汉对诗经基本看法和见解,反映了汉人为适应统治需要的主观性理解.它的主要思想内容为:2.诗歌的创作原则与对风格的要求强调文艺必须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服务,诗歌创作要符合"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绝不能超越礼义的大防;揭露和批评现实黑暗方面,必须主文而谲谏,以十分委婉的方式,在统治者所允许的范围内做一些他们可以接受的批评;3.诗歌的社会作用: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充分肯定文艺批评现实的意义与作用;基础是建立在文艺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的思想上的;认为变风、变雅正是国家衰败的现实在文艺上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