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01-2(2课时)第一章 地球的物理性质
- 格式:ppt
- 大小:18.39 MB
- 文档页数:62
第一章 地球的主要特征§1.地球的外部圈层及表面特征一、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Atmosphere 、Hydrosphere 、Biosphere ) (一)大气圈和大气环流影响的是外动力地质作用,主要是靠近地表对流层中的空气。
对流层空气的温度湿度,是气候的主要标志,不同气候条件一,外动力地质作用的方式不同。
同时空气的流动——风是直接的外动力。
成分:N 、O 2、CO 2、H 2O2 . 大气环流对流层空气温度受地面辐射的影响: 地面T ↑ 高空T ↓赤道T ↑ 两极T ↓大气环流: 赤道—— 高温、低密度的气体上升,在高空向两极运动 两极—— 低温、高密度、气体沿地面向赤道运动受地球自转的影响,地表各伟度上线速度不同,赤道最大(1600公里/小时)两极为零,此差异造成运动物体受偏向效应(偏向力)。
地球自转偏向力(科里奥利力)———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一种作用于地表一切运动物体的力。
结果是沿前进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大气环流非正南正北。
河流北半球,右岸侵蚀;南半球,左岸侵蚀。
(二) 水圈和水的循环包括:地下水、地表水(咸水、淡水)水圈是地球区别于其它行星的最重要特征之一,蕴育了生命,在外动力地质作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陆地、海洋中的水由太阳蒸发至空中,再经降水回地表。
从这个意义上水的循环,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褐”。
(三) 生物圈包括水圈及地表生存的生物,甚至地下—几百~—3KM,仍有微生物。
生物的出现在水、气圈形成之后(地球年龄46亿年,大量动物7-8亿年)。
生物是外动力地质作用中比较活跃的因素。
一方面自身作为动力参于,另一方面间接改变环境O2、CO2含量,影响外动力地质作用。
二、地表特征100KM(臭氧层) 55KM(平流层) 10-16KM(对流层) 0 1. 范围:包围着固体地球的外部两极半径b 6356.863KM面积: 5.1×108 K M最高点: 8848.13m 珠峰最低点: -11033m 马里亚纳海沟海陆分布: 海71% 陆29%(二)、海底地形: 大陆边缘、 大洋盆地、 洋中脊1.大陆边缘:大陆与大洋连接的边缘地带,为海水覆盖。
第一讲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圈层结构一、名词解释重力异常:将实测的重力值减去该点的重力正常值,其差值即为重力异常。
地磁异常:实测地磁要素的数据与正常值(地球基本磁场)的差别。
地磁场倒转:地磁极出现“反转”,即南、北极互相颠倒的现象。
莫霍面: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
深度:大陆地表之下平均33km;大洋地下5-8km;纵波P波速突然增加, 地内温度突然升高。
古登堡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
深度: 2900km深度处,纵波P波速急剧降低,横波S波到此中止 (固态转为液态)。
地壳: 岩石圈上部的次级圈层。
分为大陆型地壳和大洋型地壳。
岩石圈:软流圈上部的次级圈层。
包括地壳和地幔硅镁层 B1软流圈:又称低速带,是指地下60-250km之间,地震波速度减低的地带(塑性流动)二、简答题1) 地球的内部(固体地球)层圈的划分及其划分依据?依据:宇宙地质的依据,地质学的依据,地球物理的依据;划分:地壳: 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33km 莫霍面地幔硅镁层地幔软流圈地幔圈(中间圈)------2900km 古登堡面地核:外核------ 5000km莱曼面内核2)简述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的区别?大陆地壳:指大陆及大陆架;平均厚度为33km;硅铝层(花岗岩层)厚20km;最古老的岩石形成于41亿年前;构造运动强烈,大部分岩石已发生了变形;大洋地壳:分布洋底;平均厚度为6-8km;缺少硅铝层(花岗岩层);最古老的岩石形成于2亿年前;构造运动轻微,大部分洋壳岩层很少发生变形3) 简述软流圈的作用?1、岩石圈漂浮的载体2、中源地震的发源地3、大规模岩浆活动的策源地4、全球岩石圈循环的基础第二讲地壳的物质组成-元素和矿物一、名词解释地壳元素的丰度:又称克拉克值,是指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重量百分比。
主量元素(常量元素或造岩元素):岩石中含量大于1%的元素,(O>Si>Al>Fe>Ca>Na >K>Mg)是地壳中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地壳(岩石)中含量低于0.1%的元素,一般来说不易形成自己的独立矿物,这类元素被称为微量元素。
绪论1、概念地质学:研究地球的科学,研究固体地球的组成、构造、形成、演化规律。
2、固体地球的组成: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地核3、分支学科物质组成。
地壳变形和运动方面的。
地壳历史演化。
其它。
4、研究方法历史恢复、规纳为主:工作程序:调研、推断解释、实践检验原则:将今论古基础是均变说(地壳的演化和发展是渐进的,在各个方面,古今都是一致的,即现今所能观察到的地质作用过程在过去也是以这种方式起作用的。
)地球发展有一定阶段性,是不可逆的,现今不可能是过去简单的重复。
灾变论:将地壳的演化和发展规于某些超出现在经验和知识范畴的短暂猛烈、多少具世界性规模的激变事件。
第一篇地球及地质作用(30)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外部层圈和地表形态1、大气圈包绕于地球,为最外一个层圈,主要由空气(O, N ,CO2)构成,可深入地下,但不超过3公里。
无上界,向上过渡为星际空间。
97%的质量聚集在地表29公里内。
对流层:距离地表10公里内的大气层。
对流层温度主要受地面辐射影响,越高温度越低,纬度不同,各地气温不同形成大气对流。
作用:气候。
2、水圈地表有70.9%为水(海洋、河流、湖泊、冰川)覆盖,地下水、岩石中的孔隙水。
它们构成一个基本连续的水圈。
作用:塑造地表形态。
对人类生存、生活环境。
水的循环3、生物圈是指生物有机体所分布和活动的地球外圈,主要是地壳表层和近地表的大气圈。
绝大部分分布于地表及水圈。
作用:人为地质作用。
生物成矿。
对大气环境影响。
参与地质作用。
第二节固体地球的形状及表面特征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为一旋转椭球体,外形呈现梨形。
赤道半径:6378.160KM;两极半径:6356.755KM;扁率:1/298.25 2、表面特征可明显分为陆海两大部分;不论海底或陆地均有线状分布的特殊地型。
3、大陆地势线状山、面状原(平原、高原)山:成因分断块山、褶皱山高程分:低山500-1000M(海拔);中山1000-3500m;高山:》3500丘陵:《500M 相对高差200M内原:平原(海拔高程600M以内,一般低于200m;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