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课件——第七章 地震及地球内部构造
- 格式:ppt
- 大小:201.50 KB
- 文档页数:11
第七章《地震及地球内部构造》震源:大地的振动称为地震,震动的源地称为震源。
地震震级:衡量地震绝对强度的级别(释放能量大小的参数)。
地震形成的原因何在?全球地震分布的规律怎样?用板块俯冲的观点解释全球地震带的分布规律?一、按成因地震分为三类:(1)构造地震:又称断裂地震,由地下岩石突然发生错段所引起。
(2)火山地震:由火山喷发,气体的冲击力所引起的地震。
(3)陷落地震:在石灰岩发育的地区,岩石被地下水长期溶蚀,形成巨大地下空洞,一旦上覆的岩石重量超过岩石的支撑能力,地表发生坍陷,引起地震。
二、按震源深度分为:深源地震、中源地震、浅源地震。
全球地震分布的规律主要集中在(1)环太平洋地震带(2)地中海—印尼地震带(3)洋脊地震带板块俯冲:(1)环太平洋地震带基本位置和环太平洋火山带相同。
由消减作用的概念可知太平洋板块下插到亚欧板块及南、北美洲板块地幔一定深度后,因强烈受热,导致洋壳上层的岩石发生选择性的熔融,形成具有中性成分为特征的岩浆。
岩浆沿裂隙带上升,引起了广泛的火山活动,这就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成因。
(2)地中海—印尼地震带,根据消减作用,沿着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印度尼西亚一线也是一个消减带,在这里,古地中海的大洋板块向北插到欧亚大陆板块之下,引起了该带的火山与地震。
(3)洋脊地震带是由于海底扩张而使岩石圈沿裂谷带在不断拉张之中,持续的张引力导致了低震级而高频率的地震。
地球内部有几个圈层?其物质状态怎样?洋壳与陆壳的差别何在?地球内部圈层有:(1)地壳:组成地壳的大部分岩石物质密度为2.8g/cm3,主要的为各种火成岩与变质岩,还有或薄或厚的沉积岩。
(2)地幔:从地表产出的来源于地幔顶部和软流圈的物质中,底部密度为5.52.8g/cm3,地幔主要是有超基型岩类的岩石组成。
(3)地核:应存在铁与少量硫成分混合物,组成密度10—11 g/cm3。
洋壳与陆壳存在根本性差别:陆壳位于大陆,占地壳面积三分之一,厚度大,平均35km,高山区最厚可达60-70km,平原区最薄近于20km;陆壳的成分接近与中性火成岩。
地球科学地震与地球内部结构地震是地球表面的一种自然现象,它与地球内部的结构密切相关。
本文将介绍地球科学中地震的定义和原理,以及地球内部的结构。
地震是指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通常由地壳板块运动引起。
地震的原理是地球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
地球的外部由数十块巨大的岩石板块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内部的软流体层上运动着。
地震的能量来自于地球内部的断裂和岩石的变形。
当板块在断裂带上发生滑动或错动时,它们会产生振动,通过地球内部的固体和液体传播出去,最终到达地球表面,形成地震。
地球内部的结构可以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地壳是我们所生活的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厚度约为5-70公里。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是相对较稳定的层,厚度约为2900公里。
外核是地幔和内核之间的一层液态层,厚度约为2270公里。
内核是地球内部最内部的部分,由固态铁和镍组成,直径约为1220公里。
地震的发生与地球内部的结构有密切关系。
地震多发生在地壳板块之间的断裂带上,特别是在板块边界附近。
板块边界分为三种类型:构造板块边界、转换型板块边界和扩张型板块边界。
构造板块边界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引起地震,如太平洋板块和南美板块之间的锁定断层。
转换型板块边界是指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滑动引起地震,如北美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的圣安地列斯断层。
扩张型板块边界是指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移开引起地震,如大西洋板块之间的扩张断层。
地震的触发并不总是发生在板块边界,有时也会发生在板块内部的断层带。
这些断层可能是因为板块内部的应力积累而产生的,当应力积累超过岩石强度限制时,断层就会发生滑动,引发地震。
总结来说,地球科学中地震是地球内部板块运动引起的现象,与地球内部的结构密切相关。
地震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断裂和岩石变形,并通过地球内部的固体和液体传播到地表。
地球内部的结构分为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四个部分,地震多发生在板块边界附近,也可能发生在板块内部的断裂带上。
第七章地震及地球内部构造地震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现象,全世界每年发生地震500多万次,其中大部分是人们不易觉察的小地震,人们能感觉到的地震约5万次,而且具强烈破坏性的地震,每年有十几次左右,类似唐山大地震(7、8级)规模者更少。
第一节地震的基本概念一、地震概况1、地震:地壳(岩石圈)的快速颤动。
是由构造运动引起岩石圈内某些地区的应力集中而使岩石变形,当应力达到或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岩石便产生破裂或位移,同时将其能量突然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于是产生地震。
2、震源:岩石圈内发生震动的地方。
是地震能量积聚和释放的地方。
实际上震源是具有一定空间范围的区间,称为震源区。
3、震中:震源在地面的垂直投影。
震中也是有一定范围的,称为震中区,它是地震破坏最强的地区。
4、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距离。
5、震中距:地震台到震中的水平距离。
6、震源距:震源到地震台的距离。
7、等震线:同一地震在地面引起相等破坏程度的各点的连线。
强烈地震在地球表层具有三个显著特点:①突发性;②破坏性;③连锁性。
海啸: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
这种波浪运动引发的狂涛骇浪,汹涌澎湃,它卷起的海涛,波高可达数十米。
这种“水墙”内含极大的能量,冲上陆地后所向披靡,往往造成对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摧残。
地震海啸的产生一般需要三个条件:一是震源断层条件,如果震源断层表现为倾滑,就可能引起海啸;二是震源区水深条件,深水区比浅水区易于产生海啸;三是震级、震源深度条件,一般震级大于6、5级、震源深度在25公里以内,可产生海啸,震级在7、5级以上,震源深度在40公里以内,可形成灾难性海啸。
并不是所有海底地震都能引起海啸,据统计,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大约只有100次能够引起海啸。
海啸的危害:地震海啸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十分巨大的。
剧烈震动后,巨浪呼啸,以催枯拉朽之势,越过海岸线,越过田野,迅猛地袭击着岸边的城市和村庄。
港口所有设施,被震塌的建筑物,在狂涛的洗劫下,被席卷一空。
地球内部结构与地震地质学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的内部结构和地震地质学是我们了解地球演化历史和预测地震活动的重要基础。
本文将深入探讨地球内部结构和地震地质学的相关知识。
地球内部结构主要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分为陆壳和海壳两部分。
陆壳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厚度约为30-50千米,而海壳主要由玄武岩组成,厚度约为5-10千米。
地壳是地球表面的基础,地球上的大部分地质活动都发生在地壳上。
地壳下面是地幔,地幔是地球最大的一部分,约占地球体积的84%。
地幔主要由硅酸盐岩石和铁镁硅酸盐岩石组成,温度和压力较高。
地幔可以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个部分,上地幔温度较低,下地幔温度较高。
地幔的流动对地球的构造和地质活动起着重要作用。
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个部分。
外核主要由液态铁和镍组成,内核主要由固态铁和镍组成。
地核的温度非常高,达到了数千摄氏度,同时受到地幔的压力作用。
地核的流动和热对地球磁场的产生和维持起着重要作用。
地震地质学是研究地震活动的学科,它通过观测和分析地震现象,来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地质过程。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地球内部构造和岩石变形的结果。
地震可以分为地震波和地震震源两个部分。
地震波是地震能量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动现象,它可以分为P波、S波和表面波三种。
P波是最快传播的纵波,能够穿过固体、液体和气体。
S波是次于P波的横波,只能穿过固体,不能穿过液体和气体。
表面波是在地球表面传播的波动,它的振幅较大,破坏性较强。
地震震源是地震能量释放的地点,它通常位于地壳或地幔中的断层带。
断层是地壳中岩石断裂的带状结构,地震活动通常发生在断层带上。
地震震源的深度和规模决定了地震的强度和影响范围。
大规模地震通常会造成严重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地震地质学通过观测和研究地震现象,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地质过程。
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速度可以揭示地球内部的密度和物质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