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圈层构造
- 格式:pdf
- 大小:5.32 MB
- 文档页数:85
【初中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是一个具有同心圈层结构的非均质体,以地球固体表面为界分为内圈和外圈,它们又可分别再分为几个圈层,每个圈层都有自己的物质运动特征和物理化学性质。
一、地球外层地球固体表面以上,根据物质性状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大气圈是包围着地球的气体,厚度有几万千米,总质量约5136108t。
由于受地心的引力,以地球表面的大气最稠密(约有3/4集中在地面到100km高度范围内,1/2集中在地面至10km高度范围内),向外逐渐稀薄,过渡为宇宙气体,故大气圈无明确的上界。
大气有明显的可压缩性,其密度和压力与温度成反比,并与高度成反比,以海平面的密度和压力最大。
根据温度和密度等大气物理特征可将大气圈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其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对流层和平流层。
水圈是地球表面的水体,占地球总质量的0.024%。
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海洋中(占总水量的97%),另一部分分布在陆地河流、湖泊和地表岩石的孔隙中。
此外,地球上的水也以固体水(极地和山地冰川)或水蒸气的形式存在,其中冰川约占总水量的2%。
陆地上河流、湖泊和沼泽的水直接或通过水蒸气和地下水与海洋相连。
因此,地球上的水体构成了环绕地球的完整水圈。
水圈不仅独立存在,还渗透到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中,并在其间不断循环。
水循环是地球外层物质循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存和活动的范围。
现代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构成了一个适宜生命存在的环境。
地球独特的天文条件,加上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本身等的调节作用,提供了适于生命的各种气候条件;磁层和大气层将有害于生命的高能辐射和带电离子阻挡或吸收;生物通过呼吸或光合作用在大气中进行着必不可少的氧与二氧化碳的交换;水圈和岩石圈为生物提供着必需的水分和矿物养料等等。
这样,在岩石圈上部、大气圈下部和水圈的全部,到处都有生命的踪迹。
生物所导致的或以生物活动为中心的物质循环不仅是地球各圈层间物质循环的重要内容,还是各圈层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
地球的圈层结构讲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实际上是由地球表面往下探究的层层构造,不同的层次间存在着不同的化学、物理和地质差异。
按照性质不同,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地壳、地幔和地核等五个部分。
一、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因为包含着空气,所以也被称为空气层。
大气圈的厚度并不固定,但最高点在约200万公里的地方才能与太阳风相抵消,因此,大气圈的上限一般被设定为同样距离内的卡门线。
在这一层我们能够看到天空、云朵、星星、彩虹、日落等美丽的景象。
大气圈中的物质主要是气体,主要包括氮气、氧气、氩气、二氧化碳、氢等。
这些不同的气体层层叠加在一起,形成了大气圈的分层结构。
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部层等。
二、水圈水圈是指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水体,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岛屿等,以及地下的地下水,以及空气中的水汽等。
它不仅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也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是一种自然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价值。
三、地壳地壳是地球上最外层的一部分,与地球内部的物质有所不同。
它是由岩石和土壤组成的,包括固态地壳、海底地壳和大陆地壳三种类型。
固态地壳是地球上大部分地区的地壳,既包括陆地上的岩石,也包括海底的岩石。
海底地壳是覆盖在海底上的一层岩石,由复杂的岩石和海洋沉积物组成。
大陆地壳是地球上大陆的主体,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等岩石构成。
四、地幔地幔是地球的第二层,位于地壳的下方。
地幔是地球上最大、最复杂的区域之一,也是地上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幔主要由硅、氧和铁元素等构成,并包含着大量的熔体和游离子。
五、地核地核是地球的最内部部分,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地核主要由铁、镍、硫、氢等元素组成,并包含了大量的热能。
由于外核中的运动和内核的热力学性质,地核也是地球磁场的主要来源之一。
总之,地球的圈层结构是复杂的、完整的,是地球内部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板块、岩石类型和岩浆都存放在这些结构中,成为地球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也为人们探寻地球内部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八年级地理第二章知识点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和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的学科。
而
地理知识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
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八年级地理的第二章,我们将学习一些关于
地球的基本知识,影响地球表面的力量以及人类以及地球环境之
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等内容。
一、地球的基本构造
地球有三个主要部分:地核、地幔和地壳。
地核是地球的中心,由铁和镍等元素组成,是地球上最热的部分。
地幔是在地核和地
壳之间的一层厚厚的岩石,构成了地球的大部分体积。
而地壳则
是地球表面的最外层,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二、影响地球表面的力量
地球表面的形态会受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力量的影响。
内部的
力量由地球内部恒定的地球板块运动所致,这种运动导致了地震、火山喷发以及山脉的形成。
而外部的力量则来自太阳能以及重力,也会对地球表面的形态产生影响。
三、人类与地球的相互作用关系
人类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主题。
人类的活动可以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而环境的变化也会反过来影响人类。
人类活动可以分为农业、工业和城市化等方面,这些活动会对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以及大气环境等方面产生影响。
总结
掌握这些八年级地理第二章中的知识点,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地球表面受到来自内部和外部力量的影响和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种关系,就可以更好地维护地球这个我们所依靠的家园。
《地球的圈层结构》讲义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神奇的星球。
要深入了解地球,就不得不探讨它的圈层结构。
地球从外到内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先来说说地壳。
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就像鸡蛋壳一样包裹着地球。
它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部分,平均厚度约为 17 千米。
但这只是一个平均值,实际上,大陆地壳要比大洋地壳厚得多。
大陆地壳的厚度能达到 30 多千米,而大洋地壳往往只有几千米厚。
地壳主要由岩石组成,包括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等。
这些岩石记录着地球漫长的演化历史,通过对它们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地球过去发生的种种变化。
在地壳下面的是地幔。
地幔的厚度可就大多了,约为2800 多千米。
地幔可以进一步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的顶部存在一个特殊的区域,叫做软流层。
这里的物质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是岩浆的发源地之一。
地幔主要由橄榄岩等岩石组成,温度和压力都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升高。
再往地球的内部深入,就是地核了。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主要由液态的金属组成,以铁和镍为主,温度非常高,压力也极大,使得这些金属处于液态。
而内核则是固态的,同样主要由铁和镍构成。
地核的温度高达 5000 摄氏度以上,压力更是惊人。
地球的这些圈层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比如,地壳和地幔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板块构造学说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板块运动就是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岩石圈在不断地移动和相互碰撞、分离。
这种运动导致了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现象的发生。
地幔中的物质对流也对地球的演化起着重要作用。
热的物质上升,冷的物质下沉,形成了大规模的对流,这不仅影响着地球内部的热量传递,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地壳的运动。
地核的存在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外核中的液态金属流动产生了地球的磁场。
这个磁场就像一个巨大的保护罩,阻挡了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流,保护着地球上的生命和大气层。
研究地球的圈层结构对于我们理解地球的形成、演化以及各种地质现象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其划分依据
地球是由多个内部结构组成的,这些结构共同构成了地球的层状结构。
按照物理和化学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四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主要由岩石和土壤构成,其平均厚度约为30-50公里。
地壳被分为陆壳和海洋壳两种类型,其中陆壳主要由花岗岩和玄武岩构成,海洋壳则主要由较重的玄武岩构成。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是地球最大的一层,其平均厚度约为2,900公里。
地幔的主要成分为硅、镁、铁、钙等物质,其物理性质变化较大,可以分为上、下两个部分。
外核是地球内部的第三层,位于地幔之下,其厚度约为2,200公里。
外核主要由液态铁和镁构成,其物理性质对地球磁场的形成和维持有重要影响。
内核是地球内部最深处的一层,位于地球中心,其半径约为1,220公里。
内核主要由固态铁和镍构成,由于高温和高压的作用,内核表现出类似于液体的特性。
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组成对地球演化和地球物理学有着重要影响,对地震、火山、板块运动等地质现象也有着直接影响。
因此,对地球内部的认识和研究对于人类探索地球深处、了解地球变化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 1 -。
第二章 地壳及其物质组成2.1 地壳是固体地球的外部圈层2.1.1 地球的圈层构造地球是不规则的椭球体,它是一个沿着近似圆形的轨道绕太阳公转的行星。
根据大地测量和地球卫星测量可知,地球的赤道半径约为6378 km ,两极半径约为6357 km ,平均半径约为6371 km 。
地球表面积约为5.1×108 km 2,大陆面积约为1.48×108 km 2,约占29%;海洋面积约为3.6×108 km 2,约占71%。
地球的体积为1.083×1012 km 3,平均密度为5.52 kg/m 3。
地球的内部构造是具有同心圈层构造的球体,根据不同的圈层特点地球从地表到地心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图2-1)。
(1)地壳 地壳是地球体的表层,是人类赖以生活和活动的场所,水圈和生物圈的大部都分布在地壳上。
在太阳光、大气、水、生物和地球内部岩浆活动作用下,地壳也是各种地质作用进行的场所。
人类开采的矿产资源均埋藏于地壳上部的岩石圈中,所有工程建筑物、构筑物也都建筑在地壳上,同时地壳也是建筑材料的主要来源地。
所以说地壳是地球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它是人类生存和工程建设的物质基础。
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3 km ,由地表所见的各种 岩石组成。
一般的工程活动大多在地壳的表层约1~2 km 的深度范围内进行,也有在较大的深度进行的工程活动,如一些石油和天然气项目的钻探深度可达7 km 以上。
(2)地幔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构造层,也称中间层或过渡层。
是地球的主体部分。
地幔厚度约为2900 km ,根据物质成分和所处的状态,可将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主要由富含铁、镁的硅酸盐物质组成,而下地幔主要是由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组成。
(3)地核位于地幔以下,其半径约为3500 km ,是地球的核心部分。
物质成分以铁为主,以铁镍合金的方式存在。
靠近地幔的外核主要呈现液态状态,而内核则由于极高压的原因呈现结晶的固体状态,且刚性很高。
八年级册地理第二章知识点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及其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学科。
八年级册地理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态和构造、地球上的水资源、气候和天气等内容。
本文将详细介绍八年级册地理第二章的知识点。
一、地球的形态和构造地球是由固体岩石地壳、流动性的地幔以及金属铁质核心所组成,地球的形状是不规则的,从形状上看,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球体。
地球表面特征丰富多样,有大洋、陆地、山脉、平原、河流、湖泊等多种不同的地貌形态。
二、地球上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水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等形式,水的分布极不均匀。
在地球的水资源中,只有约3%的是淡水,且大部分淡水被冰雪所占据,人们使用的淡水仅占淡水总量的一小部分,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三、气候和天气气候和天气是地理学领域中极为重要的概念。
气候是指在一定区域内长时间的大气状态和特征,代表了一个地域的典型天气状况。
天气是指短时间内大气状况的变化和表现,指的是当地的天气状态。
四、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的轴线进行旋转,每天自西向东旋转一圈。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对太阳的公转周期为一年,形成了昼夜交替和季节变化。
五、地球上的大陆和海洋地球的表面由陆地和海洋所组成。
陆地形成于34亿年前,在此之前,地球表面是一片岩浆、熔岩的滚烫湖泊。
海洋形成于20亿年前,由于地球物理和气候条件的变化,形成了当今世界的五大洋和众多海湾和海峡。
六、地球的层次结构地球的物质结构按密度分为地壳、上地幔、下地幔、外核和内核5层,并按其物理性质分别为固体岩石地壳、流动性的地幔、液态铁质外核和固态铁质内核。
七、地球上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环境所产生的一些具有破坏性的事件,包括飓风、地震、火山爆发、洪水、干旱等。
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极大,人们必须研究它们的成因,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八、地球上的资源地球上的资源丰富多彩,包括矿产、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地球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时刻都在人们的思考之中,必须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才能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