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铃铃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4
五年级音乐叮铃铃教案【篇一:《叮铃铃》教案】《叮铃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感受草原民歌的风格,学会用亲切、活泼的歌声有感情地演唱《丁铃铃》。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整体听唱法,引导学生参与听、唱、说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发现、创造、表现音乐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感受学习音乐的乐趣,享受不同的音乐给来带来的喜悦。
将音乐教育与民族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尊重民歌、热爱民歌的情感。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用亲切、活泼的声音充满感情地唱出草原民歌的韵味。
教学难点:指导二声部的演唱。
教具:钢琴、课件、碰铃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听音乐进教室,课前唱歌复习二、基础训练:游戏3616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歌唱感觉。
两幅图片:所表达的不同含义,从而有不同的情绪。
三、导入1、师:在一片大大的草原上,小羊在漫步,他们一群一群的,有的在吃草。
有的在喝水,更有的在一起嬉戏,这是多么美的情景呀!问:你认为羊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羊对人类有什么贡献?(温顺可爱,羊皮可以做……)1、比较两条旋律,有哪些不同?2/46 6 1 6︱565 3︱ 66 1 3 ︱6 -︱师:你们找到这两条旋律有哪些不同,正如两只羊,看他们差不多,其实有很多不一样哦?生:出示不同的两处并且,单独拿出来唱一唱。
2、牧童看到我们的精彩表现他非常的高兴,但是他又给我们出了一道题,我们看看能不能很顺利通过呢。
看,下面是两条旋律,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吧。
1)先听老师唱一次。
2)跟着琴声轻轻唱一唱。
3)有困难吗?我们再来一次试试。
4)我相信你们能不断唱好的,下面我们分成两组唱一唱。
5)第一条我们有惊无险的通过了,下面我们要来学习第二条了。
(方法同上)3、接下来我们要把这两条合在一起试试看,看我们能不能唱好。
(出示合唱部分曲谱)用轻声歌唱的方法,试着来一次。
纠错,之后再来一次。
4、加入歌词5、牧童看到我们精彩的表现,他们也特别的高兴,想跟我们交朋友呢,瞧,他们为我们带来一首欢快的歌曲。
《叮铃铃》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在欣赏《叮铃铃》的音乐作品之余,通过活动和游戏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叮铃铃》所蕴含的彩色音乐,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对音乐的热爱和音乐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叮铃铃》的音乐欣赏2. 制作叮铃铃乐器3. 叮铃铃音乐的节奏练习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欣赏《叮铃铃》的音乐作品,制作叮铃铃乐器,进行合作音乐表演。
难点:音乐节奏练习,音乐与生活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叮铃铃》的音乐录音或视频,指导学生欣赏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营造轻松愉快的音乐氛围。
2. 欣赏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音乐,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音乐给他们的感受,引导他们感受音乐中的色彩和情感,培养学生们对音乐的敏感能力。
3. 制作叮铃铃乐器教师向学生展示制作叮铃铃乐器的制作过程,让学生自行动手制作叮铃铃乐器,并鼓励他们在制作过程中发挥想象力,设计出独特的叮铃铃乐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4. 合作音乐表演学生们利用自己制作的叮铃铃乐器,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合作表演,演奏《叮铃铃》这首音乐。
通过合作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让他们体验到音乐合作的乐趣。
5. 音乐节奏练习教师通过一些简单的音乐节奏练习游戏,提高学生们的音乐节奏感和音乐表达能力,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节奏的魅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叮铃铃》音乐作品所带来的快乐和愉悦,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叮铃铃乐器和合作音乐表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音乐表达能力。
通过音乐节奏练习,也提高了学生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这样的全方位的音乐教学,不仅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也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七、拓展延伸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音乐比赛或文艺汇演,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他们的音乐才华和合作能力。
6《叮铃铃》(教案)-2022-2023学年音乐五年级上册一、教学目的1.让学生通过本曲学习重复形式的旋律和节奏,增强音乐感受力与创造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并体验音乐的情感表达和交流。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重复形式的旋律和节奏。
2.教学难点:合作演奏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叮铃铃》乐谱、CD音频。
2.教学工具:电子琴、打击乐器和编钟等。
四、教学步骤1. 引入在课堂上播放《叮铃铃》的音频,让学生先倾听,并通过想象感受曲子所表达的图像和情感。
2. 学习旋律和节奏1.带着学生唱《叮铃铃》的主旋律,并教授节奏口诀:“叮叮叮,铃铃铃,叮铃叮,铃叮铃。
”2.分组体验旋律和节奏的演奏,并在此基础上,将不同节奏的打击乐器、编钟等乐器融入其中。
3.分组演奏,让学生体验合作的快乐,并在不断演奏的过程中体验旋律和节奏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3. 感悟音乐1.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悟,讨论本曲所表达的情感和音乐特点。
2.鼓励学生归纳总结自己的理解,并通过讨论和交流,让学生体验音乐沟通和情感表达的过程。
3.通过课堂上的演奏和讨论,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4. 结束课堂结束时,通过演奏的形式再次回味《叮铃铃》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并让学生在思考和表达的过程中领略音乐的魅力和精髓。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通过演奏传神的音乐旋律和节奏,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表现力和沟通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而通过讨论和分享归纳总结的环节,学生得以深化对音乐的理解和认知,同时也增强了自己的感性理解和创造力,从而达到深层次的学习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进一步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情境教学和互动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体验和思考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达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叮铃铃》教案分析一、教案概述《叮铃铃》是一本适合低年级学生的绘本,通过讲述一只小猫叮铃铃的冒险故事,引导学生学习勇敢、善良、助人为乐的品质。
本教案以《叮铃铃》为基础,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绘本《叮铃铃》的故事内容,理解故事中的道理。
2. 培养学生热爱阅读、自主学习的习惯。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熟悉《叮铃铃》的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的道理。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参与教学活动,提高综合素质。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创新教学法: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与《叮铃铃》相关的小故事或画作。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叮铃铃》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叮铃铃》,了解故事情节。
3. 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4. 活动:分组进行与《叮铃铃》相关的小游戏或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5. 总结: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故事中的道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语言表达能力和对故事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团队协作活动和创作活动中的参与度,评价其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收集学生的创作作品,评价其创意和动手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推荐与《叮铃铃》类似的主题绘本,让学生自主阅读,提高阅读兴趣。
2. 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或宠物店,让学生亲身体验与动物的互动,培养关爱动物的意识。
3. 开展以“勇敢、善良、助人为乐”为主题的班级活动,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的道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八、教学资源1. 《叮铃铃》绘本若干册,确保每个学生都有阅读的机会。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音乐第10课《叮铃铃》教案课程目标1.了解乐器 - 钢片琴。
2.学习乐曲 - 《叮铃铃》。
3.培养齐唱的乐感和节奏感。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乐曲引入乐曲之前可以先跟学生们聊一聊上节课学的内容,让学生们回想一下并适当复习。
然后通过以下问题来引入《叮铃铃》:•你们听过什么样的乐器声音?•这个乐器是什么样子的?•你们喜欢哪种乐器的声音?老师也可以在引入乐曲之前,利用钢片琴演奏一些简单的乐曲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
第二步:学唱《叮铃铃》在第一步中,学生们已经知道了本堂课要学的乐曲是《叮铃铃》。
接下来,进行该乐曲的教学。
1.学习歌词。
叮铃铃,叮铃铃,祝你快乐每一天;叮铃铃,叮铃铃,祝你快乐每一刻。
2.学习旋律。
老师可以先展示曲谱,加强学生们的理解。
然后,老师逐小节地演唱,学生们跟唱。
可以挑选几个学生单独来唱,带动全班齐唱。
3.学习节奏。
通过拍手、敲课桌等方式强化学生们的节奏感。
第三步:小组齐唱将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来练习唱《叮铃铃》。
老师可以逐个去指导每个小组,帮助他们解决唱歌中出现的问题。
最后让每个小组集中在一起,全班齐唱。
第四步:活动游戏为了巩固《叮铃铃》的学习,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活动游戏,如:•教师说唱:老师说出一个单词,让学生们跟着唱《叮铃铃》里的对应词组。
•沙盘游戏:学生利用沙盘模拟乐器,模拟演奏《叮铃铃》。
第五步:总结在这节课中,学生们学习了《叮铃铃》这首乐曲,同时也了解了一个新的乐器- 钢片琴。
并且,在小组合唱的过程中,他们也培养了齐唱的乐感和节奏感。
这些都为他们以后的音乐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非常喜欢钢片琴这个乐器。
在教师演奏钢片琴的时候,学生们都认真地听,好奇地看,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在引入乐曲的时候,我也从乐器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乐曲背后的故事,这样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一些缺陷,例如某些学生跟不上节奏,一些学生歌词理解不够到位等。
《叮铃铃》教案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歌曲的学习,感受欢快、活泼的情绪,培养热爱生活、大自然之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模仿等学习方法,能够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知识与技能:演唱好二声部歌曲并做到和谐统一。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歌曲具有湖南歌曲风格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用活泼、愉快的声音演唱歌曲。
三、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图片导入,老师通过多媒体播放牧童赶羊群的图片,之后,与学生谈论这个图片,包括羊群的铃声,还有其他物品发出叮铃铃的声音,从而引入本课的主题《叮铃铃》。
(二)教授新课1.初步感知(1)通过多媒体播放歌曲,提出问题:“你能够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小牧童在放羊的画面)(2)老师弹唱歌曲,并提出问题:“歌曲的情绪是怎么样的?”(欢快、亲切)2.学唱歌曲(1)老师引导学生朗读歌词,并提问:歌词中是否有衬词呢?(啰、嗬、哗)(2)老师引导学生进行二声部的发声练习,(老师弹琴,学生根据课本上的发声条目进行发声练习),并强调嗓音保护的知识。
(3)老师弹钢琴,学生跟随钢琴用li进行模唱,并思考:旋律有什么难点?(升5),之后引导学生跟琴多次演唱难点,之后,老师演唱不同的旋律(带有升5和不带升5的旋律),感受湖南民歌的特点。
(湖南民歌具有升5、滑音、椅音的特点)(4)老师弹钢琴,引导学生尝试填入歌词,并注意歌曲的力度记号。
(5)老师与学生配合感受二声部歌曲的魅力(老师演唱第二声部,学生演唱第一声部)。
(6)学生自由练习第二声部,之后,引导学生跟琴演唱第二声部(多次演唱并感受)。
(7)老师引导学生完整演唱歌曲,并注意反复记号和声音的和谐统一。
(三)音乐活动老师引导学生欣赏湖南民歌,学生进行概括,老师进行总结。
(四)课堂小结学生集体演唱歌曲来结束课堂。
四、板书设计。
叮铃铃音乐教案教案标题:叮铃铃音乐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和演奏《叮铃铃》这首音乐作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 提高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3. 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和听觉感知能力。
教学内容:1. 音乐作品《叮铃铃》的学习和欣赏。
2. 音乐节奏的感知和演奏。
3. 合作演奏和表达音乐的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 向学生介绍《叮铃铃》这首音乐作品,并播放一段音乐片段,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 提问学生对于这首音乐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它给你什么感觉?2. 音乐欣赏:- 教师播放完整的《叮铃铃》音乐作品,引导学生仔细聆听,并让他们描述他们所听到的音乐元素,如旋律、节奏、乐器声音等。
- 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听后感,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音乐给他们带来的情感和意境。
3. 音乐节奏感知和演奏:- 教师向学生介绍音乐的基本节奏元素,如拍子、节拍和节奏型。
- 利用打拍子的方式,让学生跟随音乐的节奏进行打击,感知音乐的节奏感。
-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乐器或身体部位(如手掌、脚步等),根据音乐的节奏进行演奏,创造出自己的音乐表达。
4. 合作演奏和表达音乐:-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演奏音乐的不同部分。
- 指导学生合作演奏,让他们通过合作完成整首音乐作品的演奏。
- 鼓励学生在演奏过程中展示个人的音乐表达,如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变化等。
5. 总结和评价:-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总结他们在音乐欣赏、节奏感知和合作演奏方面的收获和体会。
- 鼓励学生提出对这首音乐作品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给予积极的反馈。
教学资源:1. 音乐作品《叮铃铃》的音频或视频。
2. 不同乐器的模型或图片。
3. 打拍子的节拍器或敲击乐器。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音乐欣赏和表达方面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评估学生在合作演奏中的合作意识和音乐表达能力。
3. 收集学生对于教学过程和音乐作品的反馈和评价。
叮铃铃教案
教案 - 叮铃铃
年级:幼儿园
主题:音乐
教学目标:
1. 认识音乐乐器铃铛。
2. 能够模仿叮铃声音。
3. 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
1. 铃铛
2. 音乐播放器
教学过程:
1. 铃铛的介绍
教师向孩子们展示铃铛,并简单介绍铃铛的特点和用途。
2. 叮铃声音的模仿
教师演示如何用手指敲击铃铛,发出叮铃声音,并要求孩子们模仿。
在模仿过程中,教师可以用不同的节奏和力度敲击铃铛。
3. 听音乐、跟随节奏
教师播放一段音乐,让孩子们用手指敲击铃铛,跟随音乐的节奏发出叮铃声音。
4. 音乐欣赏
教师播放不同风格的音乐,让孩子们倾听并感受音乐的美妙。
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用手指敲击铃铛,配合音乐的节奏发出叮铃声音。
5. 手工制作铃铛
教师引导孩子们用纸杯、纸片等材料制作铃铛。
将铃铛悬挂在纸杯的底部,然后用线将纸杯系在杆子上。
6. 铃铛合奏
让孩子们组成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架铃铛,并指导他们用手指敲击铃铛,合奏出美妙的音乐。
7. 游戏时间
教师和孩子们一起玩游戏,如“叮铃搜寻”,让孩子用手指敲击铃铛的声音来找到隐藏在教室中的铃铛。
8. 教学总结
教师请孩子们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再次强调铃铛的特点和用途。
评估:
观察幼儿在模仿铃铛声音和合奏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