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氏正骨结合肌肉拉伸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997.38 KB
- 文档页数:2
龙氏正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临床观察发表时间:2019-05-22T10:53:05.237Z 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04期作者:邹光文[导读] 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状,采取龙氏正骨手法治疗时,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感,促使其具有较好的腰椎功能,可进行推广使用。
贵州省骨科医院贵州贵阳 550007【摘要】目的探讨龙氏正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5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25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推拿手法治疗,观察组运用龙氏正骨手法,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相比于治疗前,两组患者治疗后的ODI评分、VAS评分及腰椎曲度数值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状,采取龙氏正骨手法治疗时,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感,促使其具有较好的腰椎功能,可进行推广使用。
【关键词】龙氏正骨手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常见于中医康复科中,发病机制为具有损伤或者应力作用发生在椎间盘功能退化的过程中,从而破坏了纤维环,导致髓核组织严重突出,在对马尾神经或神经根产生压迫作用的情况下,造成了腰腿痛等神经症状。
该病大都出现在一些老年人以及从事体力劳动的青壮年群体中,且男性患者居多[1]。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具有肌肉痉挛、腰痛、间歇性跛行等表现症状。
其临床特点为病程相对较长、体征较少、多种临床症状。
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及生活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本文针对选取的5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研究龙氏正骨手法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6年3月-2018年5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总共50例,按照选取的不同治疗方式,将其均分为两组,各25例。
其中,对照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47.8±4.6)岁;平均病程为(3.6±0.7)年。
龙氏正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龙氏正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2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0例,观察组采用龙氏正骨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推拿、牵引等疗法治疗。
疗程均为10天,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比较。
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1.7%,对照组为76.7%,比较差异性显著(P<0.01)。
两组治疗前J OA评分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评分及差值均为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观察组患者在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
结论龙氏正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安全、价格合理等优点,便于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龙氏正骨疗效【中图分类号】R24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3-0183-01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腰椎局部受到外伤和发生退行性改变等多种原因引起纤维环后凸或断裂,髓核脱出压迫局部神经,最终引起患者腰腿疼痛、甚至瘫痪等症状的一种临床常见病[1],如经CT、M RI或其他检查证实椎间盘突出严重者,则需要手术治疗。
我们应用龙氏正骨手法通过手法复位纠正患者椎体体位,使腰椎功能得到较好的恢复,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年龄25-55岁;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不能明确诊断患者;合并腰椎骨折患者;合并妊娠者;有严重心、脑、肝肾功能损害者;合并恶性肿瘤或者精神病者;依从性较差,不能按规定完成治疗者。
1.2一般资料纳入2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经CT或者MR证实。
其中男132例,女108例,年龄24-58岁,平均年龄(34.6±5.7)岁,病程3月-2年,平均(6.5±4.5)月。
膨出型108例,突出型84例,游离型48例。
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性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平衡针配合龙氏正骨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平衡针配合龙氏正骨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LDH患者180例随机分为平衡针配合龙氏正骨推拿组(n=60)、单纯平衡针组(n=60)、单纯龙氏正骨推拿组(n=60)3组,使用改良MacNab 评分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连续治疗10 d后,3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 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3组V AS评分的比较,平衡针配合龙氏正骨推拿组评分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1);3组治疗优良率和ODI评分比较:平衡针配合龙氏正骨推拿组疗效优于其他两组(P<0.01);单纯平衡针组和单纯龙氏正骨推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平衡针配合龙氏正骨推拿治疗LDH疗效确切,优于单独使用平衡针或龙氏正骨推拿治疗LDH。
标签:平衡针;龙氏正骨手法;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外伤或腰椎退化后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并刺激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形成以腰腿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本病多发于青壮年及体力劳动者,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影响其生活、工作等。
目前,非手术疗法仍为治疗LDH的主要方法。
笔者于2011年10月~2013年5月,采用平衡针配合龙氏正骨推拿法治疗LDH 60例,疗效满意。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80例患者均为广东省东莞市中堂医院门诊或住院部诊断为LDH的患者。
随机分为平衡针结合龙氏正骨推拿组、单纯平衡针组和单纯龙氏正骨推拿组,其中平衡针结合龙氏正骨推拿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20~65岁,病程5 d~8年;单纯平衡针组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21~65岁,疗程8 d~5年;单纯龙氏正骨推拿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20~65岁,病程7 d~10年。
龙氏手法联合施罗斯疗法在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张新立① 周慧雯① 李胜兰① 【摘要】 目的:探讨龙氏手法联合施罗斯疗法对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竖直肌表面肌电、Cobb角及躯干畸形程度的影响。
方法:选择2021年11月—2022年12月新余市中医院康复科收治的80例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硬币抛掷法分为联合组(n=42)与对照组(n=38)。
对照组接受施罗斯疗法,联合组接受龙氏手法联合施罗斯疗法,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
比较两组竖脊肌表面肌电相关指标、Cobb角、躯干畸形程度、总有效率及生活质量。
结果:治疗后,联合组凹凸两侧竖脊肌中位频率(MF)、平均功率频率(MPF)及平均肌电值(AEMG)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Cobb角、躯干倾斜角(ATI)、躯干旋转角度(ATR)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及治疗后健康调查量表36(SF-36)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行龙氏手法联合施罗斯疗法能显著改善竖脊肌协调性与稳定性,使Cobb角降低,有助于恢复脊柱形态,改善躯干畸形,疗效显著,且能提升生活质量。
【关键词】 龙氏手法 施罗斯疗法 特发性脊柱侧弯 Application Effect of Long's Manipulation Combined with Schroth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Scoliosis/ZHANG Xinli, ZHOU Huiwen, LI Shenglan.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4, 21(11): 048-052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Long's manipulation combined with Schroth therapy on the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of erector spinae, Cobb angle and trunk deformity degree in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scoliosis. Method: A total of 80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scoliosis admitted to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Xinyu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November 2021 to December 2022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s and divided into the combination group (n=42) and the control group (n=38) by coin toss metho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Schroth therapy, and the combination group received Long's manipulation combined with Schroth therapy. Patients in both groups were treated for 6 months. The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related indexes, Cobb angle, trunk deformity degree, total effective rate and quality of lif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 After treatment, the median frequency (MF), mean power frequency (MPF) and averaged electromyography (AEMG) of the erector spinae on both sides of the concave and convex of the combin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fter treatment, Cobb angle, angle of trunk inclination (ATI) and axial trunk rotation (ATR) in combin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and the scores of each dimension of short form 36 (SF-36) after treatment of the combin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Long's manipulation combined with Schroth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scoliosis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coordination and stability of erector spinae, reduce Cobb angle, help to restore spine shape, improve trunk deformity,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Key words] Long's manipulation Schroth therapy Idiopathic scoliosis First-author's address: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Xinyu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Xinyu 3380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4.11.011*基金项目:新余市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20233090945)①新余市中医院康复科 江西 新余 338000通信作者:张新立- 48 - 特发性脊柱侧弯是指在人体骨骼生长发育过程中发生脊柱结构性侧弯,包括冠状面侧弯、矢状面失平衡、椎体在横轴位旋转,常发生于青少年群体,不仅会造成躯干畸形,还对外形观感及生活质量带来极大负面影响[1],相关研究表明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基因多态性有关[2]。
侗医龙氏骨伤技术研究目的:研究湖南通道侗医龙氏骨伤技术。
方法:采用治疗现场观摩、采访与查阅文献相结合的方法。
结果:侗医龙氏骨伤技术可归纳为五术一体的治疗方法,即手法正骨复位、外敷侗药接骨散、夹板固定、分期内服侗药与功能锻炼。
结论:侗医龙氏骨伤技术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制定技术操作规范后可进行推广,以造福更多的骨伤患者。
标签:侗医;龙氏骨伤;正骨;桡骨远端骨折侗族主要分布在湖南、贵州、广西三省(区)交界毗邻地带的武陵、雪峰山区。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288万,居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第10位。
侗医药是侗族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医技医术特色突出,是侗区重要的卫生资源,为侗族人民的繁衍、生存、壮大作出了巨大贡献[1]。
骨伤是侗区的常见多发病。
侗族同胞主要居住在山区,在生产劳动、访亲探友、物资贸易和其它交流活动中,往往要在崎岖的羊肠山道上行走,要翻山越岭,有的还要肩负重担,这就容易导致摔伤骨折,所以侗寨一般都有1到多名会治疗骨伤的侗医或者是专治跌打损伤的水师[2]。
在侗区众多骨伤科医师中,典型代表就是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龙开娥医生。
龙开娥,女,现年67岁,湖南省乡村名中医,副主任医师。
她是通道龙氏骨伤科的第9代传人。
自幼随祖父行医,治疗骨伤40余年,已治疗各类骨伤患者15万余人。
故非常有必要对其家传的治疗骨伤技术进行整理研究。
1龙氏骨伤技术的起源、传承与提高龙氏骨伤技术起源于清代康熙年间,创始人龙通跃从云南学成骨伤技术后,就在通道坪阳一带行医治疗骨伤。
龙氏骨伤技术直到第7代一直为单传,第7代传人龙儒恩精通祖传骨伤技术,在湘、桂交界侗区行医,医人无数,并且他思想开明,为将龙氏骨伤发扬光大,他把接骨技术传与子辈、孙辈及外姓徒弟[2]。
龙氏骨伤技术的传承注重言传身教,要跟师学习多年,才能出师行医。
龙氏传人也特别重视研究人体结构与动物解剖。
骨科医生必须要熟悉人体结构,即人体解剖学知识。
龙氏正骨胸腰椎正骨手法1 俯卧摇腿揉腰(背)法:俯卧摇腿揉腰(背)法:适用于全部胸腰椎综合征各骨关节损害者.是胸腰椎后关节左右旋转式错位的常规于法。
尤其适用于胸、腰、骶椎的脊柱侧弯的调正,和老年人的肥大性脊椎炎,是个有效而安全的手法。
此法用力柔和,胸腰椎后关节顺轴心摇动而逐渐复位。
患者俯卧治疗床上,一助手马步,双手分别抓住患者双足部,将患者双小腿抬起屈膝成150°一160°,膝关节以上平置床上,瞩其腰腿部放松,同时将其双足向左右方向成“8”字形往返摆动,使其腰、臀、小腿成波浪式左右弧形摇摆,此时术者站于患椎棘突偏歪方向的床边,以一手掌根部按压于患椎后旋的横突后侧.另手以拇指按压于患椎棘突偏侧至椎板部作“定点”,与助手两人动作要协调,用力相一致。
如无助手时,用枕头将患者足踝部垫起,术者一手“定点”于横突或棘突部,另手摇动其臀部使其左右摇摆活动。
每次约5~8分钟。
此法还可作为放松手法,常配合其他正骨法进行复位。
2 俯卧牵抖冲压法:俯卧牵抖冲压法:适用于胸、腰、骶椎的椎间关节各类型错位。
属正骨手法与牵引相结合的术式,对新创伤引起的椎间盘突出症,能促其还纳复位,对椎间盘退变、骨质增生,和椎间盘突出(已硬化)、后纵韧带钙化、黄韧带皱褶等较重患者.并发各类型椎间错位的复位治疗,较单人施术效佳。
实施时,术者根据病情,决定“定点”的方法。
患者俯卧于治疗床的软枕上,嘱其双臂伸直上举(防止牵抖时胸肋骨因擦动而挫伤,引发胸痛),用手抓紧治疗床头边缘(因故不能双手抓床者,由第二助手协助用手抓紧其双侧腋窝部),对T3—10椎间复位者,术者术前指导患者配合做深呼吸(口令1—2时吸气,口令3时呼气),在纠正腰椎滑脱症者,指导他配合咳嗽(口令l一2时吸气,口令3时咳嗽)。
助手站其下方,检查患者双足长度,做好牵抖准备。
术者按复位主要病椎的棘突偏向,决定站其左侧或右侧,面向其对侧肩部站立.以靠床的手掌根部做冲压(棘突偏左站左侧,用右手冲压),另手为辅助: (1)直接冲压法时,重叠在主冲手背上; (2)间接分压法时,按于病椎下方后隆的椎棘突上;(3)旋转分压法时,与主冲手分置“定点”于对应的棘突或横突上。
- 1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项目(JAT210184)①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 福建 福州 350003②福建省康复技术重点实验室推拿联合龙氏正骨牵引治疗上交叉综合征的效果*黄建峰①② 周小炫①② 郑美①②【摘要】 目的:探讨推拿联合龙氏正骨牵引治疗上交叉综合征的效果。
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3年1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收治的60例上交叉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
对照组采用推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龙氏正骨牵引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头前倾角(FHA)、圆肩角(FSA)、颈部疼痛和残疾量表(NPAD)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评分、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 1/FVC%)、 最大呼气流量(PEF)的变化。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8周后,两组FHA、FSA 小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8周后,两组NPAD 评分、NDI 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8周后,两组FEV 1/FVC%、PEF 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推拿联合龙氏正骨牵引治疗上交叉综合征的效果明显,可纠正肩颈部姿势,改善颈部功能、肺功能。
【关键词】 上交叉综合征 推拿 正骨 牵引 颈部功能 doi:10.14033/ki.cfmr.2023.31.0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23)31-0001-04 Effect of Massage Combined with Long's Bone-setting Tra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Upper Crossed Syndrome/HUANG Jianfeng, ZHOU Xiaoxuan, ZHENG Mei.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 2023, 21(31): 1-4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massage combined with Long's bone-setting tra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upper crossed syndrome. Method: A total of 60 patients with upper cross syndrome who admitted to Rehabilitatio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January 2020 to January 2023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ith 6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massage treatment,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Long's bone-setting traction treat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wo groups were treated continuously for 8 weeks. The clinical effect and the changes of forward head angle (FHA), forward shoulder angle (FSA), neck pain and disability scale (NPAD) score, 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 score and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orced vital capacity (FEV 1/FVC%), peak expiratory flow (PEF)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after 8 weeks of treatment, the FHA and FSA of two groups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and which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after 8 weeks of treatment, the NPAD score and NDI score of two groups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and which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after 8 weeks of treatment, the FEV 1/FVC% and PEF of two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and which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Conclusion: Massage combined with Long's bone-setting traction is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upper cross syndrome, which can correct the shoulder and neck posture of patients and improve the neck function and lung function. [Key words] Upper crossed syndrome Massage Bone-setting Traction Neck func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 Rehabilitatio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zhou 350003, China 上交叉综合征近年来在临床上的发病率日益增加,主要是由于长时间低头伏案、过度锻炼胸部肌肉且忽视背部肌肉训练等,导致头、颈、肩肌肉的生物力学失衡,患者可出现含胸驼背、圆肩、颈部前倾等症状,并伴有肌肉酸胀、肢体麻木、头晕头痛等表现,对生活质量有较多不良影响[1-2]。
龙氏正骨结合肌肉拉伸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黄宽举 刘昕 刘日琳 郭章胜【摘要】 目的 观察龙氏正骨结合肌肉拉伸治疗腰痛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 80例腰痛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0例。
对照组采用肌肉拉伸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龙氏正骨治疗,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直观模拟量表(VAS)评分。
结果 治疗7 d 后,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0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治疗前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2、3 d VA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腰痛患者在肌肉拉伸治疗基础上联合龙氏正骨治疗效果理想, 能减轻患者疼痛,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龙氏正骨;肌肉拉伸;腰痛;治疗效果DOI :10.14164/11-5581/r.2017.13.050作者单位:510470 广州市白云区中医医院康复科腰痛是由于外感、内伤或搓闪等引起的腰部气血运行不畅, 导致腰脊或脊旁部位出现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从中医角度来说, 腰痛常以肾虚为本, 感受外邪、跌仆挫闪为标, 患者发病后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将会诱发其他疾病,影响患者健康及生活[1]。
目前, 临床上对于腰痛治疗方法较多, 包括:针灸、按摩、理疗及膏贴等, 不同治疗方法各有优缺点, 均难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2]。
为了探讨龙氏正骨结合肌肉拉伸在腰痛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 选取2015年5月~ 2016年8月本院接受临床治疗腰痛患者80例, 进行分组研究,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5月~2016年8月本院接受临床治疗的腰痛患者80例, 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0例。
对照组男25例, 女15例, 年龄25~62岁, 平均年龄(44.3±5.9)岁, 病程1~8年, 平均病程(4.3±0.9)年。
其中18例腰肌劳损, 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 2例其他。
观察组男23例, 女17例, 年龄26~65岁, 平均年龄(45.1±6.6)岁, 病程1~7年, 平均病程(4.4±1.0)年。
其中19例腰肌劳损, 1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 3例其他。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医内科学》中腰痛临床诊断标准, 患者均为寒湿型腰痛;②均经过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得到确诊。
排除标准:③排除不符合腰痛诊断标准者;④排除合并心、肝、肾功能异常者。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腰痛类型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治疗前完善相关检查, 了解患者腰痛位置、原因, 根据检查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对照组采用肌肉拉伸治疗方法, 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 腰骶部靠近于治疗床下缘, 健侧下肢屈髋屈膝, 患者双手抱紧健侧下肢使健侧下肢贴近于腹部。
患侧下肢自然垂吊于治疗床下缘。
医者站立于患者的下方, 面对患者。
一手固定于患者的健侧膝部, 另一手手心放置于患肢膝关节上5 cm 处, 稍用力使患肢往后伸, 当患者自觉髋部内侧有明显牵拉感并能忍受时, 在此体位固定30~45 s, 然后嘱其患肢用力屈髋屈膝, 与医者固定手对抗5~10 s, 进行2~3次/d, 连续治疗7 d(1个疗程)。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龙氏正骨治疗方法:①放松手法。
患者保持俯卧位姿势, 先用揉法、拿法、按法及滚法等使得腰部肌肉充分放松, 力量从轻到重, 然后再点揉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承山等穴位, 每穴1 min 左右, 力量以患者耐受为宜。
②腰腿揉腰法。
初步纠正偏歪的椎体, 病摇晃患者腿部以分散注意力, 然后轻柔腰部5 min , 调整患者体位为侧卧位, 扳按腰部使得腰椎后关节复位;对于腰弓反张或单椎体后凸并侧摆式错位患者采用抱膝滚动法进行治疗。
采用弹拨、捏拿、拍打等手法松解椎旁存在的软组织硬结。
③穴位解痛。
治疗后在疼痛麻木的局部选择比较敏感的阿是穴进行点按, 隔天1次, 连续治疗7 d(1个疗程)[3]。
1. 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疗效评价标准:显效:症状、体征消失, 生活不受影响;好转:症状、体征得到改善, 生活需要家属协助;无效:治疗方法无效或需要调整治疗方案[4]。
总有效率=显效率+好转率。
采用VAS 对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2、3 d VAS 评分进行评估, 总分10分, 得分越高, 疼痛越明显[5]。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 -±s )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 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7 d 后,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0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组别例数显效好转无效总有效观察组4034(85.00)4(10.00)2(5.00) 38(95.00)a 对照组4025(62.50)6(15.00)9(22.50)31(77.50)χ2 5.165P<0.05注:与对照组比较, a P<0.052. 2 两组治疗前后VAS 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2、3 dVA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见表2。
3 讨论腰痛又称为“腰脊痛”, 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搓闪引起的腰部气血不足, 患者发病后以腰部疼痛为主, 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及生活。
近年来, 龙氏正骨联合肌肉拉伸在腰痛患者中得到应用, 且效果理想[6]。
肌肉拉伸是一种物理治疗方法, 该方法以患者腰部锻炼为主要方法, 通过有效的锻炼能提高腰部肌肉的弹性能量及伸展性, 从而能改善肌肉的弹性能量及伸展性, 改善肌肉张力和周围肌肉筋膜的结构特性, 从而避免肌肉再次拉伤[7]。
同时, 通过有效的肌肉拉伸能预防肌肉挛缩的发生, 提高肌肉的长度, 有助于缩短疗程, 提高疗效, 促进患者恢复。
龙氏正骨也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 具有轻、巧、稳等特点, 正确的使用龙氏正骨有助于降低椎间盘内压力, 增加盘外压力, 促使突出髓核所有回纳或吸收, 能为受损纤维的破坏修复创造良好的条件[8]。
同时, 龙氏正骨的实施能改变突出与神经根的位置, 松解粘连, 解除或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 从而有效的减轻患者疼痛, 加速椎周软组织及神经根炎的吸收, 促进患者恢复。
临床上, 腰痛患者在肌肉拉伸治疗基础上联合龙氏正骨治疗效果理想, 能发挥不同治疗方法优势, 达到优势互补,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促进患者早期恢复, 从而有助于提高患者痛阈, 减轻患者疼痛, 使得患者的治疗更具针对性[9-12]。
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7 d 后,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0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2、3 d VA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 腰痛患者在肌肉拉伸治疗基础上联合龙氏正骨治疗效果理想, 能减轻患者疼痛, 值得推广应用。
表2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2、3 d VAS 评分比较( x -±s , 分)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1 d 治疗后2 d 治疗后3 d 观察组40 6.03±1.25b 3.51±1.02a 1.15±0.57a 0.99±0.12a 对照组406.09±1.31 5.01±1.31 3.57±0.95 1.46±0.64t 0.210 5.71413.815 4.565P>0.05<0.05<0.05<0.05注:与对照组比较, a P<0.05, b P>0.05参考文献[1] 黄洪贞, 闫超, 袁绍辉.伴有Modic 改变的下腰痛临床治疗方法研究进展.医学综述, 2016, 22(10):1927-1930.[2] 侯艳丽, 魏智钧, 欧阳颀, 等.益肾壮骨针刺法结合脉冲电磁场治疗骨质疏松症腰背痛45例临床观察.河北中医, 2015, 37(1):83-84.[3] 韦茂盛.中西医结合治疗伴Modic 改变盘源性下腰痛的临床观察.医学信息, 2016, 29(31):85-86.[4] 林安.中药联合针灸治疗腰椎骨质增生腰疼急性加重96例临床效果分析.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2015(3):71-72.[5] 吴绍彬, 谢锡清, 谢雪梅, 等.壮医药线点灸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中医临床研究, 2016, 8(4): 31-32.[6] 郭炯光, 刘勇, 陈柏谦, 等.平衡针配合龙氏正骨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22):25-26.[7] 李孟晓. 寒湿型腰痛治疗中温针灸联合小针刀的临床价值分析. 中国保健营养, 2016, 26(8):207-208.[8] 曾月东, 包杰, 谭平先, 等. 不典型腰椎间盘退变性腰腿痛诊断及治疗分析. 颈腰痛杂志, 2015, 36(4):310-314.[9] 董锡亮, 杨子斌, 赵伟, 等. 微创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疾患所致腰痛的临床观察. 中国伤残医学, 2016, 24(20):41-42.[10] 黄智胜. 龙氏正骨手法结合电离子导入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8(29):3568-3569.[11] 王正和, 吕晓宇, 段俊峰. 龙氏正骨手法治疗颈肩肌损伤临床报告. 颈腰痛杂志, 2007, 28(6):537.[12] 卿柳华. 龙氏正骨手法结合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收稿日期:2017-04-25]不同时间的延迟断脐对新生儿循环系统及黄疸的影响耿琳华 陈兰【摘要】 目的 探讨1 min 断脐和脐带波动消失时断脐对新生儿循环系统及黄疸的影响。
方法 200例正常新生儿, 随机分为A、B 两组, 各100例。
A 组给予1 min 断脐, B 组给予脐带波动消失后断脐, 比较两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及黄疸值。
结果 两组新生儿出生10 min 及2 h 的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 组新生儿出生3 d 的胆红素为(162.0±32.9)µmol/L, 与B 组的(162.2±37.8)µmol/L 比较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