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治疗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处方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7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目录第一章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一、权衡利弊,最大获益二、目的明确,治疗有序三、医患沟通,知情同意四、治疗适度,规范合理五、熟知病情,因人而异六、不良反应,谨慎处理七、临床试验,积极鼓励第二章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一、抗肿瘤药物的管理(一)分级管理(二)使用管理(三)配置管理(四)人员资质管理二、落实与督查第三章各类抗肿瘤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一、细胞毒类药物(一)作用于DNA化学结构的药物(二)影响核酸合成的药物(三)作用于核酸转录的药物(四)作用于DNA复制的拓扑异构酶抑制剂(五)主要作用于有丝分裂M期干扰微管蛋白合成的药物(六)其他细胞毒药物二、激素类药物(一)芳香化酶抑制剂(二)雌激素和抗雌激素(三)雄激素与抗雄激素(四)孕激素(五)RH-LH激动剂/拮抗剂三、肿瘤分子靶向和生物治疗(一)生物反应调节剂(二)单克隆抗体(三)细胞分化诱导剂(四)细胞凋亡诱导剂(五)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七)基因治疗(八)多靶点小分子抑制剂四、肿瘤治疗辅助药物(一)造血生长因子(二)止吐药(三)镇痛药(四)抑制破骨细胞药(五)神经精神用药第四章各类肿瘤的治疗原则一、头颈部恶性肿瘤(一)鼻咽癌(二)鼻腔和鼻旁窦恶性肿瘤(三)喉癌(四)甲状腺癌二、胸部肿瘤(一)非小细胞肺癌(二)小细胞肺癌(三)胸腺肿瘤(四)恶性胸膜间皮瘤三、消化系统肿瘤(一)食管癌(二)贲门癌(三)胃癌(四)结直肠癌(五)胆管癌、胆囊癌(六)胰腺癌(七)肝癌四、乳腺癌(一)复发转移乳腺癌药物治疗(二)可手术乳腺癌术后抗肿瘤药物治疗五、泌尿系统、男生殖系统肿瘤(一)肾上腺肿瘤(二)肾脏肿瘤(三)尿路上皮癌(四)前列腺癌(五)阴茎肿瘤(六)睾丸肿瘤六、妇科肿瘤(一)宫颈癌(二)卵巢癌(三)子宫内膜癌(四)外阴癌(五)阴道癌(六)妊娠滋养细胞肿瘤七、血液淋巴系统肿瘤(一)白血病(二)恶性淋巴瘤(三)多发性骨髓瘤八、颅脑肿瘤(一)胶质瘤(二)髓母细胞瘤(三)脑转移瘤(四)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五)颅内生殖细胞瘤(六)颈静脉球瘤(七)垂体腺瘤九、原发恶性骨与软组织肿瘤(一)骨肉瘤(二)尤文氏肉瘤(三)软组织肉瘤第一章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正确合理地应用抗肿瘤药物是提高肿瘤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复发率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重要手段,是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和基本药物处方集培训总结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和基本药物处方集培训总结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和基本药物处方集培训是一次非常有收获的培训活动。
通过参加该培训,我对国家基本药物的临床应用和基本药物处方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对自己的临床实践技巧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以下是我的总结。
首先,国家基本药物是指国家公认的并列入基本医疗保健制度供应范围的药物。
通过本次培训,我了解到国家基本药物是根据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医疗资源和可行性等因素确定的,并且不同地区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调整。
掌握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内容和使用原则,我可以更好地为患者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其次,基本药物处方集是指按照一定规范和原则,列出了每位医生在临床工作中使用的基本药物。
在培训中,我了解到基本药物处方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基本药物的合理使用率,并且减少因处方选择不当而造成的不良反应和药物浪费。
通过学习基本药物处方集的要点和注意事项,我可以更好地掌握合理、安全地选药原则,并且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
在培训过程中,我还参与了仿真临床工作实践,通过模拟真实的临床情境,我能够更好地了解如何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基本药物,并且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通过与其他医生的交流和讨论,我对一些疑难病例的处理方法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通过与培训中的专家交流和学习,我对临床用药的常见问题和疑难问题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专家们讲解了不同疾病的治疗原则,合理用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让我对一些常用药物的临床应用有了更准确的理解。
既提高了我的临床用药准确性,也提升了我的临床判断能力。
总而言之,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和基本药物处方集培训为我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使我对国家基本药物的临床应用和基本药物处方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通过实践形式的培训,提高了我的临床实践能力。
我相信这次培训对我的职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将对我日后的临床工作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药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与合理用药
中药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 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其体质和病情的中药,并根据病情变化进行调整,实现个体化治疗。
2. 辨证施治原则:中药应根据患者的辨证施治,即根据病人的病情症状,选择药物组方,以达到治疗效果。
3. 以养为主原则:中药的治疗目标是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活血化瘀、益气养血等方式,来促进患者自我修复和调整。
4. 综合治疗原则:中药治疗常与其他治疗方法结合使用,如针灸、推拿、食疗等,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药合理用药的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 根据病情选择中药:中药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不同疾病需要使用具有不同功效的中药。
2. 正确用量用法:根据患者年龄、体质、病情轻重等因素,确定适当的剂量和用法,不宜过量或不足。
3. 遵医嘱用药:中药使用应遵守医生的处方和用药指导,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改变用法。
4. 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和副作用:患者应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
副作用和禁忌症,以便合理用药。
5.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中药在与其他西药同时使用时,应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避免药物不良反应。
6. 定期复诊:患者在用药期间应定期复诊,根据病情调整用药方案。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正确、合理,基于以下两方面:(1)有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2)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正确、合理。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1、诊断为细菌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2、应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3、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4、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定〔一〕品种选择: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二〕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
〔三〕给药途径:1.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不必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
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患者初始治疗应予静脉给药,以确保药效;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
2. 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宜尽量防止:〔四〕给药次数:为保证药物在体内能最大地发挥药效,杀灭感染灶病原菌,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
〔五〕疗程: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特殊情况,妥善处理。
但是,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布鲁菌病、骨髓炎、溶血性链球菌咽炎和扁桃体炎、深部真菌病、结核病等需较长的疗程方能彻底治愈,并防止复发。
〔六〕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仅在以下情况时有指征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指征1. 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2.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或2种以上病原菌感染。
3.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
4. 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
5. 由于药物协同抗菌作用,联合用药时应将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减少。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1.用于预防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菌入侵体内引起的感染,可能有效;如目的在于防止任何细菌入侵,则往往无效。
CRRT治疗的基本信息和标准处⽅CRRT治疗的基本信息和标准处⽅前⾔:CRRT起源于肾脏,落脚于重症。
随着重症医学发展的黄⾦⼗年,⾮常⾼兴的看到CRRT⼜有了变化!虽然CRRT在很多⽅⾯尚没有定论,但CRRT的研究热情仍在持续⾼涨,伴随着⼤数据、新技术及新认识的来临,我相信CRRT⼀定能尽快的实现真实世界⾥的精准治疗。
⼀年⼀度的华西医院CRRT培训班⼜快来临了,对华西医院CRRT团队既是考验也是动⼒,我们今后每年都会在这个时间更新我们的CRRT治疗处⽅,虽然很多地⽅有待考量,但⼀定是最真实的,我们没有保留,我们更希望⼤家提出意见和挑战,只有这样,CRRT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成长。
这⾥也提前祝愿第七届华西医院CRRT培训班顺利召开,新⽼朋友们能有所收获,“花落⼈独⽴,微⾬燕双飞”,在CRRT的道路上,没有先后,不分你我。
张凌记于2017年7⽉11⽇⽬录处⽅概述 (3)置换液 (14)抗凝⽅式的选择 (16)CRRT枸橼酸抗凝 (22)SLED/IHD枸橼酸抗凝 (31)单膜⾎浆置换 (35)双膜⾎浆置换 (37)⾎液吸附 (39)体外膜肺氧合 (40)钾的换算 (41)低钠⾎症 (47)⾼钠⾎症 (48)处⽅概述:⼀、定义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是指⼀组体外⾎液净化的治疗技术,是所有连续、缓慢清除⽔分和溶质治疗⽅式的总称,治疗时间为每天24 h或接近24 h。
相对于间歇性肾脏替代治疗(IRRT)⽽⾔,具有⾎流动⼒学稳定、有效清除中⼤分⼦、改善炎症状态、精确控制容量负荷及调节免疫功能等多项优势,在临床危重症的救治中发挥着重要作⽤。
点评:CRRT的核⼼技术包括上述4个关键点,其中1,2,3是需要临床医护⼈员不断深⼊并改进的,⽽关键点4是临床医护⼈员⾮常期待的,但往往并不是我们能决定的。
⼆、治疗指征⼴义上讲,凡是需要体外⾎液净化技术持续清除体内溶质或⽔分需求的患者,就具有CRRT的治疗指征。
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及处方集培训一、前言基本药物是指满足社区卫生服务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必需的、安全有效、价格合理的药品。
基本药物的临床应用对于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培训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1. 基本药物的定义和分类基本药物是指社区卫生服务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必需的、安全有效、价格合理的药品。
按照功能分类,包括抗感染类、心脑血管类、呼吸系统类、消化系统类、神经系统类等。
2. 基本药物的使用原则(1)根据临床需要选用合适的剂型和规格;(2)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体质等因素选用合适剂量;(3)遵循使用说明书或专业人员建议使用;(4)严格控制不良反应发生。
3. 基本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1)消化系统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可减少剂量或加用抗胃酸药;(2)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需立即停药并采取抗过敏措施;(3)神经系统反应:如头晕、头痛、嗜睡等,可减少剂量或改变给药时间。
4. 基本药物的合理使用(1)遵循临床指南和规范治疗流程;(2)合理选择用药,避免滥用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3)注意合理配伍,避免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4)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三、处方集培训1. 处方集的定义和分类处方集是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规定制定的基本药物配方清单。
按照功能分类,包括抗感染类处方集、心脑血管类处方集、呼吸系统类处方集、消化系统类处方集、神经系统类处方集等。
2. 处方集的制定原则(1)考虑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杂症的治疗需求;(2)根据基本药物的分类和功能选用合适的药品;(3)考虑剂型和规格,以便患者易于使用;(4)遵循临床指南和规范治疗流程,提高治疗效果。
3. 处方集的使用方法(1)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处方集;(2)按照处方集中规定的剂量和用法使用药品;(3)如有需要,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调整;(4)注意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是临床治疗感染症的重要工具,然而其应用需要遵循一系列基本原则,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减少耐药性的发展,以及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
以下是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1.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指根据病原菌与药物的敏感性,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医生在开具处方时应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患者的情况和药物的毒副作用等因素综合考虑,避免盲目、过度或不足使用抗菌药物。
2. 个体化用药
不同患者对抗菌药物的代谢和耐受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在给药剂量、频次和疗
程上应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调整用药方案,避免用药过量或过少导致治疗失败或不良反应。
3. 严格控制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不应过早或过晚使用,而应在确诊感染症后尽早给予有效的抗菌治疗,但同时需注意避免无效使用,防止药物滥用引发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4. 防止交叉感染
在医院等医疗机构中,交叉感染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为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传播,医护人员应遵守严格的洗手和消毒制度,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避免在患者之间传播耐药细菌。
5. 不应滥用抗生素
抗生素是一类特殊的抗菌药物,其滥用会导致耐药性的加剧,临床上应该根据
病原体的类型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避免不必要的广谱抗生素使用。
在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时,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循以上基本原则,确保抗菌药物的
有效性和安全性,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展,从而更好地保障患者的健康。
同时,公众也应增强对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认识,避免盲目使用或自行中止抗菌药物治疗,共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医院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定抗肿瘤药物是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规范其临床应用,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保障患者的医疗质量和用药安全,根据《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处方管理办法》及《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医院实际,制订本管理制度,管理重点为细胞毒类和靶向治疗药物。
一、临床应用基本原则1权衡利弊,最大获益。
用药前须根据病情严格风险评估,权衡患者对抗肿瘤药物治疗的接受经济能力,评估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的耐受力。
2.目的明确,治疗有序。
应针对患者肿瘤临床分期和身体耐受情况,进行有序治疗,并明确每个阶段的治疗目标。
3.医患沟通,知情同意。
用药前务必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说明治疗目的、疗效、给药方法以及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等,签署知情同意书,病历中应有相应记录。
4.治疗适度,规范合理。
应依据业内公认的临床诊疗指南、规范或专家共识实施治疗,确保药物适量、疗程足够,避免治疗过度或治疗不足。
5,熟知病情,因人而异。
应根据患者年龄、性别、种族以及肿瘤的病理类型、分期、耐受性、分子生物学特征、既往治疗情况、个人治疗意愿、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综合制订个体化的抗肿瘤药物治疗方案,并随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
特殊年龄(新生儿、儿童、老年)及妊娠期、哺乳期妇女患者和有重要基础疾病的患者需使用抗肿瘤药物时,从严掌握适应证。
6.不良反应,谨慎处理。
须按照说明书谨慎选择抗肿瘤药物,充分认识并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临床科室应制订常用化疗方案严重不良反应的救治预案。
二、分级管理根据抗肿瘤药物特点、药品价格等因素,将抗肿瘤药物分为特殊管理药物、一般管理药物和临床试验用药物三级进行管理。
分级管理目录另行制订,并根据需要修订。
三、临床应用管理1药品调配:抗肿瘤药物须凭执业医师开具的处方或医嘱,经药师审核后予以调配,复核无误方可发放或调配。
7.给药复核:患者使用前,执业护士必须核对患者信息、药品信息,并仔细检查药品的外观状况,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给药。
基本药物临床应用与管理规定一、引言本文旨在规定基本药物的临床应用与管理,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得适当的药物治疗。
本规定适用于各类医疗机构的临床使用基本药物的情况。
二、基本药物的定义基本药物是指满足以下条件的药物:- 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是治疗、救治或预防常见病、多发病最有效、安全、经济的药物;- 在目前我国医疗条件下,可见性、可购性较强。
三、基本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1. 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合理选用基本药物进行治疗。
2. 在使用基本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特殊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确保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 医生应遵循最新的临床实践指南和相关规范,选择适当的基本药物进行临床应用。
四、基本药物的管理要求1. 医疗机构应制定基本药物管理制度,确保基本药物的供应和使用符合相关规定。
2. 药品采购部门应定期评估基本药物的使用情况,根据需要进行采购及补充。
3. 医生应充分了解和掌握基本药物的特点、适应症和用法用量,并合理开具处方。
4. 护士和药师应严格按照临床指南和相关规范,对基本药物进行发放和使用监控。
五、基本药物的监测与评价1. 医疗机构应建立基本药物的监测与评价体系,追踪和评估基本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
2. 监测与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医疗机构的相关部门,以便进行改进和管理优化。
六、结论本规定明确了基本药物的临床应用与管理规定,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要求医疗机构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并进行监测与评价。
通过落实这些规定,能够提高基本药物的合理使用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药物治疗服务。
注意:本文档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确定抗肿瘤药物使用的安全性:
1.承诺抗肿瘤药物治疗的安全性;
2.详细了解抗肿瘤药物的副作用;
3.严格控制抗肿瘤药物用量、频次和用法;
二、选择合适的抗肿瘤药物疗法:
1.尽可能多地选择有效的抗肿瘤药物;
2.根据病人情况搭配适当的药物疗法;
3.避免低水平的抗肿瘤药物的使用;
4.要精准的选择抗肿瘤药物,力求“少者有效”;
三、尊重病人的意愿:
1.熟知术语,向病人解释治疗方案;
2.尊重病人的意愿,理解病人心理;
3.让病人完全了解治疗的目标、过程;
四、审慎用药、合理开药:
1.限定抗肿瘤药物的使用对象,进行安全的用药;
2.采用有效的抗肿瘤药物,合理审慎开药;
3.遵守国家相关药品的规定;
4.给予良好的药物指导,礼貌书写处方笺;
五、加强抗肿瘤药物使用的监测:
1.加强抗肿瘤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监测;
2.针对肿瘤患者特异性进行评估;
3.改善病情,延长抗肿瘤药物疗效;
4.了解抗肿瘤药物对机体的影响;。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及处方集在当前医疗保健领域,药物的应用与处方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人们可以获得必要的药物治疗,国家针对基本药物的临床应用制定了指南和处方集。
本文将对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及处方集进行详细介绍。
一、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是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要求制定的,旨在指导临床医生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时正确应用基本药物。
这些指南整合了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依据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科学准确的评价。
指南内容涵盖了基本药物的适应症、用药剂量、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禁忌症等方面的详细信息。
临床医生可根据指南为患者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并据此调整剂量及给药方式,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二、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是为了规范医生开具基本药物处方而制定的。
该处方集详细列明了各个基本药物的药名、剂型、规格、剂量等信息,确保医生在开具处方时可以准确选择合适的药物,并遵循规定的药物剂量和使用方法。
基本药物处方集还规定了医生开具处方的格式和要求。
处方中应包含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明确注明病人的诊断情况和药物的使用目的。
同时,处方应清楚地表明每种药物的剂量、频次和使用方式,以便患者正确使用药物。
三、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与处方集的意义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的制定对医疗保健体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们为临床医生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规范,确保药物的应用合理、安全、有效。
其次,指南和处方集的推广与实施可以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提高药物的可及性,从而实现公平和可持续的医疗保健。
此外,指南和处方集还可以促进基本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监督。
医生在开具处方时必须遵循指南的要求,药物使用不恰当或过度使用将受到相应的处罚。
这种监督机制可以有效遏制滥用和虚假宣传,保护患者的权益和安全。
总结: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的制定与实施对于提高药物治疗效果、降低医疗费用以及保障患者的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治疗的基本原则中医药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与丰富的药物资源被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
中药治疗作为中医药的核心内容之一,其基本原则的正确理解与运用是中医药实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本文将围绕中药治疗的基本原则展开讨论。
一、“治未病”的原则中药治疗强调“治未病”的原则,即事先预防疾病的发生。
这是中医药强调“治未病”的重要体现。
其核心观念是“先养正气,后治疾病”,即先调理身体的正常功能,然后再预防和治疗疾病,由于中药药材多含有强大的滋补功能,不仅可以补益脏腑,增强体质,还可以改善生活方式,营造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二、“辨证论治”的原则中药治疗强调“辨证论治”的原则,即根据患者身体状况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中药在治疗疾病过程中不仅仅是单纯应对症状,更是通过诊断病因、辨明证候和特点,通过选方或调配适宜的药材治疗。
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医生深入观察患者的诸多症状,以及身体的体征反应,对病因病机进行分析,找到根源治疗疾病,从而发挥中药的疗效。
三、“方药合一”的原则中药治疗强调“方药合一”的原则,即根据患者的病情、病程、脏腑状态和个体差异等综合情况,根据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选取数量不等、配方不同的中药组成个性化处方。
中药的处方选用需要同时考虑其个体化的特点和药物的相互作用,进行科学的组方和配伍,改变不同药物的禁忌症和相反作用,以达到最优的治疗效果。
四、“标本兼治”的原则中药治疗强调“标本兼治”的原则,即解决症状和同时改善病因,既要治愈病症,又要调养身体。
中药把治疗疾病与调整身体本质结合在一起,即使**应文章要求,将某些地方打*号或改词,如果还有问题,可以私信我继续讨论哦!短期内症状得到了缓解,疾病也得到了治愈,也可以通过治疗来预防疾病再次发生。
在治疗过程中不仅仅关注明显的症状,还要考虑隐蔽的病因,使治疗更加全面和彻底。
五、“药食同源”的原则中药治疗强调“药食同源”的原则,即引导人们在日常饮食中多摄入药食同源的食物,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处方管理制度一、背景介绍处方管理制度是为了规范医疗机构内处方行为,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而制定的一项管理制度。
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的处方管理流程,加强对医生处方行为的监督和管理,可以有效减少处方错误和滥用药物的风险,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二、目的和范围1. 目的:确保医疗机构内处方行为符合法律法规和医疗伦理要求,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2. 范围: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内的处方行为,包括门诊处方、住院处方等。
三、基本原则1. 临床合理性原则:处方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诊断结果和治疗需要,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2. 安全性原则:处方应尽量避免使用有毒、副作用大或易滥用的药物,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3. 经济性原则:处方应综合考虑药物的疗效、价格和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合理控制用药费用。
4. 规范性原则:处方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医疗伦理要求,遵循医疗机构内部的规章制度。
四、处方管理流程1. 处方开具: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诊断结果,开具符合规定的处方,包括药物名称、剂量、用法、用量等信息。
2. 处方审核:由药师对处方进行审核,确保处方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安全性。
3. 处方核对:药师核对处方与患者信息的一致性,确认处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 药物发放:药师根据处方提供相应的药物,并记录药物的发放情况。
5. 用药指导:药师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包括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
6. 处方归档:将处方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方式进行归档,确保处方的可追溯性和安全性。
五、处方管理要求1. 处方书写规范:医生在开具处方时,应使用规范的处方纸,书写清晰、准确,包括药物名称、剂量、用法、用量等信息。
2. 处方审核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处方审核制度,由专业药师对处方进行审核,确保处方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3. 药物使用指南:医疗机构应制定药物使用指南,对常用药物的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进行规范说明。
4. 处方追溯机制:医疗机构应建立处方追溯机制,确保处方的可追溯性,便于发现和纠正处方错误。
临床治疗的人一旦有病,已经不吃不喝了,单纯靠打点滴维持是不行的,何况畜禽呢?投什么药都不会有好效果,还不如人,还可以挂个吊瓶维持一下。
尤其是禽,所以:
(一)治病先要想办法让其提高采食
减少畜禽疾病,除用疫苗、药物预防外,主要是靠增强畜禽对疾病的抵抗力。
要增强畜禽对疾病的抵抗力,应保证畜禽身健体壮。
要使畜禽身健体壮,必须增进食欲并提高消化能力和吸收能力。
所谓:凡动物患病,食欲不振或食欲废绝乃第一首症。
一日不餐,心慌气短,两日不餐,肢体发软,三日不餐,百病身缠。
食少则体懒病现,食颓则体衰病重,食绝则气绝病危;反之,食增则气盛病减,食旺则体健病消,食足则身爽高产,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兽医临床上近千年所推崇的疗畜禽之基本方则就是“治病先治吃”。
这是一最基本的治疗原则。
千年古兽医方“消食平胃散”,具有刺激采食中枢、减少胃内容积性反射,调节激素水平,增进食欲、促进消化、增强吸收、抑制胃肠道有害细菌、防止拉稀、驱虫促长、全面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防治多种疾病等功效。
可广泛用于添加饲料或临床治疗以促进畜禽生长和增加肉、蛋、奶、皮毛等的产量。
疾病过程中使用,通过调节胃口,促进食欲,增加采食量提高抵抗力,对其他药物有协同增效作用。
疾病后期使用,通过增强脾胃功能,助于机体迅速康复。
驱杀绦虫、
线虫、蠕虫、球虫等时同时使用,可消除驱虫药物的毒副作用并增进食欲。
(二)采取中西药结合标本兼治
兽医治疗畜禽疾病疗程不能太长,而一种药物难以达到速效、高效、长效。
西药针对性较强,见效较快,中药通过多靶点效应,发挥多方面作用,所以临床上常需中西药结合。
特别是当前畜禽发生疾病,多数是多种细菌病混发、多种病毒病混发,细
菌和病毒混发的严酷现实,利用中西药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疗尤显得重要。
如泻痢性疾病,如过量使用抗菌类西药,易导致胃肠道菌群失调,特别是益生菌遭到破坏,可引起二重感染和消化不良。
若选用西药抗菌,如:头孢类,喹诺酮类大环内脂类等。
配合清瘟败毒,黄连解毒等。
中药会更好。
(三)多种治疗方法并用
兽医临床上应采用药物注射、口服、喷雾和烟疗相结合等多种方法进行治疗,特别是规模化养殖的猪场、鸡场、鸭场,由于数量多,群体大,发病后症状表现不一,有轻有重。
重症感染的畜禽饮食废绝,经口服投药治疗几乎起不到任何作用,此时就应该将这些重病畜禽筛选挑出进行药物注射治疗,待恢复食欲后再进行口服投药治疗以巩固治疗效果。
禽气囊炎是一种多发的、
比较顽固的、较难治疗的禽病,因其生理构造特点,经口服投药治疗起效甚乎甚微。
若是在口服投药治疗的同时,选用烟疗剂进行烟雾治疗,一个疗程即可有明显的效果。
若是在口服投药治疗的同时,配合利巴韦林(按标示量加倍)进行喷雾治疗,将产生比仅口服高出十倍的治疗效果。
临床治疗的基本处方
畜禽疾病千变万化,临床症状千差万别.但是经验丰富的兽医工作者,总是用科学的方法(如:排除法、差比法)把表面上复杂多变的病情,从病理、生理、病因三方面分析,逐渐缩小范围,然后根据疾病的突出表现,针对其危害最大的靶向病源处方用药,从而达到驱除病源,调节病理,维持生理,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种以治疗主要病症为主,忽略次要病症的诊疗方法被称为模糊型治疗方法。
这种只要确定主要病症就可以处方用药的处方被称之为傻瓜处方。
模糊型疗法和傻瓜处方对于初级兽医者和广大养殖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因为绝大多数兽医和养殖户因条件限制和价值所限,不可能像医院医生那样等到检验报告、化验报告、X光透视报告等结果出来后再考虑处方和考虑用药。
禽常见病的模糊型疗法的治疗模式和傻瓜处方如下:
(一)病毒性疾病的模糊疗法(如新城疫、禽流感、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炎等)的治疗模式:
1、尽早采用产生免疫力快的弱毒疫苗对已确诊的疫病进行紧急接种;
2、尽早采用特异性高免蛋黄抗体或高免血清对已确诊的疫病进行紧急注射;
3、在高免蛋黄抗体或高免血清中加入抗病毒药物混合注射,或将抗病毒药物混饮或拌料;
4、为防止继发感染,可在高免蛋黄抗体或高免血清中加入抗菌药物混合注射, 或将抗菌药物混饮或拌料;
5、为提高机体的恢复能力,要同时进行辅助疗法。
(二)病毒性疾病的傻瓜处方:
1、特异性制剂:用多聚多肽—核苷酸(或:植物血凝素、聚肌胞、干扰素、白细胞介素、免疫核糖核酸等任选一种)。
2、解热镇痛:用安乃近,双黄连,复方板蓝根提纯原药等。
3、抗菌消炎:用头孢,喹诺酮,大环内脂,四环素等。
(任选其一)。
4、抗病毒:用金丝桃素、金刚烷胺、乙胺,利巴韦林,吗啉胍,黄芪,等。
任选一种。
5、强心:用地塞米松钠。
上述药物选定后,按首日剂量加倍、以后维持常量的用药方法,连用3-5日即可。
6、辅助疗法:病毒类疫病必须倍量加:黄芪多糖和速补,调整饲料配方增加营养。
(三)非典型病毒病:此类疾病在临床上所表现的特有症状(如非典型新城疫、非典型禽流感、变异性传支等)一般不如典型病那么明显,临床上运用上述方法即可有效解决。
(四)细菌性疾病模糊疗法的治疗模式:(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魏氏梭杆菌、巴氏杆菌等)
1、尽早采用产生免疫力快的灭活菌苗对已确诊的疾病进行紧急接种(如:禽霍乱蜂胶苗、禽霍乱亚单位苗等);
2、尽早采用特异性高免蛋黄抗体或高免血清对已确诊的疾病进行紧急注射;
3、在高免蛋黄抗体或高免血清中加入抗菌药物混合注射,或将抗菌药物混饮或拌料;
4、为提高机体的恢复能力,要同时进行辅助疗法。
(五)细菌性疾病的傻瓜处方:
1、特异性制剂:多聚多肽—核苷酸(或:植物血
凝素、聚肌胞、干扰素、白细胞介素、免疫核糖核酸等任选一种)。
2、解热镇痛:用安乃近,双黄连,柴胡等。
3、抗菌消炎:用头孢,喹诺酮,大环内脂,四环素等。
(任选其一)。
4、强心:用地塞米松钠。
上述药物选定后,按首日剂量加倍、以后维持常量的用药方法,连用3-5日即可。
5、辅助疗法:必须倍量加:黄芪多糖和高能速补。
6、非急性感染,根据临床症状选用相关的产品即可。
(六)病毒和细菌混合感染的模糊疗法:用病毒性疾病模糊疗法+细菌性疾病模糊疗法即可。
(七)其它:
①病毒性疾病和支原体混感,用病毒性疾病模糊疗法+治疗
支原体的相关产品;
②细菌性疾病和支原体混感,用细菌性疾病模糊疗法+治疗支原体的相关产品;
③病毒性疾病和寄生虫混感,用病毒性疾病模糊疗法+治疗寄生虫的相关产品;
④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混感,用细菌性疾病模糊疗法+治疗寄生虫的相关产品;
基本原则和基本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