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秋(新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课件第22课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22.31 MB
- 文档页数:41
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2课《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展示图片:社交礼节的变化,见第29张PPT。
教师结合图片讲述:辛亥革命后,“叩头”等繁复的礼节被点头鞠躬礼代替;“大人”“老爷”等称呼改为“先生”“君”。
教师组织学生议一议: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教师明确:1.西方列强的侵入;2.学习西方的结果;3.人民创新的结果;4.人革命的结果。
教师组织学生进入巩固提升。
1.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时间是()A.19世纪四五十年代B.19世纪六七十年代C.19世纪80年代D.19世纪90年代答案:B2.近代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的时间是()A.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B.抗日战争期间C.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D.抗战胜利后答案:A3下列对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发展短暂且艰难曲折,整体水平落后B.主要分布在沿江、沿海大城市C.一战期间,出现了“短暂的春天”D.发展不平衡,集中于重工业答案:D4.1899年,状元实业家张謇在南通创办的工厂是()A.大生纱厂B.轮船公司C.面粉厂D.榨油厂答案:A5.请看右图,所反映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结合课本回答。
学生结合课本回答。
学生结合课本回答。
学生结合课本回答。
学生结合课本回答。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
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
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
培养学生解题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答案:C6.读图说史题:观察右图。
请回答:(1)依据图片,你能从中得到什么信息?(2)依据图片,结合所学,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民族实业家受到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
(2)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学生相互讨论。
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课堂小结师:甲午中日战后,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一部分官僚地主,兴办实业,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从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中,我们认识到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重重压迫,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是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随着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逐渐成为中国社会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为了本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为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官僚资本主义进行了不懈地斗争。
中国的资本主义始终是在夹缝中求生存,斗争中求发展。
发展资本主义、富国强兵是近代中国仁人志士的梦想。
历史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推翻落后的社会制度,不实现国家的独立与民族的解放,想发展资本主义是不可能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1、 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2、 能够理清从洋务运动至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各个阶段;3、 认识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使民族工业在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一。
【过程与方法目标】1、 创设“名人访谈” 情境,体验张謇兴办实业的背景、影响、结局;2、 创设“穿越时空”情境,探究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原因、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在情境体验学习中,感受张謇等兴办企业,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2、正确了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
1、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一、导入新课通过张謇像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1、设疑:被光绪帝“钦定第一甲第一名”的人物是谁?(张謇)2、简介张謇,引入本课学习:张謇,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1853年生于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
五岁入塾,十六岁中秀才。
1885年张謇参加顺天府乡试,中举人。
1894年4月,张謇再次赴京参加会试,考取一甲一名进士(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第22课思想文化教学目标一、识记和理解知道林则徐、魏源、严复思想形成的背景,记住魏源写的《海国图志》,理解“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含义,了解严复的观点和译著《天演论》,了解鲁迅及其文学作晶的时代特征,知道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为代表的近代艺术家的特点和成果,以及他们的艺术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
二、能力和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对魏源、严复的思想背景、目的、内容、作用、影响的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牛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和了解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的作品,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文艺作品的赏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杰岀人物事迹的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创新精神,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学习林则徐、魏源等的主张,帮助学生树立改革开放,善于学习的意识。
结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鼓励学生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环境和社会发展中开拓进取、积极参与竞争。
通过了解近代中国文化形成的背景和取得的成就,认识文学、艺术作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重点难点一、重点:魏源的《海国图志》,严复翻译的《天演论》,鲁迅作品的时代精神。
二、难点:严复译述的《天演论》对维新变法运动所起的作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游戏:请根据描述抢答人物(一):1•他是广东海南人;2•他是中国第一批赴美幼童留学生;3•他主持修建了滦河大桥;4•他主持设计、修建了京张铁路。
(詹天佑)人物(二):1•他是福建闽侯人;2.他曾以10门功课1000分的优异成绩被保送留学美国;3.他著有《制碱》一书;4.他指导下研制成功的新式联合制碱法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
(侯德榜)詹天佑、侯得榜是什么人?(近代著名的科学家)在近代,除了有詹天佑、侯得榜等学习西方、奋发图强的科学家外,一大批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而对列强侵略的创深痛巨和旧屮国的腐朽落后,也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和不懈的抗争。
二' 学习新课(一)魏源和严复引导: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中国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提出了向西方学习、改变现状、抵御外侮的爱国政治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