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谚语的翻译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浅议日语谚语的翻译一、概述谚语是指在民众中广泛使用的一些经典的固定语句。
这些语句虽通俗易懂,却能在浅显的字里行间阐释出深刻的道理。
谚语将人们在生活劳动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与智慧融入其中,使其富有较强的知识性与趣味性,并且,谚语在长期使用中经过千锤百炼,表面形式上呈现出词语使用精炼、韵律和谐等特色。
日语谚语被称为「諺」(「諺」その国の民衆の生活から生まれた教訓的な言葉新明解国語辞典(第五版)),是日语中一个比较独特的语类族群。
从总体上看,它类同于中国的谚语,只是其涵盖面更广。
其中包括了中文中的成语、俚语、警句、歇后语等。
例如:(1)渇して井を穿つ(临渴掘井)(2)瓜田に履を納ず(瓜田不纳履)(3)木に竹を接べ(驴唇不对马嘴)虽然如此,在日文中仍使用“諺”这一汉字来标记,因此本论为方便起见,仍采用日语谚语这种说法。
日语的谚语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直接来源于中国,是中国成语、谚语的复制品,堪称中国文化的舶来品。
在过去的中日文化交流中,它们被传到了日本,作为至理名言,逐渐地为日本人所认同,并被记录保存了下来而流传至今。
例如木に縁りて魚を求む(缘木求鱼)。
第二类的日语谚语则不妨称之为高度本土化的日式谚语。
这类谚语属于日本人自己的创作。
它们原生并滋长于日本的文化土壤,有的传承于民间的口语,有的脱胎于文学作品。
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经反复提炼,最终定型。
它们不仅比喻生动、富有哲理,而且朗朗上口、易于传诵,是日本宝贵的文化财富,但是由于道德伦理规范和文化价值取向的不同,以及思维方式和语言风格的差异,应该说,这一类日语谚语的汉译处理确有一定的难度。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广大日语学者研究的不断扩充和深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关于日本谚语的中文翻译的工具用书出现。
这些词典词条更加丰富,译案更趋成熟,有的还配有例句,对准确理解,正确使用日谚很有裨益。
这些专门词典的问世,为全面了解、学习、研究日谚提供了方便。
在阅读和使用这些工具书时我们不难发现,对日语谚语进行汉译时,译者应当适当地通过再创作,生动地再现原文的内容与形式,使内容与形式这对矛盾在译文中得到辩证的统一。
浅析日语谚语的汉译【摘要】谚语作为人类语言的精华,是人们通过千百年不断的实践继而总结经验,它是人类语言的一种特殊的载体。
由于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中存在的广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给日语谚语汉译的过程带来了困难。
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译者在进行日语谚语汉译的时候要从日语的语言特点出发,分析谚语中的深层次的结构关系,从而使译文更加地传神达意。
本文将从中日文化特点和习惯出发,探讨进行日语谚语汉译的时候通常所采用的方法,并指出日语谚语汉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日语谚语、汉译、文化【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谚语是人们历经长时间的实践经验从而总结出来的短小精悍的句子,它虽然有时候表达的只是一些很平常的生活琐事或者生活道理,但是它用很简练的文字和生动的比喻表达出很强的寓意,使人读后回味无穷引发思考和启示。
正是因为谚语有了这样的特点,所以谚语的适用性和传播性非常的广泛。
日本早在江户时代就诞生了很多的谚语,在《岩波国语辞典(第三版)》的记载中,谚语被定义为“諺( ことわざ) :昔から言い伝えてきた訓戒?風刺などを内容とする短い句。
一、日语谚语汉译主要方法日本名族跟汉语民族在文化上有很多的共性,这使得两国人们对日常生活中的某一事物或者现象所产生的感受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这种相似性有可以延伸为一直相对性,这种相对性让日语谚语跟汉语谚语在翻译中更加贴切,缩小了隔阂。
日本文化是通过吸收中华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才形成的,从日语谚语就可见一斑。
例如,日语里有个谚语是“己の欲さぜる所は人に施すこと勿れ”,这个谚语其实在汉语里面就有非常对应的汉语谚语“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这种日语谚语的汉译方法叫做对译法,它是日语谚语和汉语谚语之间的一种非常理想的翻译法。
当然,既然日本文化和汉语文化之间有很大的相似性,也就免不了有很大的差异性。
民族之间多种多样的文化特点造成了两国人民在生活习惯、到的准则以及宗教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的差异。
日汉翻译技巧之新究摘要:谚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与民族特定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背景和道德观念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日本的谚语显示了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
谚语翻译则是传达寓意,传播文化的桥梁。
而翻译中的“注释”是译者实现其翻译目的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是翻译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是,从翻译实践来看,翻译“注释”策略运用不当,难免导致当注不注、繁简失度、注犹不注的现象。
因此,我们在翻译日语谚语时应了解其文化内涵及中日两国文化差异,灵活、准确地运用“注释”翻译策略,使“注释”技巧在翻译中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关键词:日汉文化注释翻译1 日语谚语所体现的社会文化生活1.1 表现日本气象及自然环境的谚语日本的谚语中表现气象方面及自然环境的谚语很多,这一方面可能是跟日本的天气富于变化及日本的自然环境优美,四季分明有关。
因此激发了日本人珍爱自然,对大自然讴歌赞美的情怀。
在大量的日本谚语中反映了这种情绪。
总结出大量生活观念、教训。
关于天气的有:朝曇りは大日のもと雨の夜あがり明日は雨蟻が高いところに集まると雨关于动物的有:猫は三年の恩を三日で忘れる浅みに鯉猫は長者の生まれ変わり关于植物的有:六日の菖蒲十日の菊蕎麦の花も一盛り青菜に塩1.2 传递社会经验、发人深省的“社会谚”除了反映天气和自然现象的谚语之外,日本的谚语中很多还传递了社会经验、耐人寻味的“社会谚”。
这些谚语告诉人们在社会中为人处世的方法以及如何丰富人们的生活知识,如何开阔眼界。
从这些谚语中明显地反映了日本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比如: 己の欲せざる所は人に施すなかれ可愛い子には旅をさせよ三人よれば門殊の知恵1.3 反映日本宗教信仰的谚语日本宗教信仰自由,同时又是个信仰无常观的国度。
古代的日本人受儒教及佛教等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淡泊,无常的国民性格。
这些性格使日本人在对待人生,处事方面显得尤为明显。
在日本那种独具个性,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行为得不到周围人的认可。
中日谚语分析中日谚语之间的关系大致分成两种:1、直接把中国的谚语翻译成日文。
如:“百闻不如一见” 一一「百聞总一見忙如力、于」2、中日两国的谚语各不相同,但其含义相同。
如:“歪打正着”——「怪我①功名」对第一类不必做任何解释,而对第二类,则有时要进行必要的说明。
还有一些很难找到合适的对应谚语,但它有特别之处,也适当地进行介绍。
第一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一一「青总藍(◎出疋疋藍(◎青(笳指总笳笳X光阴似箭一一一「光陰矢①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①計总元旦」滴水穿石——一「雨疋料石总穿(笳去疋料X。
总刁力N'O)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 「一总知◎二总知乙口(X2总于)一叶落知天下秋一一「一葉落弐疋天下①秋总知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①計总元旦」岁月不待人一一「歳月人总待尢于」七总去尢于)养子方知父母恩——「子知召親①恩」知子莫若父一一「子总知召乙七父忙如」(0<)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一「千里①堤蟻①穴m族)条条道路通罗马——「歹道总口一通于。
」(二^于)脍炙人口——「人口膾炙歹(匕人乙力笑里藏刀一一「笑中忙刀笳0」笳0)前门拒虎,后门进狼一一「前門①虎、後門①狼」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一「千里①道fe—歩^0起乙笑里藏刀一一「笑中忙刀笳0」笳0)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流料召水总腐快马加鞭一一駆疗馬忙鞭(恩将仇报一一恩总仇疋返歹(指人总笳疋^力、元歹)子女不知父母心一一親①心子知于照猫画虎一一猫总真似T虎总力y一丘之貉 ...... 一穴①狢.(OZo笳肚①U肚)放虎归山——虎总野Q放o(Z5^0Q^^o)逐二兔者不得其一(鸡飞蛋打) ...... 二兎总追刁者一兎总fe得于(QZ^fe^feO^XoZ^fe^T)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一千里O堤fe蟻O穴'5(00^)画饼充饥——絵Q描X尢餅(^Q'X^fe^)雨后春笋一一雨後0筍(尢疗O乙)一箭双雕 ...... 一石二鳥(Xo^^Q^/^)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一一鹬蚌O争X、漁夫O利Z^§(Xo^^O^5^X>^/^O 0Z^§)一将功成万古枯一将功成0T万骨枯召(XoL/^^^^0T> 乙O力、召)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一言齐比易〈、行齐比難以毒攻毒毒总以oT毒总制T(^<^feoT^<^^XT)第二类垂头丧气——「青菜V塩」(笳指肚指)功到自然成一一一「石三年」相人)满瓶不响,半瓶叮当一一一「空吉樽总音高(笳吉疋召总指七尢力、火烧眉毛一一一「足下忙火」(笳。
常用日语谚语大全带翻译的俗语常用日语谚语大全带翻译的俗语1、可爱いい子には旅をさせよ棍棒出孝子,娇养杵逆儿2、群盲象を抚でる盲人摸象3、河童の川流れ1)老虎也有打盹儿的时候2)淹死会水的4、胜てば官军、负ければ贼军成者王侯,败者寇5、云を掴む不着边际的6、口に関所はない人言可畏7、苦あれば楽あり苦尽甘来8、喧哗両成败(不问青红皂白)对打架双方各打五十大板9、渔夫の利渔翁之利10、巻を开けば益あり开卷有益11、口は祸の门祸从口出12、かわいさ余って憎さ百倍爱之愈深,恨之愈烈13、健康は富た胜る健康胜于财富14、彼も人なりわれも人なり彼此都是人15、堪忍袋の绪が切れる忍无可忍16、借りてきた猫老实得像只借来的猫17、祸福は纠える縄の如し(汉书)夫祸之与福兮;何异纠缠18、芸术は长く人生は短し人生有限,艺术长存19、食わず嫌い1)没尝(干)就先厌恶(的人)2)(对事实并未理解)无故地厌恶;有成见20、果报は寝て待て有福不用忙21、株を守りて兎を待つ守株待兔22、口八丁手八丁既能说又能干23、芸は身を助く助ける艺能养身;一艺在身胜积千金24、苦しい时の神頼み(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25、腐ってもた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26、かめの甲より年の功姜还是老的辣27、壁に耳あり、障子に目あり隔墙有耳28、角を矫めて牛を杀す矫角杀牛;心欲爱之,实为害之;磨瑕毁瑜。
29、怪我の功名歪打正着30、枯れ木も山の赈い聊胜于无31、汗马の労汗马功劳32、金は天下の回り物金钱在天下人手中转。
(喻)贫富无常33、闲古鸟が鸣く1)寂静;寂寞2)萧条;不兴旺;门可罗雀;(买卖)萧条34、臭いものには盖をする掩盖坏事;遮丑35、犬猿の仲水火不容36、金がものを言う钱能通神;金钱万能;有钱好说话,无钱话不灵37、下问を耻じず不耻下问38、义を见てせざるは勇なきなり见义不为,无勇也39、金の切れ目が縁の切れ目钱断情也断40、乌の行水(喻)在浴池里涮一下就出来;快速洗澡。
相见不如怀念日文版相见不如怀念,这是一句流传已久的谚语,简洁而深刻地表达了怀念的真正力量。
而对于那些喜欢日本文化的人来说,怀念并不仅仅是一个词汇,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相见不如怀念”的日文版,以及它在日本文化中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相见不如怀念”在日本的表达方式。
在日语中,这句谚语可以翻译为“会うより想念する”(Auyorimo omoi nesu)。
“会う”意味着见面,而“想念”则是怀念的含义,这些词汇的组合形成了日本人常用的表达方式。
无论是用口语还是书面语,这种表达方式都能够准确地传达出“相见不如怀念”的含义。
在日本文化中,怀念是被广泛重视和赞美的情感。
它被视为一种珍贵的情感,代表着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和珍惜。
日本人相信,怀念能够使人们更加珍惜眼前的时刻,并给予他们力量和勇气去面对未来的挑战。
因此,怀念在日本文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怀念在日本文学和艺术中也经常被描绘和歌颂。
从典籍到现代小说,从古代绘画到现代电影,怀念的题材无处不在。
通过文字、画面和音乐,艺术家们试图捕捉并表达怀念的情感,让观众和听众共鸣。
例如,日本的宫崎骏导演以其经典动画电影《千与千寻》和《龙猫》而闻名,这两部作品都描绘了对童年回忆的怀念,触动了无数观众的心灵。
此外,怀念也与日本的传统节日和仪式密不可分。
例如,盂兰盆节就是一个重要的怀念活动,它是为了纪念和祭拜祖先的节日。
在这个日子里,家人们会回到家乡,整理祖坟并向祖先献上食物和供品。
通过这样的仪式,人们表达了对已逝亲人的无尽怀念和敬意。
怀念也可以以其他形式表达,在日本的日常生活中也能体现出来。
例如,许多人喜欢收集旧物,因为它们有着特殊的价值和回忆。
还有一些人喜欢保持手写日记,这种方式可以帮助他们记录和回忆自己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即使是在现代科技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怀旧和怀念仍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总之,无论是在日本文化中还是在日语中,“相见不如怀念”都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浅议归化译法在日语谚语汉译中的运用作者:谢静来源:《科教导刊》2011年第11期摘要在日语谚语中对偶句、同音反复句、数量词和各种修辞手法被大量运用,使得日语谚语的汉译难上加难。
中日文化的差异,日语谚语的特点等决定了日语谚语翻译既要保持日语的民族特色,又要忠实于日语谚语的内容与风格。
而归化译法以译语的语言文化为归宿,努力使作者靠近译语读者,在日语谚语的汉译中如果能在文化因素的翻译中被良好的运用,就能译出接近理想的译文。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Application of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Method inJapanese Proverbs TranslationXIE Jing(Jingcheng School of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1731)AbstractDue to the wide use of antithesis, homophone repeated sentence, quantifier and a variety of rhetorical devices in the Japanese proverbs, translating them to Chinese becomes very difficult. Sino-Japanese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Japanese proverbs determine it is necessary to maintain the Japanese national character, but also faithful to the content and style of Japanese proverbs. As one of the translation approaches,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tries to eliminate the gap between authors and readers of target language, so Japanese Proverbs can be translated with good quality if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can be used well for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factors.Key wordsJapanese proverbs translation;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foreignizing translation日语谚语很多都是自古流传的名言警句,由人们的经验、智慧等浓缩成短句,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化特征和背景,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
浅谈日译中翻译方法摘要:日语与中文在词汇运用,句式结构,语法构成方面有较大不同,因此有必要对于日译中翻译方法进行探讨,本文从句子顺序调整、长定语翻译、概括翻译、授受关系方面对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日语日译中翻译方法一、句子顺序调整的问题由于日语与中文句子基本构成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以及口语中多插入语等情况,一些句子翻译时如果按照原本的顺序翻译会导致逻辑不清,译文不能让人很好的明白其意思,这时候就需要根据情况调整语序。
例1原文:だからお母さんが死んじゃったあとね、まあお母さんにはわるいとは思うんだけどいささかホッとしたわね。
そして家計費好きに使って好きなもの買ったの。
译文:所以当妈妈过世时,我却松了一口气,虽然这么说很对不起妈妈。
从此之后我可以随心所欲支配生活费来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分析:“まあお母さんにはわるいとは思うんだけど”很明显是因为“お母さんが死んじゃったあといささかホッとした”这件事,这里是阿绿在对话中想到后面的“ホッとした”后,所作出的一种解释,插入在了中间,导致前面这件事并不完整就被打断了,如果翻译成“所以当妈妈过世时,虽然这么说很对不起妈妈,我却松了一口气”,这个逻辑关系就不明显,不如把“虽然这么说很对不起妈妈”放在最后,作为补充。
例2原文:一个寻常中国儿童能知一般欧洲白发政治家所未知之事,这事便是:战争的结果会使人丧其生命或断其肢体,不问为一国家抑为个人。
《和平》译文1:普通の中国の子供でもヨーロッパの白髪の政治家の知らないことを知っている。
即ち戦争は人の命を奪い、肢体を切断するような結果をもたらし、一国であろうと一個人であろうとを問わず。
译文2:普通の中国の子供でもヨーロッパの白髪の政治家の知らないこと、即ち戦争は国であろうと個人であろうとを間わず、人の命を奪い、肢体を切断するような結果をもたらすことを知っている。
分析;译文1是按照原文的语序照直译出来的,日语表达不通顺,读起来很别扭,感觉像是口语中的插入语出现在了书面语中。
浅析日本谚语的翻译方法
作者:孙乾坤
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5年第20期
摘要:谚语是某一民族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产物,可以说是生活经验的结晶、知识的源泉。
如果说语言是文化的镜子,那么可以说谚语是文化精神状态和文明程度的参照,日本的谚语也不例外。
本稿以日本谚语作为对象,考察其中潜含的文化背景并对其各种翻译方式做了较为系统的说明。
关键词:谚语;翻译方法;字面义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004-01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因此在文化方面也存在很多相互影响。
众所周知,日本伴随着中国汉字和儒学的传入吸收了很多中国的谚语,但是通过查阅日语谚语辞典,以及调查日本人经常实用的谚语来看,日本人创造的谚语在日语中占有绝对的比重。
从谚语的使用可以在某一侧面看出该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同样日本的谚语也反映出了大和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等,因此研究作为日语文化特征的谚语是很有意义的。
一、谚语的定义
日本著名学者藤泽卫彦、金子武雄等对谚语做了如下定义。
藤泽卫彦(1960)将日语的谚语分为狭义和广义上两种。
“広義とはどんな言葉でも一定の形をとって、俗間に伝唱されれば、みな諺である”。
另外、藤泽卫彦还曾说过:“狭義の諺はある種類の教訓、警戒、風刺、またはそのほかの視察経験による知識を言い表したものである”。
但是金子武雄(1969)关于谚语的定义做过如下说明:“諺は民衆の中いわば自ずから生れ出たものである。
民衆がその体験によって自ら得た教訓なのである。
いわば、民衆同士が肩を叩いての忠言、助言である。
諺は、民衆がその実際生活体験の中から、人間や人生を批評する場合にも用いられるものである”。
依据上述等学说可以看出谚语具备:从民间诞生,具有传统性、大众性;语句简单高度概括,构造比较固定;作为口语使用,口语性很强;记述内容具有知识和教训四个特征。
二、日本谚语的翻译方法
1、日本固有谚语
日本固有谚语是日本谚语的一部分,这部分的谚语既有从《今昔物语》等文学作品中产生的谚语,也有各个时期特别是室町、江户时代由民间创造出来的谚语。
关于此类谚语的翻译方法主要选用了借用法和意译法。
(1)借用法。
由于中日两国文化存在共通点,翻译时译者会感到方便轻松,与此同时读者对于译文的理解也变得相对容易,当存在这种共通点时可以选择直译。
所谓直译是将日本的谚语忠于其原文意思一字一句进行翻译。
比如说:“貂なき森の鼬《岩波谚语词典》”这句谚语在表达形式上与中国谚语虽存在些许差别,但内容上有共通之处。
它的含义是“假如森林里没有像貂那样危险动物的话,那么鼬那样的小动物将会称王”,这个谚语在汉语里则被译为“狐假虎威”或者“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正如上述例子一样直接翻译谚语时,基本上将日本谚语翻译成四字以上的汉语。
当翻译这种谚语时,尽可能承袭谚语本身所包含的独特历史与民族性,与此同时也必须尊重翻译国的语言习惯。
(2)意译法。
在《国语词典》中将意译定义为“不拘泥于原文的一字一句,立足于文章的整体意境与微妙差别进行翻译”。
一部分的谚语具有言外之意且意味深长,如果单从字面意思直接进行翻译的话,译文将缺少乐趣且变得难以理解。
为了将原文意思准确的传达给读者,应改变语言的表达方式,采取意译的做法。
当原文画面与译文画面不对等时,在原文作者看来理所当然的事情对于译文读者来说却难以理解。
也就是说,当译文中没有适当词语的时候,通过联想,采用意译的方式是非常合适的。
比如说:“内弁慶の外鼠《岩波谚语词典》”中的“弁慶”是古时日本的武士,虽然他以强健体格而闻名,但是这句谚语是用来讽刺那些在家里自以为是,天不怕地不怕,一到外面就变得像老鼠一样胆小怕事的人。
在翻译的时候,省去中国人不了解的日本人名“弁慶”,意译为“在家是条龙,出门是条虫”。
这类谚语虽然失去了其历史性与民族性的翻译信息,却也是无可奈何的做法。
2、来源于汉语的
日本谚语一部分产生于中国文化,相对于文化反映在谚语之中,谚语的诞生与发展同样也对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日本通过对中国汉字的借用,从中国文化作品中吸收的谚语非常多,其中尤以直接说明道理的警句为最,这类谚语翻译时主要选用了归原法和添减法。
(1)归原法。
通过借用汉字,其语言对于中国读者来说非常熟悉,也就是说用于谚语的语言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都是相同的。
因此,在将其替换成汉语时,只需要还原成与汉语一致的惯用表达即可,能够完完全全的直接翻译。
比如说:“百聞一見に如かず《岩波谚语词典》”一句与对应的中国谚语,虽说表现形式上不尽相同,但中国人能够凭借其字面意思简单地翻译成“百闻不如一见”。
这类谚语的特征是借用了中国的字与词,大部分是把中国谚语直译过来,成为了日语的译文。
(2)添减法。
谚语在其发展过程中,形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为了便于人们记忆,尽量言简意赅。
另一方面,有时候会把前后作为对偶句进行延伸。
也就是说谚语既具备省略长句子
的性质,又具备延伸句子的性质,池田弥三郎认为谚语的基本要素是形式上尽可能缩短。
比如说:“過ぎたる…→過ぎたるは、猶及ばざるが如し(过犹不及)《岩波成语辞典》”一例可以看出,这种情况日本人有时会省略后半句,在后半句省略的背后,能够读取到说话者各种心理动态,但是对中国人来说,只看字面的话就很容易表达出错,所以在翻译这类成语的时候,一定要添上省略部分或是减去多余部分之后再译成汉语。
谚语是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从日常生活经验中衍生出来的民族结晶,反映了该民族的人生哲学,是其民族文化史的代表。
通过上文的叙述使得我们对日本谚语的各类翻译方法等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地了解日本语言文化。
参考文献:
[1] 藤濤文子.翻訳行為と異文化間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M].東京社.2007
[2] 古田朱美.日漢語国俗語義対比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1997
[3] 刘秋月.先例现象之日语谚语[J].科技信息.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