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类手术切口目标监测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4
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1、监测手术操作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及手术医生感染专率2、建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数据的比较体系3、评价院感控制效果,有效降低手术部位感染二、包括全院所有手术科室的手术病人手术类型包括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三、按卫生部2010年颁布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中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公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1、针眼处脓点(公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II、III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
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学问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同时累及切口浅部组织和深部组织的感染归为切口深部组织感染;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无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
(三)器官/腔隙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穿刺出脓液。
2、从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证据。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是通过对手术后病人感染的监测,发现感染病例,计算出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并反馈给手术医生,使医生们知道他们手术后病人感染的情况,从各方面寻找造成感染的原因,并设法解决,有效地降低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率。
手术后切口感染的监测不但监测在医院住院的病人,同时对手术后出院的病人也进行跟踪观察,了解手术切口的愈合情况。
二、参加监测科室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开展目标性监测。
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外一科、外二科为医院感染监测科室。
三、监测手术种类手术类型的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病人的手术部位。
四、监测方法(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定义外科手术是指病人进入手术室,外科医生必须在病人的皮肤或粘膜上切一个切口,而此病人在离开手术室时又被缝上,此时病人至少接受了一次手术操作。
(二)手术切口分级国内现将手术切口分为4级,即0类切口、Ⅰ类切口、Ⅱ类切口中、Ⅲ类切口。
NNIS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将手术切口分为4级: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污秽(感染)切口。
为了将监测资料便于比较,手术切口分类参照NNIS的分类方法。
(三)外科切口感染的定义与说明按原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将手术部位感染分为3类: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1、外科表浅切口感染:感染发生在外科手术30天内,感染只涉及切口处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并具有下列其中一项者:①表浅切口有脓液流出,有或没有实验室证据;②通过无菌操作从表浅切口处留取体液或组织标本培养并分离出病原体;③至少具备以下一项:疼痛或触痛、局限性胀痛、发红或发热且切口被外科医生有目的地打开,如培养阴性则除外;④临床医生诊断的外科感染。
2、外科深部切口感染:无植入物的手术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关节、人工心瓣膜、人造血管等)的手术术后一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的感染,并且感染涉及切口的深部软组织(筋膜和肌肉层),并具有下列其中一项者:①脓液从切口深部引流出,但不是来自手术部位的器官/腔隙部位;②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生有目的地开放的切口,病人至少有下列中的一项:发热(>38℃)并排除其他原因或局限性疼痛、压痛,除非切口培养阴性;③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检查或通过组织病理检查或影象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它感染迹象;④临床医生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并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支持。
清洁切口手术目标性监测分析目的:了解我院手术患者1类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为有效控制手术切口感染提供依据,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的方法,使用表格对手术患者进行监控,对调查资料分析汇总,及时反馈给临床,同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结果:2013年10月到2014年6月共监测手术患者903例,手术切口感染5例,感染率0.55%,383例患者使用抗生素,520例未使用,与以前相比有明显的改善;5例感染患者一例术前术后都使用了抗生素。
4例在术前没有使用抗生素,术后出现感染时才使用抗感染药物,有2例联合用药,2例一联。
切口分泌物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手术切口感染与患者基础疾病、手术持续时间、手术医师操作技术、围手术期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有关。
结论: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能有效的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和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
标签: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factors related to operation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in 1 kinds of incision infection,peri operation period of antimicrobial application,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effective control of operation incision infection,reduce the operation incision infection. Methods: a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of operation,patients were monitored using the table,the survey data analysis,timely feedback to the clinic,and the intervention measures. Results:2013 October to 2014 June 903 cases of operation patients were monitored,5 cases of operation incision infection,the infection rate was 0.55%,383 patients used antibiotics,520 patients did not use,a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5 cases;infection in a patient with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use of antibiotics. In 4 patients with no preoperative use of antibiotics,postoperative infection occurred only when the use of anti infective drugs,2 cases of combined use of drugs,2 cases of joint. Incision secretion culture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operation operation incision infection and disease duration of operation,patients,physicians,peri operation period operation technology of irrational use of antibiotics. Conclusion:the operation incision targeted monitoring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rate of peri operation period and regulate the use of antibacterial drugs operation incision infection.Keywords:operation sites;infection;target monitoring手术切口感染(SSI)是外科患者常见的医院感染,是医院感染监控的重点之一,居医院感染的第三位,在外科患者医院感染中居第二位[1]。
一类手术切口抗菌药物应用及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总结
总结分析:
2013年4—6月份19例一类手术切口患者病历,对其用药种类、用药时间、疗程、药物连用、切口感染率、抗菌药物使用率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一类手术切口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比率为89.5%,使用抗菌药物频率居第一位的为一代头孢(头孢替唑等
78.9%)。
单一用药占84.2%,二联用药占5.2%,无三联及三联以上用药。
切口甲级愈合19例,切口感染0例,预防用药时间最短一天,最长七天。
平均用药4天。
术前0.5—2小时用药比例为78.9%。
结论:第二季度与第一季度比较有所好转,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较上一季度有所下降,用药档次也相对降低,按规定术中给药比率上升,用药时间相对持平。
但通过监测仍发现一些不足:
1.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仍高于规定用药比率。
2.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时间仍偏长,未按指导原则用药。
改进措施: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工作是医院管理中的重点工作之一,医院领导十分重视此项工作,经常召开相关会议,感染科特别关注一类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医务
科联合进行干预,指出存在的不足,通过主任会议,院周会议进行反馈,并进行督导检查,达到持续改进。
感染管理科
2013.7.5。
黄骅市中医医院2013年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计划及实施方案为了解我院妇科剖宫产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发现危险问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同时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妇科手术部位感染,根据日常综合性监测结果,选择在妇科开展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
1 监测目的1.1 监测某些手术操作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及妇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1.2 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1.3 建立妇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数据的比较体系;1.4 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妇科手术部位感染率。
2 监测对象及手术类型的选择妇科所有剖宫产手术患者,包括择期和急诊手术。
3 监测时间2013年1月1日开始,至少一年。
4 实施方案4.1 监控人员(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或科室感染管理小组成员)每天去病房了解、登记被监测手术患者的情况,自术后第一天开始按照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调查表(附表1)进行登记,月末进行汇总分析。
4.2 监控人员与手术医生确定换药时间,查看手术切口愈合情况,督促医生对异常切口分泌物送检,及时追查送检结果并敦促医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4.3核对每位手术患者的联系方式,电话联系出院后的患者以确定是否发生感染。
4.4对手术患者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原因以便进行改进。
5 汇总反馈每月对上月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感染发生的可能因素以及感染率的变动趋势,监测结果反馈给临床科室。
每季度将目标性监测资料信息进行汇总、比对、分析,及时将结果和建议向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或主管院领导和所在科室反馈,全年度总结。
感染管理科2012年12月31日黄骅市中医医院2012年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计划及实施方案为了解我院外科阑尾切除术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发现危险问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同时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根据日常综合性监测结果,选择在外科开展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
1 监测目的1.1 监测某些手术操作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及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1.2 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1.3 建立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数据的比较体系;1.4 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率。
****医院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按卫生部下发的《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对Ⅰ类清洁切口:骨科胫腓骨骨折手术、神经外科颅内血肿清除术进行目标性监测,获得我院手术部位感染相关资料,了解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逐步落实《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有效控制手术部位的感染。
并收集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资料,配合做好围术期抗菌药物的管理工作。
二、监测对象及时间闭合性胫腓骨骨折手术、闭合性颅内血肿清除手术的患者。
三、监测指标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医生感染发病专率和手术医生调整感染专率。
四、监测方法(一)前期准备工作1.与骨科主任、神经外科主任、护士长、医生进行沟通,查阅手术室手术登记本,确定监测对象,并取得科室的充分理解和支持。
2.6月下旬已对骨科医护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以及正确采集手术部位感染标本的方法等。
9月下旬对神经外科医护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二)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为了能保证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工作顺利进行,资料准确、详尽,需要各级人员积极配合,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如下。
1.手术医师:(1)完善病案、手术麻醉记录,将感染相关症状和体征记录完全,特别是当切口发生变化时,详细描述切口分泌物的性状、颜色和量。
手术记录中除患者的一般情况外请注明手术名称、手术历时、手术人员,特别是主刀者、第一助手;手术引流情况;手术后的病情记录、抗菌药物应用与更改目的等。
(2)当发生或怀疑切口感染迹象时,规范采集标本做细菌培养。
(3)争取定时间换药并通知院感监测人员观察切口情况。
(4)合理预防应用抗生素。
2.床位护士:了解手术后患者体温及手术切口情况,发现切口有异常分泌物,及时提醒医生做切口分泌物检查;做好手术患者的入院宣教和出院指导,准确留存患者出院后联系方式。
3.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1)对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指导。
赵县中医院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及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实施方案一、目的为贯彻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原则》、《医院感染监测规范》,了解我院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率及危险因素,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
同时监测Ⅰ类手术切口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促进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使用,预防耐药菌的产生。
二、监测时间及对象时间:2011年11月1日至2012年4月30日,共6个月对象:外科、骨科、妇产科实施Ⅰ类切口手术的所用病人三、监测方法和内容1、调查人员由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和临床科室、手术室监控医师、监控护士组成。
调查前一天对参加人员进行培训和学习,内容包括:“手术部位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目标性监测实施方案解读”、《Ⅰ类手术切口抗菌药物使用及感染监测登记表》(见附件一)等。
采用统一的方法、统一的表格进行调查,并逐一按调查表项目进行填写。
在调查过程中,采取床旁调查、查阅病历及电话回访相结合的方法。
2、手术当天由手术室监测护士填写登记表的第一项(一般情况)和第二项(手术情况)相关内容。
术后第一天开始由监控医师填写其余的内容,病人出院后电话随访观察一个月。
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每日到临床科室进行业务指导,并收回调查表,核查调查表是否填写完整。
四、质量控制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对调查整个过程进行质量控制。
调查前,在全院通知调查相关事宜,并对调查人员进行培训;调查时,对每个病区进行督导,防止漏报;调查结束后,收集并复核调查表是否填写完整及准确。
五、资料分析㈠感染率:即指定时间内每100例某种手术病人手术切口感染(SSI)例数。
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病人的SSI数感染率(%)= ──────────────────×100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病人数㈡计算感染危险因素指数:对于外科术后病人,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危险因素即手术时间、切口污染程度、麻醉方式和是否为急症手术来计算感染危险因素指数,详见表2。
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与分析摘要:目的通过对我院普通外科Ⅰ类手术切口感染(SSI)的目标性监测与分析,探讨影响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
方法采用前瞻性目标性监测的方法,普外科负责感染控制的专职人员对普外科所有Ⅰ类手术患者切口情况进行观察,并于手术后1个月进行电话回访,了解手术切口愈合情况。
结果 348例次手术患者中,3例次手术部位发生感染,感染率为0.86%。
结论:对不同危险指数手术患者进行针对性主动干预,实施全程跟踪,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目标性监测,及时控制和降低危险因素,可有效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
关键词:Ⅰ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目标性监测[Abstract]through(SSI)of objective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of our hospital general surgery type I incision infection an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risk factors.Methods to use the method of prospective target monitoring,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is responsible for infection control of full-time staff to observe the incision of all patients in the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and 1 months after the operation of the telephone return visit,to understand the surgical wound healing.Results among the 348 cases,3 cases had infection,the infectionrate was 0.86%.Conclusion:in the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risk index patients with active intervention,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ull track,to take targeted measures for targeted monitoring,timely control and reduce risk factors,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rate of surgical incision infection.[Key words]of operation incision;infection;risk factor;objective monitoring 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术后并发症之一,SSI占全部医院感染的15%,占外科患者医院感染的35%~40%[1],是医院感染的重要部分。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目标监测性监测分析【摘要】目的探讨目标监测对降低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意义。
方法通过对本院2012 年8月1日~2012年7月31日进行的2337例全院Ⅰ类清洁切口手术进行了目标监测,分析感染的临床特点并制定合适的感控措施,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结果共监测手术患者2337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26例,感染率1.11% 。
2012年8~12月Ⅰ类清洁切口感染率是1.42%,2013年1~7月Ⅰ类清洁切口感染率是0.86%,降低0.56%。
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结论通过对Ⅰ类清洁切口手术目标监测,提前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有效降低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Ⅰ类清洁切口;目标监测;手术部位感染手术部位感染是指继发于手术操作形成的伤口中的感染[1],是外科患者最常见的医院感染之一,而Ⅰ类清洁切口感染占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1%~5%[1],一旦发生感染,将影响患者的愈后,再次手术、再入院、住院天数延长、甚至病死率增加[1],为了预防与控制Ⅰ类清洁切口感染,对安徽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的Ⅰ类清洁切口进行目标监测,并进行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为2011年8月1日~2012年7月31日本院Ⅰ类清洁切口2337 例手术患者。
1. 2 诊断标准手术部位感染诊断标准按卫生部2001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进行》。
1. 3 监测方法①监测前准备:监测开始前对手术室及手术科室主任、护士长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
②制定监测方案,对手术科室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明确医生、护士的职责,以正确诊断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如何采集标本的方法。
③医院感染管理科及时了解、登记被监测手术患者情况,督促医生对异常切口渗出物送检,并按照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填写每个手术患者监测信息。
1. 4 监测内容①患者资料:科室、入院日期、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等为资料分析比较提供信息。
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及干预效果评价【摘要】目的对医院手术科室部分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情况进行目标性监测与调查,分析手术部位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期降低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
方法分两个阶段对外一科、脑外科两个科室部分I类切口手术进行目标性监测,分析2019年1月-12月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并针对感染的主要因素采取干预措施,监测2020年1月-12月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情况,比较干预前后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
结果 2019年共监测I类切口手术86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3例,感染率为3.49%;2020年共监测I类切口手术133 例,未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感染率为0,二者之间的差异显著(χ2=4.704,P=0.03)。
结论实施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导致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I类切口手术部位的感染率。
【关键词】I类切口;目标性监测;手术部位感染;干预措施[Abstract] Objective To monitor and investigate the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of some Class I incisions in the operating departments of hospitals, analyze the related factors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and take correspond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to reduce the infection of Class I incisions. Methods Part of Class I incision operations in the first Department of External Surgery and the two departments of brain surgery were targeted and monitored in two stages. The situation of Class I incision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was analyzed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9, and intervention measures were taken according to the main factors of infection. The situation of Class I incision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was monitored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20. Thesurgical site infection rate of Class I incision was compared beforeand after intervention. Results In 2019, 86 patients with Type Iincision were monitored, and 3 patients had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infection rate was 3.49%). In 2020, 133 cases of Class I incisionswere monitored, and no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occurred, the infection rate was 0,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was significant(χ2=4.704,P=0.03). Conclusion The target monitoring of Class Iincision site infection, analysis of the related factors leading tothe occurrence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and timely adoption of appropriate intervention measures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fection rate of Class I incision site.【 Key words 】 Class I incision; Target monitoring;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Intervention measure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并发症。
一类手术部位感染目标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对妇科、乳腺科所有一类手术切口进行目标性监测,及时发现一类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切实减少一类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二、监测时间:2015年9月1日-2016年2月28日。
三、监测对象:妇科、乳腺科所有一类手术患者(住院时间超过24小时接受手术、在手术室缝合切口的患者,内窥镜手术者除外)。
四、监测指标:科室按照院感办设计的监测表格正确填写。
(见附表)
五、及时诊断、上报院感病例: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时诊断切口感染并及时上报。
六、监测方法
1.前期准备工作
监测开始前对妇科、乳腺科主任、护士长进行培训,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
2. 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1)妇科、乳腺科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严格掌握手术切口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及措施。
(2)通过健康教育等,宣传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重要性,特别是手卫生的执行,要求患者和陪护人员也应执行手卫生。
(3)确保参与监测单元的医疗护理质量,以减少和杜绝一类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3.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
为了能保证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工作顺利进行,资料准确、详尽,需要各级人员积极配合,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如下。
(1)临床医师
①严格掌握标准。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正确的执行手术、换药、手卫生等操作规程,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时发现切口感染迹象;及时填报监测表格。
②当发生或怀疑切口感染迹象时,及时采集切口标本进行微生物培养,积极处理,及时上报医务科、院感科等相关部门。
③必须保证所填表格的正确性和真实性。
(2)护士
①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特别是切口情况,监督患者及陪护人员执行消毒隔离措施等。
②密切观察切口局部情况,当发现切口感染迹象时,及时督促主管医生采集切口标本进行微生物培养。
③加强患者护理,认真执行各项操作规程。
(3)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
①对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指导。
②持续观察各科室患者,直到患者治愈出院。
③查看医生病程记录、护理记录、体温单、X线检查和微生物学检测结果等,向医师、护士了解情况,发现问题立即督促科室采取相应措施。
④负责检查监测表格填写,审核表格的正确性和真实性,做好临床科室与相关科室之间的协调工作。
⑤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
调查感染相关的因素,提出临床干预措施。
⑥将监测数据反馈给监测科室,不断改进质量。
七、监测资料分析、反馈:每月对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进行一次分析,分析感染发生的可能因素以及感染率的变动趋势,同时监测监测结果反馈给临床科室,采取针对措施,减少一类切口感染发生。
1.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
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病人的SSI数
感染率= ────────────────×100%
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病人数
2.外科手术医师感染专率
某医师在该时期手术后病例的感染病例数外科手术医师感染专率=───────────────────×100%
某医师在某时期进行的手术病例数
3.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
指定手术该危险指数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数某危险指数手术感染发病率=───────────────────×100%
指定手术某危险指数患者的手术数
新密市妇幼保健院
2015.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