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开发利用对地区绿色发展的影响研究——以辽宁省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716.14 KB
- 文档页数:6
批而未供土地成因及对策分析——以辽宁省法库县为例批而未供土地是当前各省市土地资源管理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还给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了潜在的阻碍。
本文以辽宁省法库县为例,对批而未供土地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法库县批而未供土地现状法库县位于辽宁省北部,土地资源丰富。
然而,近年来,法库县批而未供土地面积逐渐增加,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给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据统计,法库县批而未供土地面积已达1000公顷以上,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0%以上。
二、批而未供土地成因分析1、规划不合理:部分地区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缺乏长远考虑,导致土地批而未供。
2、资金缺乏:一些企业或个人虽然获得了土地使用权,但由于资金不足,无法按时完成相关开发建设,导致土地批而未供。
3、产业调整: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部分企业或个人获得的土地不再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从而造成土地批而未供。
4、土地权属不清:在农村集体土地中,由于权属不清或农民对土地流转认识不足,导致土地批而未供。
5、政策因素:政策调整、审批程序繁琐等政策因素也会导致土地批而未供。
三、对策建议1、优化规划:加强对土地利用的规划管理,合理安排土地供应和开发时序,确保土地的有效利用。
2、加大投入:鼓励企业或个人加大对土地开发的投入,提高土地开发效率,减少批而未供现象。
3、推动产业升级: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引导企业或个人进行产业升级,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4、明确土地产权:加强农村集体土地的产权登记工作,明确土地产权,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5、简化审批程序: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降低企业或个人的开发成本,促进土地的有效利用。
四、结论批而未供土地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企业、个人等多方共同努力。
通过优化规划、加大投入、推动产业升级、明确土地产权、简化审批程序等措施,可以有效解决批而未供土地问题,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
国土空间背景下耕地与永久基本农田优化策略研究—以辽宁省新民市为例摘要:国土空间的综合协调发展对于国家的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其中耕地与永久基本农田的现状评价及布局优化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
本文以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新民市耕地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发展现状进行评价,探寻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为新民市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一定的研究参考。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永久基本农田:耕地;布局优化1.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1.1研究区概况新民市隶属于辽宁省沈阳市,位于辽宁省中部,辽河下游平原地区。
区域面积3318平方公里,约占沈阳市全域面积的四分之一。
下辖4个乡、20个镇、4个街道;有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新民市东与沈阳市于洪、新城子两区交界,北与彰武、法库两县毗连,西与阜新、黑山两县接壤,南与辽中县为邻。
新民市共有18个少数民族。
汉族人口占92.5%;满族、蒙古族、回族、锡伯族、朝鲜族人口较多,分别占少数民族人口的66.77%、17.98%、8.04%、7.64%、5.24%;彝族、壮族、苗族、维吾尔族、藏族、布依族、达翰尔族、白族、土家族、鄂温克族、傣族、土族和羌族13个民族占少数民族人口的0.33%新民市为辽河冲积平原。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慢倾斜,北部边界一带海拔在50米以上,向南逐渐降低,最低点在金五台子乡南部一角海拔19米。
依地势把全境分为各具不同特点的四个地区:一是北部低丘区,海拔35-55米;二是辽河以东平原区,为冲积平原,海拔22-49米;三是柳绕沙碱区,为冲积倾斜平原,海拔30-62米;四是辽绕低洼区,为绕阳、辽、柳河冲积平原,地面以细粉砂为主。
截至2021年1月,全市人口总数670,000人。
平均人口密度:209.9人/平方公里,其中城区人口密度:2541人/平方公里。
1.2数据来源本次研究的土地利用数据主要来源于新民市第三次土地调查更新成果,文本数据主要来源于新民市相关统计年鉴、政府工作报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