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责任年龄在认定共同犯罪中的角色定位
- 格式:pdf
- 大小:258.84 KB
- 文档页数:2
共犯刑事责任年龄的中日比较作者:刘嘉洛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23期摘要在刑法理论和实务操作中,经常可以遇到认定共同犯罪的问题。
当实施共同犯罪行为的主体中一人或多人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时,是否还成立共同犯罪,对参与犯罪人的刑罚应当如何界定,都存在较大的争议。
本文从中日两国刑法对于共同犯罪的不同规定入手,分析了两国对该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并根据其优劣进行了选择。
关键词刑事责任年龄共同犯罪日本刑法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8-236-02一、我国刑法对共犯刑事责任年龄的分析共同犯罪作为一种对社会危害显著的社会法律现象,历来都是各国立法、司法和理论界关注的重心之一。
对于如何界定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如何处罚共同犯罪中的参与者,各国立法和理论各不相同。
而对于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人是否要求都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问题,各国的刑法规定也不尽相同,特别就中日刑法而言,更涉及到某一案件是否成立共同犯罪的问题。
(一)我国刑法对共同犯罪的规定我国《刑法》第二十五条至二十九条规定了共同犯罪的概念和分工。
《刑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了共同犯罪的概念:“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也就是说,我国刑法规定的共同犯罪的概念是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而后的几条依照以作用为主兼顾分工将共同犯罪人分为两类,首先因我国刑法历来重视以作用为主进行分类,将共同犯罪人分为了主犯、从犯、胁从犯;其次兼顾到以分工为标准进行分类,在胁从犯之后又规定了教唆犯。
(二)我国刑法理论对共犯刑事责任年龄的分析从我国刑法共同犯罪的概念可以看出,共同犯罪首先是一种共同故意犯罪,而决定中国刑法中“二人以上”是否要求都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关键就在于“犯罪”一词的理解上,“二人以上”的主体只有实施了刑法所规定的犯罪行为才有可能成立共同犯罪。
定义共同犯罪,根据刑法第25条第1款的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同时规定: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共同犯罪的成立要件传统刑法理论:○行为人为两人以上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或单位○两人以上有共同的犯罪行为共同的犯罪行为,指各行为人的行为都指向同一犯罪,互相联系,互相配合,形成一个统一的犯罪活动整体。
(1)各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指各行为人都指向同一犯罪,互相联系,互相配合,形成一个统一的犯罪活动整体。
(2)①危害行为的基本形式有作为与不作为。
共同犯罪行为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共同的行为;二是共同的不作为;三是作为与不作为的结合。
②按照共同犯罪的分工,共同犯罪行为表现为四种方式:实行行为,组织行为,教唆行为,帮助行为。
③共同犯罪的共同行为,可能是行为人共同实施实行行为,也可能是分担实施不同的行为,即有人实施实行行为,有人实施组织行为,教唆行为或帮助行为,这些都是共同犯罪。
★共谋,是指二人以上为了实施特定的犯罪而进行的谋议,可能是策划实施犯罪,也可能是商讨如何实施犯罪,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可见共谋本身就是共同犯罪行为,所以参与犯罪谋议而未参与犯罪实行,应当认为构成共同犯罪。
(3)★共同实施的犯罪中是结果犯并发生危害后果时,每一共同犯罪人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都存在因果关系○两人以上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共同的犯罪故意是指共同犯罪人认识他们的共同犯罪行为和行为会发生的危害后果,并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包括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和共同犯罪人之间具有意思联络(1)共同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包括如下内容:第一,共同犯罪人认识到自己与他人互相配合共同实施犯罪;第二,共同犯罪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性质,并且认识到共同犯罪行为的性质;第三,共同犯罪人概括地预见到共同犯罪行为与共同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即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引起的危害结果以及共同犯罪行为会引起的危害结果。
共同犯罪的主体有没有年龄限制共同犯罪是常见的⼀种犯罪形态,是指两个以上犯罪分⼦,共同实施故意犯罪的犯罪⾏为。
共同犯罪的犯罪分⼦有主犯、从犯等的区别,那么共同犯罪的主体有没有年龄⽅⾯的限制?店铺⼩编整理相关知识,希望对⼤家有帮助。
⼀、共同犯罪的主体有没有年龄限制共同犯罪的主体,有年龄⽅⾯的限制。
年满14周岁以上的未成年⼈,才要承担刑事责任。
《中华⼈民共和国刑法》第⼗七条【刑事责任年龄】已满⼗六周岁的⼈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四周岁不满⼗六周岁的⼈,犯故意杀⼈、故意伤害致⼈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四周岁不满⼗⼋周岁的⼈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第⼆⼗五条【共同犯罪的概念】共同犯罪是指⼆⼈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认定共同犯罪应当具备哪些条件共同犯罪,是故意犯罪,他是指⼆⼈以上经共同策划,共同完成的犯罪⾏为。
认定共同犯罪,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之⼀:(⼀)必须是⼆⼈以上,达到法定的刑事责任年龄的、具备刑事责任能⼒的⾃然⼈;(⼆)两个以上的法⼈;(三)⼀个以上的⾃然⼈和⼀个以上的法⼈。
共同犯罪的特征有以下⼆点:1、共同犯罪⼈主观认识上的⼀致性,是指共同犯罪⼈认识到要实施某⼀犯罪⾏为不是⼀个⼈单独实施可以完成的,⽽要与他⼈共同配合才能实现犯罪⽬的,并且共同犯罪⼈均认识到参与犯罪的⼈都会因此⽽对社会造成危害,其意志体现为直接故意或间接故意。
2、共同犯罪⼈客观⾏为的⼀致性,是指共同犯罪⼈均为追求同⼀社会危害性⽽为之的彼此间相互联系,配合上的客观⾏为的⼀致性。
符合前述条件之⼀和两个特征的犯罪,可认定为共同犯罪。
如夫妻⼆⼈共谋划遗弃⼥婴,构成共同遗弃罪,⼜如保安与盗窃犯策划,确定在某⼀时间保安借故离开,保安和盗窃犯构成共同盗窃罪。
第五章共同犯罪第一节共同犯罪的概念及其构成简答题一、共同犯罪的概念共同犯罪,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注意人的概念自然人法人二、共同犯罪的构成特征1.有二个以上的犯罪主体。
作为共同犯罪人之一,也必须具备责任能力达到责任年龄的一般主体资格。
未达到责任年龄人参与共同犯罪的,不认为是共同犯罪人。
二人共同实施犯罪行为,其中一人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实际只有一人具有犯罪主体资格,不认为是共同犯罪。
注意选择题2.在客观方面,必须具有共同犯罪的行为,即各共同犯罪人的行为都是指向同一目标,彼此联系、互相配合,结成一个犯罪行为整体。
共同犯罪行为包括:(1)实行行为;(2)帮助行为;(3)组织行为;(4)教唆行为;(5)共谋行为。
(1)从行为形式讲,包括作为和不作为。
应当注意,有共谋行为而未参与犯罪实行的,也可以构成共犯。
选择题例如,甲乙丙三人共谋走私毒品,共同集资100万元,由丙购买毒品走私。
甲乙虽然没有亲自实行走私行为,也成立共犯。
(2)另外,共谋实行犯罪,在现场没有直接实行犯罪行为,但在一旁站脚助威的,也认为是共犯。
例如,甲乙二人见三名学生在用扑克牌赌博,赌资放在地上,遂生抢劫之心。
两被告人约定以吹口哨、打手势为暗号一起动手实施抢劫,并佯装看赌牌靠近学生。
期间,甲多次暗示,但乙迟迟不敢动手。
甲找机会抢了放在地上的赌资320元,并对一名反抗的学生拳打脚踢。
甲抢得钱后与乙扬长而去。
事后,甲乙分别分得赃款180元和140元。
法院认为,甲乙二人均构成抢劫罪,且系共同犯罪。
在共同犯罪中,甲起主要作用,系主犯;乙起次要作用,系从犯。
3.在主观方面,具有共同犯罪的故意,包含两层意思:(1)各共同犯罪人对共同犯罪持犯罪性质相同的故意心态;如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抢劫等性质相同的故意;(2)各共同犯罪人相互之间有意思联络,对互相协作犯罪亦持故意心态。
如果缺乏“性质相同的犯罪故意”,即使共同作案也不成立共犯。
例如甲以杀人故意乙以伤害故意共同加害丙,甲乙二人在故意杀人罪上不成立共同犯罪。
刑事责任年龄在认定共同犯罪中的角色定位刑事责任年龄在认定共同犯罪中的角色定位摘要依照我国现行犯罪构成理论及共同犯罪理论对犯罪主体的资格要求,达到刑事责任年龄者教唆或帮助未达相应法定年龄的人实施危害行为的,不成立共同犯罪,由教唆者或帮助者对全部行为承担责任,这样的判罚处理有悖于罪行自负原则。
本文从犯罪构成理论和司法实务入手,指出现行四要件犯罪构成论在处理不同责任年龄共犯问题上的障碍,指出引入大陆法系三阶层犯罪成立理论,并辅以“限制从属性”来解决该问题的必要性。
关键词刑事责任年龄犯罪构成共同犯罪限制从属性一、问题的提出黄某(18周岁)盗窃两台电脑,让其朋友吴某(18周岁)帮助其把电脑一起带到旧家电市场。
吴某知道电脑为黄某盗窃所得,仍同意帮忙。
后黄某出面将两台电脑卖出,获利后分与吴某200元。
依共同犯罪通说,黄某和吴某在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上构成共同犯罪。
吴某在共同犯罪中为帮助犯,依其在犯罪中的作用,可认定为从犯,依法应当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将案例稍作变动,如果黄某是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依照我国通行的的四要件构成理论,黄某不具备犯罪主体资格,其盗窃行为和销赃行为都不是犯罪,而吴某已满18周岁,其行为构成犯罪无疑。
但因为缺乏对黄某的法律评价,无成立共同犯罪的前提(二人以上),吴某需要一人对全部罪行承担责任。
与前例比较,吴某实施了完全同一的行为,仅仅因为黄某年龄的变化,吴某却丧失了获得从轻、减轻处罚的可能。
这样的判罚结果,缺乏合理的法律上或道德上的原因,明显有悖于罪行自负及罪行责相适应的刑法基本原则。
二、用“限制从属性”解释共同犯罪的合理之处产生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承认未达相应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和达到者是否成立共同犯罪。
通说认为,所谓共同,应当是二人以上,同时,对于自然人都必须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在达到法定年龄的行为人为犯罪行为的主要实施者的情况下,要求其承担全部责任并无不当,但如果处于上例中吴某的处境,则明显对其不公。
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哪些共同犯罪是指⼆⼈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共同犯罪的理论内容⾮常丰富,司法实践也较为复杂。
为提⾼办案质量,确保司法公正,店铺⼩编结合所学刑法理论和⾃⾝的审判实践,对共同犯罪问题,谈⼏点肤浅的认识。
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哪些⼀、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共同犯罪的主体共同犯罪的成⽴必须是⼆⼈或⼆⼈以上共同实施犯罪,这⼀要件应当包括以下内容:对共同犯罪⼈的理解应当将“⼈”做扩⼤理解,包括两种:⾃然⼈,即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的⾃然⼈;单位,即刑法规定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单位。
单位犯罪中的直接负责的主管⼈员和其他责任⼈员虽然被处以相应刑罚,但却不能成为共同犯罪⼈,因为具有犯罪主体⾝份的是单位,⽽⾮责任⼈。
需要说明的是单位与单位之间、单位与⾃然⼈之间共同故意实施刑法规定的犯罪,应当认定为共同犯罪。
对限制刑事责任能⼒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犯罪,如果其与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的⼈或其他限制刑事责任能⼒的⼈共同故意实施,应当认定为共同犯罪。
对于刑法规定必须以具有特定⾝份作为犯罪构成必要条件的⾝份犯罪,⽆⾝份者能否构成共同犯罪,要作具体分析。
⼀般,⽆⾝份者与有⾝份者具有犯意联络,利⽤有⾝份者的⾝份实施共同犯罪⾏为,以致造成特定⾝份犯罪的结果,应当认定为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的主观⽅⾯共同犯罪⼈在主观上必须具备共同故意,这种故意的共同性有三个特征:1、共同犯罪⼈之间在主观上有⼀定的联系。
这⼜表现为三种情况:(1)各共同犯罪⼈之间都互相了解他们是在共同实施同⼀犯罪;(2)每个共同犯罪⼈都知道⾃⼰是在和其他共同犯罪⼈中的某个⼈或某些⼈在共同实施同⼀犯罪,但并不是每个共同犯罪⼈都彼此互相知道;(3)共同犯罪⼈之间⾄少必须是⼀个共同犯罪⼈知道另⼀个共同犯罪⼈的故意和⾏为的犯罪性质⽽共同实施同⼀犯罪。
这是共同犯罪⼈的认识因素。
2、共同犯罪⼈对共同犯罪⾏为所引起的危害结果都有预见。
对于犯罪结果的预见,并不要求共同犯罪⼈预见到犯罪结果实现的必然性,⽽只要求预见到犯罪结果实现的可能性就⾜够了。
张明楷:结合25个案例谈共同犯罪【中文摘要】我国认定共同犯罪的传统方法,存在不区分不法与责任、不区分正犯与狭义的共犯、不分别考察参与人行为与正犯结果之间的因果性等三个特点,这种认定方法导致难以解决诸多复杂案件。
认定共同犯罪应当采取相反的方法:其一,共同犯罪的特殊性仅在于不法层面,应当以不法为重心认定共同犯罪;至于其中的责任判断,则与单个人犯罪的责任判断没有区别。
其二,正犯是构成要件实现过程中的核心人物,应当以正犯为中心认定共犯;当正犯造成了法益侵害结果〔包括危险〕时,只要参与人的行为对该结果做出了奉献,就属于不法层面的共犯。
其三,只有当参与人的行为与正犯结果之间具有因果性时,才承担既遂犯的刑事责任,故共同犯罪的认定应当以因果性为核心。
完全没有必要提出和答复“共同犯罪犯的是什么罪”之类的问题。
在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中,可以淡化“共同犯罪”概念。
一、传统认定方法的缺陷按照我国传统刑法理论,成立共同犯罪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两个以上到达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的人或者单位”;第二,“构成共同犯罪必须二人以上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各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必须是犯罪行为,否则不可能构成共同犯罪”;第三,“构成共同犯罪必须二人以上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显然,认定共同犯罪的传统方法是,不区分共同犯罪的不同形态,统一确定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符合共同犯罪成立条件的,即认定为共同犯罪;共同犯罪中的参与人便是共犯人。
〔一〕混合认定共同犯罪的缺陷混合认定共同犯罪,表现为同时在不法与责任层面认定共同犯罪,而且先判断责任,再判断不法。
这种认定方法存在明显缺陷。
1.不利于处理没有责任的人参与共同犯罪的案件例1:15周岁的甲入户盗窃时,请17周岁的乙为其望风。
在乙的帮助下,甲顺利窃取了丙的2万元现金。
按照通说,由于甲没有到达责任年龄,故甲与乙不成立共同犯罪,对乙不能以共犯论处。
但是,这种结论不能被人接受。
第七章共同犯罪一、判断题1.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实施的犯罪。
( )2.某甲指使未满16周岁但已满14周岁的刘某使用麻醉方法绑架某私营企业主10岁的儿子,以勒索该私营企业主的钱财。
某甲与刘某的行为构成共同犯罪。
()3.某乙在一隐蔽处向丙开枪,丁同时也向丙开了枪,但据查,乙、丁并无通谋。
乙、丁的行为构成共同犯罪。
()4.甲请乙为其在丙家盗窃时望风,乙同意。
某日晚,甲乙按约定前往丙家,乙在门外望风,甲进入丙家后,见丙一人在家,便对丙实施暴力,抢劫了丙的1万元现金。
甲成立抢劫罪,乙成立盗窃罪。
()5.对于胁从犯,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比照从犯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
()6.二人以上共同实施的侵害行为,就是共同犯罪。
()7.只要实施的是帮助行为,就是从犯。
()8.甲将头痛粉冒充海洛因欺骗乙,让乙出卖“海洛因”,然后二人均分所得款项。
乙出卖后获款4000元,但在未及分赃时,被公安机关查获。
甲与乙构成贩卖毒品罪的共犯。
()9.对于教唆犯,应当作为主犯从重处罚。
()10.任意共同犯罪的特点有:对其定罪量刑时不仅要引用刑法分则条文,还要引用刑法总则有关共同犯罪的规定。
()二、不定项选择题1.共同犯罪中的实行犯()A.都是主犯B.都是从犯C.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起次要作用的是从犯D.有的可能是胁从犯2.共同犯罪中的教唆犯()A.都是主犯B.都是从犯C.一般是主犯,有的是从犯D.可以分别是主犯、从犯、胁从犯3.对于从犯,应当()A.从轻、减轻处罚B.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C.减轻或免除处罚D.从轻处罚4.共同犯罪中的实行犯()A.都是主犯B.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C.起次要作用的是从犯D.有的可能是胁从犯5.对于胁从犯,应当按其犯罪情节()A.从轻处罚B.减轻处罚C.免除处罚D.免除刑事责任6.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A.从轻处罚B.减轻处罚C.免除处罚D.免除刑事责任7.对于教唆犯()A.一律加重处罚B.按照其在犯罪中的作用予以处罚C.教唆不满18岁的人犯罪,应当从重处罚D.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8.犯罪集团的成立条件是()A.3人以上B.多次实施故意犯罪C.为了共同实施犯罪而成立D.有固定的组织9.甲请乙为其在丙家盗窃时望风,乙同意。
两⼈以上共同犯罪过失犯罪有时以共同犯罪论处⼀、两⼈以上共同犯罪过失犯罪有时以共同犯罪论处 是的。
包括两个⼈⼀起犯罪的,则构成共同犯罪。
根据《刑法》第25条第1款的规定,构成共同犯罪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犯罪主体上,共同犯罪必须是两个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的⾃然⼈、单位以及具有刑事责任能⼒的⾃然⼈与单位。
(⼆)客观⽅⾯上,各个共同犯罪⼈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为。
(三)主观⽅⾯上,各个共同犯罪⼈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个条件,才能构成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成⽴条件 (⼀)主体条件 共同犯罪成⽴的主体条件是两⼈以上。
这⾥要注意准确对“⼈”的理解,这⾥的“⼈”是指符合刑法规定的作为犯罪主体条件的⼈,不仅包括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的⾃然⼈,也包括法⼈、单位等法律拟制的⼈。
具体⽽⾔,即包括两个以上的⾃然⼈所构成的共同犯罪,也包括两个以上的单位所构成的共同犯罪,还包括单位与有责任能⼒的⾃然⼈所构成的共同犯罪(后两种情况可称之为单位共同犯罪,对其处理既要根据总则关于共同犯罪的规定也要考虑关于单位犯罪的规定)。
(⼆)主观条件 各共同犯罪⼈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即要求各共同犯罪⼈通过意思联络,认识到他们的共同犯罪⾏为会发⽣危害社会的结果,并决意参加共同犯罪,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的⼼理状态。
注意该共同犯意只要求在刑法规定的范围内相同,并不要求犯罪故意的具体形式和内容必须完全相同,如⼀⽅是直接故意,另⼀⽅是间接故意,只要双⽅有共同的犯罪⾏为也可成⽴共犯。
⼆⼈以上通过共同的犯罪故意,使各⼈的⾏为形成⼀个共同的有机整体,⽽因共犯⽐单独犯罪具有更⼤的社会危害性。
对于共犯成⽴的主观条件,这⾥尚需要明确⼀个问题,即犯意联络(或意思沟通)是否要求在所有共犯⼈之间都必须存在。
犯意联络是共同犯罪⼈双⽅在犯罪意思上相互沟通,它可能存在于组织犯与实⾏犯之间、教唆犯与实⾏犯之间或者帮助犯与实⾏犯之间,⽽并不要求所有共同犯罪⼈之间都必须存在犯意联络,如组织犯、教唆犯、帮助犯相互间即使没有意思联络,也不影响共犯的成⽴,这⼀点在处理复杂的共同犯罪中尤其要注意,如某些犯罪团伙中仅存在单线联系问题,每个实⾏犯直接同组织犯保持犯意联系,⽽彼此之间互不相识。
共同犯罪的定义和构成要件是什么共同犯罪是法律实践中常见的犯罪形式,近些年有组织犯罪及单位犯罪⽇益增多,造成的社会危害⼤,备受社会的关注。
在这⾥店铺⼩编收集了⼀些资料详细的给⼤家讲解什么是共同犯罪以及相关的构成要件等,希望能够给您带来帮助。
共同犯罪的定义和构成要件是什么⼀、共同犯罪的概念共同犯罪,简称共犯,是相对于⼀个⼈单独实施犯罪⽽⾔的,共同犯罪是犯罪的⼀种特殊形式,⽐⼀个⼈单独实施犯罪复杂:⾸先,共同犯罪⽐⼀个⼈单独实施犯罪具有更⼤的社会危害性;其次,在共同犯罪的情况下,每个共同社犯罪⼈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和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依照罪责刑相适应原则,需要区别对待,处以不同的刑罚,这就需要规定不同于单独犯罪的处罚原则;第三,共同犯罪具有结构上的复杂性,有的共同犯罪不能直接适⽤以⼀个⼈实施犯罪为标准⽽制定的《刑法》分则条⽂,⽽需要另⾏加以规定其⾏为形式。
依照我国《刑法》第25条第1款的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这⼀定义内涵明确、外延周延、提⽰了共同犯罪的本质牲,在内容上充分体现了我国刑法主客观相统⼀的原则,因⽽是科学的。
⼆、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共同犯罪是⼀种特殊形态的故意犯罪,构成共同犯罪除了必须具备故意犯罪的⼀般条件外,还需要具备以下条件:1、共同犯罪的主体要件是必须⼆⼈以上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两个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的⼈。
这⾥所说的⼈,既指⾃然⼈,还包括单位。
(1)共同犯罪的犯罪主体的数量要求是必须⼆⼈以上。
可以是两个以上的⾃然⼈,也可以是两个以上的单位,还可以是⾃然⼈和单位共同实施犯罪。
(2)共同犯罪的犯罪主体的资格要求必须是具有刑事责任能⼒。
如果犯罪主体是⾃然⼈,则必须都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
⼀个具有刑事责任能⼒的⼈和⼀个没有刑事责任能⼒的⼈共同实施危害⾏为,不能构成共同犯罪。
由于我国《刑法》第17条规定了不同的刑事责任年龄,因此,在认定⾏为⼈能否成为某⼀犯罪的共同犯罪主体时,应当根据相应的刑事责任年龄要求进⾏。
Legal Sys t em A nd Soci et yf叁箜I』圭塾金三竺型星坐煮■■■露雹_利事责彳主军龄存认室笑同j乙鼎中幻南色室往王娟摘要依照我国现行犯罪构成理论及共同犯罪理论对犯罪主体的资格要求,达到刑事责任年龄者教唆或帮助未达相应法定年龄的人实施危害行为的,不成立共同犯罪,由教唆者或帮助者对全部行为承担责任,这样的判罚处理有悖于罪行自负原则。
本文从犯罪构成理论和司法实务入手,指出现行四要件犯罪构成论在处理不同责任年龄共犯问题上的障碍,指出引入大陆法系三阶层犯罪成立理论,并辅以“F艮制从属性”来解决该问题的必要性。
关键词刑事责任年龄犯罪构成共同犯罪限制从属性中图分类号:D9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0.053-02一、问题的提出黄某(18周岁)盗窃两台电脑,让其朋友吴某(18周岁)帮助其把电脑一起带到旧家电市场。
吴某知道电脑为黄某盗窃所得,仍同意帮忙。
后黄某出面将两台电脑卖出,获利后分与吴某200元。
依共同犯罪通说,黄某和吴某在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上构成共同犯罪。
吴某在共同犯罪中为帮助犯,依其在犯罪中的作用,可认定为从犯,依法应当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将案例稍作变动,如果黄某是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依照我国通行的的四要件构成理论,黄某不具备犯罪主体资格,其盗窃行为和销赃行为都不是犯罪,而吴某已满18周岁,其行为构成犯罪无疑。
但因为缺乏对黄某的法律评价,无成立共同犯罪的前提(--人以上),吴某需要一人对全部罪行承担责任。
与前例比较,吴某实施了完全同一的行为,仅仅因为黄某年龄的变化,吴某却丧失了获得从轻、减轻处罚的可能。
这样的判罚结果,缺乏合理的法律上或道德上的原因,明显有悖于罪行自负及罪行责相适应的刑法基本原则。
二、用“限制从属性”解释共同犯罪的合理之处产生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承认未达相应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和达到者是否成立共同犯罪。
通说认为,所谓共同,应当是二人以上,同时,对于自然人都必须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啦在达到法定年龄的行为人为犯罪行为的主要实施者的情况下,要求其承担全部责任并无不当,但如果处于上例中吴某的处境,则明显对其不公。
另外,这样简单的处理方式,也会造成某些犯罪无法得到惩处的情况。
如教唆不知道年龄(或者以为其已经达到14周岁)而实际上小于14周岁的人犯罪的行为(“背后者对于直接行为者的责任能力的误想”的场合)可能就无法定罪(按照教唆犯罪处理,需要是“教唆他人犯罪”,而被教唆者的行为并不是“犯罪行为”,而按照间接正犯处理,又要求背后者对于未成年者的年龄具有认识,否则间接正犯难以成立)2,而不定罪又显然是有违普遍正义感情的。
面对教唆犯、帮助犯等特殊共犯对于传统共犯理论的挑战,中外学者对共犯学说提出了许多新阐释。
对于本文探讨的不同作者简介:王娟,法学硕士,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检察院公诉一处书记员。
刑事责任年龄者之间共同犯罪的问题,最为直接有效的解决理论是共犯“限制从属性”。
限制从属性认为,只要被教唆者或帮助者所实行之行为具备“构成犯罪事实该当性”及“违法性”,则教唆者或者帮助之者,即可从属于对方之实行行为而成立共犯,纵使被教唆或被帮助者之行为欠缺“有责性”。
@也就是说,对于共同犯罪的成立要件,“正犯行为”是必要的,但是“正犯行为者”则是不必要的,“正犯行为者”是否具备成立犯罪所要求的责任年龄或责任能力不是考虑因素。
按照此种解释,本文上面举出的案例中,黄某虽然未达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的刑事责任年龄要求,但吴某仍得与之构成共同犯罪,且吴某为从犯。
笔者赞同这一观点,依据行为人的行为之性质来判断其应受惩罚性的程度,不但符合责任自负原则,也为我国刑法所明确规定。
但要将这一学说引入我国司法实践领域,却面临着另一个理论上的障碍:“限制从属性”是大陆法系三阶层犯罪论体系孕育的概念,若要采纳“限制从属性”,就需要在犯罪构成体系上采纳在德日等国家通行的三阶层犯罪理论。
三阶层犯罪成立理论认为犯罪由三个要素构成。
第一是构成要件符合型(该当性)。
即犯罪首先符合刑法规定的某种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这是罪行法定主义的要求。
第二是违法性。
某种危害行为既然被刑法规定为犯罪行为,则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就本身具有违法性。
但是,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阻却违法事由的存在使该行为虽然符合构成要件,实质上却不违反法律秩序,而不被评价为犯罪。
第三是有责性。
犯罪的成立,除了上面两个要素外,还要求行为人具有责任,能够就符合构成要件的违法行为对行为人加以非难。
在此意义上说,幼童的行为、精神病人的行为,不具有违法性可能性的行为,不成立犯罪。
换言之,存在责任阻却事由时,行为不成立犯罪。
固虽然我国通行的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一样认为未达法定责任年龄人的行为不是犯罪,但评价方式却与三阶层理论大为不同。
三阶层理论将年龄因素纳入责任阻却事由,在犯罪评价方式上体现为对行为的肯定,对责任承担的否定。
四要件理论将年龄作为判断“犯罪主体”的标准之一。
通说认为,犯罪主体是实施危53■■隧塑曩整:竺竺坠2f叁塑!圭塾金Legal S y st e m A nd Soci酏V‘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人,包括自然人和单位两断犯罪的模型。
要在司法操作层面上解决不同刑事责任年龄者类。
也就是说,在四要件理论中,只有达到一定年龄的人才具备的共同犯罪问题,还需要对我国刑法中的相关概念进行必要的解成为犯罪主体的资格。
四要件的评价模式,体现为一种直接的、释。
肯定式的平行组合。
这种“无先后顺序的平行四要件”、“一有俱依据《刑法》第13条的描述,犯罪可概括为依照法律应当受有、一无俱无”的评价方式,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一些共犯的行为不刑罚处罚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可以看出,刑法对犯罪的定义能给出公平的处罚。
为此,抛弃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引入三阶包括三个基本点:行为,法律规定,刑罚处罚。
这三点与三阶层理层犯罪体系或者改良四要件犯罪理论的呼声越来越多。
论中的该当性、违法性和有责性是相对的(虽不是完全相符),在三、刑事责任年龄的角色定位现行刑法中贯彻三阶层理论并无法律规定上的障碍。
如上文所两种犯罪构成理论都认为未达法定年龄者的行为不是犯罪,述,三阶层理论对不完全刑事责任年龄人的行为提供了评价的空但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角色定位却有不同理解。
何谓刑事责任年问,即在第一层次上,该行为一样可能符合分则规定而成为“犯罪龄,常见于我国教科书的说法是:刑法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
如上文所述,此时对犯罪行为的评价显然是不需考虑行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或者是指刑法所规定的,为人的责任年龄和责任能力问题。
行为人实施为刑法禁止的犯罪行为时所必须达到的年龄。
其背《刑法》第25条第一款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后的法律推理是,一个心智成熟的成年人被认为是具有自由意思意犯罪。
犯罪的本质是行为,共同犯罪是两个行为的结合。
本条的人,即具备完整的辨认和控制能力,他可以选择是否实施侵害所说的“共同故意犯罪”可以理解为共同实施危害行为,即将“共行为,并必须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此种辨认、控制能力并非同犯罪”理解为“共同犯罪行为”。
此处魄犯罪行为仅指“客观行与生俱来,而是随着身心发育、社会经验的积累逐渐增长的。
未为”,至于该行为是不是由具有法定刑事责任年龄的人所实施的,成年人被认为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各这种行为选择意思和能力,因是不是要承担刑事责任,不必考虑。
在特定条件下,对“犯罪”作而也就不能对他们的危害行为进行道德的谴责和法律上的制裁。
此理解,司法上也有先例。
如2002年7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没有责任就没有刑罚”。
这是近代刑法的一个根本原理。
只有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承担刑事当行为人存在主观的责任、个人的责任时,其行为才能成立犯罪。
@责任犯罪问题的答复意见》中规定:“《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长久以来,我国刑法学界和司法领域一直将责任年龄和责任的八种犯罪,是指具体的犯罪行为而不是具体罪名”。
能力作为犯罪主体的核心要素,进而成为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
明确了共同犯罪乃共同实施犯罪行为后,就是对各个行为人“我国刑法理论是将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当成了承担刑事如何量刑的问题。
《刑法》第27条第二款对从犯的处罚规定是:责任的条件”,“混淆了行为(犯罪)能力与刑事责任能力的界限”。
心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1997年《刑法》修订之这一设置给司法实践带来的难题是通过对犯罪主体的限制性规前,规定从犯比照主犯来决定处罚,修订后的《刑法》取消了这一定,直接终止了犯罪评价,而无法进一步对无刑事责任能力人的规定。
这为限制从属性的共犯形式的适用提供了条件:共同犯罪行为进行评价。
而在三阶层理论中,责任年龄和责任能力是在确的成立以共同行为为必要,但未达刑事责任年龄人又不是“犯罪定违法行为之后,作为最后的责任否定因素而设置的,为单纯的人”,其不会作为“主犯”被评价。
现行《刑法》第27条第二款的规行为评价留下了空间。
定,恰恰使共同犯罪在处罚上排除了对“共同犯罪者”的依赖,仅笔者认同不应当将刑事责任年龄和责任能力看做犯罪主体依照分则规定的刑罚种类做相应的从轻、减轻或免除即可。
的资格条件,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犯罪主体是针对“行为”而言为更公平合理地解决不同刑事责任年龄阶段者共同犯罪的的,而法律行为的主体只能是入(单位可视为法律拟制的人),将刑法制裁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以三阶层犯罪论来重新建构我国责任年龄和责任能力作为判断犯罪主体的标准显得画蛇添足。
犯罪成立理论体系。
但考虑到理论建构的长期性,在司法领域刑事责任年龄和责任能力是对行为人行为辨识和控制能力的考中,可首先考虑从将共同犯罪解释为共同犯罪行为入手,抛开犯量,可以说是对行为人主观意识的法律评价,而作为客观存在的罪构成的影响,直接以《刑法》第25条和第27条规定为依据,将犯罪主体不应承担这种判断。
就其本质而言,将其作为责任阻却成年的帮助犯视为从犯,依法定罪量刑。
但从长远来看,三阶层因素更为合理。
犯罪体系的建构可以在犯罪理论层面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四、理论的贯彻与实务的方向更为开放、合理的解释空间。
不可否认,正如前文的案例分析,在传统的四要件理论和共同犯罪理论下,要认定不同刑事责任年龄阶段者之间成立共同犯①.;!):惠}!f【刑法学(修¨:版).rt悯政洼大学Ⅱ{版社.2007年版.第145页.罪,确实存在理论上的障碍,因对现行的犯罪理论作出必要的改盘,眦之咂构:旌小依托和意义所把法学评论.2008(6).第26页.革势在必行。
理论上的建构和推行之外.重要的是如何与我国观篡慧娄臻矗臻篙麓嚣箬兰:霈髫j鬻岩茬:::蒜臻,。
虹,第m虹④供州“当今犯jm构成理论的八人矛盾政法论坛2004‘4’’行刑法法律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