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性偏好理论
- 格式:docx
- 大小:102.57 KB
- 文档页数:5
张元鹏《微观经济学》(中级教程)第四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Ⅱ)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显示性偏好理论 1.何谓显示性偏好 (1)假定:①人们的偏好在观察期内保持不变,且具有一致性。
②人们的偏好具有传递性。
即A B >,B C >,则A C >。
③偏好具有凸性。
任何两个组合的加权平均所形成的新组合均大于其中的任何一个。
④消费者作为理性的人始终追求其效用最大化。
(2)直接显示性偏好假设某消费者消费两种商品1X 和2X 。
令()1112,X X 为消费者在收入I 并以价格()12,P P 所购买的最佳消费组合,()2212,X X 是在同等收入和价格条件下能够支付但未被选择的消费组合,且()()11221212,,X X X X ≠,这就意味着:221122P X P X I +≤,111122P X P X I +=。
从而,有:112211221122P X P X P X P X +≥+由此认为,()1112,A X X 是显示地被偏好于()2212,B X X ,而且,这是一种直接显示性偏好。
即:对于A 组合和B 组合,消费者在现行价格下用既定的收入都买得起,而在实际购买中选择了A 组合,这对消费者来说,A 组合显示出优于B 组合,消费者更为偏好A 组合。
图4-1 直接显示偏好(2)间接显示性偏好假定某消费者在一定的收入和价格下,面临三组消费组合分别是:()1112,A X X ,()2212,B X X 和()3312,C X X 。
显示偏好原理名词解释
显示偏好原理是指人们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直接观察到的选项,而忽视那些无法直接观察到的选项的倾向。
这个原理是行为经
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被称为“可见性偏好”或“显性偏好”。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更容易对那些能够直接看到、触摸或
感知到的事物产生偏好。
这种偏好可能会影响人们在购物、投资、
决策等方面的行为。
例如,当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更倾向于选择
外观吸引人、包装精美或摆放在显眼位置的商品,而忽视那些在货
架上不太显眼的商品。
同样,在投资决策中,人们可能更倾向于投
资于那些被广泛报道或表现良好的资产,而忽视那些潜在回报高但
风险较大的资产。
显示偏好原理的存在对市场营销、产品设计和消费者行为研究
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和利用这一原理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设计产品、制定营销策略,以满足消费者的偏好,从而提高销售额和市场份额。
同时,消费者也可以通过了解这一原理,更理性地进行购物和投资
决策,避免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做出盲目选择。
总之,显示偏好原理是指人们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直接观察
到的选项,而忽视那些无法直接观察到的选项的倾向,对消费者行为和市场营销具有重要影响。
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和决策中注意这一原理的存在,以更理性地进行选择和决策。
显示性偏好的名词解释显示性偏好是指一个人或一群人对于特定事物的偏爱或执着,表现在个人行为、言语和态度中。
不同的个体或群体在对事物的喜好程度和偏好方向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个人的经验、价值观、文化背景以及个体差异等因素共同塑造而成的。
在现代社会中,显示性偏好广泛存在于各个领域,如时尚、音乐、电影、艺术等。
人们对时尚的偏好展示于他们的穿着品味和购物习惯中。
某些人可能倾向于追求流行趋势,他们愿意接受新潮服饰和配饰,并通过展示自己的时尚感来获得注意。
而另一些人则可能对传统风格更感兴趣,他们更乐意选择简洁经典的服饰,并将自己的品味体现在细节上。
音乐是展现个人显示性偏好的重要领域之一。
人们对不同类型的音乐、歌手或乐队存在着特定的喜好。
有些人可能热衷于摇滚音乐的激情和力量,他们喜欢高强度的声音和动感的旋律。
而另一些人则更偏爱古典音乐的优雅和深度,他们追求音乐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价值。
这种显示性偏好也体现在个人的音乐收藏和参加音乐演出的选择上。
电影领域也是一个充满显示性偏好的领域。
每个人对于电影类型、导演风格和演员阵容都有自己独特的喜好。
有些人喜欢动作片的刺激和速度感,他们乐于追随动作明星并关注特效技术的发展。
而另一些人则更倾向于文艺片的情感共鸣和表达,他们追求电影中的思考和启发。
这种偏好影响了个体对电影票房和口碑的关注度,以及他们对不同电影奖项的认可程度。
艺术也是一个集中展现个人性偏好的领域。
个体对于绘画、雕塑、摄影等形式的艺术作品有着不同的喜好。
有些人喜欢现代艺术的独特和前卫,他们对艺术家的创新和审美触动保持关注。
而另一些人则更倾向于传统绘画和古典艺术作品,他们对于艺术创作的技法和历史背景感兴趣。
这种显示性偏好也体现在个体对艺术市场和拍卖市场的参与程度,以及对艺术展览和博物馆的关注度。
显示性偏好反映了一个人或一群人独特的个性和情感需求。
它是个体和群体对于外部世界的主观选择和表现。
显示性偏好的存在和多样性为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力量和动力。
显示性偏好理论显示性偏好理论(Revealed Preference Theory)显示性偏好的概述显示性偏好理论(Revealed Preference Theory)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默尔森(P.Samuelson)提出来的,其基本精神是:消费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的购买行为暴露了或显示了他内在的偏好倾向。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来推测消费者的偏好。
这是一种不基于“偏好关系(效用函数)—消费者选择”的逻辑思路,而是一个相反的过程,即“消费者选择—偏好关系”。
该理论可以从消费者行为分辨最好的可能选择。
换句话说,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可以显示他们的喜好。
理论的出现,是基于消费者需求理论以边际替代率作为依归。
而边际替代率的假设,就是消费者是为了把功用极大化而作消费决定。
虽然公用极大化的假设不受争议,但需求理论隐含着的功用函数就难以被准确计算。
显示行偏好理论就能弥补需求理论的不足,借观察行为来界定功用函数。
假设某甲有两个消费选择:买两个苹果和三条香蕉,或者买三条香蕉和两个苹果。
如果两个选择的费用一样,而他选了前者,那就表示某甲喜欢前者多于后者。
然后,这显示前者永远都较后者受欢迎。
如果该消费者买后者,就一定是他负担不起买前者的费用。
该理论进一步显示,偏好是带有传递关系的。
如果我们有A、B、C 到Z 多个选择,而偏好 A 多于 B 、B 多于 C ,如此类推。
那结论就显示出,我们对 A 的偏好多于 C ,一直数下去,多于Z 。
有了这套理论,经济学家就可以规划与消费者理论的模组一致的无差异曲线。
显示性偏好的内容一、显示偏好原理设消费者在价格为(p1,p2)时购买的商品束为(x1,x2),如果另一个商品组合(y1,y2)满足如下条件:方程1在这种情况下,若消费者总是在他能够购买的商品束中选择他最偏好的商品束,则一定有对(x1,x2)的偏好大于(y1,y2),即(x1,x2)是(y1,y2)的直接显示偏好。
显示性偏好弱公理
1、定义性别平等:性别平等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指的是在不受性别歧视的情况下,所有人都应该受到公平的对待,不管自身的性别属性如何。
2、性别平等的重要性:性别平等可以极大地改善社会环境,消除不同性别间的不公正待遇,推动人权进步、社会的和谐发展,帮助社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更好地实现“人人平等”的社会理想。
3、主张性别平等的原则:
4、实施性别平等的重要性:实施性别平等关系到婚姻、家庭、就业和教育等重要问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它将有助于完善家庭和谐的结构,推动我国社会的进步,保护女性的权利,加快改善社会贫富差距,更好地实现社会公正和和谐发展。
第7章显示偏好7.1 复习笔记1.总论显示性偏好理论是由P·萨缪尔森提出来的,其基本思路是:消费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的购买行为暴露了或显示了他内在的偏好倾向。
因此可以根据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来推测消费者的偏好。
这是一种不基于“偏好关系(效用函数)→消费者选择”的逻辑思路,而是一个相反的过程,即“消费者选择→偏好关系”。
2.显示偏好原理设消费者在价格为(p1,p2)时购买的商品束为(x1,x2),如果另一个商品组合(y1,y2)满足如下条件:p1x1+p2x2≥p1y1+p2y2在这种情况下,若消费者总是在他能够购买的商品束中选择他最偏好的商品束,即在既定预算下,能够购买商品组合(y1,y2),却最终选择了购买商品组合(x1,x2),则一定有:(x1,x2)≻(y1,y2),这就是显示偏好原理。
3.直接显示偏好假设(x1,x2)是消费者在收入为m时按价格(p1,p2)购买的商品束,并且消费者总是花尽所有的收入,因此有等式形式的预算约束p1x1+p2x2=m。
又设(y1,y2)是在收入既定条件下有能力购买的商品束,这就意味着它满足如下不等式预算约束:p 1x 1+p 2x 2≥p 1y 1+p 2y 2。
如果这一不等式成立,且(y 1,y 2)确实是不同于(x 1,x 2)的商品束,就称(x 1,x 2)直接显示偏好于(y 1,y 2),记作:()()1212,,D x x y y如图7-1所示。
可以看出,显示偏好是按某种预算约束下实际需求的消费束和按这种预算能够购买但并未购买的消费束之间的一种关系。
图7-1 直接显示偏好4.间接显示性偏好和无差异曲线(1)间接显示性偏好如果(x 1,x 2)直接显示偏好于(y 1,y 2),(y 1,y 2)直接显示偏好于(z 1,z 2),则称(x 1,x 2)间接显示偏好于(z 1,z 2),记作:()()1212,,I x x z z如图7-2所示。
图7-2 间接显示偏好(2)从显示性偏好到无差异曲线如果消费者的偏好是凸的和单调的,那么可以利用观察到的结果恢复出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
显示偏好原理
显示偏好原理是指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会更倾向于选择那些更容易被注意到或更容易被记住的选项。
这个原理在市场营销、广告宣传、产品设计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市场营销中,显示偏好原理可以用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提高产品的曝光率。
例如,商家可以在超市中将特价商品放在显眼的位置,或者在广告中使用醒目的图片和文字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这样一来,消费者更容易注意到这些产品,从而增加了购买的可能性。
在广告宣传中,显示偏好原理同样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广告宣传的目的是让消费者记住品牌和产品,从而在未来的购买决策中选择这些产品。
因此,广告宣传需要使用一些易于记忆的元素,例如有趣的故事、动人的音乐、引人注目的图像等。
这些元素可以帮助消费者更容易地记住广告内容,从而提高品牌和产品的认知度。
在产品设计中,显示偏好原理可以用来提高产品的易用性和用户体验。
例如,设计师可以将常用的功能和操作放在更显眼的位置,或者使用更醒目的图标和颜色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
这样一来,用户更容易找到需要的功能,从而提高了产品的易用性和用户满意度。
显示偏好原理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学原理,可以帮助市场营销、广告宣传和产品设计等领域更好地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提高产品的曝
光率和用户体验。
因此,我们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利用这个原理,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显示偏好公理一、四个假定假设①:人们的偏好在观察期内保持不变,且具有一致性。
该假设意味着:如果观察到消费者显现出其对该组物品的偏好大于B组,则其对B组物品的偏好绝对不能再大于或等于A组。
假设②:人们的偏好具有传递性。
该假设意味着:假如消费者对人组物品的偏好大于B组,且对B组物品的偏好大于C组,则我们可判断该消费者对A组物品的偏好必大于C组物品。
假设③:偏好具有凸性。
对于消费者的任何两个偏好组合A和B,这两个组合的加权平均所形成的新的偏好组合均大于其中的任何一个组合。
假设④:消费者作为理性的人始终追求其效用最大化。
二、具体分析(一)偏好弱公理假设某消费者消费两种商品X1和X2。
假定商品组合A(X1,X2)为消费者在收入和价格约束下所选择的消费组合,B(X1,X2)而是在同等条件下可供选择但未被选择的消费组合。
据此,按照该消费者显示出来的偏好事实,他对于消费组合A(X1,X2)一定比预算集中其他任何一点都更为偏好,具体来说,消费者对A(X1,X2)的偏好胜于对B(X1,X2)的偏好。
如果将上述偏好关系用代数形式来表达,可有如下表示:令(X11,X21)为消费者在收入I并以价格(P1,P2)所购买的最佳消费组合,(X12,X22)是在同等收人和价格条件下能够支付但未被选择的消费组合,且(X11,X21)≠(X12,X22)这就意味着(X12,X22)满足:P1 X22+ X22≤I由于(X11,X21)是在同等约束条件下的实际购买量,它必须满足:P1 X11+ X11= I从而,有:P1 X11+ X11≥P1 X22+ X22据此,认为A(X11,X21)是显示地被偏好于B(X12,X22)而且,这是一种直接显示性偏好。
简而言之:如果消费者在现行价格下用既定的收入既可以买得起A组合,又买得起B组合,而消费者在实际购买中选择了A组合,对消费者来说A组合显示出优于B组合,消费者更为偏好A组合。
显示偏好弱公理总结:如果A(X11,X21)直接显示出比,B(X12,X22)更被消费者所偏好,而且(X11,X21)≠(X12,X22),则不可能有直接显示出比A(X11,X21)更被消费者所偏好。
显示偏好原理显示偏好原理是指在信息传递和接收过程中,人们对信息的选择和展示存在一定的偏好性。
这种偏好性可能受到个人的认知、情感、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和信息量的爆炸式增长,显示偏好原理的作用愈发凸显。
首先,显示偏好原理在媒体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新闻报道、广告宣传、影视制作等领域,媒体会根据受众的偏好和需求,选择性地呈现信息。
例如,新闻媒体会根据受众的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选择报道哪些事件,以及如何进行报道;广告宣传则会根据受众的消费习惯和心理需求,选择展示哪些产品和服务,以及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宣传。
这种选择性的展示和传播,既受到受众的欢迎,又可能导致信息的片面性和失真性。
其次,显示偏好原理在社交网络和信息平台中也表现得十分明显。
在社交网络上,人们通过点赞、评论、分享等行为,展现出对特定信息的偏好和关注。
而信息平台则会根据用户的浏览历史、点击记录、兴趣标签等数据,为用户推荐符合其偏好的内容。
这种个性化推荐的机制,既提高了信息获取的效率,又可能使用户陷入信息茧房,缺乏多元化的信息视角。
此外,显示偏好原理也在教育和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教师和教育机构会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认知水平、兴趣特点等,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而学习者在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过程中,也会更倾向于选择符合自己偏好的学习资源和学习途径。
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也可能使其忽视一些重要的但不符合自身偏好的知识和信息。
综上所述,显示偏好原理在信息传播和接收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因此,我们在获取和传递信息时,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注重多元化的信息来源和视角,避免被个人偏好所局限。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全面地了解世界,更准确地把握事实,更理性地做出判断和决策。
第7章 显示偏好显示性偏好理论(Revealed Preference Theory )是由P.Samuelson 提出来的,其基本精神是:消费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的购买行为暴露了或显示了他内在的偏好倾向。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来推测消费者的偏好。
这是一种不基于“偏好关系(效用函数)—消费者选择”的逻辑思路,而是一个相反的过程,即“消费者选择—偏好关系”。
一、显示偏好原理设消费者在价格为()时购买的商品束为(),如果另一个商品组合()满足如下条件:21,p p 21,x x 21,y y 22112211y p y p x p x p +≥+ (7.1)在这种情况下,若消费者总是在他能够购买的商品束中选择他最偏好的商品束,则一定有:()(),即()是()直接显示偏好。
21,x x f 21,y y 21,x x 21,y y x 1A2 图7-1 显示性偏好二、间接显示性偏好和无差异曲线1.间接显示性偏好x1C((即商品束(L4图7-3 无差异曲线的推导三、显示偏好弱公理(WARP)1.WARP 的含义:如果()直接显示偏好于(),且()和()是两个不同的商品束,则()就不可能直接显示偏好于()。
21,x x 21,y y 21,x x 21,y y 21,y y 21,x x 显示偏好弱公理表明:若消费者在价格()下选择(),在价格()下选择(),只要: 21,p p 21,x x 21,q q 21,y y 22112211y p y p x p x p +≥+ (7.2)就不可能存在:22112211x q x q y q y q +≥+ (7.3)这意味着下式成立:22112211y q y q x q x q +>+ (7.4)2.WARP 的图示x 11A C2图7-4 违反显示偏好弱公理的行为 图7-5 满足显示偏好弱公理的行为(, (22112211y p y p x p x p +≥+22112211y p y p x p x p +≥+,22112211x q x q y q y q +≥+) 22112211y q y q x q x q +>+)3.WARP 的检验:判断消费者的行为是否符合WARP假设()表示第t 期观察到的价格,()表示第t 期观察到的消费者的选择,若我们对一个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观察了3期,观察值如表7-1所示:t t p p 21,tt x x 21,表7-1:消费者行为观察值观察期 价格水平()tt p p 21,商品束() tt x x 21,t=1 p 1=(1,2) x 1=(1,2) t=2 p 2 =(2,1) x 2=(2,1) t=3p 3 =(1,1)x 3=(2,2)根据以上的观察值,我们可以判断该消费者的行为是否符合WARP。
显示性偏好理论(Revealed Preference Theory)
显示性偏好的概述
显示性偏好理论(Revealed Preference Theory)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默尔森
(P.Samuelson)提出来的,其基本精神是:消费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的购买行为暴露了或显示了他内在的偏好倾向。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来推测消费者的偏好。
这是一种不基于“偏好关系(效用函数)—消费者选择”的逻辑思路,而是一个相反的过程,即“消费者选择—偏好关系”。
该理论可以从消费者行为分辨最好的可能选择。
换句话说,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可以显示他们的喜好。
理论的出现,是基于消费者需求理论以边际替代率作为依归。
而边际替代率的假设,就是消费者是为了把功用极大化而作消费决定。
虽然公用极大化的假设不受争议,但需求理论隐含着的功用函数就难以被准确计算。
显示行偏好理论就能弥补需求理论的不足,借观察行为来界定功用函数。
假设某甲有两个消费选择:买两个苹果和三条香蕉,或者买三条香蕉和两个苹果。
如果两个选择的费用一样,而他选了前者,那就表示某甲喜欢前者多于后者。
然后,这显示前者永远都较后者受欢迎。
如果该消费者买后者,就一定是他负担不起买前者的费用。
该理论进一步显示,偏好是带有传递关系的。
如果我们有A、B、C 到Z 多个选择,而偏好 A 多于 B 、B 多于 C ,如此类推。
那结论就显示出,我们对 A 的偏好多于 C ,一直数下去,多于Z 。
有了这套理论,经济学家就可以规划与消费者理论的模组一致的无差异曲线。
显示性偏好的内容
一、显示偏好原理
设消费者在价格为(p
1,p2)时购买的商品束为(x1,x2),如果另一个商品组合(y1,y2)满足如下条件:
方程1
在这种情况下,若消费者总是在他能够购买的商品束中选择他最偏好的商品束,则一定有对
(x
1,x2)的偏好大于(y1,y2),即(x1,x2)是(y1,y2)的直接显示偏好。
二、间接显示性偏好和无差异曲线
1.间接显示性偏好
如果(x1,x2)是(y1,y2)的直接显示偏好,同时(y1,y2)是(z1,z2)的直接显示偏好,则(x1,x2)是(z1,z2)的间接显示偏好。
2.从显示性偏好到无差异曲线
图:无差异曲线的推导
三、显示偏好弱公理(WARP)
1.WARP的含义:
如果(x1,x2)直接显示偏好于(y1,y2),且(x1,x2)和(y1,y2)是两个不同的商品束,则(y1,y2)就不可能直接显示偏好于(x1,x2)。
显示偏好弱公理表明:若消费者在价格(p1,p1)下选择(x1,x2),在价格(q1,q2)下选择(y1,y2),只要:
方程2
就不可能存在:
方程3
这意味着下式成立:
q
1x1 + q2x2>q1y1 + q2y2方程4
2.WARP的图示
3.WARP的检验:判断消费者的行为是否符合WARP
假设()表示第t期观察到的价格,()表示第t期观察到的消费者的选择,若我们对一个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观察了3期,观察值如表1所示:
表1:消费者行为观察值
根据以上的观察值,我们可以判断该消费者的行为是否符合WARP。
我们首先计算消费者在不同价格水平下,购买不同商品束所需要支付的货币,结果如表2所示:
对角线上的各个数据为消费者在三个观察期实际支出的费用,分别为:5,5,4。
在观察期1(t=1),价格水平为p'=(1,2):消费者选择的商品束为X1(支出的货币额为5),由于此时商品束X2也是消费者能买得起的商品束(需要支付的货币为4),但是消费者没有购买,这表明商品束X1>X2,即:
方程5
在观察期2(t=2),价格水平变为p2 =(2,1),消费者选择的商品束变为X2(支付的货币额为5),但是此时商品束X1也是消费者所能够买得起的(需要支付的货币为4),而消费者没有购买此商品束,即:
方程6
根据WARP可知,方程5和方程6不可能同时成立,因此该消费者的行为在X1与X2之间是不一致的,违背了WARP公理。
但是,该消费者在X3与X1及X2之间的,则没有违背WARP公理。
四、显示偏好强公理(SARP)
如果(x1,x2)直接或间接显示偏好于(y1,y2),且(x1,x2)和(y1,y2)是两个不同的商品束,则(y1,y2)就不可能直接或间接显示偏好于(x1,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