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保平《微观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显示偏好与跨期消费)【圣才出品】
- 格式:pdf
- 大小:420.49 KB
- 文档页数:6
第7章显示偏好1.当价格是时,消费者需求是,当价格时,消费者需求是。
这种行为同最大化行为模型相一致吗?答:这种行为同最大化行为模型不一致。
因为,可知:被显示偏好于。
同样的,由于,从中可知被显示偏好于。
所以这种行为违背了显示偏好弱公理,与最大化行为模型不一致。
2.当价格是时,消费者需求是,当价格是时,消费者需求是。
这种行为同最大化行为模型相一致吗?答:根据题目已知条件可得:,这就是说消费者选择消费束时,他买不起消费束。
类似地,,,这就是说消费者选择消费束时,他买不起消费束。
因此,该消费者的行为没有违背显示偏好弱公理,意味着他的行为符合最大化行为模式。
3.在第2题中,消费者偏好哪一个消费束,消费束还是消费束?答:无法判断该消费者偏好的是哪个商品束。
这是因为当消费者购买消费束时,消费束是无法购买的;同样地,当消费者购买消费束时,消费束无法购买。
4.社会保险金对于价格变动所作的调整,通常使社会保险金领取人的境况至少与基期时的境况一样好。
请问,不论他们具有哪种偏好,哪种价格变动会使他们的境况恰好保持不变?答:只要价格的变化保持商品之间的相对价格不变,那么消费者的境况就和基期一样好。
这是因为,对于指数化的保险金,当价格从变为时,消费者的预算线变为:(1)如果相对价格保持不变,那么就存在,使得:(2)把(2)式代入(1)式中,就有:这恰好是原来的预算线,在同样的预算线下,消费者的境况自然保持不变。
5.在第4题的框架中,对于所有的价格变动,哪一种偏好能使消费者的境况恰好与基期时的境况一样好?答:当偏好完全互补时,所有的价格变动下,消费者的境况恰同他在基年的一样好。
如图7-1所示,是初始的预算线,由于社会保险金的指数化,当价格变化时,消费者的预算线只会围绕基期的最优点旋转,是价格变化后的预算线。
可见价格的变化不会影响消费者的选择。
图7-1 价格变动不影响互补偏好的消费者的福利。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技术、要素投⼊与⽣产者⾏为)【圣才出品】第7章技术、要素投⼊与⽣产者⾏为⼀、名词解释1.规模报酬递减答:规模报酬递减是指把⽣产产品的各种⽣产要素扩⼤相同的⽐例,所增加的产品产量⽐例⼩于⽣产要素扩⼤的⽐例。
⼤于⽣产要素扩⼤⽐例的情况是规模报酬递增,等于⽣产要素扩⼤⽐例的情况是规模报酬不变。
产⽣规模报酬递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产规模过⼤,使得⽣产的各个⽅⾯难以得到协调,从⽽降低了⽣产效率。
它可以表现为企业内部合理分⼯的破坏,⽣产有效运⾏的障碍,获取⽣产决策所需的各种信息的不易等等。
⼀般说来,在长期⽣产过程中,企业的规模报酬的变化呈现出如下的规律:当企业从最初的很⼩的⽣产规模开始逐步扩⼤的时候,企业⾯临的是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
在企业得到了由⽣产规模扩⼤所带来的产量递增的全部好处以后,⼀般会继续扩⼤⽣产规模,将⽣产保持在规模报酬不变的阶段。
这个阶段有可能⽐较长。
在这以后,企业若继续扩⼤⽣产规模,就会进⼊⼀个规模报酬递减的阶段。
2.脊线答:“脊线”是指等产量曲线上边际技术替代率为0的点与原点的连线,以及等产量曲线上边际技术替代率为⽆穷⼤的点与原点的连线。
⽤“脊线”将等产量曲线上斜率为正值的区域与斜率为负值的区域分开。
在图7-1中,等产量曲线上的点a、b、c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为0,点a′、b′、c′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为⽆穷⼤。
因此,分别把点a、b、f和点a′、b′、c′与原点连接起来的OR曲线和OS曲线即为脊线。
可以看出,在脊线以内,等产量曲线aa′、bb′、cc′段上的斜率为负值,增加⼀种⽣产要素可以减少另⼀种⽣产要素,理性的⽣产者会选择在这⼀区域进⾏⽣产;⽽在脊线以外的区域,等产量曲线段的斜率为正值,即为了维持同⼀产量⽔平要同时增加两种⽣产要素,理性的⽣产者不会选择在这⼀区域进⾏⽣产。
因此,脊线以内的区域为⽣产的经济区域,脊线以外的区域为⽣产的⾮经济区域。
图7-1 ⽣产的经济区域3.扩展线答:在⽣产要素的价格、⽣产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企业改变成本,等成本线就会发⽣平移;如果企业改变产量,等产量曲线就会发⽣平移。
第1章宏观经济学概论一、名词解释1.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答:宏观经济学是与“微观经济学”相对而言的,指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的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与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所以又称之为总量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的中心和基础是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具体来说,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总需求理论、总供给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
对宏观经济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的历史十分悠久,但现代意义上的宏观经济学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得以形成和发展起来。
宏观经济学诞生的标志是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宏观经济学在20世纪30年代奠定基础,二战后逐步走向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20世纪60年代后的“滞胀”问题使凯恩斯主义的统治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并形成了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对立争论的局面,20世纪90年代新凯恩斯主义的形成又使国家干预思想占据主流。
宏观经济学是当代发展最为迅猛,应用最为广泛,因而也是最为重要的经济学学科之一。
2.国内生产总值答: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一般通过支出法和收入法两种方法进行核算。
其中,用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之和;用收入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和折旧之和。
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3.名义GDP和实际GDP答: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是用以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第10章跨时期选择1.如果利率是20%,那么20年后交付的100万美元在今天的价值是多少?答:如果利率是20%,那么20年后交付的100万美元在今天的价值为:100×[1/(1+20%)20]≈3(万美元)。
2.当利率提高时,跨时期的预算线是变得更陡峭还是更平坦?答:当利率提高时,跨时期的预算线会变得更陡峭。
跨时期的预算方程是:c1+c2/(1+r)=w1+w2/(1+r)。
或者也可以写作:c2=-(1+r)c1+w2+(1+r)w1。
预算线的斜率为-(1+r),当利率提高时,预算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增大,因此预算线会变得更加陡峭。
3.在研究跨时期的食品购买时,商品完全替代的假设是否仍然有效?答:在研究跨期食品购买时,商品完全替代的假设无效。
因为在跨期模型中完全替代即意味着:消费者既可以选择每期都消费一些食品,也可以选择只在一个时期消费食品,另一个时期不消费食品,这两种情况对他是没有区别的。
但事实上,消费者肯定不可能只在当期或只在下期消费食品,而在其他时期不消费。
所以商品完全替代的假设在研究跨时期食品购买时不再有效。
4.一个消费者,最初他是一个贷款人,并且即使利率下跌后,他仍然是一个贷款人。
在利率变动后,这个消费者的境况是变好还是变坏?如果这个消费者在利率变动后转变为一个借款人,他的境况是变好还是变坏?答:(1)假设在利率下降前,某消费者是一个贷款者,如果利率下降后,他仍然是一个贷款者。
那么他的境况肯定会变坏。
如图10-1所示,A点代表消费者的初始最优选择,当利率下降后,跨期预算线变得更加平坦,如果他还是贷款者,不妨假设他此时的最优选择变为B点,由于B点在原来的预算线之下,这就意味着:在利率变化前,消费者可以选择B 点的时候却放弃了它,转而选择A点,那么由显示偏好原理可知,消费者一定偏好于A点对应的消费束胜于B点对应的消费束。
所以,最优选择从A点变到B点,消费者的境况变坏了。
图10-1 利率下降后消费者的预算线更平坦(2)如果利率下降后,消费者从贷款者变成了借款者,那么他的情况就无法判断是变好还是变坏,这取决于无差异曲线的形状。
第9章企业与市场一、名词解释1.产权(property right)答:产权又称“财产所有权”,是指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或者可以理解为人们对其所交易的东西的所有权,即人们在交易活动中使自己或他人在经济利益上受益或受损的权力。
产权是一定所有制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也就是法律上确认的经济主体对自身所有的财产权利。
2.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与规模不经济(diseconomies of scale)答:(1)规模经济指在给定的技术条件下,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引起的厂商产量的增加或收益的增加。
在长期中,企业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可以同时增加,使生产规模扩大,从而得到各种益处,使同样产品的单位成本比原来生产规模较小时降低。
(2)规模不经济指企业或行业产量扩大的倍数小于由此造成的成本扩大的倍数。
如果产量的扩大是由所有投入同比例扩大产生的,则规模不经济表现为规模收益递减。
在应用中,为了简单,有时也常把规模不经济等同于规模收益递减,也即如果某个企业的生产函数呈现出规模收益递减的性质,就说该企业中存在规模不经济问题。
推而广之,如果一个行业或者一个经济中存在着规模收益递减现象,就说该行业或者该经济处于规模不经济状态。
造成规模不经济的主要原因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成本急剧增加,同时,企业的内部信息不对称问题也会随着企业的扩展而日趋严重。
二、简答题1.试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分析企业的性质。
答:交易成本又称交易费用,指完成一笔交易时,交易双方在买卖前后所产生的各种与此交易相关的成本。
根据科斯等人的观点,一类交易成本产生于签约时交易双方面临的偶然因素所带来的损失,另一类交易成本是签订契约,以及监督和执行契约所花费的成本。
根据科斯早期对企业性质的论述,节约交易费用是企业存在、扩大的根本原因。
企业与市场是可以相互替代的,究竟依靠企业制度还是依靠市场机制,决定因素是交易费用。
企业的性质有以下几点:(1)企业是企业家承担职能的产物。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八章生产成本与生产者行为8.1复习笔记一、生产成本与要素价格1.成本性质成本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支付的生产费用,或生产要素所有者得到的报酬,取决于生产要素的价格。
经济分析中的成本是应有成本或机会成本,机会成本等于所有者在市场上出租或销售这些要素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
(1)会计成本与机会成本会计成本,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按市场价格直接支付的费用,是业已发生的成本,这些成本一般均可通过会计账目反映出来。
机会成本又称选择成本,是企业将一定资源做某种用途时所放弃的其他各种用途中的最大收入。
经济学首先研究所有投入的机会成本,然后再计算产品的经济成本。
(2)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显性成本是企业为使用他人拥有或控制的要素而做出的货币支付,即财务上的会计成本。
显性成本也称为支出成本。
隐性生成本主要指应当支付而没有支付的企业自有要素的成本。
主要有两种典型的形式:①使用自有土地资本的机会成本;②所有者在经营企业或为企业服务中的机会成本。
隐性成本又称为非支出成本。
经济成本:机会成本=显性成本+隐性成本。
(3)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私人成本是会计成本和隐性成本之和。
厂商的私人成本是一个厂商投入生产的一切资源的价值。
社会成本是整个社会为一种生产活动需要支付的一切成本。
社会成本=私人成本+外在成本。
(4)增量成本与沉没成本增量成本是由于某项生产决策而产生的相关成本,即总成本的增量。
沉没成本是业已发生而无法收回,或不因生产决策的改变而有所改变的成本,即无法利用的固定成本。
在经济分析中,增量成本与沉没成本使用机会成本方法。
(5)会计利润与经济利润总收益与会计成本的差额,称为会计利润。
总收益与经济成本的差额,称为经济利润。
要使企业家在这个企业继续经营下去,必须使他至少获得平均利润,称为正常利润。
在经济分析中,正常利润列入经济成本。
经济利润是超过正常利润的利润,又称超额利润。
2.要素价格与成本函数(1)成本函数成本函数是在既定的技术水平和要素价格条件下,成本与产出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企业的生产函数和要素价格所决定。
尼科尔森《微观经济理论——基本原理与扩展》第11版课后习题详解第3章偏好与效用1.画出下列函数的无差异曲线,并判断它们是否是凸的(即它们的边际替代率是否随着x 递增而递减)。
(1)U(x,y)=3x+y (2)(,)U x y x y =×(3)(,)U x y x y=+(4)22(,)y U x x y =-(5)U(x,y)=xy/(x+y)解:(1)无差异曲线如图3-7所示,为一组直线。
边际替代率为:MRS=MU x /MU y =3/1=3,为一常数,因而无差异曲线不是凸状的。
图3-7完全替代型的无差异曲线(2)无差异曲线如图3-8所示,为性状良好的无差异曲线。
其边际替代率为:()()0.50.50.50.5x y y x MU y MRS MU xy x -===即随着x的递增,MRS xy 将递减,因而是凸状的无差异曲线。
图3-8凸状的无差异曲线(3)无差异曲线如图3-9所示。
边际替代率为:MRS=MU x /MU y =0.5x -0.5即随着x 的递增,边际替代率递减,无差异曲线是凸状的,此为拟线性偏好的效用函数。
图3-9拟线性型的无差异曲线(4)无差异曲线如图3-10所示。
边际替代率为:()()0.5220.5220.520.52x y x y x MU x MRS MU y x y y ---⋅===---⋅22230dy y x dMRS x y dx dx y y--=-=>即随着x 的递增,边际替代率递增,无差异曲线不是凸状的。
图3-10凹状的无差异曲线(5)无差异曲线如图3-11所示。
边际替代率为:()()()()2222x y x y y xy x y x xy y MRS MU MU x x y x y +-+-===++即随着x 的递增,边际替代率递减,无差异曲线是凸状的。
图3-11凸状的无差异曲线2.在本章脚注7里我们曾说明,为了使两种商品的效用函数具有严格递减的边际替代率(即曲线呈严格拟凹),必须满足下列条件:2220xx y xy x y yy xU U U U U U U -+<利用这一条件检验第1题中的各效用函数无差异曲线的凸性。
三、简答题1.为什么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8研;西北大学2017研;南开大学2016研;东南大学2016研;清华大学2004研]答:劳动供给曲线是人们提供的劳动和对劳动所支付的报酬之间关系的表现形式。
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呈现以下特点:当工资较低时,随着工资的上升,消费者为了高的工资愿意减少闲暇时间,增加劳动的供给。
在这个阶段,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但是,当工资上涨到一定阶段,劳动供给量开始随着工资的增加而递减。
假设劳动的供给只取决于工资,则劳动供给曲线可用图5表示。
图5 劳动供给曲线此图是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
这是因为,当工资较低时,随着工资的上升,消费者为较高的工资所吸引将减少闲暇,增加劳动供给量。
在这个阶段,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但是,工资上涨对劳动供给的吸引是有限的。
当工资涨到足够高时,消费者的劳动供给量达到最大,此时,如果继续增加工资,劳动供给量不会继续增加,反而会减少,例如,当工资从W1提高到W2时,劳动供给则从L1减少到L2。
具体理由从以下三方面来阐述:(1)劳动的供给曲线之所以向后弯曲,是劳动工资率产生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综合影响的结果。
劳动者在不同的工资率下愿意供给的劳动数量取决于劳动者对工资收入和闲暇所带来效用的评价。
消费者的总效用由收入和闲暇所提供。
收入通过消费品的购买为消费者带来满足:收入越多,消费水平越高,效用满足越大。
同样,闲暇也是一种特殊的消费,闲暇时间越长,效用水平越高。
可以将劳动供给看成闲暇需求的反面。
在实际资源总量给定的条件下,劳动供给量的增加就是闲暇需求量的减少;反之亦然。
其次,劳动的价格即工资实际上就是闲暇的机会成本:增加一单位时间的闲暇,意味着失去本来可以得到的一单位劳动的收入,即工资。
然而,可供劳动者支配的时间是既定的,所以劳动者的劳动供给行为可以表述为:在既定的时间约束条件下,合理地安排劳动和闲暇时间,以实现最大的效用满足。
第7章显示偏好一、单项选择题1.A代表(7,9)消费束,B代表(10,5)消费束,C代表(6,6)消费束。
当价格为(2,4)的时侯,消费者选择了C消费束,当价格为(12,3)的时候,他选择了A 消费束,则()。
A.A消费束直接显示偏好于B消费束B.A消费束间接显示偏好于B消费束C.C消费束直接显示偏好于A消费束D.以上选项都不对【答案】D【解析】如果消费者的预算约束能购买所有的消费束,在(2,4)的价格下,消费者选择了C,此时。
若消费A,这需要支出,这说明在该价格水平下消费者之所以选择C,并不是因为C比A能获得更大的效用,而是因为买不起A。
那么在价格为(12,3)的时候,消费者买得起C,但是他却选择了A,这说明他的收入增加使得能购买起A。
因此A消费束直接显示偏好于C消费束。
2.当价格为($6,$3)时,某消费者选择(9,18)消费束;当价格为($1,$2)时,他选择(8,14)消费束。
那么()。
A.(9,18)消费束显示偏好于(8,14)消费束,同时他没有违反WARPB.他违反了SARP,但没有违反WARPC.(8,14)消费束显示偏好于(9,18)消费束,同时他没有违反WARPD.他违反了WARP【答案】A【解析】价格为($6,$3)时,;;价格为($1,$2)时,;。
因此(9,18)消费束显示偏好于(8,14)消费束,在价格为($1,$2)的情况下,消费者买不起(9,18)消费束,因此选择了(8,14)消费束。
SARP涉及到间接显示偏好,必须观察第三个选择才能作出判断。
3.观察一个消费者在三个不同价格不同收入的时期的行为:时期1,她选择的消费束花费1600元;时期2,她选择的消费束花费2500元;时期3,她选择的消费束花费3100元。
时期2的消费束在时期1的价格下值1200元。
时期3的消费束在时期2的价格下值2000元。
该消费者为完全理性,则()。
A.时期1的消费束在时期3的价格下的花费一定少于3100元B.时期3的消费束在时期1的价格下的花费至少等于3100元C.时期1的消费束在时期3的价格下的花费不可能少于3100元D.时期2的消费束在时期1的价格下的花费至少等于3100元【答案】C【解析】消费者完全理性,当时期2的消费束在时期1的价值小于时期1所选择的消费束的价值,她在时期2未选择时期1的消费束,只是因为她买不起,以此类推,她在时期3未选择时期2的消费束也是因为她买不起。
第1章宏观经济学概论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整体经济,以产出、失业、通货膨胀这些大范围内的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和变化的研究来说明一国经济如何实现持续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
其目的是对产出、失业以及价格的变动作出经济解释,并对这些变动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和政府政策可能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
宏观经济学围绕经济运行的四大目标展开:①提高经济增长;②降低失业率;③降低通货膨胀率;④平衡国际收支。
四大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区别,在四大目标中,经济增长是主要的基础性目标。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答: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1)总量分析方法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
总量研究方法又被称为整体分析,是以经济发展的总体或总量为着眼点的研究方法。
这种研究方法是在假定制度不变的前提下来进行的,它把制度因素及其变动的原因和后果以及国民经济的个量都看成是不变的和已知的,在此前提下研究宏观经济总量及其相互关系。
(2)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分析方法和规范分析方法两种。
实证分析方法不涉及任何价值判断,只研究客观经济规律,考察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根据这些规律或关系对经济行为结果进行分析、预测;规范分析方法主要涉及经济行为应该是什么、经济问题应如何解决等问题,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规范经济学要对经济现象的社会价值作出判断,分析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因此它具有特别明显的主观性。
(3)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均衡分析又可以分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分析考察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单个市场均衡的建立与变动;一般均衡分析考察各个市场之间均衡的建立与变动,是在各个市场的相互关系中来考察一个市场的均衡问题。
(4)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的基本区别在于,前者不考虑时间因素,而后者考虑时间因素。
第9章 投资理论1.试解释产出水平变化对投资的影响。
答:作为企业在新机器和厂房上的支出,投资主要依赖于销售水平和利率两个因素。
销售水平的影响在于:面临销售增加的企业可能会扩大生产,需要另外购买机器或建造厂房。
利率的影响在于:为了购买机器,企业必须借款,通过银行贷款或者发行债券;利率越高,企业借款购买机器的可能性越小,因为利率太高使额外利润不足以支付利息,新机器不值得购买。
因此,投资关系为:即投资取决于产出和利率,一般假设企业没有库存投资时,用产出代替销售。
当把整个经济中的投资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时,则投资与预期利润的现值正向变动。
当前或者预期利润越高,则投资水平越高;当前或者预期实际利率越高,预期现值就越低,从而投资水平越低。
单位资本的利润是产出与资本存量的递增函数,给定资本存量,产出越高,利润就越高;给定产出水平,资本存量越高,利润就越低。
由此可知,产出水平越高,投资利润就越高,利润越高,则投资越多。
反之则反是。
2.什么是托宾的Q 理论?它与企业投资决策有什么关系?答:(1)投资与股票市场的价格波动相关。
当企业有赢利机会时,股票持有者对剩余索取权未来收益的预期提高,股票价格上升,而企业对股票价格上升的反应是扩大投资。
托宾指出,在决定是否投资的过程中,企业并不进行复杂的计算,而是根据股票的市场价值与()I I Y i =,Y i资本的重置成本的比率来决定投资,即:托宾的Q 的分子是由股票市场决定的企业资本的价值,分母是如果现在购买这种资本的价格。
(2)托宾的Q 是企业做出投资决策的比例依据。
当时,即企业市价小于企业重置成本,经营者将倾向于通过收购来建立企业,实现企业扩张。
厂商不会购买新的投资品,因此投资支出便降低;当时。
企业市价高于企业的重置成本,企业发行较少的股票而买到较多的投资品,投资支出便会增加;当时,企业投资和资本成本达到动态(边际)均衡。
3.试解释利率变动对住房投资的影响。
答:利率上升减少了居住投资量,因为它减少了住房需求量。
第6章显示偏好与跨期消费
1.请给出一个违反显示偏好弱公理的例子(绘图说明)。
答:(1)显示偏好弱公理的定义为:设(x1,x2)是按价格(q1,q2)选择的消费组合,(y1,y2)是价格为(q1,q2)时可选择但实际上并未被选择的另一消费组合,则(x1,x2)就被直接显示偏好于(y1,y2),并且如果(x1,x2)已被显示偏好于(y1,y2),则(y1,y2)就决不会被直接显示偏好于(x1,x2)。
(2)违反显示偏好弱公理的例子如图6-1所示。
如果在预算1时,消费者选择了(x1,x2),而在新的预算2下,消费者又选择了(y1,y2),则消费者的行为就违反了显示偏好弱公理。
因为,在预算2下,(x1,x2)仍然是可以买得起的消费组合。
这说明消费者的行为是内在不一致的,从而违反了显示偏好弱公理。
图6-1 不符合显示偏好弱公理的消费行为
2.请说明显示偏好弱公理在分析跨期消费行为时是如何应用的。
答:(1)跨期消费行为与显示偏好弱公理
给定消费者的跨期预算约束和他对两个时期消费偏好的无差异曲线,就能找到这个消费者在两期之间的最优消费组合。
根据这个最优的行为模式,能够利用显示偏好弱公理,可以确定消费者无差异曲线的变动范围,从而推断出在利率变动后消费者将是借款者还是贷款者。
(2)如图6-2所示。
如果消费者最初是贷款者,从显示偏好弱公理可知,当利率上升时,新的消费组合不可能移至禀赋点E的右边。
如果消费组合移至E的右边,那么消费者
的行为是内在不一致的,违背了显示偏好弱公理。
因为在初始的预算线下,消费者可以选择禀赋点右边的消费组合,但是他实际上没有选择,这说明,初始消费点显示偏好于禀赋点右边的点。
而在新的预算线下,消费者选择新的消费组合,而初始的最优消费组合依然是可以获得的,因此,新的最优消费组合一定位于初始预算集的外面,这也就意味着他一定位于禀赋点的左边。
所以,当利率上升时,消费者一定还是贷款者。
图6-2 利率上升后贷款者的消费选择
类似的分析也可以用于借款者,如果消费者一开始是借款者,那么当利率下降时,他一定依然是一个借款者。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如果某人是一个贷款者,那么利率上升后他仍然是一个贷款者;如果某人是一个借款者,那么,利率下降时他仍然是一个借款者。
此外,如果某人是一个贷款者,当利率下降时,他有可能转变成一个借款者;同样,当利率上升时,一个借款者也有可能转变成一个贷款者。
但后两种情况都只是一种可能性,是否能够转化,还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利率变动的幅度等。
3.当价格为(p1,p2)=(1,2)时,消费者选择的消费组合为(y1,y2)=(2,1);当价格为(q1,q2)=(2,1)时,消费者实际选择的消费组合是(y1,y2)=(2,1)。
请问这种行为是否与最大化行为模型相一致?
答:这种行为与最大化模型不一致。
假设(y1,y2)是消费者在收入为时按价格(p1,p2)购买的消费束,意味着(y1,y2)满足预算约束:p1y1+p2y2≤m=4。
而当(q1,q2)=(2,1),q1y1+q2y2=5≥4。
也就是说,(q1,q2)=(2,1)时,消费者的选择在预算约束线之外,是不可行的;或者在(p1,p2)=(1,2)时,消费者的选择并未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
因此,这种行为与最大化行为模型不相一致。
4.若某消费者对A组与B组物品的偏好相同,而已知A组合含5个x及16个y,B 组合含8个x及10个y,若p x=5,p y=8,则该消费者会购买哪一组?
答:消费者购买A组合的费用为:5×5+16×8=153;
同理,消费者购买B组合的费用为:8×5+10×8=120。
在对A组与B组物品的偏好相同的条件下,消费者必然选择花费较小的一组,于是该消费者会购买B组合。
5.假定只有三种商品x、y、z,考虑下列三种组合:
A:x=3,y=4,z=4
B:x=2,y=1,z=2
C:x=5,y=2,z=2
假定当价格p x=2,p y=2,p z=2时消费者选择A组合;当价格p x=1,p y=3,p z=3时,消费者选择C组合。
问:按显示性偏好公理,如何排列这三种组合?这种排列是否遵从传递性?
答:当p x=2,p y=2,p z=2时,购买A组合花费:3×2+4×2+4×2=22;购买B组合花费:2×2+1×2+2×2=10;购买C组合花费:5×2+2×2+2×2=18。
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选择A组合,根据显示性偏好公理,可知A﹥B,A﹥C。
当p x=1,p y=3,p z=3时,购买A组合花费:3×1+4×3+4×3=27;购买B组合花费:2×1+1×3+2×3=11;购买C组合花费:C:5×1+2×3+2×3=17。
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选择C组合,根据显示性偏好公理,可知C﹥B,消费者不选择A组合是因为消费者在新的预算约束下买不起A。
综上可知,按显示性偏好公理,这三种组合的排列顺序为:A﹥C﹥B。
这种排列遵从传递性。
6.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c10.4c20.6,在第一期和第二期的收入分别为100元和180元,利率为r。
(1)第一期和第二期的消费分别是多少?
(2)r取什么值时,该消费者在第一期将储蓄、货款或不借贷?
(3)利率变化对c1、c2的影响是什么?
解:(1)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问题是:
max u=c10.4c20.6
拉格朗日函数为:
效用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解得:,。
(2)消费者在第一期储蓄,这就意味着,解得r﹥0.2;消费者在第一期贷款,这就意味着,解得r﹤0.2;
消费者在第一期不借贷,这就意味着,解得r=0.2。
(3)由,得第一期的消费额变动与利率变动方向相反;由,得第二期的消费额变动与利率变动方向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