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作业基础成本法
- 格式:ppt
- 大小:925.00 KB
- 文档页数:61
什么是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原理
什么是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原理
作业成本法简称ABC法,即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方法。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理论认为,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作业组成的,企业每进行一项作业都要耗用一定的资源;而企业生产的产品(包括提供的服务)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作业来完成。
因而,产品的成本实际上就是企业全部作业所消耗资源的总和。
在计算成本时,首先按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各项作业来归集成本,计算作业成本;然后再按各项作业成本与成本对象(产品或服务)之间的因果关系,将作业成本追溯到成本对象,最终完成成本计算过程。
不同目的,有不同的成本。
比如,为了进行战略性盈利分析,人们会计算和使用企业在全部经营活动中发生的成本,即价值链成本。
价值链成本是指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营销、配送和售后服务耗用作业成本的总和。
价值链成本的计算,首先是将企业发生的全部资源耗费分配到价值链的一系列作业上,然后再将各项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
又如,为了进行短期的战术盈利分析,决策是否接受某一项产品订单等,则需要计算经营成本。
产品的经营成本一般包括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项作业的成本,而不包括产品设计、开发等成本。
再如,企业为了对外提供财务报告,则应按对外报告的要求,计算产品的生产成本。
我们知道,。
第五章作业成本法思考与练习题答案一、思考题1、什么是作业、作业的类型有哪些?答:作业是指企业为了达到其生产经营目标所发生的各项活动,是汇集资源耗费的第一对象,是连接资源耗费和产品成本的中介。
作业的类型包括:(1)投入作业,即为生产产品做准备的有关作业。
包括产品研发和市场调研;招聘和培训员工;购买原材料、零部件和设备等。
(2)生产作业,即与生产产品有关的作业。
包括操作机器或使用工具生产产品;生产过程中搬运产品;储存产品;检查完工产品等。
(3)产出作业,即与顾客相关的作业。
包括销售活动;收账活动;售后服务;送货等。
(4)管理作业,即支持前三项作业的作业。
包括人事、工薪、数据处理、法律服务、会计和其他管理。
2、作业成本计算法下分配间接费用遵循的原则是什么?答:作业成本计算法下分配间接费用遵循的原则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
3、什么是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计算与传统成本计算的区别是什么?答: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核算对象,通过作业成本动因来确认和计量作业量,进而以作业成本动因分配率来对多种产品合理分配间接费用的成本计算方法。
对于直接费用的处理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会计是一致的,两种计算方法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对间接费用的分配不同。
传统成本计算对间接费用分配方法假设间接费用的发生完全与生产数量相联系,并且间接费用的变动与这些数量标准是一一对应的。
因而它把直接人工小时、直接人工成本、机器小时、原材料成本或主要成本作为间接费用的分配标准。
可以说,传统的间接费用分配方法,满足的只是与生产数量有关的制造费用的分配。
,作业成本计算通常对传统成本计算中间接费用的分配标准进行改进,采用作业成本动因为标准,将间接的制造费用分配于各种产品,这也是作业成本法最主要的创新。
作业成本法下分配间接费用遵循的原则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
4、生产作业有哪四种类型?答:生产作业,即与生产产品有关的作业。
包括操作机器或使用工具生产产品;生产过程中搬运产品;储存产品;检查完工产品等。
《成本会计学》教案完整教学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成本会计学》教材第五章“作业成本法”,详细内容涉及作业成本法的概念、基本原理、应用步骤及其优缺点。
具体章节为5.15.4节。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作业成本法的概念、基本原理和应用步骤。
2. 掌握作业成本法在实际成本核算中的应用。
3. 分析作业成本法的优缺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步骤和实际应用。
教学重点:作业成本法的概念、基本原理和优缺点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作业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作业成本法在成本核算中的应用,引发学生的兴趣。
2. 理论讲解:a. 介绍作业成本法的概念。
b. 讲解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c. 阐述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步骤。
3. 例题讲解:a. 演示一个具体的作业成本法计算例题。
b. 引导学生跟随例题进行计算,并解释计算过程中的关键点。
4. 随堂练习:a. 布置一道与例题相似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b.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分析讨论:a. 分析作业成本法的优缺点。
b. 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案例,讨论作业成本法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a. 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点。
b. 强调作业成本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价值。
六、板书设计1. 《作业成本法》2. 内容:a. 作业成本法的概念b.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c.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步骤d. 作业成本法的优缺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计算某企业生产产品的作业成本。
b. 分析该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优缺点。
2. 答案:a. 作业成本计算结果。
b. 优缺点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作业成本法的概念和应用步骤掌握情况较好,但在实际计算过程中,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今后教学中,需加强对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和练习。
2. 拓展延伸:a. 了解其他成本核算方法,如标准成本法、实际成本法等。
作业成本法的计算公式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将间接成本和辅助资源更准确地分配到作业、生产过程、产品、服务及顾客中的成本计算方法。
它的计算公式对于理解和应用这种成本核算方法至关重要。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计算公式可以简单表述为:总成本 = 直接成本 + 间接成本其中,直接成本相对容易确定,比如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等,这些成本可以直接追溯到特定的产品或服务上。
而间接成本的分配就相对复杂一些,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计算来完成。
间接成本分配率 = 待分配的间接成本总额÷分配基础总量某产品应分配的间接成本 = 该产品的分配基础×间接成本分配率比如说,一家工厂生产 A、B 两种产品,共发生间接成本 100 万元。
其中,用于生产 A 产品的机器工时为 2000 小时,生产 B 产品的机器工时为3000 小时。
那么,间接成本分配率= 100 万元÷(2000 + 3000)小时 = 200 元/小时。
A 产品应分配的间接成本 = 2000 小时×200 元/小时 = 40 万元B 产品应分配的间接成本 = 3000 小时×200 元/小时 = 60 万元我曾经在一家制造企业工作过,当时企业就面临着成本核算不准确的问题。
产品种类繁多,生产流程复杂,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导致一些产品成本被低估,而另一些产品成本被高估。
这给企业的定价策略和利润评估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后来,我们引入了作业成本法。
为了确定各项作业和分配基础,我们深入车间,观察工人的操作流程,记录机器的运行时间,分析各种材料的消耗情况。
记得有一次,为了准确统计一台关键设备在不同产品生产中的使用时间,我和同事在车间里蹲守了整整一天。
从早上工人上班,到晚上下班,我们眼睛都不敢眨一下,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那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但心里却特别有成就感,因为我们获取到了非常宝贵的数据。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成功地建立了作业成本核算体系。
1、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即本质)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消耗资源和产品消耗作业为基础前提的,以作业为核算对象,依据资源将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中心,再将作业中心的成本以作业动因为基础追踪到产品成本,从而计算出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2、作业成本法的成因(萌芽)(一)、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缺陷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下,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可以直接归属到各个成本计算对象,而间接费用的处理由两个步骤组成:第一步,将所有间接费用分配到各个成本中心;第二步,将各成本中心的成本分配到各个成本计算对象。
在将按各成本中心归集的间接费用分配给各个产品时,主要以直接人工工时、直接人工成本为分配基础,其他还有如机器工时、产出单位、材料成本和主要成本等。
这种基于数量的分配基础,其合理性取决于间接费用是否完全与生产数量相联系。
在制造费用占全部费用的比重很小、其高低对总成本影响不大的情况下,这种分配方法因简单易懂、资料容易取得而比较合理,产品成本的信息也比较准确。
制造费用大大增加;直接人工工时和直接人工成本的大大降低;与工时无关的费用的快速增加,选用基于工时的标准来分配制造费用,扭曲了成本信息。
更为重要的是,许多间接费用的发生与生产数量并无直接联系,如果仍以单一分配标准分配间接费用,就容易导致产品成本的高估或者低估。
(二)、作业成本法产生的背景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使得制造业的生产环境、技术工艺发生了重大变化。
企业传统的以追求“规模经济”为目标的大批量生产与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不相适应,这就需要以“柔性制造系统”取代传统的大规模生产系统。
所谓“柔性制造系统”,其实质就是在计算机的控制下,企业生产过程能够迅速地由生产一种产品转向另一种产品或者适应产品需求的变化进行单件或小批量生产。
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主要针对规模经济下的大批量生产,“柔性制造系统”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传统成本核算方法赖以存在的基础,它导致企业成本中间接费用急剧增加、直接人工比例越来越少等生产经营的新特征,这对制造费用的合理分配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单项选择题1. 作业基础成本法适用与具有以下特征的企业()。
A.间接生产费用比重较小B.作业环节较少C.生产准备成本较高D.产品品种较少答案:C2. 作业基础成本法的缺陷有()。
A.实施成本较高B.实施效果较差C.成本决策相关性较弱D.间接费用的分配与产出量相关性较弱答案:A3. 作业基础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区别之一是作业基础成本法()。
A.存在较多的同质成本库B. 存在较少的同质成本库C.间接费用分配基础不一定是成本动因D. 成本决策相关性较弱答案:A4. 作业成本法所采用的成本动因()。
A. 不考虑辅助作业B. 只考虑某些生产作业C. 将作业与产品直接联系在一起D. 将作业与产品间接联系在一起答案:C5. 下列属于增值作业的是()A.零部件加工作业B.原材料等待作业.C . 产成品质量检验作业D . 从仓库到车间的材料运输作业(此题目的选项进行了修订,请将书中内容一并修订)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1. 作业基础成本法适用于具有以下特征的企业()。
A.间接生产费用比重较大B.企业规模大、产品品种多C.作业环节多且易辨认D.生产准备成本较高E.计算机技术较高答案:ABCDE2. 作业的分类方法主要有()。
A.按作业所完成的职能分B.按作业的执行方式分C.按作业的性质分D.按作业的收益对象分E.按作业的时间长短分答案:ABCD3. 作业基础成本法的兴起和运用与以下新的制造环境密切相关()。
A.专业化生产B.电脑辅助设计C.弹性制造系统D.适时制生产方式E.自动化生产答案:BCDE4. 成本动因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A.因果关系B.受益性C.合理性D.全面性E.灵活性答案:ABC5. 作业基础成本计算制度相对于产量基础成本计算制度而言具有以下特点()。
A.建立众多的间接成本集合B.同一个间接成本集合中的间接成本是基于同一个成本动因所驱动C.间接成本的分配应以成本动因为基础D.不同集合之间的间接成本缺乏同质性E.实施成本低答案:BC三、判断题1.企业的生产过程既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的过程,又是产品价值的形成过程。
作业成本法概念介绍作业成本法是一种计算产品(或服务)成本的方法,以产品制造的过程作为计算成本的基础,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费用按照具体产生的工序分摊到制造的产品上,从而得到产品的成本。
作业成本法是在制造类企业中广泛使用的成本计算方法,它着力强调的是“成本为产生的”,就是说成本是在生产过程中按照一定的规则确定的。
成本构成作业成本法中,每个作业都会产生一定的成本。
这些成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直接材料成本: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的成本,比如木材、机械零部件等。
2.直接人工成本: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人工的成本,比如工人的工资、技术人员的课时费用等。
3.制造费用:制造过程中所需要的费用,比如设备折旧费、电费、水费、耗材费等。
计算步骤作业成本法的计算步骤如下:1.确定作业:确定一项产品制造过程中的工序,也就是一个具体的作业。
2.确定成本驱动因素:确定直接材料成本和直接人工成本的产生量,以及制造费用如何适用于作业。
3.计算并累积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成本:将每个作业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成本累积起来。
4.计算和分配制造费用:按照划定的成本驱动因素将制造费用分配到各个作业中。
5.计算单位成本:将每项作业的成本总和除以作业产出的单位数,从而计算出每个单位产品的成本。
优点和缺点作业成本法的优点在于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每一项产品制造过程中的成本,能够更加精细地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能够及时发现不适宜的生产过程和生产资源,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手段。
缺点在于,作业成本法计算可能出现产量偏差和价格波动的情况,会影响成本预算准确性,还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和,需要进行相关培训和指导。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制造类企业中的成本计算方法。
它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费用按照具体产生的工序分摊到制造的产品上,从而得到产品的成本。
作业成本法有其优点和缺点,企业在选择成本计算方法时,应该根据自身的需求来选择合适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