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第四章重点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第四章术创作论比例约占25%,比重很大,以简答题和论述题的形式来考察。
第一节创作主体——艺术家一、艺术家与社会(一)社会生活对艺术家的影响(二)艺术家要有为社会和人类的进步而献身的精神二、艺术家的主体性(一)艺术家是艺术生产过程的主宰者(二)艺术生产和艺术产品的不可替代性三、艺术家的修养和审美创造力(2010年论述题30)艺术修养——在取得一定基础知识和一定艺术实践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提出进一步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理论修养和艺术创作技巧,以达到一定高度和水平,并熟练自如地创作出具有一定艺术意蕴和神韵的艺术作品。
(一)艺术家修养的几个方面(以下内容按照旧版书排版整理!)1、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理想2、深厚的文化素养(2011年简答26题,文化素养包括哪几方面)(文化素养大致分为三类:①一般文化,指非艺术类所涉及的知识,包括社会科学相关学科及自然科学中的一些基础知识;②姊妹艺术文化。
各门类艺术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③专业文化,指本专业所涉及的相关史论与技能知识。
3、丰富的生活积累4、超常的艺术思维活动能力(1)发现的目光与独到的感受力(2)丰富的想象力(3)独特的记忆力5、卓越的创造力与精湛的技能技巧以上这些方面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和相互完善,有机结合在一起,表现出艺术家独有的艺术创作才能。
(三)不断优化艺术心理定势是艺术修养的最高目标1、“定势”概念的提出1889年由德国缪勒和舒曼提出。
2、艺术心理定势(2011年,名词解释22。
)定义:艺术工作者在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艺术基础理论与艺术创作的基本技能基础上,在长期进行艺术修养过程中,在头脑中逐渐形成的稳定而又习惯成自然的艺术心理态势。
第二节艺术创作活动一、艺术创作过程(三个阶段)新版书(大家手中)的提法: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表现旧版书中的提法:生活体验→艺术构思→意象物化(2013年大纲中的表述相同,因此我们使用这组概念!!)2012年论述题。
《艺术概论》第四章艺术的分类艺术是一种通过形式和表达方式来传达感知、想法和情感的创造性活动。
由于艺术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人们对其进行了不同的分类。
在《艺术概论》第四章中,我们将讨论艺术的分类。
首先,艺术可以根据它所表现的主题进行分类。
主题可以是任何与人类生活相关的东西,例如人物、风景、宗教、历史等。
根据主题分类的艺术形式包括肖像画、风景画、历史画、宗教画等。
这些作品通过艺术家的技巧和表达方式来表达特定的主题和情感。
其次,艺术可以根据其创作方式进行分类。
创作方式包括绘画、雕塑、摄影、音乐、舞蹈、文学等。
每种创作方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例如,绘画通过画笔和颜料在画布上创作,雕塑通过用手或工具创造三维形象,摄影通过相机捕捉视觉影像,音乐通过声音和乐器创造和传达情感。
此外,艺术还可以根据其风格和表现形式进行分类。
风格和表现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的艺术潮流、时代、地域和个人风格来区分。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风格追求真实主义和透视,印象派的绘画风格注重光线和色彩的表现,现代主义的绘画风格强调形式和抽象。
这些风格和表现形式在艺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代表着不同时期和地区的艺术特色和发展方向。
最后,艺术还可以根据其观众的角度进行分类。
观众角度的分类包括大众艺术和高雅艺术。
大众艺术是指受众广泛的艺术形式,如流行音乐、电影、电视剧等。
它通常以娱乐和大众消遣为目的,以简单易懂的方式表达情感。
高雅艺术是指为有艺术修养和审美感受的人群所创作的艺术形式,如古典音乐、京剧、油画等。
它通常以追求卓越和创新为目标,以挑战和启发观众的理解和想象力。
总之,艺术可以通过其主题、创作方式、风格和观众角度等进行分类。
这些分类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影响和交叉的。
通过了解和欣赏不同分类的艺术,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欣赏艺术的多样性和美感。
第4章艺术创作论
4.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通关提要】
本章主要论述了艺术创作中的规律问题,首先提出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在艺术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其次介绍了艺术创作过程中体验、构思与表现的具体内容,同时提到
了艺术创作中的艺术心理和思维活动特点及其特殊规律,最后阐述了在艺术创作中的创作方法与流派、思潮等问题。
本章内容较多,主要题型以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为主,在学习时,要着重掌握艺术创作的主体,即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地位,了解不同艺术具有的独特的创作过程,深入研究艺术创作中的艺术心理、思维活动特点,从而进一步分析与把握艺术创作方法与艺术流派、艺术思潮的关系。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创作主体——艺术家★★★★
艺术家是指专门从事艺术生产这一特殊精神生产的人,是艺术创作的主体,在整个艺术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
成为艺术家,除了具备先天的生理素质条件,还须具有良好的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社会环境诸条件以及自己的主观努力。
1.艺术家与社会(见表4-1)
表4-1艺术家与社会
2.艺术家的主体性(见表4-2)
表4-2艺术家的主体性
3.艺术家的修养和审美创造能力
(1)艺术家的修养,具体见表4-3。
表4-3艺术家的修养
(2)艺术家的审美创造能力,具体见表4-4。
表4-4艺术家的审美创造能力
(3)艺术心理定势,具体见表4-5。
第四章艺术家
第一节艺术家的特点
1.《第三交响曲》后更名为《英雄交响曲》。
2.艺术家的主体性还在于艺术家主体性的特点。
3.艺术家是从事艺术创造的专门人员,艺术家具有创造性,艺术家是从事艺术创造的劳动者,这种创造活动决定了艺术家应具有的素质、能力和修养。
4.艺术创造是复杂的社会劳动,对人本身的艺术资质要求较高。
就像一座建筑必须建立在质地坚实的土地上,要成为艺术家必须是可造之材,艺术家是个生命个体,这个个体往往有着从事艺术活动的优越条件,具备异于常人的艺术资质。
5.天才艺术家是一定时代下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发展积累的产物。
6.一般来说,艺术家的知识积累和文化修养的提高是有侧重点的,这是本门类艺术特征的基本要求。
7卓越的艺术素质、丰富的知识修养和高超的艺术技能
8.艺术技能的掌握和提高,其基础是艺术家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
9.人的首要属性就是其社会性,艺术家当然也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其成长、其创作无不受其所特定的时代的政治、经济、道德、宗教、民族心理等诸多社会因素影响,可以说,艺术家是其所处的社会因素在个人身上集中反映的综合体。
10.民族心理是影响艺术家的一个重要因素。
11.社会生活体验,艺术家的社会生活体验对创作起着重要作用。
生活体验是艺术家感悟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
12.罗中立《父亲》
第二节艺术家与艺术创新
1.艺术创新绝非凭空捏造出来的,艺术的继承同样是创新必不可少的根基。
2.创新是艺术家的使命。
为什么:(1)创新是社会生活演进的客观条件(2)创新是艺术
欣赏着审美需求变化决定的(3)创新是艺术家的价值体现。
3.艺术家的创新并非无迹可寻的,它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
一般来说就是一个吸收、融合、
出新的过程。
4.艺术创新与艺术个性
5.艺术家先天的性格和气质类型是形成其艺术个性的潜在因素。
6.艺术家的个性在艺术创造中起着主导作用。
7.从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一定历史时代的审美需要对艺术家的创作个性的形成,起着最
为重要的影响。
8.作为审美对象的艺术,其风格、流派的出现及风格、流派的多样性反映着特定的时代社
会各方面的不同的审美需要。
9.艺术的继承和创新是艺术家必然要面临的重要课题。
10.艺术的继承和创新在艺术实践中是相辅相成的。
11.自史前艺术发端之日起,艺术家们都在面临着继承的问题。
12.每一个艺术家的成长,都同对前代艺术家伟大创造的批判继承分不开。
13.李可染《万山红遍》
第三节艺术家的作用、价值与地位
1.艺术家的作用与价值,艺术家的价值就是艺术家的存在意义。
2.艺术作品体现作用与价值艺术家的作用和价值主要通过其艺术作品来实现的主要有以
下几个方面:(1)艺术家通过作品来记录社会生活(2)艺术家通过作品来表达人类情感(3)艺术家通过作品来体现人类的审美理想。
3.达维特《马拉之死》
4.张寒晖《松花江上》
5.艺术家自身的作用与价值
6.艺术家的独立人格是艺术家进行独立艺术实践的保证。
7.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家是生活在两个世界的人。
其身体存在于客观世界,其精神则存
在于主观的艺术世界。
8.艺术家是其艺术世界的主宰。
9.罗曼·罗兰《米开朗基罗传》现代商品社会使艺术家的劳动产品——艺术作品客观上
具有商品化的特征,这也使艺术创作难免蒙上了商品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