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民居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2
皖南民居简介:皖南古村落是指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以西递和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是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历史传统村落,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
皖南山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保存了大量形态相近、特色鲜明的传统建筑及其村落。
皖南古村落不仅与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结合,而且加上明清时期徽商的雄厚经济实力对家乡的支持,文化教育日益兴旺发达,那些徽商还乡后以雅、文、清高、超脱的心态构思和营建住宅,使得古村落的文化环境更为丰富,村落景观更为突出。
皖南古村落与其它村落形态最大的不同之处是,皖南古村落建设和发展在相当程度上脱离了对农业的依赖。
古村落居民的意识、生活方式及情趣方面大大超越了农民的思想意识和一般市民阶层,追求与文人、官宦阶层相一致的生活情趣,因此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皖南古村落民居在基本定式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装饰手法,建小庭院,开凿水池,安置漏窗、巧设盆景、雕梁画栋、题兰名匾额、创造优雅的生活环境,均体现了当地居民极高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
皖南古村落选址、建设遵循的是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周易风水理论,强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尊重,注重物质和精神是双重需求,有科学的基础和很高的审美观念。
皖南古村落的建筑特色是随着明清时期徽商的兴盛而发展起来的,能够在有限的建筑空间内最大程度地体现其构思的精巧以及工艺的高超,实为别具匠心的建筑形式。
后来徽商逐渐衰败没落,而这种徽派民居的建筑特色却因依附于古民居村落而保留下来,因此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建筑价值。
特色:青瓦、白墙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
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断火灾蔓延的实用功能。
徽派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
徽派民居的另一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
这种以天井为中心,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制是人们关心的焦点。
粉墙黛瓦的皖南民居在安徽的南部,有一片称为民间艺术博物馆的徽州民居群,是中国江南村落居民的杰出代表。
星罗棋布的徽州民居,大都是粉墙黛瓦,依偎在绵延的群山间。
初看似乎显得有些单调,但当你身临其境,慢慢地融入这个世界时,你会发现其中有一个独特的美:黑白世界在随意延伸中,质朴而纯净;粉墙黛瓦在青山绿水之中,勾出淡淡的素影;汀渚边的白沙裹着远方的绿色;一痕远山的淡影又戏荡着烟云。
居民和山水田园构成一个活泼灵动的世界。
今天皖南所留存的明清两代的居民,建筑考究,风格独特,规划严谨,有大量艺术雕刻。
保存较好的古村落有四五十座,有七千多处有价值的古民居建筑。
其中如西递,宏村,呈坎等民居,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徽州民间艺术博物馆。
被称为徽州民居第一村的西递,是胡氏聚居的古村落。
村中重要的建筑之一,是建于1691年的履福堂。
这里有浓厚的书香气氛,雕刻精细,建筑色调朴素淡雅,室内陈设也温润细腻,厅堂中有“书诗经世文章,孝悌传家根本”的对联,显示出主人的儒家意识。
“小楼一夜听夜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是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句,它本是描写浙江民居的,这样的风味在皖南民居中也有。
走在徽州民居幽深的小巷,实在是一种美的享受。
石板路,小巷两边直立着白色的山墙,这就是被称为马头墙的独特构置,也是徽州民居的特色之一。
徽州民居村落多是同族聚居,世代延传,民居建筑密度大,房屋又多是木制,所以有火灾之患,如果出现火灾,成片房屋相连,扑救极为困难。
高高的马头墙,将相邻的房屋隔开,能起到防火的作用。
马头墙高出屋顶很多,高低不等,参差错落,并呈现出飞动之势,为拥挤而封闭的空间带来了动态的美感。
如果站在高处,一眼望去,在白色墙壁烘托下马头墙,一个个凌空飞扬,极有生机。
天井,也是徽州民居的特色之一。
徽州民居一般有两个院落,一个是室外的院落,一个室内院落,室内的院落就是天井。
在徽州人看来,既可聚水,也可聚气,所以人们常常说它是聚集财富的象征。
所以有钱的人家造房,一定要将天井做好。
皖南民居
601 班陈文指导老师谢念在安徽省内的皖南山区徽州保存了大量的形态相近、特色鲜明的皖南古居。
在大自然中,就如同一幅艺术生态画,素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称。
在皖南民居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宏村”了。
村中各户皆有水道相连,汩汩的溪流从各户门前潺潺流过,层楼叠院与湖光山色交辉相印,处处是美景,步步为名画。
悠悠地走在其间,令人心醉。
皖南民居以皖南山区盛产的木材、石料及粘上为主要建筑材料。
粉墙黛瓦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
独具特色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墙”,能及时阻断火的蔓延。
皖南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一方面是饱受苦难的迁徙家族能获得心理上的安全。
据说在每一幢民居内都会有一口井,以井为中心形成内向合院,与北京的四合院有相似之处。
下雨天,雨水就从屋顶滑落进井里,俗称“四水归堂”。
反映了安徽人民“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态。
全村现保存完好无损的明清古居约140余幢。
2000年11月30日,宏村被联合国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民间故宫”。
安徽省的民居所保留的民俗文化,让人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与久远。
皖南民居的特色是说不尽的,皖南民居的景色是看不完的。
如有幸来到这自然美画之处,可一定要仔细地观赏其中的文化哦!。
皖南市民居特征介绍作文《皖南民居:古韵悠长的建筑明珠》皖南,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
它们宛如一首首凝固的诗篇,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展现着独特的魅力。
皖南民居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便是那粉墙黛瓦的外观。
洁白的墙壁与青黑色的瓦片相互映衬,给人以简洁而素雅的美感。
墙壁高大而挺拔,仿佛在守护着屋内的宁静与温馨。
而那一片片青瓦,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如同鱼鳞一般,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独特的光泽。
马头墙是皖南民居的又一显著标志。
远远望去,那高低起伏的马头墙,似万马奔腾,充满了动感与气势。
马头墙不仅具有美观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的防火功能。
在相邻的房屋之间,马头墙高高耸立,能够有效地阻止火势的蔓延,保护着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皖南民居的内部布局也十分精巧。
多进式的院落,依次递进,层次分明。
从大门进入,映入眼帘的是宽敞的天井。
天井不仅能够采光通风,还能收集雨水,有着“四水归堂”的美好寓意。
穿过天井,便是正厅,这里是家庭聚会和接待宾客的重要场所,装饰华丽,庄重典雅。
两侧的厢房则是居住之所,布局合理,舒适宜人。
木雕、石雕和砖雕,堪称皖南民居的“三绝”。
在门窗、梁柱、栏杆等部位,精美的雕刻无处不在。
这些雕刻题材丰富多样,有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神话传说等,栩栩如生,工艺精湛。
每一处雕刻都蕴含着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展现了皖南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皖南民居的选址也颇为讲究。
它们多依山傍水而建,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门前流淌着清澈的溪流,屋后是郁郁葱葱的青山。
这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布局,让居民们能够享受到宁静、优美的生活环境,也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皖南民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的瑰宝。
它们不仅是居住的场所,更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领略其独特的魅力。
当我们漫步在皖南的古村落中,感受着那古朴的气息,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过去的岁月。
这些古老的民居,如同一位位慈祥的老者,向我们讲述着曾经的故事,让我们对这片土地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皖南民居,也叫皖南徽派民居,它是中国南方民居的代表,它大多数分布在安徽省的南部,所以称其为皖南民居。
皖南民居中以黟县的西递和宏村最多。
宏村现存的清古民居为140幢。
由于宏村背山西湖,所以,皖南民居的层里的层楼结构与楼外的唯美的湖光山色让人心旷神怡,所有烦恼忘得一干二净。
拥有这样的唯美景色的宏村,被人誉为中国画里乡村。
而西递则保留了明清古民124幢,祠堂3间。
在这里,代表皖有民居的三绝和三雕被完好的保存了下来。
皖南民居中,最有代表性的特点便是马头墙。
虽然用的原料也是像大部分的民居一样,青瓦,白墙。
但是,建造它的人们确实独具匠心,使得马头里的错范有致,最大的完善阻断火灾蔓延的功能。
皖南民居,它是落后的生产力和高度的文明两者混合,在造型上有高度的审美价值。
它无疑是中国文化中一种纵贯古今的结晶。
皖南传统民局与家具1 皖南传统民局的背景和环境皖南古民居的建筑形式,以粉墙.黛瓦和起伏的马头墙为特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魅力。
民居总平面占地一般不大,建筑比较密集,多为一家一户,较少大型住宅。
多为方型,建筑为二层楼,以三合院和四合院为基本单位。
这些住宅一般包括两部分,一是主体正房,为核心部分,它平面方正,程式化的程度很高,数百年来不变,使用空间有厅堂、卧室、厢房、天井、楼层、大门等;二是附属的别厅、厨房、杂务房、柴房、前院、花园、菜园等。
一般正屋较长,侧面的厢房开间狭窄,进深也浅。
廊屋作为联系的过道,内有楼梯,中间的天井很小。
整个民局的特点是,空间组合规整,既适合当地气候,又比较节省用地,同时也满足了家族的私秘性的要求。
但是,整个民居难免墚肥柱粗、墙高院小、封闭难采光的缺陷。
徽州山区盛产木材,皖南的民居建筑绝大多数都是砖木石结构,使用木料特多且木材质优良。
通常家具、门窗都由相同工将设计,形成统一的风格。
庭院以木材、石材为主要建筑原料,窗及门的雕刻十分精致。
徽州木、石、砖的雕刻水平以名冠全国,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雕刻工艺是皖南民居形成的艺术土壤。
皖南民居建筑艺术风格可以归纳为:自然古朴,隐蔽幽雅。
2 皖南传统民居的家具布置与类型皖南民居中家具的布置,体现纲常伦理对称固定的布局形式,有丰富的理学思想、宗族信仰等人文内涵。
分厅堂家具、书房家具、卧室家具和其他类家具。
2.1 厅堂家具上房的明间叫厅堂。
厅堂不仅是家庭生活的起居空间,也是拜祭祖先、婚丧嫁娶、寿喜庆典、教化子女的重地,是家庭的礼制中心,家长制象征。
厅堂的家具非常讲究,家具的布局、形制和风格具有很强的保守性,几乎一成不变,象征着儒学礼学庄重、肃穆的伦理纲常。
皖南民居家具适应建筑,在陈设上讲究规范化和对称性。
正厅一般都有一个太师壁的布局,厅堂后的金柱间做樘板,称为太师壁,中间是一副中堂画,两边是楹联,太师壁的下面有张长条案,过去供祖先神主,设香炉神台,近代摆子鸣钟,钟的东边摆瓶西边摆镜,取其谐音“终生平静”,祝祷在外经商的男主人平安顺利。
高一(1)Pg1课题名称:皖南民居指导教师:(注,学生填写)课题组人员:张雪毅、吴茜、吕珅尧、王崎、刘亚君、朱洁课题组长:张雪毅完成时间:2011年12月合计学时:72评价结论:良好认定学分:4分指导教师签名:(注,找指导教师签)Pg3.课题名称:皖南民居参加人员:张雪毅、吴茜、吕珅尧、王崎、刘亚君、朱洁研究时间:2011年9月—2011年12月指导教师:袁园评价结果:良好Pg4-5主题:皖南民居课题名称:皖南民居课题界定:皖南民居是指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以西递和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是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历史传统村落,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
课题组成员:张雪毅、吴茜、吕珅尧、王崎、刘亚君、朱洁组长:张雪毅指导教师:袁园主导课程:历史相关课程:中国文化史研究背景:皖南山区徽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保存了大量形态相近、特色鲜明的传统建筑及村落。
皖南古村落不仅与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结合,而且加上明清时期徽商的雄厚经济实力对家乡的支持,文化教育日益兴旺发达,那些徽商还乡后以雅、文、清高、超脱的心态构思和营建住宅,使得古村落的文化环境更为丰富,村落景观更为突出。
研究目的和意义:通过对皖南民居的研究和学习,了解皖南民居古村落居民的意识、生活方式及情趣方面大大超越了农民的思想意识和一般市民阶层,追求与文人、官宦阶层相一致的生活情趣,因此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皖南古村落民居在基本定式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装饰手法,建小庭院,开凿水池,安置漏窗、巧设盆景、雕梁画栋、题兰名匾额、创造优雅的生活环境,均体现了当地居民极高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
研究内容:1、皖南民居的历史2、皖南民居的特色3、皖南民居的结构4、皖南民居的文化特色学术目标:(此项不填)预期成果:论文表达形式:文字人员分工:(如下几类,分别填写学生名字)组长:张雪毅秘书:吴茜发言人:吕珅尧资料员:王崎调查员:刘亚君电脑制作员:朱洁资料收集:参考文献,调查问卷及统计报表,采访记录,网络资料打印稿,照片录像和图册等。
从布局形式看皖南民居文化皖南民居文化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布局形式而闻名。
从布局形式上看,皖南民居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皖南民居的布局形式多以独立式庭院为主。
皖南地区的民居多数都是独栋的建筑,四面独立,围合着一个明亮宽敞的庭院。
庭院是皖南民居的核心,也是家庭生活的中心。
庭院中常有假山、花木和水池等元素,形成一种和谐自然的景观。
庭院的布局形式体现了皖南人民对家庭和谐和山水的热爱和追求。
其次,皖南民居的布局形式注重层次感和对称美。
皖南民居通常分为前后两进,府第形式居多。
前进是外院,后进是内院。
内院中设有厅堂和卧房,并有着丰富的装饰和雕刻。
前进和后进之间通常有天井或过道相连,形成层次鲜明的空间布局。
皖南民居布局的层次感和对称美给人以宁静和和谐的感觉,彰显了皖南人民对美好家庭生活的向往。
再次,皖南民居的布局形式注重阴阳对称。
根据古代的宗教信仰和风水学说,皖南民居布局常以南北向为主,追求前进有山水景观,后进有山水、水田或菜园。
整个院落的布局呈现出阴阳对称的特点,以求达到风水的调和和家庭的平衡。
另外,床位的布置也依据风水学说,常常摆放在背阴的方向,以追求家庭生活的平安和顺利。
阴阳对称的布局体现了皖南人民对五行相生相克和阴阳平衡的重视,也是其建筑文化的独特之处。
最后,皖南民居的布局形式注重通风采光。
皖南地区气候湿热,所以民居的布局特别注重通风和采光。
庭院的布局常常有利于通风,同时在庭院和居室中设置开敞的窗户和天井,以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和室内采光的充足。
这种布局的特点保证了皖南民居内部环境的舒适,适应了地方特殊的气候条件。
综上所述,从布局形式上看,皖南民居文化体现在独立式庭院、层次感和对称美、阴阳对称以及通风采光等方面。
皖南民居的布局形式不仅展示了皖南人民对家庭和谐、山水自然的追求,也反映出其对美好生活和环境的向往。
皖南民居文化的独特之处,使其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瑰宝。
龙源期刊网
皖南民居
作者:滇中
来源:《新少年》2016年第02期
如诗如画的乡村,走到这里,就仿佛回到了数百年前,一切都那么美丽和谐。
安徽省黟县西递、宏村两处古民居以其保存良好的传统风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是黄山风景区内的自然与文化景观第二次登录世界文化遗产目录,也是中国继北京后第二座同时拥有两处以上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并且是世界上第一次把民居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西递、宏村古民居位于中国东部安徽省黟县境内的黄山风景区。
西递和宏村是安徽南部民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座古村落,它们以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态、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天下。
宏村位于黟县县城东北10公里处,始建于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村落面积约
19公顷,现存明清(公元1368~1911年)时期古建筑137幢,由于这里地势较高,因此常常被云雾笼罩,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西递距县城8公里,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公元1049~1054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整个村落呈船形,保存有完整的古民居122幢,
现有居民300余户,人口1000余人,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
为了更好地保护美丽的古村落,2002年,西递村179名60岁以上的老人发出倡议:“依法保护文化遗产,共创人类美好未来,誓让青山碧水常在,文化村落遗产永存。
”这之后,1000多名西递村村民参加了签字仪式。
可见,保护好“桃花源里人家”是人们的共同愿望啊!(责任编辑张仁斌)。
描写皖南古民居的散文描写皖南古民居的散文皖南民居,即徽派民居,那些极具徽风徽韵的古民居,看看下面的描写皖南古民居的散文吧!描写皖南古民居的散文【1】皖南民居,也叫皖南徽派民居,它是中国南方民居的代表,它大多数分布在安徽省的南部,所以称其为皖南民居。
皖南民居中以黟县的西递和宏村最多。
宏村现存的清古民居为140幢。
由于宏村背山西湖,所以,皖南民居的层里的层楼结构与楼外的唯美的湖光山色让人心旷神怡,所有烦恼忘得一干二净。
拥有这样的唯美景色的宏村,被人誉为“中国画里乡村。
”而西递则保留了明清古民124幢,祠堂3间。
在这里,代表皖有民居的“三绝”和“三雕”被完好的保存了下来。
皖南民居中,最有代表性的特点便是马头墙。
虽然用的原料也是像大部分的民居一样,青瓦,白墙。
但是,建造它的人们确实独具匠心,使得马头里的错范有致,最大的完善阻断火灾蔓延的功能。
皖南民居,它是落后的生产力和高度的文明两者混合,在造型上有高度的审美价值。
它无疑是中国文化中一种纵贯古今的结晶。
描写皖南古民居的散文【2】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生活方式都不相同,因此,各地区民居的样式与风格也截然不同。
要说样式最绝妙的,就要说到皖南民居了。
说它最绝妙,主要有三点。
一是处处是景,步步入画。
皖南人的居住地大多依水而建,层楼叠院,便与那旖旎的湖光山色交辉相映,成了一幅动静相宜、绝妙无比的山水画。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宏村”。
拥有绝妙的田园风光不说,还被誉为了“中国画里乡村”。
二是高墙深院,青瓦白墙。
这是皖南民居最大的特点。
错落有致的马头墙除了造型美观,还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一方面,它还有防火的实用功能。
倒也是“华而有实”啊!这三,便是皖南民居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
这种基本形制是人们关心的焦点。
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
同时,它也形象地反映了皖南商人“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态,这与山西民居倒有异曲同工之妙。
皖南民居整体介绍:皖南古村落是指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以西递和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是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历史传统村落,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
皖南山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保存了大量形态相近、特色鲜明的传统建筑及其村落。
皖南民居其布局一般都以三合院或四合院为基本单位,但宏观世界与北京的院落形式有别。
根据当地气候、地形的特点,安徽传统的民居建筑多为各种造型的二层楼房,有的依山傍水,有的参差起伏,有的层楼叠院,精致朴素、堂皇俊秀。
皖南古村落民居在基本定式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装饰手法,建小庭院,开凿水池,安置漏窗、巧设盆景、雕梁画栋、题兰名匾额、创造优雅的生活环境,均体现了当地居民极高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
皖南民居传统概貌:旧时徽州城乡住宅多为砖木结构的楼房。
明代以楼上宽敞为特征。
清代以后,多为一明(厅堂)两暗(左右卧室)的三间屋和一明四暗的四合屋。
一屋多进。
大门饰以山水人物石雕砖刻。
门楼重檐飞角,各进皆开天井,通风透光,雨水通过水枧流入阴沟。
俗称“四水归堂”,意为“财不外流”。
各进之间有隔间墙,四周高筑防火墙(马头墙),远远望去,犹如古城堡。
一般是一个家庭之系住一进,中门关闭,各家独户过日子。
中门打开,一个大门进出祭奠先人。
徽州山区气候湿润,人们一般把楼上作为日常生活的主要栖息之处,保留土著山越人“巢居”的遗风。
楼上厅屋一般都比较宽敞,有厅堂、卧室和厢房,沿天井还设有“美人靠”。
房屋外墙,除入口外,只开少数小窗。
小窗通常用水磨砖或黑色青石雕砌成各种形式漏窗,点缀于白墙上,形成强烈的疏密对比。
民居正立面,墙上有卷草、如意一类的砖雕图案。
入口门框多用青石砖砌成,给人以幽静安闲之感。
在艺术处理方面,皖南民居的各部形体简单,可是一入大门,走进院子,使人印象为之一变。
楼上在柱子上外侧周围装有华美的木栏杆,栏杆上花纹有的简洁秀丽,有的复杂细致,在统一中又有若干变化。
由于集中使用装饰,使以水平线条为主的雕饰较繁密的栏杆,与上下两层以垂直线条为主、体形比较素净的木板壁及柳条式的窗棂形成强烈的对比,是这类民居的最主要也是最成功处之一。
皖南民居简述住宅是人类基本生存条件之一,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个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差异很大,在这自然条件各不相同的地区内,人们因地制宜,因材施用,发展出适合当地的居住形式。
皖南民居是中国民居中及其精美的一种,之所以格外精致,与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徽州是中国较早开发的地区之一。
历朝历代的不间断开发,创造了皖南地区的繁荣。
但生活的富庶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人口大量增加,可耕地相对减少。
既然耕地不够,许多人便外出经商“仰给四方”。
经商的结果是致富,徽州商人把赚来的钱带回家乡,置宅院,兴祠堂。
皖南地促,因而民居的庭院很小,但宅中用料精良、装饰华美。
民居的外形为一四方体,外面白墙高耸,里面的房子沿四周布置,都是两层以上的楼房,屋面向院内倾斜,形成“四水归堂”的形式。
墙的上端,有层层跌落的马头墙,白墙与黑瓦形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
皖南民居之所以精美,原因在于大面积地使用了木雕、砖雕和石雕装饰。
装饰的部位很多,从外到内,无处不有。
但在同一立面上又注意疏密关系和观赏重点,使之构图完整,具有情趣。
皖南民居都是院落形式,基本上有两种:三合院和四合院。
在此基础上又可以组合发展,变成各种复杂的样式,甚至可以继续组合,发展出更复杂的院落形式。
皖南民居的造型可分为内外两个部分。
外部造型非常简洁,建筑四面都是白色的墙壁,很少开窗子。
变化主要在墙体的上部,以小青瓦做成一个墙檐,类似于人字形的小屋顶,墙檐上还有屋脊。
院内的设计包括门厅、天井、厅堂、厢房、隔扇门窗。
门厅门厅只出现在四合院,进大门之后,有一个窄窄的门厅,里面通常会设置屏风门,兼有北京四合院大门内影壁和垂花门内屏风的作用。
而三合院进去就是天井,天井与户外只隔一堵墙壁,当然没有门厅了,但人们在墙体的大门上方,挑出一行屋檐,作为装饰之用。
天井天井相当于北京四合院的庭院,但是在太小了,只能称为“井”。
天井边缘上方就是“四水归堂”的屋檐。
每到雨天,雨水像徽商的财源一样滚滚而来。
皖南民居
皖南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宏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140余幢。
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辉相映,动静相宜,处处是景,步步入画。
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
西递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
代表徽派民居建筑风格的“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在此得到完好的保留。
青瓦、白墙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
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断火灾蔓延的实用功能。
徽派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
徽派民居的另一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
这种以天井为中心,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制是人们关心的焦点。
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态,这与山西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
皖南民居为两层以上的楼房,中间围合一个很小的天井,厅堂设在天井的北侧。
厅堂与天井之间不设墙壁与门窗,属于开阔的空间。
在厅堂的北侧,也就是后部是木质的太师壁,太师壁的两侧为不装门扇的门。
太师壁的前面放置长几、八仙桌等家具。
厅堂东西两侧,分别放置几组靠背椅与茶几,人们常常将一些器具放置在上面作为装饰。
皖南民居以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大量古建筑而驰名。
新安为文化之乡,历史上多出官宦商贾,仅歙县举人以上的士官即达数百人。
徽商更是遍及皖南。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首推新安”,他们巨大的财富,营造了皖南这个精美的古民居博物馆。
今存徽州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主要集中在黟县、歙县、绩溪、休宁。
黟县今存古村落十余处,要者如西递、宏村、碧山、屏山等。
黟城古建筑更多。
全县保留有价值的古建筑数百处。
仅西递就有122幢。
歙县共有古建筑365处,有价值的一百余幢,古祠堂27座,集中在雄村、呈坎、潜口、棠樾、深渡等村。
绩溪今存古建筑一百余处,集中在磡头、坑口、冯村、上庄等处。
古村落一般由牌坊、民居、祠堂、水口、路亭、作坊等组成,有的村落规模很大,如呈坎有街巷99条,陌生人进去后往往会迷失方向。
许多村落布局井井有条,宏村的水系就是一例。
宏村在村头依山筑坝,村内水渠从街道两侧进入每户,汇于村中部的月塘。
再分流至户,流入南湖。
每户都有大、小水渠,分供洗涤和饮用水。
民居的布局一般是以天井为中心的三合院或四合院,两层高度。
中型、大型宅院采用多院落组合,建筑全是粉墙黛瓦。
旧时大户人家的许多建筑群,规模庞大,采用徽州三雕装饰,布局精巧,错落有致。
一片片皖南古建筑镶嵌在黄山、九华山、新安江广阔的名山秀水之中,天造地合,宛然一个无须妆点的世界级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