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民居绿色建筑分析
- 格式:pptx
- 大小:1.69 MB
- 文档页数:12
皖南徽州民居室内环境初探发表时间:2018-09-12T12:09:05.06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2期作者:王慧[导读] 摘要:皖南徽州民居是风格较为鲜明的地方传统民居建筑,历史悠久,具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徽州民居室内环境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
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建筑学专业 410075摘要:皖南徽州民居是风格较为鲜明的地方传统民居建筑,历史悠久,具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徽州民居室内环境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
徽派建筑的艺术风格更是作为优秀的文化遗产为现代建筑的设计提供着借鉴。
本文初步探讨文论述了徽州传统民居室内环境的地方特征,分析了皖南徽派民居具有地域文化的室内环境与人们生活行为的互动关系,以提出对现代建筑室内环境设计的启示。
关键词:皖南;徽州;民居室内环境一、徽州民居室内空间环境特征徽州民居集古民居、祠堂、牌坊为一体,有明、清两代最典型的各式古建筑群及距今五百多年的古树、古井、古匾,被誉为“我国明代民间艺术的活专著”、“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高度和谐统一的典范”。
走进徽州民居,犹如走进五百年前的徽州。
徽州民居室内空间环境有着集聚文化气息的艺术特色,在旧时徽州城乡住宅多为砖木结构的楼房。
明代以楼上宽敞为特征。
清代以后,多为一明(厅堂)两暗(左右卧室)的三间屋和一明四暗的四合屋。
一屋多进,大门饰以山水人物石雕砖刻。
在室内的环境设计上,仍为一脊分两堂,前后两天井,中有隔扇,有卧室四间,堂室两个,皖南徽州民居室内环境设计有着更加独特的艺术特征[1]。
(一)空间的变换徽州民居室内空间环境遵循着一定的模式,但又是多变的空间,在不同的地域内的徽州民居室内空间环境也有差异,在同一个地方,建筑特色也有很多的差异。
但是都是紧随中轴对称的原则来进行设计,对于不规则的地带则采用不同的设计。
在平面设计中有“凹”型“回”型“H”型“日”型等形式,很多的民居的室内设计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设计,在室内还会有书厅、排山阁、吞云轩、书房等辅助的设计环境。
皖南民居调研报告皖南民居调研报告一、引言皖南地区是中国南方的重要农村区域之一,拥有丰富的农业和文化资源。
民居是农村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居民的生活和乡土文化。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皖南地区民居的调研,了解其特点和变迁,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文化保护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田野调查和访谈为主要研究方法。
我们选择了皖南地区的几个代表性乡村进行实地考察,并与当地居民进行深入交流,获取数据和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习俗和思维方式。
三、民居特点皖南地区的民居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首先是建筑风格的多样性。
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皖南地区的民居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有传统的中式建筑,也有受到南方水乡文化影响的水上民居。
其次是建筑材料的特点。
由于地区资源的限制,人们使用的建筑材料主要是土木、石头和砖块,这给民居增添了一种纯朴和古老的气息。
此外,民居还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采用多种技术和设计手法,使得民居与自然融为一体。
四、民居变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城乡发展的差异,皖南地区的民居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首先是居住方式的改变。
过去,皖南地区的民居多为传统的四合院结构,以家庭为中心,注重家族和亲情的联系。
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变化,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影响了民居的设计和功能,人们更倾向于追求舒适和便利。
因此,现代的民居通常是独立的住宅,注重个体的隐私和自由。
其次是材料的改变。
随着科技和工业的发展,新型建筑材料逐渐替代了传统的土木和石头,使得民居的建造速度更快,质量也更高。
此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使得传统的民居风格逐渐消失。
五、民居保护与发展皖南地区的民居保护与发展是当地政府和民众关注的焦点。
一方面,保护传统民居的文化遗产价值,对于维护乡土文化和历史记忆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民居的改建和更新也是必要的,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强政策引导和规划,鼓励民众参与民居保护和发展,同时加强文化传承的教育和宣传。
浅析皖南古村落景观的色彩作者:夏守军来源:《速读·中旬》2014年第06期中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光辉而灿烂,徽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皖南古村落的景观堪称一绝,其青山绿水,粉墙黛瓦,黑白灰,枕山、环水、面屏的景观,构成了一幅幅动态的水墨丹青,充分的体现了中国画的山水人家的意境,可谓是“天人合一”的景观设计。
皖南古村落的景观色彩,以黑白为主色调,可以说是我国古村落景观色彩的奇葩,纵观皖南整个古村落,可以说是,青山绿水黑白灰,典型的中国画意境,用建筑无彩的色,体现自然的彩,突出自然,山水人一体,天地融合,和谐至极!一、皖南古村落的景观皖南古村落给人清新简洁、淡雅明快的感觉,因此在景观意象上整体呈现出一幅“全村同在画中居”的山水泼墨国画意境。
在村落景观、规划方面,皖南宗族以风水学说的“四神论”为理论依据,遵循“枕山、环水、面屏”的基本风水模式,因借自然,充分合理地利用了本地良好的生态山水环境,体现出中国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
它既有小品的点缀又有宏篇巨制的大手笔。
无论春夏秋冬四季如何变幻,呈现出来的依然是美不胜收的,让人流连忘返的绝世景观。
山水一体,天地融合,人在其中,从而烘托出大自然的魅力,不经意间表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统一,平淡、恰静与和谐的社会效果。
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徽州文化宝库中的一支奇葩、是徽州人千百年在劳动中凝练的智慧的结晶、是徽州人对大自然的一种独到的解读、也是徽州人求真务实的一种情感的表达、更是徽州人对美好理想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的追求,表达了徽州人质朴的生活观念。
它承载着优秀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民间艺术、民俗风貌,具有历史文化、美学、经济、科研等多方面的珍贵价值,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所在。
二、皖南古村落景观的形成在唐末至南宋这段时期是皖南景观的形成期。
外来富商带来了中原崇儒重教的思想,凭借着深厚的家学渊源,从而使得皖南文风昌盛,以致后来即使是“十户之村”也“不废诵读”。
基于皖南古民居保护的城市特色构筑初探摘要:通过对皖南古民居的现状的分析,以及古民居的保护模式的探索来看现代城市特色构筑。
古民居的异地重建,功能置换从而达到既能保护历史遗迹同时又能塑造城市的特色。
关键词:皖南古民居、历史遗存保护、城市特色。
古民居,刻着社会发展的烙印,承载着一个地方优秀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它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生活节奏日益紧张的现代社会,当高楼、广场、玻璃幕墙充斥每个大城市的时候,这些有着古朴生活气息的传统民居默默地表达着农业社会的乡情语言,因反映宁静、朴实的田园生活而备受人们的青睐。
徽州古民居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徽州古民居的数量众多,建筑风格优美,构件雕凿精细,文化底蕴深厚。
徽州的园林水口、石桥古道、祠堂牌坊、古塔寺庙、戏台书院、古宅民居构成一幅幅精美淡雅的水墨画图。
一、皖南古民居的现状皖南山区的美,不仅在于其绿树成荫的山色,更在于分布其间的众多古建筑,这些被绿树相映、溪水环绕的古建筑见证了徽商的崛起与兴盛,体现了古徽州人商人的斗志、文人的雅致、隐士的情志,它们是一个时代地域风情的写照,更是明清建筑风格的完美遗存。
无论是从整体布局还是到单体设计,或是从水系构架到色彩运用,还是从天井安置到三雕装饰,每一个建筑理念都完美地结合了时代的风格与地域的特色,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及艺术价值,是人类历史遗留的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
据有关部门统计,除划出黄山市版图的婺源、绩溪两县后的徽州地域,尚存地面历史文化遗存11000余处;其中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各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村7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5处,现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百种,其中,徽剧、歙砚制作技艺等14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徽州古民居是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由分散在古徽州各地的许多特殊的单体建筑构成,它的保护与管理难度远远超过了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点多、面广、头绪繁杂是其显著特点。
皖南民居特征解析对皖南民居“间”的解析摘要:皖南民居为中国民居⽂化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传奇⾊彩,有不同的开间根据不同环境和组合⽅式⽽产⽣的多种住宅形式.通过对皖南民居中的“间”这⼀概念的分析,能让我们对民居理念⼜有⼀个不同的认知和理解。
关键词:民居; 群落; 空间; 天井; 开间皖南民居是指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区地域范围内就是明清时期的徽州地区,皖南⼭区徽州历史悠久,⽂化积淀深厚,保存了⼤量形态相近、特⾊鲜明的传统建筑及村落。
皖南古村落位于古徽州今安徽省黄⼭市,绩溪江西婺源境内,西递和宏村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处古民居,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化的典型代表徽州⽂化的载体,皖南民居以保存了明清时期的⼤量古建筑⽽驰名。
新安为⽂化之乡,历史上多出官宦商贾,仅歙县举⼈以上的⼠官即达数百⼈。
徽商更是遍及皖南。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推新安”,他们巨⼤的财富,营造了皖南这个精美的古民居博物馆。
今存徽州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主要集中在黟县、歙县、绩溪、休宁。
黟县今存古村落⼗余处,要者如西递、宏村、碧⼭、屏⼭等。
黟城古建筑更多,保留有价值的古建筑近500处,有价值的⼀百余幢,古祠堂27座,集中在雄村、呈坎、潜⼝、棠樾、深渡等村。
绩溪今存古建筑⼀百余处,集中在磡头、坑⼝、冯村、上庄等处。
1.历史背景皖南现存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主要集中在黟县、歙县、绩溪、休宁。
皖南古民居集中的村落,有⼀个共同特点,就是以同姓居民为主。
⽅志载:“千丁之家,不动⼀坯;千丁之旅,未尝散处;千载谱系,丝毫不紊;主仆之严,数⼗世不改。
”从分析徽州家族的族谱⼈⼿,得出⼀条结论,“徽州⼤多数村落均为南迁避乱者所建。
”这说明皖南古村落尚在胚胎阶段就将⾎缘和地域连在⼀起了。
这是徽州古村落在雏形期就具有的基本特征。
2.开间—民居的基本单位2.1存在的“间”开封民居空间的基本单位⽆⼀例外是由“间”围合成的⽊结构框架, 不论是建筑正中⼀间的明间、还是左右侧的次间、亦或是梢间、尽间等都是以间为单位的,间成单体,单体合成庭院,庭院组成群体。
浅谈皖南徽派建筑的风格与应用皖南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独特风格,它主要分布在中国安徽省南部地区,因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而享有盛誉。
徽派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在建筑形式上有独特之处,而且在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中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浅谈一下皖南徽派建筑的风格与应用。
一、徽派建筑的风格特点1. 建筑结构的独特性徽派建筑的建筑结构一般分为三进院落和四合院落,有着独特的“三进四落”格局。
整个建筑群被一堵高墙所包围,进入大门后,便可见两边角楼挺拔高耸,中间为“天井”,环抱庭院。
院内则是房舍建筑,它们有屋顶斗拱横梁丰满、雕花精致、构图合理的特点,整体结构层次分明,造型别致。
2. 精美的木雕、砖雕和石雕徽派建筑的特色之一就在于其精美的木雕、砖雕和石雕。
徽派建筑中的木雕品种繁多,包括门楣、窗棂、横梁、柱子等。
这些木雕工艺都极为精湛,常常在上面雕刻精美的花纹和图案,栩栩如生。
而砖雕和石雕则多集中在墙壁和门楣上,它们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为徽派建筑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徽派建筑的装饰风格十分独特,主要包括一些典型的徽派装饰元素,如壁画、瓦当、飞檐、斗拱等。
其中飞檐是徽派建筑的代表性装饰之一,它通常具有横跨檐部、平行于屋脊的横梁和支撑檐部的斜拉杆的特点,造型优美,富有动感。
而斗拱则是徽派建筑中的一大特色,它主要以覆斗、蔽斗和深斗为主,构图精美,形态多样。
二、徽派建筑的应用1. 旅游景点建筑徽派建筑在中国南部地区被广泛应用于旅游景点的建筑之中。
徽派建筑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吸引了许多游客的目光,成为了这些旅游景点的一大亮点。
在这些景点内,游客可以观赏到精美的建筑、体验古代建筑的魅力,甚至还可以了解到当地的历史文化和风俗风物。
徽派建筑的应用为这些景点增添了无限魅力。
2. 民居建筑徽派建筑在中国南部地区也广泛应用于民居建筑之中。
在这些地方,许多村庄和乡镇的建筑几乎都是徽派建筑,这些建筑为当地的村庄和乡镇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成为了这些地方的一大景点。
从布局形式看皖南民居文化皖南民居文化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布局形式而闻名。
从布局形式上看,皖南民居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皖南民居的布局形式多以独立式庭院为主。
皖南地区的民居多数都是独栋的建筑,四面独立,围合着一个明亮宽敞的庭院。
庭院是皖南民居的核心,也是家庭生活的中心。
庭院中常有假山、花木和水池等元素,形成一种和谐自然的景观。
庭院的布局形式体现了皖南人民对家庭和谐和山水的热爱和追求。
其次,皖南民居的布局形式注重层次感和对称美。
皖南民居通常分为前后两进,府第形式居多。
前进是外院,后进是内院。
内院中设有厅堂和卧房,并有着丰富的装饰和雕刻。
前进和后进之间通常有天井或过道相连,形成层次鲜明的空间布局。
皖南民居布局的层次感和对称美给人以宁静和和谐的感觉,彰显了皖南人民对美好家庭生活的向往。
再次,皖南民居的布局形式注重阴阳对称。
根据古代的宗教信仰和风水学说,皖南民居布局常以南北向为主,追求前进有山水景观,后进有山水、水田或菜园。
整个院落的布局呈现出阴阳对称的特点,以求达到风水的调和和家庭的平衡。
另外,床位的布置也依据风水学说,常常摆放在背阴的方向,以追求家庭生活的平安和顺利。
阴阳对称的布局体现了皖南人民对五行相生相克和阴阳平衡的重视,也是其建筑文化的独特之处。
最后,皖南民居的布局形式注重通风采光。
皖南地区气候湿热,所以民居的布局特别注重通风和采光。
庭院的布局常常有利于通风,同时在庭院和居室中设置开敞的窗户和天井,以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和室内采光的充足。
这种布局的特点保证了皖南民居内部环境的舒适,适应了地方特殊的气候条件。
综上所述,从布局形式上看,皖南民居文化体现在独立式庭院、层次感和对称美、阴阳对称以及通风采光等方面。
皖南民居的布局形式不仅展示了皖南人民对家庭和谐、山水自然的追求,也反映出其对美好生活和环境的向往。
皖南民居文化的独特之处,使其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瑰宝。
浅谈皖南传统民居的被动式节能技术长期以来中国各地民居建筑在和自然的不断抗争和适应过程中,总结出了与当地环境和谐共生的一套被动式节能技术。
在这些纷繁复杂的民居形式中,遍布于蜿蜒逶迤的皖南山区的明清传统民居村落建筑群,在我国建筑史上书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以其别具一格的风貌展现了古徽州人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生态观念。
本文选取江西婺源传统民居代表——具有“理学渊源”之称的大理坑村作为研究对象,对蕴含其中的被动式节能技术作进一步的研究。
标签:民居、被动式节能、生态观念【Abstract】For a long time,all over China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and constant struggle in nature and adaptation process,summed up in harmony with the local environment of a passive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In these complex forms of residential,throughout its meandering mountain area of Southern Anhui Province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raditional residence village buildings,in China’s architectural history writing under a brilliant page,to have a style of one’s own style shows the ancient people of Huizhou deep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concept. This paper selects the Jiangxi traditional dwellings in Wuyuan –with the “representative of Neo-Confucianism origin” of Dali ken village as the research object,further research on passive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contained in it.【Keywords】residential,passive,ecological concepts1.引言传统民居建筑是中国大地上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建筑类型。
皖南民居的色彩对现代设计的启迪作者:华敏来源:《新教育时代》2015年第06期摘要:建筑是一个能够跨越年代,穿越历史的载体,它身上被深深地镌刻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文明与发展,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皖南古村落是徽派古民居的代表,无论是造型、装饰还是色彩运用,无一不展示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予后人在现代设计上很多的启迪。
本文仅以皖南民居的色彩为研究对象,感悟其色彩对于现代设计的启迪。
关键词:皖南民居色彩;;; 现代设计皖南民居指的是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它是以西递和宏村为代表的古民居,其造型、色彩、布局都有着比较统一的格调和风貌,不仅具有居住的实用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科技、艺术研究价值和旅游观光价值。
皖南民居是天人合一的完美体现,其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对现代设计的启迪不可轻视。
“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简约统一”、“清新雅致”无不让生活在当今快节奏下的我们有更多的憧憬。
一、皖南民居的形成背景“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
”这是古人对徽州最真实的写照。
在农耕文明占主导地位的封建社会,由于可以用来耕种的土地太少,迫于生计的徽州人只得外出经商。
随着资本的增加,他们又跻身于官绅行列,亦儒亦商,致富后纷纷回到故乡大兴土木,如今人们看到的古村落里的明清建筑群大多为当时的徽商所修建而保存至今。
徽州人“贾而好儒”,他们注入了对住宅布局、内部装饰、用色等方面的看法,形成了其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
我们会感叹徽派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科学布局;不仅室内布局陈设协调统一,而且同室外环境能够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皖南民居的特色皖南民居以清新淡雅为其基本色彩,马头墙和漏天之井别具风味,木质结构的梁架构件坚固稳定、造型奇巧、雕刻精美,室内装饰和陈设古朴雅致。
(一);皖南民居的艺术特色1.建筑色彩。
皖南民居的色彩,以清新淡雅为基本风格。
建筑采用白色粉墙、黑色瓦片和灰色青砖,墙角多采用灰色的条形青石或鹅卵石堆砌,黑、白、灰组成了古民居建筑的主色调。
浅析皖南古村的建筑保护与开发摘要:关键字:皖南古村落是我国现存较为完整的面见古建筑群,对于他的保护与开发,既关系着当地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同时也影响着中国对传统建筑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古村落;建筑保护;文化继承;保护开发;城镇Abstract: The ancient villages existing in China with more complete surface to see the ancient buildings, for hi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region, but also affect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Key words: ancient village; architectural conservation; cultural inheritanc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town 诗意的图谱灵魂的居所每一个古村落背后必然有一段值得我们追溯的历史,正如俞孔坚教授所说“古老的土地上,世世代代的人栖居、耕作,一汪池水,一座家山,一片风水林,一座祠堂,一栋门楼,一间租屋,一口古井,一块旗杆石,都可以是一家、一族、一村人的精神寄托”。
皖南村落在经历数百年历史浪潮的冲刷后,他所特有的人文精神已深深植根于每个皖南人的血肉中。
皖南古建筑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矛盾皖南古村落的建筑保留至今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黟县所处位置交通闭塞阻碍了其发展。
但是由于上世纪旧的生产关系瓦解,古村落的原有的生存格局被打破,外界的新事物不断涌入,皖南村落古建筑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