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诗意语言观的革新及其启示
- 格式:pdf
- 大小:83.57 KB
- 文档页数:3
语言哲学观的困境及启示论文语言哲学观的困境及启示论文一、海德格尔语言哲学观对传统语言观的超越海德格尔的语言观攻克了在传统语言观中的很多不足和所在的弊害,对于他来说无疑是全新的。
这种超越从其具体思想来看有五方面:第一,在语言的基础方面,传统语言观是人们表达情感和思想交流的一种工具,在逻辑的基础建立的。
传统语言观是以逻辑为中心的,这种逻辑的语言观在前期或者后期都没有受到海德格尔的赞同一直持反对态度[3]。
在前期,他把言谈作为语言最基本的东西,对于逻辑、判断等词语对于言谈而言不过是派生物;在后期,那种所说的词语整体的语言他认为是可以将他们逻辑化,海德格尔对诗与思是有一定的强调,但本原的语言像这样是一定不可能的,它不能被逻辑化只能由思来把握。
由于海德格尔的语言观在语言的本体性和特殊性基本都消除了,海德格尔的语言观克服了逻辑中心主义的倾向,使得后现代主义的一些重要代表,进一步走向完全对立的解构语言中心论。
第二,从语言的内涵的角度来看,在传统语言观的世界中,语言是一种能够表达感情与思想交流的重要形式,将他对象化并理解为学科、能力、行为;海德格尔将他语言观则归于了形而上学的范畴,语言不是一种表达,语言不是存在者也不是工具,不是可言说的东西,语言与存在相连,语言就是语言,进而对传统语言观的认识实现了超越[4]。
第三,从语言发展的角度解析,人们对语言常常认为是一种能够表达的方式且人具有使用“说”这种语言的能力,人们就把传统语言观看作是语言的说。
而海德格尔却认为“语言是不可说”,给予传统语言观坚决的反对,如果非要认为是说也应该称为“道说”,进而把作为“语言的语言带向语言”。
我们只有超越了主客关系之对象性思维,在审美意识中与在艺术中,这些都超越了人们传统语言观,从而也基本上实现了在语言发展的道路上的超越。
第四,本体论的语言观基本表现海德格尔的语言观。
在他看来,语言的真实本性与存在是直接相关的,语言就是本体论、存在论的语言。
诗:源始的语言——海德格尔的诗学启示
余虹
【期刊名称】《外国文学研究》
【年(卷),期】1991()1
【摘要】“首先,十分明显的是,诗的活动领域是语言,因此,诗的本质就必得通过语言的本质去理解。
尔后,以下情形就了然大白了;诗是给存在的第一次命名,是给万物之本质的第一次命名。
诗并不是随便任何一种言说,而是特殊的言说,这种言说第一次将我们日常语言所讨论和与之打交道的一切带入敞开.因此,诗决非把语言当作手边备用的原始材料,毋宁说,正是诗第一次使语言成为可能。
诗是一个历史的民族的源始语言。
因此,应该这样颠倒一下:语言的本质必得通过诗的本质来理解.”
【总页数】8页(P62-69)
【关键词】语言言说;本真言说;荷尔德林;启示;原始材料;海德格尔;诗性言说;波德莱尔;重复性;民族
【作者】余虹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诗·语言·神圣——海德格尔诗学的超验之维 [J], 苏宏斌
2.语言的言说与人的言说--浅析海德格尔语言哲学与诗学 [J], 雷淑娟
3.从海德格尔的诗学理论看语言诗的“破碎性” [J], 张文会
4.原初的语言是诗——海德格尔的语言存在论诗学思想研究 [J], 肖明华
5.建构现代诗语言的“张力”诗学——“陈仲义《现代诗:语言张力论》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J], 贾晓晓;荣光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作者:郭文成摘要:追问“诗意”是一种思想的冒险,这种冒险使我们走上思想之道路。
而此道路展现为海德格尔关于“诗意”的美学思想:从“诗与诗意”到“诗人与诗意”再到“诗意自身”的追问中,诗意这一事情从而得以显现。
关键词:海德格尔;诗意;诗;诗人;存在中图分类号:B156.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04(2007)02—0110—041什么是诗?以海德格尔的眼光来看,首先,这一提问区别于“诗是什么”,因为后者注重的是诗的“特征”、“形式”等等,而没有追问诗本身,从而在根本上它是形而上学式的,而不是思想本身的提问。
由此,提问的区别意味着走向不同的道路。
其次,“什么是诗”包含了对“诗不是什么”的追问。
那么,诗不是什么?一般而言,诗只是一种艺术门类,隶属于语言艺术。
但诗与其它艺术门类的区别不仅在于语言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它是“思”:是对神圣者、神秘的言说,它探询的是整个存在本身。
在这个意义上,诗规定了艺术。
由此,诗不是艺术,应该说:艺术是诗。
这里的关键是:必须弄清楚诗与它相关的因素的关系。
在此展开过程中,诗才向我们现身。
海德格尔在其思想的中期指出:“艺术的本性是诗。
”[1](P75)但海德格尔解释道:“如果说一切艺术本质上都是诗,那么建筑艺术、绘画艺术、音乐艺术都势必归结为诗歌(poesie)。
这纯粹是独断。
……其实诗歌仅仅是真理之敞开着的筹划的一种方式,也即是宽泛意义上的诗意创造(Dichten)的一种方式:虽然语言作品,即狭义的诗,在整个艺术领域中是占有突出地位的。
”[1](P73)在此,海德格尔提出了诗与艺术相互关联并且区分,而且诗分为两种意义上的诗,即狭义的(语言作品意义上的诗)与广义的(诗意创造意义上的诗)。
但无论是何种意义上的诗,它与艺术同一,因为它们在本性上都是诗意创造;它与艺术相区分,因为诗占有突出地位,诗规定了艺术,而不是相反。
而且,“艺术是真理自行设入作品”[1](P77)。
试论海德格尔的语言观是诗化语言观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语言观是“诗化语言观”,它表现在三个方面:从本体论上,认为“语言本身就是根本意义上的诗”;从语言与世界的关系上,以“境域式”的“显示关系”代替了“线式”的“揭示关系”;从对语言诗化本性的思考和表述上,采用“文学化”的思维和表达策略。
海德格尔的诗化语言观是对西方理性主义哲学传统的反思和批判在语言问题上的延伸,即扬弃主流语言哲学传统的主体性的“理性主义语言观”,建构一个非主体性的“诗化语言观”——这在西方20世纪诗化语言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论及海德格尔的语言思想时,学界一般惯用“存在论语言观”来概括。
此种概括有其长处,即清楚地表明了海德格尔的语言观与其存在论哲学思想之间的密切相关性,但也有其短处:一方面略显笼统,另一方面又难以传达其语言学说与西方传统语言思想之间的传承与发展关系。
本文试图从“诗化语言观”的角度把握海德格尔的语言思想,以期弥补用“存在论语言观”概括其学说之不足,使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和深入地认识海德格尔的语言思想。
一、何为“诗”以及“诗化语言观”?在西方诗学传统中,“诗”通常有两个涵义:一个指“诗歌”,是一种与”小说、戏剧、散文”等文学体裁并列的特殊的文学样式;另一个指广义的“文学”,是对所有文学形式的统称。
诗作为狭义的诗歌,是随着近代文学类型学的发展才出现的一种说法,而诗作为广义的“文学”的代称,则有悠久的传统。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可谓是后一种传统的滥觞,而且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如法国当代学者达维德·方丹的《诗学》的副标题为“文学形式通论”,他在开篇就指出:“诗学指文学的整个内部原理。
”然而,在这两个涵义之外,“诗”还有一个相当于“审美”或“艺术”的重要所指,主要来自德国浪漫派美学。
如施莱格尔在《关于神话的谈话中》说:“这就是诗的开端:抛弃那个理性的思维着的理性具有的格式和章法,把我们重新置于想象的美的迷惘中,置于人类自然初始的混乱中。
海德格尔关于语言的观点
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之一,人类存在与语言密不可分。
语言不仅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是塑造我们的世界观、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基石。
语言不仅仅是代表现实的符号,而是在创造现实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海德格尔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或者媒介,而是存在的方式之一。
语言不仅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之一。
语言不仅仅是代表现实的符号,而是在创造现实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海德格尔的理论中,语言被视为存在本身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类存在的基本特征之一。
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是一种“说话方式”,而不是一个单独的语言系统。
他认为,人类存在的特点是通过语言交流,并且在语言中创造了世界。
海德格尔认为,人们的语言是他们的存在方式。
通过语言,人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和经验,并且与他人共享这些信息。
语言是人类沟通的途径,同时也是人类思考和理解世界的基础。
海德格尔还提出了“词汇”的概念,他认为词汇不仅仅是代表一个事物或概念的符号,而是包含着整个文化和历史背景的意义。
他指出,词汇是被传承下来的,通过它人们能够了解过去的文化和历史,同时也能够在语言中创造新的意义。
总之,海德格尔的语言观点强调了语言的重要性,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之一。
通过语言,人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和经验,并且与他人共享这些信息。
在海德格尔的
理论中,语言是存在本身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类存在的基本特征之一。
海德格尔关于“思”与“诗”的思考给当代人的启示海德格尔思想在中国传播时,还没有关于他的“思与诗亲缘”的观念在中国哲学界出现,二十世纪40年代,时任重庆中央大学教授的熊伟先生开始在中国介绍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当时,主要是介绍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的基本思想。
1991年,武汉大学哲学系的彭富春翻译出版了海德格尔著作《诗—语言—思》,是对海德格尔关于“思与诗”哲学思想的比较早的介绍;1992年成穷翻译了海德格尔《诗人何为?》《人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论荷尔德林》等,使哲学学术界对于海德格尔关于“思与诗”的哲学思想有更多的了解;同样在1992年,余虹翻译了海德格尔《诗人思者》《艺术作品的本源》《诗中的语言》等文献,还有,在同一年,作虹翻译了海德格尔《筑—居—思》《语言》《荷尔德林与诗的本质》等文献。
还有,在1992年,成穷、余虹、作虹三人合译编著了《海德格尔诗学文集》,这一年可以说是海德格尔关于“思与诗”哲学思想在中国传播比较热的一年,通过阅读上述的翻译作品,当时的一些年轻哲学学者了解到了海德格尔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转向,即深入地思考“思与诗”“语言与诗”“艺术与真理”等问题,这打开了一个新视野,原来,现代哲学还可以这样去思考。
同时,也让年轻的学者感到,中国古代的“诗性文化”“诗性存在”“诗与艺”等问题也可以从现代哲学的角度去重新审视,谁说中国没有哲学?虽然说,海德格尔关于“思与诗”的思考,其哲学思维的抽象性和理性思维方式,比中国古代更具有西方式的“哲学思维”,但是,他所思考的“思与诗”的关系问题,在中国古代的“诗论”“乐论”和“文论”中是能找到理论萌芽的。
中国古代的哲理论著与现代西方的哲学理论有相通之处。
海德格尔海德格尔于1959年退休,他在晚年,极少参与社会活动,作为哲学大师,而且是喜欢深入思考的哲学大家,海德格尔很喜欢与少数的几位最亲近的朋友在一起讨论哲学问题。
同时,他阅读哲学书籍,思考哲学问题,并继续编写和出版哲学著作,比如《思考的展示》(1959) 、《走向语言之路》(1959) 、《技术与转向》(1962)等,哲学哲学著作被学术界也称为是他在晚年对于美学思想的探索,其实,作为哲学家,他所思考的美学与艺术问题,也是哲学问题,只是,这代表着他的哲学研究转向了对艺术语言与技术语言关系的思考,转向对“思与诗”关系的探索。
海德格尔的美学思考:诗与思,艺术与家园感海德格尔是20世纪德国最有创见的哲学家,他主张无神论存在主义,他在《存在与时间》(Sein und Zeit ,1927)中第一次提出了存在主义这一称谓,并促使存在主义理论系统化、明确化。
对于“能是如何存在”这一20世纪的哲学热点问题,海德格尔作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认为,作为“存在”的人,面对的是“虚无”,人活在世,孤独无依,永远陷于烦恼痛苦之中。
而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人同他的自下而上条件相脱节,人所面对着的是一个无法理解的世界,一个荒诞的世界,人永远只能忧虑和恐惧。
而正是忧虑和恐惧,才揭示人的真实存在。
他提出,人有自我选择和自我控制的自由,忧虑、恐惧使人体用到存在,而只有存在,才有自我选择的自由,有自我选择才有光明和快乐。
海德格尔海德格尔受尼采的影响,他说:“只有当我们开始思的时候,我们才能听见尼采的呼号。
”(参看海德格尔:《筑·居·思》的演讲)尼采的思想启发海德格尔对存在的重新思考,让他确定了“此在的存在”。
在他看来,全部西方思想史只关注存在着的事物,而遗忘了存在着的事物的存在。
他采用了他的老师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用以分析“此在的存在”。
“现象”这一词在希腊文中的基本含义是“自行显现”,因而,海德格尔认为,“现象学”即意味着让事物自己说明自己的企图。
于此,他表达了与尼采完全不同的看法,他批驳了尼采关于知识是权力意志的表现的观点,知识不是靠强力、靠征服来认识客体,而是让客体任其自然,自己展示自己究竟是什么。
人的基本特征在于他是世界中的存在,人完全处于存在之中,人在存在的场中,但场的中心并没有所谓的“精神实体”或者“自我实体”。
海德格尔的这一基本思想是对古希腊以来的哲学理念进行反思所得出的结论。
从古希腊开始,就已经有了“现象”和“实在”的区分,但直到近代,这种区分才突显出来,近代哲学一直是传统认识论占据主导地位,其基本理论特征主要表现在对象性思维、主体性原则和本质主义等方面。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一一海德格尔海德格尔说."我在等待神的来临。
"有时候人信仰宗教,却离开了存在的根源,因为人把宗教视为现实世界中的工具来使用,相信自己死后可以升天堂,但这往往只是心理自我安慰的心灵幻觉而已!海德格尔则告诉人们要以真诚、开放的态度,揭开被遮蔽的世界,寻找真理的真相,以等待神的来临。
引言时代背景海德格尔是当代西方最重要的哲学家。
他的影响力极为广泛,也极为深刻。
这是因为他充分掌握到根本的问题,也就是形而上学。
一个人的思想如果偏重于有形可见的一切,譬如,努力追求对宇宙的认识,他所能产生的心得就仅止于向外了解物质世界。
或者,如果他只注意到人的问题,如加缪、萨特等哲学家,便仅能专注于人的世界,对历史、社会、文化有其评论与见解。
然而,形而上学则是探讨这两者最后的根源。
天地间的存在之物有二:自然的世界与人类的世界。
但是,这两者的存在均无必然的理由。
世界可能因战争而整个毁灭,人的生命更是短暂,连文化也可能被我们自己所破坏。
既然这两者没有最后的保障或内在的根据,它们为什么又会存在呢?因此,哲学家研究形而上J学,就是要深入这些现象的背后,询问这两个世界既然没有内在的基础,但它们事实上又存在,那么一定有别的理由,这个理由便称作"终极的世界"。
相对于我们的有限,它是无限的;相对于我们的变化万千,它是超越的;相对于我们的浮面,它是根本的。
形而上学就是要研究这第三个世界,换言之,就是要去找寻前两个世界的最后基础何在。
由此观之,海德格尔的关怀焦点是非常准确的。
海德格尔生于1889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正好是他的盛年时期。
他三十八岁出版代表作《存在与时间} (Sein und Zeit; Beingαnd Time)广受重视,成为当代的大哲学家之一。
1933年,纳粹统治德国,海德格尔四十四岁,竟接受纳粹的指示,出任弗莱堡( Freiburg)大学的校长。
这件事一直为后人所批评。
东方论坛2013年第1期海德格尔是当代西方哲学界最有创见的思想家之一。
海德格尔认为西方思想的纯正源头是柏拉图以前的古希腊思想,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始把思想弄成了哲学,弄成了形而上学。
最初的形而上学尽管还保持着古希腊思想的伟大精神,但已开始遮蔽人的存在问题。
后来的形而上学始终没有超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旧框架,最后在黑格尔和尼采那里发展到顶峰。
海德格尔认为西方历史的发展也是对古希腊纯正源头的变异。
人最初因为惧怕自然的强大力量而寻求技术的支持,但技术却反过来挤占了人的位置。
海德格尔强调,形而上学的思想框架和技术统治的专制蛮横终于孕育出一个没有神性、从而也不关心人存在价值的世界。
海德格尔要提醒人们重新关注一个久久被忽略的问题,即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海德格尔说:“任何存在论,如果它未首先充分地澄清存在的意义并把澄清存在的意义理解为自己的基本任务,那么,无论它具有多么丰富多么紧凑的范畴体系,归根到底它仍然是盲目的,并背离了它最本己的意图。
”[1](P15) 海德格尔认为,澄清存在意义的新的哲学之“思”可以通过语言、诗而挣脱形而上学的僵化束缚,捣毁技术霸权的强行奴役,从而为神性的重新来临、人的存在意义的回归创造新的可能性。
一、存在之思与语言海德格尔说:“生存论概念把科学领会为一种生存方式,并从而是一种在世方式:对存在者与存在进行揭示和开展的一种在世方式。
然而,只有从生存的时间性上澄清了存在的意义以及存在与真理之间的‘联系’,才能充分地从生存论上阐释科学。
”[1](P421-422)那么,如何“从生存的时间性上澄清存在的意义以及存在与真理之间的‘联系’呢”?海德格尔先指出人的存在是由时间构成的,他说:“我们必须把时间摆明为对存在的一切领悟及对存在的每一解释的境域。
必须这样本然地理解时间。
为了让人能够洞见到这一层,我们须得源源始始地解说时间性之为领会着存在的此在的存在,并从这一时间性出发解说时间之为存在之领悟的境域。
海德格尔:诗性的哲学之思我一向喜欢海德格尔诗意的哲思及其独特的诗性表达方式,由此一来,海德格尔式的鲜活之思想,便不再像以往的学院派哲学式的如同一具木乃伊般地僵死在"所谓的定义"或"范畴"中。
在我看来,"定义"和"范畴"从来都是形象颇为可疑的,但却又是必要的——否则我们无从思考,因为意义又是在看不见的定义与范畴中诞生的,但纯粹的思考又绝不能中止在定义与范畴的界面之上。
所谓纯粹思考,亦即一切都是开端,一切都是起步,维特根斯坦一生之思考都在奋力撞向语言/语义的边界,就像是永远失败却又顽强不息还永不言败的堂吉诃德,明知在徒劳地手持语言的长矛向语言本身发起一次次失败的进攻,挑战语义,挑战既成之概念公式乃至逻辑,挑战最后的语言边界。
他始终在焦虑中渴望着去往语言世界的"哪一边",或者说语言世界的背面——就像踞于超离地球之星球上,你方能看清地球的原型模样——以此看清人类构建的语言帝国的边界疆域究竟划定在何方。
所以他必然失败,所以他必然要仰天慨叹:"神秘的不是世界是怎样的,而是这样的。
"那么,貌似与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理路毫不关涉的海德格尔,他又会说什么呢?———"因为语词不是,也从来不是某种表象的东西,而是某种有待释义的东西,这就是说,它显示着,在它有待言说的辽阔中驻留,"以上之引文乃是海氏于1944/1955年间的"一次有关思的林中路交谈"它收集在海氏的《思的经验》一书中。
在我看来,怎么看,此文之三人对话都像是海氏本人所虚拟的三个友人间的聊天,其实呢,全然是由海氏之独自一人,在自言自语,也就是说,是海氏的一次思想的独白。
在这里,当语词不再是关于某种表象之物的表述———也即,它不再以此及彼地指涉世间之"他物"(表象)———那么,我们一向以为语词仅为是一工具,倚靠或仰仗此一工具乃是为了让我们能够顺利抵达"表象"之寓所,一如依靠舟揖乃是为了驶抵彼岸之目的地———而海氏却在告诉我们并非如是,语词,乃为"某种有待释义的东西"而存在,也就是说,语词真正涉关的只是"释义",而非表象之物———当语词在说桌子时,它其实并非在说桌子,而是在说一个被释义为桌子的东西,而这个东西,在不同国家的语词中是以不同的语词不予以释义的。
“诗”与“思”——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的阐释的开题报告引言:荷尔德林是一位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诗人。
他的诗歌以哲学蕴含、古典题材和音乐性融合为特点,影响了海德格尔等许多后来的哲学家和文学家。
海德格尔以独特的哲学视角,对荷尔德林的诗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和阐释,称荷尔德林的诗是“思”的表达,而非“诗”的表达。
本文将对海德格尔的这一观点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荷尔德林诗的特点荷尔德林的诗以哲学蕴含、古典题材和音乐性融合为特点。
1.哲学蕴含荷尔德林的诗歌中蕴含着严谨的哲学思想。
如《汝拉山区颂》中,描写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表达了人与自然的诗意关系,同时也是人在尘世中寻找自我、回归内心的哲学思考。
2.古典题材荷尔德林的诗大多皆取材于希腊神话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如《于阗颂》中,荷尔德林借鉴了希腊神话中的爱丽丝多拉神话,以此来表达对于人们内心丰富多彩的生命经验的赞美。
3.音乐性融合荷尔德林诗歌节奏感强,行文节律感极强,具有音乐性的魅力。
如《弗兰肯斯坦颂》中,荷尔德林运用了短而抒情的四句句式及缓慢的行进感,将情感及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海德格尔的观点海德格尔认为,荷尔德林诗的阐释需要从“思”的角度入手,而非传统意义上诗的层面来理解。
他认为,荷尔德林的诗超越了常规的语言和意义,揭示了人类内在的本质和真理。
荷尔德林诗的思想不仅是垂直于时间的思想,也是横跨历史和文化边界的思想,符号普遍性使每个人都能理解。
同时,海德格尔,进一步认为荷尔德林的诗集合了作为原初哲学概念的存在论优美语言、美学经验以及当代巨大压力的语言著作的特点。
诗歌作为“字与声”的融合,克服了语言本身的限制性。
因此,海德格尔认为荷尔德林的诗是人类存在与世界的联系的方式之一。
三、结论综上所述,海德格尔对于荷尔德林诗的阐释是非常深刻和独特的。
他认为荷尔德林的诗集合了哲学、美学、诗学、音乐等多方面的特点,而其思想更是超越了时间的局限性。
荷尔德林诗的价值,不仅在于语言的美丽和音乐的优美,更在于其蕴含的哲学思考和对于人类内在的本质和真理的揭示。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德]海德格尔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德]海德格尔著读后感《在通向语言的途中》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一部重要著作,通过对语言、存在和时间等核心概念的深入探讨,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和真理的内涵。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震撼,不仅对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语言、时间和存在有了全新的认识。
首先,海德格尔在书中提出了“语言是存在之家”的观点。
他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人类交流的工具,而是人类存在的方式和场所。
语言是人类与世界联系的中介,是我们表达自我、认识世界和沟通他人的基本方式。
没有语言,就没有人类的存在。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语言的重要性和价值,也使我更加珍惜语言的力量。
其次,海德格尔对时间和存在的理解让我受益匪浅。
他认为,时间是存在的本质维度,是我们理解和把握世界的基础。
时间是开放的、动态的,它不断地向我们展现着世界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存在是时间的基础,没有存在就没有时间。
通过深入探讨时间和存在的关系,海德格尔揭示了人类存在的真实状态,即不断地面对时间、应对时间和超越时间。
此外,海德格尔在书中还对现代社会中语言的滥用和异化现象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在现代社会中,语言失去了原有的纯粹性和真实性,变成了单纯的工具和手段。
人们滥用语言,追求表面的华丽和形式的空洞,却忽视了语言的本质和内涵。
这种现象导致了人类沟通的障碍和误解,也使得人们越来越难以把握真理。
第二篇范文:《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德]海德格尔著读后感——全新视角的探索《在通向语言的途中》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一部重要著作,通过对语言、存在和时间等核心概念的深入探讨,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和真理的内涵。
从全新视角出发,我对这本书的理解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从中探索到了语言、时间和存在的新意涵。
首先,从存在论的角度来看,海德格尔在书中提出了“语言是存在之家”的观点。
他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人类交流的工具,而是人类存在的方式和场所。
海德格尔的语言观及其现代意义一、海德格尔是谁呢?哎呀,海德格尔呀,他可是哲学界的一个超级大咖呢。
他就像哲学星空中一颗特别耀眼的星星。
他对很多哲学问题都有超级独特的看法,语言观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二、海德格尔的语言观1. 海德格尔觉得语言可不是简单的说话工具哦。
他认为语言就像是一个神秘的家园,我们人类就住在这个家园里呢。
语言不仅仅是表达我们想法的手段,它更是一种存在的方式。
比如说,当我们说出一个词语的时候,这个词语背后是有很深的意义的。
就像“树”这个词,它不是简单地指代那个长着树干、树枝和树叶的东西,而是包含着我们对“树”这个存在的理解,包括它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它和我们人类的关系等等。
2. 他还强调语言和存在的关系特别紧密。
在他眼里,语言就像是存在的一种表达。
存在通过语言来显示自己。
这就好比是一幅画,存在是画中的景色,而语言就是那层把景色展现出来的画布。
没有语言,存在就好像被隐藏起来了,我们就很难去感知到它。
三、海德格尔语言观的现代意义1. 在现代文化交流方面。
我们现在的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各种文化相互交流。
海德格尔的语言观让我们明白,当我们去学习和理解其他文化的语言时,我们其实是在探索那个文化的存在方式。
比如我们学习英语,不只是学会一些单词和语法,更是要理解英语背后的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等。
就像当我们听到“freedom”这个词,我们要理解在西方文化中它所承载的对个人权利、社会理想等方面的意义。
2. 在文学创作领域。
作家们也受到他的影响。
现在很多作家都开始思考如何用语言去挖掘更深层次的人性和社会现象。
因为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语言有这么强大的力量,那么作家就可以通过独特的语言表达来揭示一些平时被我们忽略的存在真相。
比如说一些现代主义的小说,作家们会用很奇特的语言结构和词汇来描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其实就是在利用语言去探索人性这个“存在”。
3. 在教育方面。
老师在教学生语言的时候,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法和词汇的传授。
诗与思:海德格尔的诗意语言与王维诗歌解读
时宏宇
【期刊名称】《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42)003
【摘要】海德格尔的语言观十分复杂,我们可从"诗通过语言确立存在""诗意的栖居""诗意语言的神秘性"三方面对海德格尔的诗意语言作出阐释.并借用海德格尔诗意语言的这种视角,即诗意语言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语言,重新解读几首王维的诗歌,可以得到新的发现.王维的诗以 "秀雅"之名给世人清新、淡雅之意,后世人所看重的也是王维诗歌的那种闲淡、空寂、静清的审美意境,究其原因,与王维的通于禅理有关,佛理的意蕴在其诗意语言中得以澄现.
【总页数】4页(P12-15)
【作者】时宏宇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06;I06
【相关文献】
1.由诗之言到说之语--从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之阐释看其语言之思 [J], 罗松涛
2.海德格尔的诗意语言与王维诗歌赏析 [J], 张文哲
3.存在之听与诗意之思--一种对海德格尔的解读法 [J], 师庭雄
4.非诗意的语言与诗意的语言——海德格尔晚期语言批判思想再研究 [J], 王俊
5.“人诗意地栖居”——读海德格尔《诗·语言·思》 [J], 汪堂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诗意语言在海德格尔思想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他对诗意语言的探索随其思想的发展而层层深化。
海德格尔的诗意语言观颠覆了西方传统的人是语言主体、语言是社会化交流工具的语言观,认为西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把语言对象化,使语言失去鲜活的生命力,而实质上语言是存在的家,诗意话语是本真的语言,能够表达此在的存在意义。
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语言在海德格尔的著作中越来越取代时间性,成为此在最根本的始源。
从1950年开始他集中思考语言问题,用诗意的道说来代替语言以揭示语言本真的奥秘。
他由此提出本真的语言就是诗意的道说,是大道运行状态的开启,是存在之大道得以澄明的基本方式,诗意语言的本质是诗意存在与生命决断,以通向诗意语言之途敞开人的诗意栖居之境。
一、西方形而上学思想体系中的传统语言观西方传统的语言观源自亚里士多德,把语言看作是人与人相互交流的工具,认为语言是作为主体的人特有的活动。
显然,这种观点是把语言纳入西方形而上学主客二分的思维体系来看待。
与汉语作为语义型语言的特点相比,以英语为代表西方语言是语法型语言。
从语法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传统起源于希腊,“最先是所谓‘语法’。
这种研究起初是由希腊人创立的……它是以逻辑为基础的(语法起初由古希腊哲学家和语文学家亚里士多德等人创立的)”。
[1]尽管西方形而上学思想体系中的语言观历经变化,但是各种语言学派都不外乎是在亚里士多德的语言框架内展开,因为亚里士多德的语言观是欧洲思想体系中语言观的源头。
亚里士多德在《解释篇》中对语言如此阐释:“有声的表达(声音)是心灵的体验的符号,而文字则是声音的符号。
而且,正如文字在所有的人那里并不相同,说话的声音对所有人来说也是不同的。
但它们(声音和文字)首先是符号,这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心灵的相同体验,而且与这些体验相应的表现内容对一切人来说也是相同的。
”[2]亚里士多德揭示语言的典型结构为:声音显示着心灵体验,而文字显示着声音。
“显示”这一观念构成了亚里士多德语言观的支撑结构,声音与文字在不同的人身上虽然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共同之处在于语言表明了从文字到声音再到心灵体验这一系列的显示者与被显示者之间的关系。
此后,这种显示者与被显示者之间的关联转化成符号与它所描述者之间的关系。
这种显示者与被显示者或者符号与被描述者之间的关系,都是形而上学的二元分化思维在语言观上的典型体现。
德国19世纪杰出的语言学家洪堡特在《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中阐释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他指出:“主观的活动在思维中构成一个客体……表象成为对立于主观力量的客体,而它作为客体又被重新知觉到,从而回到主观力量上来……语言始终参与了表象化的转化,即使在沉默不语的情况下,表象也会借助语言而获得客观性,然后再回到主体上来。
没有这个过程就不可能构成概念,不可能有真正意义的思维。
”[3]在洪堡特看来语言是人的主观活动,而表达出来的语言又是人要把握的客观对象,概念就是在主观活动与客观对象的相互运动中形成的,由此可见形而上学概念思维方式在他的语言观中的体现。
洪堡特在考察语言与思维的内在关系时,把语言要表达的东西看作思维要把握的对象。
他认为:“从表现形式看,语言只能在社会中发展,一个人只有在别人身上实验过他的词语的可理解性,才能够达到自我理解。
”[3]作为内在精神活动的语言构成了这样一个世界,精神活动来自一个主体,精神活动的对象就是语言所要表达的客体,语言的世界被主客体的图式表象出来。
洪堡特对语言的认识归结起来就是,语言是主体与客体的结合,是主体表达自己的活动,语言存在于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相互交流的关系中。
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在其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对语言也给出了定义:“语言和言语活动不能混为一谈;它只是言语活动的一个确定的部分,而且当然是一个主要的部分。
它既是言语机能的社会产物,又是社会集团为了使个人有可能行使这机能所采用的一整套必不可少的规约。
”索绪尔认为语言是社会的产物,他在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语境中给语言下这个定义:“站在语言的阵地上,把它当做言语活动的其它一切表现的准则。
”[1,4]因为确定语言的对象很难,所以第24卷第8期2011年8月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24No.8Agu.2011海德格尔诗意语言观的革新及其启示[摘要]诗意语言观是海德格尔诗学思想的重要内容,诗意语言被提升到存在的高度来强调语言对人的生存意义,颠覆了人是语言主体、语言是社会化交流工具的西方传统语言观。
海德格尔认为西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把语言对象化,使语言失去鲜活的生命力,而本质上语言是存在的家,诗意语言才是本真的语言,能够表达此在的存在意义。
诗意语言的本质是人的诗意存在与生命决断,以通向诗意语言之途敞开人的诗意栖居之境。
[关键词]海德格尔;诗意语言;诗意栖居;传统语言观[中图分类号]B516.54[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吉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项目“现代人诗意栖居之途”(450060323422)[作者简介]张国杰(1972-),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海德格尔诗学思想。
张国杰(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吉林长春,130012)索绪尔借助于人们在日常活动中经常使用的言语,来定义语言的范围和语言的对象,由此可见,索绪尔也是以对象化的认知方式来考察语言,未能超越二元对立的西方形而上学思维的语言观。
亚里士多德、洪堡特与索绪尔的语言观的共同特点在于,人在语言的传播过程中处于主体性地位,由此确立的主客二分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支配着语言,语言成为人类主体性构成的世界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就是一种社会化的、人与人之间进行相互交流的工具,语言是作为主体的人展示的主观活动。
这种以人是语言主体、语言是社会化交流工具的西方传统语言观,以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把语言对象化,使语言沦落为一种工具而失去本有的鲜活生命力,也从根本上丧失了从人的本真存在状态领会语言的哲学理解力和想象力。
这种状况直到海德格尔开始,才真正开启了颠覆西方传统语言观和重建诗意语言观的新道路。
二、诗意语言观及其对西方传统语言观的革新西方传统的语言观源于自古希腊开始的形而上学观念。
形而上学自柏拉图以来成为一种理念论和本体论,存在被理解成了实体或本体,认为“在场者”才存在。
形而上学追问存在的最高原理,把世界分化成理念与摹本、本体与表象、基础和边缘等一系列的二元框架,出现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心灵世界和物质世界、主体世界和客体世界、人的世界和对象世界等二元化的世界图景。
从形而上学到基督教神学,再到后来的近代科技,形而上学的二元分化思维贯穿了整个西方的历史。
海德格尔认为,形而上学把自然以及整个世界对象化,导致了存在本身的失落和人的沉沦。
在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统治下,语言也被对象化,成为人支配世界的工具。
只有借助诗意的语言与艺术驱除实体形而上学的阴影,才能把人从此在的沉沦中拯救出来以通达诗意的栖居。
海德格尔把语言提升到存在论的高度,来颠覆西方传统语言观。
他认为本真的语言即诗意话语能够给予存在,能够表达此在的存在意义,诗意话语是天籁之音,是存在向此在的贯通和开显。
首先,诗意话语能够给予存在。
在传统语言观中,词语指称存在者,即一切在场之物。
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开启了存在乃在场之物这一形而上学思想之先河,形而上学思想支配下的传统语言观以词语指称在场之物,从形而上学非此即彼的逻辑思维角度来看,任何事物非实即虚,非虚即实。
但是海德格尔意义上的词语不指称存在者领域,词语能够“给”的并非现成存在的“有”,而是给予“存在”。
词语没有创造存在者,但是在词语中所有的存在者都得以显现出来。
词语能够让在场之物显现,又能建立现实之物的始源性根基。
本真语言的使命,介于有无之间,它在给出存在的同时又遮蔽自身,所以正是在存在与遮蔽相辅相成的意义上来说,词语既不是存在又不是虚无,只有从诗意语言观视角我们才能具有这种独到领会。
其次,诗意话语表达此在的存在意义。
海德格尔认为:“言说表出的方式就是语言……语言首次成为我们的主题,这一事实说明语言现象扎根于此在展开状态的生存论建构。
语言在生存论及存在论的根基是言说……言说是可理解性的言明。
因此它既支撑解释,也支撑陈述。
解释中可被言明之物在言说中因而是更加本源之物,我们称之为意义……言说是生存论上意义上的语言。
”[5]46海德格尔意义上的言说颠覆了传统语言命名作用,作为符号的语言以名称界定了事物的同时以自身代替了它所命名者。
在命名的过程中,名称占据了事物的位置,并努力让事物听命于自己。
再次,诗性语言是天籁之音。
在海德格尔的诗意思想中,语言高高在上仿佛是那高居云端的神,超出人力所能及的范围。
人作为一般的说话者言说着,但人想要说些什么,主要是以语言的言说为开始。
海德格尔认为语言从不说话,但语言又需要被言说,因此语言需要人类作为对话者才能够实现自己。
而在传统语言观中“说话”是一种表达,是一种人在社会中的活动,一个人可以滔滔不绝地说话,但是这个人并没有“道说”;而在诗意语言中,人即使一言不发,但他却在默然中道说。
这种无声的道说就是本真的诗意话语。
诗意话语的形成源于人的领悟力,随着人对存在领悟的深化就意识到自己存在的关联,对自身的领悟也不断深入,天地神人所构成的四重世界便从隐匿处涌现出来。
在海德格尔看来,这就是语言在自行道说,大道之言得以自行展现,语言要求被诗意言说,“无论何时在交谈中得到传达的有关某物的所有言说,同时都具有自行道说的特征”。
[5]47三、诗意语言观的本质特征及其对当代的启示语言是保持着神奇潜能的本真的诗意语言,海德格尔认为诗意语言的神奇之处在于在言说中传达着比言说更多的东西,以至于人诗意栖居的生命竟能在这种语言中得以敞开。
西方传统语言学呈现出“言以尽意”的特点,而海德格尔的语言与东方诗意语言遥相呼应,呈现出“言不尽意、意在言外”的倾向。
海德格尔的诗意语言,允诺给人自由生存的空间,是充满诗意栖居的生命领会与召唤。
首先,海德格尔认为诗意语言具有确凿性。
诗向人们传达的东西应该是明确的,诗人必须准确地使用语言。
海德格尔以与众不同的方式表达了他对诗歌创作的独特看法,认为诗歌以一个主体而存在,但这个主体不是诗人,诗人在做诗的过程中是按照诗意的召唤写诗。
正是源于大道的诗本身的声音,才传达给聆听神性的诗人。
诗人在做诗的过程中必须将自己隐去,不把自己的任何东西添加到诗中去,这样诗人才会更加忠实听命于诗本身的声音,只有这种准确性领会神性的诗人才能接近存在的本源。
其次,海德格尔认为诗意语言具有亲和性。
海德格尔认为,个体的命运性本己法则要先行于一个民族命运性的本己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