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
- 格式:docx
- 大小:16.64 KB
- 文档页数:2
海德格尔关于语言的观点海德格尔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位重要哲学家,他对于语言的观点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
本文将从海德格尔对于语言存在性的解释、语言的意义以及语言与存在的关系三个方面来阐述海德格尔关于语言的观点。
一、海德格尔对于语言存在性的解释海德格尔认为,语言不仅是人类社会交往和交流的媒介,同时也是存在的表现和载体。
他认为,在语言中存在着存在,语言的存在性不是靠心理或逻辑的形式来体现,而是通过语言的应用和使用反映出来的。
因此,语言的本质不是描述或传递信息,而是展现存在。
在海德格尔看来,语言是一种把存在表达出来的存在。
语言通过词汇和语法的组合来描述存在的种种可能,它是真理的来源和基础。
海德格尔认为,只有通过语言,人们才能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事实,并进一步对于存在进行思考和探索。
二、语言的意义在海德格尔看来,语言的本质是展示存在,它不仅传达信息,更重要的是阐明存在的真相。
语言具有使存在显现的特性,它是让存在得到认识和理解的工具。
因此,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人们对于存在的理解和体验。
海德格尔认为,从词汇和语法的角度来看,语言表达的不仅是一些简单的概念和信息,更是存在的体验。
语言用来表达生命、时间、变化等存在的现象,使存在成为了艺术和文学的主题。
所以,语言在艺术和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可以展现出人类存在的情感、理解和意义。
三、语言与存在的关系语言和存在是密切相关的,存在通过语言才能得到表达和展现。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本身就是存在,而语言的本质就是展示、揭示和包容存在。
因此,语言和存在是一体的,语言中存在着存在,它们互相联系和支撑。
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存在和语言的关系被体现为存在即为语言,语言即为存在。
语言不仅仅是存在的一种体现,而且也是存在的载体和传播渠道。
语言用它独特的方式去表达人类存在的特性,并使存在认识到自己的存在。
同时,存在也通过语言的展现让人类深刻地领悟到存在的真相。
总之,海德格尔的语言观点具有着深刻的哲学意义,他通过语言的存在性去揭示人类的存在、理解和探索。
海德格尔人与语言之家为家翻译
作为哲学家和语言学家,海德格尔对人与语言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了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他认为,人是语言之家,语言是人的居所,两者是密不可分的。
在海德格尔的看法中,我们的世界观和自我意识是由语言所塑造的,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还涉及了我们对自我和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海德格尔在其所著《存在与时间》中,深入分析了语言和存在的关系。
他认为,存在是用语言进行的,语言是存在的意义所在。
人类不仅是语言使用者,更是语言创造者。
智慧和理解的开展都依赖于语言,通过语言我们才能够认识外部世界,体验自我并与他人进行交流。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语言为我们提供了众多的思考方式以及对世界的理解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语言成为特定文化和社会背景中的象征和符号。
但海德格尔强调,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概念和符号而忽视其背后的真实世界。
语言可以给人带来指引和启示,让我们深入思考人类生存和身份的本质。
海德格尔通过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强调了人类在世界上的唯一性。
他认为,作为一种存在,人类体验着世界和周围的一切。
同时,海德格尔也提醒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存在,保持沟通交流,遵循自然规律。
在这个形而上学思想的框架下,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是人和他人交流的桥梁,同时,它也是我们与上帝或精神世界交流的工具。
语言不仅仅是人与人交流所使用的形式,也涉及我们与神
话、艺术、历史等方面的联系。
总之,海德格尔的思想提醒我们,我们需要认识到语言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人类与自然和他人的交流需要语言的桥梁。
同时,我们也需要强调保持对自然的敬畏,学会反思自己和他人的存在,以及对世界和身份的真实理解。
海德格尔纳粹主义众所周知,海德格尔很早就信奉国家社会主义即纳粹主义,而且坚持很久,那么这与他的整个思想有什么关系呢?关于20世纪30年代早期的西方世界的危机,海德格尔写道:到处充斥着败坏、危机、灾难、悲伤、整日的痛苦焦虑、政治的混乱、科学的无能为力和宗教的一无所能。
他认为,正是由于对存在问题的遗忘,才使西方文明陷入这种危机。
由对存在问题的错误解答,也就是把存在当作存在物,最终导致技术统治,而技术统治就是现代西方危机的直接根源。
技术发展到极点,就把一切,包括人自身,都当作可以进行加工的材料,以便得到某种产品。
海德格尔认为,技术发展的最危险的形式是美国式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它们要求无限制地利用地球资源和一切人类,欧洲就处于这两大思想的共同压力下。
与此同时,人们还都说技术只是工具,仿佛技术还听从人的指挥,这种幻觉让人认识不到自己的沉沦。
因而,只有重新开始对存在的追问,才能破除这些幻象,才能拯救欧洲。
具体地说,海德格尔认同国家社会主义有以下原因。
首先,海德格尔的国家社会主义观与当时的各种对社会危机解决方案密切相关。
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美国式思潮和共产主义无孔不入地渗透西方生活。
此时,海德格尔认为,只有希特勒和国家社会主义的社会与政治纲领,才能与技术达成良好的关系。
海德格尔并不是完全与技术势不两立。
海德格尔反对的是技术的霸权,反对它对人的行动的控制。
其次,海德格尔认为要克服技术统治,必须要正确面对并解决存在问题。
没有对存在问题的解答,我们仍然只是技术所揭示出来的世界机器上的一个小螺丝,没有自由行动的能力。
直面存在问题之所以能产生这么大的力量,因为它需要勇气和决心,因为它意味着面对着自己的死亡的可能性。
海德格尔认为,这种勇气正是许多国家社会主义者的特征。
再次,海德格尔认为,他在国家社会主义运动中看到了对存在问题的正解答。
第一,海德格尔相信,国家社会主义者是坚定地既反对美国思潮又反对共产主义的。
第二,他们也蔑视空中楼阁的理论、专家、知识分子,相反,却相信人民的感情和感觉。
海德格尔现象学海德格尔现象学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重要思想体系,也是现象学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它以人类的存在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存在的真实本质。
本文将从海德格尔现象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核心思想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海德格尔现象学的基本概念海德格尔现象学是一种对存在进行研究的哲学学派,它试图从存在本身出发,揭示存在的真实面貌。
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包含着丰富的内涵。
他将存在分为“存在性”和“存在”两个层面,前者指的是具体的存在现象,后者则指的是存在的本质。
海德格尔主张通过“解构”来研究存在。
他认为,传统哲学中的概念和理论常常掩盖了存在的真实面貌,所以需要对这些概念和理论进行解构,以揭示存在的本质。
通过解构,海德格尔试图找到存在的基本结构和内在规律,从而实现对存在的深入理解。
三、海德格尔现象学的核心思想1. 存在的本质: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本质是“存在与时间的结合”。
他认为,存在是一种不断流动的过程,是在时间中不断变化的。
只有通过时间的存在,人们才能真正理解存在的本质。
2. 存在的意义: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意义在于人们对存在的决定和选择。
他主张人们应该积极地面对存在,主动地去决定自己的存在方式。
只有通过对存在的决定,人们才能找到自己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3. 存在的困境:海德格尔指出,现代社会存在着一种“匿名化”的趋势,人们往往追求表面的成功和物质的满足,而忽视了自己的本质存在。
这导致了人们的存在变得虚无和空洞。
他呼吁人们要从这种困境中解脱出来,重新找回自己的存在意义。
四、海德格尔现象学的影响海德格尔现象学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打破了传统哲学对存在的理解,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考方式。
海德格尔的思想对后来的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产生了重要的启发作用,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研究框架。
海德格尔现象学是一种对存在进行研究的哲学学派,通过解构和深入思考,试图揭示存在的真实面貌。
海德格尔的经典语句
海德格尔的经典语句包括:
1.人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2.诗人从跃动、喧嚣不已的现实中唤出幻境和梦。
3.良心唯有经常以沉默形式来讲话。
4.人生的本质是诗意的,人是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的。
5.人安静地生活,哪怕是静静地听着风声,亦能感受到诗意的生活。
6.只有已经理解的人才会听。
7.最不抱希望的时刻,痛苦常是意外的宽慰。
8.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
9.前行不息,无须迟疑和退避,健行于你寂寥的小径。
10.人活在自己的语言中,语言是人“存在的家”,人在说话,话在说人。
11.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
12.思的任务将是放弃以前的所思,把真正应该思想的事情决定下来。
这些语句涵盖了海德格尔关于人性、存在、语言和思等方面的深刻洞见,他的思想和言论不仅具有哲学深度,也具有广泛的吸引力。
马丁·海德格尔主要著作有《康德与形而上学的问题》《形而上学入门》《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对哲学的贡献》《林中路》《什么被称为思考?》《理性的原则》《同一与差异》《思考的展示》《通向语言的道路》《关于科技的问题》《社会与反省》《克服形而上学》《谁是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筑居思》《路标》。
马丁·海德格尔(公元1889年9月26日—公元1976年5月26日),德国哲学家。
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出生于德国西南巴登邦弗赖堡附近的梅斯基尔希的天主教家庭,逝于德国梅斯基尔希。
哲学思想: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曾引用柏拉图的这段话:“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过我们也曾相信懂得它,但是我们现在却茫然失措了”。
然后他说柏拉图当时指出人人都熟悉的“存在”的意思其实并没有人真正懂得。
这个问题直到2000年后的今天还没有解决,而他就是要来重新提出并解决这个“在”的意义的问题。
海德格尔绽开的意思海德格尔是20世纪哲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其哲学思想为后世哲学家所借鉴。
他的思想涉及到语言、存在、时间、身体、技术等方面,并在这些方面创造出了一些独特的概念和哲学语言。
其中,“海德格尔绽开的意思”是其思想的核心之一。
“绽开的意思”最初出现在海德格尔的论文《时间和存在》中。
他认为,绽开的意思是存在的核心,而存在是世界的基础。
在他看来,存在并非是一个被分离开来的个体,而是一个与他人和世界相互联系的整体。
他认为,存在的本质是它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不是通过推理或预测来获取的,而是通过体验生活和建立与世界的联系来发现的。
海德格尔的思想强调了人类和现实之间的联系。
他认为,人类和世界之间的联系不仅是感性的,而且也是意识形态和历史的。
他认为,人类的身体和语言是与外部世界交互的媒介,人们必须通过将自己的存在同世界和他人联系起来来实现真正的存在意义。
他提倡人们追求和谐的存在状态,而不是仅仅追求实现目标或达到特定的目标。
“绽开的意思”是海德格尔哲学思想中的一个独特概念。
它对于人类如何认识自身和与世界交互具有重要意义。
他认为,如果我们真正理解了存在和绽开的意思,那么我们就能够获得真正的存在意义和价值。
他提出,“只有在了解了自己存在的意义之后,人们才能意识到绽开的意思所包含的意义。
”海德格尔的思想提供了一种新的哲学范式,这是在当时传统哲学范式之外的一种思考方式。
它通过探讨人类与世界之间的联系,强调了人类的存在价值,并提供了一种能够让人们真正发挥作用的方法。
也正因为如此,海德格尔的思想对于现代哲学的发展和人类自身的理解有着重要作用。
海德格尔的思想对建立现代哲学和人类自身的认知带来了巨大贡献。
他的思想让我们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和世界的联系是我们认识自己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们必须通过建立对外部世界和他人的联系,才能真正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同时,他的思想也为其他哲学家提供了新的启示,为哲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康德与海德格尔现象概念的区别康德(Immanuel Kant)和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都是哲学界的重要思想家,他们在现象学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贡献。
康德集中关注于认识论和道德哲学,提出了“现象”概念的“先验直觉”和“先验悟性”的理论框架。
而海德格尔则对现象学的研究更为拓展,提出了“存在”概念的“存在主义”和“存在境域”的观点。
康德和海德格尔在现象学的角度和方法上存在一些明显的区别。
首先,康德对现象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人类的认识和理性能力上,他认为现象是人类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现象传感”和“现象概念”所构成的。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感觉和经验,另一个是理性和思维。
感觉和经验是通过感觉器官获得来自外部世界的感觉刺激,而理性和思维则是通过思考和概念形成来理解和把握这些感觉刺激。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通过先验直觉和先验悟性来实现的。
先验直觉是先天的感觉能力,它使我们能够直接感知到物体的存在和属性。
先验悟性则是先天的思维能力,它使我们能够通过概念来理解和组织感觉所提供的信息。
康德通过先验直觉和先验悟性建构了一个以主体为中心的认识体系,强调认识的主观性和条件性。
海德格尔对现象的关注则更加广泛,他认为现象是存在的基本特征。
海德格尔通过分析日常生活和存在的经验,提出了“存在主义”和“存在境域”的观点。
他认为,存在是个体与世界的相互关系,是人类与世界的联系和沟通方式。
存在主义强调人类的存在性和意义,认为存在是一个不断开放和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个体与世界的动态交互。
存在境域则是存在的区域和环境,它包括了个体、世界和时间的维度。
海德格尔认为,人类存在的根本特征是“尘世存在”,即从事于世俗和日常生活的存在。
他强调存在的具体和实在性,认为存在通过个体与世界的关系来实现,而世界则是存在的表现和意义。
其次,康德和海德格尔对于现象研究的方法和取向也存在一些区别。
康德注重以主体为中心的认识过程,他关注认识的主观性和条件性。
从海德格尔的生存论看诠释人的本质生成的3种理路
1、人的本质是无限的: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强调,人的本质是无限的,它经常被传统的理论视为必然的、有限的实体,但海德格尔提出,这是错
误的,因为它本质上是通过每时每刻不断变化的,以及它们通过赋予和抗
拒角色来定义自我的。
2、人根据情景自由选择:海德格尔指出,人有能力在不同情景下自
由选择,以进行与环境适应,他认为,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选择不同的方
式来解决问题,只有在洞察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后,才能把握机会,处理困
难和挑战,以及调整个人感受。
3、精神的本质是自由的:海德格尔认为,精神本质上是自由的,可
以超越事物本质上的预定义结构。
他提出,精神是本质上自由的,它没有
任何内在的限制,可以超越任何外部限制,这表明,人类的精神能力具有
无限的可能性,可以挑战传统的想法和价值。
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他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曾引用柏拉图的这段话:“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过我们也曾相信懂得它,但是我们现在却茫然失措了”。
然后他说柏拉图当时指出人人都熟悉的“存在”的意思其实并没有人真正懂得。
这个问题直到2000 年后的今天还没有解决,而他就是要来重新提出并解决这个“在”的意义的问题。
海德格尔阐述“在”的意义如下:已经具有的性质。
也就是说,首先必须“在”,才有“在者”;绝不可能根本不“在”,就有了“在者”。
要解决“在”的问题,必须追溯到一种“在者”,这种“在者”在究竟成什么样子还不明确时它的“在”已经明确了。
海德格尔认为只有“我”是这种“在者”,只有“我”是在成什么样都还不清楚的时候它的“在”已经恬然澄明了。
因此,他认为“我”就是“在”,“在”就是“我”。
往下,海德格尔就谈论“我”的“在”就是世界。
这里,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是:个体就是世界的存在。
在所有的哺乳动物中,只有人类具有意识到其存在的能力。
他们不作为与外部世界有关的自我而存在,也不作为与世界上其他事物相互作用的本体而存在。
人类通过世界的存在而存在,世界是由于人类的存在而存在。
海德格尔还认为人类处于矛盾之中,他们预示到不可避免的死亡,死亡导致痛苦和恐怖的经验。
他们不得不承认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接着便是一切不复存在。
我们的存在既不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也不是我们的选择。
存在是强加给我们的,并将一直延续到我们去世。
海德格尔哲学对于现代存在主义心理学具有强烈的影响,特别是对L.宾斯万格心理学的影响尤深。
他把海德格尔的世界之存在概念作为存在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则。
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对以后心理治疗的发展,亦产生了很大的启发作用。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马丁·海德格尔(德语:Martin Heidegger,1889年9月26日—1976年5月26日),德国哲学家。
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出生于德国西南巴登邦弗赖堡附近的梅斯基尔希的天主教家庭,逝于德国梅斯基尔希。
马丁·海德格尔生平年表1889年9月26日出生于德国巴登的梅斯基尔希。
神父弗里德里希·海德格尔;不,约翰娜,娘家姓是肯普夫。
父亲不信仰天主教。
1903年-1906年在康斯坦茨人文中学读书。
1906年-1909年在弗莱堡人文中学读书。
读到奥地利哲学家布伦塔诺的博士论文《论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存在”的多种含义》,生发对存在问题的兴趣。
1909年-1911年在弗莱堡大学学习神学。
1911年-1913年在弗莱堡大学学习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
1913年在施奈德、李凯尔特指导下获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为《心理主义的判断学说》。
1916年获弗莱堡大学讲师资格,讲师资格论文题为《邓·司各特的范畴和意义学说》。
《历史科学中的时间概念》在《哲学和哲学批判杂志》第161期上发表。
胡塞尔任弗莱堡大学哲学教授。
海德格尔与胡塞尔首次见面。
1917年与埃弗雷特·佩特里结婚。
1919年《评雅斯贝斯的世界观心理学》发表长子约尔克出生。
结识雅斯贝尔斯。
担任胡塞尔讨论班助教。
1920年次子海尔曼出生。
1922年担任马堡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在马堡工作至1928年。
建成托特瑙堡小屋。
《那托普手稿》发表1923年应马克斯·舍勒之邀在科隆康德协会上作题为《此在与真在》的演讲。
《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发表1924年马堡神学家协会上的演讲《时间概念》1926年十二月四日在马堡哲学小型聚会上作题为《现象学研究的概念和发展》的演讲。
1927年《存在与时间》在胡塞尔主编的《哲学和现象学研究年鉴》第八期上首次发表。
海德格尔关于锤子的论述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锤子是一种工具,用于敲打或敲击,它与具体的工作和生产息息相关。
2. 锤子是物质性的,但它不仅仅是一种物理实体,它还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3. 锤子的意义取决于它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使用者的目的。
在不同的情境下,对锤子的理解和使用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4. 人类需要与锤子建立关系,并在与锤子的互动中创造意义。
通过锤子和与之相关的劳动,人们实现了自己的存在,也塑造了世界。
5. 锤子的本质在于它的工作能力,它在具体的劳动实践中体现出了人的自由和创造性。
6. 锤子的使用方式和意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演变,这反映了人类社会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海德格尔的这些论述并不是直接关于锤子的,而是通过引申和比喻来阐述他的哲学思想。
在他的思想中,他强调了物质性和存在意义的统一,以及人与物之间的互动和关系。
他认为,人类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性的存在上,而应该深入思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人与物之间的互动和关系。
在海德格尔看来,锤子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它还代表着人类与物质世界之间的互动和关系。
通过锤子,人类可以改变物质世界,创造新的物质形态和工具,从而实现对世界的塑造和改造。
这种改变和创造的过程也是人类存在的体现,是人类自由和创造性的表现。
此外,海德格尔还强调了人与锤子之间的情感联系。
他认为,人类应该珍惜手中的锤子,珍视与锤子之间的互动和联系。
这种情感联系可以让人类更加深入地了解物质世界的存在意义和价值,也更加珍惜自己的存在和劳动成果。
综上所述,海德格尔关于锤子的论述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和对人类存在的思考。
他认为,物质性和存在意义的统一是人类存在的基础,人类应该珍惜手中的工具和劳动成果,并在与它们的互动中创造意义和价值。
这些思想对于我们理解和思考人类存在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海德格尔哲学与庄子哲学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显著的差异。
首先,海德格尔和庄子都是欧洲古典哲学家,他们都重视对人性的理解。
然而,海德格尔
将人性看作是一种“内在力量”,而庄子则将人性看作是一种“外在影响”。
此外,海德
格尔注重逻辑分析来证明他的理念;而庄子则依靠隐喻、故事、戏剧来表述他的想法。
此外,海德格尔强调道德准则中不变的原则——即遵守因果关系并促进幸福感——而庄子
强调要听从天命并把生命归因于大道。
后者也主张要用心去感受大道所带来的无限可能性。
最后,海德格尔主张要用理性去审视问题并求出最佳方案; 而庄子则主张要用心去感受问
题并找出最好的方法来衡量它们之间的差异。
浩特文章。
概观海德格尔的“此在”“此在”是海德格尔给人这个独特的存在者的一个专门名称,来区别于其他的存在者。
因为只有人这种特殊的存在者才能提出和追问存在问题,才能揭示存在者存在的意义。
但这个“此在”不是指具体的人,而专门指现象学本体论意义上的人的存在,是没有规定性的原始状态下的人的存在。
“此在”的基本存在结构——在世。
此在不能孤立、单独存在,而总是处于世界中,和世界同时出现,同时在此。
此在和世界的关系不是日常经验中的空间关系,此在的在世意味着它与其世界处在一种浑然一体的关系之中,如果没有此在,就没有世界;而没有世界,也就谈不到此在。
与空间关系相比,这种浑然一体的关系是更为原始的关系。
“此在”在世的存在状态——烦。
海德格尔将烦分为两种:烦心和麻烦。
“烦心”是指与他物发生关系的存在状态,比如通过对用具的使用,不仅揭示了用具的存在,也揭示了与用具相关的他物乃至世界的存在。
换言之,他物、世界的存在都与用具的使用相关,都从属于烦心这种此在在世的活动。
“麻烦”是指与他人发生关系的存在状态,是与用具打交道的“烦心”的进一步引申。
此在使用用具不仅要与用具等物打交道,也要与相关的他人打交道。
因此,此在的存在不是孤独的个人的在世,而是与他人一道在世,即“共在”。
此在是共同此在。
“此在”的时间性。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一开始就标明概述的主旨是“依时间性阐释此在,解释时间之为存在问题的超越境遇”这就是说,此在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其时间性。
时间性是此在敞开状态的超越性的体现。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的存在时在敞开状态下的,它是由三个环节构成的统一整体,这三个环节分别是:先行于自身的存在,指不断在超越、筹划自身的存在,或者说存在的可能性即“能在”;已经在世界之中的即被抛的存在;依附于世界内的存在者的存在,这种沉沦的存在也是人的日常存在。
三者各表示一种时态,即将来、过去、现在。
他们不可分割,共同体现同一此在在世的存在,即“烦”。
“此在”的本真和非本真存在。
海德格尔基础概念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被认为是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海德格尔提出了许多基础性的概念,对西方哲学和现代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下是他的几个基础概念:
1. 存在(Dasein):存在是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概念,意味着人的实际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
他认为人不仅仅是一个理性的主体,而是一种在世存在的存在方式,与世界和其他存在密切相关。
2. 时间(Zeitlichkeit):海德格尔将时间理解为人的存在和世界的基本结构。
他主张时间不是线性的,而是一种存在性的现出,人和事物的存在都以时间为基础。
3. 存在状态(Existenial):海德格尔将人的存在状态分为各种存在模式,如焦虑、无聊、守护等。
他认为这些存在状态让人揭示出自己的存在意义。
4. 技术(Technik):海德格尔对技术进行了重要的批判性分析。
他认为现代技术将人们陷入了一种技术思维和无尽的工具化,使人们忽视了人的存在和世界的本质。
5. 存在性(Existenzial):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性是一种超越理性思维的经验,通过对存在性的真实体验,人可以获得更为真实和自由的存在方式。
这些基础概念构成了海德格尔哲学体系的核心,并对现代哲学、文化和人类思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德格尔如何说明人的生存?
海德格尔认为:人(此在)不同于物,物是一个现成的东西,而人的根本特点在于,人不是一种不变的既成之物,而是一种不断创造着、生成着的东西。
海德格尔把人的存在叫做“生存”。
研究人的存在的存在论也相应地称做“生存论”。
人这种存在没有像“物”那种意义上的“是什么”,此在并不表达它所指的什么(如桌子、椅子、树).而是表达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的基本机制是“在世界之中存在”(简称“在世”)。
它由三个环节构成:
(1)世界。
这是此在生活在其中的东西,它是不可以离开人的活动而存在的客观世界,它是随着人的活动所涉及的物(存在者)的出现而出现的世界。
(2)人(此在)。
人是向来以在世界之中的方式存在着的存在者。
人以某种方式与事物打着交道,事物、世界向他显现出来,他即融身于这些事物、这个世界之中。
(3)在之中。
这个术语说的是“人”与世界”或世内存在者的关联方式,即海德格尔所说的“烦恼”与“烦神”。
这三个环节构成一个统一的现象.即此在的先天结构。
在“在世中”,人和事物、世界都丧失了独立性。
人不能离开事物、世界而存在,同样,事物、世界也不能离开人而存在。
人与事物、世界.主体与客体不再是两个相互对立.可各自独立而存在的东西。
海德格尔用统一的存在现象取代了主客体的
二元”划分。
海德格尔与荷尔德林的关系荷尔德林是19世纪德国著名诗人,是德国古典浪漫派诗歌的领军人。
海德格尔,是一位德国的著名哲学家,那么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下面是为你搜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海德格尔与荷尔德林的关系海德格尔与荷尔德林是老乡。
海德格尔从小就对荷尔德林心存景仰,他们有着共同的家乡情节。
不仅如此他们还有非常相像的青年经历,这些都为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做出极高评价点燃了激情。
荷尔德林是19世纪德国著名诗人,是德国古典浪漫派诗歌的领军人。
荷尔德林好像有诗人独有的特质;;特立独行。
有人说荷尔德林是孤独的,因为他的诗不为公众所知,甚至在他死后的一个世纪里。
但是也有人说,荷尔德林并不孤寂,因为他的诗在之后被人广为推崇,很多人为他作为一个诗人的纯真所感动,他敢爱敢恨,敢于用深刻、犀利的语言来披露出当时社会的丑恶和对自由的向往。
荷尔德林的兴起还要归功于狄尔泰的《体验与诗歌》,这本著作中收录了一篇论述荷尔德林的文章,由于这篇文章世人好像才对荷尔德林有了真正的认识,从此荷尔德林变成了众所周知的人物,也变成了世人追崇的偶像。
很多人都对荷尔德林进行评价,这其中包括我过诗人海子,海子在一篇诗歌《我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中对荷尔德林进行了高度的评价。
但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评价应该是对荷尔德林最真是,最高的评价。
海德格尔认为荷尔德林是诗人之中的诗人,是诗之本质的化身,他运用自己哲学家的身份公开讲授荷尔德林,将荷尔德林推上了历史的制高点。
海德格尔与荷尔德林是老乡。
海德格尔从小就对荷尔德林心存景仰,他们有着共同的家乡情节。
不仅如此他们还有非常相像的青年经历,这些都为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做出极高评价点燃了激情。
诗人荷尔德林简介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是古典浪漫派诗歌的先驱,他曾被人遗忘一个世纪之久。
出生于十六世纪后期的诗人荷尔德林却是在二十世纪才被人们重新想起,并终于在全世界获得了应有的称赞。
这位诗人就读于神学院,在读书期间法国大革命激起了他与同学们的热情,他们结了诗社,开始写诗来歌颂人权。
1401112 陆锦怡
[在世之在]
海德格尔说:我们是“被抛入”这个世界的。
“本真的实存并非某种在沉沦着的日常生活之上漂浮的东西,而是对这种日常生活的有所作为的把握。
”那种试图通过抽象使自己凌驾于日常意义的日常状态之上的哲学是空洞的。
为了表述这种根本性的内在性和嵌入状态,海德格尔使用了这样一个合成词in-der-welt-sein,意为“在世之在”或“在世界中”。
我们是在世界中与他人相遇的,‘这一世界正是那个烦心着的四处环顾着的此在的根本处所’。
我们是“在活动中”获得了与他人相遇的决定性方式。
“在世之在”就是一种“共在”。
结果,我们不能成为我们自身。
[常人/闲谈/沉沦]
“我们不是我们自身”这句话意味着我们的存在是一种人为的产物。
自我从自身异化出来,并且成为一个人,一个“常人”(theyness),它戏剧性地表达了真实此在向异化状态、平均状态、非本真性、公众意见和无责任能力状态退化的过程。
‘每个人都是他人,没有人是他自身。
我们使自己的实存屈从于一种无形无状的“常人状态”或“异在”(alterite)’状态。
继之而来的是“无责任能力”(irresponsibility)。
从字面上看,它蕴涵着“无回应能力”(nonanswerability)。
“常人”从来就是“非个人”(no one)。
这个自身异化的人注定是一个推卸其道德自主性的人,因此也就是一个推卸其道德责任的人。
”谈话“(Gerede,理解为”talk“)一词具有无处不在的渗透性。
它不仅囊括了层出不穷的飞短流长和闲言碎语,喋喋不休的新奇谈论和陈词滥调,还有连篇累牍的行话土语和浮夸言辞,‘而且还以‘粗制滥造’的形式扩散到我们的写作之中’。
......它阻碍或遮蔽着那种批判的探索活动。
由此,与他人共在着的此在便出现在一间充满无休止的、空洞无聊的谈话的回音房中,一间进行着虚假交流(Pseudocommunication)。
然而,“‘沉沦’还具有更深一层的肯定性意义。
正是由于非本真状态、‘常人’、‘谈话’和‘猎奇’的存在,此在才意识到它自身的丧失,它才能够为回归本真存在而奋斗。
......‘沉沦’变成了一种必要的先觉条件,它使人面对着这种存在论的挑战。
”以非本真状态为必要条件,我们“摆脱了自身”。
我们心中有一种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感觉。
一旦我们对这种空虚加以鞭挞,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熟悉外表便荡然无存。
正是在这些时刻,人认识到自己是“自由的”。
这个忙碌而又空虚的此在陷入一种不可思议的迷茫之中。
正是在这种迷茫中,此在在自身之外渴望着和追求着。
[畏(Angst)/烦(Sorge)/良知(Gewissen)]
畏是这样一种情感,正是它使得我们的在世之在成为问题,成为值得追问的对象。
同时,畏也是这样一种基本手段,正是通过它,日常实存的实体特征和复杂的背景不可避免地意识到存在论之物(我们将看到,死亡在其中具有优先地位)的压力,并且,它对这种压力敞开自身。
因此,畏是本真状态的一个标志,是对“常人”加以拒斥的一个标志。
烦和真正“自我”不可分割。
向着被自我自愿承担的死亡,也就是说,向着自由本身,此在坚决地筹划着(projecting)自身,并承担起他个人和社会的命运。
渴望和希望是烦的延伸。
因而烦既为“自由存在之可能性”奠定了基础,又使这种可能性成为必然。
无忧无烦的人是不自由的。
正是Sorge使人类生存具有意义,使某个人的生活富于意味。
在任何真实的、为实存所具有的外观上,去在世都意味着去烦、去担心。
所谓“良知的呼唤”是一种内心的会话:“良知的会话是在缄默方式中独自不断地进行的。
”良知的召唤既清晰又直接。
它们既不是空洞无物的东西,又不能诉诸语言表达。
良知(Gewissen)是一种吁求,它要求“常人自身”回归存在“自身”。
[绽出]
海德格尔说:“一切意识都以作为人之本质的绽出地被思的生存为前提的,而这里的本质意味着:人之为人现身而为的那个东西。
”(《路标》),“此在不仅绽出地生存(ek-sistiert),而且也固执地持存(in-sistiert)”(《路标》),“作为时间化之绽出的-境域的统一,时间性乃是超越性之可能条件,因而也是奠基于超越性之中的意向性之可能条件”(《现象学之基本问题》)人的‘属人存在’,直接地并经常地依赖于对存在问题的追问。
人通过对存在的追问,通过使自己独特的‘现存状态’(extantness)’成为疑问而获得自己的本质。
”“他必须并且只能通过语言才能这样做。
此在和语言是相互限定的。
追问存在即是追问它的Sinn——它的‘意思’,它的‘意义’,它的‘意图’。
[无/真理/去蔽]
实存是存在的对立用语。
实存(即existence)的含义源于古希腊,它的意思是‘处于......之外’或‘在外在于存在的情境中去在’。
对希腊人来说,只要他们仍旧沐浴者‘此在’(Dasein)和当下在场状态的光芒,‘实存’所意指的必定就是‘非存在’(nonbeing)。
海德格尔说,我们可以将存在写作无。
这种无(Nichts)绝不是空洞无物(nihil),它不是存在的否定。
在英语里,nothingness(无)一词完全可以被分解为no-thing-ness,它意指着一种现成状态,一种实存着的‘此处状态’,当然,这种‘此处状态’不能被简单归结为任何特殊的现存之物或特殊物体。
他指出,从根本上说,真理与‘无’相联系。
然而这种‘无’既不是‘空无’也不是‘毁灭’(Vernichtung),它就是Nichtung,这是一个无法翻译的具有新的含义的旧词。
词中所含有的‘否定’意义已经变成一种积极的、富于创造性的力量。
这种‘否定’含义剥夺了‘此在’的自明性和它习以为常的怠惰,恢复了它在面对存在时所具有的那种原初的惊奇状态。
海德格尔把希腊语词aletheia(真理)译解为‘去蔽’(the unconcealed)。
在海德格尔看来,真理就是那种显示或照亮‘存在真实’(它的实存即一种存在的真理)的‘无遮蔽状态’。
[存在论之时间:过去-现在-将来/向死之在]
“德语的‘现在’写作Gegenwart,海德格尔用连字号将它改写为Gegen-wart,并将它的意思解释为‘awaiting-toward’(等待)或‘waiting-against’(在一旁等待)。
......因此,‘现在’是一种‘伴随之在’(being-along side)的方式。
通过日常生活的目的,决断从精神的涣散状态中记忆起现在,并使这种被意识到的时刻成为一种‘烦心’期待的‘出窍状态’。
在本真的时间性中,‘伴随之在’还是一种‘对行将到来的东西的等待’。
”
“在Gewesenheit(过去)或‘过去状态’之中,......存在的这种过去状态并不像我们通常对它的使用所提示的那样,是一种死板的、被动延伸的、固定的时间维度。
相反,Gewesenheit是未来的根本动因。
”
[”本真的“ 言说/存在]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
人便居住在这个家中。
那些进行思考(die Denkenden)和创作诗歌(die Dichtenden)的人们就是这个家的看家人”,“如果说现代人对语言的使用已经变得陈腐不堪,......是因为这样一个事实:人的真正本质以及他同存在的本质联系仍然保持在湮没无闻的状态之中。
”在德语中,本真的语言写作Rede(讲话),理解为‘speech’(英语,‘讲话’),理解为与逻各斯密切相关的“此在的speech”。
从根本上说,存在生存并贯穿于语言之中。
人们之所以说出是或否,只因为他在本质上是一个讲话者,即这个讲话者。
这是他的独特之处,同时也是他的负担。
“只有追问,才是真正的思想的虔敬。
”(海德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