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重大理论成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4.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成果有哪些?其发展过程是怎么样的答: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
①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②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③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④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梳理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任务,继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发展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具体表现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起来。
并且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
具体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问题,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中。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是什么?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4)关于政策和策略的思想;(5)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关于党的建设的学说。
(7)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8)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4,简述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第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5,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简答则只回答前面十条标题)(换为论述,则全文回答)党的十四大报告第一次比较系统的从十个方面概括了邓小平建设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容。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936年六届六中首次提出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同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中国
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上升为理论作为文化传播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第一,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问题所凝结的丰硕成果,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第二,在内容上,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又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
第三,在形式上,体现了中国民族特色和民族形式,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民族化.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意义 P7-8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旗帜指引前进方向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包含的重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2.科学含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3.时代背景:战争与革命实践基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4.1945年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5.毛泽东思想的主要贡献:P12
6.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关于新民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理论……
7.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方面是贯穿于各个组织部
分的活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之间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前者为后者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后者是在继承前者基本原理基础上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它们辨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精髓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和群众路线。
这个精髓是经过革命前辈艰苦的实践探索得出了重要经验。
中国的事情很复杂,近代以来中国志士仁人为民族复兴而流血牺牲、上下求索。
后来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指导下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但还是被反动派打压,被赶到农村才开始真正探索独立自主的革命道路,并逐步认识到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立足本土,发动群众,不唯书、不唯上、不惟洋,只唯实,勇于面对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社会现实,探索新民主主义的新路,并在建国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紧绷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第一,马克思之一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利益结合的过程。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政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7.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它同样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哲学思想,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5.除了上面指出的几个方面外,邓小平理论体系中还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奥球时全面协调各持续发展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第二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1、一切从实际出发2、理论联系实际3、实事求是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二、实事求是思想道路的重要意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2、毛泽东思想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①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②把中国革命、建设和革命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③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①提出:萌芽:李大钊最先提出:1938年毛泽东《论新阶段》②全党共识:延安整风第一次飞跃: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③第二次飞跃: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个理论成果(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①指引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指针)。
②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支柱)。
③倡导体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学风)。
二、毛泽东思想1、形成和发展:①背景:帝国主义战争、无产阶级革命、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②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③开始形成: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④走向成熟:遵义会议以后,抗日战争时期⑤继续、发展: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②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人民民主专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两种矛盾,十大关系③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人民军队,为人民服务,党指挥枪,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游击战,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④政策和策略理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区别对待、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各个击破,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⑤思想政治工作、文化工作理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⑥党的建设理论:组织上入党思想上入党,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三大作风,两个务必⑦国际战略、外交工作理论: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个世界⑧思想方法、工作方法理论:解剖麻雀,学会弹钢琴⑨哲学思想:矛盾论,实践论3、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①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②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③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民族独立主权,依靠自己、争取外援4、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道路②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③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邓小平理论①形成和发展:A 时代背景:20世纪7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B 历史、现实根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并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主义事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C 提出命题:1978—1982(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D 形成轮廓:1982(十二大)—1987(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基本路线E 系统概括:1987(十三大)—1992(十四大)南方谈话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F 明确概念:1997(十五大)科学阐述写入党章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一开始,就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
然而,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崭新的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等都曾经提出过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的思想,但在党的幼年时期,对于这个问题还没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
党的中央领导真正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
而就全党来讲,则是在延安整风以后。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他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
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征,即是说,按照中国馆特征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毛泽东只所以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经历过两次胜利呵两次失败。
特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应用于中国实际,创建了工民红军,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和工民政府,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连续击退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在国民党统治区,也在艰辛的条件下发展了党和其他革命组织,展开了群众革命斗争。
这一切都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结果。
但在这一时期,党对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还不够自觉,特别是由于1931年开始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左”倾错误,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使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几乎陷入绝境。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应该了解中国历史状况社会状况,认真地概括提炼。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思想,要让国人接受,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三:新时期进步原因。
新时期依赖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做出最新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绩是因为我们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五: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1921~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萌芽阶段。
1927~1935土地革命时期,形成阶段。
毛泽东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标志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2.1927~1935抗日战争时期,成熟阶段。
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经验,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一、简答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定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3、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及其理论成果.1含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的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的同中国的实践,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化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2毛泽东思想含义: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实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成就了新民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3中国特色社义理体系: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和建设相结合产生的,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论述题4、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有与时俱进的关系?1含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的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的同中国的实践,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化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2毛泽东思想含义: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实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成就了新民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自己根据老师重点提醒整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完)1、马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将马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义基本原理更进一步的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2、马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思,第二次飞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与进步的根本原因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4、毛思发展过程:P135、毛思科学体系包含的内容:P15毛思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6、邓论: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首要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科学体系内容:P247、三个代表:中共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为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之间关系:P318、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完)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和中共思想路线的核心是一致的,实事求是。
2、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实质和核心),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3、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求,就是研究。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的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意义:P524、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含义:在马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完)第一节理论形成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时代特征1、认清国情,是认清和解决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2、近代中国社会的双半性质,是最基本国情,这一性质,也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性质和矛盾,决定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扫清障碍创造必要前提。
一、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都反复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
历史和实践证明,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巨大进步的致胜法宝,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得到坚持和发展。
所以我们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在中国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的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对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的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历史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
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中国走向和平发展、繁荣富强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毛泽东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伟大成果才得以全面展开并达到成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伟大的成果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未竟之业。
他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形成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真正实事求是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之路。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思想、新观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它是我们党实现的第二次理论飞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推进到邓小平理论的崭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成果是: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正确应对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勇气和求实精神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怎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理论飞跃,体现了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四个成果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同时,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事业的新局面。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经过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实践具体相结合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我们必定以科学的态度,创造性的态度,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以新的理论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理论创新,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这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蓬勃发展的根本保证和理论武器。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构建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中国化发展,是中国经济学构建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使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坚持和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在中国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如果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要根据本国国情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并初步探索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那么邓小平同志则实现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理论认识上的大胆创新和飞跃,他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提出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也实行市场经济,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
到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同志提出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这些论述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
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坚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理论,形成了中国当代国家发展模式的理论。
这些重大理论认识上的创新和进步,既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结果,又是我们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国情和各个历史阶段的具体实际予以发展创新的结果。
可以说,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和建设的成就,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模式。
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也理所当然地是中国经济学建设和发展的理论指南。
(二)中国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结晶,是中国经济学构建的实践基础。
一些经济学家已经注意到,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践经验对中国经济学的重大意义。
因为“中国经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创造性运用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结晶。
而我们要构建中国经济学,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更离不开中国几十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经验,所以中国经验,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结晶,又是中国经济学构建的实践基础。
理由是:首先,“中国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结果。
我们一直强调走中国自己的路,我们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等作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目标。
这一系列的举措是其他任何国家都没有经历过的,是中国独有的“摸着石头过河”的特色经验。
其次,“中国经验”的主要理论和实践渊源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到现在为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已经实现了三次伟大的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是第一次飞跃,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是第二次飞跃,以科学发展、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为核心的中国当代国家发展模式是第三次伟大的历史性飞跃。
这三次飞跃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提高和进步,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显示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也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和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强大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理论成果的巨大勇气和宽广的胸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命运与共的关系,我们建立中国经济学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者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理论的伟大精神,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三,“中国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最重要的话语权,是中国经济学构建的实践基础。
实验与创新是中国经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的改革一直遵循着实验的方法,这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部门种种渐进的和多样化的制度改革等等。
中国改革的成功就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教训,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们在不断实践的积累中,不断的实现理论上的升华,又用升华了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因而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中成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形成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改革与发展道路,即“中国经验”或“中国模式”。
所以要发展中国经济学,“中国经验”是我们最重要的经验基础、实践基础。
三、国经济学创新发展的根本出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中国经济学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是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就要把握时代脉搏,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
在当代要建立中国的经济学,只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的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正确借鉴并广泛吸收西方经济学以及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
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实现思想资源和理论来源多元化和大融合。
首先,中国经济学必须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但它又不是一种僵化的理论教条,它是具有时代性的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探索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以及经济学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观点,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并且这些理论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实践证明,正是我们党坚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导了中国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中国经济才能有如此大的成就。
可以说,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和建设的成就,就不可能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第二,正确对待西方经济学等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实现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中国经济学的借鉴价值。
改革开放后,在经济全球化愈加深化的条件下,一方面,西方经济学对我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因而反映这种现实的经济基础核心内容的意识形态必然会参杂着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和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思想。
这种客观存在的经济现实决定了我国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存在的必然性。
所以,我们不需要片面强调非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也不需要武断地视之为洪水猛兽。
第三,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这种创新和发展包括:在实践中对已有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进行检验、补充和发展;根据时代的要求确立新的研究主题;从实际出发发现新的问题,并对新问题做出科学的说明;揭示新的经济规律并提出新的概念与范畴;注重分析工具和分析手段的进步,特别是要正确运用数学方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