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 格式:ppt
- 大小:5.32 MB
- 文档页数:29
3.4地壳变动的证据和火山地震教学实录--- 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一、课程背景与目标定位本节课《3.4地壳变动的证据和火山地震》是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
课程背景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了解地壳变动的证据以及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壳变动的证据、火山和地震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认识。
二、学情分析与内容规划1. 学情分析:学生已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对地球的结构有初步的了解,但对地壳变动的具体证据和火山地震的形成机制认识不足,缺乏直观的观察和体验。
2. 内容规划:本节课将围绕地壳变动的证据和火山地震这一主题,首先通过展示地质现象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地壳变动的迹象。
接着,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最后,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模拟,让学生亲自体验地壳变动的过程,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三、学习者分析1. 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包括地球的结构、板块构造理论以及一些地质现象的基本概念。
他们对科学探究方法有一定的了解,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收集和分析信息。
2. 学生对自然界的奥秘充满好奇心,对火山和地震等自然现象具有浓厚的兴趣。
他们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推理来学习新知识。
在学习风格上,学生偏好直观、互动和体验式学习,对视觉和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反应积极。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包括对抽象地质过程的理解,以及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相结合的能力。
此外,由于地震和火山爆发等自然现象的复杂性,学生可能在理解其形成机制和预测方法上存在障碍。
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的概念,如板块边缘的类型和地壳变动的证据,学生也可能感到难以掌握。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清晰的讲解,介绍地壳变动的证据和火山地震的基本概念。
地壳变动和火山喷发一、地壳变动的证明1 岩层的弯曲和断裂2 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3 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二、火山火山的定义:由固体碎屑、熔岩、流或穹状喷出物围绕着其喷出口堆积而成的隆起的丘或山火山的组成: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组成火山喷发物:气态的(水蒸气,二氧化硫)液态的(熔岩流)固态的(火山灰,火山尘和火山弹)火山的类型:活火山正在喷发或周期性喷发的火山死火山史前曾经喷发过,而有史以来没有活动的火山休眠火山有史以来喷发过。
但长期处于休眠状态火山分布: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三、地震地震的定义: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地震的组成:震源地震的发源地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处(受地震影响最大的地方)震中距地表某地距震中的影响地震的分布: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地震常发的地区:台湾、四川、日本地震的预兆:马不进圈、鸡飞狗跳、猪不吃食、净水喷涌、出现地光,蜜蜂群迁等四:地震的防范和预防要冷静迅速选择正确的逃生方法,有序快速地撤离如果是在底楼就迅速跑到室外,到开阔的地带避险,如果是在高楼就依据所在位置做出判断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避震和自救。
1.下列各省区,地震发生较频繁的是( )A.台湾省 B.浙江省C.黑龙江省 D.吉林省2.受地震影响最大的地点是( )A.震中 B.震源C.震中距较大处 D.不能确定3.地震和火山大多发生在( )A.陆地的城市中 B.沙漠或荒野中C.基本上都在海上 D.地壳活动活跃的地带[来源:学科网]4.下列事件不会..伴随地震发生的是 ( )A.水灾 B.火灾C.SARS蔓延 D.海啸5.世界上主要的地震带是( )A.环大西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域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B.环大西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域以及地中海—阿尔卑斯山一带[来源:学+科+网Z+X+X+K]C.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域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D.日本列岛带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6.下列现象属于地震前预兆的是( )A.井水冒泡,水位突然升高或降低B.家里鸡飞狗跳,老鼠乱闯C.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D.天气变得异常闷热7.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我国的“防灾减灾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