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教案第二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511.00 KB
- 文档页数:4
科学:第4章第5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教案(第二课时)(浙教版七年级下)[最终版]第一篇:科学:第4章第5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教案(第二课时)(浙教版七年级下)[最终版]4.5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地球内部圈——地壳、地幔、地核。
2、初步认识地壳处于不断运动之中,高大的山脉、海沟等地形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3、认识火山的构造、火山喷发物以及火山活动情况的分类。
4、初步认识地震的发生,了解震级、震源、震中等概念。
5、对学生进行地震灾害的国情教育,培养学生防灾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地球内部结构、地壳变动的证明,火山地震的活动极其分布。
难点:认识地壳的变动.疑点:地球内部圈层是如何划分的依据是什么,软流层是何种状态,地壳变动会形成哪些地表形态,产生火山和地震的巨大能量来源于什么地方,火山和地震又为何呈带状分布解决方法:利用模型;地理专题地图;标石(岩石)。
教学准备1、收集较多的有关地壳变动,火山喷发和地震的资料片,直观的对地球内部活动引起的地壳变动进行观察。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二、新课展开二、火山1、给出学生如下几个问题(可以板书,可以发条子):(1)火山由哪儿部分组成,喷发物主要有哪些。
(2)火山喷出的岩浆来自何处,它们是怎样冲出地表的,岩浆冷却后变成什么?(3)火山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益处有哪些?(4)依图4-34说出全球的火山分布状况。
(5)火山可以分为哪儿类?2、引导学生看图片或录像,时间不要长,可重复播放一次,然后再学习课本,在学生读课本的同时,教师板书一幅火山构造图。
第二篇: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示例第5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精选)【教学重点】1.地壳变动的证据;2.地球的内部结构;3.火山活动给人类生产生活的有利和不利影响;4.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地壳是变动的提问:人们是怎么想到地壳是变动的?阅读教材,寻找证据2.地壳变动的证明提问:除了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之外,还有那些现象能证明地壳的变动?阅读教材,或者回忆课外阅读的相关知识,结合生活中的野外观察经验回答问题。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创新教案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火山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火山的主要分布规律;培养分析问题、读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料,加深对火山的了解;懂得必要的防震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地壳运动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永无止境,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
教学重点:火山的活动极其分布。
教学疑难点:产生火山的巨大能量来源于什么地方,火山又为何呈带状分布。
地壳变动的课外知识:1.一位在青藏高原上跋涉的旅行者,途中休息时从路边岩层中随手拿起一块小石头玩赏时受小石子的纹路的吸引,他不禁仔细观瞧,吃惊地发现这竟是一个古代海洋生物化石!2.近年来,人们在台湾海峡海底某些地方发现有古代森林的遗迹和古河道的痕迹。
3.根据测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而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却在不断缩小。
4.岩层在形成时一般是水平的。
但下面断崖的岩层却并非如些:5.92年,美洲中部牙买加发生了一次猛烈地震,岛上首府叶尔港有3/4沉入海底,许多年后当船只驶过这座水底城市顶部时,人们还能看见淹没在水下的一幢幢房子。
6.上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近几十年科学工作者在山上发现了很多鱼类化石。
并且,现在仍每年以0.33一1.27厘米的速度上升。
7.位于非洲中西部的刚果盆地,原来是一个面积很大的内陆湖盆,湖里水量很大,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河流下切,湖水外泻,形成一个盆地。
8.东非裂谷在不断地加宽。
9.华山,古称“西岳”,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
华山系一块完整硕大的花岗岩体构成,其山体的一面是大断崖,具有陡峭如削的山势。
新课内容:一、地壳变动的证明1.地壳变动的结果有哪些?还有哪些现象也可以证明地壳是在不断地变动?2.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的升降变化说明地壳的升降运动时导致的重要原因。
3.水平岩层在的作用下,或发生弯曲,或引发断裂,这是地球上的最重要的原因。
小六科学《火山和地震》教案【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火山和地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地震的形成原因,以及预防地震的措施。
2、通过分组实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培养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和在危急时刻处理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受到科学自然观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地震的成因。
难点: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教法和学法】:讲解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卷巾三条(不同色)、杉木板一小长条或长树枝一条、纸箱、记号笔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谈话:“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汶川大地震期间的孩子们.看完后谈一谈你的心情和想法.”多媒体出示视频录像。
生:沉重、悲伤、想帮助他们等。
师:这一切是由于什么造成的呀?生:地震师:为了使地震造成的损失减到最少,我们需要用科学知识来武装我们的头脑。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震。
(出示课题)b5E2RGbCAP 师:那么同学们想知道关于地震的那些知识呢?(学生可能说出:地震形成的原因,地震前自然界、动植物有什么变化,地震来临时我们如何自我保护等。
)二、探索地震形成的原因和危害1、谈话:强烈的地震有着很大的破坏力,对人类造成这么大的威胁,你们知道地震是如何形成发生的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来做个实验。
p1EanqFDPw2、实验1:模拟岩层褶皱的实验①讲解:每个同学把带来的毛巾叠成几层,平放在桌上,两手按住毛巾的两头,向中间挤压,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DXDiTa9E3d②分组实验。
③汇报实验结果。
④讨论:这一层层的毛巾很像地下一层层的岩石。
假如地下的岩层也受到巨大的挤压力,你认为会发生什么现象?(会弯曲)RTCrpUDGiT你在自然界中看过弯曲的岩层吗?3、实验2:模拟岩层断裂的实验①讲解:每组桌上有一根木棍,用手握住木棍两端,用力将它压弯、压断。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并能进行描述。
2、能够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认识地壳的变动。
1、能利用其它事物来模仿地壳变动。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和收集标本,获得一些地壳变动的证据。
1、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学会合作。
2、体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的运用。
3、通过课外探究收集本地区地壳变动的证据,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家乡的情感。
2学情分析突出新科学课程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获得知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体现个性化的教育思想和情感教育思想、学习的个体化。
3重点难点地球内部结构;地壳变动的证明难点:认识地壳的变动4教学过程4.1.1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火山地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新课引入1、提问:有“世界的屋脊”之称的喜马拉雅山,近几十年科学工作者在山上发现了很多海洋古生物的化石。
这说明了什么?(这告诉了我们:地壳是在变动的。
)揭示课题让我们一起走了解有关地壳变动的知识。
“激趣引入”,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激发学习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二、新课教学(一)地球内部像煮熟的鸡蛋1、演示实验:用小刀将煮熟的鸡蛋切开2、学生自学课本P128,读图4-26:地球内部结构圈层示意3、你能说出地球内部结构吗?4、指出:软流层和岩石圈,每层还可以继续细分。
学生观察,画出三层结构,各层厚度比例要适当,可用彩笔画。
说出鸡蛋内部的结构:蛋壳、蛋白和蛋黄;观察地球内部结构,通过和煮熟的鸡蛋对比,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地球的内部结构。
说出具有圈层结构。
讨论:将地球内部与鸡蛋内部结构进行对比,说说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从感性的直观的熟悉的事物入手,通过比较来认识复杂的抽象的不可操作的地球。
(二)地壳变动的证明地球形成在45亿年前,形成之初,地球表面相当平坦,地壳呈水平分布,而现在的地球表面平坦吗?地壳变动的表现地球表面又是怎样造成高低不平的地貌的呢?2、交流学生观测活动记录表你有证据证明地壳在变动吗?补充有关地壳变动的信息:引导学生分析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情况并思考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小学科学10火山和地震(第二课时)(教案)学年科学五年级上册苏教版【引言】在学年科学五年级上册苏教版的教材中,第二课时讲述了关于火山和地震的知识。
火山和地震是自然界中常见的地质现象,对于学生掌握地球表面的变化以及地球内部构造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根据教材要求,就火山和地震的概念、原因以及对人类的影响进行详细的阐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两个现象。
【正文】一、火山的概念和形成原因火山是地球表面上的一种特殊地貌,它是地球内部岩浆喷发到地表形成的。
火山的形成有以下几个原因:1. 地壳板块运动:地球的地壳由许多大大小小的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不断地运动和碰撞。
当板块运动时,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断裂,形成一个通道,使岩浆能够从地球内部上升到地表。
2. 岩石熔融:地球内部的温度非常高,足以将岩石熔化。
当岩石熔融后,形成的熔岩会由于密度的变化而上浮到地表,进而形成火山口。
3. 压力释放:地壳板块运动和岩石的熔融会产生巨大的压力。
火山是释放这种压力的一种方式,当岩浆从地下向上涌出时,压力就会释放,从而形成喷发的火山口。
二、火山的分类和特点根据形成的原因和特点,火山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盾状火山:这类火山的喷发较为平缓,熔岩流的粘度较低,流动距离较远。
它们的火山口往往较大而浅,并且火山体的形状类似于一个扁平的盾牌,因此被称为盾状火山。
2. 火山锥:这类火山的喷发比较剧烈,熔岩流的粘度较高,因此无法远距离流动。
它们的火山口较小而深,整个火山体呈锥形,所以被称为火山锥。
3. 火山岛:这是一种位于海洋中的火山形式,它们的火山口常常被海水覆盖,形成一个岛屿。
当火山喷发时,喷发物和熔岩会从水下被释放出来,并在海水中形成火山岛。
三、地震的概念和原因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表现形式,当地球内部的应力和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引发地壳的震动,形成地震。
地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 断层运动:地球表面的地壳由许多板块组成,它们之间会发生相对运动,当两块板块发生相对移动并卡住时,应力的积累会导致地震。
科学初一下浙教版4.5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教案2第二课时火山和地震【一】教学目标1.明白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并能够对比图说明世界火山、地震分布特征。
2.认识火山的构造、火山的喷发以及火山活动情况的分类。
3.初步认识地震的发生,了解震级、震源、震中等概念。
4.了解地震的危害,初步掌握抗震自救方法,培养学生的防灾意识。
【二】教学重点1.火山活动及其分布。
2.地震活动及其分布。
【三】教学难点通过火山、地震活动进一步认识地壳运动。
【四】教具多媒体课件、筷子【五】教学过程复习导入1.地壳变动的表现形式有哪几种?〔上升、下沉、剧烈、缓慢〕2.地壳变动的巨大能量来自何处?3.地球内部的能量强烈释放时表现出来的地壳变动形式是什么现象呢?新知探究(一)火山1.演示火山图片及火山喷发的录像。
2.结合图像及图片,让学生读4—30图思考:1)火山由哪几部分构成?2)火山喷发物要紧有哪些?3)火山喷出来的岩浆要紧来者何处?它们是怎么样冲出地表的?岩浆冷却后变成什么?3.师生共结1)火山一般由火山管、火山口、火山锥组成。
2)火山喷发物要紧有:熔岩流〔液态〕、火山灰〔固态〕和气体〔以水蒸气为主〕。
3)火山喷出的岩浆要紧来自地幔中的软流层,岩浆在强大的内压力作用下从火山口或地壳裂隙喷出地表,岩浆冷却后变成岩石。
4.让学生观赏各种类型的火山并归纳火山的种类。
5.讨论:火山活动会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哪些有利或不利的妨碍?6.读世界火山分布图,了解世界火山的要紧分布带。
1)环太平洋火山带2)地中海—喜玛拉雅山火山带3)东非火山带〔沿东非裂谷带分布〕4)大西洋海底火山带(二)地震1.播放地震实例录像。
2.探究:地震什么原因会发生?地震又是怎么样发生的?实验:.取一根竹筷,双手分别握住筷的两端。
双手均匀用力使竹筷弯曲,直至断裂。
体会竹筷断裂时双手的感受。
3.抽生试述地震产生的缘故: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如同筷子般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第_______周第_____课时总_____课时备课本课题: 3.4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第2课时) 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道地震是地壳变动的表现2、能对地图说出地震的分布3、了解地震的危害,初步掌握地震自救的方法教学重点:地震形成原因、掌握地震自救的方法教学难点:地震形成原因、掌握地震自救的方法教学设计备注一、复习提问地壳变动的表现二、1、地震的形成探究活动:取一根筷子,双手分别握住两端,均匀用力使筷子弯曲,直至断裂。
体会在筷子断裂时双手的感觉。
思考:根据以上实验结果,你推测岩层在巨大的压力下会发生什么变化?这与地震是否有关系?教师归纳小结:地震产生的原因:岩层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2、地震带来的危害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地震带来的危害建筑物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地面升降等;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可能引起海啸最为宝贵的生命也在地震中丧失了。
3、地震带的分布学生看图片得出结论: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4、地震的预防学生讨论得出结论(1)在学校怎样避震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
在操场或室外时,跑到空旷场地,不要回到教室去。
(2)在家庭怎样避震躲在桌子底下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里教学设计备注(3)在户外怎样避震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蹲下,以免摔倒;跑到离楼房2倍远距离外的地方,避开悬挂物、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避震建筑(4) 震前预兆分析诗歌震前动物有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牛羊骡马不进圈,老鼠搬家往外逃;鸡飞上树猪乱拱,鸭不下水狗乱咬;冬眠蛇儿早出洞,鸽子惊飞不回巢;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慌水面跳;家家户户细留心,分析识别防范好。
(5)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候风地动仪)是我国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的,于公元138年记录到陇西大地震。
三、课堂小结作业或活动设计:作业本A3.4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第2课时) 8、9板书设计: 1、地震的形成教学反思:2、地震带来的危害3、地震带的分布4、地震的预防。
生:尽可能的提出问题。
总结:
(1)火山由哪儿部分组成,喷发物主要有哪些。
(2)火山喷出的岩浆来自何处,它们是怎样冲出地表的,岩浆冷却后变成什么?
(3)火山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益处有哪些?
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组织学生列举世界著名的火山(可在课上或课下进行),并说出火山的位置,富士山、艾特纳火山、白头山天池、五大连池火山等。
世界火山分布图
情境二:唐山地震的一段实例。
一位深夜出急诊的医生回忆:“间三时半,我有急诊外出,刚迈出门坎,地震就来了,先是晃,天旋地转,得人站不住,又挪不开,再就是颠,脚底像过电似的,紧接着房上的砖瓦飞了下来。
我心里发慌,那呜呜的声音,
骨惊然,四周一片漆黑,倒房坍屋的巨响和呛人的灰土味,使我跑了起来,是才跑了三四步就觉得不对劲。
一看,呀!我怎么已经上了房顶!”
震源:地震发生的源地。
震中:与震源对应的地表部分。
震源深度:震源距地表的垂直距离。
震中距:各点离震中的距离。
等震线:距震中距离相等的点的连线。
情境五:读图3-36,总结中国和世界主要地震带分布。
中国地震带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脉,津唐地区,青藏高原及边缘的四川、云南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宁夏,可以用中国、世界地震分布图或投影片演示。
全球地震带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
情境六:(讨论)地震对人类的生活有何影响?
生: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