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体为面,重焕生机——迈耶作品赏析
- 格式:pdf
- 大小:731.53 KB
- 文档页数:5
迈耶作品分析(转载)2010-04-01 13:10:02| 分类:我的专业|字号订阅以R·迈耶为代表的晚期现代建筑,或称新理性主义,从60年代开始成为现代建筑的主要流派。
他比较正统地继承了现代建筑的基本观点,在设计中强调功能,认为“建筑师应当把90%的精力用于研究功能”。
在建筑艺术方面,晚期现代建筑克服了国际式的简单化倾向,比较重视建筑体型的处理,使建筑具有雕塑感。
迈耶在设计中很注意空间和光影的处理,经常运用空架子增加过渡空间,丰富空间层次。
在建筑风格上他强调表现时代感,认为建筑应当体现它们自己的时代。
对于新旧建筑的关系,他认为应当在尺度和空间关系上考虑建筑的群体关系,而在风格上则强调新旧建筑的对比。
例如在美国印地安纳州新哈孟尼城的亚森南美术馆设计中,他采用了与地方风格截然不同的白派手法,建成后确实很具有吸引力,但也有人批评它象一个“不明飞行物”。
迈耶的白派风格独树一帜,在西方建筑界影响很大。
但他的设计手法比较单一,其主要作品如布朗克斯康复中心(本刊8801)、亚特兰大美术馆法兰克福工艺美术馆(本刊8606)以及最近设计的俄勒岗医科大学眼科中心等基本上都表现着类似的风格。
他承认自己深受柯布西埃的影响,但他并没有完全继承柯氏衣钵。
柯布的“隐喻”观点却相反地被后现代建筑师接过去了。
如何阅读大师的作品?大一时,老师说:“可以看图片”;大二时,老师说:“应该看文字”前者让我从形象上去感受建筑;后者让我从本质上去思考建筑;在此两点的基础上,我开始阅读大师的作品。
迈耶的建筑是“Slab”,是由“面”所构成的;迈耶的建筑是从平面开始的。
在此两点的基础上,我开始阅读迈耶。
观察与分析(一):从内部。
在迈耶的许多建筑中,有双向分层的概念,即在垂直方向上分层的同时,水平方向上分“层”,而且一般是以“私用空间”与“共有空间”区分,划为两部分。
这样就存在着对立的空间体系,一边是多米诺体系:方格柱网与混凝土楼板结构体系,水平处理空间;一边是由承重墙构成,垂直处理空间,使人感兴趣的是这两者的交界处:开敞与封闭,水平与垂直,同在一所建筑中,他们将如何会面呢?迈耶的做法很巧妙。
化体为面重焕生机——迈耶作品赏析2005-11-24 16:49彭一刚 20世纪是一个充满巨变的世纪,用“瞬息万变”和“昨是今非”这样的词句来形容似乎也不为过。
人们刚刚熟悉了的东西,一转眼便悄然过时,难怪二战名将巴顿不无感慨地抱怨:我讨厌20世纪! 20世纪初,尚未完全摆脱古典建筑形式窠臼的折衷主义、古典复兴式建筑,历经新艺术运动、风格派、分离主义、表现主义、构成主义等异彩纷呈的美学思想影响,最终还是以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问世而画上了一个句号。
然而好景不长,曾经一度生机勃勃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到了20世纪后半叶,却招来了许多质疑和非议,似乎尚未充分辉煌,便有随即凋萎之势。
这不能不使人感到困惑:在这个世界上,究竟还有没有什么恒常的准则——哪怕是相对的一可以遵循?在现代建筑遭此厄运的情况下,许多建筑师便众叛亲离、改换门庭,一时间颇使人感受到一种四面楚歌的凄婉之情。
所幸,还有贝聿铭、安藤和迈耶等为数不多的建筑师,仍不改初衷,沿着现代建筑的基本轨迹继续探索,并趋利避害,试图为现代建筑寻觅新的出路,从而衍生出一种焕发生机的新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在这些人中,尤以迈耶的作品脉络更为清晰。
我们不妨以他为例,来剖析一下如何在承袭现代主义建筑基本准则的基础上,又有所突破和创新。
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大特点是重功能、重技术、重经济,并由此而形成了一套技术美学的审美观。
凡此种种,都是合乎理性的,即使用今天的眼光看,也无可厚非。
然而,在形式追随功能、房屋是住人的机器、少就是多等理念的羁绊下,在建筑形式和风格上,确实给人以冷漠、单调的感觉。
如果说在工业化社会的前期,人们尚能欣然地接受,那么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由于生活逐渐富裕,人的精神生活要求越来越高,这种火柴盒式的建筑形象,便会使人感到厌烦,于是责难之声四起,这也是在所难免的。
摆在建筑师面前的有两种选择:一是彻底地抛弃它另起炉灶,大多数建筑师所选择的正是这种道路。
但还有少数建筑师试图在遵循它的正确原则的基础上,克服它的弊端,并且取得了相当辉煌的成熟。
Richard Meier建筑师简介Richard Meier早年曾在纽约的S.O.M建筑事务所和布劳耶事务所任职,并兼任过许多大学的教职。
1963年,迈耶在纽约组建了自己的工作室,其独创能力逐渐展现在家具、玻璃器皿、时钟、瓷器、框架以及烛台等方面。
迈耶设计的产品都颇为简练,既包括居家设计也包括商用设计。
他设计的作品最大的特点是永远有自己的特性而不是在风格上受别人的影响而迷惑。
由于其大胆的风格和值得称颂的忠诚,迈耶创造出颇为独特的粗壮风格。
为了在展示方面做得更好,他将斜格、正面以及明暗差别强烈的外形等方面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这种强健的设计呈立方体状,似在召唤一种超现实主义的高科技仙境,其中包含着纯洁、宁静的简单结构。
建筑的视觉感相当强大,也暗指所包括的空间。
迈耶注重立体主义构图和光影的变化,强调面的穿插,讲究纯净的建筑空间和体量。
在对比例和尺度的理解上,他扩大了尺度和等级的空间特征。
迈耶着手的是简单的结构,这种结构将室内外空间和体积完全融合在一起。
通过对空间、格局以及光线等方面的控制,迈耶创造出全新的现代化模式的建筑。
他曾经说:“我会熟练地运用光线、尺度和景物的变化以及运动与静止之间的关系。
建筑学是一门相当具有思想性的科学,它由运动的空间和静止的空间组成,这其中的空间概念宛如宇宙中的氧气。
虽然我所关心的一直是空间结构,但是我所指的不是抽象的空间概念,而是直接与光、空间尺度以及建筑学文化等方面都有关系的空间结构”。
迈耶的作品以“顺应自然”的理论为基础,表面材料常用白色,以绿色的自然景物衬托,使人觉得清新脱俗,他还善于利用白色表达建筑本身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
在建筑内部,他运用垂直空间和天然光线在建筑上的反射达到富于光影的效果,他以新的观点解释旧的建筑,并重新组合几何空间。
迈耶说:“白色是一种极好的色彩,能将建筑和当地的环境很好地分隔开。
像瓷器有完美的界面一样,白色也能使建筑在灰暗的天空中显示出其独特的风格特征。
理查德.迈耶(Richard Meier)中文名:理查德·迈耶国籍:美国出生地:新泽西东北部的城市纽华克出生日期:1935年职业:建筑师毕业院校:康奈尔大学主要成就:现代建筑中白色派的重要代表代表作品:法兰克福装饰艺术博物院千禧教堂格蒂中心背景介绍: 普里茨克建筑大师理查德迈耶美国建筑师,现代建筑中白色派的重要代表。
1935年,理查德麦耶出生于美国新泽西东北部的城市纽华克,曾就学于纽约州伊萨卡城康奈尔大学。
早年曾在纽约的S.O.M建筑事务所和布劳耶事务所任职,并兼任过许多大学的教职。
他最主要的工作地点是纽约的马塞而·布鲁尔(MarceiBreuer,1902—1981)事务所——建筑大师格罗皮厄斯的合伙人,1963年起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1970年由于“纽约五人建筑”的展览及出版成为建筑界的新星;在这一段时期,理查德大部分的作品是私人住宅,其中史密斯之屋(Smith House,1965—1967)奠定了他的声名,“道格拉丝之屋”(Douglas House,1971—1973)以与经管完美融合成为建筑学习的模范典例。
1970年之后,理查德开始介入一些大型的公共建筑案件,两个计划的类型成为他建筑生涯中的重要试炼,一为大型城市区域的重整开发案,包含重生了城市中垂死区域的双园东北住宅区案以及布朗斯区医疗发展中心等;另一类的公共建筑多为学校设施及博物馆。
1979年之后大量出现的博物馆设施建立了中期理查德的名声,这也正是他获得普里茨克奖的前曲,这些作品包含了位于美国中西部新和谐市(New Harmonny)的Atheneum展示观、亚特兰大市的高美术馆以及位于德国法兰克福的装饰艺术博物馆。
1985年,理查德获得建筑界最高荣誉普里茨克奖时只有四十九岁,他是该奖项最年轻的得主。
同年,理查德获得有史以来金额最高的单一私人建筑案—格蒂中心设计权,这座总金额高达十亿美金的展示观及研究中心的设计权可以的设计可以作为理查德进入1990年之后的设计案典型,理查德设计的大型公共设施,例如市政府厅及图书馆、美国联邦大楼及法院、艺文设施、跨国际大型公司总部等作品不只出现在美国本土,也大量出现在欧洲诸国。
浅谈理查德·迈耶建筑设计手法摘要:理查德·迈耶是新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通过对迈耶一些代表作品的解读,领悟迈耶的设计手法。
迈耶的这些设计手法对建筑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学习和借鉴的意义。
关键词:体面剥洋葱白色虚实理查德·迈耶(Richard Meier)是美国著名的第三代建筑师。
他是新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白色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一位具有自己独立风格的建筑大师。
他的建筑作品遍布美国各大城市。
迈耶的每一个建筑作品,无论建成与否,都是完整而且成熟的,同时又都是极其富于个性化的。
他的建筑作品,具有一种强烈的连续性和统一性。
以下是对其设计手法及作品的简要分析。
1、化体为面的设计手法——“剥洋葱”手法作为美国第三代建筑大师,迈耶的许多作品都展现出强烈的“层”视觉特征,在迈耶的一些作品中,运用了各种形式不同、纵横交错的面,使建筑形态产生了良好的层次感和虚实变化。
这种设计手法类似于“剥洋葱”,洋葱的内部由很多层面组成,未剥开的洋葱呈现出密实体的形态,而剥开的洋葱则有了强烈的层叠的相互关系,后者展现的面的组合形态较前者的实体形态更丰富,剥开部分的面层与中间未剥开部分的实体形成对比,并且产生层次感和方向感,有了虚实和阴影变化。
传统建筑的外观大都表现为体的效果,而“剥洋葱”设计手法是将建筑形体的内在组合要素“面”,从“体”中剥离出来,并以某种方式叠置在体的周围,这样便取得了丰富多变的视觉造型。
而迈耶则利用了这种的设计手法,突破了类似萨夫伊别墅的方盒子式的建筑形式,采用曲面等面的穿插和形体的分割等,从而打破了古板教条的建筑形式。
如巴塞罗那的现代艺术博物馆,迈耶采用造型手法,把原本是一个简单的立方体的建筑进行分割、切削、变形和组合,同时,在规整的形体局部加入点缀性的构图处理,以此来活跃气氛,避免立方体过于单调呆板的先天不足,使建筑转化为纵横交错的面的组合,这种手法的诀窍主要体现在建筑物的转角部位,只要留出一条狭窄的缝隙,便把互成直角的两个面分离开来,从而成为各自独立的组合要素。
艺术空间 / ART SPACE1 人物简介理查德・迈耶,1934年在美国新泽西州的纽瓦克出生,是美国著名的第三代建筑师。
他于1957年获得康乃尔大学建筑学学士,此后的几年间迈耶先后曾在纽约D・B・W事务所、S・O・M事务所和马赛尔・布莱尔事务所工作过,并于1963年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建在了纽约。
迈耶的事业真正进入巅峰时期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的作品开始走向文化历史悠久的欧洲,并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迈耶的“白色”建筑理念在迈耶的建筑中,白色是占绝对统治地位的色彩,即使使用少量的其他色彩,也是为了衬托白色这一基调用的,白色毫无疑问是迈耶建筑作品的主色调。
因此,迈耶形象地被人们称为“白色建筑大师”。
在大多数人看来,单调乏味似乎也总是和白色有不解之缘,而迈耶却不以为然,不论流行时尚的风向如何变化,也不论人们对他的作品如何品头论足,白色似乎早已在迈耶心中形成了一种顽念,因为迈耶总是以不变应万变,在任何时候都是以白色向众人展示他的作品。
而造就了迈耶建筑作品面目独特的最根本原因,正是由于在迈耶心中早已形成了一种对白色与众不同的理解。
迈耶在其建筑作品中的很多表现都可以被看作是高难度动作,这也显示出了他无与伦比的高超技巧。
迈耶的这种一贯风格似乎可以以“冷抽象表现”来描述,恰好白色其本身就具有一种不张扬却又非常耐看的特点,而迈耶也正好习惯于把他丰富的内含玄机的建筑隐藏在一种相对矜持的外壳之下,这也就决定了迈耶和白色的不解之缘。
3 不解的渊源——迈耶与赖特、柯布西耶在一个成熟建筑师的成长过程中,他的建筑理念或许多少都会受到自己之前或者同期的一些建筑师的影响,而迈耶也不例外。
结合别人对迈耶的采访和评价,再带着问题去分析他的一些作品,我们会比较容易发现: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和勒・柯布西耶是对迈耶产生影响最大、也最直接的两位建筑大师。
虽然迈耶与赖特在建筑风格上并不相像,而且他们的设计思路也可能完全不同,但是,我们不难通过诠释赖特的建筑原则,从而在迈耶的作品中找到某些与他相似的观念。
理查德迈耶作品与思想(图)【打印本稿】【进入论坛】【Email推荐】【关闭窗口】2005年09月28日 13:35“我永远都不会接受的设计任务是监狱和加油站,对于这两类建筑中的任何一样,我都没什么好说的。
”内容简介:本书是大师系列丛书的《理查德·迈耶的作品与思想》分册,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迈耶的成长历程、建筑风格概述和作品年表;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迈耶的建筑风格和创作思想,包含评论、演讲和访谈等;第三部分对迈耶的5个经典作品进行了图文并茂的介绍;第四部分则简要展示了迈耶的其他20个主要作品。
通过本书,读者可以对理查德·迈耶有一个相对完整了解。
本书内容丰富,版式新颖,适合建筑设计专业人士,以及大专院校建筑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
序言:理查德·迈耶是一位有着自己独特风格的建筑大师,从20世纪60年代初的史密斯住宅开始,迈耶的作品已经逐步遍布整个美国和世界各地。
迈耶的设计一直执着追求空间和光线之间的和谐与平衡,每个作品都体现出他对建筑与环境之间如何和谐共处的独到理解。
在充分吸收了现代主义各个流派的精髓之后,迈耶创造了属于自己的风格并一直在作品中坚持力行。
品味他的建筑,总是能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连续性和统一性。
在40余年的建筑生涯中,迈耶赢得了包括普利策奖在内的多个地区和国家的奖项。
而他在世界各地所作的演讲以及出版的书籍,更是多不胜数。
迈耶以自己对空间和光线的特有理解,对材料和色彩的独到运用,对尺度和比例的完美掌控,还有他坚持不懈的处事态度,取得了不同凡响的巨大成就。
本书对理查德·迈耶的生平经历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对他在最近20年的一些新思想作了初步的分析,同时收录迈耶的25个代表作品,配以多幅手绘草图及详细的平、立、剖面图,以便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研究迈耶的作品和设计理念。
衷心希望本书的出版可以为广大建筑学相关人士提供些许启发与帮助,并欢迎读者朋友对书中的疏漏与错误给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