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分析层次
- 格式:ppt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38
苏洵《六国论》赏析六国论宋代: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是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
苏辙六国论赏析苏辙的六国论虽然同是探讨六国破亡之因,但得出的结论和论证的方式都不同于他的父亲。
他认为六国的败亡之因在于他们不明白天下之势,不能全力保住韩、魏,失去这个屏障和缓冲地带因而导致灭亡。
其论证方法也不同:他采取演绎的方法,逐层推进、步步深入。
文章一开头,苏辙就摆出一个很奇怪的历史现象:六国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结果却以失败而告终,六国亦相继灭亡。
作者以此引起读者的注意。
苏辙的结论是:六国破灭,是由于他们虑患之疏、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至于这个天下之势是什么,为什么不知天下之势就会破亡?作者并不急于马上告诉我们,而且也没有直接作答。
他首先着眼于六国与秦的军事态势,分析韩、魏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让我们知道齐、楚、燕、赵的失策之处在于他们不了解这个天下之势。
这样层层推进、步步演绎,使我们对六国破灭是由于不知天下之势这个中心论点一步步明确起来。
首先,作者从韩、魏的地理位置来阐明他们在诸侯纷争中的重要位置:魏国东有淮、颍,与宋、齐为邻;南有鸿沟,与楚为邻;北有酸枣,与赵为邻;西有函谷,与秦为邻。
韩国西当秦的函谷要冲,更是秦吞并六国的第一个障碍。
苏辙认为,从这个军事态势来看,无论是秦还是六国要争天下,都要在韩、魏郊野发生冲突。
对秦来说,韩、魏是他的心腹之疾;对山东诸国来说,韩、魏却是他们的翼蔽,作者由此得出结论:「故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以上是从地理位置来分析天下之势。
接着,作者又从历史事实、秦与六国的国策来分析齐、楚、燕、赵等不审天下之势,从而导致六国破灭,苏辙从秦、山东诸国和韩魏这三个方面逐一加以剖析:首先分析秦国,秦如不先吞并韩、魏而去贸然进攻山东诸国,就会造成「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这样一个两面夹击之势,这是「危道也」;而秦之所以敢于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也正是由于韩、魏已依附了秦国。
这样一反一正,就把韩、魏在秦吞并六国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明白地摆到读者的面前。
《六国论》是权书中地一篇,原题为《六国》,是一篇借古讽今,以史论政地出色政论.文章借评论六国破灭地史实,精辟地提出了“弊在赂秦”地观点,以警告北宋统治者,要他们记取历史教训,以免重蹈覆辙;文章写得尖锐泼辣,机锋雄辩,很有警策作用.尽管苏洵地史论并不正确,但他“文为时作”,针对北宋王朝赂敌求和地现状,主张抗战守土,这在当时是颇有积极意义地.而且,《六国论》以它结构上地独特个性,奠定了现代论文《三部曲》程式地基础,而与贾长沙地《过秦论》、柳子厚地《封建论》交相辉映,在我国古典史论中各呈异彩,因而受到后人地称道,可为我们师法.《六国论》全文共五个小节,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节),文章一开篇就单刀直入提出了观点,对六国地破灭进行评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为全文地论述树起了一面鲜明地旗帜,显示了苏文尖锐泼辣地风格.紧接着从两方面给论点下了注脚.一方面用直陈语气说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另一方面先设问,然后指出“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而后作结:“故曰弊在赂秦也”.老苏在立论开始即摆出两个论据,正反对照,虚实结合,为下文地论述举纲张目,并使行文曲折起伏,在跌宕中巩固和突出了论点,象一块磁石,吸引着读者地注意力,真是落笔不凡!接着文章以其内在地联系,省略一切过渡地文字,“跃入”第二部分,显得极其简练而严谨.第二部分(、两节),分析史实,纵横捭阖反复论证.首先作者就“赂者”方面进行阐述.文章围绕一个“赂”字,从正面论证自己地论点,说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照应开头地第一个论据,组成论证地第一部分.这一节共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指出秦之受赂所得百倍于战胜所得,诸侯(韩魏)因行赂地失亦百倍于战败之所失.这层文字,一开头就以“秦以攻取之外”一句,将秦在与六国抗衡中野战夺城地事迹一笔带过,省略了不少文字,把重点放在“攻取之外而得者”,紧扣中心,突出了“赂”.真是惜墨如金,显示了老苏取舍地功夫和组织材料地匠心.这是一层对比文字,拿秦地受赂所得和战胜所得,韩魏地战败所失和因行赂所失作对比;又拿秦和诸侯作对比,在对比中使“秦之大欲,诸侯之大患,固不在战”地观点非常明确.为什么呢?作者有意不讲明这“赂”,故设悬念,以启下文.下文又出人意外地先宕开一笔,从纵处开拓,指出六国土地地来之不易,是其祖先“暴霜露,斩荆棘”,辛勤开垦地结果.而后才转入“赂”,揭露他们地“子孙视之不甚惜”,竟以地“赂秦”,而助长秦之侵略野心,终于造成“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地局面和必然“至于颠覆”地结果.文势跌宕,富有波澜.这层叙述,作者寓情于叙议之中,感情激荡,似痛心疾首,捶胸顿足,谴责之意溢于言表.而文势起伏,步步深入,在对诸侯地“奉之弥繁”地谴责和对暴秦“侵之愈急”地揭露中,自然地进入第三层.第三层引用战国时期主张合纵地苏代地话作结:“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用生动地语言,恰当地譬喻,有力地论据,表达了作者反对忍辱赂秦地主张,从而点明这个“赂”,及其后果.至此,戛然止住,结束了这层论述,显得简洁挺拔,斩钉截铁.确是“止于不可不止”,恰到好处.三层意思,层层递进,紧扣一“赂”.第一层先摆事实,使人震惊;第二层揭示原因,端出“赂”字;第三层顺理成章,引出结论:“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这样,“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已被充分论述,作者对诸侯地批判之意,也已昭然若揭.行文至此,作者又以设问过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再掀一波,开辟出另一层议论,照应第一部分地第二个论据,组成论述地第二部分.并与上面地论证对照,在正反对照中使“弊在赂秦”地论点更为突出.这一节(第节),是就“不赂者”方面来论证地,也有三层意思.•但内容不同,写法有别,富于变化.上一节是以层层递进从纵地方面深入地,现在却是从横地方面发展,对“不赂者”地三国逐一进行了具体分析.分析紧紧环绕“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而展开,肯定“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地论点,议论中贯穿着一个主张:战.先说齐,它是东方大国,要是一心联合五国,协力战秦,那是完全可以与秦抗衡地.然而它没有识破秦地远交近攻政策,更没有真诚联合其它五国,实际上附和了秦,终于继五国之后在公元前•年而灭亡.这段史实,本可写出不少文字,但因齐虽未赂秦却也不战,所以苏洵只用数语点明要害,“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略写一笔,显得明确犀利,又流露了作者对齐不屑多谈地神情,把笔墨化在主张抗秦地燕赵之上,又一次看到了苏洵选材组织地匠心.第二层讲燕赵.这是作者寄寓苦心,进行反复分析地重点层次.全层在“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一句总启后,先分析燕,再讲赵;论述了燕赵失败地内因,又用一“且”,递进到对他所失败地外因地分析.“燕虽小国而后亡”,就因为它能战——“斯用兵之效也”;它地所以“速祸”,就因为未能,而用荆卿之计,赵也这样.李牧能战,所以“连却之”;“战而不终”则“邯郸为郡”.至于燕赵最后“战败而亡”,“非兵不利,战不善”,而是由于“智力孤危”、“诚不得已”.因此说“不赂者以赂者丧”.总之,这两层文字前后对照,例证有力,充分证明了“弊在赂秦”之论断,充满了作者对燕赵抗秦地褒赞和他们诚不得已而失败地惋惜之情.接着又用“向使”一词,虚拟一笔,进行假设论证,写了第三层,论述更为酣畅淋漓.在这层文字里,作者连用“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三句,一一照应前面两层,并从反面进行总结,从而得出“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地推论,又突出了“战”字.三层文字,强调一“战”,正反对照,虚实结合,开合自如,裁剪得体,笔墨酣畅.读完第二部分,象是看到作者在大庭广众之中,面对众多论敌发表演说,进行答辩.其逻辑性之强,语言地犀利是非常突出地.第三部分(第、节)篇末点题,画龙点睛.在上述论述之后,结论已呼之欲出了,因而顺势作结,先后写了两节.第一节,即结论地第一层,这是承上而来.上面波澜壮阔,这里仍留漪澜,在作结前又进行一层论述.先正面摆出自己主张:“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那么“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又当别论.继而又回到史实,抨击六国地政策,使六国“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这样既照应上文地论述,成为它地“余波”,又为中心论点地提出作好铺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照应开头地“弊在赂秦”,正面陈述了自己地政见,指出了全文地题旨.在简洁、流畅地行文中,显出了结构上细密、自然、严谨地特色.这节文字,连用两个叹词、一个语尾助词哉,加上对偶,和句法地长短错落,作者地见解透彻地表达出来了,而感情地抒发也达到了高潮.接着作者用“夫”一词,上下过渡,使情绪稍稍平息,在比较平静中进入收尾:篇末点题,说明作文目地.《六国论》虽是作者“闲君之所为”却“多言今世之事”,作者论史以为政,讽古以砭今.因此,写到这里,再向纵深推进,有机地加上第二节,即结论地第二层.在这层中,文章运用宋与六国相比较地办法,以类比推理,规劝北宋王朝“不要以天下之大”,忍辱求和.老苏生活地时代,正是北宋王朝内和战两派激烈交锋地时候.公元年,宋真宗景德元年,宋与契丹订立了屈辱地澶渊和约,宋输契丹“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年)契丹谴使者至宋,责问宋廷并无理要求割地,结果定盟增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并且改称“赠”为“纳”.西夏也趁机向宋廷索取大量钱币、财物.这些屈辱投降政策,自然引起了人民和某些有识之士地不满.所以,老苏士人进谏,提出“封谋臣”,“礼奇才”地主张,强调“简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又在六国下矣”,发出了严厉警告.这些都是针对时势,有感而发地.也因为有了第二部分地喻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论述和一再铺垫,使上述警告显得十分有力,令人信服.这最后一层,是点题之笔,言简意赅;结句真是“立片言而居要”,乃全篇之警策呵!。
苏洵《六国论》赏析六国论宋代: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是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
苏洵《六国论》剖析一、导语:发愤著书苏老泉今天我们来谈谈苏洵的《六国论》。
先来看题目。
“论”是古代常见的一种文体,大体上分为政论和史论两种。
政论,主要发表对时政的见解和主张;史论,多为通过评论历史来总结经验教训。
显然,《六国论》属于史论。
“六国”是指战国时除秦外的六个诸侯国,即齐、楚、燕、韩、赵、魏。
随着秦国逐渐强大,秦国变成了其他六国的“公敌”,“六国”这个称谓也逐渐凝定下来。
秦原本是西陲的小国,最终却鲸吞六国。
这看似绝难之事,却成了真实的历史,不由引发后人的深思。
他们希望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本讲的题目“前事不忘后事师”就是这个意思。
再来看看作者苏洵。
苏涧号老泉。
《三字经》中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此书号召读书人以苏润为榜样,无论何时发奋学习,都不算晚。
苏洵的名气除了《三字经》的宣传外,还沾了他两个儿子的光。
苏轼、苏敏二兄弟的名气比老爸的还要大。
后人所谓“门父子三词客”,说的就是这爷儿。
苏询的文章有战国纵横家之气。
有《嘉祜集》传世。
二.析读:前事不忘后事师《六国论》是一篇思路清晰、论证严谨的论说文,初读便能抓住作者行文的脉络。
所以,今天我们讲课的重点将放在字句的解读上。
(一)总纲: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便之熄灭。
后来加上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路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日: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日:不赂者以路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日:弊在赂秦也。
破:被攻破。
灭:被消灭。
繁体“灭”字指用戈来拍人表示用水来灭火。
兵甲骨文兵:兵器。
甲骨文“兵”字,两只手损一利刃,兵器的意思。
后多引申为与兵器有关的义项:持兵器的人一士兵,上兵的集合一军队,士兵的活动一战争、军事,等等。
善金文善:好。
金文“善”字中间是“羊”两边是“言”,表示连连称羊肉好吃的意思。
中国人喜欢美食,《舌尖上的中国》热播就反映了这种民族心理,造宇大概也受其影响。
或:有人。
率:大都,一一概。
这段话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六国论》关于论证方法《六国论》是战国时期政治家韩非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通过对战国时期的六个国家进行分析和比较,探讨了各国的政治制度、国家行政、军事力量和外交政策等方面的问题。
在论证方法上,《六国论》运用了许多推理、比较、对照和论证的手法,以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的方式表达观点和论证结论。
本文将详细分析《六国论》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并进行评价。
首先,《六国论》通过对比和比较六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来论证君主专制是最理想的政治制度。
韩非通过综合比较六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从法律、责任、权力制约等多个角度来探讨君主专制的优势。
他认为,君主独握大权,可以迅速做出决策并贯彻执行,政权稳定且能够制定清晰的法令。
与之相比,其他政治制度如贵族制、共和制等,由于权力分散、利益冲突等问题,无法有效地治理国家。
通过对比和比较的方式,韩非成功地论证了君主专制的优势,并得出了他的政治观点。
其次,《六国论》还运用了逻辑推理来论证国家行政的效率问题。
韩非认为,一个国家在行政管理上的高效率非常重要。
为了论证这一观点,他以秦国为例,通过对比秦国与其他国家在行政效率上的差距,推断出高效率行政是国家富强的重要条件。
他提出了一系列行政的建议,如取消官员世袭制、设计完善的考试选拔制度等,从而进一步推论高效率行政对国家的重要性。
此外,《六国论》还通过对比六个国家的军力强弱来论证战争胜负的因素。
韩非通过对六国的军队组织、训练和指挥等方面进行比较,得出军事力量强弱对战争胜负具有重要影响的结论。
他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军事建议,如建立兵家学派、借用外籍将领等,以提高战争胜算。
通过逻辑严密的推导,韩非清晰地阐述了军事力量对战争胜负的重要作用。
最后,《六国论》还借助历史事实和案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和论证。
韩非经过对历史的研究和对各个国家的观察,通过引用六国的历史事件和政治现象,有力地支持了他的论点。
通过以往的案例和事实,他能够更加直观地向读者展示自己的观点,并加强论证的说服力。
《六国论》课文赏析《六国论》是北宋文学家苏洵的一篇议论性散文,旨在探讨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原因,强调团结一致、共同对抗外敌的重要性。
以下是对这篇课文的赏析,主要从文章结构、语言表达、主题思想、历史背景、修辞手法和论据的运用等方面展开。
一、文章结构《六国论》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文章开篇即提出了六国灭亡的原因,然后分别从“赂秦之弊”和“不赂者以赂者丧”两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全文,强调了文章的论点。
整篇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密,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路和观点。
二、语言表达《六国论》的语言表达质朴自然,简洁明快。
苏洵在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读来铿锵有力,极具气势。
同时,苏洵在文章中还运用了丰富的历史典故和事例,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有说服力。
三、主题思想《六国论》的主题思想深刻,意义重大。
苏洵在文章中强调了团结一致、共同对抗外敌的重要性,指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它们不能团结一心,互相支援,而是采取了自保的政策。
这一主题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世界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即在国际关系中,各国应该团结一致,共同应对挑战。
四、历史背景《六国论》的历史背景是战国时期,这是一个分裂但又充满机遇的时期。
苏洵通过对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和分析,揭示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战国时期历史的重要窗口。
五、修辞手法《六国论》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
苏洵在文章中运用了排比、对仗、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有说服力。
例如,“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这句话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赂秦政策的不可取之处。
六、论据的运用《六国论》的论据运用得当,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苏洵在论证过程中引经据典,运用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数据,使得他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同时,苏洵在论证过程中还注重摆事实、讲道理,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他的观点和思路。
综上所述,《六国论》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性散文,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艺术特色。
并不完美的《六国论》议论结构2019-10-13《六国论》为苏洵名篇,也⼀直是⾼中教材⼊选篇章,其⽂被认为论证谨严,脉络清楚,甚⾄有⼀线教师将《六国论》议论结构当成写作范式讲授给学⽣,将之奉为议论⽂写作圭臬。
《六国论》议论结构果真如此完美吗?细究起来,并不然也。
概⽽⾔之,似有三点值得商榷之处:⼀、有果⽆因,结论突兀⽂章议论结构是采⽤分论点形式,先总说,后分说,然后分别对分论点加以论证。
《六国论》总论点是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分论点其⼀是“赂秦⽽⼒亏,破灭之道也”。
其⼆是“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表⾯看来,的确是紧紧围绕着“赂秦”⽽来的,但细究起来,却⼤有不是之处。
因为作者这两个分论点,着眼的都是⼀个⾓度,即“赂秦”的“结果”。
分论点⼀为“赂秦⽽⼒亏”,“⼒亏”,显然是“赂秦”的结果;分论点⼆为“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失援”,当然也是“赂秦”的结果。
⽂章⼆、三两段,各⾃围绕着两个分论点的“⼒亏”和“失援”两⽅⾯分别加以阐述,众⼈膜拜《六国论》结构,认为其严密之处也正在此。
“⼒亏”和“失援”当然可以证明“赂秦”之弊,这在论证结构上没有问题。
有问题的是第四段作者得出的结论,作者在假设性地提出“不赂秦”的反⾯论证之后,得出⼀个结论――“有如此之势,⽽为秦⼈积威之所劫,⽇削⽉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秦⼈积威之所劫”是什么?是原因!是六国(准确来说只是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原因。
问题就在这:前⾯⼤段⼤段论证了“⼒亏”“失援”,都是重在阐述“赂秦”的“结果”,⽽并不是“赂秦”的“原因”,那凭什么就突兀冒出⼀个论断――六国“⽇削⽉割,以趋于亡”,是因为“为秦⼈积威之所劫”?证据呢?六国为什么会“为秦⼈积威之所劫”?秦⼈“积威”⼜是怎样“劫”了六国?这,都没有论述!缺少铺垫的论断,当然显得突兀。
事实上,《六国论》在前⽂倒也是提出过割地“赂秦”的原因的。
⽂章说得清楚:“思厥先祖⽗,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之地。
苏洵六国论赏析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
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
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
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
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
苏辙的《六国论》则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
苏洵的《六国论》不同于以上两篇。
苏洵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题发挥。
苏洵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借古喻今,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这是苏洵高出其二子的地方。
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赂秦”。
六国的失败,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重视改革,不能坚持“合纵”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被秦国远交近攻的手段各个击破。
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实力。
加上战国长期的战乱,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统一,符合人们的愿望。
秦国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苏洵对此并非不知,他在文中也承认这一点:“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然而作者用意不在此,他的意图是点明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以此警告宋朝统治者,不要用贿赂的方法对待契丹和西夏,要用武力,要抵抗。
明代何仲默说过:“老泉论六国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而卒以此亡,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宋朝建国后,宋太祖片面地接受唐朝藩镇割据,尾大不掉,以至灭亡的教训,采取了“虚外实内”的政策,削弱边关的实力,调集重兵驻守京城。
结果造成了边关的空虚。
辽国乘虚而入,屡犯边疆。
宋太宗继位后,曾两次派兵击辽,均遭失败。
后宋太宗两次进攻幽州,企图夺回幽云十六州,又遭败绩。
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大兵压境,直逼澶州城下(今河南濮阳),威胁汴京开封。
•••••••••••••••••《六国论》的结构安排和语言特色《六国论》的结构安排和语言特色作者:likegang这里重点探讨一下《六国论》的结构安排和语言特色,对于我们指导学生练习写作政论文,或许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先谈一下它的结构。
文章共分五段。
每一段以总论点提携全文。
启篇首句便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否定了一般人的见解;接着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弊在赂秦”--这是全文的总论点。
继而以“赂秦而力亏”和“不赂者以赂者丧”两个论据,对总论点作了概要阐明。
这两个论据,又被作为分论点,分别在第二、第三两段里给以具体论证。
第二段紧扣前一个论据,阐明赂秦之害:“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
这里是从两个方面论述的:其一,用秦以积威所得比以攻取所得多百倍,与六国因赂秦所亡者比因战败而亡者也多百倍的事实,论证“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回应文章的首句“非兵不利,战不善”。
其二,通过具体叙述诸侯赂秦的过程,感既颇深地指责了赂秦者为了“一夕”的苟安,而忘记先祖父创业不易、“举以与人”的'失策,说明以有限之地奉无限之欲,结果必然是“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从而得出结论:“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最后进一步推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并引用古人的比喻,补充和印证了自己的论据,发人深省。
至此,为总论点的成立打下了第一个坚实的基础。
第三段紧扣后一个论据,引证历史事实,深入一步阐明“不赂者以赂者丧”。
先以齐为例。
齐虽未赂秦,但“与嬴而不助五国”,六国不同心,不能互相支援,结果“五国既丧,齐亦不免”。
证实了前文的“失强援,不能独完”的论断。
次举燕赵。
从正面用它们的“用兵之效”的事实(燕虽小国而后亡;赵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等),从反面用它们由于内外政策的错误而导致灭亡的原因(燕派刺客,赵信谗而除良将),来证明“非兵不利,战不善”;强调指出它们“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战败而亡”,也恰好论证了“失强援,不能独完”。
六国论的赏析六国论的赏析《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
《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下面是爱汇网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六国论的赏析,供大家参阅!六国论的原文赏析宋代: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的赏析译文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诗歌鉴赏】苏洵《六国论》原文翻译及赏析苏洵《六国论》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六国论》注释、兵:兵器2、善:好。
3、弊在赂秦: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赂,贿赂。
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
4、道:原因5、或曰:有人说。
这是设问。
下句的“曰”是对该设问的回答。
6、率:都,皆。
7、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8、完:保全。
9、以攻取:用攻战(的办法)而夺取。
六国论苏轼作品《六国论》是苏轼政论文代表作品。
《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唐宋八大家经典文章赏析·苏轼《六国论》原文苏轼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
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
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豪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
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
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
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
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猛鸷,昆虫之有毒螫也。
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
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
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以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者也。
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
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
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
三代以上出于学。
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人叛者。
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
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
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能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抑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有以处之,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此速也。
略谈《六国论》的结构likegang略谈《六国论》的结构在唐宋八大家中,苏洵以擅长议论而著称。
在他留传后世的《嘉祐集》中,主要论著有:《几策》两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
这些文章都以他的纵横捭阖和缜密论述受到欧阳修的赏识,并被推荐给皇帝,一时流行于文坛,为许多学者所模仿。
老苏的论文,继承了《论语》、《孟子》、韩子的传统而形成自己的独家风格:笔力雄健,老辣简奥。
他的论文观点鲜明,论证深入,波澜跌宕,结构严谨,富有逻辑力量,颇有论辩色彩。
苏洵论文的这种风格,我们可以从《六国论》窥见一斑。
《六国论》是权书中的一篇,原题为《六国》,是一篇借古讽今,以史论政的出色政论。
文章借评论六国破灭的史实,精辟地提出了“弊在赂秦”的观点,以警告北宋统治者,要他们记取历史教训,以免重蹈覆辙;文章写得尖锐泼辣,机锋雄辩,很有警策作用。
尽管苏洵的史论并不正确,但他“文为时作”,针对北宋王朝赂敌求和的现状,主张抗战守土,这在当时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而且,《六国论》以它结构上的独特个性,奠定了现代论文《三部曲》程式的基础,而与贾长沙的《过秦论》、柳子厚的《封建论》交相辉映,在我国古典史论中各呈异彩,因而受到后人的称道,可为我们师法。
《六国论》全文共五个小节,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文章一开篇就单刀直入提出了观点,•对六国的破灭进行评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为全文的论述树起了一面鲜明的旗帜,显示了苏文尖锐泼辣的风格。
紧接着从两方面给论点下了注脚。
一方面用直陈语气说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另一方面先设问,然后指出“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而后作结:“故曰弊在赂秦也”。
老苏在立论开始即摆出两个论据,正反对照,虚实结合,为下文的论述举纲张目,并使行文曲折起伏,在跌宕中巩固和突出了论点,象一块磁石,吸引着读者的注意力,真是落笔不凡!接着文章以其内在的联系,省略一切过渡的文字,“跃入”第二部分,显得极其简练而严谨。
六国论议论文学写议论文,从《六国论》开始议论文写作是中学生作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重头戏。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在平时已积累了不少作文材料,练笔文章也写了不少,但到了考试时还是写不出文字通顺、条理清晰的议论文来。
究其原因,除了文字基本功外,议论文写作的窍门没抓住是其主要症结所在。
本文试图从《六国论》行文构思语言等方面来探讨加强和改进中学议论文的教学教法。
一、《六国论》之开头——精文章的开头很重要,因为它是文章的脸面,能统领全文,体现中心,为全文打开思路,使文章顺利展开下去。
开头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文的成败,写文章一定要重视开头。
而写作议论文则更要重视写好开头,因为议论文的开头不仅可以看出你的论点是否鲜明、根据材料提炼出的观点是否切题,而且还可以从遣词造句是否达意、行文是否流畅上看出写作者的语言基本功,因此有老师说,看完开头,作文评分的等级已定下了,这恐怕是不为过分的。
试看《六国论》之开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全段仅仅59个字,但是开篇点题——议六国灭亡之事,体现全文中心——弊在赂秦,语句通顺流畅,开门见山直接进入题旨,作者的意图和观点一目了然,可谓一个“精”字。
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议论文开头的写作,特别是要注意开头的精炼。
考试作文,时间紧,文章不求长,开头最好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尽快进入题旨,尽快鲜明突出地亮出你的观点,千万不能罗哩罗嗦,转弯抹角,东扯西拉。
如果是引材料作文则更要注意简洁,对较长的材料不能照抄照搬,原封不动,要围绕自己选择的角度,结合自己的中心论点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一般来说,开头最好控制在一二百字以内。
不顾及文章的主旨去铺叙渲染,离题万里,不知所云,写出二三百字,尚未进入主题,这是最令读者和阅卷老师反感的。
二、《六国论》之论点——明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是论点的提出。
六国论第二段分层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第一句话紧扣文题,由果溯因,从反面否定和正面肯定两方面指出“六国破灭”的原因.反面否定是“非兵不利,战不善”,正面肯定是“弊在赂秦”.这句话排除“兵”“战”的因素,强调“弊在赂秦”.全句的重心,在于正面肯定.接着从两个方面简要地阐释论点,说明“弊在赂秦”的道理:一是从“赂秦”的国家来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一是用设问答疑的方式,从不赂秦的国家来说,“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两点既是对中心论点的阐释,也是分论点.最后一句,回应开头,重申论点:“故曰弊在赂秦也.”这一段是全文的总论,为下文的论述举纲张目.第二部分(第二、三段),论证中心论点.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第二段),论述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可以分为三小层. 第一小层(“秦以攻取之外……固不在战矣”),比较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的双方土地得失变化.以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实由于“赂”而造成的得失远远超过通过战争而造成的得失,以割地赂秦的事实说明赂秦之害,得出“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结论.第二小层(“思厥先祖父……理固宜然”),写诸侯赂秦的情形和结果,说明赂秦乞和适得其反,只能助长秦国的侵略野心,造成“颠覆”的下场.先对比诸侯祖先得地的艰难和子孙割地的轻易,再写诸侯赂秦求安而不可得,说明“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得出结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第三小层(“古人云……此言得之”),引用古人的话为证,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以上三小层就赂秦的国家(韩、魏、楚)灭亡的原因进行论述,有理有据,确凿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第二层(第三段),论述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可以分为三小层.第一小层(“齐人未尝赂秦……齐亦不免矣”),单说齐国灭亡的原因.指出齐国虽然不曾赂秦,但“与嬴而不助五国”,五国灭亡了,齐国也不能独自保全.第二小层(“燕赵之君……诚不得已”)合说燕、赵两国灭亡的原因.这两个国家与齐国不同,没有“与嬴而不助五国”,而是“义不赂秦”,敢于用兵抗秦,但终于“战败而亡”.原因不仅在于燕、赵本身的错误,即燕“以荆卿为计”,赵“牧以谗诛”“用武而不终”,还在于“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孤立无援,其灭亡是“诚不得已”.第三小层(“向使三国各爱其地……或未易量”),总说六国,提出假设,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如果韩、魏、楚不赂秦,齐国“不附于秦”,燕、赵有正确决策,也有不灭亡的可能.以上三小层就不赂秦的国家(齐、燕、赵)灭亡的原因进行论述,说明“不赂者”的灭亡也是“赂”的结果,把“赂者”的失败和“不赂者”的失败联系起来,并从正反两方面论说,全面深入地论证了中心论点.第三部分(第四、五段),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第四段),综合上面两段分析作出论断.上面两段着重论述历史事实,说明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这一段则总结历史教训,提出作者的主张,申明作者的政见.第一句以“呜呼”的感叹起笔,承上文进一步从反面假设,提出并力抗秦的主张,指出“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秦国即使想吞并六国也是难以办到的.第二句承上转折,又回到史实,抨击六国的政策,以“悲夫”起头,嗟叹六国“有如此之势”,却“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灭亡.这句话慨叹六国灭亡的可悲结局,揭示“赂秦”的根源在于“为秦人积威之所劫”.第三句紧承上句作出论断,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历史教训.这句话一语双关,似乎是在批评六国的“为国者”,其实是在告诫北宋“为国者”,这就把对历史的评论自然地转到现实上来.第二层(第五段),讽谏北宋王朝.将六国的情况和北宋的情况作对比:六国只是各踞一方的诸侯,力量虽然比秦弱小,“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而北宋据有一统天下,力量远远强于六国,却“从六国破灭之故事”,这就连六国也不如了.作者语重心长地警告北宋王朝,切勿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点明了本文的主旨,即作者的写作意图.二写作特点1.借古讽今,切中时弊战国时代,七雄争霸.为了独占天下,各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最后六国被秦国逐个击破而灭亡了.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是秦国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确立了先进的生产关系,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军事实力超过了六国.同时,秦灭六国,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走向统一的大势,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本文属于史论,但并不是进行史学的分析,也不是就历史谈历史,而是借史立论,以古鉴今,选择一个角度,抓住一个问题,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地确立自己的论点,进行深入论证,以阐明自己对现实政治的主张.因此我们分析这篇文章,不是看它是否准确、全面地评价了历史事实,而应着眼于其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现实,点出全文的主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2.论点鲜明,论证严密本文为论说文,其结构完美地体现了论证的一般方法和规则,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全文纲目分明,脉胳清晰,结构严整.不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有紧密的逻辑联系,而且首尾照应,古今相映.文中运用例证、引证、假设,特别是对比的论证方法.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既以秦受赂所得与战胜所得对比,又以诸侯行赂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以六国与北宋对比.通过对比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论点的鲜明性、深刻性.3.语言生动,气势充沛在语言方面,本文除了具有一般论说文用词准确、言简意赅的特点之外,还有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在论证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引古人之言来形象地说明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流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再加上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修辞方式的运用,使文章“博辨以昭”(欧阳修语),不仅章法严谨,而且富于变化,承转灵活,纵横恣肆,起伏跌宕,雄奇遒劲,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